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01 菩萨行品第十一 ▎02 ...▎03 ...▎04 ... ▎05 ... ▎06《维摩诘经讲记》第11品 菩萨行

南怀瑾 音流瑜伽研究
2024-09-02

不空成就佛像 (明)局部


01 菩萨行品第十一 ▎02 维摩诘领众前往礼佛 ▎03 香积饭香何时消04 什么能作佛事  ▎05 佛法就在魔法中 ▎06 佛土为何不同《维摩诘经讲记》第11品 菩萨行

 

01 菩萨行品第十一

 

【是时,佛说法于庵罗树园,其地忽然广博严事,一切众会皆作金色。阿难白佛言:世尊,以何因缘,有此瑞应,是处忽然广博严事,一切众会皆作金色?佛告阿难:是维摩诘、文殊师利,与诸大众恭敬围遶,发意欲来,故先为此瑞应。于是维摩诘语文殊师利:可共见佛,与诸菩萨礼事供养。文殊师利言:善哉!行矣!今正是时。维摩诘即以神力,持诸大众并师子座,置于右掌,往诣佛所。到已着地,稽首佛足,右遶七帀,一心合掌,在一面立。其诸菩萨,即皆避座,稽首佛足,亦遶七帀于一面立。诸大弟子,释、梵、四天王等,亦皆避座,稽首佛足,在一面立。于是世尊如法慰问诸菩萨已,各令复座,即皆受教。众坐已定,佛语舍利弗:汝见菩萨大士自在神力之所为乎?唯然,已见。汝意云何?世尊,我覩其为不可思议,非意所图,非度所测。】

 

【尔时,阿难白佛言:世尊,今所闻香,自昔未有,是为何香?佛告阿难:是彼菩萨毛孔之香。于是舍利弗语阿难言:我等毛孔亦出是香。阿难言:此所从来?曰:是长者维摩诘,从众香国,取佛余饭,于舍食者,一切毛孔皆香若此。阿难问维摩诘:是香气住当久如?维摩诘言:至此饭消。曰:此饭久如当消?曰:此饭势力至于七日,然后乃消。又阿难,若声闻人,未入正位,食此饭者,得入正位,然后乃消。已入正位,食此饭者,得心解脱,然后乃消。若未发大乘意,食此饭者,至发意乃消。已发意食此饭者,得无生忍,然后乃消。已得无生忍食此饭者,至一生补处然后乃消。譬如有药,名曰上味,其有服者,身诸毒灭,然后乃消。此饭如是,灭除一切诸烦恼毒,然后乃消。阿难白佛言:未曾有也,世尊!如此香饭能作佛事!佛言:如是!如是!阿难,或有佛土,以佛光明而作佛事,有以诸菩萨而作佛事,有以佛所化人而作佛事,有以菩提树而作佛事,有以佛衣服卧具而作佛事,有以饭食而作佛事,有以园林台观而作佛事,有以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而作佛事,有以佛身而作佛事,有以虚空而作佛事,众生应以此缘得入律行。有以梦、幻、影、响、镜中像、水中月、热时焰,如是等喻而作佛事,有以音声语言文字而作佛事,或有清净佛土,寂寞无言,无说无示,无识无作无为而作佛事。如是,阿难,诸佛威仪进止,诸所施为,无非佛事。阿难,有此四魔,八万四千诸烦恼门,而诸众生为之疲劳,诸佛即以此法而作佛事,是名入一切诸佛法门。菩萨入此门者,若见一切净好佛土,不以为喜,不贪不高。若见一切不净佛土,不以为忧,不碍不没。但于诸佛生清净心,欢喜恭敬,未曾有也。诸佛如来功德平等,为教化众生故,而现佛土不同。阿难,汝见诸佛国土地有若干,而虚空无若干也。如是见诸佛色身有若干耳,其无碍慧无若干也。阿难,诸佛色身、威相、种性,戒、定、智慧、解脱、解脱知见,力、无所畏、不共之法,大慈、大悲、威仪所行,及其寿命,说法教化,成就众生,净佛国土,具诸佛法,悉皆同等。是故名为三藐三佛陀,名为多陀阿伽度,名为佛陀。阿难,若我广说此三句义,汝以劫寿不能尽受。正使三千大千世界,满中众生,皆如阿难多闻第一,得念总持,此诸人等以劫之寿亦不能受。如是,阿难,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有限量,智慧辩才不可思议。阿难白佛言:我从今已往,不敢自谓以为多闻。佛告阿难:勿起退意。所以者何?我说汝于声闻中为最多闻,非谓菩萨。且止,阿难,其有智者不应限度诸菩萨也。一切海渊尚可测量,菩萨禅定、智慧、总持、辩才、一切功德不可量也。阿难,汝等舍置菩萨所行,是维摩诘一时所现神通之力,一切声闻辟支佛于百千劫,尽力变化所不能作。 】

 

【尔时,众香世界菩萨来者,合掌白佛言:世尊,我等初见此土,生下劣想。今自悔责,舍离是心。所以者何?诸佛方便不可思议。为度众生故,随其所应现佛国异。唯然,世尊,愿赐少法,还于彼土,当念如来。佛告诸菩萨:有尽无尽解脱法门,汝等当学。何谓为尽?谓有为法。何谓无尽?谓无为法。如菩萨者,不尽有为,不住无为。何谓不尽有为?谓不离大慈,不舍大悲。深发一切智心,而不忽忘。教化众生,终不厌倦。于四摄法,常念顺行。护持正法,不惜身命。种诸善根,无有疲厌。志常安住,方便回向。求法不懈,说法无悋。勤供诸佛,故入生死而无所畏。于诸荣辱,心无忧喜。不轻未学,敬学如佛。堕烦恼者,令发正念。于远离乐,不以为贵。不着己乐,庆于彼乐。在诸禅定,如地狱想。于生死中,如园观想。见来求者,为善师想。舍诸所有,具一切智想。见毁戒人,起救护想。诸波罗蜜,为父母想。道品之法,为眷属想。发行善根,无有齐限。以诸净国严饰之事,成己佛土。行无限施,具足相好。除一切恶,净身口意。生死无数劫,意而有勇。闻佛无量德,志而不倦。以智慧剑,破烦恼贼。出阴界入,荷负众生,永使解脱。以大精进,摧伏魔军,常求无念,实相智慧。行少欲知足,而不舍世法。不坏威仪,而能随俗。起神通慧,引导众生。得念总持,所闻不忘。善别诸根,断众生疑。以乐说辩,演说无碍。净十善道,受天人福。修四无量,开梵天道。劝请说法,随喜赞善,得佛音声。身口意善,得佛威仪。深修善法,所行转胜。以大乘教,成菩萨僧。心无放逸,不失众善。行如此法,是名菩萨不尽有为。何谓菩萨不住无为?谓修学空,不以空为证。修学无相无作,不以无相无作为证。修学无起,不以无起为证。观于无常,而不厌善本。观世间苦,而不恶生死。观于无我,而诲人不倦。观于寂灭,而不永寂灭。观于远离,而身心修善。观无所归,而归趣善法。观于无生,而以生法荷负一切。观于无漏,而不断诸漏。观无所行,而以行法教化众生。观于空无,而不舍大悲。观正法位,而不随小乘。观诸法虚妄,无牢无人,无主无相,本愿未满,而不虚福德禅定智慧。修如此法,是名菩萨不住无为。又具福德故,不住无为。具智慧故,不尽有为。大慈悲故,不住无为。满本愿故,不尽有为。集法药故,不住无为。随授药故,不尽有为。知众生病故,不住无为。灭众生病故,不尽有为。诸正士菩萨已修此法,不尽有为,不住无为,是名尽无尽解脱法门,汝等当学。尔时,彼诸菩萨闻说是法,皆大欢喜,以众妙华,若干种色,若干种香,散遍三千大千世界,供养于佛,及此经法,并诸菩萨已。稽首佛足,叹未曾有!言:释迦牟尼佛,乃能于此善行方便。言已,忽然不现,还到彼国。】

 

(以上为原文。)

 

我们现在开始说《维摩诘经》下卷第十一品。研究佛经有一个最新的观念,每一部经有经题,例如《妙法莲华经》,每一品也有题目,把每一个题目连起来,就是全部的佛法。《维摩诘经》讲到香积佛品是一个高潮,全经有好几处高潮迭起,大家要搞清楚。现在是菩萨行品,是讲大乘菩萨道应该如何修行。全经用很多的故事,其中有用比喻,用直说,用问答,来说明佛法的修持。

 

02 维摩诘领众前往礼佛

 

「是时,佛说法于庵罗树园,其地忽然广博严事,一切众会皆作金色。」本经讲到此处,我们要记住佛开始是在庵罗树园,因为维摩居士有病,佛要大家去看病,故事由此开始。现在佛还在庵罗树园等着,大部分的同学都去看维摩居士了。在这个时候,这个庵罗树园忽然变大起来了,有无比的庄严,一切都发出金色。

 

「阿难白佛言:世尊,以何因缘,有此瑞应,是处忽然广博严事,一切众会皆作金色?」阿难觉得奇怪了,就问佛为什么这个地方,有如此祥瑞的感应。

 

「佛告阿难:是维摩诘文殊师利,与诸大众恭敬围遶,发意欲来,故先为此瑞应。」佛说,这个瑞应是因为维摩居士,和文殊师利菩萨领头的大众,都要来这里的缘故。我们要注意这个场面,当时还包括了从香积佛国来的菩萨在内。

 

「于是维摩诘语文殊师利:可共见佛,与诸菩萨礼事供养。」维摩居士对文殊师利菩萨说,我们现在应该和所有在座的菩萨,过去礼佛了。

 

「文殊师利言:善哉!行矣!今正是时。」文殊师利菩萨说,好的!我们去吧!现在正是时候。

 

「维摩诘即以神力,持诸大众,并师子座,置于右掌,往诣佛所。到已着地,稽首佛足,右遶七帀,一心合掌,在一面立。」当时在场那么多的菩萨,和那些师子座,被维摩居士用神力,右手一端就端过去了。我们看了觉得是很稀奇的神话,有没有这回事?绝对有的。为什么后人修行达不到这样的神通力?这件事代表着什么?就是个严重的问题了。佛过世以后,古今中外的佛弟子,修行都没有到达这个境界,这是个什么问题?我们不要以为这是不可能的事,只是当做神话比方,就把它抹过去了。这个问题就与菩萨行有关,我们不作结论,希望大家去研究。

 

维摩居士带大家到了释迦牟尼佛面前,就对佛磕头。这里的稽首就是跪拜,我们在家人写信也用顿首,在信尾写,「弟某某顿首」,这与稽首是一样的意思。出家人写信给人家用合十,就是合掌,不是跪拜,同鞠躬差不多。维摩居士向佛顶礼之后,依印度最恭敬的礼貌,向右围绕佛七圈,才合掌站在一边。这里记载的与中国古代礼节一样,到人家家中去作客,到了先行礼,然后自己退一步,等主人进一步来请你。现代人都不讲这一套了。

 

「其诸菩萨即皆避座,稽首佛足,亦绕七帀于一面立。诸大弟子,释、梵、四天王等,亦皆避座,稽首佛足,在一面立。」所有同维摩居士一道来的菩萨、大弟子、帝释天、梵天、四天王等人,原来是在座位上被端过来的,也纷纷下座,依同样方式,向佛行礼后立在一边。

 

「于是世尊如法慰问诸菩萨已,各令复坐,即皆受教。」佛等大家行礼完毕,就照一定的礼法慰问大众,请大家再坐下来,听佛说教。

 

「众坐已定,佛语舍利弗:汝见菩萨大士自在神力之所为乎?」等大家都坐定了,佛就问舍利弗,这一次去维摩居士那儿,亲眼看见了大乘菩萨修到自在神通的功力了吧?

 

「唯然,已见。」舍利弗答:是的,我亲自看到了。

 

「汝意云何?」佛又问他:你说说看,大乘菩萨何以有如此的自在神力。

 

「世尊,我覩其为不可思议,非意所图,非度所测。」舍利弗答:我亲自看到不可思议的神力,没有办法用世间的思想知识去研究议论。「非意所图,非度所测」,要注意这八个字,这是点题,这不是我们普通人用思想意识能贪图得到的,也不是我们的知识范围所能够推测的。

 

03 香积饭香何时消

 

「尔时,阿难白佛言:世尊,今所闻香,自昔未有,是为何香?」这时,阿难在旁边岔一句话,他问佛,现在闻到一种从没闻过的香味,是什么香?

 

「佛告阿难,是彼菩萨毛孔之香。」佛告诉他,是这些来访菩萨们身上发出来的体气。

 

「于是舍利弗语阿难言:我等毛孔亦出是香。」你不用把佛经看得太死板,那么地庄严,你可以想象当时的情景,舍利弗就碰一碰阿难说,喂,你闻一下,我们身上也带着这种香味呢!

 

「阿难言:此所从来?」阿难一闻,真奇怪,这香味从哪里来的啊?

 

「曰:是长者维摩诘,从众香国取佛余饭,于舍食者,一切毛孔皆香若此。」舍利弗告诉他,这是我们上午去维摩居士府上探病,吃饭时候到了,维摩居士用神通,从上方众香国讨回来一碗香积佛吃剩的饭给我们吃,吃了之后,我们身上毛孔就出这个香味。

 

「阿难问维摩诘:是香气住当久如?」阿难有没有动心求这味,我们不知道,但是他至少追问维摩居士,这个香味在身上能留多久?

 

「维摩诘言:至此饭消。」现在这个重点又来了,又是吃饭问题。维摩居士说,等这个饭被人体完全吸收了,香味就没有了。

 

「曰:此饭久如当消?」阿难再问,这个饭在人体中,要多少时间才会完全消化?

 

「曰:此饭势力至于七日,然后乃消。」维摩居士答,普通人吃了这个饭,就不用再吃饭了,要七天七夜才完全消化。大家会问,不知道这饭是什么米煮出来的。

 

「又阿难,若声闻人,未入正位,食此饭者,得入正位,然后乃消。」维摩居士接着说,如果不是凡夫,而是到了声闻境界的人(就是走小乘路线,如修头陀行的人,持戒严谨,只管自己修行,不管大乘功德的人),已经有修持但是还没有证果的人,这个饭就要到他得到正果的时候,才会消化。你看这奇怪吧!学道的人,胃的火力应该大一点,消化得快才是。可是这一餐饭吃了,就可以不用再吃,等到证果了才消化。

 

「已入正位,食此饭者,得心解脱,然后乃消。」已经得到初果罗汉,乃至得到二果三果四果罗汉的人,吃了这个饭,要等心解脱了,这饭才消化。

 

这里有好几个问题。第一,修道境界愈高,这个饭愈持久。第二,已经入了正位的人,还要得到心解脱,饭才能消化。

 

得解脱是佛法的究竟,不得解脱何以能证果呢?要有定力,念念清净在空的境界上就证果了,但这不是解脱。例如学道的人能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还虚才真正证到空。前面搞气脉只算是炼精化气,炼气化神还早得很。所以四禅八定,在大小乘乃至外道,都是非修不可的,但是不要以四禅八定为究竟。你能修到四禅八定种种不同的境界,能究人天之际,超出欲界天,乃至色界天,就是证果位,但是不一定得佛法究竟。第三个问题,也有学佛的人,他的心已得解脱,但是没有证得果位,这又是什么原因呢?答案是定力功夫不够,修持不圆满。

 

「若未发大乘意,食此饭者,至发意乃消。」中国学佛的人,都标榜是大乘菩萨道,但是发心了没有?都没有。发心很难,大乘讲发心不是你们去化缘发心修个庙子,造个塔,捐十块钱。发心是动意,发菩提心。发菩提心是心得解脱,一念之间顿悟,是发心菩萨,在教理上讲是初发意菩萨。初发意菩萨脉解心开,但还要修!言下顿悟了就不用修吗?不是的。真发心是明心见性,一定会同时发起大慈大悲心的,作人做事乃至任何一个很小的动作,处处都是舍己利人的。我们普通学佛哪里有发大慈悲心?都只是嘴里讲的口头发心而已。学佛的人要自我反省,有时比不学佛的人还要自私,与慈悲心是背道而驰。所以真正发慈悲心是不容易的,除非见到空性,否则发不起来。

 

我有个老朋友,学佛几十年,现在已经过世了,他就跟我说过,我怎么样都发不起心,怎么才发得起来呢?我对他说,你讲得对,也问得好,不过你不要问我,就看你自己了。

 

这人讲起道理来比任何人都高,做好事也比任何人多,但是他能问这个话,证明是真修行人,他并不认为做好事是发心。所以发心之难,不可言喻。不要以为自己学佛了,偶尔行点小善就是发心了,那是发馒头还差不多。

 

《维摩诘经》这里说,未发心的大乘菩萨,要真发了心,这个饭才消化。

 

「已发意食此饭者,得无生忍然后乃消。」已经发心,见到空性开悟的菩萨,到了第八不动地,得了无生法忍之后,这个饭才消化了。无生法忍是不生不灭,过去现在未来都了不可得,都切断了。

 

「已得无生忍食此饭者,至一生补处然后乃消。」如果是八地以上的菩萨,已到了无生法忍境界,吃了这个饭,要到一生补处的境界,这饭才会消化。

 

一生补处是什么?例如弥勒菩萨,这一生过了,下一生就来当教主。弥勒菩萨现在在哪里?并不是很高,他是在欲界天的中央叫兜率天作天主,比我们还享受。我们世间的五欲享受,那儿都有,比我们这儿更好。兜率天的外院,有天人享受的五欲之乐。兜率天的内院是个大禅堂,弥勒菩萨就在内院主持禅堂,诸大菩萨有很多都往生在他那里。譬如《瑜伽师地论》的作者无着菩萨,就是每天夜里在人世间入定后,上到兜率天的内院,听弥勒菩萨说法,然后回来把所听到的写下来,汇集而成《瑜伽师地论》。所以很多人(例如近代的太虚法师、台湾汐止肉身不坏的慈航法师)都发愿,死后也不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或其它地方,而是要往生兜率内院,跟着弥勒菩萨下一次一起来,如此一定成道。

 

「譬如有药,名曰上味,其有服者,身诸毒灭,然后乃消。」维摩居士举个例子,譬如世间有一种仙药,有人吃了这一味药,身上所有的毒都消了,所有的痛都好了,药力才消退。

 

「此饭如是,灭除一切诸烦恼毒,然后乃消。」这个饭也是如此,能够灭除一切烦恼毒,然后饭才消化了。

 

这个饭的功能如此之大,可惜我们吃不到。但是我们每天吃的大米饭也能够去病,去什么病?去饿病,吃了就不饿了。当然,米饭会变成人体的营养,然后它的功能就过去了,道理相同。中国的道家也说,有一种天元丹;在身体上搞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的是人元丹;靠药物提炼的是地元丹。天元丹是很难得的,是从上方世界来的。道家认为吃了天元丹可以立地成仙,等于是《维摩诘经》所讲香积佛国的饭。

 

在佛法中也有这个修法,是个大秘密,你去西藏蒙古求求看,都没有了。你问我晓不晓得,我晓得也不会告诉你,因为是「非意所图,非度所测」,你用凡夫的意识来企图,以凡夫的心量来测度,都没有用。因为这非小根小器、小功德人所能达到的。

 

04 什么能作佛事

 

「阿难白佛言:未曾有也,世尊!如此香饭能作佛事!」阿难听了维摩居士这一番话,我们可以想象,他摇着头对释迦牟尼佛说,从来没有听过这样的事,佛啊!一碗香饭居然能做佛的事业!

 

「佛言:如是!如是!」佛说:对了!就是这个样的!

 

「阿难,或有佛土,以佛光明而作佛事」,释迦牟尼佛接下来一路就为阿难讲,真正的佛法,不是呆板守住一个方法的。有的佛国世界,不像我们这里讲经、说法、念佛、打斋,而是用各种不同的方法作佛事。有用佛的各种光明作佛事,你感受这个光就开悟了。

 

「有以诸菩萨而作佛事,有以佛所化人而作佛事,有以菩提树而作佛事」,有些佛世界是以大菩萨们作佛事,有以佛化身出来的人而作佛事,有以菩提树作佛事。譬如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悟道,那树本来不叫菩提树,因为佛在树下悟道而叫作菩提树。

 

「有以佛衣服卧具而作佛事」,有以佛的衣服和卧具作佛事的。经典上记载,佛在世时有个弟子,怎么样修行都不上路,这弟子就想借用佛的坐垫来打坐,佛知道了就立刻拿给他用。结果这弟子上去盘腿一坐,就证果了。所以你们谁的太太小姐,想要件什么衣服的话,你就赶快买给她,说不定一穿上就成道了。

 

「有以饭食而作佛事,有以园林台观而作佛事」,有人因吃了一餐饭而学佛成道了。有时人去到山上或庙子看到这个风景,就要出家想修道了。过去我有个朋友,他是作官的,非常能喝酒,登峨嵋山还背着酒瓶去呢!他上山之后,天黑了不方便下山,又下起雨来,山寺中的师父就留他住下。他住在寺中,夜里万籁无声,只听见寺中小和尚念佛撞钟,他当时就把酒瓶一扔,去找住持出家了。所以这个园林台观也真能作佛事的。由此可见,佛法到处都有,到处都能使你入佛道。

 

「有以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而作佛事,有以佛身而作佛事,有以虚空而作佛事,众生应以此缘得入律行。」有以佛的色身相好庄严作佛事的,谁走这个路线?就是阿难。根据《楞严经》,他就是看见佛的相好庄严而想出家的,他是因为好色而出家,所以后来外出化缘,碰到个漂亮的摩登伽女就动念了。

 

其实我们这个世界的众生,个个好色。你要如何修到相好庄严呢?世界上这么多人,为什么没有相好庄严的呢?这个道理值得研究了,就是佛加的这一句话:「众生应以此缘得入律行」。一个人能够修到相貌庄严,色身健康,是经过多生累劫戒律清净来的,也就是道德行为的果报。

 

「有以梦、幻、影、响、镜中像、水中月、热时焰,如是等喻而作佛事」,有人因为作了个梦而去学佛,有人碰着了什么幻境而学佛。我有个老朋友,现在已经九十几岁了,他本来是虔诚的基督徒,后来忽然学佛了,因为他在重庆时,有天夜里走在路上碰见了鬼,拚命想叫上帝喊阿门,但是鬼还是跟着他,后来改念观世音菩萨,鬼就不见了。我就取笑他是搞比较宗教的,这就是因幻而作佛事。

 

有人因看到什么影子,听到什么声音……等等而学佛。这里讲的几样东西是比喻,显教佛经常用的比喻共有十种,这里没有提到像水泡、芭蕉。以密教来讲,这每一样都有一种修法的。例如镜中像,你镜子里看到的像是真的还是假的?中国古礼中,妇女坐月子时,房中不准摆镜子。婴儿看多了镜子容易夭折,因为他把镜中的身体当作是自己,所以他意识就跑到镜子里去了。还有婴儿喜欢看发光的东西,他集中精神看,看久了就变成斗鸡眼。

 

如说镜子的像是假的,可是有种修法还是靠这么修的。不过,你要知道,修法不是佛事的究竟,只是佛事的方法。如果你认为一个法门是对的,另一个是不对的,这就错了。一切只是方便,只是助道,没有一个对的法门。什么才是对的?对的是「了不可得,本来如是。」你说这些法都不对,也错了。这认为不对的也是自己的主观意识,主观意识本来就靠不住。

 

佛经常说梦幻泡影、水月空花,这都是没有的东西,所以大家就把这些当作是说空,错了!这些不是说空,是说有。不过这有是很短暂的,不会永远停留,很快就过去了。所以是非空非有,即空即有。

 

「有以音声语言文字而作佛事」,观音法门就是用音声来修的,譬如刚才讲的朋友,在峨嵋山听见钟声一响、小和尚念佛,因缘成熟就出家了,所以音声也是佛法。文殊菩萨在《楞严经》称赞观音法门:「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为什么他推崇用耳朵修法?其实用眼睛的修法也很多,但是用眼睛修不圆满。以四方来说,我们的眼睛只能看到四方的三方之一强,后面看不见;鼻子只能管呼吸,其它的不知道;只有音声是十方上下都可以听到,尤其是这世界上人与人之间,常靠音声作言语表达,所以修观音法门比较容易。

 

大家别忽略了一点,文殊菩萨很谦虚,他没有推荐自己的法门。他代表智能,也代表文字,所以他名号的中文翻译,是用了「文」这个字。释迦牟尼佛的名号,释迦是能忍的意思,牟尼是寂静,能忍寂静合起来,在中国文化就是一个字:「文」。因此很多中文佛学经典,就称他为释迦文佛。我们知道观音法门殊胜是靠经典文字来的,是文殊菩萨推荐来的,可是大家却不研究文殊菩萨的修法。

 

所以有人是因为和人谈话受规劝而学佛,有人是因为佛经的文字好,由文字因缘而学佛。这里有的同学听经时把眼睛闭起来,一边打坐一边听,眼睛不看面前的佛经,这是很糟糕的。研究文字的时候,一定要看着文字,透过人家所讲的,才会确实吸收,才记得。文字是般若的一种,没有人真悟道而文字不行的。譬如六祖本来一个大字不识,可是悟道了以后他能讲经;他也不用自己去读,就让人家念给他听,他听了就能解说,就是这么高明,也就是因为文字般若到了。但是你不是六祖,我也不是六祖,所以我们还是需要认字,透过文字来作佛事。

 

讲到这里要提出一个重点,《维摩诘经》在佛法中是从果上说因的。已经成就的佛,像维摩居士(金粟如来的化身)来到这个世界上,同我们一样是血肉之躯,也有生老病死的现象。维摩居士以生病的因缘,引出这一部经来说法,在说法中,又有许多不可思议的境界,例如方丈室中容纳好几万人,又为每人借了一张师子座,又有天女散花,任意转男女相,甚至去上方世界,同香积佛化缘吃饭等等。都是在说佛法有成就的人,他们有如此不可思议的功德、智慧、能力,这些都是佛果上的事。现在这一品,菩萨行品,是讲因地,说明如何修持才能得到佛果。

 

什么是菩萨行?现在先告诉我们什么是佛法,我们正在讲到什么是作佛事。一讲到作佛事,大家通常就想到找出家人诵经,或者放焰口,或者作水陆道场,或者持个咒子。这些也是作佛事,是为佛法佛教而作的事。本品告诉你,真正的佛事包括了世间法和出世间法,太多了。你不要偏执一种,好像有人只抓住念阿弥陀佛,其它都是外道;或是学密宗的人,认为净土是没有智慧的,而禅宗是狂妄的;或者搞气功之类有为法的人,看不起静坐;或者静坐的人看不起搞气脉的人等等。

 

佛告诉我们,一切皆是佛法,就看你的智慧从哪里透入。《维摩诘经》讲了那么多都是佛事,可是如果拿《华严经》来比,《维摩诘经》只讲了百分之一。《华严经》讲得太多太多了,乃至依《华严经》,佛有时叫做神仙、猪仔、神、上帝,都是化名,那太伟大了。

 

下面《维摩诘经》一转,开始讲佛土,土要读如「度」,我再一次提醒大家。什么是佛土?就是佛的境界。修净土的人发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的国土,阿弥陀佛的国土是什么样子呢?《阿弥陀经》告诉我们那里之好,地是金刚钻铺的,光亮而平坦,七宝行树等等。但是你要注意,《阿弥陀经》所讲的种种好,非究竟法,而只是我们人世间认为最好最好的。佛土真正的美丽,是人世间的观念没有办法理解的,但是佛要向我们介绍那里的好,要怎么说呢?好像有的乡下人一辈子没有见过黄金,要怎么对他说?只好讲那金子同橘子皮一样,这样他就以为知道了,他的理解金子是橘子皮。所以佛用我们世间法来介绍,讲金银琉璃玛瑙等等,极乐世界究竟是中国式的还是西洋式的?不知道啊!

 

佛土究竟是怎么形成的?那是一切佛菩萨的共业所造。我们这个世界,是我们众生共业所生。共业别业的问题这里不讲了,到别的课程再说。譬如我们说五方佛,中间是毗卢遮那佛,南方宝生佛,北方不空佛,西方阿弥陀佛,东方药师佛。东方再过去,还有阿閦佛,多得很。关于这方面,你要看大藏经里的一部《千佛名经》,讲得很清楚。要了解释迦牟尼佛如何介绍阿弥陀佛佛土,就要研究《法华经》《大宝积经》《观无量寿经》《无量寿经》《阿弥陀经》。

 

我常对人说笑话,我说你们念阿弥陀佛那么诚心,真是好没良心啊!阿弥陀佛是释迦牟尼佛介绍给我们的,结果你每次念阿弥陀佛都不先念释迦牟尼佛,真是新人入洞房,媒人抛过墙。现在连释迦牟尼佛的教化都不理了,如此忘本,连作人都不够,还能成佛吗?

 

释迦牟尼佛一生说法四十九年,介绍了很多佛土,就这一点来讲真值得敬佩,而且佛也没有说自己了不起。大乘菩萨戒第一条,就是不自赞毁他,犯了这条戒就没资格学佛了。有的人即使不自赞毁他,但是却会间接的这么做,例如被问起某某人如何,就答,他,我没有意见!好像自己很有道,不说人家坏话,但是这个态度比骂人还糟。

 

佛土个个不同,依每个佛的教化和成就不同,佛土的境界就不同。这个原则把握住了,经文中所提到的佛土就不用一一详细介绍了。

 

「或有清净佛土,寂寞无言,无说无示,无识无作无为而作佛事。」有的佛土清净,寂寞无言,万一你到了那个境界,能受得了吗?恐怕很难。我们人越到老就越想找人讲话,要找听众。乃至没人可讲了,心里面还在讲,念头不能止。学佛真的绝对清净了,你反而会害怕的,要能够享受清净,享受寂寞,才可以学佛。

 

我有个朋友,年纪很大了,学问很好,学佛也几十年了,他用功也很有心得,在外面名气也很大,去年他来看我,说到他到国外某某人的道场去了一趟,那边只有一个人,人家要他住下来,他不肯。我问为什么。他说自己只住了一夜,清晨起来看到主人一个人跪在房中念佛,那个场面好凄清寂寞,自己实在受不了,所以不肯住下去。我听了就说,那个人实在了不起。

 

修行能否做到清净佛土暂且不谈,能做到寂寞无言就不容易了。如何才能做到寂寞无言呢?苍雪大师有诗曰:「不是息心除妄想,只缘无事可思量。」没有烦恼,没有事,善恶是非苦乐都没有,这才是寂寞无言。不是嘴里没有说话,而是心声都没有了。

 

「无说无示」没有任何表示。「无识」没有意识作用,这是第六意识之识。「无作」不作意了,是五遍行之作意。不管你修净土、禅宗、密宗,能做到这一条,就是佛境界。无为而作佛事,佛的清净法身就现前了,这也就是禅宗的开悟境界,也就是真净土,心的净土。

 

佛说的这一段话就是点题,今天的年轻人不懂点题,过去的人考功名作文章,看了题目,提起笔写的第一句话就是要点题,也就是能把握住题目,把题目破掉了,也叫破题。

 

「如是,阿难,诸佛威仪进止,诸所施为,无非佛事。」威仪就是态度,生活的行为,归纳起来有行、住、坐、卧四大威仪。有很多同学连个走路的样子也没有,或者是畏畏缩缩的,哪还有威仪?进止就是进退,中国文化的传统教育,六岁入小学就学洒扫、应对、进退,就是学作人做事。过去的建筑,一进人家客厅,哪是主位,哪是客位,分得清清楚楚。今天的家居布置不同,许多家庭连主人自己也搞不懂哪是主位,哪是客位。在今天也要搞清楚坐汽车那个是尊位。常碰到同学帮我把门一拉就请我先上,要我钻到那最难挤进去的位子,我就说让他先进去,他死也不肯。还有同学一定要让我坐后座中间的位子,你有什么办法!讲这些不是空话,真学佛的人对威仪进止一定要了解,这都是佛事。

 

施为是做出来的行为,这里施不是布施,是表达出来的,为是行为。一切施为没有不是佛事。大陆上有些庙子里有五百罗汉堂,那些罗汉的像塑得好,没有两个罗汉的面孔是一样的,而且每个的姿势都不同。这表示每个姿态都可以入定,入定不一定要打坐。如果只有在一个姿态才能定,换个姿态不能定,那也就不叫定了。真的定是无处不定,所以,诸所施为,无非佛事。

 

05 佛法就在魔法中

 

「阿难,有此四魔,八万四千诸烦恼门,而诸众生为之疲劳,诸佛即以此法而作佛事,是名入一切诸佛法门。」学佛就是为了破除魔障,人生到处是魔,开眼闭眼都是魔。罗汉在中文的意义是杀烦恼贼,翻成杀贼不是太高明,所以还是用罗汉。人生有四种魔:烦恼魔、阴魔、死魔、天魔。第一个烦恼魔我们就解脱不了。可是要注意,佛学说人生是烦恼的,烦恼不是痛苦,比痛苦轻,讨厌就是烦,觉得头痛就是恼。人生随时随地有烦恼,这是个魔障。魔字在古代是用磨,就是磨练之意,到了隋唐以后把磨字下面换成了鬼字,这下子糟了,磨变成了红眉毛绿眼睛的魔了。

 

烦恼魔多得很,贪嗔痴慢疑都会起烦恼,贪长寿,贪名,贪利,贪学问,贪学佛,都是贪。心里所贪的办不到,就起烦恼了。阴魔是五阴魔,色受想行识都是魔。例如你色身病痛,困扰你,是色阴魔。受阴魔是身上的感受,像打坐气脉不通啦。想;思想停不了,不能达到「寂寞无言,无说无示,无识无作无为而作佛事」,被思想困扰,妄念空不掉。行;就算你思想感觉都空了,这生命生生不已的功能,流转的力量仍然不停。识阴魔更多了,思想的最高境界,识阴都是魔,这讲起来就要讲唯识了。

 

死魔,人活着就是在等死,当你第一天生下来,就向着死的那一天前进,谁也免不了。

 

天魔是他化自在天的天魔。三界中的天界,合起来有二十八天,高的天,才不理我们地球上的众生,他化自在天是欲界中的一天。神、夜叉等都是他化自在天的天魔。有人说自己就怕有魔,你放心,有他化自在天的天魔来找你比一下法,你已经很了不起了。像我们,魔才不来磨呢!没那个资格,你烧三支香他都不来的。他还怕你呢!等于说你不会去找比你还穷的朋友,而喜欢去找比你有钱有势的人。所以说人到了高位之后,就有许多人来找他,这些人就是他的魔。这些数据在《大宝积经》中很多,你每天做功夫,什么时间碰到哪一种境界是哪一种天魔,你晓得了,只要叫他的名字,要他不要啰嗦,他就不来了。

 

有人修道,刚进步一点就出个岔子,见解上有偏差了,走上岔路。这就是四魔的障碍,魔是不希望你成道的,你成道了,变成「寂寞无言,无说无示,无识无作无为而作佛事」,魔就没得玩了。魔不是坏东西,就是贪玩,你不和他玩,他就不高兴了。你作他的伴侣,同他滚作一堆,魔就对你很好。所以说,多情就是魔,情就解脱不了。

 

因为有这四魔,就在一念之间,产生八万四千烦恼。呼吸的一呼一吸是一念,这其间就有如此多的烦恼,因为大家体会不到,就说佛法在吹牛。当你真有功夫时,自然就体会到了。你试试看,当你在写文章时,虽然一个个字在写,但是你的思想早不在这个字上了,对不对?你能静下来,就知道了。再如你坐在这里听我讲话,你一字一句听进去时,思想就不知道已经转了多少弯了。所以你刚进步一点就被魔走了,般若智慧不够,还自以为自己做对了。如果能把这个烦恼清净了,才能转成佛法。

 

一切众生的生命劳累得不得了,是什么使你劳累呢?就是烦恼魔。以佛法看来,这个人的生命、世界的历史、社会的进步繁华,都是烦恼魔造成的。所以你不要以为魔是不好的,今天人类科学昌明,经济发达,都是烦恼魔所造的。

 

而佛法在哪里呢?佛法就在魔法中,佛道就在魔道中,所以转烦恼就成菩提。你求没有烦恼,那就不能作佛事。佛法的标记是莲花,天主教的标记是十字架(其实是卍字拆开来的,也是个圆圈拆开的),回教的标记是半个月亮。莲花的特性是它不长在干净的地方,那泥巴越脏,莲花长得越好。它另一个特性是花果同时,因中有果,果中有因。花一开就有莲蓬,蓬中就有莲子。学佛的人常想走清高的路线,但是清高是不能成道业的。所以菩萨要入世,进入烦恼圈子去锻炼自己,才是佛道。

 

中国有个很好的对联,我也屡次提到,你们青年人要记住:「能受天磨真铁汉,不招人嫉是庸才。」成功是磨练,失败更是磨练。只有白痴才没有人嫉妒,你只要有点本事就会有人嫉,连佛和耶稣都是遭嫉的,这两句话也是佛法的道理。

 

「菩萨入此门者,若见一切净好佛土,不以为喜,不贪不高。若见一切不净佛土,不以为忧,不碍不没。但于诸佛生清净心,欢喜恭敬,未曾有也。」刚才讲过《维摩诘经》是由果说因,这一品就是在讲怎么样学佛。学菩萨道的人,懂了上面所讲的道理,如果看见了一切净土,包括西方极乐世界在内,不以为喜(不像有的人只做了一个好梦,就乐得三天吃不下饭,这太小喜了),也不贪求这境界,也不自以为高得不得了,平等视之。《金刚经》就说过,「是法平等,无有高下。」

 

如果看到不净佛土时,也就是看到不对的人,不合佛法的事,心里不要不欢喜。尤其学佛的人,或者想作领袖的人,更要养成这种态度。你不用忧愁,不觉得是障碍,也不埋没它,平等了就不分高下。

 

只要对一切佛恭敬,如何恭敬?就是生清净心。例如你在庙子看了佛像,真好啊!唉,你已经不清净了,喜欢得不得了。什么是清净心?就是上面说的「寂寞无言,无说无示,无识无作无为而作佛事」,一念不生。换句话说,若你真清净了,你的本心就是佛土,不用向外求了。「但于诸佛生清净心,欢喜恭敬,未曾有也。」这句话要小心留意,你喜欢得不得了,一下子欢喜得跳起来了,我就要打电话找救护车,送你去精神病院了。一下子很灰心昏过去了,脸发白了,也要找救护车的。清净心是既无欢喜也无悲,平平静静,不是昏沈,这就是佛法的入门处。

 

所以大家想知道自己学佛到了什么程度,随时随地看自己清净心到什么程度就知道了。如果你坐也坐不住,站也站不住,心里散乱,哪有一点清净呢?散乱不是清净,昏沈也不是清净,真清净就像八月十五的夜里,一轮明月当空照,万里无云万里天,清凉自在。这个境界是未曾有,当然没有的,你几时有过?都被染污挡住了,你到了这境界就是大乘入门了。

 

06 佛土为何不同

 

「诸佛如来功德平等,为教化众生故,而现佛土不同。」很多人来问我,他要学哪个法好。观世音菩萨化身,在密宗有二十一尊度母,显教有三十二应身,「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所以都是方便法门,因为众生的习气不同、业力不同之故。佛的功德是一切平等的,但是为了要教化一切众生,就不得不用不同的方法来教化。有的同学问我,为什么密宗的佛像要塑得那么恐怖,我就反问他,佛是什么样子,你看过吗?你只看过显教庙子里塑的佛像,脸胖胖傻傻的,眼睛也张不开的。但是你要知道,佛是以各种姿态来教化众生,所谓不垢不净,现各种不同的佛土。

 

「阿难,汝见诸佛国土地有若干,而虚空无若干也。如是见诸佛色身有若干耳,其无碍慧无若干也。」各个佛都有佛土,也都是各个不同的。像西方有阿弥陀佛,东方有药师佛,又如本经所讲上方香积佛国,那个佛土的地都是香的,这个大家可能没有经历过。

 

我个人有个经验(当然不是佛土了),当年我上峨嵋山,在山上走到一个没去过的庙子,刚走到门口,我就觉得以前来过,原来是年轻时梦中来过的。为了求证,就进去求见当家住持,问他庙旁边是否有条路入山。他说是有,不过路的入口已经封了三十年了。他反问我怎么知道的,我只有告诉他是推测,想当然尔。后来我就要求试走这条路,他同意了。结果这条路走起来平坦舒服,像踏在垫子上软软的,路上还有香味散出来。此后我就常常一个人去走这条路,走远了还把衣服脱光,晒晒太阳。

 

这条路多年没人迹,落下来的松枝松叶松子堆上去,所以就又软又香,假使是有动物死在路上,让树叶盖住,再被太阳一照,就会有臭味出来,甚至变成瘴气,人闻了会生病,甚至死亡的,这个情况在贵州一带特别多,所以人在那边要抽烟来克服瘴气。

 

佛告诉阿难,你看见一切佛的国土种种不同,例如极乐世界的环境,与我们世间和其它世界是不同的,但是虚空都是一样的。环境之不同,等于我们每人业力不同,所修行的境界也都是不同的。如果执着一定要从某一种法门进入的才是佛法,其它不是佛法,那就错了。所以有的同学我劝他学密宗,因为适合他的业力资质;有的同学则劝他学净土,我可没有定法的。有些人可以打打坐,但我不会跟他说禅宗。所以佛土各有不同,这就要了解到一切唯心造的道理,虚空自性只是一个,起用各有不同。

 

「阿难,诸佛色身、威相、种性,戒、定、智慧、解脱、解脱知见,力、无所畏、不共之法,大慈、大悲、威仪所行,及其寿命说法教化,成就众生,净佛国土,具诸佛法,悉皆同等。」现在说明真正佛法是什么。所谓十方三世诸佛,十方代表空间,三世代表时间。在空间和时间中有很多佛,不只一个。有人用现在新的观念名词来讲,说佛教是多元论,也是多神论;相反地,也有其它宗教批评佛法是无神论。说佛法是无神论,是绝对的误解,而且是很严重的误解。可惜的是,有很多学佛的人附和这种讲法。说佛法是多元论或多神论的,也是误解。真正的佛法是一元论,而且元也不元。说是一元论也只是个哲学代名词。所谓多是讲起用现象,宇宙万有现象各有不同,但是万有功能就是一体。这个交待了,我们回转来看本经。

 

佛告诉阿难,每个佛都有他的色身。我们欲界的众生才有肉体,这个生命的存在是有血有肉的;色界的众生就不一定,不是像我们有血有肉,而只有光色;无色界的众生连光色都不是,更不是我们这个肉体样子,但是生命还是有个体的存在。这个个体是从大我中分化出来的小我身体。在佛法里,所有三界众生,不管是哪一种身体,都称为色身。

 

色有两层意义,第一,我们的身体是四大假合之身,属于色法的,所以叫色身;第二,色也包括光明,即使是欲界的众生,有成就的人的色身自然就有光,这是色身的光,不是电灯的光,讲修持一定要了解这个问题。

 

例如禅宗讲大彻大悟成佛,成佛了吗?成了,只不过大部份成的是法身之佛,明心见到自性。法身起用成就了没有?还没有,因为色身没有转。悟了道要转这个父母所生的肉身,转成毘卢遮那佛所代表的色身,那是光明的。据说一千年来都没有色身成就的人。肉身在死后不烂,还不能算是色身成就,仍是法身成就的一个附带作用。色身成就的修行者,生时自然是有六通,要走时不用去烧他,他化作一道光就去了。借用道家两句话来讲,到了最后是「散而为气,聚而成形」,色身成就也自然能脱胎换骨。

 

每一个佛的色身不同,阿弥陀佛、药师佛、释迦牟尼佛,他们的色身都不同,但是成了佛都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用四个字归纳就是相好庄严。对修行人来讲,就是考验,不要说成佛,就是到了小乘罗汉的果位,相貌都会转变的。罗汉的相貌也用四个字归纳,就是清奇古怪。清就是不俗气;奇是奇怪,不是说脸像马,眼睛像猴子那种奇怪,而是奇怪又可爱;古是古老;怪是怪相。所以有阿罗汉的成就也是脱胎换骨的,这都是实际功夫,不是空谈理论就可以的。

 

像我们学佛的人,修持多年下来,生理和心理没有一点改变,那个脸还是拉得很长,让人都不敢望他,更不敢亲近。这就是不对了,修持的人即使有一点点成就,也会无形地影响旁人,让人觉得他可爱可亲,自然会起亲切感,或是庄严感。这个就是功德,是功夫成就而累积起来的。儒家弟子形容孔子「望之俨然,即之也温」,看他的样子很庄严,有点令人害怕,可是一和他接近,就觉得他很温暖慈祥。所以说有道的人,色身一定转变了的。

 

「诸佛色身威相种性。」威不是让人怕,是威仪,就是生活的仪态;种性是个性,成了佛的人,阿赖耶识变了,种子都是慈悲,每个佛的威相都一样。

 

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是大小乘、显教、密宗所共同的修持步骤,我们前面介绍过了。像凡夫的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每个人的层次不同;有人对某一种戒守得很严,天性如此;有人对某一种戒不适合;每人的定力和智慧也不同,可是成了佛的人,却不会不同的。

 

再下来是佛的十力、四无所畏、十八种不共法(这些佛学名词前面介绍过了,这里不再细说)、佛的大慈大悲心,佛的威仪、寿命,佛的说法教化,「成就众生,净佛国土」这八个字,就是一切佛出现世间,教化众生的目的。佛出世是为众生而来,他必须取得像我们一样的肉身,讲我们的话,来教化我们。当佛出现在哪一个世界,目的就是为了把那个世界变成净土。「具诸佛法,悉皆同等」,因为本体只有一个,形相不同而已。例如这个房间装了许多不同的灯,尽管外表形相不同、光度不同,但是电源是一个。

 

诸佛菩萨为了成就众生净佛国土,形相有种种不同,但他所得道的成果是一样的,就是上面所说的,色身威相种性一路下来的各种成就。

 

你想要知道自己开悟了没有吗?可以很简单地测验一下,你色身转了没有?形相习气改变了吗?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成就了没有?佛十力四无畏都具备了吗?十八不共法知不知道?慈悲心发到什么程度?威仪到了什么境界?对自己寿命有没有把握?说法是否能辩才无碍于法自在?能否成就众生净佛国土?这都是对自己的测验。你说自己还没有成佛,那么就拿佛成就的亿万分之一,来测验自己的修行,也是个很好的尺度。这样一来,自己不会骄狂,自己也可以明白还差得远呢。

 

「是故名为三藐三佛陀,名为多陀阿伽度,名为佛陀。」这三个名称都是梵文的译音。成了佛的人有十种名号,例如我们经常在经文中看到「世尊」,就是称号的一种(佛的十种名号是:如来,应供,正徧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本经只就十种名号中提了三个重点。

 

「三藐三佛陀」是正徧知,你悟了性空,智慧就自然来了,什么都知道了。像六祖原来不识字的,听人家念《金刚经》,初初有点悟道,还没大彻大悟。去见五祖时,五祖故意骂他是獦獠,就是南蛮没文化的人的意思。六祖对五祖说「弟子自心常生智慧」,他也没有去想问题,但是会自己开发。常生智慧还是普通的,到了佛成就境界,就一悟千悟,一通百通,这就是正徧知,三藐三佛陀。你修行功力进步一点,智慧就开发一点;若是越修对世间法反而越笨,脑子变成水泥作的,那就绝对错了。

 

「多陀阿伽度」的中文就是如来,无去也无来,不生也不死。

 

「佛陀」就是佛,是觉的意思。用教理的解释来讲,自觉,觉他,觉行圆满叫作佛。用普通的话来说,觉就是清醒,佛是永远清醒,没有昏沈,没有散乱。这里有位同学半年前出了车祸,其后就一直不能睡觉,但是脑子仍然很清楚,也不疲倦。他很着急。我告诉他,这有什么好急的,你再活六十年可以抵我们一百二十年。想睡觉是一种习惯,修道的人定力够了,可以不用睡觉,所谓「眼若不寐,诸梦自除。心若不异,万法一如。」这个句子我们讲过很多次了,某某同学还是写不出来,表示他都在睡觉。我们凡夫不是睡到床上才睡觉,不睡觉时脑筋也都是昏的,在昏沈中。你的心能不起分别,不动念,就万法一如。这是三祖《信心铭》的名言,就是悟道的境界。

 

成佛的人脑子是清醒的,有人打坐看到什么鬼啊怪的,因为脑子胡涂。昏沈的时候就出现境界,清醒的时候不会出现境界的。很多人把昏沈中的境界(在唯识中叫作独影境或带质境)当作是神通,实际上他成了「糊」了,不是佛。你等几十年看他得什么果报,一定很惨的。所以佛法是平实的,就是真正的清醒。

 

《三国演义》写刘备三顾茅庐,第三次他碰上了诸葛亮在睡觉,就站着等诸葛亮睡醒。诸葛亮当然知道刘备来了,只是装睡来测验他的诚心。孔子有次在家,有个人叫孺悲来看他,孔子让学生对孺悲说,老师生病不见客,当孺悲走出去的时候,孔子就在屋中弹琴,故意让孺悲听到,这就是给人难堪,说病得不能见客,却明明在弹琴。诸葛亮整刘备稍好一点,诸葛亮故意翻个身,假装醒了,还念首诗「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这两句话是佛法思想变过来的文学,得道成佛就是从人生的大梦醒来,醒来的人如何?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诸葛亮那首诗的下两句是,「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表示这一觉睡得舒服,悠哉游哉,他哪里在睡啊,其实他清醒得很。

 

《维摩诘经》中这一段,佛先介绍了什么是佛事,当然敲木鱼念经也是佛事的一种,真正的佛事是刚才在本经里所讲的,然后这一句话讲什么是佛。他接下来讲什么是佛净土。

 

 


07 永远吃不完的饭食 ▎08 香积佛如何说法 ▎09 … ▎10 …  ▎11 … ▎12 …《维摩诘经讲记》第10品 香积佛


01 香积佛品第十 ▎02 想吃饭的菩萨 ▎03 众香国的佛与香 ▎04 …  ▎05 … ▎06 …《维摩诘经讲记》第10品


29 月上:暗与明平等 ▎30 宝印手:涅槃与世间 ▎31 … ▎32 乐实:…  ▎33 文殊:无有文字语言《维摩诘经讲记》


25 上善:身口意三业 ▎26 福田:福行罪行不动行 ▎27 华严:由我而起 ▎28 ...《维摩诘经讲记》第09品 入不二法门


21 无尽意:六度回向一切智▎22 深慧:三解脱门 ▎23 寂根:佛与法众 ▎24 心无碍:了生死问题《维摩诘经讲记》第09品


17 电天:明与无明 ▎18 喜见:喜金刚成就 ▎19 明相:种性转变 ▎20 妙意:眼与色妙观察《维摩诘经讲记》第09品


13 那罗延:世间与出世间 ▎14 善意:生死与涅槃 ▎15 现见:尽与不尽▎16 普守:我与无我《维摩诘经讲记》第09品


09 弗沙:善与不善 ▎10 师子:罪与福 ▎11 师子意:有漏与无漏 ▎12 净解:有为与无为《维摩诘经讲记》第09品


05 德顶:垢与净 ▎06 善宿:动与念 ▎07 善眼:一相与无相 ▎08 妙臂:声闻心与菩萨心《维摩诘经讲记》第09品


01 入不二法门品第九 ▎02 法自在:生与灭 ▎03 德守:我与我所  ▎04 不眴:受与不受《维摩诘经讲记》第09品


07 大乘菩萨如何饶益众生 ▎08 大乘菩萨的应化 ▎09 讲述《维摩诘经》回顾《维摩诘经讲记》第08品 佛道


06 普现色身菩萨发问《维摩诘经讲记》第08品 佛道


04 什么是如来种 ▎05 大罗汉的感叹 《维摩诘经讲记》第08品 佛道


01 佛道品第八 ▎02 行非道 通佛道 ▎03 菩萨行的反面示现 《维摩诘经讲记》第08品 佛道


13 维摩丈室的八特点 ▎14 女转男的问题 ▎15 生死问题 ▎16 悟道问题《维摩诘经讲记》第07品 观众生


10 天女散花黏罗汉 ▎11 天女说解脱 ▎12 天女说一乘佛法《维摩诘经讲记》第07品 观众生


07 什么是喜 ▎08 什么是舍 ▎09 如何了生死《维摩诘经讲记》第07品 观众生


04 真空妙有 ▎05 什么是慈 ▎06 什么是悲《维摩诘经讲记》第07品 观众生


01 观众生品第七 ▎02 空观 ▎03 真实境界《维摩诘经讲记》第07品 观众生


09 风火音声 ▎10 魔王大菩萨解脱《维摩诘经讲记》第06品 不思议


07 住解脱法门菩萨:时间 ▎08 住不可思议解脱菩萨所能《维摩诘经讲记》第06品 不思议


05 解脱:不可思议 ▎06 住解脱法门菩萨:空间《维摩诘经讲记》第06品 不思议


04 师子之座《维摩诘经讲记》第06品 不思议


03 什么不是求法《维摩诘经讲记》第06品 不思议


02 如何求法《维摩诘经讲记》第06品 不思议


01 不思议品第六《维摩诘经讲记》第06品 不思议


12 止观到涅槃的菩萨行《维摩诘经讲记》第05品 文殊师利问疾


11 三十七道品与菩萨行《维摩诘经讲记》第05品 文殊师利问疾


10 什么是菩萨行《维摩诘经讲记》第05品 文殊师利问疾


09 有病菩萨该如何《维摩诘经讲记》第05品 文殊师利问疾


08 缚与解缚《维摩诘经讲记》第05品 文殊师利问疾


07 念病非真非有《维摩诘经讲记》第05品 文殊师利问疾


05 维摩居士的侍者 | 06 如何调伏 除病《维摩诘经讲记》第05品 文殊师利问疾


03 众生病 菩萨也病 |04 空室引起的话题:空解脱《维摩诘经讲记》第05品 文殊师利问疾


02 文殊菩萨来了《维摩诘经讲记》第05品 文殊师利问疾


01 文殊师利问疾品第五《维摩诘经讲记》第05品 文殊师利问疾


05 长者子善德:布施供养(下)《维摩诘经讲记》第04品 菩萨


05 长者子善德:布施供养(上)《维摩诘经讲记》第04品 菩萨


4.04 持世菩萨:如何修行(下) 《维摩诘经讲记》第04品 菩萨


04 持世菩萨:如何修行(上)《维摩诘经讲记》第04品 菩萨


03 光严童子:何处是道场《维摩诘经讲记》第04品 菩萨


4.01 菩萨品第四|4.02 弥勒菩萨:什么是菩提《维摩诘经讲记》第04品 菩萨




*          *




Sant Mat 常用词汇简释 (一 )


实修技巧严选 合集(一)


灵性故事严选 合集一


实修理论严选 合集(一)


Sant Mat 灵性导师主题教言 汇集(一)


《卡比尔诗选》全集


圣•给乐葩•辛格•马哈拉吉 故事集(一)


圣•给乐葩•辛格•马哈拉吉(视频) 故事集(二)


圣.给乐葩.辛格(Sant Kirpal Singh)开示 精华录(一)


《晨间谈话》全集


《巴巴.吉传》全集 附:巴巴•吉故事三则


《明师》《生命的轮回》《死亡之谜》《人 !认识你自己》全集


《修行的完美七要》《生命的桂冠——瑜伽研究》全集


《灵性的芬芳》《素食人生》《神秘主义的秘密》全集


《圣·瑞金德·辛格语录》《灵性渴望》《神圣的灵光》《灵性珍珠-致开悟的生命》全集


《圣.瑞金德.辛格的教理》《挚爱之所》《通过冥想赋予灵魂力量》


Sant Mat 关于 证知 教导汇集


巴巴.萨万.辛格:关于Sant Mat 的净土思想(1-5)


圣者的哲学 (上)


圣者的哲学 (下)


Sant Mat 灵性导师关于 光明体 教导汇集


Sant Mat 灵性导师关于 专注 教导汇集


┅┅


《超脱-跟随瑜伽大师尤迦南达去修行》全集


重发:《一个瑜伽行者的自传》全集


《与尤迦南达的对话》(全集)


来自苏非的教导(一)


来自苏非的教导(二)


苏非的故事(一)


《鲁米诗选:爱的火焰》全集


《鲁米:在春天走进果园》全集


┅┅


那些实修者必须知道的专业理论知识(一)


《体光老和尚开示录》《广钦老和尚开示录》《静老说的话》全集


《坐禅》《坐禅问答录》全集


《缁门崇行录浅述》


《禅宗六祖与中国理学》《禅话》《南禅七日》全集


《花出青嶂》选章  《和颜爱语》全集


禅宗资料汇总(一) 《定慧初修》全集


《禅海微澜》《恒河大手印》《佛法修证心要问答集》全集


《宣隆大师传》《觉知生命的七封信》《南师所讲呼吸法门精要》全集


《天台宗纲要》《南怀瑾老师“静坐问答录”》《印顺导师与学员意味深长的对话》


《略论明心见性》《证悟与神通》《成佛的诀窍》《参禅日记》


《念佛如何得到一心不乱》《禅观正脉研究(白骨观)》《圆觉经略说》全集


《唯识与中观》全集


《竹窗随笔》全集一  《金刚经说什么》全集


《七十空性论》今诠  ▎《心经》略说  ▎《楞严经》解读


┅┅


《大师在喜马拉雅山》全集


美赫巴巴的故事(一)


《寿命是自己一点一滴努力来的》&补遗篇(全集)


日本禅宗故事 (全集)▏有禅意的小故事(全集)


《海奥华预言》《 地球守护者》《看见真相的男孩》全集


《死亡好过一切》《去过天堂90分钟》 《再活一次,和人生温柔相拥》《我有死亡经验》


《影尘回忆录》《来果禅师自行录》《憨山大师的一生》《金山活佛》《虚云老和尚见闻事略》


《纯印老人故事》《心定和尚讲故事》《辨喜尊者传记》《回忆苏格拉底》《灵性故事合集》一


濒死体验(NDE) 濒死经历案例汇集 (一)


《死亡九分钟》 全集  《生命不死---精神科医师的前世治疗报告》 全集


《阅微草堂笔记》 全集一


《阅微草堂笔记》 全集二


《入门-古埃及女祭司的灵魂旅程》 全集


阿米三部曲:《阿米1:星星的小孩》《阿米2:宇宙之心》《阿米3:爱的文明》全集


《空谷幽兰》全集


《禅的行囊》全集


《寻访终南隐士》全集


《密勒日巴尊者传》全集


濒死体验:《天堂的证据》全集


日本百岁老人的智慧:《活好:我这样活到105岁》全集


《宗喀巴大师应化因缘集》全集


《八万四千问》全集 宗萨仁波切


《藏密心要十讲》全集


《甚深内义》全集


《灵心小史》全集


┅┅


《从修炼的角度讲述一切神秘现象的原理》全集


《老子他说》(全集)


《丹道修炼问答》《修真内景谈》《天仙金丹心法》《心法相映——丹道心悟卅年》全集


《陈撄宁仙学大义》《学仙必成》《邱祖秘传大丹直指》校注《余之求道经过--陈撄宁点评版》


《我说参同契》全集(上)


《我说参同契》全集(下)


《道家修真图详解》《黄庭经讲义》《陈老“所谓口诀不轻传”的原因》《口诀钩玄录》全集


《丹道见闻录》《庄子现代版》全集《丹道法诀十二讲》


《青衣江道长问答录》精华录(一)


《青衣江道长问答录》精华录(二)


《青衣江道长问答录》精华录(三)


《方术纪异》全集




音流(Sant Mat)资讯整理

https://santmat.kuaizhan.com/

 

音流瑜伽(Sant Mat)简介

http://m.santmat.biz/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音流瑜伽研究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