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数增2倍!从过去五年文化发展统计公报看我国文化产业发展
中经文化产业:上周,文化和旅游部发布了《2017年文化统计公报》。“中经文化产业”回看了过去5年的《文化统计公报》(以下简称《公报》),发现其内容所涉及的范围基本没变,但字数却从2013年的443字增加到2017年的1274字,增加了约2倍。而就在增加的字数中,不但反映了当年我国文化产业和文化科技的特点,还能从历年的内容变化上,看出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整体趋势。
历年《文化统计公报》回顾:
1
2014年起产业政策收入《公报》
2014年被誉为文化产业的“政策年”。据“中经文化产业”不完全统计,2014年我国出台的文化产业政策多达12部,涉及产业融合、区域发展、人才扶持、文化贸易、文化金融、财税支持、文化企业发展、特色产业发展等方面。政策环境的进一步优化,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注入了强劲的动力。政策的加持,也体现在当年的《公报》之中。
2014年的《公报》中,首次出现了文化产业政策的相关内容:“2014年,文化部修订印发《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管理办法》。”
2015年的《公报》中也提出了“落实《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总体规划》”的表述。
2016年,《公报》提到了《关于开展引导城乡居民扩大文化消费试点工作的通知》、《关于推动文化文物单位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完善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创建工作方案》等政策的名称。
2017年《公报》提及的政策名单超过过去五年总和,包括《文化部“十三五”时期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激发社会领域投资活力的意见》、《社会领域产业专项债券发行指引》、《关于推动数字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中国文化艺术政府奖动漫奖评奖办法》、《动漫游戏产业“一带一路”国际合作行动计划》、《文化与金融合作示范区创建工作方案》、《文化部“十三五”时期文化科技创新规划》等。
其中,《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激发社会领域投资活力的意见》、《社会领域产业专项债券发行指引》两份文件,并不是专门针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内容却涉及文化产业领域。这也表明,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已经愈发凸显融合态势。
延伸
历年文化产业政策盘点
2
2015年起 文化消费成为关注点
近年来我国居民消费持续扩大升级,已进入消费需求持续增长、消费结构加快升级、消费拉动经济作用明显增强的重要阶段,呈现出从注重量的满足向追求质的提升、从有形物质产品向更多服务消费、从模仿型排浪式消费向个性化多样化消费等一系列转变。作为文化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文化消费也越发受到重视。
2015年,北京市人民政府正式印发《关于促进文化消费的意见》,这是全国全国首部专门针对文化消费的省级地方政策。也就在当年,《公报》中出现了关于文化消费的内容:”开展拉动城乡居民文化消费试点项目,积极探索建立扩大文化消费长效机制。“
2016年4月,原文化部联合财政部印发《关于开展引导城乡居民扩大文化消费试点工作的通知》。据”中经文化产业“了解,截止2017年底,我国先后确定了45个国家文化消费试点城市,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引导城乡居民扩大文化消费试点工作。试点工作开展以来,45个试点城市对扩大和引导文化消费工作的重视程度有了很大提升,成立了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出台了促进文化消费的政策文件,并根据自身经济发展水平和要素禀赋,因地施策,积极作为,采取具有自身特色、符合当地实际的促进措施,取得了良好成效。数据显示,45个试点城市累计参与人次超过3亿,拉动文化消费规模超过900亿元。
目前,文化消费已经成为我国人民大众关注的新的消费热点。2013-2016年,全国居民人均文化消费从576.7元增长至800元,人均绝对值增量223.3元,年均增长率11.53%。其中,
全国城镇人均文化消费从945.7元增长至1268.7元,人均绝对值增量323元,年均增长率10.27%;
全国农村居民人均文化消费从174.8元增长至251.8元,人均绝对值增量77元,年均增长率13.86%。
▲ 2017年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及构成 图片来源:国家统计局
”中经文化产业“获得的数据显示,从2013-2015年,文化消费增速加快,对文化及相关产业的贡献日益凸显,文化消费占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的比重逐年增加,从2013年的37.51%增加到2015年的39.73%,增加了2.22个百分点。
与此同时,文化消费占GDP的比重也在逐年增加,从2013年的1.32%增加到2015年的1.52%,增加了0.2个百分点。可以看出,文化消费带动文化及相关产业的发展,进而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不断增加。
延伸
文化消费系列稿件盘点
3
文化产业园区管理愈发规范
自“十二五”规划中国家将文化产业提升至战略性产业地位之后,文化产业园建设一直是文化产业的重点。这也反映在历年《公报》中。“中经文化产业”发现,过去5年的《公报》中,文化产业园区都是其中固定内容,多年的《公报》中,文化产业园区的相关内容甚至单独成段,这也体现出国家对于文化产业园区的重视。
“中经文化产业”发现,经过5年的发展,我国的文化产业园区建设呈现以下特点:
1、产业园区政策日趋成熟。
据“中经文化产业”了解,2006年,原文化部曾印发了《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命名管理办法》。在执行了近十年后,随着新形势、新问题的出现,已经无法适应当时文化产业园区发展的需要。
2014年4月,结合近几年基地建设的实际情况,原文化部办公厅印发了修订后的《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管理办法》,更加确切地表明将对示范基地实施包括申报、命名、管理、巡检、扶持、服务等多个环节在内的全面综合管理,示范基地建设管理工作重心由规范申报命名程序向实施综合管理和加强支持服务相统一转移。
2016年,原文化部办公厅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完善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创建工作的通知》,其中《关于进一步完善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创建工作方案》一并印发。该方案对申报创建示范园区的基本条件进行了严格规定,园区发挥社会效益、土地等资源使用效率、集聚企业数量、非文化类商业及其他配套面积占比等方面都有明确要求;明确了此次创建周期为3年,从2016年开始分3批开展示范园区创建工作,期满验收合格的,命名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严格规定了园区创建的工作程序,在验收命名、动态管理等环节都做了严格规定;明确了对验收合格的示范园区的激励机制。
2、有进有退。
历年来,文化专项资金用于文化产业园的补贴、税收优惠等占比均较高。在政策红利的支持下,文化产业园呈现遍地开花的情况。
但是在2013年,我国通过开展国家级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考核巡检工作,原文化部撤销了1家国家级文化产业试验园区、1家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称号。截止2013年末全国,共有8个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6个国家级文化产业试验园区和268个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2014年,我国开展第5批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试验)园区和第6批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申报评选命名工作。年末全国共有10个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10个国家级文化产业试验园区和339个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与前年相比,增加了2个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4个国家级文化产业实验园区和71个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根据2015年《公报》,截止当年年底,全国共有10个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10个国家级文化产业试验园区和335个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与前年相比,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的数量减少了4个。
2016年,由于《关于进一步完善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创建工作方案》的印发,对现有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国家级文化产业试验园区和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后续建设管理工作进行了明确规定,并明确文化部暂不再开展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申报命名工作。因此,2016年和2017年,我国国家及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国家级文化产业试验园区和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的数量并未调整。
延伸
文化产业园区,这样建设
4
动漫成为文化产业国际合作先导军
历年来,随着我国对动漫产业多项扶持政策的出台,我国动漫行业也迎来了巨大的发展。
“中经文化产业”发现,除了2016年《公报》并未提及动漫相关内容以外,其他四年的《公报》中,动漫相关的内容占据了较大的篇幅。“中经文化产业”认为,《公报》中相关表述表明,国家将动漫产业定位为国家软实力提升、中华文化对外输出、提升我国国际文化影响力的核心产业之一。
首先,四份《公报》都明确了原文化部、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认定的动漫企业数和重点动漫企业数。据“中经文化产业”了解,一经认定,这些企业在自主开发、生产动漫直接产品中,确需进口的相关开发生产用品可享受免征进口关税及进口环节增值税的政策。
其次,举办了中国文化艺术政府奖第二届、第三届动漫奖的评奖工作,并开展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动漫扶持计划、国家动漫品牌建设和保护计划。这些评奖活动和扶持计划,有力的提升了我国动漫产业的原创能力,并从内容上加强了对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承和传播。
第三,加强我国动漫作品的推广能力。通过动漫与互联网融合,促进动漫与新媒体的融合,增加网上传播力;通过提高动漫会展专业化、市场化水平,打造能反映中国动漫水平的高规格会展品牌。
第四,整理规范动漫标准。据“中经文化产业”了解,我国不仅促进动漫与科技融合,深入推进手机(移动终端)动漫标准示范应用推广工程,开展标准修订工作,整合手机(移动终端)动漫运营平台。还推出中国自主原创的手机动漫标准,抢占国际标准制定权。
▲这些手机和移动终端装载的动漫产品都已应用手机(移动终端)动漫标准
第五,制定相关规划,推动动漫行业走出去。2017年,我国制定了《动漫游戏产业“一带一路”国际合作行动计划》,明确提出发挥动漫游戏产业在文化产业国际合作中的先导作用,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聚焦重点,广泛开展。发挥中国动漫游戏产业创新能力强、产业规模大的优势,培育重点企业,实施重点项目,开展国际产能合作,实现中国动漫游戏产业与沿线国家合作规模显著扩大、水平显著提升。
延伸
动漫行业如何提升我国国际文化影响力
5
多层级投融资体系建立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鼓励金融资本、社会资本、文化资源相结合”的要求,将文化金融合作纳入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格局,体现了中央对文化金融合作的高度重视,为文化金融合作发展指明了方向。
而在近5年《公报》中关于文化金融的表述中,也能看出国家对于文化金融概念和认知的不断调整,以及国家对于推动文化金融发展的政策转移和变化。
1、社会资本成为文化金融重要组成部分
2013年《公报》中,对于文化金融相关的表述还停留在文化产业中长期文外币信贷余额、185家文化企业注册发行的债券余额、上市文化企业数量、文化产业股权投资基金数量及募集规模上。
到了2014年,国家开始推出文化金融扶持计划,并发布了文化金融合作债券融资项目库。
2015年,除以上内容,《公报》还明确提出,在“文化金融扶持计划”的帮助下,超1.8万亿元的社会资本投入文化产业。这也是《公报》中首次提及社会资本。
2、纳入财政部PPP示范项目库
PPP模式,即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是公共基础设施中的一种项目运作模式。在该模式下,鼓励私营企业、民营资本与政府进行合作,参与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
2014年,财政部公布了第一批PPP示范项目名单,其中并没有文化相关的项目。
2015年,第二批PPP示范项目名单出炉,其中涉及文化、体育和旅游的项目共计16个,占该批项目的7.77%。
2016年6月,财政部联合原文化部等部委印发了《关于组织开展第三批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示范项目申报筛选工作的通知》,首次联合文化部正式面向文化领域征集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项目。原文化厅办公厅也印发了《关于做好第三批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示范项目申报筛选工作的补充通知》,明确了具体政策扶持措施,即按照项目投资规模给予以奖代补奖励,其中最高奖励800万元。
在第三批PPP示范项目名单中,“中经文化产业”发现,共有37个大文化类项目入选,占比7.17%,项目总投资近433亿元。其中,湖南省入选了6个项目,居各省市首位。与第二批名单项目,第三批文化类PPP示范项目增长了一倍多。
这在2016年的《公报》中也有反映。《公报》指出,“推动将文化类项目纳入财政部PPP示范项目以奖代补和国家发展改革委基础设施建设PPP模式推广前期工作专项补助支持范围,共有31个文化类项目获得以奖代补资金1.62亿元,拉动投资358亿元。”
2017年,在发布的第四批PPP示范项目申报文件中,明确提出优先支持环境保护、农业、水利、消费安全、智慧城市和旅游、文化、教育、体育、养老等幸福产业的项目。
2018年2月,第四批PPP示范项目出炉,文化、旅游及体育项目共计60个,占比约15.15%;涉及投资额超686亿元,占比约9.04%。
与第三批PPP示范项目相比,第四批次PPP示范项目中,文化、旅游及体育项目数量增加了23个,投资额增加了253亿元。
2017年《公报》则指出,“推动450个文化基础设施项目和624 个文化旅游项目纳入财政部PPP 综合信息平台,投资额共计8287 亿元。”
今年4月,文化和旅游部、财政部联合印发了《关于在旅游领域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的指导意见》,就调动更多社会资源参与旅游业发展,探索推广旅游PPP实施路径、发展模式及长效机制,提高旅游投资有效性和公共资源使用效益,建设一批旅游PPP示范项目作出全面部署。
以上表明,在文化、体育、旅游等行业推广PPP模式已经是大势所趋。
延伸
文旅行业PPP模式演变
6
文化科技融合创新
文化科技创新是国家科技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关键支撑力量。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孕育兴起,信息网络、大数据、智能制造等高新技术广泛渗透到创作、生产、传播、消费的各个层面和环节,加速了文化生产方式变革,成为文化发展的重要引擎和不竭动力。
近年来,为了推动我国文化科技的发展,我国推出多种措施,从政策、资金等方面,予以扶持:
根据近5年《公报》,原文化部稳步推进国家文化科技提升计划、文化部科技创新项目、国家文化创新工程、标准化修订项目等部级科技及创新项目,国家级项目包括国家文化创新工程项目,并开展“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评审立项等工作。
此外,原文化部还评定两批共18家文化部重点实验室,力图紧密围绕文化行业的科技需求,积极开展工作,努力建设成为组织高水平科学研究、聚集和培养优秀文化科技人才,开展学术交流的文化科技基地。
2016年,原文化部起草完成了完成《文化部“十三五”时期文化科技创新规划》,并于2017年正式发布。这是“十三五”时期我国文化科技工作的纲领性文件,明确了我国“十三五”时期文化科技创新工作的基本思路、主要任务、重点工程及保障措施。
延伸
文化科技融合创新发展
您可能感兴趣的是
主编:成琪
来源:中经文化产业原创,转载可联系“cexiaohua”获得授权
编辑:邵希炜
投稿或合作邮箱:wenhua@ce.cn
微信公众号ID :cewenhu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