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用根不用识;称性不着相

净空法师 青袍笔记 2022-11-03

凡有言谈皆无实义,用嘴巴或文字说法,实际上说不到真实之处,万不可执著于文字,误了自己!

--------摘自净空法师主讲楞严经讲义

从根解结,这是楞严经在修法里面最重要的一点意思。那么我们要会用这个方法了,把它运用在念佛法门里面来呢,给诸位说,这就是“理一心不乱”。那一句佛号啊,就跟经里面所讲的:这一句佛号的力量,能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啊!真有这么大的力量吗?给诸位说,真有!在我观察之中啊,力量不只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啊。说八十亿劫生死重罪,还说得太少了,真有这个力量!所以说,这个理论你要懂得,方法你要会用啊,那这个用功夫实在是得力啊。

这个两点的开示是佛对于大乘指示最重要的原则,那么我们从这个原则上去寻找下手之处。我们从哪里下手呢?从哪里入门呢?这是很重要的!所以《楞严》里面有初方便,有最初方便。那么一入经文,我们就能看到阿难所请的是最初方便,就是最初下手啊。最初下手,诸位要晓得,这是大乘法,这是一乘法,是佛法里面最高级的佛法,不是普通的佛法,所以他的最初方便,这个水准就相当地高。

第一,用根不用识。什么是根?什么是识?我们要把它分得清清楚楚。这个“根”是指根中之性。你比如,我们“见”,你要是懂得《楞严》的道理,依照《楞严经》的修法,我们要用见性去见一切法,不用眼识去见一切法。这就转过来啦!我们听一切音声,我们用闻性去闻,不要用耳识去闻,这就是“舍识用根”。为什么呢?见性、闻性不生不灭啦,与如来果地上的大涅槃不生不灭相应。你看,跟佛的开示,因果相同啊。

我们用眼识去见,眼识是生灭法。我们读《唯识》,诸位晓得,“眼识九缘生”啊。少一个缘,眼识都不生啊,所以眼识是生灭法。“耳识八缘生”,它也是生灭法。那么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要是用生灭心,不管你修哪个法门,你用生灭心,你要求不生不灭的果,你就错用了心了,你在果报上说,你得不到。这个关系非常地重大!

如果我们会用了,给诸位说,现在就得自在啊,就离苦得乐啊。无论在什么环境里面,心开意解,真是法喜充满啊!一切的烦恼、忧悲、恐怖,通通都没有了,只要你会用。所以,不要说将来殊胜的果报,现前的果报,连神仙也办不到啊。所以一会用了,立刻就有享受。

那么,如果我们要会用,当然在会用之前,必须要把根识要分得清清楚楚。根识要分得清楚,也不是个容易事情。你看看玄奘大师的《八十规矩》里面就说:“愚者难分识与根。”那个愚者是指什么人呢?指阿罗汉。阿罗汉对于什么是识,我们就举这个眼来说吧,什么叫眼识?什么叫见性?那个“根”就是指的见性,阿罗汉都分不清楚啊。分不清楚,当然他不会用。

那么我们现在用的是什么呢?我们现在就是根与识混合起来在一起用,这是佛告诉我们的。现在我们要做的工作呢,就是混合在这个里面的,把那个识,把它剔除,单单用根,用根中之性,这是最高明、最究竟的修行方法,也是最直截了当的方法。用这个方法去修,给诸位说,不要三大阿僧祇劫啊。如果你真把这个道理明白,真会用了,几天就成功了。成个什么呢?给诸位说,成佛了!成佛就太快了。

所以成佛做祖不难啊,难在这个道理难明!道理懂得之后啊,你要能信得过啊,要能体认啊,认真地去干啊。因此,性相两宗的东西,我们都要留意。为什么呢?目的就是在鉴别什么叫性、什么叫识。不但要鉴别,而且还要把它圆融。

诸位要晓得,识从哪里来的?识还是性里头变现出来的,是性的一种作用,是“迷”的作用,不是“悟”的作用。因此,我们讲阿赖耶识,讲真如本性,真性跟阿赖耶识是一体,不是二体啊。所以阿赖耶,我们常常讲是“真妄和合”啊;实在讲呢,纯真无妄啊。那个“妄”是假的,哪里会有真的“妄”?所以那个“妄”不过是一念迷情而已,迷情就不真实啊。把那个不真实的迷情看破了,就成功了。迷没有关系,你要觉悟了那是“迷”,迷不碍事啊。怕的是什么呢?迷而不觉,这个就叫真迷。迷的时候觉悟了,那是“悟”,不是“迷”,所以就大用自在了。那么这是大乘学人入门的第一步。

第二、称性不着相,这个是了义的修行。称性就是要与法性相应啊。我们离不离开相呢?不必离开相。相虽然是虚妄的,你知道它虚妄的,刚才说过了,它不碍事。妄不碍真、妄也不碍妄,所以在《华严》里面才讲到理事无碍,它没有妨碍,只要你悟。迷了就有妨碍,悟了没有妨碍,所以理事无碍、事事无碍,事与事也无碍。为什么?妄不碍妄、妄也不碍真,这个样子才能入无障碍的法界。

麻烦的在哪里?麻烦在着相,着相是迷而不悟啊。那么离相呢?不着相呢?不着相并不是离开了相,就在相里面而不执著。这个不执著当然是指我们心地上不执著,心地清净啊,事相无碍啊。

我们在《华严经》里面看看这个五十三参,菩萨在世间,从事于各行各业都没有障碍,每一行业都是行菩萨道,都是了义的修证啊。五十三参里面,每一位善知识都是了义的修证啊。所以楞严说理的多,实际上修行的榜样是四十华严的五十三参。

那么了义修证表现在生活上,就是在修证的事项上,你看五十三位善知识里面,以出家身份来修行的,五十三个人里面只占了五个人啊,那么其余四十八位都是示现的在家众,没有出家啊。而五十三位善知识里面,把六道里面的众生全都概括了,有天神,有外道,男女老少、各行各业都有。从政的有帝王、有宰官,里面也有教学的,也有从事于工商的,也有做医生的,各行各业都举出代表啊。实在讲,那五十三人都代表完也代表不尽啊。五十三个人是举一个例子而已啊,那么这个将来在大经里面,我们可以能看得到的,是举例而已。他们各个都是了义的修证,皆是称性不着相的修行。

不着相,身心清净,没有烦恼啊。心清净了,就放光明,一切的理、一切的事就看得清楚;着相,心就不清净了,不清净了,对于一切事理就看不清楚。所以我们要想叫自己心里面常常能生智慧,生智慧,那你就得在事相上不要执著。

那么也许要问啊,有的时候不执著、不分别,事情办不通啊;那么执著、分别又错啊,那到底叫我怎么办呢?这个里面就是迷与悟啊。悟了的时候表现的那个执著分别啊,恒顺众生、是办事的啊。心里面有没有执著啊?心里面决定没有执著!为了要把这个事情办得好,可以发一顿脾气,骂人、打人;心里面有没有呢?心里头没有真正发脾气啊。面孔上发了脾气,心里头没有,心里头清清静静、欢欢喜喜,这个是菩萨道啊。凡夫什么呢?凡夫面孔上嗔恨,心里也嗔恨,那是凡夫啊,那心里就结业了。

所以本经后面告诉我们:“随众生心,应所知量”,这两句话跟《华严经》里面:“恒顺众生,随喜功德”是一样的意思。说的话不一样,意思是一样的。《华严》从事上说的,《楞严》从理上讲的,所以事与事才无碍啊,它是相有体无,事是有的,理是空的。

尤其菩萨在六道里面和光同尘,事相上所表现的跟凡夫是一样的,内里是完全不相同的。凡夫不称性,他能称性;凡夫真的着相,他是假着相,不是真着相。那么这种现象在佛门里常称之为“游戏神通”。神,不可思议的意思,通是通达而没有障碍啊,那么也就是善巧方便的意思,这样的修行才叫做了义的修证。在本经里面有三卷半的经文,给我们说明了这种理论与方法。

那么在如来密因里头,就是这一段,在本经里头也占了三卷半,所以这部经完全是照题目来写的文章,那么修证了义一直到第七卷。这一段里面非常地难得,有理论、有方法、还有示范。这个地方的示范比《华严经》要简略得多。《华严经》里面善财童子示范,那是相当地详细,可以说是很完备而周密。只要我们稍稍留意,真正能够体会到大乘菩萨修行是怎么个修法的。

那么在本经里面呢,没有那么详细,而代表的人,是二十五位菩萨,就是二十五圆通。他们只是概略地说出来,运用什么样的理论、什么样的方法,自己成就了、明心见性了。所以在本经里头有二十五位菩萨来给我们表演、示范。

历史文章选读集一(新关注的师兄入)

历史文章选读集二(新关注的师兄入)

清明节快到了,多念大乘经典超度化解历代宗亲的怨气

背诵经典是第一层的功夫;持咒念佛是第二层的功夫

强大的习气背后有一股冤亲债主的力量在推动

凡是来找你麻烦的那个人就叫提婆达多,提婆达多常在左右

八识田中,叫做无量无边种种业的银行,统统存在里面 

超度若让亡者得益最大的无非是念佛,比起诵经殊胜的多

不可以东拜一个师父,西拜一个师父

你每天想要去改变别人,保证你活得痛不欲生

众生为什么一个人一个相貌呢?

我自认是坏人中最坏的一位,我应替一切人拜佛

出家人每天上供下施,维护了看不见的法界的平衡

凡是秘密传教的一定有问题啊,不要去相信他

修行要消两种业,从转化色身和超度冤亲债主下手

你只要不被妄想牵着走,就叫做修行

妄想的念头打死了,法身也就现前了

破戒的人佛有办法救他,破见之人诸佛没有办法救

佛法本来稀有难得,能受持金刚经更是稀有难得

修行人切莫用贿赂鬼神的心态

见相就有无量差别;见性就平等一如 

因缘一到时,焦急和欢喜都一样可以开捂

你肯面对真相就不会遭遇假相,这个是修行人的根本

清明节快到了好好念经忏悔各种业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