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里尔克《总是一再地》

奥地利 星期一诗社 2024-01-10
什么是美?在里尔克的眼里,艺术品是假扮成以某个记忆、经历或事件为托词而发的内心深处的自白,可以脱离它的创造者独立存在。里尔克认为,“艺术品的这种自立是美”。而且,“美的本质不在其作用当中,而在其存在当中。”所以,里尔克看来,美在于艺术品本身,在于本体的存在,与任何功利目的无关。它自身独立的存在就为了存在,不是为了某种功利目的。
正因为如此,“……我们不再去寻求伟大的题材……最不起眼的发现恰恰最讨我们的欢心。这是最有力量的见解之一:一切都是内容,都可以有所意味。它们通过形式,即借助于它们区别于‘众多’与‘陌生’的方式来获得内涵。赋予最渺小的素材以灵魂,思忖这毫不重要的东西在何种范畴内可以成为一个整体,成为一桩非同寻常的事件,以及将这素材的最深沉的、从未公开过的意志付与实现,以上这些,在我看来,都是艺术家目前的使命。如果艺术家也持这种观点的话,形式同样也获得了一种罕见的重要性,它于是成为艺术品的真正隐秘与坦诚的部分。有的艺术品,其轮廓构架的每个转承曲折都显示着艺术家的爱和渴望,与之相对,有的艺术品则让偶然与任意参与确定其外在形式,这样的艺术品在价值上一定会大受损失。”
里尔克重视艺术品的自立,赋予形式以重要的本体地位。这体现在他的诗歌创作中,表现为对诗歌定型美的执着追求。里尔克早期的诗歌具有新浪漫主义风格,注重抒情,富有音乐性,从《图像集》开始,里尔克尝试着利用“图像”把全诗从结构上固定下来,意味着他的诗歌从模糊的伤感向精确的造型转型。正如冯至所说:“在诺瓦利斯死去,荷尔德林渐趋于疯狂的年龄,也就是在从青春走入中年的路程中,里尔克却有一种新的意志产生。他使音乐的变为雕刻的,流动的变为结晶的,从浩无涯涘的海洋转向凝重的山岳。”



Immer wieder


Immer wieder, ob wir der Liebe Landschaft auch kennen

und den kleinen Kirchhof mit seinen klagenden Namen

und die furchtbar verschweigende Schlucht, in welcher die anderen

enden: immer wieder gehn wir zu zweien hinaus

unter die alten Bäume, lagern uns immer wieder

zwischen die Blumen, gegenüber dem Himmel.



总是一再地……


总是一再地,虽然我们认识爱的风景,

认识教堂小墓场刻着它哀悼的名姓,

还有山谷尽头沉默可怕的峡谷:

我们总是一再地两个人走出去

走到古老的树下,我们总是一再地

仰对着天空,卧在花丛里。

冯至译



怎么还总是……


既然我们已经领略过爱的风光

既然小教堂墓地里有它哀怨的姓名

既然我们知道那沉默得可怕的峡谷

是人们必去的归路

怎么还总是

双双走到门外

那古老的树下

怎么还总是

躺在花丛中,面向天空

好 好 做 虾 译




总是一而再地


尽管我们习惯了爱的风景

习惯了小墓地中哀怨的名

习惯了死寂的幽谷

及那些无法从中摆脱的结束

总是一而再地我们肩并着肩

在古老的树下

总是一而再地让我们自己

卧于花间

面对天堂

穆 紫 荆 译




尽管我们领略了爱的风景,

看到了墓碑上悲哀的姓名,

还有阴森可怕的死亡之谷,

我们总是一再地结对而出,

来到古树下,总是一再地,

仰望着天空,醉卧花丛里。

无 心 剑 译




还是总要


尽管我们知晓爱的风景,

也知道教堂墓地这哀切名称,

还知道那可怕的幽深凹处,

我们每人都要在那里告终;

可我们还总要双双出行,

到棵棵古树下漫步,

还总要躺到鲜花丛中,面对天空。

郭 力 译




仍将去那里


尽管我们也熟悉爱情的风景

熟悉教堂墓地那些哀怨的姓名

沉默无语的山谷,终结在那里的生命

我们仍将去那里,携手而去

仍将去那古树丛中,花丛之下

仰面天空

清 风 译




总是这样


总是这样,我们也熟识了爱的风景

也熟识教堂墓地他掷地有声的姓名

还有那可怕幽深的峡谷,终此一生

总是这样,我们也结伴远行

来到古老的树下,静静躺下

置身于万花丛中,仰望天空

普 敬 天 下 人 译

这首抒情诗的韵律极为迷人,“总是一再地”、“我们总是一再地”反复出现,重复而有变化,造成一种音乐感。诗中的景物既是实写,又带象征意味:爱,死亡和命运,强化了诗的深度。结构也很独特。前面三句是状语从句,后面三句才是主句。前面的从句暗示了爱的习见、死亡的可怖,和命运的不可测知。后面三行则写尽管如此,我们仍一再出去,来到古树下,仰望天空,或躺在花丛中。两个“总是一再地”,在节奏上造成反复,在意思上却截然不同。事实上,正是前面的几行诗,为整首诗做出了铺垫:没有前面的几行诗,后面就只是普通的爱情场景,不会如此动人。




在大多数作家和诗人的笔下,爱情不是如胶似漆、海誓山盟,就是如泣如诉、生生死死。而在这首诗中,诗人却似乎在借一对恋人外出幽会的描写,叙述一个漫长而古老的故事,回顾人类恋情的历史。“总是一再地,/虽然我们认识爱的风景。”这里的“我们”,既可理解为一对外出幽会的情侣,又可理解为人类恋情史上所有的男男女女。一对热恋中的情侣,为什么那么熟悉“爱的风景”、“教堂小墓场刻着它哀悼的名姓”和“山谷尽头沉默可怕的峡谷”?从狭义上讲,是他们“总是一再地”光顾那里,在那里幽会,倾诉衷肠。从广义上讲,是因为在这对情侣之前的漫长岁月中,有无数的情男恋女在那片景色宜人的自然怀抱中嬉戏过、玩耍过、陶醉过。当然,也有更多的痴男怨女为了那烦恼又夹杂着欢乐、甜蜜而又带着苦涩的爱在那“沉默可怕的峡谷”中殉情离世,因为“教堂小墓场刻着它哀悼的名姓。”然而,由于爱本身就是一个难解之谜,爱情又是一本最难读懂的书,所以,尽管有无数的人为了爱而唱,而跳,而哭,而笑,而生,而死,但千百年来,“我们总是一再地两个人走出去,”周尔复始地循着同一条轨迹走向它的归宿。从前,许许多多的情侣“总是一再地”来到此地,探掘着爱的“荒原”,开拓着爱的处女地。现在,诗中的那对情侣则同样情不自禁地同前人一样,“两个人走出去/走到古老的树下,”在那里相约、相会、相亲、相爱。他们也同前人一样,“仰对着天空,卧在花丛里”,任浪漫的幻想弛骋,尽情地编织着他们的爱之梦。也许,他们的爱会结出累累硕果。也许,后人也会在“教室小墓场”上找到他们的“名姓”。但是,不管它是酸、是辣,不论它是苦、是甜,更不计是生、是死,人们只要来到这世间,定会“总是一再地”、执著地、执迷不悟地走上这条爱之路,直至生命的尽头。
这首诗短小、精炼,有着很高的蕴含量。诗中的每一个词、每一行诗句,都有很鲜明的具象性。仅从一对恋人的幽会就表现出人类古老的恋情史,包容了无数恋人的爱情经历和深刻体验。里尔克诗歌的创作风格由此可见一斑。




加米勒·本·穆阿迈尔

生平加米勒·本·穆阿迈尔是欧曰拉部落人,生于希贾兹古拉山谷。他从小与堂妹布赛娜相爱,因此又被称为“布赛娜的加米勒”。他写了很多诗赞美她,不但引起她亲人的不满,而且遭到他们的强烈谴责。后来当他前来向布赛娜求婚时,她的亲人没有满足他的愿望,而是把她嫁给了另外一个人。之后,当他用诗嘲讽和攻击他们,并且不断前来找布赛娜时,他们嗾使穆阿威叶委任的麦地那总督穆尔汪·本·哈凯姆反对他,并得到允许可以将他杀死。他不得不流亡到也门,后来又流亡到沙姆,最后到埃及,约于701年死在那里。
关于加米勒,有不少互相矛盾的传说,围绕他的生平事迹编造了许多故事,他的诗中也掺进了许多伪作。在《诗歌集成》中有一些关于他的有价值的记载,但都是经过传诗人的想象而编写的,作者在书中不同地方提到他,是为了对他的诗歌进行解释,并引起人们的兴趣。
作品加米勒留下了一些诗歌,散见在文学典籍中。其中有对给他厚赠的母系部族朱兹姆人的颂扬,也有一些讽刺诗和夸耀诗,但最著名、也广为人知的是为布赛娜而写的情诗,这也是我们研究的题目。
我们阅读加米勒的诗,会看到他有一颗朴质自尊的挚爱的心。他作诗时带着某种矜持,但像孩童般纯真无邪、恬静而有决心。诗中还洋溢着强烈的感情,这种感情温柔真挚,透过它可以洞悉他那清澈透明的心地。他真挚的感情还表现在不管面临多大困难、也不管布赛娜如何回避他,他对她的爱始终坚贞不渝,就是死后也一样:
只要我有一息尚存,
心中的爱永远坚贞;
即使我葬身在孤墓,
也要回应你的呼声 。
还表现在他的相思之痛上:
我的朋友们啊,
你们可曾见过:
一个被爱窒杀的人,
为用爱杀人者 痛苦?
还表现在除自己的尊严外,不惜为情人牺牲一切:
假若布赛娜差人前来,
那是要取走我的右手;
虽然这事如此的困难,
我仍将断臂让他带走。
行前我还会告达于她:
“我愿满足你一切需求!”
尽管加米勒强烈地爱着,但他的爱、他的爱的对话是纯洁的,不为欢欲出卖尊严。
加米勒的诗是最优美最细腻的阿拉伯古诗之一。他的诗是他生命的咏叹,是他灵魂的反映。他诗中的艺术是他沸腾的生活的艺术、洋溢的感情的艺术,具有独特的语言和风格,反映了一个内心完全被情人占有的恋人的感情。布赛娜的倩影始终呈现在他眼前,他跟它窃窃私语、责怨它、向它倾述相思,这一切都带着一种朴质的矜持。这是一种演说、陈述式的风格,充满感伤、渴求、怨诉,通过感叹、呼唤、疑问及其他流行的方式表现出来:
假如幽会之日无期,
我还不如突然死去!
诗人还在诗中复活了许多激动人心的场景,并重复情人的对话:
诸事尽皆可以忘却,
唯她之言永远铭记;
在精壮的骆驼旁,
她曾对我款款低语:
“这是要到城里去?”
诗人的语言明白流畅,自然和谐,由于节奏感强,适于歌唱。




推荐阅读:

海子《河流》

海子《太阳·你是父亲的好女儿》

海子《诗学:一份提纲》

海子《太阳·弥赛亚》

饶孟侃《家乡》

公刘《寄冥》

邓均吾《太阳的告别》

李勤岸《夫妻》

孙静轩《媚态观音》

陈辉《妈妈和孩子》

李金发《里昂车中》

李金发《琴的哀》

林徽因《静院》

梁宗岱《太空(五)》

宗白华《晨》

沈尹默《月夜》

海子《四姐妹》

海子《日记》

海子《二月》

海子《月光》

海子《梭罗这人有脑子》

海子《爱情故事》

海子《给你》

海子《新娘》

海子《九月》

海子《你的手》

海子《远方》

海子《遥远的路程》

木心《眉目》

木心《从前慢》

木心《借我》

木心《火车中的情诗》

罗洛《信念》

吕剑《我常常注视着》

罗洛《给诗人》

罗洛《我和时间》

陆志韦《小船》

陆志韦《小溪》

邵燕祥《我们架设了这条超高压送电线》

邵燕祥《沉默的芭蕉》

邵燕祥《青海》

邵燕祥《阿美利加的豪雨》

王独清《我从CAFE中出来……》

章德益《西部太阳》

章德益《我与大漠的形象》

叶延滨《想飞的山岩》

周梦蝶《还魂草》

周梦蝶《除夕》

周梦蝶《燃灯人》

曾卓《悬崖边的树》

刘半农《铁匠》

刘半农《相隔一层纸》

郑愁予《雨说》

郑愁予《赋别》

郑愁予《小小的岛》


孤独没有什么不对,使孤独变得不好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