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败关键决定在增上缘,就是古人所讲的师承
凡有言谈皆无实义,用嘴巴或文字说法,实际上说不到真实之处,万不可执著于文字,误了自己!
摘自净空法师主讲楞严经讲义
十番显见之五 显见无还
下面经文是世尊给阿难的开示:【佛告阿难:且汝见我,见精明元,此见虽非妙精明心,如第二月,非是月影。】我们把经文再先念一段,然后,我们再一段一段来说。【汝应谛听!今当示汝无所还地。】这是答应给他讲解这个道理,真心无还。
【阿难:此大讲堂,洞开东方,日轮升天,则有明耀。中夜黑月,云雾晦暝,则复昏暗。】它这个文字要记住,刚才念的这一段是明暗一对。
【户牖之隙,则复见通。墙宇之间,则复观壅。】这是通塞一对。
【分别之处,则复见缘。顽虚之中,遍是空性。】这是色空一对。
【郁孛之象,则纡昏尘。澄霁敛氛,又观清净。】这是染净一对。
佛说这一对一对的,指出可还之处,前面的这一句是开示的大前提。真性是说不出的,所以唯识里面不讲性,讲识。为什么呢?识可以思维,可以言说,识是第二义,不是第一义。妙精明心是第一义,说不出的。佛不得已啊,说一个带妄的真心,就是「见精明元」。见精明元是什么呢?见性啊,十番显见的见性啊。
见性呢,是真的,是带妄之真,不是纯真。带了个什么呢?带了个见。体是真实的,它带了个见。所以在此地讲啊,这好比是第二义。第二义相当真实,而不是月影。月影是什么呢?就是「千江有水千江月」,水底的月,那是假的呀。水底的月是妄心,八识是水中之月,六根的根性是第二月,那么这个是古人所讲的。
我们就这一段经文来说,佛叫着阿难而说,【且汝见我】,你啊,见我的这个见精明元,这个见不是眼见,是叫你用心见,才能够见到这个真相。见精,宾中主啊,也就是阿赖耶识的见分,是带妄之真呢,不是第七识、第六识的见分呢。这个四分一定要搞清楚啊,心、心所各有四分呢。阿赖耶是第一个迷,阿赖耶的见分,亲见分。阿赖耶的相分叫本质的相分,带妄之真。所以也有人主张说,这个阿赖耶是真妄和合。
那么我们讲见性,讲六根的根性,就是指阿赖耶识。我们的身体、这个色身,是阿赖耶的相分呢。真如本性在这个相分里起直接的作用,就是六根这个能力,是直接的作用,就是真性的作用。这就是阿赖耶的见分,也就是此地讲十番显见,就是显的这个。带一层妄,最接近真了。你看我们讲八识,把那个图画个圆圈,真如本性,第一月,真月。旁边再画一个阿赖耶识,是第二月,呵呵,是第二月,第二月就是讲的这个。那个意识以下啦,那个六识那个圈圈,那都是月影了,水中之月,千江有水千江月,那个里头找不到真性的。为什么呢?差得太远了。
在阿赖耶识里面找,能找到个仿佛,相似,很接近。我们从唯识上讲,诸位就更容易了解了。佛在此地说:【且汝见我,见精明元】,这一见,当一见时,一念不生,决无分别,不杂,不但不杂想,连色相也不杂,这是见性见,这叫真精。「精」就是精明之体,这个精明之体是本有的,所以叫元明,叫「明元」呢。明是光明,光明是取照见的意思,一见就明了。这个光明之照,是我们本性原来具有的,所以叫作「见精明元」呢。
这个见精,虽然是很精明,没有杂一个妄念,也没有杂一切色相,可是它还带了妄。妄是什么呢?能见与所见。诸位要晓得,阿赖耶的三细相,见分是能见,相分是所见,就带这一层。阿难见佛,一念不生,见精是能见,佛是所见。诸位要晓得,有能有所就是二,不是一啊。二还是迷呀,不是觉啊。但是,虽然是迷,迷得很薄,距离这个觉只差一层了,突破就觉了,就差这么一点点了。
这个功夫呢,正是所谓是百尺竿头,他到了百尺竿头,再进一步就突破了,就大觉了。我们读经、闻法,确实有时也呆在这个境界。呆在这个境界,很可惜不能突破。这一不突破,立刻又下来了,又掉下来了,这掉下来就是越迷越深了。所以达到这个顶点很不容易保持,要能够在这个顶点上保持一个阶段,就有突破的时候。我们确确实实在讲座里有的时候,真是呆到这个顶端,但是怎么样呢?一刹那之间又下来了,没有办法在这个顶头上停留一会儿,停不住。
那么这就是说,这个见虽然不是妙精明心,什么叫作妙呢?妙是不二,二就不妙了。那么在一个真体之中,还有能见与所见,这就是两分了,再加上体上自证分这就三分,再来个证自证分,是四分。本来是一,一弄成四,不妙啦。四要合成一,这就是妙了,那就不带妄了,那就一点都不迷了。不要说四分,才有见、相两分,既然见、相两分不能互用,见不能当作相,相不能当作见,这就不能称妙啦。
虽不能称妙,体,体我们讲自证分,自证分是精明之体。所以佛才说,【此见虽非妙精明心,如第二月】,第二月怎么现的?我们晚上看月亮,这忽然看月亮看成两个月亮了,两个月亮怎么看的呢?眼睛有了毛病了。古人教给我们,经上也说,「捏目所见」,我们看月亮,晚上看月亮,现在看灯也一样,你把这个指头在眼睛这里用力一按,看到是两个灯,两个月亮了。两个月亮当然一个真的、一个妄的。虽然见到这个妄的呀,与这个真的关系很接近,找到妄的也能找到真的,可以找到真的。所以从阿赖耶识的见分里面,可以找到真如本性,可以悟入真如本性。
七转识与相应的心所里面呢,那个见分里面找真性,决定找不到。为什么呢?与那个真的相去太远,好像那个水里头那个月亮,你到水里头找真的月亮,这哪找得到?找不到啊。捏目所见的二月能找到。十番显见是带妄显真啊。所以【如第二月,非是月影】呢,不是水里头的月亮啊。那么这是世尊方便开示。
第三十页第八行:【阿难:此大讲堂,洞开东方,日轮升天,则有明耀。中夜黑月,云雾晦暝,则复昏暗。户牖之隙,则复见通。墙宇之间,则复观壅。分别之处,则复见缘。顽虚之中,遍是空性。郁孛之象,则纡昏尘。澄霁敛氛,又观清净。】
上一段经文是楞严经中著名的八还这一章,我们说这一章之前呢,上一次前面一段意思,我们还没有说尽。在前面佛是开导阿难,教阿难必须要明了见精明元。那么见精明元虽然不是妙精明心,但是从见性上来说呢,它很有作用。这一段上一次也略说了。修行贵在转识成智,可是什么是识,什么是智,要能够很清楚地辨别出来,这也是一桩相当不容易的事情。可是假若不能够明白地分别清楚,确实我们讲用功就无从下手。那么换句话说,势必要把它分清楚。
佛在本经十番显见呢,正是苦口婆心、不厌其烦,来教给我们,经文是教阿难呐,实际上就是教我们呢。教我们什么呢?善于用心。我们平时用的心是用的妄心,妄中之妄啊,不知道妄到哪里去了,所以才造成生死轮回这个怪现象,不正常的现象。果然会用心了,会用心是用真心,那么我们这个轮回的问题就解决了。而交光大师在楞严经里教给我们舍识用根,用根就是用根中之性,在眼叫见性,在耳叫闻性。六根的根性就是前一句所讲的第二月,见精明元,虽然不是纯真之心,它只带一重妄。
那么见精明元究竟是什么呢?在唯识里面讲就是阿赖耶的见分,阿赖耶识的见分,带一重妄。真如本性一变阿赖耶,二变为末那,这是一变。二变,妄中带两个妄了。三变为前六识了,那就带了三重妄了。如果再说相应的心所,那就不晓得带多少重妄了。这是讲第二月只带一重妄,能了解这个道理,能运用这个心,可以说相当的了不起,必定有成就。这个经学了以后,不但是理明白了,一定要在日常生活当中用得上。谁要会用,这一生成佛做祖啊,就很可能。这种功夫用在参禅上没有不开悟的,用在念佛上就能得到理一心不乱,功行高极了。
由此可知,经里面的比喻,把第一月比喻作妙明心性,把第二月比喻作见精明元,这个第三月比喻作缘尘分别,那就是七转识以下的,我们一般讲特别着重在第六意识。因为前面七转识,作用最大的就是第六意识,我们现在讲的这个心,全是第六意识,那是第三月呀。第三月是什么呢?是水中的月影,所谓是千江有水千江月啊,是水里面的月影。水里面的月影,要是到里面去找月亮,决定是找不到。而第二月的时候可以找到,第二月所谓是「捏目所见」呢,距离第一月不远,确实能够找得到。
当然学佛的同修们,对于明心见性,念佛的同修们,对于理一心不乱,是非常的关切,都是想着我们如何证得?怎么样叫我们快快地证得?实在说起来呢,这个事情是亦难亦不难。难在什么地方呢?道理要不明,方法要不懂,真难,很不容易。如果理论通达了,方法明白了,给诸位说不是一桩难事情。我们在这一生当中明心见性、成佛做祖,在时间上来说是足够用了。
但是机缘对我们自己成败关系非常大,那么这种机缘可以说,佛法里面讲,亲因缘每个人都有,人人具足,个个不无啊。那么所缘缘与无间缘,我们也具足。虽具足,若没有增上缘引发,这两种缘只可以说是阿赖耶识里面含藏的种子,不能够起现行。那么由此可知,成败关键决定在增上缘。增上缘实在说起来呢,就是古人所讲的师承。能不能成就,决定在师承。没有师承,给诸位说,很难成就。
诸位多念念《高僧传》,多念念《居士传》,高僧、高士啊。多翻一翻宋元学案,明儒学案,清儒学案。看这些东西有什么好处呢?至少你可以领悟,人家成功是怎么成功的。儒宗佛祖就是讲的师承,没有师承不能成就。华严经里面善财童子给我们示现的,善财童子的师承是文殊菩萨。可见得学问之道,成功的枢要就在师承。无论是世出世间法,人家问你这一门东西跟谁学的?你是由一个老师学的,而不是杂凑的,确确实实是一家的,是一派的,他有成就。
但是在目前的环境中,师承相当不容易,这是江味农居士在《金刚经讲义》里面说得非常清楚。我们现在整个时代、社会,跟从前不一样了,教学的方式与过去完全不相同。现在学生不是一个老师教出来的,而是许许多多老师大家共同铸造的,比起从前一个老师所教的,是有一些不相同的所在。以前一个老师成就他根本的学问,然后再叫他出去参学,圆满后得智啊。根本智、后得智,两种智都圆满成就啊。现在大家是很多老师来教一个学生,没有法子成就根本智,根本智没有,后得智当然也就没有了,真是两头都失掉了。这是我们要认真去检点、要觉悟的。
在以往教学,可以说世出世间学问,世间学问虽然不明说,但是暗暗的也是走这么一条道路。什么道路呢?开智慧。要开智慧啊,用六尘缘影的分别心决定不能成就。所以儒家的功夫是在「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从这里下手。可见得它也是主张用第二月啊,而不是用第三月啊。佛法里面说得更明白更清楚,所以人家那个智慧是无尽的智慧,真实的智慧。
那么我们从这段经文里面应该体会到,真如本性,第一义,我们应当要追求的,应当要体认的。虽然我们不能见性,我们要相信圣言量,确实有真如本性,唯有真如本性才是真实的,除此以外都不是真实,首先要能够体认这一点。这个第二月,这是指的所谓是没有能够证得真性,在这以前,我们要记认见精明元。它在一切法里面,除了真性之外,可以说它是即真,它是最接近真性,带妄之真啊。虽然不是清净月,但是离了清净月别无二月可得啊。这就是说明了见精虽然不是妙心,可是离了妙心呢,毕竞无见精可得。
那么由此可见,阿赖耶的见分是从真性而起的,阿赖耶的全体,就是真如本性。佛教我们一种善巧方便,就见精而入真性。但是这个地方特别要注意到一点,千万不可以执著见精就是真性,那就坏了。话虽然这样讲,六根的根性就是真如本性,而我们决不可以执著六根的根性就是真如本性,执著不得。执著就错了啊,为什么呢?执著是病,执著是妄。我们必须把这个见性里面这一分妄再除掉,才是纯真之性,那就是真如本性。所以此地虽然是二而一,一而二,但是两者有差别,一是纯真,一是带妄,不可以混而为一,所以佛在下面才用这个八还来作这个比喻。
但是前面还有一句:【汝应谛听!今当示汝无所还地。】上一次虽然念到这个地方,这一句没讲,钟点到了。什么叫「无所还地」?无所还地就是见精明元,我们应当晓得,见精明元也是前来缘尘之见。但缘尘分别之心,经文里面破斥说,有还;而缘尘能见之性,佛告诉我们,无还。这个里面特别要辨别清楚的,就是一个是缘尘分别心,一个能见之性,要搞清楚。能见之性是阿赖耶的见分,我们讲四分来说的阿赖耶的见分;而能缘之心是第六意识、第七识。
第六识、第七识,它是以第六意识的功能最大,与它相应的心所有五十一个,这是作用最大的。与末那相应的心所只有十八个。可见得末那的作用远不如第六意识。那么这个作用的大小,就从相应的心所多寡上就能看得出来。所以我们提到缘尘分别心呢,总是说第六意识。那么第六意、第七意都有还呢,而能见之性就无还。有还,是虚妄的;无还,是真实的。
所以后面有经文说:【汝今遍观此会圣众,其目周视,但如镜中,无别分析。】这就是见精,也就是前面比喻的第二月,就是能见之性,这是属于无还。佛又说:【汝识于中】,这是讲识,【次第标指,此是文殊。】
像这些呢,都是属于缘尘分别,这是「有还」的。这个道理明白了,佛的用意何在呢?「有还」不是真实的,我们要舍离它;「无还」是真实的,我们要用它。这个道理要是真正明白了,会用了,那正是交光大师所教给我们的舍识用根呢。那是我们在楞严会上,纵然没有得到满分,则也可以得八十分以上啊,这是甲等啊。如果楞严经读了之后,还是用缘尘分别之心,那么释迦牟尼佛讲这部经就很失望了,在考试咱没有一个及格的。
虽然如此,佛法里面也常说,我们阿赖耶识里面落下一个楞严的种子,比没有这个种子当然要好得多。所谓开悟,开悟就是这个道理明白了。所谓证语,契入这个境界,那就是会用了。就是在日常生活当中,六根接触六尘境界,所用的是阿赖耶的见分。你果然会用了,你就跟诸佛与这些大菩萨们没有两样,见了性的菩萨。没见性的菩萨不会用;见了性的菩萨会用。那么由此可知,见性不见性就在会用不会用。由此可知,唯识的道理是要通达一些。不通达一些,遇到经文理论的部分,都有障碍。懂得唯识的道理啊,这样一讲,就清清楚楚。你才晓得为什么不可以用妄心,这个所以然的道理才明了啊,而后才能真正地做到了舍识用根。
平素我们读楞严,听讲经讲到这个舍识用根,或者讲到转识成智,心里面很仰慕,可是心里头不晓得怎么做法。我们讲席这么多年来,问过我这些话的人就不在少数啊。来问我如何转识成智?怎么样舍识用根?但是这个问题决不是几句话就能够解答得了的。因为这个里面有相当深的学理,要细心地去体会,才能明了这个道理。然后才谈得上修行呢,再不至于盲修瞎练了。(未完)
有一个窍门:就是训练一个不分别,一部书从头念到尾不起一念,字字分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