看书 |“一个人功成名就后,才可以做回真正的自己”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公众号☝ “云也退”
看
书
♢云也退
“一个人功成名就后,才可以做回真正的自己”
——《卓别林:环球之旅》读后
对名人而言,除去靠写书成名的那些,出书都不是必需的,只是一种“周边事务”,照顾照顾想赚钱的出版商。哪怕自传都无所谓,更不用说游记了。一个名人出游,肯定要提到自己怎样到处受欢迎,想想就知道,这文字该有多么乏善可陈,多么自恋。
查理·卓别林是一个出版过游记的名人,他就这么写自己抵达伦敦的景象:车站上人山人海,“我们被人群推着走,他们用力推搡着我们,但是我喜欢这样”;到了威尼斯,一个不过20岁左右的仰慕者把他扛在肩膀上走出火车站,“他的锁骨硌得我身子疼”,经过反复要求,他才把偶像放下,然后一闪身混进了人群里;到了巴黎,人群冲向汽车,使劲拍打车门;来到经济衰退、死气沉沉的维也纳,“我几乎是被抬出车站的……我看起来又傻又呆。”
卓别林在纽约
他早就入了名人的史册,如果说他是有史以来世界上最受欢迎的演员,怕是也不过分。最受欢迎的人才最受照顾。在特拉法尔加广场,几个“无所事事的人”认出了他,一个人想上前,就被他的同伴阻拦:“别打扰他了,你不知道他是谁吗?”好一个绅士风度。在蓓尔美尔街上,一个正悠闲散步的老人一见他就靠边站着,礼貌地脱帽,“让我感动了许久”。倘若说重复描写车站盛况总是烦人的,这些不一样的细节却会让人心里一动,觉得这不是普通明星能配的待遇。
在巴黎,一位匿名老兵给卓别林的酒店去了一封信,信的第一句就感人肺腑:
“尊敬的先生:谢谢您给这个悲惨的旧世界带来了这么多欢乐,我听说了您要被授勋的事情……”
卓别林在巴黎。这个pose叫“放飞自我”
信里附上了老兵自己的荣誉军团勋章,“我留着也没什么用处了……没有比您更有资格佩戴这枚勋章的人了。”欣赏过卓别林电影的人,会知道这话不夸张,他的喜剧自带催泪效应,比如《大独裁者》进入结尾的那几分钟。说严重点,心里若装了卓别林,还怎么直视王宝强呢?
像今天的地球级明星如大卫·贝克汉姆那样,卓别林游欧洲各国,也会被安排去一些特殊场合,比如孤儿院之类。先天有缺失的人是最需要偶像的。不过,卓别林在英国访问的那一所,却是纯粹的故地重游,5-7岁之间他在那里住过两年。心情是复杂的,但没法表述,卓别林自己肯定也不愿意让人读出什么“衣锦还乡”的感觉来,他说,他心里有些害怕,但看到之后却有难掩喜悦。变化不大的院舍唤起了他的阴郁记忆,“监狱一样的地方,没有半点的尊严。”
然而,当前的处境不可避免地会冲淡那些往事的伤心程度。他听进去了陪同者对学校已经变好的介绍:“现在孩子自由多了,可以受到更好的照顾”——即使跟事实有所出入,卓别林也会觉得的确如此。
卓别林与H.G.威尔斯
但贝克汉姆不会去监狱,而卓别林却去了,“完全是出于我的自愿”,他旁听了一起案件的庭审,一个向情夫泼硫酸但没泼中的女士,最后被判服劳役六个月;接着他还参观了死刑台,并点评了英美监狱在这方面的区别。很有意思,他对皇宫、政府和监狱有着同等的好奇,用的也是同样的笔调,仿佛那些地方彼此没什么高低。
贝克汉姆也不会被请去讨论政治。如今的社会早已被细分,再大的科学家也就管自己的一摊子事,至于男演员,在公共场合只要负责帅就行了,就算代表联合国,也只是一个功能明确的“亲善大使”。然而,卓别林那时竟要被政要,如劳合·乔治、拉姆齐·麦克唐纳、丘吉尔、白里安等竞相接见,就眼下的金融危机参与很专业的讨论。他很认真地把自己的观点都记录了下来,又概述了别人的观点。只有在遇到比利时国王时,他幽默的本色才有所发挥:国王坐着很高的椅子,两人靠近了说话,他“发现我的鼻子才到国王的膝盖上一点。”
卓别林与萧伯纳。大长腿表示无压力
跟他见过面的名流很多:在政要之外,有爱因斯坦、萧伯纳、H.G.威尔斯、弗兰克·哈里斯等等,当然还有甘地,那个时候,印度的动态是以英国为首的整个西方都在关注的,因此,卓别林见甘地,又带上了一种充当政治斡旋者的意味。
不过,这些职能对于卓别林而言,只是旅行的一个附带内容。1933年他已经第二次离婚,在书的开头他交待道:“爱情破灭了,名声和财富让我变得无动于衷。……我厌倦了爱情和周围的人,变成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人。我想再回到青年时代,重新捕获童年时的心情和情感,现在这些早已离我远去,如此不真实,就像梦一般。”这些话是真心的,不过,也是因为他早就达到巅峰的缘故,他既没有任何通过写作来为自己谋得一些(版税之外的)东西的意图,也不怎么在乎给读者带去怎样的体验。他完全随性地记述,并说,他只愿“卸下所有伪装,简单自然。一个人功成名就后才可以做回真正的自己。”
好一句残酷的大实话,但被他轻描淡写了。
这位合影的不介绍了,反正卓别林自己认识就行
做一段时间“虚假的自己”,以期有一天找回那个原始版本的真我,看来是绕不过去的路径。这就像拼命赚钱,争取尽早退休好做自己想做的事一样,即便有许多睿智的人、睿智的文章告诉你,你永远不会有退休的一天,你也还是只能走上这么一条路。我们的选择很有限,太有限,无论干什么,都只有奔着名与利这一扇门而去,期望看到那扇门后有着无限的、近乎永生的自由。
而演艺明星,似乎也只有像卓别林、李小龙、麦当娜、迈克尔·杰克逊那样的,气场足够强大,可以达到内与外的统一:无论在本人心中还是在别人眼里,他或她都是一个真正的自己,这种成功是纯粹的,与经纪人、经纪公司、幕后推手无关。尽管如此,相比贝克汉姆等等,活跃在上世纪初的卓别林,其商业气息显得最淡,当他写到迎接他以及陪同身边的人,不会让你觉得他跟他们之间有着什么理所当然的关系。
第三世界的领袖买不起西服,裹着毛毯就出来了
看来,在成就了世界级的名气后,他确实活成了他想活成的真实的样子。一个最好的例子来自他见到爱因斯坦的那一段。若是一个尚未攀上顶峰的人来写爱因斯坦,想必多少要露出一些仰望的矫情,而卓别林的赞扬却来自一种准确、公正、绝无溢美的洞察:
“他的眼神似乎能看清所有事物的本质,他的眉宇间没有皱纹,给人一种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感觉,他看到的只是事物的本质,而非其他。他的声音似乎来自心灵的低语,性格热情温暖。”
大多数人一辈子都无法产生这样的观察,这是因为他们总有缺失感,有遗憾和不甘,所以不由自主地要给自己找补回来一些,于是,他们对外界的认知就时不时在溢美和诋毁之间摇摆。卓别林的境界是由他的地位所保证的,尽管只有寥寥数人能够拥有这等地位,但他还是让我们看到,当一个人活到了完全真实的时候,应该是什么样子的。
新书发售
《自由与爱之地:入以色列记》
作者: 云也退
浙江大学出版社,2017年9月
购书指南
亚马逊、当当网等各大网络平台
同步发售,Kindle电子书亦有售
豆瓣首发购买方式亦可继续尝试
长按以下二维码,跳转发售页面
受访视频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f0543sgkxxi&width=500&height=375&auto=0
往期回顾
福克纳120周年记:今天,你必须像个健身者一样走进约克纳帕塔法
看书 | 虽不比雨果风华绝代,但这个沉闷阴郁的胖子却是法国真正的国宝
看书 | 上半年的这些书,让我觉得出版依然是一门很伟大的事业
看书 | 巴格达大学高考政治主观题:萨达姆和美国人,哪一个更可恨?
本文系原创
首发 - 周末画报
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