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这个大定不是修来的呀,放下,定就现成的了

净空法师 青袍笔记 2022-11-03

凡有言谈皆无实义,用嘴巴或文字说法,实际上说不到真实之处,万不可执著于文字,误了自己!

摘自空法严经讲义

十番显见之三  显见不灭

请掀开经本,第二十五页,第七行。我们先将经文念一段,对对地方:

【佛告大王:汝见变化,迁改不停,悟知汝灭。亦于灭时,汝知身中有不灭耶?波斯匿王,合掌白佛:我实不知。佛言:我今示汝不生灭性。】

从这个地方看起。这一段经文啦,是相当有意思,希望同修们要细心去领会。经是一部大经,而且是有相当深度的经。我们听一遍呢,就是能够听懂多少就算多少。如果要发心去研究,诸位必须要晓得,要研究经教啊,不能从这一部经下手,这是我特别要奉劝诸位的。如果说有心将来要是专攻楞严,那么现在下手,可以从背诵上倒是一个好办法,就是背诵经典。如果能够发心连注解都背,那是最好的。你要这样背,背个十年二十年也许就有开悟这一天了。这个办法虽然是笨,但是给诸位说,非常牢靠,就是靠得住,能够有开悟这一天。

那么要想研究呢,一定要从由浅而深,按照顺序来学,这个样子才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么大乘,尤其是了义经,可以说法味无有穷尽,越看越有味道。多看一遍,那个法味必定是更浓。所以古人一生呢,发愿专弘一部经,实在是很有道理。那就是专精,精才能入得进去,入才能够通达。虽然一切都通达了,他一生还是弘扬这一门,给后学做一个榜样。这是非常有道理的。

在这一段里面,可以说已经明白指出,我们人生,生死大事究竟是什么。所以迷,是迷这个生死大事;所谓悟,也是悟这个生死大事。我们从前面世尊跟波斯匿王的对答上,波斯匿王已经观察到变化密移啊,那么这在唯识里面,通通是讲行阴之苦。行阴之苦啊,给诸位说,连无色界都免不了。我们平常讲三种苦,欲界里面这三种都有。苦苦、坏苦、行苦都有;到色界天,色界有坏苦,行苦,苦苦没有了;到无色界天,它连坏苦也没有,但是行苦还是不免。所以佛教给我们三界通苦啊。通苦,是迷的时候有苦,悟的时候就没有苦了。悟的时候,不但在无色界里头没有行苦,就在欲界里头连苦苦也没有。

我们要晓得这桩事情,你才晓得佛法自始至终它追求的就是一个觉,就是一个悟。不觉不悟,没有办法离开苦。而行阴之相,经里面常讲,刹那九百生灭,一弹指六十刹那,一刹那九百生灭,这是行阴的形相。不但我们凡夫粗心大意不能够觉察,连小乘圣者、权教菩萨,都没有办法能够觉察到还有行阴,那么这是多么微细的功夫。

解决的方法就是在修定,唯有甚深的定功,你像我们本经,本经里面只说一个问题,就是楞严大定,阿难所祈求的。楞严大定是称性之定,换句话说,是真如本性里面本来具足的大定,所以叫作性定,不是属于修得的。诸佛如来这个性定的受用现前,我们凡夫有没有?有!不是没有。有,有没有丧失掉呢?没有丧失掉。没有丧失掉,为什么我们现在乱成一团,乱糟糟的呢?我们是把这个性定迷了,所以我们自己的楞严大定不能现前,不能起作用。而在诸佛菩萨眼睛里面看一切众生,人人都在楞严大定中。他看我们是在定中,我们自己倒不觉得在定中。凡是见到性的菩萨,都能见到一切众生通住在大定之中。为什么?性定。诸位要能够体会到这一点意思,大乘佛法重视定,但是重视在性定上,而不是重视在修定上。

为什么呢?修定还是在生灭心里头,依旧是在行阴里头,逃不出行阴呢。五种受里面叫作舍受啊,你看四禅八定都是舍受,身离苦乐,心离忧喜,苦乐忧喜都没有,这个身心很安静。这是什么情形呢?舍受!四禅八定都是舍受。再说得标准提高一点,阿罗汉所证的偏真涅槃也是舍受。阿罗汉、辟支佛、权教菩萨还没有转阿赖耶为大圆镜智,还没有到这个程度,那么换句话说,他依旧不出行阴的范围。那么这个我们听听就听听,实在讲,我们能不能做得到呢?做不到。这个境界太高太高了。

佛法里面有!说有一乘圆顿根性的人,他一开头就可以用这个方法来修。可是那要是个圆机呀,圆教的根性人不多。圆教的根性人跟我们一般人不一样,最不相同的地方是什么?圆教根性人呢,心量大,对人对事都没有界限,能够包容。这样的人这个根性,学大乘法是方便多了。他不执著,他不分别,他能够随顺。所以十大愿王里面这个恒顺众生,那就是圆顿根性人修行入手之处。

你们看看十大愿王,我这次在南部又讲十大愿王,那么刚好也讲到这一段。每讲一遍的时候,这个体验都不一样。行愿品里面说得清清楚楚,无上菩提是从菩提心来的,菩提心是从大悲心来的,大悲心是从恒顺众生来的。所以说,不能顺着一切众生,就不能够有大悲心,没有大悲心就没有菩提心,没有菩提心就没有无上菩提。所以说大乘圆教从哪里学起?要从恒顺众生学起。这一点就相当不容易啦,也就不是我们普通人能够做得到啊。可是走这条路呢,是捷径,成就的确是快。所以圆顿根性的人,心量大,没有分别,没有执著,他有定力、有智慧。智慧是能够拣别,定力是如如不动。那么这样的人,他这个发心要是正确,方向也正确,在一生当中,可以说没有不开悟的,决定会开悟。

那么在此地波斯匿王所示现的,这就是渐渐觉悟的一个相。知道生死是一回什么事情,原来是刹那迁流。那么这种情形,我们世间聪明智慧的人啊也有觉悟。诸位要读过欧阳修的《秋声赋》,欧阳修在文章里头也有几句话说,那么我们读文章啊,像这些地方都应当把它记住。文里头有,所谓「百忧感其心」,这是心与外面境界相感,伤感的事情太多了。「万事(物)劳其形」,许许多事情劳身,劳心劳身呢。一个人一生的时候,身心劳苦,诸位想想,这就是不正常。所以欧阳修说,「有动于中,必摇其精」,这是讲人生之秋啊。下面几句尤其说得好,「而况思其力之所不及」啊,在打妄想,力量根本办不到的,去想它。做不到的,要去想去做它,这在佛法里面叫妄想。我们所想的,一定要想到我们的能力,我们的环境,能不能做得到?超过了我们的能力,超过了我们的环境,你再要去想,那是自己去找苦吃啊。所以聪明人晓得自己有多大的福报,做多少事情,做得很自在。人家做的事情,做很大很大的事业,人家福报大啦。我们看到用不着去羡慕啊,用不着去跟他比赛呀,那叫自找苦吃。

所以自己必须衡量自己的智慧,衡量自己的福德,我们尽心尽力了,这个功德就是圆满的。欧阳修有觉悟啊,欧阳修也是一个学佛的,他是归依佛教的三宝弟子。所以他的文章里面很多的禅意,很能够发人深省的,这都是我们必须要晓得。我们自己要觉悟,觉悟之后,自己才能够选择一条正确的方向、道路,我们这一生就不至于空过啊。

这个波斯匿王,那么他这个觉悟呢,就是代表我们来说的。经过他这样一番分析之后,我们自己一定要觉悟、要明了:人生就像过路的客人一样啊,我们在这个世界上不是常住的啊。真正懂这个道理了,这个世界上还有什么好争的,还有什么好求的呀?!你又能争得个什么,你又能求到什么?!假如说你要真正的能够争得到、求得到,那值得,你这个争求值得啊。你求不到,你也得不到啊!古大德常说,「万般将不去,唯有业随身」啊。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啊,没有一样东西是自己的。

这是我们必须要觉悟的。你能够真正觉悟到这个关头了,到这个境界,你自己必然得自在了。身心清净,一尘不染,这才是真正的福报现前,心就定了。可见这个定呢,这个定是性定,称性之定,不是修来的。你们再要不信,你去念念《了凡四训》。袁了凡居士跟云谷禅师两个对坐,三天三夜不起一个妄念。云谷大师佩服得不得了,他一生当中是没有见过几个人能够有这么深的定功。了凡居士修过定没有?没有。他的功夫从哪来的?本来就有的。为什么呢?他晓得一生都是命定的,还有什么求呢?求也求不到啊。命既然定了,他不求了,所以他这个没有妄念了。

所以这个大定不是修来的呀,放下,定就现成的了。就不与人争,于世无求,与人无争,这个大定就现前,行住坐卧都在定中。决不是说,了凡居士跟云谷禅师在那里盘腿面壁的时候,三天三夜不打妄想。他放开腿子,走起路来又打妄想了?他还是不打妄想。这就是说明,一个真正能够相信命运的人,他心也定了。那么还是心定不下来的,他连因果报应都不相信啊。他要真正相信一饮一啄,莫非前定,他怎么不得大定啊!

所以我讲这个《了凡四训》,我说袁了凡是标准凡夫,我们连标准凡夫都不够啊。为什么说他是标准凡夫呢?他虽然有这个定功,他并没有开悟,他那个受是舍受,不修就得来了。人家要修上他那个功夫,可不是简单的事情。禅宗里面说的,总得蒲团总得坐破几十个啊,才能够到他那个境界,但是还没有他那个自在。所以他遇到云谷禅师之后,只要他一回头,他就有了不起的成就。在世间有求必应,没有求不得苦啊。在世的时候有求必应,那么舍报之后,要求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诸位想想,那还不是垂手可得吗?有什么难事呢?这是一个真正得到佛法的受用者,是我们的模范,是我们的典型。

那么诸位要问这个学佛从哪里学起呢?从了凡居士这个《四训》学起啊,那是稳稳当当,非常的牢靠。你要用这个东西做基础,好好的学三年,再来去看经,那个境界就不一样了,就不相同了。你要不在这个《了凡四训》、《感应篇》上认真打个三年基础,你学三十年这个大经大论,到三十年学完了之后,可以送两个字给你,不通啊。这么学三十年的老居士不乏其人呢。

从前张琳居士就是一个榜样啊。张琳居士是归依虚云老和尚的,在大陆上就学佛的,学了一辈子,经典都通达。他听我讲经的时候,他跟我说,法师,你讲上一句,下一句我都晓得是什么。可是他很老实啊,跟我说,我自己可是什么?一团槽啊,乱槽槽的。你叫我上台,我一句也讲不出来。你叫我听的时候,听到上一句,我就晓得下句。这是什么原因呢?没有打底子啊。

那么在今天,有一些人来问我,我在每个地方讲经都有人问我,学佛应该怎么个学法?也有人问,我学这个经好不好,学那个论好不好?我都摇头,都叫他们感觉到很失望。可是我是什么?我是真正爱护他。如果要学,要从头学起,才会有成就。讲堂里面讲这些大经大论,那是无可奈何的事情啊,那是大众启请的啊,不是为某一个人特别讲的呀。所以大众启请的,那我们随着听就是了。刚才讲过了,听多少算多少。如果单独为你讲的,那就不一样了。单独教一个人的时候,那不相同。决不会一开头采取这个大经,刚才说过了,如果采取大经的时候,那是研究专精的方法,必定是叫你背诵,而不是讲解给你听。

那么这一部经要能够说把它背出来,大概至少得要半年的功夫。如果要背注解,恐怕得要两年的时间。那么两年会背了,能不能就听讲呢?给诸位说,还不能。为什么呢?两年虽然会背了,不熟。会背了之后,每一天背一遍,至少还得背三年,三年得背上一千遍。会背之后再背上一千遍,那才听讲、看注解,那不一样了,那可以说是在楞严会上真正的当机者。那么我们现在又要偷懒,又还要赶快成就,哪有那么便宜的事情啊?

我在前天啦,看到这个中国时报,有一个小方块,谈的是国剧,就是现在这个国剧人才的缺乏。题目好像是,我记得不太清楚了,好像是老师传授的时候,都要留一手。实际上并不是老师要留一手,老师是真正想教学生,今天的时候,在国剧界里头,真正好的老师,哪一个不爱惜学生呢?哪一个不想把他的东西传授下去,叫学生们去发扬光大啊?可是今天学生到哪去找去?这是国剧界里头非常感叹的一桩事情。好像它这个东西连续刊了好几天,我只看了当中一段,我还把这一段剪下来了。国剧界如此呀,哪一界都是这样的。它谈到,现在人这个心理,就是求赶快成就。老师学这个东西,学了十年、二十年,他最好是两个月、三个月就成就了。我过去也碰到这个情形,能不能办得到呢?办不到啊。

那么再者说,这个学生对老师没有恭敬心,这都是传授当中重大的障碍。那么学生所表现的叫老师寒心,不像过去啊,过去的老师,老师教过我一天,一生都不忘记啊,念念当中总是要报答老师,总是会照顾老师的。现在这个学生,就有一些的,态度不好。东西学去之后了,再见到老师,如同路人,所以叫做老师的寒心。那么这种现象,不但是在国剧界里头,诸位想一想,各行各业里头,都是这个现象,我们佛法里头也不例外。

所以我在南部讲经,这一次讲经,我就很不客气地给同修们说,佛法之衰,每一个在家弟子都有责任。为什么呢?你们不照顾这些小比丘们啊,不爱护他们啊。供养,哪一个法师名气大,地位高,偏偏供养他,锦上添花啊。初学的小和尚,困苦艰难,没有人照顾,他的生活不安定,前途没有保证,心里想修学,没有机会。于是怎么样呢?自自然然走到经忏的路子上,为什么呢?为了生活啊。不能怪这些年轻的出家人堕落啊,不可以怪他们啦。

如果我们在家的同修对他们都能够照顾到,使他们这个身心都得到安稳,他一定会向上求学的呀。哪一个人不肯向上,谁自甘堕落呢?!真正能够说是一切都不计较,一切都不顾虑,发奋苦学的,那又有几个人呢?!太少太少了。受不了苦,受不了环境折磨而退心的,比比皆是;能够在境界里头不屈不挠,真正是凤毛麟角啊。所以对于这个年轻肯学的、肯向上的,一定要照顾,这是佛法未来的传法之人啊,能够成就一个人,无量无边的功德。我在这个南部讲经,过去没有录音,这次讲经的时候,有录音带带回来。那么将来有时间放给你们大家听听。

我们同修啊,一定牢牢的记住:为众生才是真正地为自己。为一切众生就把这个人我执啊、法我执啊,不求断,自自然然就断掉了。这种断烦恼、破执障,这个法子妙极啦!不像小乘人,那么呆板啦。用一些笨办法,三大阿僧祗劫,还断不干净。烦恼、所知,都断不干净啊,没有圆顿来得痛快,来得干净。所以,我们对于世法,或者对于出世间法里头,还有所贪染,读了这一段经文,应该要晓得警惕。(未完)

净空法师楞严经讲义摘录

我们的功夫用在断贪嗔痴慢,这叫会用功

弘法利生是一切善法里面的第一善法

看破一分就放下一分。不肯放下功夫就不能进步

把你最喜欢的头一个舍掉,你要肯这样做叫真正的修行

你要见到世间过,就不是修道人,永远不会明心见性

现前苦乐忧喜舍看破了,一切境界里面能如如不动,这个叫作功夫。

我们学佛就是六根在六尘境界当中,要晓得回头返观自性

心是通的,心是一不是二,你所想的事情,我都知道

记住一定要正助双修,正修是念佛,助修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要在转识成智,转的方法要学分别即是不分别,执著便是不执著

佛给我们讲,迷的时候一切都不是;悟了以后一切都是。

佛法是以悟为宗,说法听法读诵都是摄心的方便

摧邪立正的邪是我们自己心里头的邪思,与外人不相干

修行是修正行为,行为有了错误,把它修正过来

净土法门唯一的一个特色就是带业往生

佛说法最大的期望就是希望我们直下承当

凡是把佛菩萨也看作鬼神来祈求保佑,这个是极冤枉啦,迷信到所以然处了

人家说我们盲修瞎练就一肚子不高兴,这个不高兴正是盲修瞎练

楞严经跟华严经,就是帮助我们得到理一心不乱

一法含一切法,一种解脱门含摄无量无边的解脱门,法法如是

背书是修根本智,它并不重在记诵,目的是开悟

佛法里面所谓迷失自心,就是误认缘影为自心,那与认物为己、为心没有两样

为什么叫你天天念经背经?这念经背经就是唤醒自己

性迷了就叫识;识悟了就叫作性

念佛看你用什么心去念,有念佛念到地狱饿鬼里去了

我们现前这个十法界依正庄严山何大地芸芸众生,就如银幕里头现出来的相

阿赖耶识里头的种子是不是真实的,一不相熏种子就没有了

不与境缘相会的那是真心;凡是与境缘相会的通是妄心

要想超越轮回在业上(修善)是不行的,一定要破惑才行

凡是没有明心见性的人,都是属于邪见之人

七处征心之之六:执心在中间

七处征心之之六:执心在中间

七处征心之五:执心则随有

七处征心之四:执心分明暗

七处征心之三:执心潜眼根

七处征心之二:执心在身外

七处征心之一:执心在身内

读佛经乃至古人的注疏不要受他的拘束,才能看到真正的东西

今天要想挽救这个世界从不妄语救起,直心是菩提心的根本

初学的时候,解就是行;老参的时候,行就是解。

我学佛学了三年,才肯跪下来拜一拜啊

求学的态度就是这八个字:退坐默然,承受圣旨

背诵是三学等运三慧齐修---不是叫你背文字,而是借这个做自己修心的功夫

出家的弟子接受在家人供养,一定要给人说法才合法

我们有愿而没有心。只要你存这个心都是招一切障碍的根源

没有吃亏的人,一饮一啄,莫非前定。

老师责备学生也是为了爱护他,对不爱护的学生一定是当宾客看待

世间稍微聪明一点的人都喜欢博学多闻,因此心不能专志不能一

现了神通一定就走,这是佛法里面是一种规矩

要学得佛的那个法门在日常生活当中确确实实能做到,做得很圆满

记住:同学们当中有过失是不可以说的,无论是当面无论是背后

从绐列举这六位上首的专长,也就能看出这一部经的特性。

佛菩萨现身是随我们众生根性的

我们一定要孝亲,一定要爱国,一定要懂得本末这个顺序

佛学是人生最高的享受

完全为众生的是正;有一念为自己都是邪

有心就有业,无心就无业。

菩萨所修的就是利益一切众生,自已所得到的是清净平等慈悲

用这一个名号是唤醒自己本性里面的释迦牟尼佛

因为你有时间观念,你就会老

我觉得修定最好的办法是背经,背经书就是修定

你的我执、法执还在,你就还没有入门

在古时候凡是学佛的不管学哪一宗,没有不读《楞严》的

见了性的人才看到“常乐我净”

执着恶法是病,执着善法还是病。一切都不分别,心才能定得下来

一切法里头不起心不动念,那就是舍识用根

般剌密帝法师把楞严经送到我们中国来的苦心

现前一念心我们不难体会,但是现前一念心的理体不容易体会

两三年不间断熏习,利根的人就有入处,就有悟处

有断证的功夫,能以观照破见思烦恼.是观行级的菩萨

用根不用识;称性不着相

修行的方法上来讲:一根归源,六根就通达

破戒的人佛有办法救他,破见之人诸佛没有办法救

凡是秘密传教的一定有问题啊,不要去相信他

众生为什么一个人一个相貌呢?

诸佛菩萨千经万论教我们“敬”,要懂得了诚与敬

背诵经典是第一层的功夫;持咒念佛是第二层的功夫

业障相是通过人的长相可以看出来


历史文章选读集一(新关注的师兄入)

历史文章选读集二链接(新关注的师兄入)

近期的连载目录链接

宣化上人教念楞严咒,万佛城教读慢诵楞严咒

慧律法师教念楞严咒,文殊讲堂唱诵楞严咒

大悲咒的妙用及修法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