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散文|陈元武:漆(人民文学 2022-05)

陈元武 人民文学 2023-11-11



陈元武
REMEMBER作家,现居福州。在《十月》《青年文学》《山花》《天涯》《散文》《散文海外版》等杂志发表过若干作品。


(节选)

陈元武

人民文学 2022年05期

三坊七巷的黄巷口靠南后街入口处,是萨家的祖宅,门口有块牌子提醒我,这是漆画大师郑崇尧的工作室,我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闯了进去。走过十几米的狭窄小弄巷,往东有道小门,进去,现出一个传统的福州民居的门楼,有些旧,但经过精心的修葺,已经符合了现代感观的审美,墙上贴了些灰色的仿古瓷砖,门楼显得有些新意,却有说不出的异样感觉。进去就是一个小天井,对着一个耳房,听屋主人介绍,那就是萨镇冰小时候的居室,天井还是原来的模样,红砖铺地,有两口大陶缸,养着一些金鱼和水草,地上靠墙有一石槽,种着一些睡莲荷花,水清着,有些小鱼,杂色的。郑崇尧的徒弟在上厅门首做着他的漆案几,这应该也是夹纻漆器的一种,已经成型,他在做最后的点漆加工工艺。漆几深黑色,传统的“乌溜古”风格,点上的漆是彩漆,最后还需要水磨的抛光程序,这漆几是人家定做的,放古琴,边上还有一块茶盘,干泡茶台那种。哑光的表面,像一块乌金石,只是分量明显轻了不少。郑崇尧是国家级漆艺大师,原来在福州漆器厂做技术员,创作过大型的漆画作品和漆屏风,进过人民大会堂作漆画。郑师傅和爱人竟在里屋的耳房后另一个天井里作画,他埋着头,正精心地描着胎器上的画底图案,他的绘画风格仍然沿袭着传统的漆画模式:打底稿,描漆底,上彩,抛光。成品根据不同的技法呈现出一种斑驳的效果,比如漆裂效果,那种细如牛毛纹的漆裂走向,完全在他掌握的漆涂厚度、方法以及环境温度湿度等,通常使用催干法得到漆裂纹。这些手艺绝不外传,过去有人做过仿瓷器开片的漆裂,结果效果不好,画面凌乱,影响整体美感,他独创了彩下漆裂法,即表面无可见的裂纹,只是对着光照才能看到种种细纹在漆面下呈现,漆面的光泽依旧细腻光亮。这里屋就残破得很,估计屋主人只能修葺了前厅,后边的耳房护厝都无能为力了。不过这原始的地板倒比前厅更加真实地呈现出房屋本来的面貌。后厅边房虽然是次要房屋,依旧讲究而精致,从它的结构可以看出来,传统的桁架和山字墙上,满是雕花的格扇和斗栱榫卯,垂花雕屏、悬枋墙,穿枋屋架和山柱,枋板被烟熏火燎得乌黑难辨,桁梁上落着积垢和尘灰。里屋略显幽暗和逼仄,老郑的漆房就在这里,大面积的漆屏风需要喷漆,强烈的漆味呛得我喉咙里很难受。他天天在这样的环境下做着漆艺作品,真是了不起。现在像他这样痴迷的漆艺师真不多了,有的做漆艺,按新的工艺做,几乎与老工艺完全不搭界。老工艺依旧讲究一个慢字,慢工出细活,从胚胎起,他就自己刻模细雕细磨。然后是纻麻片,过去闽清乡下很多纻麻田,农村人绩夏布,用的就是细纻麻,自己纺自己织,那麻晶亮,带着麻特有的光泽,夹纻的麻布,经过蒸煮等工艺,已经柔软如丝绸般。敷纻时,要一手按纻一手髹漆,一层层风干后,直到器物成形,就差点彩了。现在用树脂做模子,多半是机器做出来的,夹纻布也不是纻麻了,而是化纤布料,漆也不是髹上去的,改为机器喷涂。因此,机器制作的漆器相似度高,几乎千器一面,那不是艺术品,是产品。老郑顽固地坚持了手工制作脱胎漆器(夹纻漆器),漆画上,传统的漆画中缺少一种白色的漆,过去多以蛋壳黏合在漆面上来表示白色的部分,因此,有了特殊的蛋壳裂效果,显得古朴庄重,不乏一种随意的灵动。古法漆画中讲究一个透红,透红就是在漆层自然氧化过程中呈现的棕红色,像雾翳一样缓慢扩散开,从外到里的一种红色变化,因此,漆画相关的处理需要考虑这样的变化。老漆画的特征之一就是画面偏红棕色,这是正常的一种变化,新工艺添加了抗氧剂,能够让这种透红变得缓慢而轻微。现代绘画并不太讲究画本身的颜色,而是注重画面本身的结构和线条,在表现花卉等特殊图案时,需要考虑花卉颜色的保真和稳定,因此,白色的花通常多用蛋壳来表达,而一些寓意富贵的花卉如海棠、玉兰、牡丹等,只能用螺钿来处理。一些人物如仙人、童子、罗汉、野老、隐士等也用了螺钿处理。螺钿用的蚌壳需是闽江沙底江域的江蚌,十年以上的蚌壳有各种珍珠光泽,有粉彩光、红彩光、绿彩光和蓝彩光,混合彩光最常见,蓝、绿彩光蚌壳罕见。蚌壳先要清洗干净,阴干,然后切割成各种形状的螺钿片,有整钿和碎钿两种填法。碎钿法使人物图案有一种苍老的久远感,符合螺钿的装饰艺术;整钿则需要高超的填钿技艺,底要磨平,要薄而轻,填钿的刀是竹刀,底部加起胶黏作用的漆油,填好钿,容易收缩变形,因此,要慢干固钿,而其他部位则需要快干。漆艺师在调漆过程中注意到这两种不同的漆油区别,在添加的灰分上做文章,石灰填得多,则起到催干作用。螺钿应用在器物上比较多,如家具表面的花卉处理,如奁、盘、盒、案几或者屏风、琴座、琴马以及一些需要应用螺钿的欢喜吉祥图案。漆器本身是耐腐蚀的,而螺钿不耐腐蚀,特别是湿气和酸性水渍,螺钿容易出现失光失色和发花。因此,有的螺钿师直接做成碎螺钿填色,表面加了一层薄漆,那样的螺钿只有形态,没有螺钿的光泽,算是退而求其次。

老郑的漆画,似乎仍然沿用着底稿填色的传统工艺,但现在他的一些新漆画就没有底稿填色了,而有点像国画里的大写意,没骨画,讲究一个随意赋形的效果。比如牡丹漆画,放弃了螺钿法,也没有传统的勾勒法画一个白描,填色就显得极为困难了,这与油画仍有不同之处,油画是一层层加色上去,在画质的融与沁上很难有很好的表达方法,不像国画的宣纸,往往有洇染的功能,画质要表达那种轮廓模糊的形态时,只好用刮刀法,慢慢地刮出彩色的色差来,让色彩的梯次均匀些、细致些。他的画有了新的意境:比如少数民族舞蹈题材,舞蹈时的衣袂飘拂感,以及那旋转产生的光晕模糊感,都需要漆彩能够运用印象主义绘画的手法。而漆彩和油彩还有所不同,漆彩更易流变,油彩则相对固定,这是非常难把握的洇和沁,交融效果取决于漆彩的次序和轻重,在千变万化的漆彩流变中产生出惊人的效果。老郑讷于言,而他的徒弟则能说善辩,他们在外间画,一个姓刘的徒弟只做漆艺品,比如串珠。串珠是比较容易被游客接受的工艺品,串珠是木胎上漆,点彩水磨,漆纹千变万化,如万花筒般绚丽复杂。这当然是图省事的一种漆艺,漆画太困难了,还慢,不如漆珠快。师傅对他不太满意,不愿意提到他的创作。小潘虽然叫小潘,也已五十开外,应该叫老潘了,他是大徒弟,他自称小潘,说在师傅面前,永远是小潘。他做茶盘漆艺,茶盘也是木胎上漆,局部夹纻处理,或者填桐油灰补洞、填缝。小潘眯缝着眼睛说,职业习惯了,漆油太冲,有时候眼睛被刺得睁不开,直流泪,久之,眼睛就习惯眯着做漆活。他喜欢抽烟,时间久了嗓子让漆油齁得难受,就抽口烟解解乏。茶盘有讲究,有现代风格茶艺茶盘和日式茶艺茶盘,日式茶艺就是干泡茶盘,无承水附件,无太多的雕刻和纹饰,简单得像一块板、糟朽的木头,或者一块瓦片,一片残破的石头。这残破得法,不是视觉上的残破,而是体现一种不完整的美学观念。一块枯木,通常做法就是烧火了,但在千利休的眼里,它就是一块禅的珍宝,是无法替代的法物,枯而不朽就臻化境,没有糟朽的木头,只有不会发现木头古朴沧桑之美的眼睛。那木头就得上漆艺了,取截局部突兀,稍做填平勾缝处理,保留原来残而不破的格局。漆以胶结木头表面和内质,再施以侘寂的美学造型,与天然环境融为一体,比如庭院里的苍苔、流风、花语、碎石甬道、古老而着绿的台阶,一架古朴的案几托上放着这么一块茶台,对着庭院着火烟,燃轻炭,煮风炉,铫中水砰然作响,案上静闻花落,茶水冲壶的喧哗声声入耳。侘寂茶艺室是不用漆上彩的,因此,凡所有物,都以本色出现,没有修饰,没有姿色,暗沉而肃穆,只有烛光点点,茶席之上,只有三两杯盏、一壶当中,茶也是黑沉莫名的样子,乌龙茶最适合侘寂茶道。千利休的点、抹、扣、闻、啜饮、回味和感叹等诸程序,让侘寂茶艺过程显得极具禅道的仪式,久处其间,则不起分别心,不企云中境,大树依旧是大树,石磐依旧是石磐,茶是茶水是水,风是风火是火,你我无相分别,但在一室里寂然无为。我的朋友长旭、小李和小康等人好茶喜风月境界,因此,平常无事就上鼓岭或者到闽江边寻一幽静处泡茶,茶席以天为幕以地为席,没有蒲团之物,也无轻炭风炉陶铫竹勺之雅器,瓦斯炉一开,水在铛中响,片刻即沸。沸则取以汲茶。三两杯器,置于青石台上,或者就着一块简陋的茶台,饮啜陶然。
那天,跟小魏上山割漆,漆树分石上漆和土上漆两种。石上漆就是长在石头缝里的漆树,细瘦,漆汁较少,质量上乘,通常做面漆用,坚硬耐磨;土上漆就是长在泥土里的漆树,肥壮高大,漆汁多,做夹纻用的漆多用泥上漆做底,调彩也多用泥上漆。石上漆稀少而珍贵,作为漆树的两种,石上漆多长得像盆景似的虬曲多姿,割漆人多珍惜石上漆,不轻易对它动刀子,本来已经活得不易了,何况再伤害它?这似乎是一种哲学,但偶尔必需石上漆者,只得例外。秋后漆树籽灰黄,叶子渐渐黄凋,剩下光光的树立在山坡上,容易辨认。割漆人给它绕刀旋下新的漆道,用蚌壳接着,一天收一次。漆味浓郁,那种微臭的味道就是漆酚的气味,漆酶很快就会让流下来的汁液凝固,因此,收回来后,要熬一番,杀灭活性的漆酶,保证漆油能够有足够的使用时间。人与漆树对话般,漆树似懂人心思,漆汁不多不少,足够令割漆人不会空手而归。漆桶挂在腰上,攀上漆树,一蚌壳一蚌壳地收漆液,然后再顺手切上一道新漆道。空气里飘着秋天燥爽的气息,树叶尽落,而松树依旧,割松脂的人和割漆人碰到一起,就聊个不停。抽口烟,松脂香气浓郁,虽然刚收的松脂是乳白色的,类似于漆汁,但两者完全不同,松脂能够克漆树过敏,而松脂过敏的人,也喜欢用漆汁涂抹过敏的红肿处,竟然相克而痊愈。漆油的保存过程中也需要松脂的保护,一层松脂粉撒在漆油表面,它们竟然相安无事。松脂也不黏手了,漆油也变得爽滑易涂。原先山上构树多,树皮切下来捣烂成纻麻纤维,现在构树不多见,有人看上了它的金黄色木材,成片的构树已经不复存在,偶尔有零星的构树,纻麻用夏天的构树皮,具有轻软易和的特点,秋后的构树皮纻麻偏硬,附着性不好,物性有季节的特点,如人一般。纻宣用楮树皮或者构树皮,纻麻则用夏构树皮。书画的纻宣,讲究一个韧性,宣纸喜欢略带些纻皮碎,这是上等宣,竹叶纹宣是宣纸里的上品,纻皮里的碎屑容易得到,只是抄纸坯时很难做到分布均匀恰到好处,那是抄纸工的技术了。对漆器而言,任何的纻树皮都不允许存在,因此,做纻的工艺迥异于宣纸。麻纸和竹纸都不如构树楮树宣纸,漆器的纻大约就是剔除了杂质的纯纤维了。洗、捣、漂洗,一道道工序,甚至比割漆熬漆更为复杂。洗好的纻麻还要用牛毛篦过一遍,再剔除过粗的纤维,纻麻柔软如丝绸般,紧紧贴附在器坯表面,和漆油充分融合。打灰底时,磨出来的坯器圆润如瓷器般,如此这般,点彩,上面漆,再水磨,行云流水般。
…… ……
(本文为节选,完整作品请阅读《人民文学》2022年05期)
[责任编辑  杨海蒂]


编校:梁 豪

制作:郑书君 樊金旭

审校:徐则臣

核发:施战军








立即下单




50元任选5期(含快递费)
点击这里进入选购页面

  精彩回顾

·新时代纪事|徐亚华:海上逐风[报告文学](人民文学 2022-05)

·新时代纪事|郭保林:那片年轻的土地[报告文学](人民文学 2022-05)

·中篇小说|李彦:寻迹(人民文学 2022-05)

·短篇小说|肖勇:乌勒给(人民文学 2022-05)

·短篇小说|王忆:清晨大雨(人民文学 2022-05)

·光的赞歌|韩青辰:中国少年[长篇小说](人民文学 2022-05)

·新时代纪事|彭学明:马王溪光景[散文](人民文学 2022-05)

·长篇小说|《乌江引》选读——《人民文学》迎接4.23世界读书日全民阅读精品分享之一

·长篇小说|《平安批》选读——《人民文学》迎接4.23世界读书日全民阅读精品分享之二

·长篇小说|《琵琶围》选读——《人民文学》迎接4.23世界读书日全民阅读精品分享之三

·长篇小说|《回响》选读——《人民文学》迎接4.23世界读书日全民阅读精品分享之四

·长篇小说|《生死叠加》选读——《人民文学》迎接4.23世界读书日全民阅读精品分享之五

·长篇小说|《暖夏》选读——《人民文学》迎接4.23世界读书日全民阅读精品分享之六

·新浪潮|龚万莹:夜海皇帝鱼[短篇小说](人民文学 2022-04)

·新浪潮|邢仁宇:太空戏剧[短篇小说](人民文学 2022-04)

·散文|欧阳娟:陌生的至亲(人民文学 2022-04)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