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经大意59:真正开了智慧才能修大乘法;智慧不开修大乘法就会造很多罪业
凡有言谈皆无实义,用嘴巴或文字说法,实际上说不到真实之处,万不可执著于文字,误了自己!
妙法莲华经大意(净空法师)
请掀开经本第十八页,「妙庄严王本事品」,我们今天接著看,上一次说到「供养之益当得成佛,与彼持经功德等无有异」,这是说兴供养的功德如是如是。这个向下是说明妙庄严王的本事,这段文我们念念就可以:【昔有四人。结伴修道。在於市廛。心厌烦嚣。移入深山。往来乞食。转见劳苦。不能行道。一人发心云。汝等行道。我当乞食供养。由是三人道成。彼一人出入朝市。见国王尊贵。心生爱慕。转世为王。三人议云。彼为我故流转世间。我因彼故身得解脱。我等当往报恩。一人示为妻。二人示为子。度彼得道。妻名净德者。即喜义。净名云。法喜菩萨妻。长子名净藏者。即慈义。慈能与乐。如藏之有宝。多饶益故。次子名净眼者。即悲义。世人盲无慧目。常堕生死坑堑。悲能拔苦。如眼能导引。不致堕坑落堑。妙庄严王。即舍义。舍邪见而修正法。庄严自心。得自在故。】
这段就是把『妙庄严王』的本事,简单介绍出来,这就是以实际的例子来说明供养的功德。这是四个人同时修道,如果每个人都要出去托钵乞食,尤其是在闹区,要想成就道业是相当不容易。所以这里面就有一个人护法,护法这个人是谁?就是后来的「妙庄严王」。其余三个这是得道,这是讲来一世、又一世,前一世四个人在一块修行,前一世修布施的人做了国王;这三个得道的人,得道的人这叫倒驾慈航,一个示现做他的妻子,两个示现做他的儿子,然后来度他。可见得这个事情,布施供养的功德与得道等无有异。
这点我们世间人看,只看到这一世的因果,看不到三世因果。所以有许多的事情,我们自己认为与自己没有利益,就不肯做,这是很大的错误。如果你要能够看到三世因果,你就晓得这个事实就不然,正所谓「一饮一啄,莫非前定」,什么事情都有因果。经上常常说「欲知今世果,前世作者是」,前生所做的就是,我们今生这个果报,无论是自己的正报,或者是依报,我们处人处世没有一桩不是因果。好的果报这前生做了善业,恶的果报是自己前生做了恶业。如果说我们今天受的果报前面没有因,决定没有这个道理,这是讲不通的。如果我们体认到这点,我们这一生在这个世间,待人处世心就平了。晓得什么?晓得我们是酬偿业报,心就平!纵有不如意的事也不会怨天尤人,晓得什么?果报如是。明白这个道理,我们这一生造善因、造净因,来生的果报当然要殊胜,这是一定的道理。
同参与同参当中要帮忙,要帮助他成就道业,我们尽心尽力的帮忙;他要不肯接受,那他是自己有业障,我们的心力都尽到,也都圆满。他本身有业障那是他的事情,那没办法,虽然他本身有业障,我们还是要给他做增上缘,不能说他本身有业障,我们不理他,这个不可以。换句话说,他能接受多少就接受多少,完全不能接受,所谓是「一历耳根,永为道种」,不能给他近因缘,可以给他做远因缘。这是我们学佛帮助别人的一个大原则,正所谓是「佛氏门中,不舍一人」,这是菩萨道的根本。我们帮助别人,绝不能有个图报答的心,如果说帮助别人,希望将来人家怎么报答我,给诸位说,这就落在有漏善里面,你所得到的是三界有漏的福报。与你的道业就不发生关系,为什么?修道之人讲席里面实在是讲得太多,修的是个清净心。施恩还望著报答,这个心就不清净,我们修的是什么?如果你是修福报还勉强能说得过去。我们修道、修一心不乱,你要期望报答就完了,这就障碍了清净心,障碍了一心不乱。所以施恩决定没有希望报答的念头,而是什么?去自己的悭贪,这个布施供养是除自己的悭贪,断自家的烦恼。功德利益是成就一心不乱,我们要晓得这个修学目标,这才不至於叫错乱修行,我们这个目标就正、就纯正。这是在一切经论里面,我们要细细的去体会,要去认真的学习。
底下在给我们说明:【所依之佛。名云雷音宿王华智者。】佛的德号与妙庄严菩萨一定相应,为什么?菩萨这是表因地上之德,也是性德;而佛这是表果地上的性德,因与果一定相应。妙庄严是以慈悲喜舍庄严自心,这是真正的庄严。所以佛的名号:【云即慈覆之义。雷即悲警之义。宿王乃星之名。】『宿王』是星宿。【万行行布。如星之布列。】换句话说,六度万行齐修,法门之多就像星星一样,不计其数。
【华表其因。以智为因。修行慈悲万行。成佛菩提也。】这个三句希望大家注意到,我们一般人修行,所以得不到效果就是我们是以感情为因,『修行慈悲万行』,不能成就;如果我们要是以智慧为因,「修行慈悲万行」,那你必定成佛。在这个地方特别要辨别的,就什么是智慧、什么是感情,这一定要搞清楚。在五法三自性里面讲,正智是智慧,分别是感情,我们在一切法里头用分别心、用执著心,这就是你用的第六识跟第七识,识是属於感情的,八识五十一心所都是属於感情的。我们用这个东西来修,那怎么会有成就?用这个东西来舍妄,妄也舍不尽,为什么?它本身就是妄,妄来舍妄是有限度的。所以在大乘法门的修学,第一个条件就是叫我们舍心意识,《楞严》里讲的「舍识用根」,交光大师告诉我们的。佛法里面讲的转识成智,这是修行最重要的一个纲领。我们之所以苦,苦在说就是用识,不能够舍识,天天希望自己成就,识又不能舍,完全凭著感情用事。过去无量劫修到今天还是这个样子,从今天起再修无量劫还是这个样子,不会有什么太大改变的,这点诸位一定要提高警觉。
如果说是你有改变的话,无量劫到今天你应该有改变,你改变在哪里?想想我们这一生的修行,前生跟这一生一样,再前世跟这一生又是一样,生生世世没有两样。这个佛法道理你要是真正入进去,你就了解这个事实真相。不会说是我这一生比过去进步了一些,来生大概比这一生又要进步一点,那是什么?那是你的虚妄分别、妄想,不是事实。你要读大乘了义经典,你就会懂得这个道理,经典里面佛给我们讲的比喻,譬如千年暗室是一灯能明。千年暗室就是比喻我们在无明里头,智慧一开无明就没有了。千年黑洞没人去过的,里头黑暗的,黑暗这么长久,点一盏灯就照明,所以一盏灯就照明;换句话说,我们自无始劫以来这个灯没有点燃。所以一直到今天还是漆黑一团,还是黑暗的,不是光明的,这个道理在此地。我们这个灯,智慧之灯为什么不能够点燃?这个事情不在别人而是在自己。换句话说,自己有的时候道理懂得了,懂得了不肯做那没办法。古人所谓的「看得破,忍不过」,这个话是不是真的?给诸位说,未必是真的,为什么?真正看破的人他必定能做到,做不到的就是没有看破。佛法这个法门,世间学说里面讲的,「知难行易」,这是一点都不错,知难行易。
行,实在真是反掌之易,你看《楞严》里面讲的「歇即菩提」,一个字!回头是岸,这一回头你就成佛,所以行易。难在哪里?看破难,放下容易。诸位必须要晓得,佛住世所示现的说法四十九年,讲经三百余会,这就是告诉我们知难。佛在世的时候,我们从经典记载去看去,佛没有领导我们去打个佛七,也没有领导我们去打个禅七,似乎佛不重视修行。经典里面一再劝我们要修行,这个行是自己的事情;换句话说,理论你通达,方法你明了,这是真正看破,这个修行是自家的事情,修行修个什么?放下而已。所以菩萨法里面,以一个布施就把八万四千法门统统包括。你们去念江味农居士的《金刚经讲义》,他说得很清楚,八万四千法门归纳起来不外乎六波罗蜜,六波罗蜜再一归纳不外乎一个布施。布施是什么?布施就是放下,就是《楞严经》里面讲的歇,「歇即菩提」,这是我们应当特别注意的。所以修行一定要以智慧为基础,不能感情用事。
【此佛亦以慈悲智行合成者。所谓因该果海。果彻因源也。】妙庄严王菩萨他所遇到这个佛,就是云雷音宿王华智佛也不例外,唯有『慈悲智行』,才能够破坚固的我执而成佛道,这就是真正的妙庄严。所以慈悲一定要建立在智慧的基础上,没有智慧给诸位说,就没有慈悲。在佛门里面有个俗话说,「慈悲多祸害,方便出下流」,这两句话是说什么?没有智慧的人错用了慈悲,慈悲没有得到正用。由此可知,学佛的人,第一个要求的是什么?智慧,般若波罗蜜。好像盖房子一样,慈悲是第一层楼、第二层楼,智慧是地基。这个房子没有地基,你的房子盖不成功,你盖起来会倒塌掉的,智慧是基础。智慧从哪里来?智慧从定当中来的,定从哪里来?定从戒里头来的,所以这些道理不能不懂。为什么小乘它的修学就是在戒定慧三学,到大乘才有慈悲喜舍、才有种种方便,为什么?它智慧开!大乘它所以在小乘之上,就是它以小乘为基础,真正开了智慧才能修大乘法;智慧不开,修大乘法就会造很多罪业,这是我们不忍心称说的。你想想古人所讲的,「慈悲多祸害,方便出下流」,你仔细去想想这两句话;再看看我们现在这学佛的,无论是在家、出家,无论是中国、外国。然后你就明了,今天学佛之所以不成就的病根,在什么地方,智慧没开,心不定,心不定就不会有智慧。心要如何定?把心里拉拉杂杂的东西统统要放下,你心就定。你心里面还有放不下的东西,你就得不到定,世间法统统要放下,佛法也只能够取一门。
有些人一门不甘心,这怎么办?我也是学的方便法,一门不甘心,你跟一个老师学这也行。譬如说你跟莲池大师学,莲池大师虽然不住世,《莲池大师全集》里面有二十几样东西,你一生就专门研究莲池大师,就等於说跟他老人家一个人学,真有成就。为什么?他所讲的那些经论一个人讲的,一个思想、一个路线有利益;《蕅益大师全集》有五十多样东西。所以古来这些祖师大德们,你找一个人你跟他学,这个会有成就。你跟著一个人学,那这一个人的这些经典注疏都要背诵,这才真正是私淑弟子;如果不能背诵这不叫真正学,这不是真学。所以我也常常在外面提倡办佛学院,办佛学院的课程取一家的课程,譬如说用圆瑛法师的,圆瑛法师大概有三十几样东西,佛学院所有的课程都用圆瑛法师的注解。这是学什么?一家之言,一个思想、一个方向、一条路子,不至於错了方向,这是不得已的方便法!古人的长处,就是学一部经,跟一个老师而学一部经,真正是一经通一切经通,他为什么能通?他能放得下。我们今天不能通的时候,放不下;换句话说,戒定慧里头没有基础。
说到这个地方,这就问我们现在很想修戒,没有人给我们讲戒,你要求别人为你讲,这一辈子都没有指望。为什么?今天没有地方讲戒了,不但没有地方讲戒,我过去讲《禅林宝训》,都有人提出警告要找我的麻烦,要来修理我。意思就是不准讲,谁敢讲?只要你把握著戒律的精神,戒就圆满,戒律的精神是什么?「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什么叫做恶?凡是对自己有利益的,就是恶;什么叫善?凡是对别人有利益的,就叫善。但是这个利益佛经里头讲得很清楚,对别人的利益,今世有利益,来世还有利益,再来世还有利益,永恒的利益这叫真利益。如果对现前有利益,来世不得利益,这个不叫利益,这不是真善。所以真善是生生世世都得利益的,这才叫真正的善,劝人念佛,劝人读诵大乘发菩提心、修菩萨道,这是善中之善。印光大师对於这个事情了解得很透彻,尤其是对我们现在这个时代,他老人家所提倡的《了凡四训》、《感应篇》。我们今天学佛的人,对於印祖所提示的,因为他是个祖师,人家也不大敢反对他,虽然不反对,口头上不反对,心里不服,心里面不以为然。这个不以为然就是他自己没有见道,还是有偏执,认为什么?《感应篇》是道教的,不是佛教的。还有什么?佛与道界限之分,还有这个分别,这就是自己不圆融。《感应篇汇编》那个注解,你们仔细去看看,这个注解是以大乘佛法的理论,以及儒家、道家的理论来注解的。换句话说,用佛法注解的那就是佛经,那就是戒律,祖师叫我们学,为什么不学?
民国初年定海县的知县,请印光大师到定海县去讲经,印光大师口才不怎么好,但是他派了一个代表去,自己本人没有去,派了一个人去讲什么东西?指定去讲《文昌帝君阴骘文》,你看《安士全书》里头一篇,那篇东西道教的。人家请法师,那个时法师在普陀山,普陀山请法师来讲经,法师派个人去讲《阴骘文》,你们想想什么意思?讲佛经不好吗?讲佛经不是功德很大吗?尤其是讲大乘经典功德很大。如果听的人听不懂就没有利益,就没有功德,诸位要晓得这个道理。什么叫功德?别人听懂明白了,照这个去做,自己真正得好处这叫功德。你这个大乘经典讲了人家听不懂,人家没办法照做,听了等於没有听,那有什么功德?好像这个印经,现在大家是一窝蜂的印经,印经功德很大。印经功德大也就跟赌博一样下的赌注,如果你印的这一千部经没有人看,送出去了,人家都束之高阁,放在那个地方没有人看,你这个赌注就蚀了本,输了。如果你印这个经马上就有人看,有很多人从这个经里得到好处,在这经里开悟,依照这个方法修行,这个功德就大。
所以我们图书馆从法施会以来,我们所印的经两个宗旨,不是随便印。第一个就是我们所讲经用的本子,我们要讲的经我们印,这很有功德。为什么?印了之后有那么多人在听经,印了之后就把它宣讲,不至於白费,这个功德很大,它有人听,有人在接受,有人在研究。第二种就是绝版书,真正是好书,我们为了保存版本。我们印经是这两个方向,不是盲目在那里印,不是人家说印什么我们就印什么,我们不干这个事情。譬如说这次我们印《法华经大成》,这是保存版本,这是个绝版书,在台湾找不到第二部,在大陆上恐怕也找不到。所以这个经印得有价值、有功德,是保存版本。如果将来我们有机缘,把这个经再讲一遍,那这个功德就非常殊胜,所以这叫真正的功德利益。其次譬如像我们这边流通录音带,功德无量,远方的道友没有机会来听,我们能够发心把这个东西提供给别人,这是无量的功德利益。所以像这些情形,我们都要晓得、都要明了。有些地方我们就不要念了,诸位自己能看得懂就自己去看去,咱们为了节省时间起见。
这个底下讲:【久修菩萨所行之道者。出世大慈大悲。非旷劫植因。莫能成就也。】这几句话就是告诉我们,学佛要经过长劫;换句话说,我们要有恒心、要有长远心,认真的去修学。这好的老师、善知识他的教学,就看学生修学的是不是认真?果然认真,这里面只要有一个学生认真学,他就乐意教。所以你看佛经里头启经的时候,一定有一个当机者,这个当机者是什么?他大慈大悲,他发心来认真学。认真学是什么?佛就讲经,别人都是旁听,那些人都不认真,不认真旁听也能得一点受用。如果没有一个启请的人,好了佛不讲,所以这个当机者是菩萨大慈大悲。现在在学校里教学就是没有当机者,没有当机者变成一个什么情形?变成敷衍。老师来上课为了什么?为了拿薪水、拿钟点费;学生来上课为了要学分,为了要成绩。所以教的人也不认真,学的人也不认真,老师到时候客气都给你及格,多给你点分数!就变成这种情形,彼此互相在欺骗,成了这么种情形。真正的教学那个情形不一样,一个人也教,也是认真的教。
由此可知,这个修学有没有成就完全决定在自己。我们图书馆成立以来,你看看我们也在外面请过老师,请过教英文的,请过教日文的,现在明乘法师来教梵呗,为什么教教都没有了?没有人学,没有一个认真学的。我们请过张居士到此地教文学,真正是文学家,大学名教授,没有一个人认真的学,灰心,不来了。所以有一个人认真的学,他每次来上课也有很多人,他不认真他来旁听,这一个认真学的就是佛经里面讲的当机者,老师来针对的对象就他一个人,其余人旁听。你们看看,明乘法师在我们这里教梵呗,大概也泄气,也没有意思,你们想想为什么?不认真,没有一个认真的学。他当年学的时候好苦,从十普寺到山佳,他是跟旭强法师学的,风雨无阻,跑那么远学个一句、两句。我们这边来什么?得来太容易,老师请到家里来学不吃苦头,他要到这来教。所以人家怎样?不教了。
我当年求学,我跟方东美先生、跟章嘉大师学生就是我一个,每个礼拜天去跟他学两个钟点,他一定在家里等著我,一个人也教。我跟方先生半年、跟章嘉大师三年一个人也教,为什么?你真肯学他就教;不肯学,在学校里、在讲堂里头,他看到你也是多余的。明师不是没有,明师有,你自己肯不肯?不肯认真的学,那个明师他不要名闻利养,他也不必要薪水,也不要钟点费,人家不教!我跟方老师、跟章嘉大师那个时候,我是个军人,待遇很微薄,对於老师什么供养都没有,人家是白教我,有的时候还得招待我,还要送书给我,还要请我吃饭。我没钱,那个时候我们的阶级一个月才五十五块钱薪水,我们拿什么去供养人?所以我们自己果真是真肯学、真肯干,就能感动那些老师认真的来教我们。所以这个心要长远,要有恒心!如果这个热度,只有几分钟的热度,头一天来教的时候很好,好像满认真的,愈教信心就愈没有了,这个老师下次再不来了。再不来的话,对我们道场影响就大,为什么?以后这个道场再也请不到好老师。人家一打听,过去某人在那里教几天,某人又教了几天,以后高明的人就不来了。为什么?晓得你这个道场里头,没有一个真正修学的人,所以就不来,这个对於我们影响很大。这个几句就是教给我们要晓得,菩提道是要『旷劫植因』,就是要修因才会有成就。我们学道要有长远心,虽有长远心还要克期取证,我们修学一个课程,这个课程要定出时间表,多少时间我们要把它学完。你要没有这个时间表,一定会懈怠堕落。
底下说了:【以旷劫植因故。得具足六波罗蜜。乃至三十七道品。】底下这个一段说明,就是倒数第三行我们念一念:【所谓发起宿因也。】这是接前面的。【净德在妙庄严为法喜。在子为慈悲。母即坤义。安静不动。表真实慈。子即震艮义。能发生提接。表方便慈。】这个地方诸位特别要留意的就是它表法,什么叫『真实慈』?什么叫『方便慈』?真慈是慈悲之体,「方便慈」是慈悲的德用。真慈与根本智相应,方便慈与后面就是方便、愿、力、智,这个四波罗蜜相应,这是与后面的。与前面的来讲的,可以说到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换句话说,表现在事相上。诸位翻过来看第十九页第一行里头,有一句很重要的话:【方便慈依实智流出。】『实智』就是般若波罗蜜,由此可知,般若波罗蜜是根本。
在第四行里面讲:【众生为无明所覆。流转生死。方便提接。则从其化。故曰。若得见者心必清净。】这个几句话,也给我们讲得很清楚,众生之可怜悯就是『为无明所覆』,流转在六道受生死轮回之苦。佛菩萨以种种方便,『提』是提示、提醒,『接』是接引、是诱导,这个样子,这些众生才愿意听从他的教化。所以佛菩萨有方便法,可是这方便法一定从实智流出的,才叫方便法。换句话说,如果我们没有实智,就没有方便法,不但是没有真正的慈悲,连真正的方便也没有。诸位听了这个道理,应该要觉悟,佛法是从智慧生的,没有智慧什么都谈不上。没有智慧,我们运用佛菩萨的慈悲、方便行不行?不行。你智慧没有开,佛菩萨这些慈悲、方便,你要用也是慈悲是祸害,方便是下流,学不得的。所以开头要学什么?学智慧;开头你就学慈悲、学方便你错了。那等於说什么?好像种个植物一样,我不要种子也不要根,也不要本,我就叫它开花结果,哪有这个道理?没有这个道理。花果一定是从枝叶长成,枝叶一定是从根本而生的;你今天说根本不要,你就希望得花果哪有这个道理?
净空法师妙法莲华经讲解(非法华经大意)mp3音源下载网址:http://pan.baidu.com/s/1eSrMFSI (注:复制网址打开后选择下载,并需要用到百度网盘)
净空法师法华经大意目录
法华经大意33:平等心就是法身,清净心就是报身,慈悲心就是化身
法华经大意35:世间人的造作都是善恶混杂,哪个造得多比例重,就哪一种先受报
法华经大意36:法门从八万四千烦恼而来,没有烦恼要对治法门也没有
法华经大意37:娑婆世界修行一天,就抵得在西方极乐世界修行一百年
法华经大意40:劝人往听的功德跟讲经的人功德一样大,没有两样
法华经大意42:佛法修学重要的是在心地和修学的态度,方法实在是其次
法华经大意43:纵然是学佛每个人的见解也不相同,这就是没入一乘,没得一心
法华经大意44:阿赖耶识不落印象这个业叫净业,落了印象就有善业、恶业
法华经大意46:不能拿戒律尺码去量别人,量自己是对的,量别人就要造罪业
法华经大意48:选择要以理智选择,不能用感情的选择。魔王外道感情就丰富
法华经大意49:你还要断不了贪爱、见解这两种障碍,两种执著永远不能够突破
法华经大意51:许多人都有『离染求净』这个想法,都是有这个心,这就叫小乘心
法华经大意52:法华经就是自己的妙心,因为一切法是自心变现出来的
法华经大意53:不管你修哪个法门都离不开总纲领,就是一定要求内心的清净
法华经大意54:天魔要不藉烦恼、五阴、生死做内应,他一点力量都没有
法华经大意55:能在一切诸法人事环境里面没有界限、对立,你这一生不遭灾难
法华经大意56:修布施很欢喜很痛快,没有妄念,将来财富的果报不操心自然来
法华经大意57:苦乐忧喜舍这五种受都不是正受,这五种受统统都离开叫三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