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品读群书治要》》38 爱民而安

▲ 点击上方卡片,看更多精彩内容

38 爱民而安

《余莉开讲》第三十八集


观众朋友们,大家好:


我们今天学习《爱民而安》。中国自古以来都讲爱民如子,视民如伤。我们看在《群书治要·新语》中讲,这一段话讲了中国传统治国理政的智慧,它说:“治以道德为上,行以仁义为本,故尊于位而无德者絀,富于财而无义者刑。贱而好道者尊,贫而有义者荣。夫酒池可以运舟,糟丘可以远望。岂贫于财哉?统四海之权,主九州之众,岂弱于武力哉?然功不能自存,而威不能自守,非贫弱也。乃道德不存乎身,仁义不加于下也。故察于利而惛于道者,众之所谋也。果于力而寡于义者,兵之所图也。”这段话讲得特别好,它告诉我们治理国家要以道德为上,处理事情要以仁义为根本。所以对于职位高贵,但缺乏德行的人要贬黜。富有财产但不讲道义的人要处罚。对地位低下但珍爱德操的人,要使他尊贵。对家境怕贫寒但讲求仁义的人,要让他富裕。


后面还举了一个例子。你看商纣王的时候,他的酒池可以用来划船,他的糟丘可以用来登高远望。这难道还算是贫穷吗?拥有统领四海的权利,主宰着九州的百姓,这难道还说是武力弱小吗?然而,论功业却不能够保全自身,论威势却不能守住社稷,这绝对不是因为贫困、弱小的缘故。而恰恰是因为自身缺乏道德,对百姓不够仁义的缘故。


所以明白如何赚钱,却不明白道理的人,必然是众人所谋取的对象。敢于使用武力,但缺少仁义的人,也必定是战争图谋的对象。


你看在《史记》上也记载,这个商纣王天资聪颖,口才很好,办事敏捷,力气超过常人。他能够空手和猛兽搏斗,他的智慧,足以能够应对臣下的劝告。他的言辞,足以能够掩饰自己的过失。但是他骄奢淫逸,不听劝谏。每天和妲己过着花天酒地的生活。有忠臣来劝告他,他就给他们严惩,最后怎么样呢?没有人再敢劝告他了。最后周武王吊民伐罪。商纣王投入了火中,自杀身亡。


身为一国之君,拥有这么大的地盘、权利,拥有强大的武士,可以制造非常残酷的炮烙之刑,残害百姓,但是因为自己没有道德,不讲仁义,最后怎么样呢?也逃不了灭亡的命运。


所以这些都是历史的经验,给我们阐述了“德者,本也;财者,末也。”所以我们要想自己的事业,国家强大,保持昌盛不衰,那必须怎么样呢?“势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无言。”必须讲求道德,讲求仁义。这才是决定一个企业,一个国家,也包括个人兴衰成败的关键因素。


那么古圣先王,他们明白这个道理。所以他们都是以仁义治国,都确实在实际的政治统治之中,实现了爱民如子的愿望。


比如说在周文王的时候,他有仁爱之心,而且这种仁爱之心,不仅仅是施及百姓,甚至怎么样呢?还施及枯骨。我们看到他的故事就知道,古圣先王真的做到了爱民如子,这个一点都不夸张。


在《新序》上记载,有一次,周文王要建造灵台,他要挖一个池沼。但是在挖地的时候,却挖到了一个死人的骨头,有关的官员就把这件事报告给文王,文王就命令说给他改葬。这个官吏就说:这是一具无主之骨。没有主人的骨头,找不到他的亲人了。文王怎么回答的呢?文王说:“有天下者,天下之主也;有一国者,一国之主也。”意思是说,拥有天下的人,是天下的君主,拥有一国的人,就是一国百姓的主人。“寡人固其主,又安求主。”我就是他的主人,又到哪里去求他的主人呢?所以他就命令这个官吏,给这个尸骨更衣,并且置办棺木,把他给改葬了。天下的人,听说了这一件事,都觉得文王真是太贤德了。因为他的恩泽都能够泽及朽骨。更何况是对人呢?


所以人们评价说:有的人是以金银财富为宝,他得到了这些宝,就使国家危险了。但是文王得到了枯骨,表明了他仁爱的心意。结果天下归心。天下的人都纷纷地归心于文王。


那我们知道,到了春秋战国的时候,这个“仁”是越来越少了。那么那些人之所以能够称霸,是靠的什么呢?这些人之所以称霸,也不是偶然的,他们还有“义”。他们是靠“义”来治天下的 。


比如说我们在《新序》上,记载着一个“臧孙行猛政”的故事。臧孙这个人施行很严苛的政治,结果受到了子贡的批评。臧孙就把子贡请过来,向他请教说:“我没有奉公守法吗?”子贡说:“你是守法的。”那他又问:“我不够廉洁吗?”子贡说:“你也很廉洁。”臧孙说;”我没有执政能力吗?不会办事吗?”子贡说:“你也很能办事。”臧孙就奇怪了,他说;“这三者我都唯恐自己做不好,那么既然这三件事我都做到了,为什么你还批评我呢?”子贡怎么回答的呢?子贡说:“你虽然守法,但是好以法来损害人,你虽然很廉洁,但是你的廉洁,给你带来了傲慢之心。你虽然很有执政能力,但是却以此欺凌属下。”子贡就接着说:为政者就像调琴瑟一样,如果大弦上得太紧,小弦就会崩断。所以有尊位的人,在领导位置上的人,他的德行不可以浅薄。官阶高的人,他的管理不可以琐碎,不能事必躬亲。辖地广阔的人,他的制度不可以偏狭。管理很多人口的人,他的法律不能够严苛。这是自然的法则,自然的规律。


所以“罚得则奸邪止矣,赏得则下欢悦矣”。如果你的刑罚得当,那么邪曲不正,作奸犯科的事就能够制止。如果你的奖赏得当,那么属下都应该欢心喜悦地拥护你。子贡又说:你有没有听说过,子产是怎么治国的吗?子产治国的时候,是用仁爱礼义来教导人们。役使人们从不违道,所以政事非常的宽松。对于奖赏的多少,难以确定,他就宁可从重奖赏。对于刑罚的轻重,如果难于判定,他就从轻惩罚。因为实行了这样宽松的政治,结果子产治郑国七年之后,社会风气非常的和平,自然灾害都没有。国家也没有需要用刑法处罚的人。监狱也都空虚了。


当子产过世的时候,这个国家的百姓听说了,都怎么样啊,痛哭流涕,非常哀伤。他们说,子产已经死了,我们怎么能过上安稳的生活,我们把安定的生活寄托给谁呢?如果能够使子产重新活过来,用我们家任何人的生命去换取,我们都愿意。


所以你看子产活着的时候,被人们所爱戴。他死了的时候,人们都为他感到悲伤。做官的人在朝廷里哭泣,商人们在市场上哭泣,农民在原野里哭泣,姑娘们在自己家里的内室里哭泣。结果整个国家连琴瑟的声音都听不到了。为什么呢?就是因为他推行了仁恕之道。而你现在做官是什么样的呢?人们听说你有病了,大家都非常地欢喜,并且互相祝贺。说臧孙子病了,最好他能够死去。而你的病刚刚有一些好转,人民又非常地恐惧,说臧孙子的病又痊愈了。我们的命运太不幸了,为什么臧孙子没有死呢?所以你看,你病了的时候,人们都欢喜,互相祝贺。你生活在这个世间,人们都以你为恐惧。由此可知,你害人的心有多么地深了。你这样来办理政治,怎么还能够不遭受批评呢?臧孙子他还是一个明礼之人。我们说“义者循理”。什么是“义”?就是他能够循礼而为,他听到子贡这些劝谏,觉得非常地符合道理,于是他就主动地把位置给让出来了。这个故事说明,虽然你赏罚分明,也很廉洁,但是如果对人民过于苛刻,没有仁爱之心,人民也不会感恩戴德,反而还会怨声载道。所以子贡说了这样一句话,“盖德厚者报美,怨大者祸深”。德行深厚的人,回报给他的也很丰美,与人结怨太深的人,自己也有灾祸。所以最大的德行,莫过于“仁”,而最大的祸害莫过于刻薄苛刻。那么这就告诉我们,为政要宽和,待人要仁恕。而不能过于苛刻,过于刻薄。所以到了春秋战国的时候,以“义”来治理国家,还能够做到循礼而治。


比如说在《晏子》上记载,这个齐景公在位的时候,有一年,大雪连下了三天都不见晴,这个时候,齐景公穿着一个狐皮的裘衣,坐在堂上。这个晏子来进谏,结果站了一会,齐景公就说了,真奇怪了,这雪下了三天都不觉得寒冷,晏子听了之后,怎么说的呢?他就反问了,说天气真的不寒冷吗?我听说古代的贤君,自己吃饱时,便想到还有百姓在挨饿,自己穿暖时,便想到还有百姓在受冻。自己很安逸的时候,还想到百姓的劳苦。可惜您却感觉不到啊。齐景公一听,“善,寡人闻命矣。”所以你看这个齐景公很难得,他一听晏子说得对,马上就赞叹,说你说的太好了,我懂得你的教诲了。于是怎么样呢?他就下令开仓放粮,救济那些挨饿受冻的百姓。所以你看到了春秋战国的时候,这些君主之所以能够把国家治理得强大,甚至称霸天下,那也是因为,他们做到了循义而治。治理天下还是能够顺着理去做的。


那么唐太宗他熟读《群书治要》,所以他把这些爱民如子的教诲,落实在自己的治理之中。而且还经常用《群书治要》的教诲,来教导太子。在《孔子家语》上有一句话,唐太宗就经常引以为鉴,那就是“夫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可载舟,亦可以覆舟。”唐太宗自己不仅这样做,还不失时机地教导太子。


在《贞观政要》上记载着,唐太宗说:我听说古人自古以来就重视胎教,我却没有时间顾及这些。但是我总是不失时机地教导太子,自从他被立为太子之后,我总是在生活中,给予他适时的引导。比如说在太子吃饭的时候,唐太宗就问:你知道饭的道理吗?太子就说:不知道。太宗说:饭是农民通过辛勤的劳作,才能获得的。我们要役民以时,不伤农时,才能够经常地吃到这样的好饭。看到太子骑马的时候,他就又问:你懂得马的道理吗?太子又摇摇头说不知道,太宗说:这个马确实可以帮人做很多是事情,帮人劳作。但是不能够把马力用尽,这样才能经常有这样的马骑。言外之意,你要役使人民,也不能够把人民的民力用尽。当太子去乘船的时候,唐太宗又问了:你懂得船的道理吗?太子又说不知道。太宗说:君主就好比是船,人民就好像是水,水可以承载船,也可以把这只船给颠覆,你以后要当皇帝了,对于这个道理,可不能够不小心警戒啊。当看到太子靠在一棵弯曲的树上休息,太宗就又问了,你懂得这棵树的道理吗?太子还是说不知道。太宗就说:你看看这棵树虽然弯曲了,但是你用东西来校正它,仍然可以把它做成直木来使用。君主有的时候是会不务正业,不走正道,但是只要听从臣下的劝谏,也是还可以维持自己的统治。所以你看这个唐太宗,在这里就用《孔子家语》的教诲来引导太子,让他要重视老百姓,能够做到爱民如子。而且重民贵民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能够听从民众的呼声和建议。


在《后汉书》上记载着杨震的一段话,杨震怎么说的呢?他说“臣闻尧舜之世,谏鼓谤木,立之于朝,殷周哲王,小人怨詈,则洗目改听,所以达聪明,开不讳。博采负薪,尽极下情也。”这句话是说,我听说在尧舜的时候,可以进谏的鼓,可以批评的木牌,都立在朝门之外,让人们随时可以进谏。到了周朝和殷朝的圣哲君王,百姓有了怨言,甚至有了责备,都是洗耳恭听。这样才能使自己耳聪目明。开放言路,无所忌讳。甚至还去征求,那些砍柴的平民百姓的意见,了解基层的情况,使下情上达。那么这段论述告诉我们,凡是开明的君主,他都非常重视采纳民众的意见,并且根据民众的意见,来判断时政的得失,以此来改善政治。


那么前面我们讲过改过的重要性。一个人怎么样才能改过呢?你要想改过,必须首先得知道自己的过失。但是人认识自己是最难的。一个人看别人的过失,往往看得比较清楚,但是看自己的过失,怎么样看都看不到。所以有一句话说,能够认识到自己的过失,就是开悟。能够把自己的过失改正过来,这就叫修行。所以一个人能认识自己的过失,确实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所以怎么样呢?必须有人在身边时时地提醒,才能帮助自己认识到自己的过失。所以古人他就设置了一些制度,让高高在上的君主、领导者,能够时时听到自己的过失,防止自己犯错。所以这里说到了,“古者圣王之制,史在前书过失”。你看古代圣王的制度,都有史官在他的面前,记载君主的过失。像《汉书·艺文志》上就记载,“左史记言,右史记事”。这个左右史官,负责把君主的言论,还有行为都一一地记载下来。特别要记载他所犯的过失。所以这就等于是一种独特的监督机制。让君主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要小心谨慎,不敢造次。“工诵箴谏”,这个乐工要干嘛呢?乐工在弹奏的时候,还要读诵一些规劝的谏言。所以你看古代的君王听音乐,不是寻欢作乐,绝对不是为了满足感官的享受,满足欲望。所以要唱诵规劝和教诲的箴言,要给他提供谏言,使他提起正念和警觉。


在《群书治要·说苑》上,记载着一个魏文侯的故事。魏文侯在乐师鼓琴的时候,随着乐曲翩翩起舞,结果他就唱了这样一句话。让我的言语没有人违背。这句话是错误的。在《论语》中,孔老夫子就说过:一言以兴邦。一言以丧邦。不能让大家都唯命是从,不敢犯言直谏。这位乐师,他是一位盲人,他听到魏文侯这样说,就顺着声音,拿着这个琴去撞魏文侯。结果没有撞到,只是将魏文侯帽子上的玉串给撞散了。魏文侯就很生气,就问左右的人,做臣子的居然敢冲撞他的君主,该当何罪?左右的人都异口同声地说:罪当烹。就应该把他烹杀。于是左右的人,就将这位乐师拉到下面去受刑。刚走下了一个台阶,就听这位乐师不慌不忙地说:他说从前尧舜做君王的时候,唯恐自己只能听到赞叹的声音,没有人给他提出不同的意见。而桀纣做君主的时候,恰恰相反,唯恐自己的言语,被违背,刚愎自用。而我刚才好像听到了桀纣在说话,所以我撞的是桀纣,而不是我的君主。这段话说得很妙,魏文侯听了之后,于是说:放了他吧,这是我的过失。你看他不仅认识到自己的过失了,而且还怎么样呢?还让人将这一把琴,悬挂在城门口,作为他可以改过自新,接受进谏的凭证,提醒自己,不要做像桀纣那样的君王。


所以你看这些古代的君王,他受到劝谏,受到提醒,马上能够提起正念,就都能够改过自新。


后面还讲了“庶人谤于道,商旅议于市,然后君得闻其过失也”。这个平民百姓在道路上,可以批评时政的得失,做生意的人在市场上,也可以议论朝政。郑国人经常聚众,闲游于乡间的学校,并且议论执政者的得失。那么郑大夫然名,就对子产说:把乡校给毁了,您认为如何呢?子产说:如果人们所谈论的是对的,我就实行它。如果是人们所厌恶的,那我们就更改,要使民情上达。


所以中国古圣先贤都认为,要让民众有合适的渠道,充分表达自己的意愿,所以最后又说:闻其过失而改之,见义而从之,所以永有天下也。从民众表达的意愿之中,为政者才能够看到自己施政的得失,那么国君也才能够听到自己的过失,听到过失之后,最重要的就是能够改过。见到符合道义的,就应该顺着去做。这样才能够永久地保持天下。


那么这个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内容,不足之处欢迎大家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刘余莉,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学士、硕士毕业。现为中共中央党校哲学部教授、伦理学专业博士生导师、中山大学新华学院客座教授,著述丰硕。曾获英国赫尔大学哲学博士、新加坡国立大学博士后,并应邀到英、意、美、加、澳、日、新加坡、印尼、中国香港等地进行演讲和研讨。2015、2016年,先后两次应邀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法国巴黎总部,围绕“从《群书治要》看圣贤教育的重要性及如何加强道德教育”做主题演讲,对中国传统文化“东学西渐”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

* 看更多往期经典视频,点击下方小字即可跳转 *

▶ 《品读群书治要》01 认识群书治要

▶ 《品读群书治要》02 一阴一阳之谓道

 《品读群书治要》03 真正的风水在哪里

▶ 《品读群书治要》04 致富理财秘诀在哪里

▶ 《品读群书治要》05 发怒是拿别人错误罚自己

▶ 《品读群书治要》06 修身始于戒贪

▶ 《品读群书治要》07 贪色为淫,淫为大罚

《品读群书治要》08 好名之患

《品读群书治要》09 欲不可纵

《品读群书治要》10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品读群书治要》11 奢靡之害

《品读群书治要》12 谦德之效

《品读群书治要》13 君子欲讷于言

《品读群书治要》14 境随心转

《品读群书治要》15 交友之重

《品读群书治要》16 境缘无好丑

《品读群书治要》17 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品读群书治要》18 君子四重

《品读群书治要》19 好学近乎智

《品读群书治要》20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品读群书治要》21 夫妻相处之道

《品读群书治要》22 为什么必须重视女德

《品读群书治要》23 至要莫如教子

《品读群书治要》24 教子之方

《品读群书治要》25 为什么要孝敬父母

《品读群书治要》26 孝的四个层次

《品读群书治要》27 事亲当竭力

《品读群书治要》28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

《品读群书治要》29 兄友弟恭

《品读群书治要》30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品读群书治要》31 中国式管理的精髓

《品读群书治要》32 管理的三境界

《品读群书治要》33 道德教育的制度保障

《品读群书治要》34 安上治民,莫善于礼

《品读群书治要》35 移风易俗,莫善于乐

《品读群书治要》36 高度艺术化道德教育

《品读群书治要》37 愧之,可使小人为君子

请您转发分享,福生无量!

【微信公号:老子道德真经】


道德经解析

▲长按识别二维码 关注我们

转一转赞一赞看一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