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光的赞歌|黄传会:仰望星空(人民文学 2021-05)

黄传会 人民文学 2022-04-06
 
黄传会: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常务副会长,海军政治部创作室原主任,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出版有长篇报告文学《托起明天的太阳——希望工程纪实》《中国山村教师》《中国贫困警示录》《发现青年》《中国海军三部曲》《为了那渴望的目光——希望工程20年纪实》《中国婚姻调查》《我的课桌在哪里——农民工子女教育调查》《军徽与五环辉映》《中国新生代农民工》《潜航》《国家的儿子》《中国海军:1949—1955》等,中短篇报告文学集《站在辽宁舰的甲板上》。曾获庄重文文学奖,全军文艺新作品一等奖,中国报告文学奖,第十三届中国图书奖,新中国六十年优秀中短篇报告文学奖,第一、三届徐迟报告文学奖,第六、九、十三届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第六届鲁迅文学奖等。
 
仰望星空(选读

黄传会

人民文学 2021年05期

…… ……

第三章  火星,中国来了

“日月安属?列星安陈?”
早在两千三百年前,屈原就在《天问》中,发出了对宇宙洪荒、天地自然的疑问。尽管现代天文学已经可以非常精确地回答这一问题——太阳系的引力维系着八大行星绕其公转。然而关于生命、人类、太阳系乃至宇宙的起源,仍有诸多未解之谜。
二〇二〇年七月二十五日。
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
“各号注意,十五分钟准备!”
十二时二十六分,随着01号指挥员洪亮的口令,发射塔下最后一批工作人员全部撤离。
“五、四、三、二、一,点火!”
十二时四十一分,一团烈焰喷薄而出,撼天动地的轰鸣声响彻海天,长征五号运载火箭托举着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腾空而起。
火箭飞行三十六分钟后,与探测器分离——在距离地面五百千米高度,为探测器提供了大于第二宇宙速度的初始速度,探测器准确进入预定轨道。
带着中华民族千年期盼,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踏上了四亿多千米、二百零二天的漫漫征程,向着火星进发。
整个文昌航天发射场还沉浸在喜悦之中,中国首次火星探测工程总设计师张荣桥的手机短信提示音响了,他打开一看——短信是孙家栋院士发来的:“祝贺成功!”
尽管只有简单的四个字,却饱含着孙家栋对天问一号的高度关注。
张荣桥禁不住心头一热,默念着:“孙老啊孙老,天问一号寄托着您多少期望,凝聚着您多少心血……”
他在仰望着星空,他在久久地仰望着星空。
我们无法知晓孙家栋院士每次仰望星空时,日月星辰会在他的脑海中如何重新进行组合、排列、运行,他的心灵又会怎样地火花四射……
人类的飞天探索遵循由近及远、由无人到有人的发展规律。在开展地月范围航天活动同时,人类将触角延伸到了地月系之外的行星际空间。一九六〇年三月十一日,美国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深空太阳探测器先驱者五号,到二〇一八年的近六十年间,除月球探测外,各国和组织共实施了一百二十七次深空探测任务,在探测对象上,已覆盖太阳系各类型天体。一九七七年,美国发射的旅行者一号探测器已经飞行了四十三年,飞离地球二百一十亿千米,成为深空探测标志性成就。
作为一名“飞鸟型”战略科学家的孙家栋,飞得更高、更远、更深是他永远的梦想……
二〇一〇年八月,孙家栋联合徐匡迪、王礼恒、沈荣骏、王永志、张履谦、戚发轫、龙乐豪几位院士致信中央领导,提出:我国载人航天向深空发展是必然的趋势,其发展可分两步走。第一步,先载人登月,同时开展可能的无人深空探测。第二步,实施无人与载人的更远、更深空的探测。考虑到重大航天工程研制周期长,需攻克的新技术多,需要国家尽早决策。当前已具备开展前期综合论证的条件,建议有关主管部门尽快组织开展载人登月和深空探测工程综合论证。
二十六家单位共五十一名专家组成论证组,首次月球探测工程总指挥栾恩杰、总设计师孙家栋、应用科学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作为高级顾问,开展“深空方案”论证。
“深空方案”的总体目标是:深空探测围绕太阳系及地月系统起源与演化、小行星和太阳活动外地球的影响、地外生命信息探寻等重大科学问题,以火星为重点,统筹开展太阳系天体探测,形成探测太阳系各类天体的能力,取得重大科学成果,在深空探测领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一想到火星,孙家栋那双眯缝着的眼睛,顷刻间便闪闪烁烁,光芒四射。
火星是太阳系八大行星之一,被称为地球的“姐妹星”。其半径约是地球的一半,体积约是地球的七分之一,自然环境与地球最为接近,两者几乎都形成于约四十五亿年前。两者的组成结构也大致相同,都有核、幔、壳。火星与地球有着相似的自转周期,一个火星日大约二十四小时三十九分钟,而且它还和地球一样,也有四季更迭。人们对火星格外青睐的原因是,在火星上发现了海岸线遗迹、河道痕迹、湖泊冲积扇等流水地貌痕迹。这些表明,火星可能在几十亿年前曾经有过大规模的液态水。有水,就代表着有生命存在的可能。
火星是目前人类除地球以外研究程度最高的一颗行星,用空间探测器探测火星,几乎贯穿整个人类航天史。火星探测是一项极具创新和挑战性的系统工程,一是需要解决极端环境下的材料、元器件、结构机构、仪器仪表和相关制造工艺等基础技术,突破人工智能、高效能源、自主导航、精确控制、远距离测控通信等高新技术,攻克我们尚不确知的火星大气、地形地貌、地质结构以及对其开展遥感探测等前沿技术。二是带动科学进步。通过对所获得的科学探测数据的研究,必将扩展人类对火星的认知,增长人类的知识。三是振奋民族精神、增强国家凝聚力,培养造就创新型人才。
“考虑到我国的火星探测起步晚了,应有更高的起点,所以,我们应该结合探月已经走过的第一步和第二步的实践经验,‘一步实现环绕、着陆和巡视,二步完成采样回’。”
在一次专家论证会上,孙家栋发表了自己经过深思熟虑后对火星探测的建议。
火星探测一次实现“绕、落、巡”,这在国际上还是第一次,没有哪个国家一次任务就能同时实现环绕和着陆巡视。
孙家栋说:“本该两次发射完成的,我们一次完成,可以取得更好的发展效益。无论从技术角度还是科学探测数据获取的角度,通过一次工程的实施,会让无论是技术,还是科学的带动性更强。有风险、有难度,但我们已经基本具备了这样的技术条件。这些年的实践经验证明,在制定科学目标时,应有创新、有突破,不能在原地踏步。目标高一些,能激发大家的激情和创造力,我们努努力、踮踮脚、伸伸手,是一定有可能实现的。”
孙家栋的建议获得了专家的一致赞同,为中国火星探测画出了最佳路线图。
此时,二〇一六年的发射窗口已经关闭。距离二〇一八年的发射窗口只有两年多一点的时间,研制周期显然不够。最佳的发射窗口应该是二〇二〇年。
火星,二〇二〇,中国即将到来!
张荣桥总设计师郑重其事地告诉我:“去火星不是你想走就能走的旅行。”
“地球和火星绕太阳公转,地球运行到火星和太阳之间,三者在一条直线上时就发生火星冲日。冲日时,火星离地球较近。由于受到地球和火星绕太阳运行规律的约束,从地球发射探测器到达火星,每隔二十六个月才有一个机遇期,每个机遇期一般在十五天左右,每一天大约有三十分钟,这就是大家经常听说的发射窗口。如果错过这个‘发射窗口’,就要再等上二十六个月。”
张荣桥讲得太专业了,我只记住一个名词——发射窗口。
张荣桥说:“成功实现火星探测,必须闯过发射、通信、控制、能源、环境、入轨、着陆、工作八大难关,搭载火星探测器的火箭必须是大功率火箭。从发射到达火星,探测器需要飞行二百〇二天,行程四点七四七亿千米。在奔赴火星过程中,安排四至五次中途修正,以保证探测器能准确到达与火星交会的位置;在火星近火点处,通过探测器携带的发动机减速,使之被火星捕获,进入周期约十天的环火椭型轨道;随后,实施两次近火制动,进入周期约两天的椭圆停泊轨道;之后,在距火星表面一点八万千米处环绕器与着巡视器分离。分离后,环绕器进行升轨控制和轨道调整,进入火星中继轨道。着陆巡视器分离后,历经二点五小时飞行进入火星大气,再经过气动减速、降落伞减速、动力减速,软着陆于火星表面。火星车在中继测控支持下,从着陆平台驶离,建立火星表面工作状态……”
张荣桥见我全神贯注,听得两眼一眨也不眨,停了下来,忙说:“请喝水吧,咱们歇口气儿。”
张荣桥在给我上“奔火科普课”呢,只是,再“科普”,我还是听得有些云遮雾罩。
“相比于地球轨道卫星,火星探测工程中天地之间的距离增加了一万倍。相比月球探测,火星探测工程中天地之间的距离增加了一千倍。距离远导致了两个物理现象,它带来的最大问题首先是信号衰减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因此地面接收的强度相应降低到月球探测工程的百万分之一,对此,我们需通过建设七十米口径的大天线和建设多个三十五米口径的天线组成接收阵,来接收遥远火星发出的微弱信号。其次是电磁波传输需要时间,我们称之为‘时延’。在探测器到火星进行制动时,地火相距一点九五亿千米,时延是十点八分钟。在着陆火星时,火星距离地球最远达到四亿千米,电磁波传播单程需要近二十三分钟。由于距离远,人无法参与实时控制和管理,所以环绕和着陆这些关键的过程都是靠探测器自主完成的。第三个难点是我们对火星的自然环境不了解,这就对探测器的设计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工程建设过程中,张荣桥他们遇到问题时经常向孙家栋求助,孙家栋成了他们心目中的“定海神针”。孙家栋说,解决难题就需要创新,解决了难题就是发展。这些年来,我们通过重大工程的研发实现来解决难题、提升能力,促进了科学和技术的发展,这就是我们开展火星探测工程最根本目的和意义之所在。
有一次,孙家栋问张荣桥:“火星探测器使用的元器件一共有多少个?”
“十五万个左右吧。”
“火箭使用的元器件呢?”
“也差不多是十五万个。”
孙家栋说:“所以,你这位工程总设计师,在天问一号发射的那一刻,要保证所有的设备设施都完好、所有的操作都精确到位。这就如同一个交响乐团的总指挥,要把控好所有的乐手,让所有的乐器共同奏出一曲美妙的乐章。”
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也将演奏出一曲美妙的《深空交响曲》。
深空探测孕育出的精神,将成为人类一笔丰厚的财富。
…… ……
(本文为节选,完整作品请阅读《人民文学》2021年05期)

[责任编辑  李兰玉]


纸刊美编:郭雪艳
本期编校:
梁 豪
本期制作:郑书君     樊金旭




立即下单




50元任选5期(含快递费)
点击这里进入选购页面

  精彩回顾
·短篇小说|刘诗伟:桃花蝴蝶 (人民文学 2021-04)
·短篇小说|马金莲:众筹(人民文学 2021-04)
·散文|王剑冰:塬上·春日(人民文学 2021-04)
·散文|傅菲:画师(人民文学 2021-04)
·光的赞歌|钟法权:为珠峰测高的人们[报告文学](人民文学 2021-04)
·中篇小说|肖克凡:妈妈不告诉我(人民文学 2021-04)
·散文|何士光:秋光里,河岸上 (人民文学 2021-04)
·光的赞歌|李焕才:歌海儋州(人民文学 2021-04)
·长篇小说|郑彦英:凌云(人民文学 2021-04)
·诗歌|雷晓宇:薄雾(人民文学 2021-03)
·散文|王芸:纸上万物浮现如初(人民文学 2021-03)
·散文|宋一川:海棠依旧最西府(人民文学 2021-03)
·诗歌|胡弦:传说(人民文学 2021-03)
·诗歌|路也:养蜂场(人民文学 2021-03)
·诗歌|雷晓宇:薄雾(人民文学 2021-03)
·散文|文丁:亲亲的玉树(人民文学 2021-03)
·短篇小说|俞胜:一只叫钱钱的龟(人民文学 2021-03)
·新浪潮|敏洮舟:照见路[短篇小说](人民文学 2021-03)
·短篇小说|朱山坡:萨赫勒荒原(人民文学 2021-03)
·新浪潮|边凌涵:暗涌[短篇小说](人民文学 2021-03)
·新刊速递|《人民文学》2021年3期 卷首、目录
·长篇小说|东西:回响(人民文学 2021-03)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