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七处征心之二:执心在身外

净空法师 青袍笔记 2022-11-03

凡有言谈皆无实义,用嘴巴或文字说法,实际上说不到真实之处,万不可执著于文字,误了自己!

空法严经讲义

请翻开经本,第七页,第三行:

【阿难稽首而白佛言:我闻如来如是法音,悟知我心实居身外。】

从这个地方看起,那么这是七番破处的第二段,也是古注判作七处征心。这个七处征心也好,七番破处也好,说法虽然不一样,大意都差不到什么地方去。最重要的,我们是要懂得这个七番问对,它的用意究竟在什么地方?这一点特别的重要。因为佛法,尤其是大乘佛法,无论是在哪一宗,哪一种法门,他的目的呢,都是在见性,禅家所谓,明心见性,见性成佛。目的是在此地。那么这个七番问答的目的也就是在此地,换句话说,这个七番问答,就是诱导我们见性的一种方法。我们要懂得这个意思呀,读这个七段经文,就晓得其目的是在什么地方。

那么七段经文读了之后,看看我们自己是不是能够悟明心地。不能悟明,也没有关系,慢慢来嘛。一次不行,再来第二次嘛,那么后面有十番显见,乃至于到本经终了,处处都是诱导。一遍不行,就再来一遍,古人是一部书里面读几千遍开悟的,也不在少数啊。所以我们千万不要灰心,讲求的就是要一门深入。一遍不开悟,“哎,这个经对我不契机,我再另外换一种。”换一种也未必契机。什么叫契机呢?熟透了,就契机了。那么自古以来,特别是我们中国的学者,在楞严经里边开悟的人数,可以说是特别多。

那么这个七处,主要就是叫我们去领悟真心的体相。虽然没有从正面说,都是用旁敲侧击的方法。前面第一番,这是一般凡夫平常的执著,总认为自己这个心是在身体里面。那么结果被佛一问呢,仔细的想一想,如果这个心是在身体里面,心是灵明觉知啊,那为什么是见不到心肝脾肺呢,而能够把外面的境界,看得清清楚楚呢?所以,阿难想想呢,在这个身内是讲不通啊,那大概就在身外。所以这个话头啊,立刻就转变了。

【阿难稽首】,稽首就是我们现在讲的顶礼,五体投地,礼拜。【阿难稽首而白佛言,我闻如来如是法音】,如是法音就是指前面一段,佛给他讲的一番开示。说:【悟知我心实居身外】他开悟了,悟了什么呢?我这个心在身体之外,不在身内!而且这个语气,诸位看看,很肯定:实居身外,实实在在是在身外。为什么晓得是在身外呢?下面就说出了在身外的道理了:

【所以者何?譬如灯光然于室中,是灯必能先照室内,从其室门,后及庭际。一切众生,不见身中,独见身外,亦如灯光,居在室外,不能照室。】

那么他所举的这个比喻,跟前面佛所讲的比喻是相仿佛的。佛把阿难比作,把讲堂比作;而阿难在此地把这个灯比作心,把室比作。所以在这个比喻上是相仿佛。

那么先比喻,好像这个灯要是点燃了,在这个室内的话,一定是先照里面,然后再从门窗照到外面。那么这个证明这个灯是在室里面。可是一切众生,他跟这个情形是相反的,他能够见外面不能见里面,这好像这个灯没有点在房子里面,点在房子外面,所以外面照得清清楚楚,里面照不到。那么他举出这个比喻,证明我们能够灵明觉知的心,一定是在身外。对于身外的境界,看得清清楚楚,身体里面,是一无所知。这就好比这个灯光居在室外,不能照室。

【是义必明,将无所惑,同佛了义,得无妄耶?】

那么阿难想想,这很有道理,这个一定没有错了。「是义」,义是指义理,就是这个道理。必定是很明白的了。「将无所惑」,再没有迷惑了。「同佛了义」,这个见解大概跟佛的了义见解是一样的了。「得无妄耶」,这个大概是不错了。所以从语气来看呢,都是很自负很肯定的,认为自己的见解决定没有错误。那么我们看看佛用什么方法来破他:

【佛告阿难:是诸比丘,适来从我室罗筏城,循乞抟食,归祇陀林,我已宿斋。汝观比丘,一人食时,诸人饱不?】

这个世尊的答复,他所用的方法,是以身心相知来破这个心在外。佛答复的这些比喻也用得很善巧,比喻是取最近的,也是最好的比喻,那么他就取这个当前的比喻。释迦牟尼佛,从室罗筏城回到祗桓精舍,这是刚刚回来不久,所以就说了,「适来」就是刚才,我从室罗筏城回来,归到祗桓精舍了,回来了。「我已宿斋」,宿斋在此地讲就是我吃过饭了。斋是中食,过中不食叫作斋,所以斋是属于中食。

佛说:【汝观比丘,一人食时,诸人饱不。】这个叫着阿难,汝是叫阿难,你仔细地去观察观察,一个人吃饭,那别的大众会不会饱呢?这个比喻里的意思,这个就是自他是二啊,二就不相关啊。如果身是身,心在身外,那就是变成二了,就彼此不相关。那么心有知啊,身就不应该有知啊。好像是我吃饱了,你没有吃,你不饱啊。总不能说我吃饭了,你肚子饱了,那怎么呢,那就相知了,那就是一不是二了。所以用这个比喻,来叫阿难在这个里面去悟,悟明这个道理。

【阿难答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是诸比丘,虽阿罗汉,躯命不同,云何一人能令众饱。】

用这个比喻来做大前提,那么这么一听,阿难明白了,所以立刻答复不是这样的。为什么呢?这些比丘虽然都证得阿罗汉了,都证了果是不错。虽然证了果,但是身体不是一个啊。纵然是都成佛了,我们大家都成佛了。佛佛道同那是不错的呀,但是每一个佛有每一个身体在呀,我吃了饭你还是不会饱啊。不能说我吃饭了,大家都饱了,没有这个道理呀,躯命不同啊。所以怎么能说一个吃饭大家饱呢?那么这个大前提,总算是阿难肯定了。

【佛告阿难:若汝觉了知见之心】这个『心』上特别加上这几个字,我们要注意它,凡是讲到心啊,佛都要加上这几个字样。就是能够觉了,能够知见,是心的作用。所以说,如果你说这个觉了知见的心,【实在身外】,要是实实在在在身外的话,【身心相外,自不相干】这个身心相外,就是身在心之外,心在身之外,就跟前面一人吃饭众人不能饱意思是一样的。那么身心相外,是自不相干啊,等于说是两个身体,它彼此不相干。那成什么样现象呢?

【则心所知,身不能觉。觉在身际,心不能知。】

这是一定的道理呀,就跟阿罗汉一样,你一个人吃饭,我吃饱了,他没有吃,他不会饱,跟这个道理是一样的。那么心有所觉知的时候,身应该不晓得,它是彼此对立了,分开了。身有所知觉的时候,应该心也不晓得。那么这样才能够成立啊,心实实在在在身之外,才能够讲得通。那么来试验试验,看看是不是这样?

【我今示汝兜罗绵手,】佛就把手举起来,兜罗绵是一种埴物,这是比喻佛手相之好。佛的手相就像兜罗绵那样的细,那样的柔软,所以称之为兜罗棉手。那么说佛就把手举起来,举起来就问他。

【汝眼见时,心分别不?】这个地方注意到:汝眼见是身,眼在身;心里面起分别是心。如果说我眼见了,心里不晓得,那可以说你这个身心是相外的。但是我们一见呢,心里头立刻就分别,这就是身心相知啊,它是一不是二呀。

【阿难答言:如是,世尊。佛告阿难:若相知者,云何在外?】

眼一见心里面立刻就分别,可见啊,那个身心是相知的,不是相外的。所以下面佛就下结论了。

【是故应知,汝言觉了能知之心,住在身外,无有是处。】

说是心在身体之外,这是讲不通的呀。那么这个道理啊,为什么说,在内又不是,在外又不是?这个道理我们可以用两个比喻来说,这两个比喻在今日之下,才能够说得出来,在佛陀那个时候,没有办法,说不出来。

譬如说我们看电影,我们把电影里面那个人的身相,当作身体,电影那个银幕那就是心。你们想想,那个银幕是在它身之内,还是在身之外呢?如果说是在身之内,它那个身体移动一下,那应该就没有啦,身心就离开啦,它不是的。它是什么呢?这个心是个理体,这个身相永远不能离开这个理体。无论身从银幕这一端走到那一端,始终没有离开银幕啊。诸位从这个比喻里面去体会去。

还有一个比喻,好像那个无线电的收音机。我们把这个电收音机比作身,它是个身相,小小的一个物体。把这个电波比喻作。那么我们要问问,它那个电波是在收音机的里面还是在外面呢?如果你说在里面,你把它拆开细细看看,找不到。你说在外面,你按钮一打开呀,它就会响。你摆在这个房子里会响,你拿到那个房子里头还会响。究竟那个电波在什么地方呢?电波是无处而不在啊。所以诸位要晓得心量广大无边啊,心包太虚,量周沙界呀,那是我们的真心呢。我们这个身就像一部机器呀。所以你真正懂得了,说在内也对,说在外也对。你不明了这个真相啊,说内是错,说外也是错,怎么说都是错。希望诸位要从这一点去悟入。

这个道理果然是透彻了,你才晓得六神通里面的他心通、宿命通啊,那究竟是一回什么事。这就是要问了,心,一切众生的这个心,是一,还是二呢?或者我们讲识,讲阿赖耶识,阿赖耶识是一还是二,还是多?

我们说一个众生,有一个神识,那个是迷的状况之下啦,是有情执啊。佛在大经里面给我们讲得很清楚呀,有情众生执著阿赖耶见分里面的一分为自心相啊,并不是以阿赖耶见分的全体为自心相。如果以阿赖耶全体为自心相了,你就有他心通了。为什么呢?别人那个心相也是落在阿赖耶识里头啊,你要是以一切阿赖耶识为自心相的话,那么别人的知见你都晓得了。

我们现在所以没有他心通,没有宿命通,就是在阿赖耶那个整个仓库里面,我们只划了一块,这是我的,那些都是不与我相干的,我只知道这些,别人的我都不管。这可是绝大的错误啊,执著阿赖耶相分里面一分。我们晓得尽虚空遍法界的相啊,都是阿赖耶的亲相分,我们只执著这个四大的色身为自身相。

那么这是谁造成的呢?第七识造成的。第七识是执著啊,第六识是分别啊。所以将我们本来有的广大的心量,无边的身相,都失掉了,变成这么一点点了。那么现前我们这个自心相、自身相,决定是虚妄的,不是真实的,过错就在此地。七处征心,十番显见,就是叫我们悟出这个道理。

所以说是会了的,头头是道,处处皆是啊;不会的处处成障啊,处处皆非呀。那么这是以阿难来代表一个迷人,代表一个凡夫,所知所见完全错了。我们要明了错在哪里?阿难的错处,正是我们自己的错处。诸位要明了这个道理了,你才晓得,佛给他讲的不在外,有不在外的道理。

那么这个内外啊,可以说是两种主要的执著。一切众生,说实在的话,都是执著心在身内,执著心在身外的这个还是少数啊。下面五处,这是很少人有这个执著,确确实实也不是我们能够想象得出来的。我们拿世间法来观察呢,阿难确实相当聪明,他能够想出这么多的所在。

历史文章选读集一(新关注的师兄入)

历史文章选读集二(新关注的师兄入)

历史文章选读集三(新关注的师兄入)

《金刚经》治疗抑郁症的方法

一切现象都是我们的牢狱

要学得佛的那个法门在日常生活当中确确实实能做到,做得很圆满

要修出一种清贵的气息出来

现了神通一定就走,这是佛法里面是一种规矩

抑郁症和其他疾病灾难一样,是业报

护法神有两种

世间稍微聪明一点的人都喜欢博学多闻,因此心不能专,志不能一

南怀瑾讲关于治疗抑郁症的故事

法华经浅释23:一般众生无论到那一个境地上,亦有他的执着

能有个好环境来学佛,也是自己过去生种的福报

老师责备学生也是为了爱护他,对不爱护的学生一定是当宾客看待

学点佛法可以摆脱抑郁症

法华经浅释24:定力就是不被一切境界所转,对善恶境均不动于心

这些祖师也靠诵佛经的力量来度化人,诸位切莫轻看

没有吃亏的人,一饮一啄,莫非前定。

法华经浅释25:你生死的问题不清楚,你的大事就没有完成

彭鑫博士:怎么治疗抑郁症?

很多人信佛是迫不得已的信,无路可走了才来试一试的

我们有愿而没有心。只要你存这个心,都是招一切障碍的根源

法华经浅释26:三世诸佛的目的就是教化众生令发菩萨心,使之成佛

法华经是修清净最好的经典,不仅能开智慧,还能圆满世俗种种愿力

出家的弟子接受在家人供养,一定要给人说法才合法

法华经浅释27:真正修道者,不会怕别人比自己好

永明延寿禅师念法华经一万三千部,阎罗王在地府都顶礼他的画像

背诵是三学等运三慧齐修---不是叫你背文字,而是借这个做自己修心的功夫

法华经浅释28:在末法时期能来此学佛听经者,如黄金一般罕有

要做一个真修行人,唱诵和参禅这两样都要会

求学的态度就是这八个字:退坐默然,承受圣旨

法华经浅释29:不要把念佛看得那么容易,一旦业障障住时你想念也念不出来了

环保酵素使用方法分享

要进入修行,就要舍弃应酬、无效的社交等不必要的东西

我学佛学了三年,才肯跪下来拜一拜啊

法华经浅释30:如果有人对于其他法门功夫用不上,可以修念佛法门

尽一切处,都是佛的法身

当你没有信心时,就要记得回归到地藏法门来

初学的时候,解就是行;老参的时候,行就是解。

法华经浅释31:能听过妙法莲华经的人不容易找到,犹如优昙华那么罕见

佛法要以做到为主。你能做到多少就得到多少

今天要想挽救这个世界从不妄语救起,直心是菩提心的根本

法华经浅释32:凡是成功的人,皆有克制功夫

看不起身边的师父,仰慕远方高僧和风景,是我们凡夫的毛病

读佛经乃至古人的注疏不要受他的拘束,才能看到真正的东西

含藏识只有三句话可以解决:发好心,说好话,做好事

法华经浅释33:妙法莲华经乃是至高无上法中之王;佛说此经去权智而说实智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