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七处征心之一:执心在身内

净空法师 青袍笔记 2022-11-03

凡有言谈皆无实义,用嘴巴或文字说法,实际上说不到真实之处,万不可执著于文字,误了自己!

摘自净空法师主讲楞严经讲义

请看下面经文:

【阿难白佛言,世尊,一切世间十种异生,同将识心居在身内。纵观如来青莲华眼,亦在佛面。我今观此浮根四尘,只在我面。如是识心,实居身内。】

眼睛,能见的眼睛在哪里?能够爱乐的心呢,在什么地方?阿难很轻松地就答出来了。这个答复呢,我们读起来很满意。佛问我们,我们也是这个答复。阿难答复的话有技巧,有学问。从哪里看出来呢?你看他答复佛,给佛说的话,他说:

【世尊,一切世间十种异生】这个意思是,不是我一个人是这样的,大家都是这样的呀。十种异生是指什么呢?就是《金刚经》里面讲的十二类生。十二类生里面除空散销沈,与精神化为土木金石的无想,一个是无色,一个是无想。除了无色、无想,其余就是十种生。这个十种异生,楞严经后面也讲过,到后面经我会讲到,这就是说三界六道一切万物它的生态,不超过这十二种。这十二种,里面那个无色跟无想啊,无想呢,我们现在讲的,就是指矿物一类的,我们也不提他了。凡是有色相的,凡是有思维的,【同将识心】,哪一个不是将自己这个识心啊,认为是在自己身内呀?

他能见的眼在哪里呢?阿难说,您释迦牟尼佛,【纵观如来】您老人家的那个眼,还不是在您脸上,这个还需要问吗?

这个地方要给大家解释一下【青莲华眼】这个青莲华眼,是形容佛眼睛长得美。我们看看那个莲花的花瓣大大的、长长的,诸位想想看,如果一个人眼睛长得像莲花瓣一样,好不好看呢?这种莲花,我没有见过,叫千叶莲花,这我们确实没有见到过。我们看到过菊花,你看这么细长,你去数数看,它有没有一千瓣花瓣?没有。莲花瓣是细长的,千叶宝莲呐,形容佛的眼睛的细长之美啊,就像青莲花的花瓣一样,不是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个莲花。那么这是好相。

【亦在佛面】那么这个说话就是有技巧啊,指出一切众生,哪一个人不将心认为在自己身体里面呢?眼睛,你佛的眼睛也在面上,我也不例外,我的眼睛也在面上啊。

【我今观此浮根四尘,】那么这些话,平时常常听世尊说法,所以把日常所听的,我们谈话当中都带着有这个习气,晓得有浮尘根,有胜义根。【浮根四尘,只在我面。】这是讲的眼,眼目在哪里呢?眼目在面孔上。【如是识心,实居身内。】这个地方特别要记住这个识,识就是能够思维、想象、推敲的这个心。这个,实实在在是在我身体里面呢。那么这里这些名相啊,我们就不必一条一条来解释,我们道场天天讲经,名相都很熟了,只着重在义理上。

【佛告阿难,汝今现坐如来讲堂,观祇陀林今何所在?】那么佛听了阿难这个答复,就晓得他糊涂啊,迷惑颠倒,全都答错了。我们听起来,阿难答的没错啊,对呀!怎么会都答错了呢?佛要把他这个错误指出来,你看,也极其善巧,方法巧妙得很。所以这个说法要圆融、要巧妙,要说得到什么呢?无懈可击。说法的目的是要叫对方开悟,诸位要记住这个,而不是叫对方抓住小辫子来跟你抬杠,那就麻烦了。是要叫对方开悟。那么佛的善巧呢,是先用旁敲侧击的办法,叫你明了这是错误的,所以佛就用讲堂来做比喻。

我们把这一段经文念下去,然后,我们再来说明,他这个比喻,很好懂。说:【汝今现坐如来讲堂,】汝是指阿难呢,你现在坐在讲堂这个里头。【观祗陀林】祗陀是祗陀太子,这个地方是祗树给孤独园。这个精舍啊,是给孤独长者布施的,祗陀太子也有一份功德。本来这个给孤独园呐,是祗陀太子的别墅,是他的花园。须达多长者多花钱把它买下来,来供养佛在这个地方弘法,讲经说法。那么这段故事也很长,在此地就不必说了。黄金布地啊,买这个花园。以后祗陀太子啊,就为须达多所感动,因为他对释迦牟尼佛并不认识,说须达多长者能用黄金铺地的,买我这个地方,供养佛,请他来讲经说法,佛一定是一个很了不起的人。否则的话,须达多是一个有学问、有道德的人,他不会对一个人、普通的一个人,佩服得五体投地啊,能够这样发心啊。所以就跟他商量,功德啊,功德我们两个人做,不能你一个人做。须达多长者不肯,我一个人做,我不让你做,我宁愿花钱给你,全部都是我的。最后的时候祁陀太子说,好!那你黄金能铺我这地呀,我这里的树木你铺不上啊,我把这树木统统给祂砍掉。树木砍掉了,诸位想想那花园还有什么好看的呢?所以这样一来啊,给孤独长者说,好吧,那我们两个好了,算两个人的好了。这个就是功德主是两个人的,算两个人的。那么外面的这些树木,等于是祗陀太子他布施的,所以叫祗陀林。

祗陀林当然在讲堂的外面,所以佛就问他了:【今何所在?】说:【世尊,此大重阁清净讲堂,在给孤园,今祇陀林实在堂外。】那么你问我,我现在坐在讲堂里面,看看祗陀林太子布施的这个树木花草、这个园林,在哪里啊?当然是在讲堂外面嘛,总不能说是在讲堂里面,没这个事情啊,在讲堂外面嘛。

那么在这个文字句子里面,有两句需要说说。第一个是重阁,大在此地是赞叹的意思,是形容词。过去我们这个宫殿的建筑,从外面看是两层,重阁,里面是一层。它不是楼房,你比方说这个建筑的时候,善导寺我记不清楚了,临济寺的大殿是这样的,临济寺的大殿,你在外面看是两层,里面是一层。大陆上许多宫殿呢,都是这样建筑的。

它这个建筑是有意义的,是表法的,二是表二谛。外表是有二有三,有分别呀;里面没有,里面是一。所以这个建筑就是学问,就是一个表法。不会是到里面也是二,不会的,里面是一,外面是二。诸位老同修可以细细想想这个味道。叫你一看到这个建筑,你就晓得我们怎样修学大乘菩萨道。这就是一多不二啊,外面二是多,里面是一呀。所以,一不是真正的一,二也不是真正的二,二就一,一就是二,表这个意思在啊。这叫重阁,这才叫大。

所以这个大不是指房子大小的大,这个意思太大了,所以佛法里面连盖房子都是表法的。不但是言教、言语文字,一切的施设,通通是表法的。表六度万行,菩萨的因花;表戒定,都含着有意思啊,不是摆在这儿好看的呀。摆在这儿好看是世俗人的眼光,也要满世俗人的愿望,确实布置得很好看。但除了好看之外,里头含有深学问在里面,含得有很深的学问在里面,这个是必须要懂得的。那么重阁,在此地提一提。

【清净讲堂】,佛所说法的一切法,凡是佛所说法的处所都叫讲堂,不管它有没有讲堂这个建筑。佛在树底下讲经,那树底下是他的讲堂;他坐在大石头那里讲经,大石头那里就是讲堂,要记住这个。讲堂称为清净,佛的一切教法呢,其目的啊,就是叫我们得清净心,所以这个讲堂,它是以清净为宗旨。我们常讲,平等、清净、慈悲,这是佛菩萨教化一切众生的宗旨所在,如果要不是为达到这个目标啊,那就不叫作佛法了。因此,讲堂称之为清净讲堂,也就是指一切佛法所在之处,都称作清净讲堂。那么其余的就不必细说了,他是讲的时候,佛问的祗陀林在哪里?祗陀林在讲堂外面。

【阿难,汝今堂中,先何所见?世尊,我在堂中,先见如来,次观大众。如是外望,方瞩林园。】

那么佛再叫着阿难:你现在在讲堂里面,你先见到的是什么?当然,佛是老师,坐在教堂的讲台上。到讲堂呢,第一个一定是见到佛,那么这也是对佛的尊敬,「先见如来,次观大众」,大众是同学,这些菩萨伴侣,其次的我看到这么多的同学。然后我再向门窗外面去望望,哦,外面是这个祗陀林,祗陀太子他所种的这些树木花草。这是说明什么呢?见的次第,就是能见的次序,由近而远,由内而外,着重在这个意思上。说:

【阿难,汝瞩林园,因何有见。】你看到那个外面,里头就不谈了,看外面!外面那些祗陀太子种的树木花草,你怎么见到的呢?你在讲堂里面,你怎么见到的呢?

【世尊,此大讲堂,户牖开豁,故我在堂,得远瞻见。】

他答得很好,你问我为什么会见到呢?这个讲堂的门开着的嘛,窗户也开着的嘛,我从门窗往外面看,那不就见到了嘛。这个给诸位说,连三岁小孩都会答。可是这个里头含着有很深的意思,就是说,释迦牟尼佛所说的这个话,意在言外啊,阿难是一句也没有听懂。

佛的意思是什么呢?把这个身体比作讲堂,阿难比作心,如来与大众啊,就是五脏六腑啊,讲堂的门窗啊,就是七窍啊。意思是在此地,所以问的话是意在言外。说明什么呢?说明指出来错误,你说你能知的是心,能见的是眼。能见的不是眼啦,眼睛就好像那个门窗一样,门窗它会见吗?不会见啊。能见的是什么?能见的是你阿难,能见的不是门窗。这就说明是能见不是眼,能思维想象的也不是心。为什么不是心呢?找不到,不知它在哪里,它究竟在哪里?找不到。到后面一层一层再追究。

那么佛这么一问,阿难这样一答啦,就是阿难完全没有懂得佛的意思。如果他还懂得佛的意思,佛这一问,他就恍然大悟了,就言下大悟了,就不会这样回答了。这样回答太幼稚了,三岁小孩都会答的。为什么佛问阿难呢?所以要晓得,佛每一句话都是意在言外。那么后面就解释了:

【尔时世尊,在大众中,舒金色臂,摩阿难顶,告示阿难及诸大众:有三摩提,名大佛顶首楞严王,具足万行,十方如来,一门超出妙庄严路,汝今谛听。阿难顶礼,伏受慈旨。】

那么这段经文呢,在此地,自古以就人提出疑问,说这一段文在这个地方把这个问答好像当中隔开了,在这个文章格局上不太理想,应当移到前面的一段。就是阿难祈定,阿难请求佛给他开示妙奢摩他、三摩、禅那那一段的后面,那么文气就很顺了,看起来脉络、章法、结构,那就是井然有条。古人有这么一个提,有这么一说,但是文字不敢移动,这是从前人念书的态度。指古书里面错解,纵然错解,明明晓得它是错的,哪一句跟哪一句错了,只能够在旁边注一注,这个一句应当在什么地方,或者看到错字了,这一个字应当作什么字,不能把它更改。这是从前人念书啊,对于古籍,他的小心谨慎,这是很有道理的。

能够把古典的东西,完完整整地保留给后代,这是负责任。如果碰到一个狂妄之人,他会改,这个字不对了,他就把它改过来。诸位要想一想,有很多事情啦,不是我们想象的,我们没有到佛菩萨的境界,没有到圣人的境界。那圣人的东西我们看了,这个字在此地不太顺眼,把它改一改;他那个人看了,我看这一句也不顺眼,我也给它改一改。那好了,流传个一二百年呢,面目全非啦,所以这是绝对不允许的事情。你要认为有哪里不妥当,你可以注出来,不能够更动。

比如说过去有一个人,看到《印光法师文钞》常常引用的“闲邪存诚”,他不晓得这句话的典故,那么一看到这四个字的时候,闲邪,这个字恐怕是错了,他就把它改了,改作什么呢?改作辟邪存诚,邪应当要把它辟开嘛,他就把它改了。人家闲邪存诚是不错的呀,他一改把人家的改错了。他以为印光大师这个字错了,“唉呀,错字太多,好多这个句字都错了,没有一个印刷对了的,”像这样的情形是免不了的呀。

那么这一段呢,我看的时候,是在这个地方太好太好了。这是佛说法的善巧,根本不要挪动,就在此地,特别好。为什么呢?前面这一番问答之后,阿难尊者不懂佛的意思,全盘错了,错了就要责备他啦。责备之前这一番的安慰呀,这是必要的。所以越是重的责备,越要好好的安慰他。所以,

【尔时世尊,在大众中,舒金色臂,摩阿难顶。】摩顶是安慰呀,所答的通通错了啊,没有懂得意思啊。那么告阿难以及告大众,阿难不是请求妙奢摩他、三摩、禅那吗?就告诉他:有!有一种三摩提,三摩提是定啊,它的名字叫大佛顶首楞王。这就是阿难所求,而不晓得这个定的名目,不晓得这个名称,佛在此地告诉他:

【具足万行】,这是说这个大定的功德。它是具足万行,就是无量无边的行门都包含在这个大定的里面。只要得这个大定,一切都成就了。

【十方如来,一门超出,妙庄严路】不但释迦牟尼佛成佛是修这个定啊,十方诸佛,是一门超出,就是从大佛顶首楞严王这个门超出来的。换句话说,没有例外的呀,通是修楞严大定。那么『首楞严』,前面经题给诸位说过,翻成中国意思是一切事究竟坚固,这是首楞严的中文的翻译。下面嘱咐他:【汝今谛听。阿难顶礼,伏受慈旨。】佛说你现在仔细听。

那么从这个以下呢,给诸位说啊,都是讲的首楞严大定。首楞严大定有没有办法说出来呢?说不出来,而所讲的这个话,句句话与楞严大定有关系。我们要懂得这一层意思,才会在言语文字里面去体会,去开悟啊,所谓是言下大悟啊!如果连这个意思要都不懂的话,那就像阿难前面错答的那样:“眼在哪里?眼在面孔上。心在哪里呢?心在里面。”那就糟糕啦。这样搞法,再搞无量阿僧祗劫,也搞不出楞严大定出来。所以我们要懂得他这是意在言外,句句话都与大定有关系。我们要会听,要会看,不要学阿难。阿难就是代表的一个十足的迷惑颠倒的凡夫,听佛经啊,意思全听错了。好,请看经文:

【佛告阿难:如汝所言,身在讲堂,户牖开豁,远瞩林园。亦有众生在此堂中,不见如来,见堂外者?阿难答言:世尊,在堂不见如来,能见林泉,无有是处。】

那么这个话,就渐渐地提醒阿难了,佛对阿难讲:如同你所讲,身在讲堂里面,讲堂的门窗开着,你可以从门窗看到讲堂外面的林园。而有没有人,在这个讲堂没有看到如来,也没有看到大众,他看到外面的园林了?阿难答复说了:在讲堂里面,讲堂里面都看不到,能看到外面,没这个道理呀。无有是处,就是没这个道理,这是不对的。在讲堂里面,一定先看到讲堂里面,再看到讲堂外面嘛。

【阿难,汝亦如是。】佛就跟他说了:阿难,你就像这个人一样啊。在讲堂里面不见如来,不见大众,而看到外面,还看得很清楚哩。所以从这个地方,这一句看起来呢,佛前面所问的意思,是意在言外的。阿难没懂,这个地方来点醒他。此地说:

【汝之心灵一切明了,若汝现前所明了心,实在身内,尔时先合了知内身。颇有众生,先见身中,后观外物?纵不能见心肝脾胃,爪生发长,筋转脉摇,诚合明了,如何不知?必不内知,云何知外。是故应知,汝言觉了能知之心,住在身内,无有是处。】

那么佛在前面问讲堂、问你能见能知的意思,通在这个地方统统显出来了。能够知的,能够见的是心啊,不是眼啊。阿难就代表那个呢,能知能见啊,门窗代表的是眼啊。所以在此地把这个意思显出来了,特别着重在灵、明啊,汝之心灵,一切明了啊。说:【若汝现前所明了心,实在身内】,这个身内就比作讲堂。【尔时】,就是正在这个时候。

【先合了知身内】,对于你身体里面,就像你人在讲堂里啊,应该先见如来、见大众啊。你这个身体里面应该看得很清楚啊。【颇有众生,先见身中,后观外物?】有没有一个人呢,先把里面这个五脏六腑都看得很清楚,然后啊,从眼睛里面再看到外面东西呢?有没有这样的人呢?【纵不能见心肝脾胃】,心肝脾胃比较深呢,在很里面呢,那好,你没有看到。那么【爪生发长,筋转脉摇,诚合明了,如何不知?】就在这个表面啦,就在这个表皮底下就是的呀,那你怎么也看不到呢?好像在讲堂里面,讲堂那个深的地方你没有看到,靠近窗口、靠近门的地方,你要向门外看的话,你应该先看到了。你怎么也不知道呢?所以问:【必不知内】,这个必是必定,这是很肯定的一个字。【云何知外?】你要必定不知内,你怎么会知道外呢?

这一番谈话,你看,释迦牟尼佛这番话,转好大一个弯。先从讲堂看这个看那个来作比喻,再把他回归到正题。破他什么呢?心,不在你的身里面啊。眼睛不必破啊,因为那是附属品呢,不重要,重要是在心啊。你不是说一切众生,十类众生,都将这个识心在自己身体里面吗?

【是故应知,汝言觉了能知之心,住在身内,无有是处。】

讲不通啊。觉了能知,这是心的作用。心果然在身体里面,就应该觉了、就应该能知身体里面啊。如果对内完全不知道,对外面呢,知道得清清楚楚,那么你这个心要是说在身体里头,成了问题,这个话讲不通的。

因为用这么一个大转弯,拐弯抹角地把他的错误指出来,他才哑口无言呢,没有话说啦。想一想,是这个道理,他的脑筋比我们是聪明,转得很快,立刻就想了,心不在内,大概在外头,我的心在外头。为什么呢?对外面看得清楚,里头看不清楚啊。下面一段他就是讲,反过头来了,心在外不在内了,处处找心啊。那么究竟是不是在外面呢?我们在下回分解。

历史文章选读集一(新关注的师兄入)

历史文章选读集二(新关注的师兄入)

历史文章选读集三(新关注的师兄入)

《金刚经》治疗抑郁症的方法

一切现象都是我们的牢狱

要学得佛的那个法门在日常生活当中确确实实能做到,做得很圆满

要修出一种清贵的气息出来

现了神通一定就走,这是佛法里面是一种规矩

抑郁症和其他疾病灾难一样,是业报

护法神有两种

世间稍微聪明一点的人都喜欢博学多闻,因此心不能专,志不能一

南怀瑾讲关于治疗抑郁症的故事

法华经浅释23:一般众生无论到那一个境地上,亦有他的执着

能有个好环境来学佛,也是自己过去生种的福报

老师责备学生也是为了爱护他,对不爱护的学生一定是当宾客看待

学点佛法可以摆脱抑郁症

法华经浅释24:定力就是不被一切境界所转,对善恶境均不动于心

这些祖师也靠诵佛经的力量来度化人,诸位切莫轻看

没有吃亏的人,一饮一啄,莫非前定。

法华经浅释25:你生死的问题不清楚,你的大事就没有完成

彭鑫博士:怎么治疗抑郁症?

很多人信佛是迫不得已的信,无路可走了才来试一试的

我们有愿而没有心。只要你存这个心,都是招一切障碍的根源

法华经浅释26:三世诸佛的目的就是教化众生令发菩萨心,使之成佛

法华经是修清净最好的经典,不仅能开智慧,还能圆满世俗种种愿力

出家的弟子接受在家人供养,一定要给人说法才合法

法华经浅释27:真正修道者,不会怕别人比自己好

永明延寿禅师念法华经一万三千部,阎罗王在地府都顶礼他的画像

背诵是三学等运三慧齐修---不是叫你背文字,而是借这个做自己修心的功夫

法华经浅释28:在末法时期能来此学佛听经者,如黄金一般罕有

要做一个真修行人,唱诵和参禅这两样都要会

求学的态度就是这八个字:退坐默然,承受圣旨

法华经浅释29:不要把念佛看得那么容易,一旦业障障住时你想念也念不出来了

环保酵素使用方法分享

要进入修行,就要舍弃应酬、无效的社交等不必要的东西

我学佛学了三年,才肯跪下来拜一拜啊

法华经浅释30:如果有人对于其他法门功夫用不上,可以修念佛法门

尽一切处,都是佛的法身

当你没有信心时,就要记得回归到地藏法门来

初学的时候,解就是行;老参的时候,行就是解。

法华经浅释31:能听过妙法莲华经的人不容易找到,犹如优昙华那么罕见

佛法要以做到为主。你能做到多少就得到多少

今天要想挽救这个世界从不妄语救起,直心是菩提心的根本

法华经浅释32:凡是成功的人,皆有克制功夫

看不起身边的师父,仰慕远方高僧和风景,是我们凡夫的毛病

读佛经乃至古人的注疏不要受他的拘束,才能看到真正的东西

含藏识只有三句话可以解决:发好心,说好话,做好事

法华经浅释33:妙法莲华经乃是至高无上法中之王;佛说此经去权智而说实智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