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光的赞歌|张雅文:托起冠军的人[报告文学](人民文学 2022-07)

张雅文 人民文学 2023-11-11



张雅文
REMEMBER

曾是国家一级运动员,现为作家,文学创作一级。著有《生命的呐喊》《盖世太保枪口下的中国女人》《与魔鬼博弈》《百年钟声》《为你而生——刘永坦传》等二十余部作品,多部被改编成电视剧和译成外文。作品曾获鲁迅文学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徐迟杯报告文学奖、传记文学奖,参与编剧的儿童电影获政府华表奖等多项大奖。


托起冠军的人
(节选)
——中国短道速滑之父孟庆余

张雅文

人民文学 2022年07期

他并不是一位体育明星。
他就像一块黑金的煤炭,燃烧着自己,却给他人带来了温暖与能量。
他更像一座沉默的大山,默默地耸立在中国北方边陲黑龙江——在这块寒冷的黑土地上,他把平凡而伟大的一生无私地献给了他所酷爱的滑冰事业,献给了那些叱咤在世界冰坛的运动健儿……
他培养出了杨扬、王濛、孙琳琳、范可新四位冬奥冠军,王伟、李红爽、刘秋宏、张杰、孟晓雪等十位世界冠军。
截至二〇二二年的北京冬奥会,中国运动员在冬奥会上共获得了二十二枚金牌,他培养出的运动员就夺得了八枚;他们至今共获得了一百七十七枚世界级金牌,十六次打破世界纪录……
他被评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黑龙江省优秀党员、省劳动模范等。
世界上没有多少人知道他的名字,更没有多少人知道他的故事。
他没有获得过奥运奖牌,他只是黑龙江省七台河市体校的一名基层教练,后来被提为七台河市体工队队长、高级教练、副处级调研员。
他已过世多年,但在采访奥运冠军的过程中,我却听到好多有关他的故事。在他身上所发生的感人事迹,深深地打动了我这个老运动员的心。
于是,我决定把这位身居基层、已故去多年的老教练,写进我的冬奥冠军录里,让年轻人从这位老追梦人身上,看到人类最宝贵、最执着、最不可战胜的追梦精神。
虽然孟庆余的名字乏人知晓,但他所培养的运动员却家喻户晓、驰名世界。这些响亮的奥运冠军的名字,让鲜艳的五星红旗一次次在世界冰坛上空升起,让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歌一次次响彻世界,令国人在百年复兴的大道上感到无比振奋与自豪,极大地鼓舞了国人的士气!


七台河,位于黑龙江东部张广才岭与完达山两座山脉之间,坐落于佳木斯、双鸭山、牡丹江、哈尔滨等城市中间,是一座出产焦煤的煤城。
这座近七十万人口的煤城,无论是经济还是自然环境,都没有什么优势可言。
但是,它因培养出众多奥运冠军而获得了令世人惊羡的名号——“冬奥冠军之乡”“冠军摇篮”!
在一个经济并不发达,连冰场上的灰尘都要比其他城市厚几层的小城,接连走出那么多奥运冠军和世界冠军,这不得不让世界瞩目,令世人称奇。
人们不禁要问:这座小城为什么会培养出这么多优秀的运动员?这里到底有什么特殊的人才优势?这里的教练有什么特殊的训练秘籍?
这一切都源于一个人——
一九六八年,全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从哈尔滨来到七台河的知青中,有一个十七岁的少年,他叫孟庆余。
他身材高大,体格健壮,长相帅气,不善言辞,一说话脸就红。但他朴实能干,下井挖煤,特能吃苦。矿工们给他起个绰号叫“牤子”,意思是像牤牛一样有使不完的劲,既能干,又默不作声。
下井刨煤、挖煤、装车,是一件又苦又累又脏的差事,人们称呼矿工为“煤黑子”。
从没干过这种苦差事的知青们,干完一天活儿都累成了一摊泥,扒拉一口大锅饭,赶紧躺到大通铺上睡下了。
但是,孟庆余却不顾一天的劳累,拿起他心爱的冰刀向冰场跑去……
当时,七台河只有三处冰场。其中的第三中学和胜利小学,学校浇冰场是为了给学生上体育课,另一处则是天然冰场倭肯河。
有时,两所学校的冰场都没有清理,冰面上落满了厚厚的尘土,孟庆余只好向几里外的天然冰场倭肯河跑去。
一到了冰上,他就像笼中的小鸟被放飞一样,倒背着手,一圈接一圈自由自在地滑起来。零下二三十度的温度,头上很快就结满了厚厚的冰霜,他却兴致盎然、孜孜不倦,那种幸福感是常人难以理解的。
冰场很简陋,灰蒙蒙的冰面,微弱的灯光,刺骨的寒风,滑冰人很快就成了“白胡子老头”。天已晚,冰场上滑者寥寥,最后只剩下一个在冰场上风驰电掣的孤独身影。
对这个十七岁的少年来说,这块并不明亮,而且经常打刀(冰刀被石子划出道子)的冰场,却是他追逐梦想的天堂,是他向偶像学习、努力拼搏的地方——他心中的偶像是当时中国著名的速滑运动员王金玉和罗致焕。
王金玉是煤矿工人的儿子,在一九六三年日本轻井泽举办的世界速滑锦标赛上打破了全能世界纪录,并获得了男子全能第五名。
罗致焕在同届锦标赛上夺得了一千五百米冠军,实现了中国速度滑冰在世锦赛上金牌零的突破。
孟庆余决心努力拼搏,有一天也能像他们一样,站到世界赛场上为祖国争光!
每当他穿上冰鞋,在冰场上倒背着手,借着蹬冰的惯力,一悠一悠地向前滑行时,他的内心就充满了无尽的遐想,仿佛自己正滑行在世界冰场追梦的跑道上……

孟庆余,一九五一年八月二十七日出生在哈尔滨一个普通的工人家庭,家住哈尔滨香坊区。父母生有七个子女,他是老二,有一个患小儿麻痹的残疾弟弟,家境十分困难。
知青上山下乡那年,按着当时的政策,哥四个同时离开了家,只留下两个妹妹和一个残疾弟弟。大哥和五弟去了宝清县七星泡插队,三弟去了伊春林区。他则去了七台河,被分配到新建矿南采区下井挖煤,当了一名挖煤工人。
他从小就酷爱滑冰,在就读中小学期间,曾获得过哈尔滨滑冰比赛少年组(小学)第三名、中学组冠军。
孟庆余的爱人回忆,孟庆余曾对她说过,中学的体育老师非常器重他,说他是一棵滑冰的好苗,希望他好好训练,将来当一名专业运动员,拿全国冠军,出国比赛为国争光。从此,冠军梦就在他心里生根发芽,并长成了参天大树。
但在历史的洪流中,一个少年的梦想犹如洪水中的草芥,转眼就被时代的巨浪吞没了。
没等实现冠军梦,他们哥四个就一起下乡了。


临走前一天,他来到中学体育老师的家里向老师告别。不善言辞的他,红着脸说,明天就要下乡去七台河了,来告诉老师一声,他不能滑冰了。
老师问他,去七台河干什么活儿?
他摇摇头,说不知道。
老师说:“庆余,我一直认为你在滑冰方面很有天赋,是一棵好苗,本想好好培养你,可是……你下乡以后,不管干什么活儿,都别扔掉滑冰,一定要坚持训练!”
临走时,老师把一副崭新的黑龙牌带鞋的冰刀捧到了孟庆余面前,语重心长地说:“老师把这双新冰鞋送给你,希望你穿着老师送给你的这副冰刀继续滑下去!记住,一定要找时间坚持训练,不要丢了滑冰!坚持就是胜利!你要坚信,早晚有一天会恢复比赛的,早晚有一天,会有你在冰场上的用武之地……”
孟庆余抱着这副崭新的冰鞋,眼里噙满了泪水,一句话没说,只向老师深深地鞠了一躬,转身向门外跑去……
对这个家境贫寒却酷爱滑冰,正处在追梦年华的十七岁少年来说,体育老师的这番话,还有这副做梦都不敢想的冰刀,令他永生难忘。这给了他第一次,也是最重要的一次人生启蒙,从此滑冰成为他的生命支柱。
从此,他一生都在践行着老师的谆谆教导:“希望你穿着老师送给你的这副冰刀继续滑下去!记住,一定要找时间坚持训练,不要丢了滑冰!坚持就是胜利!你要坚信,早晚有一天会恢复比赛的……”
坚持就是胜利!
这是老师留给他的座右铭。
从此以后,无论他下矿挖煤、刨煤、拉煤多苦多累,下了班,他都跑向他追梦的地方。没事时,他就磨冰刀,把冰刀擦得锃亮。
冬天可以滑冰,天热了没冰可滑,他就去运动场跑步,练习滑行、滑跳、侧蹬等速滑运动员训练的陆地动作。
总之,在那种艰苦的条件下,这位少年一直默默地奋斗在追梦的路上。虽然这个梦很渺茫,但对一个少年来说——
有梦,就有希望!
有梦,就有动力!
有梦,就有无坚不摧的毅力!

苍天不负有人心。
机会总是留给那些有准备之人。
就在孟庆余下井挖煤的第四个年头,一九七二年冬天,各行各业正在“抓革命、促生产”,沉默了许久的体育赛场也开始活跃起来。
七台河所属的合江地区体委要举办一场滑冰比赛。有人向七台河体委领导推荐了孟庆余,让他代表七台河队参赛。
苦练了多年的孟庆余,终于等来了展示自己的机会。他没有辜负大家的厚望,一举夺得了男子组一千五百米、五千米、一万米三项第一,轰动了整个煤城。
赛后,他又回到煤矿井下,每天跟工友们一起挖煤、运煤,像他的绰号“牤子”一样,默默地干着“煤黑子”的粗活儿。
但这次比赛之后,滑冰对他来说,越发成为生命的支柱,越发激起他心底的冠军梦。
他渴望有朝一日能重返赛场,去参加全国比赛……
一有时间,他就背着心爱的冰刀向冰场跑去。多少个夜晚,他是在睡梦中的滑冰场上度过的。


就在他拿冠军的一九七二年,这位老实能干、矿上出名的“牤子”,获得了矿长女儿的芳心。
韩平云,一个身材高挑、爱打篮球的美丽姑娘,深深地爱上了这位高大、帅气、爱滑冰却不善言辞的小伙子。
身为矿长的女儿,在矿务局工会工作,不乏追求者,她却偏偏爱上了这位下井的“煤黑子”,而且不嫌他家穷,一心一意爱着这个腼腆得一说话脸就红的小伙子。
父亲看到女儿真心爱上了这个憨厚老实、长相帅气、诚实可靠的小伙子,就把他调到了煤矿机电厂,当了一名仓库保管员。
这对一个下井工人来说,简直是一步登天。
从此不用下井挖煤了,不用一天造得一身黑。而且,孟庆余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去滑冰了。
人生有时会遇到贵人。
但人的命运总是与时代的脉搏密不可分。


一九七四年,体育工作也开始走向了正轨。
这天,七台河市体委主任徐继春来到孟庆余工作的仓库,问他愿不愿意去业余体校当滑冰教练。
“愿意!”
这位话语极少的小伙子丝毫没犹豫,爽快地答应了。
他觉得,自己虽然已过了实现冠军梦的大好年纪,但能到体校当一名滑冰教练,能带领一帮孩子练习滑冰,在孩子身上实现他没能实现的冠军梦想,这也是他梦寐以求的。
这位怀揣梦想,从下井工转为仓库保管员的小伙子,终于迎来了人生中最关键的一次转折。
但是,这件事却遭到未婚妻韩平云的爷爷的强烈反对:“一个大小伙子不干正事,不好好当保管员,去当孩子头,带一帮孩子打哧溜滑儿,蹦蹦跳跳的,能有啥出息?不能让他去!”
当时,中国人对体育的认识远不像今天,观念很陈旧。当年,我父亲得知我找了一个滑冰运动员的男朋友,坚决不同意,说:“你一个‘白吃饱’不够,又找一个?你们这些‘白吃饱’,整天跑跑跳跳的,白浪费国家粮食,有啥用?”
但是,我的态度很坚决。父亲拿我没招,气得半年不理我,而且一直叫我和爱人“白吃饱”。“白吃饱”就“白吃饱”,我才不在乎呢。
孟庆余的恋人韩平云,是一个善解人意的好姑娘。他们恋爱多年,她最理解孟庆余的心。他酷爱滑冰,一直心怀冠军梦,滑冰已成为他生命中不可缺少的强大精神支柱。
他们热恋期间,没有看过电影,更没有什么花前月下。他一有时间就带她去滑冰场。她不怎么会滑,就站在冰场边,看着他在冰场上一圈又一圈地飞驰。每滑到她跟前,他总会冲她咧一咧冻僵的嘴巴,以示微笑。
这就是他们最幸福、最浪漫的时刻。
她知道,他已经二十三岁了,已过了滑冰的大好年龄,很难再去实现冠军梦。现在,体委领导让他到体校去当教练,教孩子们滑冰,这对他来说是一个难得的机会。他可以培养小运动员,让小运动员去实现他的冠军梦。


一九七四年五月,孟庆余兴致勃勃地走进了七台河体委下属的少年业余体校,当了一名少体校的滑冰教练。
对好多来体校训练滑冰的孩子们来说,他的到来改变了他们的命运……

当孟庆余走进这所业余体校时,呈现在他面前的却是这样一番景象——
体校的条件很差,速滑场地就是一个破旧的田径场,夏天用来跑步,冬天浇上冰就用来滑冰。
只有他一个滑冰教练。
运动场的看台底下有几间小屋,就是他的办公室和小运动员的宿舍。屋里没有取暖设备,四面透风。一到冬天,墙上就挂满了白花花的霜,体委根本没钱修理。
谁都没有想到,一帮穷苦的孩子,居然就是从这个简陋的冰场,滑向了全国,滑向了世界,滑向了世界冰坛的最高峰……


少体校教练,其职责是选拔人才,带领一帮有潜质的八九岁或更大一点儿的孩子,教他们滑冰,训练他们的体能,其任务就是为专业滑冰队输送人才,为各大院校输送体育老师。
体校教练是奖牌获得者的启蒙者,是大厦的奠基人。
但是,基层的体校教练工资不高,待遇也不好。当运动员训练到能拿得出手了,就会被市、省、国家队调走。当运动员夺得奖牌获得荣誉时,基层教练常常被淡忘在人们的视野中……
而且,体校教练十分辛苦,无论零下二三十度的寒冬,还是零上三十多度的酷暑,都要早起晚归,带领小动员们在外面进行训练。他们没有假期,越是学生、老师放假时,他们越要带着孩子训练。


不过,一个人最幸福的事情,莫过于从事他所酷爱的事业,追求他所苦苦期盼的梦想……
面对眼前的一切,孟庆余丝毫没有退却,更没有一句牢骚,表现出一种无坚不摧的个性:自己动手,改变一切!
修房子、砌炉子、办食堂。没有锅碗瓢盆,就从自家里拿;没有浇冰车,就把一个能装一吨水的大铁桶安装在一支爬犁上,做成一个“浇水车”;没钱雇人浇冰,他就自己干,每天凌晨两点钟准时来到冰场……
人们都知道,黑龙江的冬天滴水成冰,零下二三十度,凌晨两三点钟是一天中最寒冷的时候,人们称它为“鬼龇牙”。
孟庆余却顶着刺骨的寒风,先用大扫帚清扫冰面上的霜雪和灰尘,扫完四百米的冰场已是满身大汗,浑身冒着热气。接着又拉着装有一吨水的爬犁开始浇冰,沿着冰场一圈接一圈地浇,直到把四百米的冰场全部浇完。
当他浇完冰时,棉衣里的汗早已凉透了,而外面的棉衣则被溅上的水珠冻成了“冰糖葫芦”,一走起路来就哗哗直响。
浇完冰,清晨四点,他会准时来叫醒正在熟睡中的小队员—— 一群稚气未脱的孩子:“起床!快起床!该上冰训练了!”
他的话不多,只喊两遍。
正在熟睡中的孩子就像听到进军号令似的,一个个揉着惺忪的睡眼,极不情愿地爬出被窝,迅速穿上衣裤,心里却暗暗地埋怨着:“魔鬼教练!这么早就叫我们起床!”
孩子们穿上冰鞋,用冷水洗洗脸,戴上帽子、手套,摇摇晃晃地向冰场走去……
因为是业余体校,小队员们早晨训练完、吃过早餐,要赶到学校去上课,下课以后再回来训练。
小队员们背地里都叫他“魔鬼教练”。
的确是魔鬼教练,专业队也没有早上四点就上冰训练的。
说起“魔鬼教练”的由来,一九六五年经周恩来总理批准,中国女子排球队邀请日本教练大松博文来协助中国女排训练。当时,大松博文提出了“从严、从难、从实战出发”的训练理念,其训练强度和运动量把中国运动员累得不行,因此他被称为“魔鬼教练”。
但是,当中国女排走向成功时,却非常感谢这位“魔鬼教练”。
是的,不吃苦中苦,难做人上人。
没有超人的付出,就不可能获得超人的成就。


孟庆余对小运动员的训练既严格,又以身作则,他穿上冰刀跟着孩子们一起滑。或在前面领滑,给孩子们做示范;或在后面跟滑,予以监督。一旦发现哪个小运动员直起腰来偷懒,他立刻严肃地喊道:“滑这么两圈就累了,以后还能加量吗?”
他的这种示范教学,给小运动员们以极大的鼓励,也是严格的督导。
小运动员们并不知道,教练跟着他们一起滑行的时候,心里仍在追逐着自己的冠军梦……
他本来是一个很有前途的速滑运动员,只可惜生不逢时,错过了滑冰的最好年华。所以,他把全部希望寄托在这些孩子身上……
虽然他对小运动员的训练很严厉,但并不急功近利,不过早地给小运动员加大力量训练,而是让他们打下良好的冰上技术基础,练出良好的体能储备,培养出无坚不摧的毅力。
他知道体校与专业队对运动员的要求不同。专业队主要是训练运动员出成绩,而对体校小运动员来说,主要是训练他们的体能,给他们打好滑冰技术的基础,这样今后才会有更好的发展。
对运动员来说,这些无形的训练理念至关重要。急功近利的训练,是培养少年运动员的大忌。不少有天赋的运动员,常常毁在急功近利的教练手里。
所以,奥运冠军王濛曾说:“小队员背地里都叫孟老师是魔鬼教练。但也正因为孟老师的严格要求,才造就了我的今天!”

孟庆余除了魔鬼的一面,更有慈父的一面。
他对小运动员的关爱,是教练中少见的。
许多人对他不理解,认为他起早贪黑、拼死拼活地训练一帮孩子,只不过是给专业队输送人才,等人家运动员拿奖牌那天,又没有他的份。你说他到底图啥呢?甚至有人怀疑他是不是缺心眼儿。
这些话也传到了韩平云的耳朵里,她只是一笑了之。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她知道,孟庆余既不傻,又不缺心眼儿。
他曾对她说,每送走一名优秀运动员,他心里既感到高兴,又有一种空落落的失落感。但他总是劝自己:“你当体校教练的目的,不就是培养运动员进入省队、国家队,将来为国争光吗?不就是实现你当年没有实现的梦想吗?”
韩平云知道,他只是对滑冰太执着,执着得有些不近人情。


韩平云和他热恋了六年,他的世界永远是滑冰场,永远是那群滑冰的孩子……
一九七八年四月三十日,相爱六年的他们终于走进了新婚的洞房—— 一间一室一厨的茅草房,是体委领导帮忙解决的。
“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是人生最得意、最幸福的时刻。
韩平云以为新婚第二天,爱人不会把她一个人扔在家里,又早起去训练,一定会陪在她身边……可是,当她醒来却发现,身边被窝里空空荡荡。
瞬间,她心里酸酸的,想哭。
她觉得她苦苦相爱了六年的男人,爱的并不是自己,而是他的运动员、他的梦想!在今后漫长的人生路上,他岂不是天天都这样,把她一个人扔家里?
没错,在今后漫长的人生路上,正如她所预料的,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他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那些滑冰的孩子身上……
晚上训练回来,孟庆余发现新婚妻子眼泪汪汪,一副受委屈的样子。他是聪明人,急忙把她紧紧地搂在怀里,红着脸,第一次说出了那句从未说过的话:“平云,我非常爱你……但我必须对那些孩子负责……”
一句“我必须对那些孩子负责”,顿时化解了妻子心中天大的委屈。
她对自己说:“是啊,谁让你爱上一个怀揣冠军梦的人呢?既然你爱他,就得理解他、支持他。你要不支持他,谁还会支持他?他还能实现他的冠军梦吗?”
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女人,作为教练的妻子,她对孟庆余在各方面的支持和宽容,不是一般女人所能做到的。这远远超出了一位教练妻子所能承受的压力。
我也曾是滑冰教练的妻子,先生干了十年教练,我深切体会到作为一名滑冰教练的妻子的不易。她们用自己并不强壮的肩膀,支撑着一个家,买煤、买米、劈柴、挑水、背着孩子骑车上班……
但是,她们理解丈夫的事业。她们知道,她们的丈夫把几乎所有的心思都放在了运动员身上。

从体校运动员宿舍到冰场,还有一段距离。
好多孩子的冰刀没有刀套,再说刚刚睡醒,孟庆余怕他们走不稳,容易摔倒。
于是,他将强壮的肩膀变成了摆渡孩子们的小舟。他把他们一个个背到冰场。有时,腋下同时夹着两个小的,一只胳膊夹一个。
孟庆余深知七台河是矿区,并不富裕。来训练的孩子多是底层的苦孩子,家里很穷,有的连伙食费都交不起。他常常自己掏腰包,替孩子们交伙食费。
他知道小运动员们正是长身体的时候,训练又苦又累,伙食必须跟上。但孩子们交的伙食费根本不够加营养的。于是他就自己掏腰包买牛肉、羊肉、蛋,给小运动员们改善伙食,增加营养。孩子们一看到餐桌上又有肉了,高兴得手舞足蹈,立刻狼吞虎咽起来。
他把自己那点工资,全部花在了孩子们身上。
孟庆余的妻子说:“他的工资从不往家拿,我已经习惯了。我知道他都花在小运动员身上了。既然他这么爱他的事业,就让他爱吧。我只能支持他了。”
不仅如此,体校宿舍的条件有限,有时小运动员就住在他家里,一住就是一两个月。


孟庆余把滑冰事业当成了生命,对于有天赋的运动员更视若掌上明珠,格外关照。
队里有一名小运动员很有滑冰天赋,也很刻苦,孟庆余觉得将来肯定有出息。但她家里很穷,交不起伙食费,更买不起冰刀。这孩子如果因贫穷而荒废了滑冰,就太可惜了。
于是,孟庆余不仅为她交伙食费,而且花两千五百元给她买了一副新冰刀,对她说:“这副冰刀的钱我先给你垫着,等你将来拿了世界冠军再还我。”
“老师,我将来真能拿世界冠军吗?”女孩子瞪大眼睛,脸上露出了惊喜的疑惑。
“你好好训练,将来肯定能拿世界冠军!”
这时,女孩子无意中发现教练脚上的袜子露出了脚后跟……
她知道教练家并不富裕,他自己连双袜子都舍不得买,却给她花这么多钱买了一副新冰刀,这让她心里特别感动。
当时,两千五百元对她这种贫穷的家庭来说,简直是天文数字。
这时,她又听到教练说了一句:“等你拿了冠军,别忘了把金牌挂到老师的脖子上……”
“老师,我肯定忘不了!”说这话时,她已哽咽,心里说:“老师,我一辈子都忘不了您的恩情!是您成就了我的滑冰梦……”
孟庆余的这番鼓励,对这个十几岁的小运动员来说,不仅是刻骨铭心的记忆,而且是人生追梦的灵魂启迪,就像当年中学体育老师送给孟庆余那副冰刀一样。
从此,这个小运动员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因营养不良导致贫血,被省队退回来;因伤病住院……她从不气馁,从不放弃,一直拼搏在冰场上,直到登上世界体坛的最高峰——冬奥冠军的领奖台。
她,就是在二〇二二年北京冬奥会上与曲春雨、张雨婷、任子威和武大靖携手拼搏,夺得短道速滑男女两千米混合接力金牌的范可新!
当她终于获得了冬奥冠军时,满含热泪,跪在冰场上,亲吻着银色的冰面,心里在说,这一刻终于来了!
我想,她一定会想起恩师说的那句话:“等你拿了冠军,别忘了把金牌挂到老师的脖子上……”


一个具有潜质的优秀运动员苗子,是教练眼中的宝贝。
为了能找到一棵好苗,孟庆余跑遍了七台河大大小小所有的学校,包括周围农村的学校。
赵小兵是从农村过来的女孩子,学校离家很远,每天上学来回要跑二十多里路,这练就了她两条强有力的大腿和吃苦的精神。
在全市中小学田径运动会上,十五岁的她以突出的成绩及顽强的拼搏精神,被慧眼识珠的孟庆余相中了。
赵小兵进队以后,虽然训练很刻苦,但成绩并不理想。她觉得自己学滑冰太晚,对冰面不熟,不会有太大发展,家里又很困难。于是,趁孟老师带队参加全国比赛的当儿,她悄悄地跑回家去,准备专心读书,将来考个师范学校,变成城市户口。这就是她最大的心愿。
孟庆余带队参加全国比赛结束后,得知赵小兵离队回家了,立刻骑着自行车跑了十几里路,来到赵小兵的家。可是赵小兵不在。他来了两次,都扑空了。
当天晚上六点多钟,天已黑,刚到家的赵小兵从母亲那里得知孟老师来过,很是惊讶,她以为他不会再来了。
说话间,孟庆余第三次走进了赵小兵的家门……
一天之内,骑着自行车三次往返于十几里并不平坦的土路,孟庆余不为别的,只为挽留一个有发展潜力的滑冰运动员。
不善言辞的孟庆余,苦口婆心地劝了两个多小时。他说赵小兵身体素质好,训练刻苦,以后肯定有出息,不练就太可惜了。
赵小兵却说出了她的心里话:“老师,我家里很穷,我爸每月挣三十七块钱,我交不起每月十五元的伙食费……”
“伙食费我替你交!还有什么困难?”孟庆余问道。
“我从体校到学校要跑十几里路……”
“那我把自行车给你!”
他话语不多,却掷地有声。
两句话说得赵小兵热泪盈眶。她知道那台孔雀牌自行车是老师的座驾,他一天都离不开它。她一个成绩并不突出的少年运动员,哪能让老师如此破费呢?
“老师,那我明天就回队训练……”赵小兵终于说出了这句话。
孟庆余长吁了一口气,起身说:“那我走了。明天我等你来训练!”
赵小兵站在大门口,望着老师骑着自行车远去的背影。老师迅速消失在乡村的夜幕中,她心里百感交集,眼里噙满了泪水。
第二天,赵小兵准时回体校训练了。
孟庆余从不食言,当天就替赵小兵交了十五元的伙食费,并把新买来不久的崭新孔雀牌自行车,交到了赵小兵手里。
从此以后,赵小兵就骑着这辆自行车去上学。孟庆余要用车时,还得向她“借”呢。
就这样,一位未来的冬奥冠军教练,在孟庆余三顾茅庐的苦劝下,终于留了下来。 

赵小兵在孟庆余言传身教的影响下,虽然没有夺得世界冠军,但却成为一名肯吃苦、高度负责的优秀教练。
她说,孟老师是她的人生楷模,是她心中的精神导师!所以,她也像孟老师那样吃苦、爱才,一直在追梦的路上拼搏着。
如今,她已从教三十三年,培养出了冬奥冠军孙琳琳,世界冠军王伟、李红爽,青奥冠军曲爱丽等一批优秀运动员。
但在当时,还是懵懂少年的赵小兵并不能真正理解教练的这番苦心。
看着孟老师每天起早贪黑带运动员训练,给运动员修冰刀,凌晨两点钟就跑来浇冰,自己掏腰包给运动员买肉、蛋增加营养,而他自己却连双袜子都舍不得买,她心想,他这么干到底是图啥呢?


后来,赵小兵也成了一名教练。她怀孕要临产时,请孟老师帮她带一个月的队员,等她休完产假再接过来。
孟老师说:“小兵,把你的队员给我吧。”
一听这话,赵小兵既吃惊又生气,毫不客气地说道:“您都是队长了,取得那么多成绩,还当教练干啥?回办公室好好当您的领导,享享清福多好,何必吃这份苦呢?”
赵小兵无论如何没有想到,这句话深深地刺痛了孟庆余那颗常人无法理解的心……
只见这位身材高大、毅力超群的七尺男儿,眼里突然噙满泪水,说出一句令赵小兵当时大惑不解却终生难忘的话:“小兵,要没有队员训练,让我整天坐在办公室里,我活着还有什么意思?”
听他说出这话,赵小兵急忙说:“行行行!我给您,您要谁我都给!这回行了吧?”
当时,她并不能真正理解老师的内心。
直到多年以后,当她深受孟庆余身体力行的影响,也成为一名敬业且爱才如命的教练时,才真正理解了恩师当时的心情——
他早已把他所追求的梦想、所奋斗的事业,全部融进了他的生命,成为他生命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运动员就是他的命根子,是支撑他生命的强大支柱!没有了运动员,他的生命也就失去了希望、失去了活力,他的生命之树也就干枯了。
他对运动员的爱,甚至远远超出了对自己儿子的爱。儿子出生时,他没能陪在妻子身边,而是在准备比赛的运动员身边。
赵小兵说,她在年少时能遇到这样一位恩师,是她一生最大的幸事。孟庆余老师就像她心目中的一盏灯,永远指引她朝着梦想的方向,勇往直前……

人们常说,爱好是最好的老师。
爱好能最大限度地开发人的智慧。
孟庆余,这位把全身心都投入到酷爱的滑冰事业上的体校教练,无时无刻不在思考着两个问题:如何在不影响小运动员身心健康的情况下,迅速提高运动员的成绩?作为教练,如何拿出最佳的训练方案,让运动员尽快冲出亚洲,走向世界?
“冲出亚洲,走向世界”,这是当时国家提出的奋斗口号,也是摆在每一位教练和运动员面前的重要任务。
孟庆余平时话不多,在冰场上喊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要把脚底下踩实喽!”
这是一句滑冰运动员的术语,意思就是脚下不要发飘,只有踩扎实了,蹬冰才会有力,才会产生速度。
他根据多年的训练经验,根据冰刀与冰面摩擦所产生的前进动力的原理,摸索出一套科学的训练理念,总结出一套独特的训练方法,并在训练中加以实施。
他不仅训练运动员的体能,训练他们的冰上技术,而且训练他们的胆量和心理承受力。
他知道体育竞技赛场很残酷,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没有强大的内心承受力,即使训练出不错的成绩,在竞争激烈的赛场上也很难得到最佳的发挥。
于是,为了提高小运动员的心理素质、锻炼他们的胆量,孟庆余采取了独特的训练方式,带领运动员到倭肯河大桥跳水。他身先士卒,第一个从桥上跳了下去……
在一次次战胜自我胆怯的心理训练中,小运动员不仅练就了良好的体能和冰上技术,而且练出了一颗强大而无所畏惧的心脏!
正因如此,他们在后来激烈的赛场上才表现出了一种舍我其谁的霸气!


为了提高运动员的训练水平,孟庆余可谓绞尽脑汁。
当时,我们国家运动员所使用的训练器材都比较落后,只有省队和国家队的优秀运动员才有资格穿上进口冰刀,如挪威的马蹄金、荷兰的枫叶等。少年运动员穿的都是国产冰刀,冰刀钢质较差,鞋帮很软,一滑起来鞋帮起不到固定脚踝的作用,即使鞋带系得再紧也没用,这对运动员的滑行影响很大。
孟庆余挖空心思琢磨,怎样才能让冰鞋硬起来,让运动员穿起来更合脚。
经过反复思考,他终于想出了一个土办法:用J39混合胶和棉布头糊冰鞋,给冰鞋穿上一层层“马甲”,让冰鞋的鞋帮硬实起来,从而起到固定脚踝的作用。
他让妻子从岳母那里要来一大包做衣服剩下的布头,什么颜色都有。
他先在冰鞋上抹一层胶,再把一块布头贴在胶上,一层接一层地糊,直到鞋帮坚挺地硬起来。
J39胶味道特别刺鼻,孟老师怕对小运动员有伤害,从不让他们靠近。只有他一个人在楼顶,给每双冰鞋完成这项“穿马甲”的任务。有几次,他的手都被烈性胶烧得起了大泡。
就这样,一双双“特制”的冰鞋,在这位教练的手中诞生了。这在中国冰坛上还是第一次。
小运动员们穿着一双双五颜六色的特殊冰鞋,在冰场上排成一行,风驰电掣,成为冰场上一道靓丽而独特的风景!

一个人如果有梦想,并且一直在为实现梦想而全力拼搏,那么他的思维及人生格局,通常会超出常人的想象……
一九八七年,国际奥委会提出把短道速滑从速度滑冰项目中分列出来,单独立项。但当时只是列为冬奥赛场的表演项目。
大道速滑的场地与短道速滑的场地大小不同,比赛规则也完全不同。
大道速滑是四百米一圈,短道速滑场地是一百一十一点一二米一圈。大道速滑比赛只有两个人,一个内道,一个外道,两人只能在换道区交叉,身体很难接触;而短道速滑同时在起跑线上站着四个或更多的人,枪一响,参赛者同时起跑,然后争夺抢先进入弯道的机会,其竞争的激烈程度,远远超出了大道速度滑冰。
这个消息传到黑龙江七台河的体校教练孟庆余那里,他一连几夜失眠了。
他在认真思考、冷静分析当前国内外的冰雪竞技形势,分析亚洲人的体质特点。与欧美运动员相比,亚洲人矮小灵活、行动快、爆发力强,更有利于短道赛场上的竞争……
于是,他向七台河体委领导大胆地提出了一项建议:“把我们七台河的速滑队,改成专攻短道速滑的滑冰队!”
一名基层教练能如此大胆地提出这般建议,充分展现了他的远见卓识,也体现了他对滑冰项目的深入研究。
而七台河体委的领导,能遵从一位基层教练的建议,把大道速滑改成专攻短道速滑,说明他们对这位教练的充分信赖,以及对他高远目光的肯定。
从此,孟庆余为众多滑冰运动员开启了一扇实现冠军梦的大门,也为七台河开辟了通往“冬奥冠军之乡”的大道……
…… ……
(本文为节选,完整作品请阅读《人民文学》2022年07期)
[责任编辑  梁  豪]

编校:梁 豪

制作:郑书君 樊金旭

审校:徐则臣

核发:施战军






立即下单




50元任选5期(含快递费)
点击这里进入选购页面

  精彩回顾

·散文|王干:里下河食单(人民文学 2022-06)

·散文|赵瑜:大海手记(人民文学 2022-06)

·中篇小说|张国龙:瓦屋山桑(人民文学 2022-06)

·中篇小说|简艾:神奇生物的硬时光(人民文学 2022-06)

·短篇小说|久久:动物故事集(人民文学 2022-06)

·新时代纪事|柏祥伟:亲爱的小孩[中篇小说](人民文学 2022-06)

·中篇小说|鲍尔吉·原野:母鸡麦拉苏(人民文学 2022-06)

·散文|孙郁:他乡异客(人民文学 2022-05)

·散文|张晓琴:非遗在我:“花儿皇后”汪莲莲(人民文学 2022-05)

·散文|王必胜:友乎?忧乎?——我与汽车(人民文学 2022-05)

·散文|荆歌:在芦墟(人民文学 2022-05)

·散文|陈元武:漆(人民文学 2022-05)

·新时代纪事|徐亚华:海上逐风[报告文学](人民文学 2022-05)

·新时代纪事|郭保林:那片年轻的土地[报告文学](人民文学 2022-05)

·中篇小说|李彦:寻迹(人民文学 2022-05)

·短篇小说|肖勇:乌勒给(人民文学 2022-05)

·短篇小说|王忆:清晨大雨(人民文学 2022-05)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