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因缘一到时焦急和欢喜都一样可以开捂

宣化上人 青袍笔记 2022-11-03

凡有言谈皆无实义,用嘴巴或文字说法,实际上说不到真实之处,万不可执著于文字,误了自己!

--------摘自宣化上人楞严经浅释讲义

提到人法双亡,我倒记起一则公案:在释迦牟尼佛时,常有人讲去供斋,当佛受供之后,就会给那些斋主说法。按照律仪通常是由斋主向佛稽首顶礼,然后求佛说法,有时佛不在,就请佛的弟子、罗汉等去应供,应供完了也是要说法的。

有一天佛领著大比丘众去应供,只留看一个小沙弥看门,这时又来了一个斋主要施供养,但是佛及大比丘们都赴斋会去了,于是那位斋主便道:‘只有你一位沙弥也好,还是请你去应供吧!'这位小沙弥终于战战兢兢地便跟著去了。

受供完了,这位斋主便毕恭毕敬的拜伏地上,向那小沙弥叩头请法,你猜这位小沙弥怎么样呢?他怕得静悄悄地下了座,跑回佛的住所去了。

这位斋主跪了那么久,都没听见讲什么法,便偷偷地抬头一看,只见座上都空了,就在这刹那之间便开悟了,究竟他开的什么悟呢?是悟到人空法空,当时顿然觉到:‘噢!原来是这样,但是,光开悟还是不行呀,需要去求印证才是。'便赶紧跑到祇树给孤独园去,找那位小沙弥印证。

那位小沙弥,逃回去之后便连忙躲到自巳的睡房里,把房门拴上,原因是怕那位斋主来找他讨法债,要他说法,谁知刚锁好了门不久,斋主便已登门找他来了,而这个无法可说,缩成一团的小沙弥也因此急得开悟了,他也悟到了人空法空的道理。

这正是因缘一到,焦急和欢喜都一样可以开捂,当境界来了,则水流风动,钟声铃响,都可以开悟,就像煮饭似的,需要等到机缘成熟了才可悟入,只要能专心一致的修行,毋急毋躁,毋怠毋荒,总有一天你会明白的。

所谓圆教,是一切圆融无碍,交互相摄,就像我们念佛,一声南无佛,便即回向一切的众生,念佛应为大家念,为众生念,这就是圆融无碍。

佛在世的时候,有一次带看弟子们到一个国家去,而那儿的国王臣民都不欢迎、也不供养他们,后来等到摩诃目犍连尊者来了,这国家的国王大臣,以及诸老百姓,都恭恭敬敬的给予欢迎,并且悉心供养各种所需,这么一来,佛的弟子们大感诧异,不明所以,认为盛德如佛,到了此城都不受欢迎,亦无人供养,反而他的弟子目健连却得到这么多人的尊敬,这是什么道理呢?因此便请问于佛。

佛遂向徒众解释说:‘这是因为在过去生中,我和他们并没结下善缘,而目健连在往昔生中,为一樵夫,有一次遇到一窝蜂来螫他,他曾对这窝蜂念了一句“南无佛”,并发愿说:“请你们不要螫我。我将来得道,当先来度你们成佛,千万别起这个恶心害人。”因此,蜂子也就不螫他了。而这窝蜂轮转至今,成了这个国家的国王臣民,那樵夫也在今生修成比丘,往昔曾发过愿来度他们,故今日相遇,便受到热烈的欢迎和礼遇,这都是夙世的因缘所造成的。'

所以我们修道,就应该与一切众生结缘,当眷顾他们,发愿度化他们,同登彼岸,共成佛道,所谓:‘未结菩提果,先结众生缘。'这是很要紧的,这乃是大乘菩萨的发心,不要成为一个只顾自己,不顾他人的自了汉,正是:‘欲结菩提果,广结众生缘。'

为什么要这样呢?因为众生就是佛,如对众生好,即是对佛好,你若把一切众生看作佛,则众生也会把你看为佛;若把众生当作魔王,则众生亦把你当魔王,这等于带著有色眼镜看人,你看人是有色的,人家透过你的有色玻璃看你也一样。所以我说:众生之间,就好像互通了无线电,是共相连系的。 

  历史文章选读集一(新关注的师兄入)

历史文章选读集二(新关注的师兄入)

清明节快到了,多念大乘经典超度化解历代宗亲的怨气

背诵经典是第一层的功夫;持咒念佛是第二层的功夫

强大的习气背后有一股冤亲债主的力量在推动

凡是来找你麻烦的那个人就叫提婆达多,提婆达多常在左右

八识田中,叫做无量无边种种业的银行,统统存在里面 

超度若让亡者得益最大的无非是念佛,比起诵经殊胜的多

不可以东拜一个师父,西拜一个师父

你每天想要去改变别人,保证你活得痛不欲生

众生为什么一个人一个相貌呢?

我自认是坏人中最坏的一位,我应替一切人拜佛

出家人每天上供下施,维护了看不见的法界的平衡

凡是秘密传教的一定有问题啊,不要去相信他

修行要消两种业,从转化色身和超度冤亲债主下手

你只要不被妄想牵着走,就叫做修行

妄想的念头打死了,法身也就现前了

破戒的人佛有办法救他,破见之人诸佛没有办法救

佛法本来稀有难得,能受持金刚经更是稀有难得

修行人切莫用贿赂鬼神的心态

见相就有无量差别;见性就平等一如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