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村发现 169期:隆回茶山村
偶然从隆回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名单里发现了茶山大屋和袁氏宗祠的文物点,于是用卫星图发现这个村子。这个村子山青水秀,一条小河从村子前蜿蜒流过,河两边良田百顷,村后青山为枕。虽然不懂风水,但这样的选址也能让人感到一种舒适的田园风光。
从天空上来看,在周边零乱的民居中一个三进的院子格外醒目。
这就是茶山大屋,位于茶山村十组,当地人称“大屋里”,目前是邵阳市文物保护单位。茶山大屋建于清雍正三年(1725年),已有近300年历史,乃乾隆年间的衡州府训导袁翙南所建。
大屋长40多米,宽20米,总面积近900平米,座东北朝西南。原大屋附近还设有供休憩的亭台楼榭,但因保护不周,已不复存在。
茶山大屋为三重四合院,外墙用的官窑青砖和条石建造,据说成功阻挡了一次大火,幸免于难。
这是大屋的右边大门,全用整齐的麻石块砌成。
门上有石匾“万福攸同”。屋檐下是青砖叠涩,这种做法在清中前期湖南古民居中用得比较多。
外墙上的这个结构以前应该还有它特别的用途,可能是构件脱落看不出来了。
进门抬头一看,连门顶框的木板也雕有“万福”图案,可见这家建房时太讲究了。
进入大门这里还有一个正门进入屋内。
门头也是用叠涩做成。
这是大屋的左门。
要说主人的讲究,看这转角石还被特意磨圆。
在屋里老人家的指点下我看见了墙上青砖上有一些窑印。
“君子万年”。
“子孙千亿”。
“万福攸同”。
这块砖上有“雍正五年丁未岁”,但
不得不说这里所用的麻石,材质细腻坚硬,历经280多年,石质天井里没有裂缝和变形。
这里的下水系统也是这座大屋的一绝。院内共有三个天井,每个天井都设有比房屋低矮的排水沟和排水口,最后水通过地下排水系统,经由上下两个地势高低不同的排水口排出。据说屋地基以下均中空,地下还建有水池,放有龟与黄鳝等,这两种动物都有疏通水道的作用。从这个下水口可以看见下面的水。由此,我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
这是堂屋里悬挂的“风劲图南”金匾,造于乾隆三年。
这里的老人家告诉我一个故事。据说他们的老祖宗袁翙南有一件皇帝的御赐龙袍。同时赏赐的还有香炉、玉带、笔架等宝物。但为何会有这几样东西却搞不清。一年一位巡抚大人来高平巡防,心想这里地处偏远,应该没什么大人物,于是大张旗鼓、招摇过市,翙南公心想这是何许人,竟然这样目中无人?于是把打谷桶翻过来,在上面放把椅子,盖上龙袍,置于路边,结果把这位大人惊得目瞪口呆,赶紧下轿跪拜。但是不幸的是四件宝贝都已失传。
大屋内所用木料都十分讲究,粗壮笔直,修裁匀称。
随处可见精致的木雕花窗格板。
平时古建筑的木柱都是直接放在石柱础上的,在隆回一带这里多用了一层“櫍(读作zhì)”。櫍指垫在柱子下的木头。
屋内的櫍甚至还有雕花。
屋内也很注意防潮,这种地板下的孔就是用来通风的。
出来大屋,我又到了村口的祠堂。茶山袁氏宗祠占地1500平方米,2011年被列为邵阳市文物保护单位,目前已经成了省保。祠堂座西北朝东南,中轴线上依次排列着牌坊、前厅、天井、正殿,两侧建有厢房。牌坊结构独特,为砖石三重檐悬山顶。
牌坊前刻有名联“余坠多留荡平王术,宗坊再造妥侑先灵”,
在村里人的指引下我找到了老支书为我开了门,这才有幸参观祠堂内部。前厅门上有对联“赣水发源资水分派,茶山缵绪案山肇基”。
这是门内的石井圈。
台阶上这块石头应该是以前石牌坊的夹柱石礅。
祠堂里天井很大,中间一条石板路直通正殿。
正殿正中有三尊像,分别是天罡公、伯庸公和涛涂公。袁天罡是隋唐时期著名相士、预测大师,他是高坪袁氏的江西始祖。后唐同光二年,袁氏先祖自江西吉州泰和徙居湖南茶陵、湘乡、宁乡等地。袁伯庸,字拔德,又由宁乡道山迁状元乡金城里乌石庙案山落业。所以才有了前面对联里“茶山缵绪案山肇基”的说法。
右边是光五郎公。袁光五郎,系伯庸公第五子,字衍相,新化高坪侯田(今属隆回)袁氏始迁祖。宋开宝三年(公元970年),偕兄光三郎之子发顺,奉诏徙居高平侯田大屋, 寿一百零二岁,
茶山村里还有其它一些古民居保存得都不太好,祠堂旁边还有一条“半边街”的遗迹,商铺外搭起雨棚既招徕生意又供过路人休息。
这种石头被现在很多人叫成“元宝石”,以为这种石头会带来财运。其实这种石头是古代染布坊里的一种重要生产工具,布料上色后需要用它来压布,以方便染料更好地渗入布料纤维。我想勤劳和智慧才是人们发财致富的不二之道。
压布石的具体使用方法如下图:
村口的小河里流水潺潺,古老的石桥仍然在方便过路的人们,河中裸露出的石块有的像肥猪、有的像大鱼露背。老支书告诉我祖先们都精通堪舆术,当年看上这块风水宝地其中一原因就是河里的这些动物可以给这里的人带来不尽的食物。
暮春,人们正在地里插秧,高平一带极少有荒地,人们都认真地耕耘每一分土地。爱护古建,守望乡愁,让传统文化深植在民族记忆里。
最后请大家观看我航拍的茶山村视频。
声明:本文中所有原创图片和视频未经许可严禁转载盗用,违者必究!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