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大所之路】邦信阳中建中汇:鲲鹏志高,不止于海派强所

2016-11-28 吴剑霞 智合法律新媒体


采访&撰稿 | 吴剑霞

来源 | 智合法律新媒体


上海之所以能成为世界各国经济往来的中心,是因为其是一座没有围墙的城市,“海纳百川,华洋共存”这种兼容并蓄的精神,已经融入上海这座城市的血液中。作为扎根上海的邦信阳中建中汇律师事务所,也十分崇尚以此为精髓的海派文化。现在的邦信阳中建中汇正矗立于上海最中心的位置——外滩,此处也恰是上海开埠的源头。

一看到“邦信阳中建中汇律师事务所”这个名称,业内人士大概就能猜测出其历史渊源。在长达二十余年的发展历程中,邦信阳中建中汇经历了两次重大的“强强合并”,其中最令人瞩目的当属两年前那次——2014年1月,原邦信阳律师事务所与原中建中汇律师事务所正式合并,成立为现在的上海邦信阳中建中汇律师事务所,英文名字定为Boss & Young。


Boss,谐音为博士,初心是希望汇集一群能提供高质量法律服务的律界精英;Young,谐音为阳,不仅表明事务所全体同仁具有蓬勃向上的朝气,而且象征着蒸蒸日上的法律服务市场前景。总之,“Boss & Young”既暗含了这家律所如老板前辈们般踏实稳健的作风,也代表着优秀的法律人才与较高的学术造诣;与此同时,更寓意着为完成百年律所大计所必不可少的律所文化——年轻、活力、包容、创新。

承前启后:大有可为的大所趋势

1995年初,现任邦信阳中建中汇管理合伙人徐国建,在欧洲留学数年并拿到德国汉堡大学的法学博士学位之后,借着负责为一家德国律所在上海开设办事处的契机,决定离开外所体制,回归中国律所。这一年,距离1979年恢复中国律师制度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已有十余年,然而这十余年中国律师行业的发展并没有表现出新生事物应有的蓬勃活力;但是往后数十年的发展,则印证了徐国建的预测——随着中国经济逐渐步上正轨,法律服务的需求量将呈现幂次方增长,中国法律服务市场将大有可为。


“恢复律师制度的头十年行业发展滞后,这和中国经济密切相关,彼时中国经济远没有达到今天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程度。而到了九十年代中期,已经有一些外国律师事务所看准了中国的法律服务市场。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外所进入中国市场并不是想独立地开拓中国市场,而是来服务于他们的既有客户——他们的客户到中国来了,这些外所也就跟着来了;包括当时我所在的德国律所,也是一样的情况。”


2013年8月26日,中华全国律师协会首次向社会公开发布《中国律师行业社会责任报告》。据该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底,中国(不含港澳台地区)律师数量为232384名,平均每1万人口拥有11.6名律师,其中北京则是每1万人口拥有11.7名律师;中国律师事务所数量为19361家,律师事务所平均年增长速度约为6%,其中合伙所共为13835家,占律师执业机构的71.5%。[1]根据律所的业务类型,主要有综合所(如金杜、君合、中伦等)和精品所(如方达、海问、汉坤等)。此时,中国法律服务机构的发展已经远远超过当时,新的问题又随之而来——律所该往综合所方向发展,还是坚持走精品所道路?

对于综合所和精品所,徐国建并不直接说自己更倾向于哪一种,而是从中国人与美国人、欧洲人的做事风格对比切入分析。相对于追求精细、盛产奢侈品的法国、瑞士、意大利等欧洲国家,美国人素来比较豪放,因而也更在意合作方数量、规模是否足够大。这种性格放在法律服务市场上,就体现为客户倾向于接受大型律师事务所,即具备一站式法律服务的平台。在这一点上,中国人和美国人有相通之处。当下,大客户选择项目主办律所或者律师,已盛行通过招标的形式来确定;而第一轮招标着重考察的是律所规模,也即事务所有多少人、年创收是多少等。

徐国建总结说,这是中国法律服务市场的显著特征,加之《律师法》的相关规定,两相作用下共同决定了中国律所未来的发展趋势——地方性大所和全国性大所。地方性大所会在本省或者本市占有相对的市场份额,也即或许不能垄断本地市场,但是具有相当大的竞争力;全国性大所可能在每个地方都不具有优势,但它有覆盖全国的网络和品牌。未来市场上将会是这两种形态的并存。


“您为什么认为二者是并存状态,而不是地方性大所在未来会发展成为全国性大所呢?”


“这是由当前中国法律所决定的。《律师法》规定,设立分所需向设区的市级或者直辖市的区人民政府司法行政部门提出申请[2],而法律行业具有特强的属地特性,除了北京具有走向全国的天然优势,其他地方(上海虽仅次于北京,但也很难)都很难轻易将网络布局到各个地方。反过来也一样,除了北京、上海的律所,其他地方的律所既很难走出去,同时也在极力排斥非本地律所的进驻。这就必然导致现在这样的格局,如果法律不改变,那么发展趋势也就是这两种形态并存;当然不排除随着经济的转型,这个趋势可能有所变化。”


海派强所:强化优势,后补新兴

“重点专业突出、全科领域服务”,是邦信阳中建中汇极为鲜明的业务特色。在涉外业务方面,邦信阳中建中汇可谓具有天然优势。原邦信阳从1998年开始便专注海外法律市场,发展至今,已经完成了知识结构的全流程建设,从传统的外资企业设立到中国企业的海外投资,再到现在“一带一路”倡议,其都有很好的经验积累。而且,工作语言也早已从英语拓宽到法语、德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等多国语言。同样地,建筑工程和房地产领域也是邦信阳中建中汇非常强势的一块业务,这也和律师事务所的发展历史有一定关系:原中建中汇聚集了很多在这个行业领域专业性很强、能起领导作用的合伙人和律师,积累了一批非常优质的客户资源。


原邦信阳与原中建中汇于2014年的互补合并,成为目前黄浦区规模最大的律师事务所,既巩固了已有国内与国外专业领域的优势,同时也为开拓其他新兴领域奠定了业务基础。除了各自原有的涉外法律服务、房地产、金融保险以及争议解决等强势领域之外,合并后的邦信阳中建中汇还形成了竞争与反垄断等新兴业务领域,在业内获得诸多好评。与过去一年两个律所总收入同期相比,合并第一年邦信阳中建中汇总收入已能跨入上海律所前列水准。

早在七八年前,邦信阳中建中汇即开始涉足体育法行业,可谓是业内这一领域的先行律所;尤其在国际体育仲裁及体育纠纷处理方面,在国际国内有着极高的声誉。彼时,中国的文化产业尚无当下这般蓬勃之势,当被问及为何有此尝试时,徐国建答道:


“七八年前,中国的改革开放已近三十多年,此时法律服务行业已经在向纵深方面发展。明显可见的是,从传统的法律服务向一些新兴领域的法律服务发展,诸如体育法、娱乐法、反垄断等领域,这些领域将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而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目前,邦信阳中建中汇所内设国际业务部、房地产业务部、争议解决业务部、金融业务部、公司业务部五大业务部门,覆盖近30个专业领域,已经基本实现了涉外法律业务和国内业务的总体平衡。

在未来五年,除了在实践层面加强新兴领域的建设,邦信阳中建中汇还将加大基础性的学术研究投入,包括举办研讨论、引进专业人才等;学术研究能为律所业务发展方向提供指引。很多领域都是机遇与挑战并存,既要能把握机遇,又要能应对挑战,就必须要对法律市场的大趋势做好充分的研究和预测;盲目地追随所谓的热点,可能会误入沼泽。

对于律所专业方面的核心竞争力,徐国建谈到两点,一是人才储备,二是知识管理;这二者,是相互促进相互成就的关系。律所最重要的即是人才,没有优秀的律师,律所寸步难行;而优秀的人才之所以能成为律所独一无二的资源,在于其自身无可替代的实战经验。如果能体系化地将经验转化为可被复制与学习的知识,则可作为一家律所在激烈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筹码。

律师事务所的制度会随着时代更迭不断创新,法律服务也会与时俱进,但严格的质量控制必须坚持始终如一。邦信阳中建中汇在内部风险控制上独有一套机制,不仅在组织层面设有专门的风险控制部门,并由一名管理委员会成员负责;还在技术设施层面加上第二道保险——投入大量财力,采购配置高级的技术设施。此外,加强对员工的在质量控制和风险防控方面的基本培训,以控制法律服务的风险和稳定法律服务的质量。

也正因为此,邦信阳中建中汇今年荣获首届“黄浦区区长质量奖”。这么说吧,这个奖项的评比范围包括黄浦区内所有的国有企业、金融企业等机构,是黄浦区人民政府设立的最高质量荣誉,可想而知其含金量之高。而邦信阳中建中汇作为唯一一家参评并获得“黄浦区区长质量奖”的律师事务所,亦是代表社会各界认可其法律服务品质和质量管理水平。借着这个契机,邦信阳中建中汇将进一步健全律所的质量控制系统,尽快完成ISO9001:2000质量认证体系。

“部分公司制”:尊重人合,善用资本

目前的中国律师事务所基本有两种管理模式,一种是“成本分摊制”,一种是“公司制”,而公司制又分“部分公司制”和“全公司制”。邦信阳中建中汇适用的正是“部分公司制”。在这种管理模式下,邦信阳中建中汇的绩效分配既没有完全按照提成制,也没有完全采用记点制,而是施行二次分配机制:第一次摊平公共成本,第二次进行利润分配。


在中国这个年轻的法律服务市场,任何一种形态的存在都有其历史合理性:成本分摊制能够满足律师个体利益最大化的需求,但是从整个律所平台建设的角度而言,这种模式就有很大的限制;公司制有助于平台的建设,但是律所的合伙特性决定了其和传统意义上的纯粹资合的公司不一样,律所是人合的。


“资本是完全一样的,英镑、美元最后都可以兑换成一种货币,算出价格;但是人合则要考虑到不同人各种各样的特性。在中国这样一个特定的环境之下,‘全公司制’过于超前,纯粹的成本分摊也不利于集中事务所的财力物力来共同拓展平台;比较合理的是‘部分公司制’,比如说50%的公司制,这是比较切实可行的符合中国市场发展水平的一种方式。”


管理律师这个天生具有批判精神、张口就是利弊分析的群体,显然比其他专业的群体更具有挑战。此时,中国律师业的短历史反而成了一种优势:正因为年轻,没有固定模式的限制,因此任何有益的尝试都是被允许的。起初的野蛮生长尽管会碰壁,但也是积累经验、总结教训的过程。而且,随着法律服务业和律师事务所的不断发展,这种野蛮发展也将会向规范发展转变,前述的挑战也将会促进律所制度建设的科学化与高效化。


“脱离平台,将来单个律师是很难生存的。那么,如果律师希望平台给你提供服务和便利,律师也要为平台做贡献,通过发展律师事务所这个平台,来加强和实现律师个人利益的最大化,这就是二者的统一。能促进这种二者统一的管理制度,才是好的管理制度。”


专业性管理对于律所的发展越来越重要;而中国不做业务、专职做管理的律师非常少,大部分是兼职状态。作为律师管理者,一方面要奋斗在业务第一线,方能把握行业脉动;另一方面要在完成繁重的业务之余,抽时间做琐碎、繁杂的管理工作,没有一定的奉献精神很难胜任——管理工作做得好不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投入程度。鉴于此,业内已经有律所甚至聘请职业经理人专职负责管理。此外,作为律所的管理者,其格局的高低决定了律师事务所的最终的发展形态与层次高低,因此国际视野也是管理者的必备条件。当下,中国已经和国际社会相融,世界经济一体化要求管理者所做的任何判断和决策都应基于对信息的充分接触与理解。

在这个问题上,从事了近二十年律所管理工作的徐国建很有发言权。他认为,现阶段尚未形成非律师出身、但洞悉法律行业的专业性管理人才,因此只能是专业律师出身的人来管理律师事务所,否则不了解律师行业,将无从下手管理。当然,徐国建并不排斥引进从业务拓展、品牌建设、后台服务等方面专业人才;但是在律所层面,还是应由合伙人大会或者管理委员会来把控。邦信阳中建中汇的管委会现有7人;下设联席会议,由各个业务部门的负责人组成,负责执行合伙人大会的决策。

战略布局:从中国大所到世界名所

美国著名咨询公司麦肯锡曾以1986年的财务资料为分析依据,对1972 -1983年间英美两国最大工业企业的116项收购案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高达61%的并购交易以失败告终,16%成败未定,而只有23%的并购企业能够确认收益。[3]因此,中国人民大学律师业务研究所副所长李奋飞认为,律所合并之前至少斟酌以下问题:合并对目前的客户和业务成本的影响、合并双方的财务目标和文化理念的一致性问题、合作双方的专业分工程度以及对新所的管理模式等。


显而易见,合并是中国律所快速做大的一条重要通道,但是合并之后所要克服的问题远远难于达成合并的意向、拿到监管部门的批文。2000年以后,中国律所之间的合并不在少数,但是最后成功的并不多,原因莫过于合并之后的资源整合、理念统一没有做好。


“不只是律师事务所,其他的公司的合并也是这样,合并那一刻很容易;但是合并之后的整合是一个艰巨的、困难的和痛苦的过程。我们已经做了许多整合的工作,并且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成效。目前我们还在进一步深化整合,合伙人们都很有信心,邦信阳中建中汇能够完成很好的融合。”


就目前看来,邦信阳中建中汇属于“能够确认收益的23%”。如前所述,原邦信阳主要从事涉外业务,而原中建中汇以国内的建筑工程、房地产金融、争议解决等领域见长,而两个律所合并恰是国内与国外业务的良性互补。合并后的第二年,邦信阳中建中汇即获得“2011-2015 年度上海市优秀律师事务所”,2016年又获得“2011-2014 年度全国优秀律师事务所”,此外还有来自钱伯斯(Chambers & Partners)、《亚洲法律杂志》(ALB)、《国际金融法律评论》(IFLR1000)、LEGAL500等国际知名律所评级机构授予的诸多荣誉。

当下,动辄合并的风潮不息;但除了外延式的速度增长,更要做好内生式的力量积蓄。因此,邦信阳中建中汇合并伊始,合伙人大会即确定了律所发展的三个战略目标:海派强所-中国大所-世界名所。


“在上海这样一个1400万人口的城市,成为大所的挑战并不算大;但要成为强所,竞争还是很激烈的,鉴于此我们选择难度大一些的‘海派强所’的目标。而到全国,因为律所现在的分所也不算多,所以首要任务是完成国内一定数量的网络布局,成为‘中国大所’。完成这两个目标之后,‘世界名所’就水到渠成了。”


由于历史原因,目前邦信阳中建中汇仅在重庆、武汉、北京、南京四地设有分所。不过,其在国际业务交流合作方面的活跃度非常高。除了此前加入的两大国际性律师组织 PLG国际律师集团和 Legalink,邦信阳中建中汇还于2015 年 5 月 29 日发起了全球首家“一代一路律师联盟”( IR OBOR Lawyers Alliance)。同年9月,其在广州成立了“一带一路法律研究协同创新中心”,目前包括中国政法大学、华东政法大学等在内的10家国内知名法律院校都在其中,与此同时也在不断吸收66个“一带一路”国家的律所加盟。“协同创新中心”的愿景是能既拥有国内一流的法律研究力量,又能提供最新最可靠的“一带一路”国家法律资讯和及时的法律服务。这样的国际活跃度,将为其下一步的国际化进程铺下基石。

人才培养:业务能力与社会责任一肩担

在英文中,有一个单词是“entrepreneur”,意为企业家;在法文中,这个单词也被用来指代律师。为什么?徐国建解释说,就法律服务领域而言,从前端的市场开拓到终端的业务处理,从“产品”制造到售后服务,都需要律师来完成;只不过,律师经营的 “产品”是“知识”。因此,从“产品”角度来看,律师是当之无愧的商人。而从“知识”角度来看,律师又可称之为学者,学者经营的对象正是知识;只不过,此知识恰是法律服务。律师,是天生的商人和学者的结合体。


律师事务所是一个知识型的企业,一方面需要不断吸收行业里面的一些新知识,进行一些系统化处理;另一方面还要把这些积累的经验归纳、固定成可复制的知识。经验的传递与知识的分享并不一定非要通过授课培训的方式,日常的沟通交流、言传身教皆能成为输入输出的渠道。从律师开始入职时所接受的初级培训到最后成为独立的合伙人,在这个动态演变的过程中,律所对青年律师成长的辅助必不可少;而律师对于一家律所的归属感,也正是通过这种不断互动而形成的一种情感上的纽带关系和归属关系。

邦信阳中建中汇很清楚青年律师对于一家希望传承百年的律所的意义,因此专门设有律师学院用于严格遴选和全面培训优秀法科毕业生。当然,这个律师学院并不是物理上存在的机构,而是代表着系统完善的培训机制,每一位入职新人都会有一份严格的培训计划。同时,为了使得有潜力的律师迅速成长为合伙人,邦信阳中建中汇还创设了“金种子计划”,该计划成员即等同于准合伙人。这意味着,除了在考察年限上的缩短,还有经济上的资助补贴。此外,海外律所和法学院的短期培训项目,也都旨在加速其成长。

对于一家可持续发展律所而言,内部律师年龄的科学构成很重要;邦信阳中建中汇既有60后、70后的老一辈律师,也有大量的80后与90后中青年律师,既有经验丰富的活跃律师,也有经验尚缺但非常年轻的律师,迭代方面完全没有压力。从律师助理,到“金种子计划”成员,逐步具备独立办案的能力,慢慢协助负责团队管理,从而成为合伙人——这是邦信阳中建中汇透明开放的晋升通道。而能否成为合伙人,除了教育背景、业务经验和创收能力等方面的考察,团队精神和个人品性也是考察因素之一。合并之后的两年间,邦信阳中建中汇发展了近十位合伙人。

做一名好律师,非常不容易。要成为优秀的律师,首要品质是责任心;其次是专业功底扎实,法律行业的知识老化非常迅速,要不断学习不断更新;而怎么样利用所学,把处理问题的能力和客户要求相结合,提供很好的法律服务,是对律师的第三个要求。


“年轻律师不要浮躁,优秀律师不是高压锅压出来的,而是慢火细炖熬出来的。看看律所里的前辈,哪一个优秀律师不是几十年熬出来的?持之以恒的学习、工作、积累、修炼,通过这一系列的过程之后,最终会厚积薄发、水到渠成。”


早年,徐国建在德国留学与工作的经历,使得其有机会看到欧洲律所是怎么运作的;这其中,让徐国建印象最深刻的是德国律所对社会责任的高度重视与强调。在德国很多律所的章程里面,都设有维护员工利益的特别安排。例如,某一个合伙人达到一定律所服务年限,退休以后即可领取企业年金,这笔费用甚至会超出其之前的薪酬;而如果该合伙人病故,其配偶和未成年子女可以享受这份福利。因此,他们的凝聚力特别强。

这种制度安排恰是中国律所所欠缺的,中国律所除了自身的业务发展,还应该更多地承担起这份职业所赋予的社会责任,对内包括对员工的能力培养和人文关怀,对外包括对社会群体的怜悯之心和公益情怀。对青年律师的培养,除了业务能力上,更重要的是精神品德上的熏陶和塑造。正如前述所言,律师将商人和学者的气质合二为一,所以,我们既能看到他们专业得看似没有情绪的一面,也能看到他们为了素不相识之人无偿的付出。近期,邦信阳中建中汇刚刚成立了公益基金,希望通过持续的慈善活动来加强律所公益文化的建设。

  结语  

专业化、规模化、品牌化和国际化,是当下中国律所前进的方向。在徐国建看来,这“四化”并没有严格的先后关系,而是具有彼此促进的逻辑关系。“四化”之间,专业化和规模化在短时间内或许有先后顺序,但是长远而言,必是共存促进的状态;而规模化促进品牌化和国际化,品牌化和国际化也离不开专业化。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width=500&height=375&auto=0&vid=l0350ghr1ms


“以邦信阳中建中汇为例,作为一家综合所,在专业化方面我们基本上做到了法律服务领域的全覆盖。一方面,律所强调不断保持和发展既有的具备竞争力的重要业务领域,比如房地产建筑工程、围绕房地产的金融领域等以外。在此基础上,律所也紧跟市场趋势,拓展一些新的服务领域,比如说竞争和反垄断、体育法等。


再谈品牌化。此前上海律师基本上打个人品牌,即通过建立个人的人脉关系来建立自己的品牌形象,以此在市场上获得客户的接受和认可。但是随着律所平台的扩大,个人和品牌的粘性越来越小,这意味着个人的品牌必须让步于律所的品牌。律所的品牌如果无法建立,该所的律师将很难开拓业务;唯有搭建好律所的品牌,方能在激烈的法律服务市场中获得客户的认可与接受。


而品牌离不开规模,小品牌在未来很难生存。要想做好品牌,需得有一定的规模,或是区域性的,或是全国性的,或是世界性的;而在世界性这个意义上,免不了要走国际化道路。”


在过去二十余年的历史中,邦信阳中建中汇坚持推进专业化、规模化、品牌化和国际化发展,一步一个脚印的跋涉,使其成长为今天这家为人所瞩目的海派强所。而鲲鹏志高远,当她傲立于上海开埠源头的百年外滩,那颗求索的初心,那个远航的梦想,又一次使她扬起风帆。

注释:

[1]其中2011年为18235家律师事务所,213045名律师;2010年为17230家律师事务所,195170名律师。

[2]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法》第18、19条。

[3]周放生,《跨国并购文化融合是关键》[J],载于《国有资产管理》 2010年02期。

相关阅读:

____________________

责编 | Wendy

编辑 | Angie

分类 | 原创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