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郝妙海:晋源的儿时游戏“丁悠儿”

2017-03-20 郝妙海 太原道

小时候,由于“丁悠儿”、“打判官”等好几个常玩的游戏都用得着“悠儿”这个自制的道具,故每个男孩子都宝贝似的保存着一块或两块悠儿。由于这几个游戏中的悠儿都要实打实的硬碰,故悠儿的首要条件是结实,其次才是厚薄适中,大小适中,矗立时立得稳当,抛扔时得心应手。要满足上诉条件,石片当是首选。然而,由于家乡地处平川,找一块合适的石片十分不易,孩子们只好退而求其次,用相对容易找到的破瓮片来玩。瓮片,用瓮底最好,因为它平而厚薄均匀,若用瓮帮,则要选大瓮上端,因为它的帮弧度相对较小。选到合适的料后,要用斧头小心打凿或三四寸直径的圆片,并将边缘尽量打磨光滑,就可用来玩了。

丁悠儿,一般由两个孩子来玩。先在一块宽阔的平地上划出两条相距约一丈五尺左右的线。一方将自己的悠儿矗立在对面的线上,另一方站在线后,用自己的悠儿来击打(丁)对方的悠儿。第一次,扔出去直接击打。第二次,将悠儿扔到对方悠儿近侧,但不许碰到。然后单腿跳至自己的悠儿前,用后脚跟磕出自己的悠儿击倒对方的悠儿。第三次,头顶自己的悠儿,仍单腿跳至对方悠儿前。身体前俯,悠儿从头顶跌下击倒对方悠儿。第四次与第三次相仿,唯身体要后仰使悠儿从身后跌下。第五次则是站在线后,将悠儿放到右脚面上,然后用脚抛出去击倒对方悠儿。以上各次击打,都有名堂,分别叫“一砸干”、“二后磕”、“前闷楼”、“后闷楼”和“赤脚连”。如其中有一次失误,击不倒对方悠儿,则互换位置,从头再来。如若参与的孩子们多时,则失误者或失败者下场另换一个孩子来玩。



在中国传统的古老游戏中,有一种叫“打瓦”的游戏,与当时玩的这种游戏有点相似。《中国风俗词典》中有“打瓦”条:在“广场地上划定相距10余米两条线,一条线后立破砖或瓦,数量与参与人数相等,群儿各持一小片石,由此线扔向另一线,以片石距线近远为先后,再由此扔回立瓦处,以击倒砖瓦者为胜。”如果单从上述介绍来看,丁悠儿比打瓦内容更丰富,玩起来也更有趣,但其传承和演变的痕迹十分明显。然而,如单从字面上看,“打瓦”似乎更直观,也更好理解一些。而“丁悠儿”,如不加介绍。怕晋源地区以外的人就不知是怎么回事了。即以“丁悠儿”三个字来说,我就见过“丁油儿”、“顶悠儿”等好几种写法。不过,玩过了丁悠儿的孩子们,不会在乎你怎么写。而如今的孩子们,无论你怎么写,也断不会有机会,有兴趣玩这样的游戏了。

 

直接点击以下文字链接,阅读郝妙海更多作品:

郝妙海:晋源话里的“藏门门”

郝妙海:晋阳湖赞

郝妙海:通往晋祠的那条“汽道”

大年初一烧懒香

晋源的隔年捞饭

过年说说天地爷

晋源的“年气气”

记忆中的“忙年歌”,一部实用的春节生活指南

太原童谣:雁儿雁儿排溜溜

晋源的土地爷洞洞

郝妙海:远去的水西关

郝妙海:太原的苇

郝妙海:社家鼓,太原锣鼓的根

郝妙海:“拉锯、扯据”,温暖的儿时回忆

郝妙海:乡村事筵,从未走远的浓浓乡俗

郝妙海:从《太原县志》看村庄兴衰

郝妙海:“毛鬼神”是个什么鬼?

郝妙海:五十年前我去太原十五中上高中

郝妙海:夏日虫戏,太原的乡村故事

郝妙海:太原话里变幻多端的“圪”字


太原道三晋文化微论坛开通,直接发帖,深度讨论,永久留存,全网互动,点击页面左下角“阅读原文”进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