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妈 | 如沐暖阳
(图片均为和氏太极拳传人冯老师,拳友摄)
文/酒妈
老师说,教授太极拳要讲究因人而异,小酒瞪大眼睛听着,然后问,我和我妈妈练的拳也不一样吗?
老师说是啊,不一样。
小酒不明白,同样的108式,怎见得就各人各样。
老师说,小酒你的协调能力强,年纪小,“积习”少,拳就打得圆通灵活一些;你妈妈年龄大,许多身体习惯养成多年,要矫正起来不容易,所以她的动作不如你,但是她的内气运行比较好。
然后他们就谈论起我学拳最初那些笨拙的过往,“云手”总是一云就乱,“左右拍脚”一转身便去错了方向,等等等等。
我站在一旁,带着点不堪回首的表情讪笑,心里知道别说现在,就是在很早的早年,我也是捶不扁、煮不烂、响当当一粒运动白痴啊。学拳过程中,何止他们说的这些动作,简直了,每一招都是一车厢的尴尬啊……
可是,我竟然跌跌撞撞、轰隆轰隆、汗流浃背,硬是把108节尴尬凑成了一火车,开进了又一个明媚的春天。
是前年暮春,经朋友引荐认识和氏太极拳的冯老师。
初次见面,我不是自贬,而是如实地把自己介绍得一踏糊涂:中学时打篮球被人撞倒直接晕厥,大学时被排球打肿了手腕,健美操课永远是醒不来的噩梦,军训踢正步十次有十次踢成顺边……
总之,我给老师打了最大剂量的预防针,这样,即使后来的事实证明这是他一众学生中,最糊不上墙的那摊稀泥,我的良心也会稍微好过一点不是?
老师一副云淡风轻的表情,好脾气地连连说没事。那种感觉就像是在说,你这样的笨学生我见得多了,放心,踏实跟着练,且看我给尔等点铁成金。
朋友大概比我早学半年,她也安慰我说没事。她之前找过一位老师,教的和学的都很努力,可惜她最终还是找不到感觉;转投冯老师门下后,一切肢体协调的不足居然无伤大雅。我第一次看到她练拳,已经很是有模有样——如果她当初是铁,如今怎么也该有一点铜的成色了。
应该说,他们师徒俩给了我最初的希望。
我小心翼翼练习。每一次起手抬脚都惟恐出错。
我勤勤恳恳练习。每一个静谧夜晚练拳的半小时,都舍不得浪费。那时候不兴打卡,我自己在心里打,什么也阻挡不了一个实心眼的笨人往前挪动的脚步。
小酒喜欢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我是个不贪心的笨人,尽管平日里开玩笑,动不动拿那些武功卓著的侠客过嘴瘾,其实真正想的,不过是积无数跬步,只求到百里。
老师知道我是有韧性没悟性,即使有悟性还差协调性,有一阵子,小酒动作学得很快,早早跑到我前面去了,他教完她来教我,时常告诉我不要着急。
我的心便定定的,不急不躁,不紧不慢,坦然感受那些缓慢出现的变化。直到那股神秘的、难以言说的“气”,不知什么时候不再蛰伏躲避,它开始游走、聚拢、发热、放电,使我热汗淋漓、血脉贲张而又通体舒泰,如沐暖阳。哦不,比在春日融融的午后,花香氤氲的小院里,搬一把躺椅躺上去,还要销魂很多倍。
不知不觉中,我开始忘了曾经是老妇聊发少年痘的那个人。而常年伏案造成的肩周困扰,如今也悄然不见——大概无数次无数次的“起式”,都在不动声色地验证“流水不腐”的道理吧。
这样想来,得遇明师,实是大幸。
老师说,你现在可以每天练1小时,打三遍108式,然后站无极式。
无极式,最初我还说过玩笑话,一站无极式眼前飘过的都是馒头。如今不同了,静静伫立,心中一片清明,惟有霁月碧水。飘馒头的时代真的俱往矣。
大笑三声,拿冯老师的“腾空飞脚”壮壮门面。
了解更多
酒妈,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前媒体人,后自由职业者,知性优雅、满腹文化的资深全职母亲。2014年,酒家获得北京市十大“书香家庭”称号,2016年,被评为全国“书香之家”。酒妈自谓有“自娱自乐的码字习惯”,第二书房将她全职育儿这些年来的部分所思、所想、所记诚意约来,不间断地分享给大家。希望这些真切细腻的体验,能够引起大家的共鸣,并带来一些启发。
阅读更多
(点击标题即可阅读)
↙ 更多精彩,更多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