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楞严经讲解327:你这个量没有放下,福报就没办法推向极致

慧律法师 青袍笔记 2022-11-03

凡有言谈皆无实义,用嘴巴或文字说法,实际上说不到真实之处,万不可执著于文字,误了自己!

说禅那证位,令住圆定,直趣菩提16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k0550w8kqd8&width=500&height=375&auto=0

慧律法师《大佛顶首楞严经》视频讲座:

说禅那证位,令住圆定,直趣菩提 16

(在此感谢各位把视频编译成文字版的师兄!)

请合掌,那么本师释迦牟尼佛,那么本师释迦牟尼佛,那么本师释迦牟尼佛~!

1888页(2)顶地。顾名思义,顶就是最高的意思。经文:【又以己心,成佛所履,若依非依。如登高山,身入虚空,下有微碍,明为顶地。】这个是四加行的第二。注释:「又以己心,成佛所履」:「己心」,就是自己加行之因心。「成佛所履」,也就是成就佛大觉所应履之地,所以,说佛教迷信,刚好相反,佛是大觉着,刚好相反,佛一点都不迷信,是一个大觉悟的圣人,大觉所应履之地,履就是我们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指初地。换言之,至此位中,又以己因心,欲至果地所必经的初地。「若依非依」:「依」,就是指依于自心之本觉。谓此时对于自心之本觉,仿佛有完全依循,非依,又似并非完全依循。就是有那个气息,但是还没有那个实证。「如登高山,身入虚空,下有微碍」:就如人登山,当他登上高山之顶时,他的身体已经全部入于空中,但是脚下还着地,地大为有质碍之物,因为此时只有双脚犹着地,所以称为「下有微碍」。

「名为顶地」:谓顶地也是一样,就像人登高山(指修行无上法),当然就是佛道。生命最可贵的就是觉悟,所以说,生命只有一种工作要做,就是提早觉悟,提早觉悟,那么就是修行无上的佛道,就是提早觉悟、所以,「身入虚空」(指已经修到此法之极高点,身心已经体入真如无上之法,那么真就是真心,如就是如如不动,叫做真如。我们这一颗真心如如不动,无上之法。那么我们这个真心如如不动,有什么好处呢?就不会被这个假相所欺骗。我们今天活的这么痛苦,就是处处真心跑掉了,被假相所欺骗,没有真心如如不动的功夫,才会活的这么的累,这么的辛苦。就是真如。所以我们修行要成佛,就是开采真如无上之法。身心皆浸淫于真如法中),但是脚下仍有微碍,(指仍有习气尚未除灭)。这个习气就是无始以来的生相无明,无识的微细无明。那么习气可以说是一种种子,就像我们,比如说我们泡茶,泡茶,泡久了以后,就算把杯子洗干净,那么这个杯子还是有一点点茶的味道,就是这样子,所以每一个人一出生以后,他就会夹带前世的习气来,有的人以出世就很会念书,也是前世的因缘,有的人一出世,怎么教,他就是读不来,就是没办法。

义贯: 说:此菩萨「又以」自「已」加行之因地本「心」,继续向圆「成佛」道「所」必「履」之初地升进;然辞世菩萨对于本觉之心仿「若」全部「依」循,又仿若并「非」全部「依」循(以仍有习气未除灭故。)此境界即犹「如」人「登」上「高山」之顶时,其「身」虽已全「入」于「虚空」之中,但起脚「下」仍旧觉「有微碍」的存在(以脚仍着地故),此境界「名为」四加行位菩萨之「顶地」。接下来是四加行的第三位

(3)忍地。经文:【心佛二同,善得中道,如忍事人,非怀非出,名为忍地。】 注释:「心佛二同」:谓心与佛二者等同,也就是「即心即佛」。这个是禅宗常常讲的。诸位!讲即心即佛的用意,是叫你回归当下,讲非心非佛,是告诉我们真心它无相,讲心也不对,讲佛还是不对,所以讲即心即佛,是叫你当下……心的当下就是佛,平等不二,讲非心非佛就是真正证入真如的人,也没有心跟佛这个名相,统统不可得,这个时候就讲非心非佛。简单讲都在形容真如的意思。那么,「如忍事人」:忍事于心而不言之人。有功夫把它忍下来。「非怀非出」:「怀」,怀之于心而不说。「出」,就是出之于口。谓此忍事之人,并非想将事情怀之于心,意思是内心也不会耿耿于怀,也不会说卡在那个地方,但是也说不出口,亦无法出之于口。在座诸位!这个是完全出世间了不起的圣人的心,不是像世间人,有恩怨,却没办法表达于口,不是这个意思,这完全是超越一切,这个是三界外的圣人的心。以尚未成就本觉大智,所以「口不能言」,无法将所知所觉,诉诸言语。

义贯:此菩萨已达「心」与「佛二」者皆「同」不异,即心即佛,已「善得中道」妙义。在这里要强调,中道,不着空,不着有,谓之中道。但是,在座诸位!若证真如者,也没有中道可说,我们……佛为了离二边,才讲中道,那么两边都不存在,中道当然也不可得,所以不可以立一个真,不可以立一个俗,也不可以立一个中道。真如里面一法不立,这是真正的中庸之道,中庸之道。所以佛在经典里面公诉我们,佛性非常、非无常。可是为什么这样讲呢?如果说佛性是无常,那么我们的五阴身死了的时候,那么佛性,这个法界身就跟着灭亡,所以佛性非无常,不落无常这一边,佛性也不是常。

那么佛陀当时在世的时候,有很多的外道,他都认为,他们的大梵天、大自在天创造天地万物,就像我们现在的这个基督教一样,上帝创造天地万物,那么上帝就是常,上帝就是常,永远存在,他创造了世间,那么就是由他摆布,就是无常。所以我们今天佛教,为什么师父一直强调:「随缘不变,不变随缘。」这一句是严重错误的!严重错误的!我们讲不变,不变就是常,那么随缘,随缘当然不能离开缘起,叫做随缘,对不对?叫做无常,在座诸位!常的心性,怎么会跑出一个无常的世间出来?不变嘛!随缘嘛!是不是?我们能理解这些祖师慈悲,为了强调有一个不变的本体,其实这个本体不是不变,是存在,永恒、亘古的存在,它不是不变,那个不变,你怎么起作用,那么这跟外道讲的常义也是一样,所以佛说,佛性是非常,就是不可以落入外道:一个存在可以创造天地万物的常见,所以佛不落入外道的常见,因此,佛才说,如来者,非常非无常,所以,佛不落二边,当然也不会落入空跟有执着,更不可以立一个中道,所以因此了解,绝对的佛性里面,是不可以立任何的知,任何的见,任何的法,任何的相,它都是绝对的东西。

那么因此我们了解,「不变随缘,随缘不变。」这绝对不是出于佛的本意,在所有开悟的圣人里面,都没有听到这一句话,而这一句话却在大乘佛教的注解里面,一直重复的出现,无论是哪一本注解都是这样讲,但这并不符合佛意,佛在《楞伽经》已经讲的非常清楚,佛性非常非无常,如来法身并没有来去、生灭、增减。诸位!讲非常非无常,是叫你离二边,但是重点是在进入不可思议的第一义谛大空。万法都是无常,这是在相上里面论的,可是佛心它不是相,由无常里面去推论出有一个常,那么这个常是由无常来推论的,所以佛再补一句话,佛性非常,佛性如果是常,那么就变成外道一样,外道一个常,创造一个无常的世间。在座诸位!佛在《楞伽经》就讲了,一个常怎么会创造一个无常的世间呢?本性是常,怎么会创造一个无常的世间呢?因果不符合,常得东西应该创造出常得世间,所以佛就反驳外道,如果说外道讲大梵天、大自在天是常,那么他创造出来的世间是无常,说:大慧!于义不符合,对因果的真理是不相符合的。上帝是常,自在天是常,大梵天是常,何以常得世间,会创造一个无常的世间出来?这个在因果上是不符合的,常应当创造出常得世间,这个因果才符合,无常创造出无常。

那么祖师大德,为了让下一代的人容易明了,说:我们有一个亘古存在的一个佛性,所以他就讲不变,然后这个不变里面又可以起作用,就变成随缘。因此我们了解祖师的用意是很辛苦的,但是这一句话,刚好落入外道的思想;常里面显示一个无常。无常里面显示一个常,这个就是。所以,又有一个……大陆有一个居士很天才,他说:师父!我们不生不灭的本性叫做常,而在起作用,我们就叫做无常。那就告诉他那无常就变不是永恒了,是不是,那这辈子作用完了,统统作用完了,下辈子佛性不就掉了吗?自己编,自己想,自己满足,这严重错误的。佛,其实没有办法去论断你第一义谛大空,所以他叫你不要落二边,非空非有,或者是非无常,或者非常,最主要是不让你落入二边,落入二边就变成有思维有能所的东西。因此,在这里,中道要这样子,中道就是绝对第一义谛,这样子叫做妙义,如果你还执着离二边叫做中道,那么就坏了,二边本不可得,对不对,哪有一个中道呢?离二边叫做中道,这个是不得已得形容词,还着一个中道,此中道就变成生灭。

所以,外道来问佛,说佛性造作耶?无造作耶?佛陀说:无记。无记就是没有任何的意义。佛性造作耶?佛性非造作耶?佛性有没有造作?佛性如果有造作,佛为什么讲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来不去、不增不减,有造作即是生灭,如来不作如是说。外道又问:如来无造作耶?佛也不回答,说没有意义,如来不造作你修什么善?你所修的善等于断灭,那为什么叫你发菩提心?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你所修的善,功不唐捐,您听经闻法的种子所,功不唐捐,所以佛不作,如来者非造作者,亦非无造作者,如来不落二边。听得懂吗?太好了,大家都点头,那就不用再讲了。这样好!程度够,这样真好!

来,底下,已「善得中道」妙义。犹「如忍事」于心而不言之「人,非」故欲「怀」之于心,亦「非」可「出」之于口,是「名为」四加行位菩萨所修证之「忍地」。

(4)世第一地。经文:【数量消灭,迷、觉中道,二无所目,名世第一地。】注释:「数量消灭」:「数量」修证之多寡与增减。谓此位中的菩萨,对于己心所修证的数量只多寡、或者是增减,已完全泯灭,完全泯灭,在这里要称为菩萨,你一定要有这种工夫,比如说:我先讲出家人,出家人说法度无量无边的众生,如果那个相没有泯的话,一直耿耿于怀说,我度了几亿人,无量无边的众生,诸位!这个人是世间生灭法,没有进入佛道,这是出家人,所以应当离相而修一切善,才能都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那么世间人,更应当如此,我们跑道场,跑道场的时候,我们更应该清楚,比如说,你家里经济不错,你说我卖了一栋房子,五百万、六百万、一千万,我来供养三宝,那个心千万不能耿耿于怀,说我布施了二百万,这个量你没有放下,这个不是佛的心,这个是生灭法。最多来世给你日子看活一点,看活一点就是快活一点,跟了生死没什么关系。所以你倒讲堂付出,有的人来到讲堂付出,如果有这个量就说……我告诉你喔!我们每个月到文殊讲堂,你知道吗?我去做义工,然后去清厕所,我三百六十五天,没有缺席,就假设说,那么你的心还挂碍三百六十五此的来讲堂清扫,这个叫做量,这个叫做量,无论是次数的量,金钱的量,度众生的量,这些量统统以相来计算。在座诸位这种东西没有放下,那个叫做观念卡在一个相,那么简单讲,他的福报就没办法推向极致,最大的福报就想虚空一样,就想虚空,虚空无所不包,无所不容,所以在座诸位!如果你会修行,布施十块钱也不执着,那么这十块的功德就遍虚空,就遍虚空,诸位!但是事理要圆融,是不是?如果你布施了一百块,说:师父说不要着想,我没有着想,我这一百块等同于虚空,这样就不必布施太多,这样又死在这个假设假相里面,所以这个不落二边很难去了解。你要晓得,作多大的功德,内心也绝对不放在心上,一点点观念都不会,要完全泯灭,离一切量,过一切量,而且过就是超越,简单讲,你来这里布施多少钱,一点观念都不能执着,要超越这个钱的观念。心佛双泯。心相、佛相统统不可得。

「迷觉中道」:于迷于觉,皆达中道,「中道」者,离有无二边也。「二无所目」:「目」就是对,也就是对待。即迷与觉已不成对待,二法销泯,本自不迷,今亦不觉,入一真界,悟不二法门。在座诸位!一真就是绝对,并不是一二三四的一,所以佛教讲的一,实在很难去形容,因此讲绝对,没有能所,没有对待,叫做一真。又讲不二,不二就是当下,所有的相不离心,所有的心不离相,但是如果我们真的修行,离心也离相,这个心就是指分别跟执着那一颗心,所以悟不二法门,就回归到当下不二。要不然什么叫做不二呢?相空就是性,性相不二就是佛法。「名世第一」:「世」:就是世间,一切世间法中,以此为第一,所以称为世第一;再往上就是出世圣法了。

翻过来1892页,义贯:此菩萨于己心修证之「数量」之多寡、或增减已完全「消灭」其念,所以禅宗里面讲,注意,底下这一句,这一句注意听,「令心无所增减是名修行。」这一句话特别重要。「令心无所增减」诸位!你只要着想,你就一定会有增跟减,有来跟去,所以你就会哭得死去活来,而不了解色即是空的道理,不了解色即是空的道理,比如说,我们这个家庭,很温暖,对不对?爸爸、妈妈也很慈祥,小孩也很有成就,大家,举家到欧洲游玩,到美国去游玩,其乐融融。有一天女儿要到加拿大去求学,或者是儿子要到英国去求学,这个父母心,心痛如刀割,为什么呢?因为聚,再来要散,那个是很苦的,可是我们如果了解色即时空,儿子,儿子本身体性本空,女儿,女儿本身体性本空,我们就晓得五伦纲常,家庭的这个温暖,不会持续长久的。是故佛说:一切法无常,非常非无常,你只要是相的,生灭法的东西,这个不会永恒的东西,不会永恒,因此,什么是佛法?用透视的眼光看人生,用达观的生命观,来看这个世间,所以什么相都碍不了他。儿子去美国留学,他就知道,人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这个悲欢离合,人之常情,月亮就是这样子,月亮有圆有缺,人一定是这样子的,有合有离,这个是大自然的真理,没有什么好难过的,那么就把眼光再看高一点,儿子去留学,女儿去留学,是为了将来更大的成就,不必难过于一时,到机场哭得死去活来的,说:知道吗?去的时候没钱,打电话来告诉爸爸、妈妈,记得把身体照顾好。儿子、女儿都二、三十岁了,二十几岁了,他就是割舍不下,一直再三的交代。

那么,如果没有放下这个相,你的内心里面,就没有办法能所双亡,相的东西一定会有增,一定会有减。那么,为什么佛能够活的这么超越?就是因为他的心没有任何的增跟减,所以,在座诸位!大悟的人跟不悟的人不一样。色即时空,如果,这是假设,若果一个不开悟的人,抱了一个女朋友,他会死执不放,我这个女朋友全世界最漂亮,这是我将来后半辈子的那个伴。可是,如果一个大悟的人也是一样,这是假设,抱一个女孩子,他知道色即是空,抱这个跟抱虚空是没什么两样,只剩一堆骨头而已,无论怎么抱,到最后也是送到火葬场,不然要抱到什么时候?你这样一直抱着,能够抱多久?抱到最后一定要送到火葬场,不然要送去哪里?所有,我们众生的迷茫,就是迷茫在不知道生灭无常的世间,每一分每一秒都在变化,每一秒每一分都在变化,就是不知道这个道理,所执着的这个假相,一直误认为它是永远的存在,所以,心就会有增减。

在座诸位!看底下,增减已经完全销灭其念头,能所双泯,过一切量,于凡「迷」与智「觉」皆达于「中道」,离于有无两边,觉与迷「二」者皆「无所目」。(不成对待)无迷无觉,契入一真,入不二门,是「名」为四加行位菩萨之「世第一地」。世第一。

第四节,那么这个是成观法师编的,我们看这个题目就好,菩萨十地。

1、.欢喜地。这个欢喜地不是心生欢喜,不是那个意思,就是他的心境跟佛的觉性互通,哪一种得法身的喜,跟世间人的欢喜,那不一样,世间是假借相的欢喜,就是知道欢喜是通达如来的觉性,那种欢喜,完全不同的。经文:【阿难,是善男子,于大菩提善得通达,觉通如来,尽佛境界,名欢喜地。】看看这段经文,就知道得欢喜地有多难。于大菩提善得通达,大菩提就是究竟菩提,善得通达,觉通如来,尽佛境界,完全就是佛的境界,那怎么会不生欢喜呢?

注释:「善得通达」:善得亲证现量,通达自心本觉。「觉通如来」:「觉」,指自心本觉。「如来」指如来之妙觉。为什么称为一个妙呢?那叫做不可思议的觉,所以佛称为妙觉,是佛的那个觉悟,不是用推论的觉悟,是不可思议的,叫做妙。谓以自心本觉融通如来之妙觉。「尽佛境界」:「尽」,就是悟尽。谓于佛所行境界,皆能悟入因而生大欢喜。诸位!从初地到十地,你只要记住一个原则,初地到十地统统用真如在修行,完全是佛的觉,完全平等不二,所以佛在《楞伽经》才说,初地就是八地,十地就是二地,二地就是五地,没有次第,没有阶位,因为菩萨达到了十地菩萨,这跟佛的境界是完全一样的,所以善得通达就是这个意思。那么,这个尽佛境界,「尽」就是悟尽。于佛所行的境界,皆能悟入,而心生大欢喜。

义贯:「阿难,是」四加行位满心这个满就是四加行,满心就是达到了一定的程度,之「善男子,于」无上「大菩提,善得」亲证现量,你看,他的证量跟佛事一样的。「通达」自心本觉;复以自本「觉」融「通如来」妙觉,自他不二,故能「尽」知「佛」所行「境界」,已经能了悟佛所行的境界,这个是何许人啊!而得大欢喜,「名」为初地之「欢喜地」菩萨。

接下来2.离垢地。经文:【异性入同,同性异灭,名离垢地。】1894页,注释:「异性入同」:「异性」就是九法界众生各异,所以称为异性。此谓讲九法界之异性(互异之性),皆入于如来之平等一性。「同」性就是一性。一性者,一真之性。「同性异灭」:入于一性之后,此一性亦为垢,还着一个「一」,所以我们问说:万法归一,一归何处,禅宗里面常常问人家,讲:万法归一,万法是垢,归一,诸位,这个一仍然是垢,有数量就叫做垢,师父一直重复强调,大彻大悟不能差0.00001,都不行。为什么?差0.00001也是垢,就是这个意思。此一性亦为垢,又着一个一,仍然是垢,故复灭之;同异二行悉灭,即一切垢皆尽,故名离垢地。义贯:此菩萨将九法界之「异性」皆「入」于如来平等之「同」性;即此「同性」亦是垢故,故「亦灭」之,同异之垢皆尽,「名」为二地之「离垢地」菩萨。

接下来3.发光地。经文:【净极明生,名发光地。】注释:「净极明生」:在前面第二地当中,同异垢灭,成离垢地;现在这个离垢之「离」亦离,所以其清净达于极致。净极之后,光明即生,如拭铜镜。如拭铜镜就是这个铜愈擦愈亮,愈擦愈亮,愈擦愈亮。那么学佛也是这样子。也许《楞严经》你听不懂,不一定完全懂,但是这个熏习,熏习,人很奇怪,你今天来听,听不太懂,经过三年、五年再来听,咦!突然听得懂,自己就开通了,哦!原来如此。修学佛道熏习,就是你听得懂也听,听不懂还是听,是吧!所以有的居士,他弄错了,他说:哎呀,师父那个《楞严经》听不懂。我说那个听不懂才要听,听得懂,你已经会了,来听什么?哦!对,对……观念改变了,今天应该有来。所以,听不懂才要听,听得懂,你听什么呢?是不是?就像小学,小学课程你都会了,你怎么还念小学啊!是不是!要念那个不懂的,不懂的。所以,我们念建中的时候,老师就是这样子教我们的。各位同学,数学的题目要解那个最难的,解那个最难的,就是这样子的超越,所以说,这个如视铜镜就是重复,重复,重复一直重复。

义贯:此菩萨于前修行同异垢灭,而达于离垢;今离垢之离亦离,其清「净」达于「极」致因而光「明生」起,「名」为第三地之「发光地」菩萨。

接下来是4.焰慧地。经文:【明极觉满,名焰慧地。】注释:「名极觉满」:谓妙明盛极,觉照弥满十方,光明转盛,大智如火焰。为什么大智如火焰?能够照亮全城,所以在座诸位!没有智慧,是人生最可怕的贫穷。诸位!没有钱,我们可以知足的观照,日子还过得去,但是没有智慧,是人生最可怕的贫穷,因为他没有过过一天安稳的日子,所以开智慧,是每一个佛弟子所期盼的目标。1896页义贯:此菩萨之妙「明」盛「极,觉」照弥「满」十方,光明炽盛,大智如火焰,熊熊不尽,「,名」为第四地之「焰慧地」菩萨。

接下来叫做5.难胜地。经文:【一切同异所不能至,名难胜地。】注释:「一切同异」:「同」是指「地上智」之同,在座诸位!十地菩萨所讲的,统统讲智,已经不是讲六波罗蜜,像我们十信位是五根、五力,对不对?那么十住位,讲无所住,那么十行位,讲十波罗蜜位,是不是?那么十回向呢?就是普度众生,那么十地,统统讲大智。指一个阶段,一个阶段,佛让你比较容易理解,开发真如一性,就是地上的大智,指地上智之同,亦即为地上菩萨(入初地以后的菩萨)所达到的真如一性、真如一性,「总相智」之境界。「异」,指「地前智」之异,也就是地前菩萨(未入地的三贤位菩萨),各自所证的「别相智」。一个是总相智,一个是别相智,总相智都是真如一性,别相智就是未入地的三贤位菩萨。义贯:此菩萨所证者为「一切」地上之「同」相智(总相智)总相智都是证到真如一性,以及地前「异」相智(别相智)就是指三贤位「所不能至」者,「名」为第五地之「难胜地」菩萨。

接下来就是6.现前地。经文:【无为真如,性净明露,名现前地。】无为真如,诸位,我们涅槃妙心,没办法形容,一下子形容成空,一下子又形容成无相,一下子又形容成无厌,又一下子形容不生不灭、不增不减、无来无去,一下子又强调毕竟空寂,一下子又强调归无所得,一下子又强调第一义谛大空,一下子又说一切法都是不可得的无为法,一下子又用真如。为什么?因为所有的名相都在解释,我们究竟的真如佛性,而为什么用这么多名词呢?因为,那里面没有语言,所以,众生在修行的过程当行,需要的境界不一样,佛就会用一种容易让你理解的名相,来让你理解。有的人贪心,佛告诉那个贪心的人,要常常观所有的诸法究竟空无自性,无所得,没有那个东西让你贪,究竟诸法空相,归无所得,所以证悟无所得即入如来地,那就知道,无所得能够让他受用。如果一个人着相着得很厉害,佛陀告诉我们,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就用一切法,相不可得,叫做无相。如果有一个人,对这个世间,拼了老命求财色名食睡,佛陀就告诉他,我们的佛性是无所求的,要无所求才能入佛的真心境界,他要用这个无所求才受用。所以,每一个众生,受用的名相不一样,所有佛就丢出去,其实都在告诉你,究竟的真如实相,所以如来就是无所从来亦无所去,因此佛性没办法形容、强调,用各个角度切入,看看你能不能领略一些。

注释:「无为真如」:在此之前,有为之功用以达至极(异相、同相、极难胜),是为真如之用,乃六地前凡圣共用,唯凡夫日用而不知,圣人用而了了。凡是就是用不出智慧,看什么卡死什么,看什么着什么相,看什么死在那个观念里面,落入有,落入无,落入生灭,落入有为,落入无为,凡夫不知道,每一个人内心都有一颗大般若智慧,用不出来,成佛跟凡夫没什么两样,但是,就是心不一样。你还没有开悟前,你也是那样的人,没什么两样,但是你开悟以后,你也是同样的人,但是内心里面智慧不一样,同样一个人,十年前如果你没开悟,十年前你是一个凡夫,十年后你开悟了,你看,同样一个人,但是用出来的只会完全不一样,完全不一样,所以圣人用而了了。至此第六地真如之无为性,乃得全露,此为真如之体,唯圣独证,不与凡夫共。「性净明露」:「性净」,真如之体,虽起万用,而能生诸法,然其性本净。「明露」,就是分明显露。「名现前地」:真如全体显露,菩萨至此方得初次亲证真如现前。亲证什么意思?亲证就是完全的绝对现量,这是亲证。这是绝对的现量,不是比量,叫做亲证。用推测的叫做比量,所以逻辑学的推论,不是佛的境界,佛事现量的境界,佛是证量境界,佛是圣言量的境界,不是比量,在这里特别提出来,提醒大家!

接下来,义贯:此菩萨由于在此之前,有为之功用已达至极之极难胜,于此位中「无为」的「真如」之体,其妙「性」本「净」分「明」显「露」,初得亲证,「名」为第六地之「现前地」菩萨。现量境界让他有所证得。那么底下这一段,成观法师评论这个开悟见性的人,在还没有讲这一段前,先解释一下成观法师的观念。成观法师用这个教下的阶位,来论断、来评论大悟、见性,一悟即入如来地的这件事情,他认为这是不可能的。那么,我认为每一个高僧大德,我们都尊重他的思想跟看法。那么这一段,用阶位来跟顿悟(没有阶位的),一定要搭上线来评论,我觉得这个并不适合,所以这一段我列为参考作用。

再来,成观法师的角度是说,到十住菩萨,对于明心见性还没有办法了了的见,可见明心见性、开悟证道,有多么的难,没那么便宜的……他这一段有个好处,就是警告大家不要随便讲你开悟了、你见性了,以解作悟、以解作证。这个就是,这一段就是,成观法师警告末学的人,他有他的参考价值。

如果是印光大师,那看法就完全不一样了,印光大师(净土宗十三代祖师)他对这个开悟见性的看法,跟成观法写的刚好相反。你看!那个《印光大师菁华录》,里面就写的非常清楚,印光大师的意思是说,开悟见性,它是六即佛里面,只有理即佛。我们说理即佛,理上来讲,每一个人的自性都是佛,叫做理即佛,是不是?名字即佛、观行即佛、相似即佛、分证即佛、究竟即搜,印光大师把开悟见性贬低到只有理即佛,六个阶位里面「理」才是第一个阶位,印光大师的意思认为人类无始以来的烦恼习气太重,见思惑要断太不容易了,所以要脚踏实地,老实的念佛,莫换题目,这样对了生死才有帮助,而每天将开悟、开悟,见性啊,开悟、见性啊,怎么样子?会落于以解作证,空谈理论不实修,这个就是印光大师的角度。所以印光大师把明心见性贬到六即佛里面的第一个,叫做理即佛,连名字即佛都没有,名字即佛就是认识自己本性有一个佛。这个叫做名字即佛,理即佛的意思是,每一个众生理论上来讲都有佛性,所以印光大师说开悟见性只是了解每一个人、众生都有佛性,理上来说,连名字即佛都安不上。所以就变成一个极端。

那么师父的看法就是,二个看法有所不同,所以现在,现在的人,你去外面,跟这些净土宗的念一句佛号,或者诵经典的,集中火力的,你跟他讲禅宗的开悟见性,他立刻就跟你反驳,来不及了啦,凡夫俗子怎么可能?见思惑那么微细,无始无明,习气那么重,来不及了,参禅、开悟、见性还不能了生死,太难里,所以他们把这个阶段全部切掉,就是因为受到印光大师的影响。还有,这一些宣传净土宗的人,把净土宗这一句佛号,把它推广到唯一,推广到绝对了生死,没有不二法门,就是这一句佛号,所以八大宗派里面的重要的般若智慧,就忽略了,这个统统叫做极端。师父的修行,以前也是这样念佛,我打过十三次的佛七,在佛前也感动掉过眼泪。精进大专佛学那种十三次的静进佛七,从早上三、四点起来,一直拼到晚上十一、二点的。还有忏公那个斋戒学会,参加过多少次?

再来,出家亲近光华律师。我的内心里面,一直觉得这个好像佛法的精髓我一直没有去接触到核心,佛法一定有一种一了百了的东西,不可能我念佛念了这么多年,还是有妄念,我认为这个世间,佛法我没有去接触,所以我接触了,上了佛学院接触的,没有人跟我讲过《楞严经》,没有人跟我讲过《达磨大师见性论》,《达摩血脉论》,没有人跟我讲过《六祖坛经》,也没有人跟我讲过《传心法要》,统统没有!《圆顿心要》统统没有人跟我讲过,这个最究竟的即心即佛的。

后来,我三十二岁的时候,自己啊,因为三十一岁以前,一直找不到,这样念佛使办法吗?为什么这样一直念佛,烦恼还是没有办法断,断不了,后来就自己,那就看看《六祖坛经》,看到《六祖坛经》才恍然大悟,三十二岁,这个才是佛教的核心。如果佛性没有弄清楚,你怎么样去念佛,没有错,我们也可以用意识心念佛,比如说,集中火力,阿弥陀佛……我们也可以学习这些老太婆,也可以这样学习,但是问题是,这样学习,年岁大一点的适合,如果年岁才二十岁,你叫他怎么办?他这样要平拼到八十岁才死,完全没开佛的智慧。所以当我看到达摩大师《见性论》那一句话,[不识本心,学法无益,]完全就是我要找的这一句话,不是本心,学法无益。佛的不生不灭的涅槃妙心你都不知道,你如何参究佛道?一个孩子,一个孝顺的孩子,都要体会父母的心,一个佛弟子不能体会佛的那一颗不生不灭、不增不减的无垢清净心,你如何下手去修行?在我看来,根本就是不可能。

所以我发现开悟见性,不是印光大师讲的这样子,我认为非常非常非常重要。所以我们这三十年来,看到了这些念佛的人,他会攻击修禅的人,认为不务实际,落入盲修瞎练,不如我们这样了生死,比较脚踏实地,我们每天抱这一句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其他不看,其他不听,也把自己落入一种偏激的思想。我认为佛法是圆满法,我认为佛法是圆融法,师父认为佛法是一种完美的佛法,从完美中取出完美,依然是完美,这个才叫做佛法,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佛性才叫做圆满,最圆满、最圆融的。所以师父认为开悟见性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一环,才懂得歇即是菩提。所以,如果对这一层不了解的人,拼了老命念佛,念一念、念一念,他晚上睡觉,一样百般妄想,白天不睡觉,百般计较,百般计较。反而我看了,真正对禅宗有修行,对心性有所领悟的人,他有绝对的包容心,不会攻击别人,不会伤害别人;他入于佛的心性,平等的心性,以无所住心行于世间,他了解,佛的真正的本心、本性是什么,(未完)

慧律法师楞严经讲座目录200~300链接(未完)

慧律法师楞严经讲座目录01~200链接(未完)

楞严经讲解300:为了这个很长远的菩提之路,在家饮食营养一定要自己均衡

楞严经讲解301:在如来像前承佛威神力,舍少部分之身以偿宿债之微因求取忏悔灭罪

楞严经讲解302:八识田的种子在梦中会幻化出来,梦中遇到恶境界会念佛念咒就是真的功夫

楞严经讲解303:出家众每天忙于法会说是在度众生,其实跟了生死,跟道都没有关系

楞严经讲解304:选择同参道友,要选择那个心在道业上的

楞严经讲解305:楞严神咒详释:第一会有如调兵遣将布置部队,第二会一声号令下开始突袭

楞严经讲解306:会招感鬼神大部份是身口意不净,所以要全力的护净,一心持净戒

楞严经讲解307:生病的时候拿那个药和一杯水念楞严咒七遍后,水跟药给病人喝

楞严经讲解308:在阴间里面最胜、最尊重的是佛教,很尊敬学佛的人

楞严经讲解309:十方如来所有的功德都给这个持楞严咒的人、佩带楞严咒轮的人

楞严经讲解310:持咒并不能令你于犯戒有豁免权,持咒灭罪是指灭发心持咒之前的旧业

楞严经讲解311:我们今生今世有因缘来听闻到这个佛法,希望大家不要缺席

楞严经讲解312:修习一除恶因要断五辛,二要断婬杀盗妄,三破坏六根不去攀缘六尘

楞严经讲解313:修行人不了解真如自性最痛苦,用功也不对,不用功更不对

楞严经讲解314:要很小心,有这反覆无常的个性、情绪的人很容易堕落化生

楞严经讲解315:凡夫有凡夫的生活方式,圣人有圣人的生活方式,不一样的

楞严经讲解316:犯了重戒的人一般来讲是没有救,但是看到楞严经就会充满希望

楞严经讲解317:当你于一件小事情耿耿于怀,这时的你就已经失去正念了

楞严经讲解318:所有的相都是你的心,对相不满就是对你的心性不满意

楞严经讲解319:觉得修行很行,但为了某件事情又起烦恼,就是你的修行还是不行

楞严经讲解320:证得三昧力的人有这个定,所有的委屈、痛苦、烦恼都不存在

楞严经讲解321:不只以文字言说知解为已足,要看你的内心里面是不是经得起考验

楞严经讲解322:如果人类的欲望无法控制的话,大自然就会自我平衡让人活不下来

楞严经讲解323:佛法僧是一体,你皈依这个师父就是皈依所有的出家众,不是皈依某某人

楞严经讲解324: 修定之人心若一起念贪淫,心即生大动乱,便早已失定

楞严经讲解325:下辈子你跟哪一对父母亲有缘,这都是注定好的,这是我们的业力

楞严经讲解326:量是人创造的观念,这个量没有灭就会一直落入比量 比较之下

历史文章阅选读三(点击标题观看)

历史文章阅选读一(点击标题观看)

近期的连载目录链接

净空法师《法华经大意》目录01-66(全)

净空法师楞严经讲义 01-287目录

宣化上人法华经浅释 01--102 (全)链接

宣化上人六祖法宝坛经浅释01-23目录(全)

宣化上人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浅释目录(全)

宣化上人华严经浅释目录01-60链接(未完)

净慧法师僧伽吒经浅释01-18目录(全)

元音老人楞严要解目录链接

慧律法师楞严经讲座目录01~300链接(未完)

师大德悟道因缘 集 链

阿弥陀佛的故事十集链接

《寿康宝鉴》原名《不可录》白话版 全

太上感应篇目录01--52(完)

修福者必看:文昌帝君阴骘文大意(净空法师讲述)

自然疗法:不一法师棍棒推拿、按摩疗法教学视频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