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太谷乡下看秧歌的悠悠岁月

2016-10-10 细雨太行山 太原道


 

家乡有一种小戏,主要在县境内流行,故以县冠名,叫“太谷秧歌”。太谷秧歌为当地人所喜闻乐见,村村都有老戏台,村村的戏台上都上演太谷秧歌。

我幼年的时候,生活的村子在县城之南,太行山脚下。人们过着“十来亩地一头牛,婆姨娃娃热炕头”的日子。春日里,农人伴着耕牛慢腾腾的脚步,在田间扶犁而行,犁铧剖开新鲜的土壤,土壤散发出春天的气息。农人往往会在这时候亮开嗓子,唱一段太谷秧歌。那歌声或是欢快,或是忧伤,带着农人自己的喜乐愁苦,飘散到空旷的四野里。人们用这样的方式驱赶生活里的寂寞,疏解农事中的辛劳,打发着生命中的悠悠岁月。


█ 太谷秧歌表演,大槐树人拍摄


我后来离开农村,到县城居住。每逢寒假冬日,我会回到村子里,在妗母家小住一段时间。冬时闲暇,村子里没有电,没有其他形式的娱乐,正是唱秧歌的好时节。冬天天短,村里人吃两顿饭。午饭后,日头西斜,北风呼啸,村子街巷空无一人。某个地方会忽然传来锣鼓声:“皮其皮才咣!”、“皮其皮才咣!”开场锣鼓从舒缓到急速,最后变成激昂,急急如风,那是在召唤秧歌班的票友们:快来集合呀,秧歌要开场了!锣鼓声也是对秧歌小粉丝的招唤,孩子们听到锣鼓声,会扔下手头的玩耍,奔出家门,循锣鼓声而去。


█ 太谷秧歌《闹洞房》


秧歌班全是男人,女角也由男子担当。这些平日里扶犁扛锄,端着大海碗蹲在街头吃饭的男子汉,一旦下到那秧歌乐队半围成的场子中间,立马像变了个人,举手投足,音容笑貌都成了戏中人,令人惊讶!那些平日叽叽喳喳一刻也闲不下的孩子们,这时也变得乖巧,屏声敛气地挤站在圈子外头,一看就是几个小时。

春节之后,过了破五,村头寂寞的老戏台就会热闹起来,正月里,是秧歌班展示技艺的时候。日落黄昏,老戏台就开始忙碌起来,挂幕布,摆桌椅,把打足气的汽灯点亮挂在台口上方,汽灯发出白炽耀眼的光,恍如白昼。戏台前的空地上也陆陆续续来了观众,本村的,邻村的,男的女的,老的少的,搬凳子的,抬椅子的,扶老携幼,呼朋唤友,好不热闹。

开场锣响起,天已经全暗下来,是粉墨登场的时候了。经过一个冬天的积蓄,几百个时辰的磨练,这些农夫演员们,终于要亮相了,他们自己企盼着,家人们企盼着,全村的男女老少都在企盼着。

看罢本村秧歌班的演出,还有邻村秧歌班的献演,你来我村,我去你村,再去他村,简直就是邻村上下的秧歌大汇演,整个正月里村村都是红红火火。


█ 太谷秧歌《卖高低》,杨世尧拍摄


妗母家对面的西巷里住一户人家,男人叫春虎,四十多岁,我叫春虎伯。听说他有个弟弟早年当了八路,后来在外面当县级干部。春虎伯年轻时也当过兵,闯荡过,不知什么原因后来回到村里。春虎伯虽然种地当农民,可他穿戴整洁,做事沉稳,不苟言笑,颇有点干部派头。他在秧歌班里唱老生,当地人称作唱红。春虎伯演得最好的一出戏叫《张公赶子》,春虎伯在剧中饰演张公。张公叫张元秀,老两口年迈无子。一日,在清风亭下拾得一子,回家恩养,取名张继保。13年后,继保生母前来相认,并要带继保赴京寻找做京官的生父。《赶子》是演绎13岁的继保得知自己是螟蛉子后,竟然负气出走,张公追赶到清风亭,遇到继保生母周氏前来认子,并要把继保带走的一段戏。《赶子》是段苦情戏,春虎伯把老张公演得毕肖。张公当着继保和周氏的面,苦诉恩养儿子13年的不易,在与养子生离死别之际,张公说儿子你从京城回来之日,俺二老若在世还才罢了,接下来唱道:

“回家来俺二老若去世了,

披麻戴孝你送俺们到坟茔。

金钱纸马用火焚,

再把那好酒奠上三盅。

坟丘上添上三锹土,

这就是我儿的一片孝心。

春虎伯佝偻着身子,手扶藜杖,颤巍巍地抖动胸前的白髯,细流慢板,如泣如诉,把老张公的凄苦之情演绎得淋漓尽致,他在台上表演,许多观众在台下已看得泪流满面。

《郭巨埋儿》、《洗衣计》我也看过,这些都算是弘扬社会正能量的戏,那时候的正能量是所谓的“忠孝节义”。农村人口不识字的占大半,在戏曲观赏中潜移默化地接受道德教育,是历来民众教育的重要方式。

太谷秧歌更多的剧目是以当地发生的事由创作的小戏剧,剧目中的人物都有名有姓有住址,这也是人们喜闻乐见的原因之一,“村看村,户看户”,人们总是对近距离的人和事更感兴趣。有一曲太谷秧歌《看秧歌》被改编成舞蹈剧,登上过号称“文艺国宴”的央视春晚,《看秧歌》开头的唱词是:

“家在太谷住沙河,

北洸村搭起台台唱秧歌”,



沙河村和北洸村都是太谷真实存在的两个村庄。《打冻漓》说的是侯城人代受为看瞧爹娘为他定下的媳妇,从王诲庄买了一推车冻漓(冰块),到媳妇所在的花庄儿村去贩卖。准媳妇倒是看见了,也买了他的冻漓,不想却被女方哥哥点破,得知卖冻漓的就是她来日的夫君,女孩因为代受形象行为太过猥琐,大不称心,终究央派哥哥上门去,退掉了这门亲事。剧中的侯城村、王诲庄和花庄儿也都实有其村。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i0187p9rowf&width=500&height=375&auto=0

█ 视频:太谷秧歌《打冻漓》


《偷南瓜》是讲一个小媳妇路过南瓜地顺手偷拿了南瓜,被瓜主老头逮个正着,机灵的小媳妇克服慌乱,镇定下来,改变策略,礼拜求饶,

“一拜老伯寿命长,

二拜老伯眼不花,

三拜老伯多心好,

四拜老伯的胡须这么这么长”,

第四拜的同时,女子以手去捋弄老伯的白须,在小媳妇调皮的进攻之下,老伯终于败下阵来,四拜拜罢,老伯伯怒气全消,不但不再追究偷瓜之责,还摘送小媳妇满满一篮子南瓜。《偷南瓜》的调式中特有的“得儿丢衣大丢”,运用气息在口腔中回环颤动舌头发出的声音,来装饰花腔,表现诙谐,新颖而可爱,也为剧情增添了浓厚的喜剧色彩。我敢说,《偷南瓜》是方言与戏曲结合的典范,只可惜方言地域性的局限,使它难登大雅之堂,只能为地方小众所欣赏。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j0196hwnzs1&width=500&height=375&auto=0

█ 视频:太谷秧歌《偷南瓜》


《游神头》、《换碗》是秧歌中的另一种类形,用当今的眼光看,可称兼属广告类。神头是本县的一处名胜,学名称“酎泉春水”,民间就叫“神头”,地处南山之麓。《游神头》通过一主一仆两个妇人游览神头,详细地描述了神头的庙宇,泉水,神像,亭子,戏台的方位以及状况,乃至戏台上正唱的什么戏,生、旦演员和拉胡琴、打板的姓甚名誰,都进了唱词。唱词中甚至还唱出某块牌匾为安县长所题,丑角女仆调侃唱道:安县长写匾“一来图出名二来图威严”,足见小剧的诙谐幽默。正是有了丑角女仆的一路上插科打诨,此剧才显得亦庄亦谐,增加了观赏性。(安县长即安恭己,民国时曾任过太谷县长,修过县志。民间有“安恭己坐太谷,名利两收”的说法)。《换碗》是通过一个杂物换碗货郎的眼睛,历数太谷城周边的村庄,以及县城东、西两条主街上几十家商家字号,商家字号的位置和他们的经营内容也被一一述出,可以说是以戏剧方式纪录了太谷当年的繁华。这些商家字号在百年的历史烟尘中已经灰飞烟灭,甚至许多名号早已不为人知,从这个意义讲,秧歌竟然承当了一个历史和地理的记录者。            


█ 太谷秧歌表演,枫丹白露拍摄


太谷秧歌有百十个剧目,竟有百十种腔调,几乎一个秧歌一个调!这是太谷秧歌的又一特色。上面提过的《偷南瓜》是喜剧,《张公赶子》是悲剧,百十个剧目,悲剧是悲剧腔,喜剧是喜剧调,百剧百调,百调贴切,百调符合百剧剧情,你说这是一个多么丰富的宝库!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w01805ukrtk&width=500&height=375&auto=0

█ 视频:太谷秧歌《偷点心》


1950年代有一首歌曲,叫《妇女自由歌》,由阮章竞作词,曲子是糅合了四首山西民间小调谱写而成,分别是《苦伶仃》《大挑菜》《卖烧土》和《交城山》,前三种都采自太谷秧歌曲调。《妇女自由歌》是我儿时母亲喜欢哼唱的歌曲,母亲那地道方言唱出来的晋腔晋调,是我记忆中最好听的歌曲。母亲辞世已经34个年头了, 啊,正在逝去的太谷秧歌,母亲唱过的歌!

方言正在逝去,秧歌已然式微,但太谷秧歌永远留在我的心里。


直接点击以下文字链接,阅读推荐内容:

山西非遗:被太谷商人带往全国的祁太秧歌

山西忆旧:难忘当年打煤糕

山西忆旧:腌菜,浸润在岁月中的风味

山西忆旧:玉米面糊糊,饥馑年代的记忆与怀旧

岁月忆旧:腊八蒜中滋味长

山西忆旧:记忆深处的腊八粥

山西忆旧:难忘乡村冬日暖,当年严寒中的种种记忆

山西忆旧:腊月二十三,家家忙祭灶

山西忆旧:五十多年前我在大同历经的春运

山西忆旧:通往故乡芮城的路,三代人跋山涉水的记忆

山西忆旧:上过背棍的女孩一定能找到好人家

山西忆旧:姥姥家门前看大戏

山西忆旧:63年前太原拆二代团购豪车的壮举


欢迎加入太原道微信群交流山西地域文化,入群请先添加太原道编辑微信并注明入群,扫描下图二维码或查找wwwtydao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