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处征心之三:执心潜眼根
凡有言谈皆无实义,用嘴巴或文字说法,实际上说不到真实之处,万不可执著于文字,误了自己!
摘自净空法师主讲楞严经讲义
【阿难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言,不见内故,不居身内。身心相知,不相离故,不在身外。我今思惟,知在一处。】
那么这一段呢,是他这个心思很巧妙,心里面想想:在内,内不相知;说在外啊,外又身心相知。那么到底在哪里呢?他忽然就想到了,知道在一个地方了,那么他想到的是潜伏在根里,这个心是潜伏在根里。我们看他这个说法,这是他向佛报告的时候啊,我现在思维,晓得在一个地方了。
【佛言:处今何在。】哦,你晓得在一个地方,那这个地方究竟在哪里呢?【阿难言:此了知心,】你看看这个心上加一个“了知”两字,这都是要注意到的。
【既不知内,而能见外,】,它对外面事物见得清清楚楚,可是它对里面是一塌糊涂,里面它看不到。
【如我思忖,潜伏根里。】他说,以我的想象,心大概是潜伏在,这个地方讲的根,就是眼根的里面。为什么说它潜伏在根里呢?他下面用一个比喻来说。
【犹如有人,取琉璃碗,合其两眼,虽有物合,而不留碍。彼根随见,随即分别。】
那么举出这个比喻来说,琉璃是透明的,那么要拿现在的比喻,比从前的时候,还要来得方便,这就好像我们带的眼镜,眼镜镜片是透明的,琉璃碗就好比眼镜镜片,他把这个眼镜比作眼,把自己能见的那个眼比作心,那个了知的心。
我们眼虽然戴着眼镜,但是这个镜片是透明的,虽然戴着,看到外面看得很清楚。这就好像我们那个了知的心啊,就在这个眼根里面。我们这个眼睛呢,就好像那个琉璃碗,是透明的,它就在这个里面。虽然好像带着这个眼镜,它不相留碍啊,它对外面看得很清楚。所以用这个比喻来说,而不留碍。
【彼根随见,随即分别。】根就是指的眼,见就是讲的心。这个意思就是说,能知觉了的那个心呢,就在眼根的后面,所以眼一见呢,它马上就分别。
【然我觉了能知之心,不见内者,为在根故。】它为什么不见内呢?它就在眼根后面啦,所以这个里面的心肝脾胃,它见不到啊。
【分明瞩外,无障碍者,潜根内故。】它为什么对外面看得清清楚楚呢?它就在眼根的后面嘛。那么眼根就像那个琉璃碗一样没有障碍,所以它对于外面,看得清清楚楚。这种想法是想得很巧妙,也不是一个普通人能够想得出来的。我们看佛是怎么答复他的。
【佛告阿难:如汝所言,潜根内者,犹如琉璃。】那么这是就他的话重复说一遍,重复说一遍的意思是叫他听听,你是不是这个意思?佛听了这个阿难的话,有没有听错?如果说没有听错,阿难你就是这么个意思,好,那就以你这个为前提。
【彼人当以琉璃笼眼,当见山河,见琉璃不。如是,世尊,是人当以琉璃笼眼,实见琉璃。】
好了,佛就问了,如果说以琉璃笼眼,就好像我们戴上眼镜,我们看外面的物象,佛的意思是问:你能不能看到你带的眼镜呢?你琉璃笼眼,你看到外面,你看不看得到琉璃呢?看得到,确实看到了。我们戴上眼镜看外面东西,能够看到眼镜。所以佛这样一问,阿难也承认这个事实,确实是实见琉璃。
【佛告阿难:汝心若同琉璃合者,当见山河,何不见眼。】
你那个心就在那个眼根的后面,就像你的眼笼上琉璃一样,那么你看外面山河大地,你为什么没有看到你的眼呢?如果我们看外面山河大地,也看到我们眼睛了,那这个比喻就能够相当了。这就是法喻不合,不能够成立呀。我睁开眼睛看外面,东西看得很清楚,确确实实看不到自己的眼啊。那么下面就说,怕这个阿难强词夺理,“我看外面山河大地,我也看见眼了。”那怎么办呢?佛都防着他这一招了。
【若见眼者,眼即同境,不得成随。】今为他前面讲的眼随着见,心就随分别。这个是二,才能够相随啊,一就不能够相随,相随一定是二。所以说了,假如真正是见到眼了,那么眼就怎么样呢?眼就同了境界一样。好像我们这个戴上眼镜,我们看东西能够看到眼镜,那眼镜是另外一个物体,它是属于境界,不是属于根身。既然属于境界,总不能说是我眼睛见到外面东西,我这个眼根也随着见了,没有这个道理。那个境界是个死东西,它不能见呢。所以就是你说是见到眼根了,这个也讲不通,不得成随。
【若不能见,云何说言此了知心,潜在根内,如琉璃合?】
如果说实实在在是你见外面山河大地,没有见到你的眼根,根本就见不到眼根的话,那怎么能够讲啊,你这个了知心是潜在根里面,就像琉璃笼眼一样?这就是根本不能够成立,讲不通的。
【是故应知,汝言觉了能知之心,潜伏根里,如琉璃合,无有是处。】
就是这个立论,也不能够成立。
【阿难白佛言:世尊,我今又作如是思惟,是众生身,腑藏在中,窍穴居外。有藏则暗,有窍则明。今我对佛,开眼见明,名为见外。闭眼见暗,名为见内。是义云何?】
前面几番,我们从语气上来看,都是他自己觉得蛮有道理,所以语气都很强硬。到这个地方稍稍软化一点了,带着有一点商量的口吻了。
这是以见明见暗,来解释这个觉了能知之心所在的处所。那个意思还是在身体里面,心还是在身体里面。在身体里面,为什么不见到内呢?因为里面太黑暗了,所以见不到。外面有光明,所以外面看得很清楚。这个想想,好像也有点道理。所以说是,他的意思是讲,这个众生身,「腑藏在中」,中就是里面呢。「窍穴居外」,所谓是这个眼、耳、口、鼻是在外面。「有藏则暗」,里面是深藏在里面,它是属于黑暗的。「有窍则明」,窍是通达在外面,所以它是明相现前的。因此是,「今我对佛,开眼见明」,我现在面对佛,我眼睛一睁开,见到是明的,这叫见外。我是见到外面的境界。那么我眼睛一闭上的时候,这是我见内,内里面是黑暗嘛,五脏六腑没有看到嘛,不晓得它里面的活动情形嘛,因为里面是黑暗的。「是义云何?」这个道理怎样啊?商量商量,能不能讲得通呢?
我们看看佛怎样破他。虽然他提出来一个见外一个见内,佛破他的重点就是见内。如果这一条不能成立,见外当然也不能成立。这个问得可以说有相当的技巧,答复得更高明。这一问一答,确实能够为我们增长智慧。
【佛告阿难:汝当闭眼见暗之时,此暗境界,为与眼对,为不对眼?】
这就是专从“见内」来说。因为我们平常讲见呢,这个境界一定要跟眼睛面对面,这才能叫见呢。如果眼根没有对着境界,这个叫见,这是讲不通的啊。所以首先就问他,你在见暗的时候,那个暗的境界跟你这个眼根,是不是面对面的?
【若与眼对,暗在眼前,云何成内?】
如果说是你相对的,暗相在我的眼前,在你眼前,那应该在外头,不应该在内呀,你说在内讲不通啊。
【若成内者,居暗室中,无日月灯,此室暗中,皆汝焦腑。】
这再举个比喻,来说明他的错误。假如你要说这个暗的境界,确确实实是在我这个眼前面对着的,面对着,你也认为是你自己的五脏六腑,你认为见到暗的境界就是内对。好了,佛说把你关在一个房子里,日月灯光都照不进去,这个房子是黑暗的,那么这个房子都变成你的五脏六腑啦,哪有这种道理呢?!因为这个黑暗的房子,黑暗的境界,跟你眼根是对着的,这是讲不通的啊。
【若不对者,云何成见?】
不与你眼根相对,怎么能叫见呢?凡是叫见呢,一定和眼根相对。那么这一段是从平常的义理来说明,你说见暗就是见内,这是不能成立的。
法华经浅释24:定力就是不被一切境界所转,对善恶境均不动于心
法华经浅释26:三世诸佛的目的就是教化众生令发菩萨心,使之成佛
法华经是修清净最好的经典,不仅能开智慧,还能圆满世俗种种愿力
背诵是三学等运三慧齐修---不是叫你背文字,而是借这个做自己修心的功夫
法华经浅释29:不要把念佛看得那么容易,一旦业障障住时你想念也念不出来了
法华经浅释30:如果有人对于其他法门功夫用不上,可以修念佛法门
法华经浅释31:能听过妙法莲华经的人不容易找到,犹如优昙华那么罕见
法华经浅释33:妙法莲华经乃是至高无上法中之王;佛说此经去权智而说实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