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实现了双碳目标,就一定能控制地球气温上升吗?

雕刻师老常 石头那些事儿 2021-10-15

昨天晚上看了一篇很不错的文章《碳中和 — 这场伟大的运动缺乏明确的理论基础》,感觉很好,随即发表了自己的学习感想,如下:

说的有道理,但道理似乎又没有说明白,我觉得这个理论体系中还应该有一个重要环节,这就是碳减排与气候变暖,到底是什么关系,也就是说:

1.各国都实现了双碳目标,就真的能控制气温上升吗?

2.全球气温上升,就一定是个灾难吗?


一、地球大尺度的运行规律

很小的时候就听说,太阳系有一个11年的小周期,会影响地球上风调雨顺之类的东西;在上个世纪结束的那段时间,社会上广泛的出现了一些幺蛾子,盛传玛雅日历预测了什么世界末日,地球南北磁极将要反转,地球将要停止转动,海水倒灌大陆等等一系列的危言耸听,很多上过学、学过物理学的人,也在参与捣浆糊,甚至还出现了四川某地一夜之间,商店里的蜡烛被抢购一空的现象,这令我无比的气愤和恼怒,这个世界上怎么会有这么多的脑残呢?我急眼了,就跟一些人说:地球磁极会快速翻转吗?那好,你把一块磁铁的N极S极,翻转一下,给我看看


1. 案例:脑子是用来思考的,不是用来跟风的


前几年受组织委派,去青海祁连县考察玉矿资源,对玉石产在雪线之上,有了一次深刻的认识,因为以前我总是在纳闷,为什么玉石会产在雪线之上,而不是雪线之下呢?之后写了两篇文章,进行总结:

1.  昆仑山雪线之上的和田玉,大尺度气候变迁的超级证据(2020年)

2.  玉矿考察青海行之雪线、草原和小雨滴(新浪博客文章,2017年)


二、最近5000年的地球气温变化规律,大尺度的气候变化规律,有长周期的,也有短周期的

现在人类的平均寿命在75+,如果时间倒退1000年,估计只有60+,如果再倒退10000年呢,估计不到40+,在距今4000年之前,地球上绝大部分地区还没有文字,那么,我们对人类自身历史、对地球历史的认识,靠什么呢?答:一是靠地质学、二是靠考古学、三是靠古生物学、四是靠分子生物学、五是靠古气候、古地理学、天文学、放射性测年、树轮测年、人类体征学之类的东西。


例如,中国现代科学史上,有一位伟大的气象学家,叫竺可桢,他老人家用统计学的方法揭示了最近5000年,中国这地方气温变化的规律,这个规律不是定性的,而是基本做到了定量,我们晓得,中国有准确的气象记录也不过才几十年,那么,竺可桢老先生,是如何获取5000年气候变化规律的呢?我把这件事调侃为,他老人家才是大数据分析的鼻祖,我们这些后人与他老人家相比,真的是差远了。感兴趣的朋友可以阅读《竺可桢:文理兼修的气象学家,大数据的鼻祖》(新浪博客文章,2017年)。

我在竺可桢曲线的基础上,叠加了朝代的信息,我们可以清晰发现这样的规律,每逢盛世,大概率对应气候的高温期。但凡朝代更迭、战乱四期、民不聊生的时代,大概率是低温期,道理很简单。

我们不禁要问,要反思,过去5000年,人类的碳排放很少,那么,引发地球平均气温在+-3度内变化,到底是什么原因呢?这个问题,最近100年,科学家一直都在探索和研究之中。

史书记载,大约在汉朝的时候,有一阵子气温升高,渤海有些海滨曾经发生了海侵,也就是海水淹没了一些个陆地。所谓“沧海桑田”一词儿,也是来自我们祖先对气候变化的间接证据,也就是描述了气温下降,海水退去,沧海再变成了桑田,这肯定是有了农耕之后才会发生的事情。


我们顺着问题继续思考,中国的农耕有多久了?基本上是这样的,北方的旱作农业有了不少于11000年的时间,南方的稻作农业更长,有了接近14000年的历史(为什么北方的农业比南方起源还要晚呢?这是另一个有趣的话题,不在今天的讨论范围之内),沧海桑田一词,告诉我们,自中国有农耕以来10000年间,不止发生了过一次海侵海退的事情,要不然,也不会给我们的祖先留下如此深刻的印象,以至于还要发明一个词儿来描述。

据查,沧海桑田一词的来历是这样子的:晋·葛洪《神仙传·麻姑》的神话传说,译成白话是这么说的:汉孝桓帝时,小仙王远请年方十八九岁且极为漂亮的另一位小仙麻姑在蔡经家吃饭聊天,麻姑对王远说:“自从得了道接受天命以来,我已经亲眼见到东海三次变成桑田。刚才到蓬莱,又看到海水比前一时期浅了一半,难道它又要变成陆地了吗?”王远叹息道:“是啊,圣人们都说,大海的水在下降。不久,那里又将扬起尘土了。”


我做了一点功课,汉桓帝刘志(132年-168年1月25日)是东汉的第11位皇帝,他老人家在位时,东海发生了海退,也就是气温降低了。


另据韩嘉谷先生1997年,在其论文《再谈渤海湾西岸的汉代海侵》中,以他30年的考古资料,结合了考古学、地质学的勘探和浅海生物沉积,表明西汉末年、东汉之初的渤海地区,确实发生过海侵,而且这种海侵不仅仅在渤海,一直延续东海甚至更加往南的南海,海平面大约升高了1.5米,海滨的浅洼地区被海水淹没,这一大范围的海侵现象,不应该是火山爆发或者地震而引发的海啸,应该理解为气温升高所致。


这与前面的晋·葛洪《神仙传·麻姑》中关于两位小仙调情之传说的海退现象并不矛盾,王莽篡权之后的公元25年,刘秀在洛阳重建了东汉,重建东汉以及以后一些年,属于气温升高的海侵时期,到了皇帝刘志的时候,公元132年之后36年间,两位小仙又“见证”了传说中的“海退现象”,如果两位小仙的传说是真实的,那么,至少可以表明,东汉初年有过气温升高导致了海侵,过了几十年,气温回归正常(甚至又降低了),便发生了海退。再结合竺可桢曲线,我们认为,大尺度的气候变化规律,并非都是长周期的,也有可能是短周期的。

竺可桢先生的竺可桢曲线的早期那一段气温最高的时候,对应的历史年代是炎黄、尧舜禹以及夏商两朝时代,这个历史年代对应的是考古学年代之仰韶晚期、整个龙山时期,这一段高温期,是中华文明的伟大开幕时期,年初,我写过一篇文章《龙山时期『鬲』和『鼎』的变换,显示了什么样的气候和人文环境的改变》,表达了我对这段时间气候变化问题的讨论。


与东汉海侵、海退之一半科学、一半仙史不同,河南贾湖遗址应该比较完整的表达了自旧石器时代结束、新石器时代升温开幕以来,还有至少两次短周期的降温过程,这就像在50Hz的交流电正弦波上,叠加了一些3次、5次、7次谐波那样,大周期的规律之上,还有小周期的波动与之同行、共舞。

贾湖遗址(距今约9000年―距今7500年),属于新石器时代早中期的遗址,在贾湖遗址中发现了貂类动物的骨骼,也发现了扬子鳄的骨骼,这说明,存续了1500年的贾湖遗址,至少经历了一次气温升高和下降的轮回变化。只是我还没有从考古学资料上发现,是先有扬子鳄,还是先有了貂。

三、最近2万年的地球气温变化规律

为什么要说最近2万年的气候变化呢,因为最近2万年前后是地球气温发生巨变的时代,在此之前是大家都知道的地质学年代之更新世晚期、考古学年代的旧石器时代,至于地质学年代和考古学年代为什么会如此的高度重合,感兴趣的同学可以继续阅读《假期攻略:石器告诉我们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文明发展的足迹》、《中华文明和深度游之地质、地理、历史三者之间的相互关》和《看图,地质学、考古学、历史学、政治学的年代都是什么关系

看图,距今2万年前后,是地质学年代的更新世晚期,也是我们所能知道的200多万年以来,地球最冷的时候或者之一,海平面比现在平均下降了140米,引发了大规模的海退,渤海、黄海、东海甚至南海的北部,都变成了陆地,古黄河的河道,都快到小日本了。我们的祖先去台湾串亲戚,不需要坐飞机、搭轮船,腿儿着就行。现在很多人都认为,印第安人的祖先,就是那时候沿着已经变成陆地的白令海峡走过去的。

现在很多人怕地球气温升高,怕的要死,以至于怕到把所有气温升高的罪过都归结于人为的碳排放,我相信,到了2060年大家才会真正的认识到,卧槽,这原来是个伪命题

我可以负责任的告诉大家,地球平均气温再升高1-2度,并非坏事,尽管一些低海拔地区有可能遭受海侵,我们要学会辩证的看待问题,要站在历史的高度、地球和天象的大尺度看问题。至少中国5000年的历史,已经表明,地球气温再高那么一点点,中国将迎来任何反革命力量都无法阻挡的伟大盛世的到来。

我可以负责任的告诉各位,真正会给人类带来灾难的,不是高温期,而是低温期,如果到了低温期,绝对不可能养活70亿的人口,那时候,会爆发为生存而战的全球性大屠杀,我杀了你,我才能活下去,生存的道理到了万般无奈的绝境时刻,就这么简单。


全球性的低温比高温,对人类的灾难更大,比如人类会吃掉几乎所有的动物,就像一万多年前可怜的猛犸象所遭遇的那样,如果未来,我们的后代在几万年之后,再遇到了低温期,也许他们还能从我这篇文章中找到些许的温暖。其实也不用太担心,到那时候,人类应该有办法解决一些问题,例如,可控的核裂变技术早就成熟了。

说,在距今1.8万年前后,奇迹出现了,地球鬼使神差般的结束了长达200多万年的地质学第四纪的低温期,全球性的气温开始回升,艰难度过200多万年寒冷期的人类,迎来了大发展时期,考古学年代从旧石器时代,快速演变到新石器时代,食物开始有了剩余,人们有了更多闲暇的时光搞搞艺术之类的东西了,就连石器也比以前捯饬的更加好看了,再后来古人开始有时间喜欢玉石和更多的艺术玩儿了。

说,地球继续运行,到了竺可桢曲线之前的距今5000年-距今7000年,也就是仰韶文化的早中期,中华文化处于文明的起步期,我现在认为,距今5000年-距今7000年那两千年的气温应该比竺可桢曲线所表达的早期,有可能更高一点,因为那时候中国大陆的东部发生了较大规模的海侵(上图)。


这次大规模海侵,是有考古学证据的,上面这张图,是我花了不少时间,把那个时候的考古遗址,基本上都标了上去,我们可以看到,那段时间的遗址,都分布在海岸线以西,海岸线以东几乎没有,因为在海里头呢。

对过去两万年中尺度气候变化感兴趣的同学们,可以阅读我的文章《沧海与桑田之轮回:最近2万年气候变化和古代遗址聚落

四、更大尺度的地球气温变化规律

关于更长周期的地球大尺度气候变化规律,我还没有更多的时间来学习和思考,但有一些资料可供大家参考,比如我以前写过的文章《出发!爬上3Ma之前的太行山去看海

迄今为止的地质学研究已经基本表明,距今3.5ma到距今0.8ma(地质学上的百万年单位),中国东部是这个样子的,整个华北、华东广大地区还是一大片海洋(除了山东半岛和大别山的个别陆地外),古黄河的出海口不在目前的山东东营,而在三门峡北边、太行山南边的那个犄角旮旯里。石家庄和保定府,都在海边上。那时候河北阳原县的泥河湾地区,已经有古人类活动了,时间大约在距今180万年开始的,周口店也在海边上,但周口店人要比泥河湾人晚了大约110万年。

时间再往前推大约3000万年,以如今甘肃庆阳为核心、覆盖周边好几个省的广大地区,是一个被地质学家称之为庆阳湖的、巨大无比的湖泊,这个湖泊形成于再往前推大约2000万年,印度板块从南半球的冈瓦纳古陆分离出来,一路北上,在青藏地区俯冲挤压欧亚大陆,中国内陆形成的这个巨大断陷盆地。

然鹅,庆阳湖的消失,也是因为印度板块继续俯冲和挤压导致包括喜马拉雅山在内的整个青藏高原的隆起,大大的改变了中国内陆的气候,随之这个巨大改变的,不仅仅是庆阳湖的消失,还有伴随着黄土高原的诞生。感兴趣的同学们,可以延伸阅读《地质、地貌、地理和气候轮回之黄土高原》。

更多关于气候、地理、地质和文明起源问题的思考....
1. 气候,站在什么样的历史高度,才能看明白气候问题呢?
2. 大尺度气候变化与中国历史兴衰
3. 从大尺度气候变化规律,看碳中和的真正意义是什么?
4. 假期攻略:石器告诉我们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文明发展的足迹
5. 听听,关于碳中和稍微不同的声音
6. 人类能阻止气温上升吗?实现碳中和最经济、最有意义、效果最好的方法,各是什么?
7. 看图,地质学、考古学、历史学、政治学的年代都是什么关系
8. 历史,中国百年考古的六大成就和三大遗憾
9. “南岛语系”和“南岛语族”考古中的大数据弱相关性探讨
10. 启发孩子们对考古学的兴趣
11. 中华文明起源之陶寺、石峁和良渚的历史地位
12. 跟着总书记,学习中华文明史
13. 中华文明和深度游之地质、地理、历史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