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法华经浅释25:你生死的问题不清楚,你的大事就没有完成

宣化上人 青袍笔记 2022-11-03

凡有言谈皆无实义,用嘴巴或文字说法,实际上说不到真实之处,万不可执著于文字,误了自己!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3称)

南无法华会上佛菩萨(3称)

宣化上人讲述

尔时舍利弗重白佛言。世尊。惟愿说之。惟愿说之。今此会中如我等比。百千万亿。世世巳曾从佛受化。如此人等。必能敬信。长夜安隐。多所饶益。尔时舍利弗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无上两足尊 愿说第一法 我为佛长子 惟垂分别说

是会无量众 能敬信此法 佛已曾世世 教化如是等

皆一心合掌 欲听受佛语 我等千二百 及余求佛者

愿为此众故 惟垂分别说 是等闻此法 则生大欢喜

这时,舍利弗又三番二次的恳请佛说:“世尊!惟愿说之,惟愿说之。今此会中,如我等比,百千万亿,世世已曾从佛受化。如此人等,必能敬信”:在这个法会中,如我等比——即是与我同辈份的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等,经百万劫,生生世世接受佛的教化。多生多劫,佛已度化诸有情,彼等亦发愿生生世世常随佛学。佛为比丘时,这些人已皈依佛宝,为佛弟子。当佛证得初果罗汉,他们皆依佛出家。当佛证二果时,他们发奋随佛修行。佛以慈悲心来摄受他们。直到佛成佛之后,这些弟子皆证得阿罗汉果位,生生世世,随佛左右。这一类的弟子,必能敬信佛所说的微妙法。

“长夜安隐,多所饶益”:假若闻佛所说的这种法,在漫漫长夜中,就会无畏惧,身心安隐,得到无穷的利益。我在东北和香港时,有些弟子对我也生很深的信心。无论我说什么,他们都深信不疑。即使是今生才第一次皈依的人,或已皈依了两生、三生、四、五生者,信心就更应坚定。若是已皈依多生者,其信心则弥坚诚矣,对佛教法,要深信不疑。舍利弗虽然说大会中所有的人“必能敬信”。可是,当佛正要宣扬这个妙法时,大会中就有五千人退席。这就像舂米一样,把壳除去,剩下来的就是米。

尔时舍利弗,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无上两足尊,愿说第一法”:欲请福慧双圆的世尊,演说这种独一无二的妙法。“我为佛长子,惟垂分别说”:我——舍利弗,是佛的声闻大弟子,今恳请世尊详细的分别解说。“是会无量众,能敬信此法。佛已曾世世,教化如是等”:他们已多生多世,蒙佛法乳之恩,故一定能信受。“皆一心合掌,欲听受佛语。我等千二百,及余求佛者,愿为此众故,惟垂分别说”:在此大会中一千二百声闻、辟支佛、权乘菩萨,皆渴望世尊演说此妙法。“是等闻此法,则生大欢喜”:我们若闻此妙法,必定踊跃欢喜。

尔时世尊告舍利弗。汝已殷勤三请。岂得不说。汝今谛听。善思念之。吾当为汝分别解说。说此语时。会中有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五千人等。即从座起。礼佛而退。所以者何。此辈罪根深重。及增上慢。未得谓得。未证谓证。有如此失。是以不住。世尊默然而不制止。尔时佛告舍利弗。我今此众。无复枝叶。纯有真实。舍利弗。如是增上慢人。退亦佳矣。汝今善听。当为汝说。舍利弗言。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这时,世尊被舍利弗的屡次恳请感动了,所以说:“汝已殷勤三请,岂得不说。”我怎能不说呢?“汝今谛听,善思念之。吾当为汝,分别解说”:那么你就要专心一志,洗耳恭听,我现在将为你们详细解说。

“说此语时,会中有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五千人等,即从座起,礼佛而退”:正在此时,居然有五千人退席!“所以者何?此辈罪根深重,及增上慢,未得谓得,未证谓证。有如此失,是以不住”:为什么他们要退出?因为他们的罪障太重,福薄慧浅,故不能留在会上聆听这个无上妙法。此等人的毛病,就是增上慢,自己未得到上人法,就说自己已得到上人法;自己未证阿罗汉果位,就贸然说自己已证;自己未证得真实智慧,却自言已证得,故这一类人无缘听法华经。

“世尊默然,而不制止”:佛也不去阻止这些人,叫他们不要走。“尔时,佛告舍利弗。我今此众,无复枝叶,纯有真实”:佛说,刚才退席者,是枝桠杂叶,也是谷壳,此等人待不住的。现在留下来的人,才是有善根,有福慧,他们有真纯、清净的信心。五千退席者,乃因其心不诚。譬如,我有二个弟子,在此受戒后,就溜跑了,情形同于五千退席。然后他们兄弟俩人,到处欺诳世人,说他们已开悟。这真是自欺欺人,自误误人之辈。

“舍利弗!如是增上慢人,退亦佳矣”:他们走了也好,免得影响旁人,把他人也带坏了。“汝今善听,当为汝说”:你现在仔细听,我即将为你们说法了。“舍利弗言:唯然,世尊!愿乐欲闻”:舍利弗和大众,都高高兴兴地等待佛开讲。

佛告舍利弗。如是妙法。诸佛如来时乃说之。如优昙钵华。时一现耳。舍利弗。汝等当信佛之所说,言不虚妄。舍利弗。诸佛随宜说法。意趣难解。所以者何。我以无数方便。种种因缘譬喻言辞。演说诸法。是法非思量分别之所能解。唯有诸佛乃能知之。所以者何。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

“佛告舍利弗,如是妙法,诸佛如来,时乃说之”:这种妙法,不是任何时刻都可以听到的,要等到因缘成熟时,才能宣说。这种妙法有一个比喻,比喻成什么呢?比喻成“如优昙钵华,时一现耳”:这种花,只是开很矩很短的时间即谢掉了,所以它就珍贵希有了。现在这种妙法和这种华是一样希有的。“舍利弗!汝等当信佛之所说,言不虚妄”:佛所说的言词,都是真实不虚的。“舍利弗!诸佛随宜说法”:虽然,这是开权显实的妙法。可是佛为真实的法而施一种权巧方便随宜说法,观机逗教,应人说法。“意趣难解”:这其中的道理是不容易明白的。“所以者何”:什么缘故不容易明白呢?“我以无数方便、种种因缘”:我用种种方便法和因缘来教化众生。“譬喻言辞”:又举出一些譬喻的言词,来“演说诸法”。“是法,非思量分别之所能解”:这种法,不是用识心来分别思量,就能明白。不要用第六意识和第七分别识来揣测佛所说的法。“唯有诸佛乃能知之”:唯有佛和佛之间,才能知道这种法。“所以者何”:这是什么道理呢?“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什么是大事因缘呢?我们每一个人现在想一想,那一件事是我们的大事?释迦牟尼佛为一大事因缘出世,这个大事,到底是什么大事?这大事就不是小事,要是小事,就不会说是大事。这是很简单的一个答案。那么还有一个很深的解答,你们自己再想一想。那是非常之妙,妙到什么程度呢?妙到不能想像的程度、也就是不可思议。

前边已经讲过,说是不可以“思量分别之所能解”,“不分别,不思量”,这就是妙法。我叫你们回答这个问题,其实这个问题不需要答覆,因为它是没有答案。此处讲得太奇怪了,本来有答案,为什么又说没有答案?因为现在释迦牟尼佛将欲入涅槃前,这个答覆唯有释迦牟尼佛,才能判断。我现在判断这个问题,还不够资格,所以我们大家最好是把这个问题忘了,不要去想它。可是,虽然说最好是忘了,但我相信各位一定忘不了,为什么?因为是大事因缘,非小事因缘故。是大事因缘怎么可以忘了呢?你有什么法子可以把它忘了?忘不了的。忘不了那怎么办?只好弄明白它。讲来讲去,这一大事因缘,我还没有说出来,现在我要和盘托出。这个大事因缘,好像现在我手里拿着什么东西?你看见什么东西叫?这是大事因缘,你知道了就是大事因缘。你说有什么东西?你不知道?噢!这也是大事因缘。你看!有什么?什么也没有!这个大事因缘,也就是这样。大事因缘就是没有事,释迦牟尼佛要找一点事来做,也就为了要说法华经。说法华经就是大事因缘。那么法华经是说什么?是说法华经的妙法。这一种妙法是什么?是不能想的,你一想就不妙了,你一问是什么那就不妙了。那么,我们听经做什么?我们不听经不更妙了?谁叫你来的?你可以不听啊!

还有一件大事,我们人也不应该忘了,就是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死大事。我们每一个人都有生、有死,要把生死的事情搞清楚,这个大事才算办完你生死的问题不清楚,你的大事就没有完成。我们若想要知道这个大事因缘,先要知道小事因缘。你不知道小事因缘,就不知道大事因缘。人是从什么地方来的?从“无明”而来。这“无明”就是小事因缘,“生死”就是大事因缘。为什么有生死?因为你有“无明”,这“无明”一有了,贪心、瞋心、痴心、慢心、疑心全都跑出来了。若没有“无明”,这些问题一概都没有。有了“无明”,就有了问题。有了问题,就有“生死”。所以我们先要把小事的因缘弄清楚了,就会清楚大事因缘。为什么?因大事由小而变大的,小孩子由小长成大人,由大而老,由老而死。你若不知道根本的小事因缘,那么,大事因缘也不能解决,所以现在先要把无明破了,无明破了,就不会日积小业而酿成大灾,故这一大事因缘自然而然就了了。

舍利弗。云何名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诸佛世尊。欲令众生开佛知见使得清净故。出现于世。欲示众生佛之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悟佛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入佛知见道故。出现于世。

释迦牟尼佛叫了一声“舍利弗”,说:什么是“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呢?诸佛为着一切众生的生死大事,种种的业报因缘才出现于世。“诸佛世尊欲令众生开佛知见”:诸佛世尊,想令众生得到佛的知见,开佛知见。所谓开佛知见,就是众生关闭了佛的知见而言。这个佛的知见,众生是在什么时候关上的呢?是因为无明生起,所以把佛的知见关闭起来了,现在再把它打开。什么是佛智?佛智就是我们一切众生共有的一颗心。这颗心具足佛的智慧,所以又称佛心。什么叫佛见?佛见就是佛眼。你开了佛眼,然后你就会洞明一切诸法实相,证到清净的果位。我们没有开佛眼,乃是因为不清净所致。也就是无明、烦恼、粗惑、细惑,使得这个性不清净。那么自性本来是清净的,现在为什么不清净?因为没有开佛知见。所以释迦牟尼佛,为令一切众生返本还原,开佛知见,故出现于世,八相成道教化众生。

“欲示众生,佛之知见故”:佛出世的最大因缘,就是要指示一切众生,佛知佛见。即令众生明白佛知佛见,本来是自有的,不是从外边得来的。佛教和其他的宗教不同之处,就是一切众生皆可成佛,这是最平等的教义。任何人修行都可以成佛,不是说我是佛,你不是佛;也不是说你是佛,我不是佛。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堪做佛。一些外道说:“只有天主是独一无二的。”那么天主是从什么地方来的?有的说本来就有的,又有的说不可以问。要是问天主是从什么地方来的,那就犯罪了。但这绝不会犯罪,除非没有天主,假使有天主的话,就不会犯罪。你问他,他应该让你明白,不能说:“我不明白,一问就有罪了。”没有这个道理!其实,这个天主就是三十三天——帝释天,又称玉皇大帝,有的外教说不是的:“咱们的天主不是这个天主,是另外有个天主。”那么你想把这个三十三天的天主,安排到什么地方去呢?把他搬到什么地方去做天主呢?除非你像国王篡位似的,把他赶走了,而你自己做天主。其实,这个天主在佛教里,只是一个护法。一般天主教徒,他不知道这个教理,也不明白无始无终的道理。只知道有始无终,说天主本来就有,是天意开始,这个天主将永远存在,永远都是活着,永远都不死,所以就无终。其实,这仅是众生计度的一种理论,非为正解。在佛而言,他虽然是“天上天下,唯我独尊”,但是人人都可以成佛,不是单单我释迦牟尼佛是佛,其他的众生就不准成佛。十方诸佛,佛佛道同,一律平等。不是说我是独一无二的,也不是专制主义、独裁主义。现在不是唯独佛,才有佛知佛见。而是一切众生统统都有这种佛知佛见,只是暂时没有明白这种道理,没有得到这种力量。所以,佛为了指示一切众生佛知佛见,就“出现于世”,到这个娑婆世界来。

“欲令众生,悟佛知见故”:理,纵然明白了,但自己也要觉悟。自己不觉悟,只求听闻,心里没有真正的领受,那么,这种知识还不够,没有真正明白。佛要令一切众生觉悟自己本有的佛知佛见,故“出现于世”。

“欲令众生,入佛知见道故”:既然有人指示明白,自己也真正觉悟了,但是还没有证得,所以现在佛就令一切的众生,入佛知见道。“入”就是证果,证得佛知佛见的境界。所谓佛的大事因缘,就是欲令众生“开示悟入”佛知佛见,了生脱死,生死一了,大事就已经完毕。大事完毕就没有事情做了,所以佛把这种道理说完之后,就要入涅槃。(未完)

历史文章选读集一(新关注的师兄入)

历史文章选读集二(新关注的师兄入)

历史文章选读集三(新关注的师兄入)

观察自己家族的业力,就能知道自己的命运是如何

你的我执、法执还在,你就还没有入门

我们现在被物质享受绑架了

在古时候凡是学佛的不管学哪一宗,没有不读《楞严》的

法华经浅释08:没有定力就会起瞋心,看人看事都觉得不顺眼

一切现象都是我们的牢狱

解怨结是佛门很重要的功课

我觉得修定最好的办法是背经,背经书就是修定

真心和妄心

修不净观减少世俗欲望

因为你有时间观念,你就会老

法华经浅释11:我们对于佛法有真正的大信心,我们也就是菩萨摩诃萨

言行上多把好处让给别人,就是观音菩萨法门的修持法

用这一个名号是唤醒自己本性里面的释迦牟尼佛

用一辈子来修持心量变大,成长福报

菩萨所修的就是利益一切众生,自已所得到的是清净平等慈悲

有心就有业,无心就无业

念观世音菩萨圣号来跟一切众生结欢喜的善缘

法华经浅释14:功德生时烦恼灭,烦恼生时功德灭

如何向观世音菩萨求子

完全为众生的是正;有一念为自己都是邪

法华经浅释15:作为一个人之最基本条件是持五戒

干活喜欢偷工减料,就是欠了天了

佛学是人生最高的享受

法华经浅释16:作功德即修福;听经诵经及研究佛法则名为修慧

坚持三年念观世音菩萨圣号,你什么福报都会有了

我们一定要孝亲,一定要爱国,一定要懂得本末这个顺序

法华经浅释17:若人悭贪不舍,亦不行布施,则永远不能了生死

钱财是多了,但业障增长了有没有看到?

佛菩萨现身是随我们众生根性的

法华经浅释18:宁可修行死,莫为偷安活

念法华经能开发内心的富贵庄严

法华经浅释19:万劫不离一念心,时间的长短无非分别在心

有时亲人给你关爱越大,障碍就越大---要学会冤亲平等

记住:同学们当中有过失是不可以说的,无论是当面无论是背后

法华经浅释20:切记修行者要仗自力---佛陀本无种,众生当自强

《金刚经》治疗抑郁症的方法

一切现象都是我们的牢狱

要学得佛的那个法门在日常生活当中确确实实能做到,做得很圆满

要修出一种清贵的气息出来

现了神通一定就走,这是佛法里面是一种规矩

抑郁症和其他疾病灾难一样,是业报

护法神有两种

世间稍微聪明一点的人都喜欢博学多闻,因此心不能专,志不能一

南怀瑾讲关于治疗抑郁症的故事

法华经浅释23:一般众生无论到那一个境地上,亦有他的执着

能有个好环境来学佛,也是自己过去生种的福报

老师责备学生也是为了爱护他,对不爱护的学生一定是当宾客看待

学点佛法可以摆脱抑郁症

法华经浅释24:定力就是不被一切境界所转,对善恶境均不动于心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