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山西非遗:被太谷商人带往全国的祁太秧歌

2016-07-12 牛晓珉 太原道


 

祁太秧歌因形成于祁县、太谷而得名。它流行于我省祁县、太谷、榆次、清徐、平遥、介休、平定等十几个县市,以反映当地民间生活为主要内容,是一个既能登台表演又适于在生活中随时哼唱的剧种。

 

祁太秧歌由在农村逢年过节、春前秋后传唱的小曲儿发展而来,初称地秧歌。其曲调简单,只有上下两句。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吸收和融合了安徽凤阳花鼓的许多东西,衍化成踩街秧歌。表演时由俊扮、丑扮两个公子手持执扇领头,俊扮领着身背花鼓的女演员,丑扮领着拍小镲、敲小锣的男演员,分两行走街串巷,至踩遍全村各街为止。祁太秧歌大都以第三人称说见闻、数典故、叙景致。歌舞时,无弦乐伴奏,只是轻敲边鼓、轻击锣镲掌握节奏。舞蹈动作简单,歌中带舞,舞中有歌。清代,太谷商业兴起,“商贾辐射,甲于晋阳”,祁县、太谷一跃成为中国北方的金融中心和商品集散地,省外商人频繁往来。在外来艺术的影响下,艺人编出了反映商人生活的小戏。光绪初年,太谷农村普遍成立了秧歌“窝儿班”,并以“交社社”的形式在周边县市活动,同时,秧歌也被走南闯北的太谷商人带往全国各地。


█ 祁太秧歌表演,杨世尧拍摄

 

在祁太秧歌向戏曲发展的过程中,派生出一种“武秧歌”,以武打为主,当时在祁县的温曲村和太谷县的贾家堡很盛行。195211月,榆次成立了祁太秧歌研改社,改编了一批传统剧目。1955年榆次秧歌剧团成立,拥有了一大批名老艺人,14名女演员第一次登上了秧歌舞台,结束了男扮女装的历史。

 

祁太秧歌的基本内容主要是反映当地人民的劳动、爱情、生活,也有少数移植来的历史故事。它是集音乐、舞蹈、唱、念、做(表演)、打(武秧歌)于一体、并以唱为主的综合艺术。唱是祁太秧歌的主要内容。一个曲子在一个节目中要重复唱许多遍,如《偷南瓜》的曲子,从始至终要唱20多遍。唱词、道白用方言乡语。唱腔曲谱按句式有七种:二句式———有上句、下句,有的有回句成为三句式;三句式——— 破格句式,常用花腔、衬字补平成为四句式;四句式——— 两组上句、下句,句式完整;五句式———破格句式,常常加回句成为六句式;六句式———三组上句、下句,句式完整;垛句式———在帽子句、尾子句间插入对称的上、下句,句数不限,类似晋剧中的垛板,属说唱性质;花句式——— 句中、句尾插入点缀性花腔、衬字,使曲调丰富多彩,有乡土气味。

 

在句尾押祁太方言土韵,是祁太秧歌的特色。或一剧一曲,或一剧多曲,曲调优美动听,语言生动活泼,唱词多为排比句式。祁太秧歌的音乐有两部分:唱腔曲谱、唱腔锣鼓。另有少数几个从中路梆子移植过来的曲牌,还有少数几个锣鼓经。祁太秧歌的曲调纷繁,声音优美。现古调已流失,所流传至今者,经辗转传唱,不断修改加工,虽失去几分粗犷,却增加了几分委婉。很多唱腔音乐富有游移性三度间离,部分唱腔结尾调用“4”、“7”。


█ 2010年5月21日,山西太谷秧歌艺术团的演员在宝钢大舞台展演区表演秧歌剧《卖高低》,杨世尧拍摄

 

祁太秧歌有深厚的群众基础。搬一对碌碡、搭一块门板皆可成舞台,放一张桌椅、立一个幔帐即可成道具,抹一点胭脂、穿一身古装即可谓化妆,一套武场乐器、一把胡胡即组成乐队。祁太秧歌虽属地方性的剧种,但它的影响力远远超过了本地域。

 

目前,祁太秧歌的传承问题值得关注。据史料记载,历史上留存的300多个祁太秧歌剧目现在能演出的只有40个左右;秧歌曲调整理收集尚不完善;许多演出技艺已经失传;演艺人员出现断层,90%的秧歌艺人都已进入中老年,30岁以下的优秀艺人屈指可数。


点击以下文字链接,阅读推荐内容:

山西非遗01:阅读阳城县皇城村重阳习俗

山西非遗02:阅读泽州中秋习俗

山西非遗03:左权开花调,独特的太行山歌

山西非遗04:清和元头脑,传说傅山调制的药膳八珍汤

山西非遗05:晋剧——山西人的中路梆子

山西非遗06:河曲民歌,民歌之乡的酸曲

山西非遗07:晋南威风锣鼓,威武雄壮的民间打击乐表演

山西非遗08:洪洞走亲习俗,延续千年的“接姑姑迎娘娘”

山西非遗09:蒲州梆子(蒲剧),山西戏曲的最早源流

山西非遗10:耍孩儿,雁北地区独特的“咳咳腔”

山西非遗11:山西四大梆子之一的北路梆子

山西非遗12:襄汾天塔狮舞,决战天塔之巅的狮王争霸

山西非遗13:源于宫廷音乐与庙堂音乐的上党八音会

山西非遗14:流行于晋东南的“大戏”上党梆子

山西非遗15:雁门民居营造技艺,造就有别于晋商大院的真正“民”居

山西非遗16:五台山佛乐,与五台山佛教共生共荣

山西非遗17:源自李世民《秦王破阵乐》的绛州鼓乐

山西非遗18:稷山县独有的走兽高跷

山西非遗19:火爆热烈的翼城花鼓

山西非遗20:文水鈲子,先民与命运抗争的独特表现形式

山西非遗21:阳城生铁冶铸技艺,中国式铁范铸造的“活化石”

山西非遗22:“天下独一团”的灵丘罗罗腔

山西非遗23:孝义碗碗腔与“无孝不成戏”

山西非遗24:孝义皮影戏,最早的光影艺术

山西非遗25:平阳木版年画,中国年文化的产物

山西非遗26:清徐彩门楼,春节里的街头艺术品

山西非遗27:璀璨绽放的民俗奇葩——榆次南庄架火

山西非遗28:红红火火的旺火,祈盼一年的兴旺发达

山西非遗29:广场舞的先驱朔州秧歌戏

山西非遗30:由汉唐道歌演化而来的晋北道情

山西非遗31:锣鼓杂戏,纯爷们的古老戏剧

山西非遗32:板式丰富旋律优美的潞安大鼓

山西非遗33:来自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的中阳剪纸

山西非遗34:手掌推出光亮如镜的平遥推光漆器

山西非遗35:源于远古祭祀仪式的临县伞头秧歌

山西非遗36:载歌载舞的原平凤秧歌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