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悟的人吃饭都是修大定修智慧。迷的人吃饭是造罪业造业障

净空法师 青袍笔记 2022-11-03

凡有言谈皆无实义,用嘴巴或文字说法,实际上说不到真实之处,万不可执著于文字,误了自己!

摘自空法严经讲义

十番显见之四显见不失

下面是第四段,「显见不失」。我们将经文念一段:

【阿难即从座起,礼佛合掌,长跪白佛:世尊,若此见闻,必不生灭,云何世尊,名我等辈,遗失真性,颠倒行事?愿兴慈悲,洗我尘垢。】

这一个疑问呢,你看看,是紧接着前一番开示而来的。疑问从哪里来呢?从圣教而生的。为什么会从圣教而生呢?阿难多闻啦,死在音声名句之下,所以才有种种的疑问。那么这个我们在讲华严经的时候,也特别说明了:佛法之难就是难在,不容易真正做到离相清净,这个很难。佛所说的一切法都是对治我们毛病的。好像我们有病了,佛才采取种种药物来给我们治病。药把病治好了,那个药啊,是执著不肯放松。这就叫法执。谁执著法执呢?当然是我执著法执,所以我法二执啊,始终没有办法突破。佛真正是苦口婆心,极其善巧方便,奈何众生就是不悟。看经执著文字,听讲执著名言音声,用的全是分别心、执著心,这是不悟之所以然。

佛所教给我们的,全不是这么一桩事情。佛不要我们执著言语,不要我们执著文字,不要我们起心动念,听就听,何必起心动念呢?何必去想东想西呢?唉呀,佛说这个话是什么意思啊?那你就糟了,你在这里就打妄想啦。所以佛在《金刚经》里教我们受持的方法:离言说相、离文字相、离心缘相。心缘相就是妄想。离相读诵,离相听闻,岂不是头头是道吗?!处处见性啊!与佛有什么两样呢,那就是成佛的境界。

阿难尊者所示现的,是我们凡夫境界,随着佛的言说在生解。这个生解就是金刚经里讲的这个三种相,就是心缘相,缘虑之心,妄解佛义。这个事情真正是难,不解的时候要问。总而言之一句话,阿难一直到现在啊,还不会用心。诸位要晓得呀,阿难尊者是释迦牟尼佛的侍者啊,跟佛一生。就是因为感情太重了,佛的言语记得牢牢的,比咱们录音机还要灵光。佛一生所讲的经,阿难听了一遍,再也不会忘掉。

那讲的是什么意思呢?阿难并不晓得。换句话说,他会背,什么意思他不晓得。这种情形,不要怪罪阿难。后世的大德当中,一生当中把这个经背得很熟的,多得很。你问他什么意思?不懂!啊,我过去有一个同事,金刚经背得很熟。他金刚经从头到尾背一遍,一个字不错,十三分钟。他背了三十多年,金刚经懂不懂呢?不懂!那么阿难尊者也是这一流人物,哈,就是示现的。

佛法常说:依文解义,三世佛冤,佛都喊冤枉啊。如果随言说而生解,跟依文解义是一样的。阿难在此地啊,就是随言生解,这个解是什么呢?是起妄想,听了之后他就打妄想。诸位要是能够稍有契入,阿难的病根在什么地方,一眼就看破了。阿难的病根,代表众生的病根。

我们看这一段文的意思,阿难尊者因为听了前面世尊跟波斯匿王在讨论生灭与不生灭这一桩事实的真相,他听了之后,起了一个疑问。前面这一行这是礼节:【阿难即从座起。礼佛合掌,长跪白佛。】三业恭敬,不必多说。【世尊,若此见闻,必不生灭,】那么他问的意思是,见性里头还包括了闻,这个意思就是见闻觉知,六根的根性,用见闻两个字代表就行了。必不生灭,必是必定,是一个肯定的语气,必定是不生不灭的。

【云何世尊,名我等辈,遗失真性,颠倒行事?】可是想想前面,佛曾经举拳头叫阿难见,那么能见的见性,就是寂常真心,与诸佛如来等无差异啊。为什么世尊又给这些凡夫啊,取一个名字,叫它作「遗失真性」呢?「颠倒行事」呢?为什么佛你就不颠倒、遗失呢?那我们想想看,阿难问的有没有道理呢?听听很有道理。

那么这个问的话,诸位一定要听懂。阿难是渐渐明白了,但是又想佛以前讲的话,好像前后有矛盾啦,有抵触啊。波斯匿王是凡夫啊,明明在凡夫身上指出不生不灭的真性了,见闻觉知之性是不生不灭的呀,为什么佛说凡夫叫遗失真性呢?真性明明起作用,它怎么叫遗失了呢?为什么叫凡夫颠倒行事呢?佛为什么不遗失呢?为什么不颠倒呢?他的问题在此地。那么由此可知啊,他这个疑是从显见不动那一块来的。这一下就是又迷惑了,这个结又解不开了。

【愿兴慈悲,洗我尘垢。】唯愿如来大慈大悲,来给我们开示。求佛指出这个事实的真相,破除大众的疑惑。那么在此地啊,我们应当要晓得,如来所指的本来没有生灭啊,这是见闻之性;而阿难心里面所想的呢,跟佛所指的不是一桩事情,阿难计度的是见闻的作用。

我记得在讲习当中也给诸位说过,我讲慈悲心的时候给诸位讲过:见闻之性,是遍法界,遍虚空界,遍众生界,无处而不在啊。连个生相都找不到,哪里还会有灭呢?!生都没有,它还有什么灭呀!佛所指的是这个,是指的理体啊。阿难所计度的是业用。佛从体上讲,阿难从用上会。用上就有限了,用怎么样呢?是随心应量。随心应量啦,不是佛随心应量,是真如本性随心应量。这个诸位要晓得。

阿难不了解随心应量的事实真相,所以他依旧迷在自己这一身之中。就像前面所举的比喻,佛将真性比喻作大海,将这个身比喻作大海里的一个水泡,众生就误以为这个水泡就是大海。误以为我们现在能够思维、想象、测度、思量的,这就是我们的真性;误以为这个四大五蕴这就是我们的身心,这是真性里头一个小水泡而已啊,是真性所起业用之一。无量无边的德用,这个里头是一分啦。

一分跟全体,是一不是二。可是凡夫不知道这个真相,认定了这个水泡就是大海。整个大海呢,虽在他这个业用之间,他不知不觉。这就比喻妄识,是在你面前,你不认得;你不认识,这个就是遗失真性的意思。是不是真的遗失呢?不是。你还天天在用真性,你用而不知啊。遗失是说你不知道啊,并不是真正的遗失了。天天用它,天天不知道,我们正是如此。所以,在一个大彻大悟人他眼光当中,试问问,哪一个不是佛呢?人人都是佛。哪一个不是菩萨呢?你的喜怒哀乐一切作为,全是菩萨行。

为什么说你这个三业在造业呢?迷叫造业,悟叫菩萨行。干的还是一样。并不是说悟的人所做跟迷的人所做是两样,不是的。觉悟的人要吃饭,他吃饭叫菩萨行,吃饭叫无量智慧,无量功德。咱们迷了也吃饭,吃饭叫造罪业。咱们问一问,我们吃饭为什么造罪业?我们吃饭起贪嗔痴啊。那个菜的味道好一点,多吃几口啊,起贪心呢;不好吃的,今天这个菜炒的不好,饭也焦了,起嗔恨心啊。吃饭造罪业,起贪嗔痴慢。菩萨吃饭的时候啊,叫开智慧。为什么呢?他在吃饭的时候修平等心。并不是说酸甜苦辣咸他不知道,他清清楚楚。清清楚楚是智慧增长,他修的是般若。虽然是五味清清爽爽,他自己如如不动,不起贪嗔痴,这是修楞严大定呀。人家吃饭是修大定,修智慧。我们吃饭是造罪业,造业障。这不同样吃饭吗?所以佛说我们颠倒啊,就颠倒在此地。

所以觉悟的人,六根接触六尘,那就是六祖所说的,以一般若,生八万四千智慧,这个叫作正遍知呀。实际讲,事是一样的,决不是两样的。凡夫在这个境界里面呢,他是依无明。无明是什么事情都不清楚啊,事实真相不知呀。生八万四千烦恼,他不生智慧,生烦恼。诸位去细细想想这个意思。这个话很难讲,叫诸位想想,你怎么会想得出来呢?想想又用分别心了,又用执著心了。不用分别执着去想,那就对了,那就跟佛菩萨的想一想味道是一样的。一落到分别执着啊,那就错了。那么我们首先把阿难这个疑问讲了,答在问处啊。

请看经文:【即时如来垂金色臂,轮手下指,示阿难言:汝今见我母陀罗手,为正为倒?阿难言:世间众生,以此为倒,而我不知谁正谁倒。】

阿难在楞严会上,被世尊骂怕了,所以答话的时候都很有技巧。不敢自己说,又怕佛骂他,说是别人认为是这样的,我不晓得,这是答话的一种技巧。那么世尊没有答复他什么叫正、什么叫倒。先表演一下给他看看,让他自己去辨别,哪是正哪是倒?

「即时」是阿难问完话之后,佛没有开口说话,先有个动作,把他这个膀臂竖起来。「垂金色臂」,先是垂下来。「轮手下指」,轮手,佛的十个指端都是轮相,所以我们称之为轮手。往下指。「示阿难言」,先垂一个相,就问阿难。你现在见我母陀罗手,母陀罗,翻成中国意思就是印的意思,就是一个手印,是一种表示。那么也像什么呢?现在所谓的手语,佛的手都是代表义呀,这就叫作印手,佛法术语里头叫印手。说「为正为倒?」我这样放,究竟这个叫正还是叫倒呢?这就是翻过来反问阿难,你说这个是正是倒?

阿难底下的答复,确确实实,这个手臂下垂、上指,这是没有一定的啊。所以佛这一问呢,他也不晓得哪个叫正、哪个叫倒。随众生的,众生,「世间众生,以此为倒」,世间人认为这个是倒,世间人这么说的,我不晓得哪是正哪是倒。但是这里头,究竟哪个叫正、哪个叫倒不相关,没有关系。关键在哪里呢?关键在说明倒正不二,关键在这个地方。如果是聪明人,佛这一动作,一问,阿难就应该就恍然大悟了,他前头那个疑问就不必再说了,就开悟了。

那么我们看看释迦牟尼佛的教学,处处是诱导人开悟。这个法子你不开悟,接着另一个法子。没有一个动作、一句话,不是叫人开悟的,这个才叫善巧方便啊。如果这一个动作一句话,而不是叫众生开悟的,给诸位说,那就是佛法讲的戏论。戏论叫开玩笑,无意义的。无意义的举动,无意义的言语,佛绝不说。所以佛的一生,一举一动,一言一笑,都是启发众生,都是开悟众生的。这个在教学艺术来讲,是达到登峰造极。今天有许多人想学教学法,最高明的教学法尽在佛经之中,也尽在祖师语录当中。你要不会,你看不出名堂来,看不出苗头啊。你要会了,那真是佩服得五体投地。

所以在此地,佛的意思,取这个膀臂,虽然是倒,讲颠倒,手臂没有失掉,这是大众容易明了的。可是那个心颠倒了,性并没有失掉啊,这一点呢,众生就很难理解了。所以在此地,以很容易了解的这个例子,比喻难知的这个事理。所以这种动作只是取作比喻而言,要我们因比喻而开悟。我们看底下经文:

【佛告阿难:若世间人,以此为倒,即世间人,将何为正?】

前面的一个动作、一句话,阿难又当面错过,没悟入。那么佛在这时紧跟着,再追一句,处处都是有启示的意思,再接着跟他说。这个膀臂倒与正,实在讲是没有一定的。即使世间人以下垂为倒,那么再问阿难了:那以什么为正呢?阿难答复的大意是把这个推托到世间人上,所以佛也问:那么世间人以什么为正呢?阿难要在这句话里头听懂意思了,也就能大彻大悟。倒也好,正也好,没有离开这一个膀臂啊。那么佛所讲的颠倒性也好,正遍知也好,没有离开本性啊,不是一个道理吗?

阿难疑问就在此地,你看佛这个答复得多巧妙。所谓人有凡圣啦,凡圣都是假名,就好像自己讲,一个正、一个倒,正叫作圣,倒叫作凡。可是本性呢,是一不是二啊。正倒不离开手臂呀,没有失手臂,凡圣也不失一个本性啊。所以此地不是辩论,此地是处处诱导阿难破迷开悟。那么在此地啊,阿难又错过了,释迦牟尼佛随处指点,而阿难尊者,是头头错过。(未完)

净空法师楞严经讲义摘录

六道轮回舍身受身是看他现前业力哪个业力最强最大,强者先牵

大经不懂没有关系,一遍一遍地熏习久了,就会开悟

念念当中没有一切的希求,他就证无生法忍了

这个大定不是修来的呀,放下,定就现成的了

我们的功夫用在断贪嗔痴慢,这叫会用功

弘法利生是一切善法里面的第一善法

看破一分就放下一分。不肯放下功夫就不能进步

把你最喜欢的头一个舍掉,你要肯这样做叫真正的修行

你要见到世间过,就不是修道人,永远不会明心见性

现前苦乐忧喜舍看破了,一切境界里面能如如不动,这个叫作功夫。

我们学佛就是六根在六尘境界当中,要晓得回头返观自性

心是通的,心是一不是二,你所想的事情,我都知道

记住一定要正助双修,正修是念佛,助修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要在转识成智,转的方法要学分别即是不分别,执著便是不执著

佛给我们讲,迷的时候一切都不是;悟了以后一切都是。

佛法是以悟为宗,说法听法读诵都是摄心的方便

摧邪立正的邪是我们自己心里头的邪思,与外人不相干

修行是修正行为,行为有了错误,把它修正过来

净土法门唯一的一个特色就是带业往生

佛说法最大的期望就是希望我们直下承当

凡是把佛菩萨也看作鬼神来祈求保佑,这个是极冤枉啦,迷信到所以然处了

人家说我们盲修瞎练就一肚子不高兴,这个不高兴正是盲修瞎练

楞严经跟华严经,就是帮助我们得到理一心不乱

一法含一切法,一种解脱门含摄无量无边的解脱门,法法如是

背书是修根本智,它并不重在记诵,目的是开悟

佛法里面所谓迷失自心,就是误认缘影为自心,那与认物为己、为心没有两样

为什么叫你天天念经背经?这念经背经就是唤醒自己

性迷了就叫识;识悟了就叫作性

念佛看你用什么心去念,有念佛念到地狱饿鬼里去了

我们现前这个十法界依正庄严山何大地芸芸众生,就如银幕里头现出来的相

阿赖耶识里头的种子是不是真实的,一不相熏种子就没有了

不与境缘相会的那是真心;凡是与境缘相会的通是妄心

要想超越轮回在业上(修善)是不行的,一定要破惑才行

凡是没有明心见性的人,都是属于邪见之人

七处征心之之六:执心在中间

七处征心之之六:执心在中间

七处征心之五:执心则随有

七处征心之四:执心分明暗

七处征心之三:执心潜眼根

七处征心之二:执心在身外

七处征心之一:执心在身内

读佛经乃至古人的注疏不要受他的拘束,才能看到真正的东西

今天要想挽救这个世界从不妄语救起,直心是菩提心的根本

初学的时候,解就是行;老参的时候,行就是解。

我学佛学了三年,才肯跪下来拜一拜啊

求学的态度就是这八个字:退坐默然,承受圣旨

背诵是三学等运三慧齐修---不是叫你背文字,而是借这个做自己修心的功夫

出家的弟子接受在家人供养,一定要给人说法才合法

我们有愿而没有心。只要你存这个心都是招一切障碍的根源

没有吃亏的人,一饮一啄,莫非前定。

老师责备学生也是为了爱护他,对不爱护的学生一定是当宾客看待

世间稍微聪明一点的人都喜欢博学多闻,因此心不能专志不能一

现了神通一定就走,这是佛法里面是一种规矩

要学得佛的那个法门在日常生活当中确确实实能做到,做得很圆满

记住:同学们当中有过失是不可以说的,无论是当面无论是背后

从绐列举这六位上首的专长,也就能看出这一部经的特性。

佛菩萨现身是随我们众生根性的

我们一定要孝亲,一定要爱国,一定要懂得本末这个顺序

佛学是人生最高的享受

完全为众生的是正;有一念为自己都是邪

有心就有业,无心就无业。

菩萨所修的就是利益一切众生,自已所得到的是清净平等慈悲

用这一个名号是唤醒自己本性里面的释迦牟尼佛

因为你有时间观念,你就会老

我觉得修定最好的办法是背经,背经书就是修定

你的我执、法执还在,你就还没有入门

在古时候凡是学佛的不管学哪一宗,没有不读《楞严》的

见了性的人才看到“常乐我净”

执着恶法是病,执着善法还是病。一切都不分别,心才能定得下来

一切法里头不起心不动念,那就是舍识用根

般剌密帝法师把楞严经送到我们中国来的苦心

现前一念心我们不难体会,但是现前一念心的理体不容易体会

两三年不间断熏习,利根的人就有入处,就有悟处

有断证的功夫,能以观照破见思烦恼.是观行级的菩萨

用根不用识;称性不着相

修行的方法上来讲:一根归源,六根就通达

破戒的人佛有办法救他,破见之人诸佛没有办法救

凡是秘密传教的一定有问题啊,不要去相信他

众生为什么一个人一个相貌呢?

诸佛菩萨千经万论教我们“敬”,要懂得了诚与敬

背诵经典是第一层的功夫;持咒念佛是第二层的功夫

业障相是通过人的长相可以看出来


历史文章选读集一(新关注的师兄入)

历史文章选读集二链接(新关注的师兄入)

近期的连载目录链接

宣化上人教念楞严咒,万佛城教读慢诵楞严咒

慧律法师教念楞严咒,文殊讲堂唱诵楞严咒

大悲咒的妙用及修法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