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受持的妙诀:离言说相持,离文字相持,离心缘相持

净空法师 青袍笔记 2022-11-03

凡有言谈皆无实义,用嘴巴或文字说法,实际上说不到真实之处,万不可执著于文字,误了自己!

摘自空法严经讲义

十番显见之四 显见不失

末后这一句:【认悟中迷?】这一句是责备阿难尊者的,也是佛责备我们呢,我们一直到今天还是认悟中迷呀。那个迷,诸位看看,是悟中迷,不是迷中迷。有没有迷中迷呢?没有。本来是悟的,你不悟了叫迷呀。悟中迷,那个迷里头有悟啊。我们现前是迷悟同时存在啊,不是说我只有迷没有悟啊。连个草木砖头,它还有法性啊,它还不迷呢。我们怎么没悟呢?这个就是不能够体会得「诸法所生,唯心所现」啊。佛在华严经里面给我们说:「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啊,不晓得这个道理呀。

这个道理是本来觉悟,而我们怎么样呢?不明了本来悟的自性,而反在这个当中误认四大为自身、缘影为自性,这就是阿难前面所说的,以动摇者为身境,以能够思维想象推论的,这就是自己的心相。这就叫作本悟心中,妄认迷情啊,也正是佛前面所说「认物为己」啊,这岂不是「悟中之迷」吗!这一句,只有四个字,释迦牟尼佛将我们的迷关点破啊,示导我们,开悟的门径,就看我们自己能不能够体会了。说到悟迷,要对前面正倒这个比喻来解释,也很恰当,可以帮助我们理解。

真性之中,给诸位说,迷悟都没有,这是诸位可以细细去观察的。你观察你的见性,见性里面有没有迷、有没有悟?观察你的闻性,闻性里头有没有迷、有没有悟?性中没有啊!这就好比正相。佛在前面讲了,这一正一倒,就好比是正是悟、倒是迷。这一手臂当中,你到哪里去找个正、找个倒?找不到啊。你在手臂上能找得到正、倒吗?六根根性,见闻觉知里面,找不到正与倒。

那么佛说这个「正遍知」、「性颠倒」,意思在哪里呢?你明白真相,就叫作「正遍知」。你不明这个真相,以为这是正、这是倒,正也成了颠倒。为什么呢?本来没有正倒嘛,你在里头分正分倒,就是叫作「性颠倒」啊。如果我拿六祖跟神秀大师两首偈子来说,六祖大师的「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是属于正遍知;神秀大师的「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那叫性颠倒。

这个境界很高很高了,确确实实是修证了义啊,是了义经啊,不是不了义啊。有修有证的不是了义的,无修无证的是了义的。你一修就错了,你修个什么?清净心里面无正无倒、无是无非,试问问,你修什么?所以见了性的人,他答复人,他那个用功修行:「饥来吃饭困来眠」。那只有如此,除此之外他还有什么呢?!他没事嘛,肚子饿了吃饭,疲倦了睡觉,那就是他修的大行啊。人家住在什么境界呢?住在一真清净法界啊,他不是住在十法界里。十法界都没有,哪来的六道轮回呀?!再给诸位说明白一点,他那个境界是不生不灭。不但他证得的心性不生不灭,他的身体也不生不灭,所谓是金刚不坏身呢。

这个道理,我们很不容易懂啊。我们为什么不能懂,为什么不能接受呢?那就是我们「认悟中迷」,我们把自己这个肉身啦,当作身。肉身有生灭嘛,怎么是不生不灭呢?人家悟得这个境界,他不是以自己肉身是自己身。什么是身呢?物质是身相,精神是心相,物质不灭呀,身怎么会灭呢?!物质是阿赖耶的相分呢;我们现在讲的这个精神是阿赖耶的见分呀。性相同源,都是真如本性所现之物啊,它怎么会有生,怎么会有灭呢?!

所以悟了的人,他是以整个大宇宙依正庄严就是他自己的身,法身呢;报身是智慧之身呢;运用是应化之身呀。运用是化身啊,我们现在这个身是化身啊。化身在凡夫—就是不通之人,看到有生老病死,在他自己看到,没有。自己在运用,是随缘应用,正是本经后面所讲的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啊。身心之中不见一法生,不见一法灭啊,这是我们佛法里面所讲的无生法忍。证得无生法忍,一般说,在这个修学过程当中算是有了地位了,取得了地位。在圆教,初住菩萨证一分了,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也就得一分法忍。

那么这个意思,星期二晚上《大智度论》呢,我们读到《三十七道品》。《三十七道品》这一卷里面,也有相当长的一段论文,来说明菩萨修学的次第,相当重要。这一句啊,我们就讲到此地,下面这个三句:

【晦昧为空,空晦暗中,结暗为色。】

这一段这个三句,是说明宇宙万有的来源。你看现在许多科学家、哲学家、宗教家都在探讨,大宇宙从哪里来的?什么时候有的?什么原因有的?一直到今天,固然有许许多多学说,都是在我讲你想啊,都是假设的呀。没有一个学说是肯定的,没有一个学说能说得人心服口服。所以我常说,那一些科学家、哲学家、宗教家,没福报,没有因缘,没有能够读到佛经。他们那些人真是聪明极啦,不像我们这个笨头笨脑啊。那些人要学佛,很容易开悟。因缘不具呀,他遇不到这个胜缘啊。

佛在经里面讲的,不可以少善根、少福德、少因缘,很有道理啊。善根福德因缘都具足,要晓得,我们是有大福报的人!没有大福报,不能三者都具足,不能三者都多啊。大福德,给诸位说,决不是说,有钱就叫有福,有地位就叫有福,有眷属就叫有福,那错了。福德之相是什么相呢?是智慧之相,是清净之相,是慈悲之相,这个才叫作真正有福啊。一切无所有啊,一切不缺乏,这个是大福德相啊。世间人于福德也迷惑啊,真正的福德不晓得怎么求法?不知道。所追求的是灾难,是烦恼啊,是恶业、是恶报,他追求的是这些。这就是在修学上已经是颠倒了,这是无福之人。

那么佛在这一段,给我们说明,色法之来由。这个色,在今天来讲就是物质。物质从哪里来的?现在科学家对这个物质的分析,分到原子、电子,分到粒子,这些东西从哪来的?整个大宇宙就是这些基本的物质组合的。拆穿了是一不是二啊,所谓是排列的方法、方程式不同而已呀。物质是一不是二啊,这从哪里来的呢?佛在此地,三句十二个字说得清清楚楚。

【晦昧为空】,晦昧是无明。这个意思是说,圆心妙性,前面讲了,本无迷悟身心之相。所以我们自己要想悟,要想见性,要想契入法界,我们还要执著有身、有心、有迷、有悟,那就是禅宗祖师所说的了,你得要等到驴年去悟去吧。诸位想想,十二生肖里面有没有属驴的?什么时候你到属驴的那一年,你才能开得了悟,这个意思就是永远都不能开悟啦。我们如果要真正的开悟,头一个,把这个小的这个身心之见要打破。

什么是我的身呢?尽虚空,尽宇宙就是我的身。这不是假想的,我们拼命想、想,把这个宇宙想成我的身,这不行啊。那是妄想,那不是亲证,去掉妄想才是亲证。亲证什么?本来如是嘛。不是想象而能够得到的,想象是用意识。刚才说了,你要能舍识用根,你用见性去见。见性无分别,见性就是尽虚空遍法界,是一不是二。识有分别,有分别就有界限,就有范围,就不能够见到全体。就是《起信论》里面所谓的,「一念不觉而有无明」,那么我们再追问了,什么原因一念不觉啊?是几时起得这个一念无明呀?佛菩萨教学,遇到这样的学生,很难教啊。虽然难教,他不灰心,他还是不肯放弃,还是有耐心地慢慢在教。

我们之所以不能开悟,就是随语所转,这是不能开悟的原因。佛说了个一念不觉,我们马上就起了个念头了,哎,什么原因一念不觉?什么时候一念不觉了?麻烦呢。这就怎么样呢?在无明里头又增长了无明了。佛叫你破无明,你看你在无明里头又增长无明;佛叫你不要分别,你在里头是分别里头又加分别。我们就是这一类的学生,最难教的学生,随语所转,而不晓得怎么样呢?离开佛的言语啊,觉悟了。

佛在金刚经里教给我们受持的妙诀:离言说相持,离文字相持,离心缘相持。我们要真正果然做到这三点,那是如来的好学生。为什么呢?一闻千悟啊,一听就开悟了。可见得,那些开悟的人,人家是不随言语转。这是我们中国俗话所说的,他会听,他听的是弦外之音啊,他不落在语言文字里面。不会听的,是死在言语文字当中,这就刚才讲了,随语所转,死在言语文字之中,这怎么能开悟呢?!

那么这个地方讲「晦昧为空」,为什么晦、为什么昧呢?晦昧就是无明呢。你要问什么原因有这个晦昧?几时起的晦昧?这就叫头上安头,自找麻烦了,不解如来真实义啊。如来真实义里头,说而无说,无说而说。无说之说里面,怎么可以起执著呢?!怎么可以去分别呢?!楞严经要熟读,这些道理全都在经中。前面教训阿难不可以缘心听法。缘心是什么?第六意识,五俱起意识,用缘心来听法,听的是法尘。听佛讲演的音声,你是听的声尘。而佛是意思在哪里呢?佛是叫我们听音声之性呢。叫我们看,是看色性啊,不是叫我们看色尘呢;耳要闻声性啊,不是叫我们闻声尘呢。六尘是染污的,六性是清净的。佛菩萨与我们,都用六根接触六尘境界,所得的受用不一样。诸位佛菩萨是用六根中之性;而我们所用的是六根中之识。用真性生智慧;用六尘生烦恼。这是不相同的所在呀。

我们这个话还是得这么说法儿。妙明心体最初一念不觉,起了妄明了。这个问题,向后还有很长的经文来讨论。不但我们有这个疑问呢,在第四卷一开头,富楼那尊者就提出这个问题。问释迦牟尼佛,那个最初一念无明什么原因起来的?那个最初到底是什么时候起来的?还有第三个问题,无明断了成佛了,成佛之后几时再起无明?你看问的比我们想得还周到啊。那么在本经里面,都有详细、肯定的答案。这个里头字只有十二个字啊,含义实在是太深了。这就是宇宙根源。

我看这个三句,这个问题,下个星期六,我们再来详细给诸位来讨论。我们物质是怎么来的?这个问题要搞清楚,要对它的真实相确实了解了,没有疑惑了,在我们修学过程当中啊,就没有障碍了,有疑必然是障碍。(未完)

净空法师楞严经讲义摘

无相就无量,有相就有量;有相就有处所;无相就无处所

常常读诵大乘经典就常常有悟处,小悟大悟积多了就是彻悟

这一生能够遇到圆教就是有缘,圆顿的根性是可以培养的

法身里面具足了报化;报身里面具足了法化;化身里面具足法报

悟的人吃饭都是修大定修智慧。迷的人吃饭是造罪业造业障

六道轮回舍身受身是看他现前业力哪个业力最强最大,强者先牵

大经不懂没有关系,一遍一遍地熏习久了,就会开悟

念念当中没有一切的希求,他就证无生法忍了

这个大定不是修来的呀,放下,定就现成的了

我们的功夫用在断贪嗔痴慢,这叫会用功

弘法利生是一切善法里面的第一善法

看破一分就放下一分。不肯放下功夫就不能进步

把你最喜欢的头一个舍掉,你要肯这样做叫真正的修行

你要见到世间过,就不是修道人,永远不会明心见性

现前苦乐忧喜舍看破了,一切境界里面能如如不动,这个叫作功夫。

我们学佛就是六根在六尘境界当中,要晓得回头返观自性

心是通的,心是一不是二,你所想的事情,我都知道

记住一定要正助双修,正修是念佛,助修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要在转识成智,转的方法要学分别即是不分别,执著便是不执著

佛给我们讲,迷的时候一切都不是;悟了以后一切都是。

佛法是以悟为宗,说法听法读诵都是摄心的方便

摧邪立正的邪是我们自己心里头的邪思,与外人不相干

修行是修正行为,行为有了错误,把它修正过来

净土法门唯一的一个特色就是带业往生

佛说法最大的期望就是希望我们直下承当

凡是把佛菩萨也看作鬼神来祈求保佑,这个是极冤枉啦,迷信到所以然处了

人家说我们盲修瞎练就一肚子不高兴,这个不高兴正是盲修瞎练

楞严经跟华严经,就是帮助我们得到理一心不乱

一法含一切法,一种解脱门含摄无量无边的解脱门,法法如是

背书是修根本智,它并不重在记诵,目的是开悟

佛法里面所谓迷失自心,就是误认缘影为自心,那与认物为己、为心没有两样

为什么叫你天天念经背经?这念经背经就是唤醒自己

性迷了就叫识;识悟了就叫作性

念佛看你用什么心去念,有念佛念到地狱饿鬼里去了

我们现前这个十法界依正庄严山何大地芸芸众生,就如银幕里头现出来的相

阿赖耶识里头的种子是不是真实的,一不相熏种子就没有了

不与境缘相会的那是真心;凡是与境缘相会的通是妄心

要想超越轮回在业上(修善)是不行的,一定要破惑才行

凡是没有明心见性的人,都是属于邪见之人

七处征心之之六:执心在中间

七处征心之之六:执心在中间

七处征心之五:执心则随有

七处征心之四:执心分明暗

七处征心之三:执心潜眼根

七处征心之二:执心在身外

七处征心之一:执心在身内

读佛经乃至古人的注疏不要受他的拘束,才能看到真正的东西

今天要想挽救这个世界从不妄语救起,直心是菩提心的根本

初学的时候,解就是行;老参的时候,行就是解。

我学佛学了三年,才肯跪下来拜一拜啊

求学的态度就是这八个字:退坐默然,承受圣旨

背诵是三学等运三慧齐修---不是叫你背文字,而是借这个做自己修心的功夫

出家的弟子接受在家人供养,一定要给人说法才合法

我们有愿而没有心。只要你存这个心都是招一切障碍的根源

没有吃亏的人,一饮一啄,莫非前定

老师责备学生也是为了爱护他,对不爱护的学生一定是当宾客看待

世间稍微聪明一点的人都喜欢博学多闻,因此心不能专志不能一

现了神通一定就走,这是佛法里面是一种规矩

要学得佛的那个法门在日常生活当中确确实实能做到,做得很圆满

记住:同学们当中有过失是不可以说的,无论是当面无论是背后

从绐列举这六位上首的专长,也就能看出这一部经的特性。

佛菩萨现身是随我们众生根性的

我们一定要孝亲,一定要爱国,一定要懂得本末这个顺序

佛学是人生最高的享受

完全为众生的是正;有一念为自己都是邪

有心就有业,无心就无业。

菩萨所修的就是利益一切众生,自已所得到的是清净平等慈悲

用这一个名号是唤醒自己本性里面的释迦牟尼佛

因为你有时间观念,你就会老

我觉得修定最好的办法是背经,背经书就是修定

你的我执、法执还在,你就还没有入门

在古时候凡是学佛的不管学哪一宗,没有不读《楞严》的

见了性的人才看到“常乐我净”

执着恶法是病,执着善法还是病。一切都不分别,心才能定得下来

一切法里头不起心不动念,那就是舍识用根

般剌密帝法师把楞严经送到我们中国来的苦心

现前一念心我们不难体会,但是现前一念心的理体不容易体会

两三年不间断熏习,利根的人就有入处,就有悟处

有断证的功夫,能以观照破见思烦恼.是观行级的菩萨

用根不用识;称性不着相

修行的方法上来讲:一根归源,六根就通达

破戒的人佛有办法救他,破见之人诸佛没有办法救

凡是秘密传教的一定有问题啊,不要去相信他

众生为什么一个人一个相貌呢?

诸佛菩萨千经万论教我们“敬”,要懂得了诚与敬

背诵经典是第一层的功夫;持咒念佛是第二层的功夫

业障相是通过人的长相可以看出来


历史文章选读集一(新关注师兄入)

历史文章选读集二链接(新关注师兄入)

近期的连载目录链接

宣化上人教念楞严咒,万佛城教读慢诵楞严咒

慧律法师教念楞严咒,文殊讲堂唱诵楞严咒

大悲咒的妙用及修法 

元音老人楞严要解目录链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