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刊速递丨中国德育2019年第17期
卷首语
改变课堂,让批判性思维不断生长
今天,批判性思维已经被国际社会公认为21世纪关键能力的核心。从人类社会发展历程可以发现,批判性思维是人类文明演进的重要推动力。如今,创新型国家发展战略呼唤具有批判性思维的创新型人才。但是,人们目前对于批判性思维还存在很多困惑和误解。
批判性思维强调质疑、证据和逻辑论证。有人担心它会让人陷入否定一切的虚无主义。然而,批判性思维并不意味随意否定一切,而是不将任何观念和学说绝对化,审慎地去追问:事实是否如此?依据是否可靠?论证是否合乎逻辑?结论在何种条件下成立?……
进行批判性思维,需要掌握区分事实和观点、合理假设和逻辑推理等技能,以及拥有大胆质疑、包容异见、平等对话的态度,这些都需要从儿童早期就开始进行系统训练。国内外已有许多研究和实践为中小学开展批判性思维训练提供了支持。
笔者曾在上海一所小学看到了涌动着批判性思维的课堂风景。例如,“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一课中,老师让学生先自学课文,再提出疑问,有学生想到了电影《圆明园》中的片断,问道:为什么我国那么早就发明了火药,但洋人的洋枪洋炮反而比我们的土枪土炮厉害?还有学生质疑:蔡伦之前已经有灞桥纸,为何人们称蔡伦发明了造纸术?老师让学生合作探究,解答疑问,然后按约定的讨论规则,展现证据,互相验证假设。有学生认为,古代中国人发明火药后,只用于娱乐,没有用来发明武器,躺在前人功劳簿上不思进取。其他学生便拿出元代已使用火枪的史料反驳,又有学生对古代火枪的特性提出了异议。尽管小学生还无法探明这些问题的实质,但辩论激发他们寻求更有力的论据,改进说理的方式,并使他们开始认真思考后人如何对待前人发明这一个更本质的问题。更重要的是,他们这种质疑和论证的意识和习惯会迁移到其他学习和现实生活中。
学生养成这样的意识和习惯,有赖于教师坚持不懈地为学生创设质疑和论辩的学习环境,有赖于教师对学生的尊重、理解和信任,以及对这种能够促进批判性思维的探究型对话型教学的坚定信念,对教学的不断反思。只要教育者都能像这位教师那样,鼓励学生质疑,勇于改变灌输式课堂,并为此学习相关的理论和教学方法,那么即使在资质一般的学生身上,批判性思维也可以不断生长。当一个国家大多数公民都学会了批判性思维,一个充满活力的创新型国家的到来就不再只是梦想。
【作者系华东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本刊特约评论员:沈晓敏
卷首语
P01 改变课堂,让批判性思维不断生长 ︱沈晓敏
新思想指引新征程
P07 创新人才培养:人工智能时代教育的重要使命 ︱谭维智
观 察
P10 人工智能发展亟须制定道德准则 ︱赵 森
P12 教师如何行使教育惩戒权 ︱王 萌
学 术
P14 中国少年儿童先锋队队员CPRSS核心素养模型建构 ︱杨其勇
P20 参与式公民的不同课程实践路径——中澳小学公民教育类课程纲要比较 ︱李 敏 Murray Print
话题 批判精神
在多元的文化中,我们鼓励质疑和批判,但一定要建立在理性的基础上。怀疑是一种有益的思维方式,但批判精神绝不是一句简单的“我不信”,更不是网上一些“喷子”的见谁“怼”谁,而是在丰富的知识与实践经验积累之上作出的理性判断。批判要求思想、人格和精神的独立,唯有建立在深刻反省自己、深度体察社会基础之上对事物的批判,才能引申出来丰富的内涵和积极意义,这个意义远远大于批判本身。
本期策划:张楚然
P28 中学生批判性思维发展的困境与突围——基于互联网背景的理性探讨 ︱韩雪童 朱沙沙
P32 批判性思维:德育主体对话的内在要求 ︱王苇琪 叶 飞
P35 美国是如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的?——基于美国社会科教科书的文本分析 ︱窦营山
P39 在研究性学习中培养高中生批判性思维能力 ︱董轶男
讲 堂
P43 中国文化传统中的家国情怀 ︱杨秀香
样 本
P49 自得其乐,幸福一生 ︱伍平伟
P53 找回“我们的中国节” ︱刘 凤
P56 阳明思想进校园的探索与实践 ︱陈海敏 杨 妍
P59 以“劳动”为内容的生活教育体系构建 ︱刘 琴 茅剑英
P63 品格教育:培养完整的人 ︱赖天利 张丽媛
第一线
P66 基于问题,指向成长——“发展中人”的引导 ︱钟建林
P71 守住本心,寻找适合自己的教育方式 ︱吴贤友
P74 “争做诚信好学生”班会实录 ︱徐艳霞
品 读
P79 教育世界的问题之思——读《问题世界的教育》 ︱芮彭年
资 讯
P05 即时 ︱ P06 文摘 ︱ P06 语录
☟点击图片查看
声 明
本文系原创文章,版权属于本公众号所有,欢迎转发到朋友圈,转载请联系后台。
点击“阅读原文”订阅单期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