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封信 最需要了解的是自己的心(2)《觉知生命的七封信》
绢画 郑重《十八应真图册》 2 阿罗汉古代译为“应真”
编者按:南传佛教,又称上座部佛教,主要流传于东南亚一带。目前国内有一些实修团体在传授。其实修方法实用而有效,值得参考。焦谛卡禅师,世界闻名的著名禅师。一九四七年生,缅甸人。一九七三年毕业于仰光理工学院,成为电机工程师,其后出家,受沙弥戒。一九七四年受比丘戒。禅师数十年如一日地精进禅修,并多次前往亚洲、欧美各地弘法并指导禅修,著作等。
第六封信 最需要了解的是自己的心(2)《觉知生命的七封信》
作者:焦谛卡禅师 译者:果儒法师
心烦意乱是一种自我沉溺
我发现很少人像你一样对法非常感兴趣,大多数人甚至不知道自己的心理状态。人都有善心和不善心,去觉知这两种心态是最重要的事。其实,觉知并不是去控制心,因为“心”是无我的。但是要确保你没有不善心。
了解心的性质,也就是贪、嗔、痴、慢、嫉妒、怪吝、恶作的性质,以及了解正念、定、般若、慈悲等,比去除任何烦恼都要重要。
先有“了解”,那么“克服”自然会随之而至。因此,请观察当下所发生的事,首先观察它的性质。如果感到心烦苦恼,这是因为心中有贪或嗔。如果无法清楚地观察,这是因为心中焦虑不安。只有愿意观察自己的心,不想任何事,才能够清楚地观察。这样一来,心会失去支配能力,因为它是显露的,是透明的。
请不要谴责贪婪、骄傲、愤怒等,你可以从这些负面的心态中学到许多。除非你非常了解它们,否则无法成长。只有用清明的心观察它们,你才能了知它们的本质,尤其是它们的无我性。
禅修时,最重要的是不要认为心理(名法)和身体(色法)的现象是属于自己的。除了克服这种对名法、色法的认同外,什么都不必克服。为什么人会烦躁不安?因为认为身心的现象属于自己。因此,当贪爱、欲望、执著、挫折、愤怒或骄傲生起时,把它们视为一种自然现象,而非视为自己在做的事。
心烦意乱是一种自我沉溺。
有“我”在心烦意乱吗?心烦意乱只是一种自然现象。心烦意乱是自我在作祟。如果心不会烦躁不安,如果“观察的心”不认同,就表示有含心",舍心能平静、清明地观察贪婪等心境,能如实地观察它们是一种短暂的、没有实体的、客观的、自然的现象。
自我认同使所有烦恼变得更强大,没有自我认同,烦恼不会如此强大。须陀洹仍然有贪、嗔,但是没有“身见”,不会认同自我。只有阿那含和阿罗汉没有贪和嗔,而只有阿罗汉才没有轻慢心。
烦躁不安的心与贪婪、骄傲是亲密的同伴。因为你认为:我是禅修者,贪婪和骄傲不应该在心中生起,所以你感到烦躁不安。贪婪和任何愉快的念头在心中生起时,只要说:让我来观察你。贪婪是最伟大的魔术师,观察它怎么变出“乐受”吧。心被贪婪所骗,一般人不知道贪婪是魔术师,以为贪婪是“我"。
心是很难对付的,心想要变化,想要不同的东西。心渴望娱乐、刺激。
如果不小心,我们会变得自以为是,因为我们是禅修者,是修行的佛教徒,因为我们知道“法”,我们知道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这也是“骄慢”。心生“骄慢”时,要清楚地观察它,不要想把它赶走,清楚地观察它非常重要。不要修习谦逊,因为这是勉强的谦逊,只要对“慢心”保持正念、觉知即可。如果你清楚地观察你的心,你自然会变得谦逊,你不会觉得你好像在修习谦逊,不必刻意去做,就会变得不那么傲慢。
不了解善心与不善心的人,不可能真正了解“法”。表面上服从任何形式的宗教修行,绝不会有深入和持久的结果。了解心对六根门的每一个反应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要了解观念对我们的影响。
你了解善和不善的心态吗?这是修行上最基本的事。我不想用“好坏”这两个字来说明“善与不善”。我所谓的了解,不是指通过阅读或思考来了解它们的意义,我指的是要直接观察它们,去观察心是善的和不善的时候,性质有什么不同。
有时,通过非常清楚地观察,我才明白:无论在何种处境,不值得持有不善心。一定有一种适当的方式(没有不善的心态)来面对考验,能在任何处境中没有不善心,这是智慧。为了获得这种智慧,首先,对任何外境,我们必须正念分明;对我们所看到的、听到的,都要保持正念。
观察自己的心,不要想它是否是不善的、不愉快的、不美的、不想要的,例如,愤怒、欲望、疑惑、自负等。观察心中的乐受,不要执取乐受,不要想让乐受持久些(如平静、轻安、喜悦、清明等),这是非常重要的。在心想要控制情况的那一刻去反抗,妨碍或阻止正在发生的事,或使之持久些,这种情况下,心会失去平衡。“反抗”是嗔心,执取是执著。“不要反抗”不是说要火上加油,"单纯地观察”即是正念,观察而不涉入。
人被习惯所束缚,以至于不知道如何观察。人想要控制,想要涉入,因而自寻烦恼。不要涉入,不要去操控,这样便不会介人。假如想要操控时,只要觉知这个情况就可以了。
学会“做自己”
真的,我发现没有正念,生命会很肤浅;正念让生命有深度和有意义。大家都说想要快乐,但奇怪的是,为什么却对保持正念不感兴趣?因为他们认为:快乐来自于其他地方,例如来自感官之娱,来自获得想要的东西,来自成为重要人物,或来自拥有重要的地位、权势。
人一般都想要兴奋,想要刺激。当你厌倦了刺激,想要休息时,要保持正念,让心平静。有时我对阅读、谈话、思考、计划感到厌倦,我的心拒绝接受这些事,觉得这些事了无意义。在这个时候,要保持正念是非常容易的,所以,我希望我对这些事没有兴趣。没有兴趣是好事,悉达多王子离家时,就是对这些事已不再热衷。
让身心保持良好状况很重要,就像调好收音机,才能够准确地接收频率、信号。因此,知道事物如何影响自己的身心是非常重要的。食物、天气、运动、交谈、阅读,乃至感官之娱,每一种事物都会影响身心,禅修亦然。禅修会使心更为敏感。
容易分心的人,最好让心忙于观察,一个接着一个地观察;内心平静和有正念的人,可以随顺自然地观察。人喜欢做白日梦,缺乏正念。当下保持正念,因为在具足正念的当下无法做白日梦。
彻底观察自己的心和不欺骗自己,是我目前最重要的任务。如果我不相信,我就去了解为什么我不相信,而非试着去相信,这对我而言是很重要的。心喜欢想过去或未来,与当下只是简单地触及,心总是散漫分神,停不下来:忙着看电视,听收音机,吃东西,交谈,抽烟,阅读等。是不是真的想保持正念?嗯,是的,但是…这就难怪人会活在肤浅之中了。
人把正念当做止痛药来用,只有生活太苦时,才想要去安静的地方禅修,否则的话,人会很喜欢那些令人分心的事物。
人不可能完全不生气,只要有生气的理由,人就会生气。对治生气,所能做的只是观察愤怒的生起。情绪反应会消耗许多精力,特别是非常虚弱时,任何负面的念头都会让人筋疲力尽。
看看你失意时,让自己受了多少伤害,不值得为任何事感到沮丧。请保持正念,观察愤怒只是愤怒,而不是“我的愤怒”。不要说你不应该生气,这样不切实际。人有理想是一回事,实现理想是另一回事。这不是说人不该有理想,而是说人一定要知道自己的能力,所以,不要因为盛衰、得失而气馁,试着尽可能保持正念。
我以前常因为有缺点(不完美)而感到遗憾(惭愧),有时候,这是别人对我有不切实际的期望,而我不知不觉扮演了他们期望的角色。要我完全符合他们的期望是不可能的,甚至是危险的,我无法胜任。然而现在我已经学会“做我自己"。
直接体验自己的心
即使有时很难保持正念,也请坚持下去。认为不可能有正念时,正是要有正念的时候。掉举时,更要去禅修。你之所以认为自己不可能禅修,是因为你的心正处于疯狂状态,这正是你最需要禅修的时候。
佛陀在《大念处经》里说:“掉举时,要知道心是掉举的。”只要做到这样就行了。佛陀没有说:“你应该为你的贪婪、嗅怒感到内疚。”自己知道发生什么事,不要欺骗自己,能做的就只是这样。请保持正念,不要责备自己,接受和诚实最重要。
只要知道心的状态即可,如果想要做的更多,最后会变得更气馁。不去控制的意思是“当欲望生起时,清楚地知道心有贪欲”。这样就行了,其他的不要做。想要随时保持平静与平和的心,对每天要接触许多人的人而言,是不可能的。
无须对享受感官之娱感到内疚,只要没有伤害到别人就好。观察什么是“享受感官之娱”?享受感官之娱时,若知道“正在享受感官之娱”,内疚从何生起?谁说要对享受生活感到内疚?
就算知道最有益于自己的莫过于正念,人还是经常分心,想要感官上的刺激。观察你的心,看看它在做什么。如果你了解你的心,大部分的问题就会消失,因为大部分的问题都是心制造出来的。你能做的就是去觉知,去知道心的状况,觉知时不要责备自己或替自己辩护,不要想改变心的状况,或想逃离,不要感到内疚或羞耻。
观察你的心只是“心”,不要把它视为“我的心"。无论如何,把心看做是无我的,观察心因为因缘具足而生起,不会独自生起,其间没有“人”,没有我,不是我的。期望是失望的根源,期望会导致掉举。有时想要平静、快乐的想法会使人感到灰心。过着隐居生活的人可能有舍心(但不是我),与自私的人、利用自己的人来往,很难泰然处之。
要培养深刻的观智,一定要有平静的心,反之则是烦躁不安。心要平静,然而要小心,不要对平静产生执著,这种执著是危险的。平静使心清明,使心清醒,而且有助于保持正念。
“如理作意”是善心的近因,没有如理作意就不可能有善心。“非如理作意”则是不善心的因。
人每天都在做自我暗示,却大多觉察不到,有些是正面的,有些是负面的。最重要的是知道自己的心。
你唯一能直接体验的是心,包括你的念头、感受、态度等,其余的全是推断,例如,当你看着你的手,你认为你看到了手的形状和颜色,这其实已经经过许多阶段、过程。你是怎样看到形状和颜色的,什么是形状?什么是颜色?有位朋友告诉我:当他在禅修时,他知道有声音,最初,他认为声音来自有相当距离的地方;稍后,当他更有正念时,他发现声音在耳朵里;当他的正念越来越强时,他发现声音在他的心里。如果没有心,也就没有声音了。
没有什么可以取代正念。你说:“我知道如果我继续禅修,我的许多问题会消失。”人经常说:如果,如果…到底是什么原因使人无法付诸行动?为什么要说:如果.....
这好像不要让自己的问题消失,或者不相信自己做得到,所以最好是说“如果…”这样会怀着希望,假如真的去做,却不成功,便不再有希望了,因此最好不要贸然去做。只是抱着希望,而不设法实现,可以总是说:“我可以。”这是心在玩把戏的方式,为了让自己免于绝望,心不会尽力去做任何事。
觉知自己的烦恼
人非常有趣,除了知道自己在受苦,对任何事都无法确实了知,假如人不会烦躁不安,便会找到一切答案。但是得到答案所生起的骄傲,又会使人盲目。做你想要做的事:禅修,出家,苦行。你知道什么对你是最好的。如果我可以给你一些意见的话,我会说:“具足正念。”
去修行使人放松的禅法吧,这相当简单,以一种轻松的姿势打坐,躺下来也无妨。
然后,从额头开始,观察整个身体,观察所有紧绷的地方和隐隐作痛的地方。越来越能觉知苦受,就会学到如何放松,紧绷和疼痛也会慢慢消失。观察身体的每个部位,包括身体的内部,要很慢以及很有耐心地观察,下至手指和脚趾,前面和后面,做完一次,再做一次。
出家前,我读过许多有关禅修的书籍,所以我自以为知道如何禅修。出家大约一年后,我想:现在我才知道禅修是怎么一回事;出家三年后,我想:此时,我才知道如何禅修。
这种情况一再发生。
我年轻时读过许多有关探险家的书,我非常失望,因为已经没有值得探险的地方了。自从我发现心理世界后,我知道这是一个许多人探索过的荒野世界。许多人没有适当的仪器让自己回归这个心理世界,因而迷失了。我则拥有最好的仪器:正念。
有时,我发现有许多虔诚的教徒竟然对“正念”一无所知,实在让我讶异。有些人说:"这是他们第一次听到:无论在做什么,都可以随时随地保持正念。”许多人认为:只有在打坐时,才能禅修,而禅修时不应该做任何事,他们认为禅修就是禅修。这意味着:当他们与人交往时,他们不愿意观察自己的心。
许多人经常打坐,但是看不到自己的贪、嗔、痴、骄傲、嫉妒。许多禅修者不知道“观察烦恼如何生起的重要性”:烦恼在日常生活中生起,在与人动互中生起,以及与人交谈时生起。我强调在谈话时要有正念,因为这是一般人最没有正念的时候。
大多数的禅修者都有预定的禅修时间,规律的打坐,选择禅修的观察目标,如观察呼吸或观察腹部的起伏,观察触觉或受觉。禅修可以选择自己禅修的所缘境,这在开始时没问题。但是,“选择”有排斥的意思(不要的就不修),禅修的所缘境应该是无所不包的。
我的了解是:我们应该先觉知自己的烦恼。
“修习正念(念住)的人,在谈话时也能保持正念。”谈话占了生活的一大部分,在谈话时培养正念是非常有益的,这并不容易,然而也不是不可能。以正念观察想要谈论的内容,以及谈话时,注意自己嘴唇的动作,注意声调,或是与谈话有关的任何事物。
生命中最痛苦的经验来自于人际关系,因此与他人相处时,保持正念非常重要:要知道应该以什么态度来与他人相处。观察自己面对任何事物的态度非常重要,如果没有正确的态度,会产生许多问题。
开车,谈话,工作,都要保持正念。忙碌的时候,是培养正念的最好机会。照着我所说的去修行。在我能做的事情里,“保持正念”对我自己最有益处。如果你为了要具足正念而培养正念,你对正念会了解得更多。
人们心中充满着互相冲突的愿望和欲望。大多数人不知道自己真的想要做什么,他们的心反复无常,没有规则,反复无常就是他们的规则,他们的内心矛盾重重。
夕阳西下,树的阴影长长的,凉爽的微风扑面而来,这里是多么的安宁、平静啊,这里好像是梵天界。简朴、知足、持戒、正念、深思、忍辱、慈悲,因为这些,所以这里的生活如此平静。我从未感到无聊,只是平静地过日子,也希望在森林里平静地死去。我观察我的心。事物会生灭,没有什么是永远不变的,即使是最糟的事物也不会持续不变,所以现象生起时,我知道它们会在下一瞬间消失。我不必做任何事来使它们消失,我想要观察它们,就好像用显微镜观察非常有趣的东西。当我的心观察正在生起的事物时,我只是惊鸿一瞥而已,然后它就消失了。
我想对它们说:请留下来,让我好好地观察,毕竟我们是旧识,但是它们害怕被仔细地观察。
正念是我固定不变的伴侣,我观察我的正念,知道我有正念,觉知到我有“觉知”。最重要的是要保持正念,让正念强到使思想停顿,此时,就会了知生命到底是怎么回事,问题来自何处。人的问题来自于心。
我说“人的问题来自于心”,你不会了解我的意思;然而,当你深入了解你自己的心,那一刻,你就会了解了。我平静地过日子,因为我深深了解我的心。智慧能够克服业力。
很久以前,我就注意到人必须随时保持正念,不论是僧倡或在家居士都一样,在持戒方面也是如此。如果你说,在禅修期间会持戒和保持正念;非禅修期间,则不会尽力持戒和保持正念,那么你对法并未老实修行。
我们必须对所做的事(持戒、正念)忠实,否则既不会尊重所做的事,也不会尊重自己;没有那份尊重,做什么都不会充满喜悦,也无法实现个人的抱负,也不会有成就。正念是没有动机或态度的,它只是清楚地观察事物,不做判断,没有想要改变什么。培养正念,去如实观察吧。
音流(Sant Mat)资讯整理:
https://santmat.kuaizhan.com/
音流瑜伽(Sant Mat)简介
http://m.santmat.bi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