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华严经淺释158: 行菩薩道一定要在众生的身上修,才能積聚所有的功德

宣化上人 青袍笔记 2022-11-03

凡有言谈皆无实义,用嘴巴或文字说法,实际上说不到真实之处,万不可执著于文字,误了自己!

宣化上人主讲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南无华严会上佛菩萨(三称)

佛子!菩薩摩訶薩於非親友守護廻向,與其親友,等无差別。何以故?菩薩摩訶薩入一切法平等性故。不於众生而起一念非親友想。設有众生於菩薩所,起怨害心,菩薩亦以慈眼視之,終无恚怒。普为众生作善知識,演說正法,令其修習。

諸位佛的弟子!菩薩中的大菩薩,对於與自己沒有親屬關係的人,和他不是朋友的人,而是一般普通不認識的人。若遇上災難困苦,菩薩对他們保護看守,善根廻向,就和自己的親屬朋友,同样看待,不存絲毫分別心。因为菩薩修行的是平等行,起无緣大慈,生同体大悲,平等待遇一切众生。所以菩薩的心眼中,沒有親、疏、遠、近、愛、惡的區別,一律平等守護廻向。这是甚么緣故呢?菩薩中的大菩薩他已深入於一切「法的平等性」,瞭知「是法平等,无又高下」。所以他沒有親疏遠近愛惡的观念,而能自然自在的平等对待一切众生。菩薩不特能以平等的大慈悲心对待众生,就連一念非親非友的念頭都不会生起,絕不会想这個众生與我沒有關係,那個众生不是我的親戚,这個我喜欢,那個我討厭的种种差別思想。菩薩看一切众生,都視为我过去的父母,未來的諸佛。假設有这样的众生,他在大菩薩的地方,生起一中怨恨大菩薩的心,或者想殺害菩薩的心,但菩薩还是以慈悲心眼來看待众生,怜愍众生,決不会因为生起了怨恨殺害的心,就要來报復众生,懲罰众生。極令偶爾稍有嚇唬的表示,也只是警惕众生的意思。菩薩的心腸,總是可怜众生的愚痴,造业受报还如在夢中,何忍責怪,只有原諒。所以說「諸佛中的菩薩不見众生过」。菩薩以慈悲心原諒众生,以容忍心寬待众生,普徧作一切众生的善知識,无论众生又甚么難於解決的問題,菩薩都为他們解決。还常常为众生演說正法,教化他們,令一切众生信受正法,发菩提心,修学一切佛法。

譬如大海,一切众毒不能變壞,菩薩亦爾。一切愚蒙无有智慧,不知 恩德,瞋狠頑毒,憍慢自大。其心盲瞽,不識善法。如是等类諸惡众生,种种逼惱,无能动乱。

菩薩对於众生,其心量之慈悲寬厚,猶如大海。大海的浩瀚深邃,包藏万物,亘古不變,任你用甚么方法來破壞他,也不能把它損壞分毫。如果想把它改變,也不可能改變一點。如果放下一切的毒素,也不可能把它毒壞。菩薩的心量就和大海一样,不论众生用甚么態度对他,都不会改變他的慈悲心腸。众生多数无知无識,愚痴迷蒙,沒有眞正的智慧,極令有點小聰明,反而障礙了眞正的智慧。善知識苦心教誨,也不知道「知恩报德」,反而发瞋,脾氣躁烈,用心狠毒,食古不化,冥頑不灵,不聽教化。毒,是心中怨恨到於極點。像这种瞋恨頑毒的众生,他必定態度憍橫,对人傲慢无禮,狂妄自大,唯我獨尊。这种人的心,就像盲瞽。盲是瞎子,有眼看不見东西:瞽是不辨是非。心智被无明遮蓋住了。所以不認識善法,也不認識善知識,就是當面見到眞的殺知識,他也不認識。所以說这种众生愚蒙无智,菩薩唯有怜愍他們。像这等类,諸惡具足的众生,他們縱然用出种种的惡劣方法來逼迫菩薩,惱害菩薩,也不能激动菩薩的定力,擾乱菩薩的慈悲心,令菩薩的心搖动、慌乱而改變初衷心。

譬如日天子出現世間,不以生盲不見故,隱而不現。又復不以乾闥婆城,阿脩罗手、閻浮提树,崇巖邃谷,尘霧烟云,如是等物之所覆障故,隱而不現。亦復不以時節變改故,隱而不現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

前面用大海作譬喩,是譬喩菩薩的心量猶如大海般的宏大深厚。众生再怎样对菩薩无禮,菩薩也不会动心或者見責的。因为他是以大慈大悲心为首。現在金剛幢菩薩又再举一個譬喩:好像日天子——即太陽,太陽为什么叫日天子呢?因为太陽懸在虛空,傳說为帝释天所獻奉,因名日天子。太陽出現日間,普徧照耀。譬如有一個一出生眼睛就不能看見东西的人——生盲,他先天就是瞎子。他看不見太陽,也不知道太陽的形狀。假如有人告訴生盲說太陽是四方的,生盲也不知道四方的是什么样子。有人告訴生盲太陽是三角形的,長方形的,圓的,生盲一概不知道,也不能断定說的此人說的是对或是不对。但是太陽並沒有因为生盲看不見,不知道,就隱藏起來而不出現於世間。他仍然是日日時時,高懸在天空,放出光明溫暖的光芒,普照世間。他也不因为乾闥婆的城——乾闥婆是把部天神之一,为帝释的乐神。乐人幻化的城邑宮殿,因蜃氣映日光而現於大海或沙漠上空之相,名之为化城。

阿修罗的手——阿修罗的手可蔽日。閻浮提的各种大树也可遮著太陽。还有崇高的山峰岩石,聳入云霄,也可遮著太陽。还有深邃的幽谷,那处不見著陽光。或者有許多尘土、大霧、濃烟、烏云种种类似的东西,都可以覆蓋著太陽,障礙著陽光。但太陽不会因为这許多緣故,就隱藏而不出現。也不会因为時候、節令的改變——春夏秋冬、寒來暑往种种的關係,太陽就隱匿而不出現了。太陽他不受一切的障礙,永遠照著世間。菩薩中的大菩薩,也和太陽一样,他絕不因为有某种障礙就不修行了,不行菩薩道了,不救度众生、教化众生了的。不管众生用甚么手段破壞他,阻障他、擾乱他,再怎样困難,他也不以为然,仍然勇猛堅苦卓絕的依舊行他的菩薩道。

有大福德,其心深广。正念观察,无有退屈。为欲究竟功德智慧。於上胜法,心生志欲。法光普照,見一切義。於諸法門,智慧自在。常为利益一切众生而修善法。曾不誤起捨众生心。不以众生其性弊惡,邪見瞋濁,難可調伏,便即棄捨,不修廻向。

菩薩之所以有前面所說的种种表現,是因为他有大福大德。他因为有福德,所以從不懼艱苦,这是在行菩薩道中積聚的功德所成就的。他的心量如大海般的深广。他慈悲济世的光明,如太陽般普照万物。他待人接物,平等如己,观察事理時正念不乖。立定救世教化众生为宗旨。不因众生剛強難教而生退心。不屈伏於惡勢力和強權之下。不向困苦艰难低頭。任何時候、任何環境之下,他不会受人的威脅利誘而改變作風或向后轉。为什么菩薩能这样卓絕呢?因为他有大愿,这個愿出自他的深心。愿力領导他勇敢向前,希望成就的心,令他精进不懈,也是为了要得到究竟的功德,眞实的智慧。換言之,就是想獲得功德具足,智慧圓滿。如像前面所說的种种特殊法門。他都立志一心修学,並愿意行持不怠。因为他愿志求胜法,永不退屈,所以他就得到法光普照,於義理正見光明,於一切法——八万四千法門,以他的智慧,都能瞭达,而自在任運修行这些法門。菩薩为什么有常修諸法呢?他是为了一切众生,希望常能利益一切众生而修諸善法。菩薩從不曾为自利而忘記众生,就是在无意之中也不会誤起捨棄众生的心,他无時不是念茲在茲的教化众生,度众生得到解脫。菩薩修菩薩行,行菩薩道,一定要在众生的身上修,才能積聚所有的功德。

如果沒有众生,菩薩就沒有对象修功立德,沒有成就菩薩道的机会了。菩薩教化众生,也不会因为众生的生性弊惡——弊就是很壞,惡是不善——而捨棄不教化众生,他仍然想尽方法,循循善誘,把他的壞天性改惡向善。这种生性弊惡的众生,滿腦海中充滿邪知邪見,脾氣大,瞋心重。不見眞理,不悟正道。一切事理,本來是中道才对。怎样叫中道?就是不太过,也不是不及,不左不右,这才是中道了義。如果偏於一边,就形成了邪。瞋是瞋恚,脾氣大、躁烈,自我为中心,濁是愚痴,不容易調伏。因为这种众生是生性弊惡,所以怎样教化,他都不聽信教誨。菩薩雖然遇著这种剛強愚昧,難調難伏的众生,但他並不灰心,不会不度他或把他捨棄,或不給他廻向的,菩薩絕不这样做。就是再難度、再難教化、再剛強、再壞的众生,菩薩也要用最大的忍耐心來度他、教他,使他改惡向善。將自己所修積的善根功德,時時为这一类的众生廻向。

但以菩薩大愿甲冑而自庄严。救護众生,恒无退轉。不以众生不知报恩,退菩薩行,捨菩提道。不以凡愚共同一处,捨離一切如实善根。不以众生数起过惡,難可忍受,而於彼所,生疲厭心。

菩薩是因为甚么力量,使他不畏艱辛,不生退心呢?是以他往昔所发的大誓愿,以及此生又发「众生无边誓愿度」这种大愿,作他的甲冑。古時軍人上陣作戰,所穿的一种特製的武衣,護身用的名为甲。軍人戴的帽子为護頭用的名为冑。意思是說菩薩以大愿作甲冑,護著他的身心,所以使他不畏不退。以行菩薩道修積的善根功德,而作庄严菩提果的庄严具。菩薩的大愿,就是救護一切众生。他不畏艱巨,永不退轉,以救護众生为本懷。他也不会因为众生不知道「知恩报德」。就生退心,退失菩提心,不行菩薩道了。众生愚蒙无智,言行乖戾,不識好歹,不知感恩,反而毁謗三宝,菩薩也不会因此拋棄众生,因而捨菩提道。菩薩也不会因为與凡夫愚婦共处一方,自己就不修行了,就捨離一切如理如实的善根。也不会因为众生常常出生一些过錯惡劣的思想,就感到難於忍受,就对众生发生厭惡的心理。不会因其難度,難於調伏,就生出疲厭心。菩薩对於众生这些壞毛病,他是視之平常,不以为怪。仍然本著他的慈悲心,愿力,於一切众生,諄諄教誨,不計時劫,必定达到剛強者調伏,过惡者純善为止。

何以故?譬如日天子,不但为一事故,出現世間。菩薩摩訶薩亦如是。不但为一众生故,修諸善根,廻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普为救護一切众生故,而修善根,廻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是甚么原因使菩萨不怕艱苦而始終要救護众生?不灰心不退心,不生厭棄心,而不捨棄众生呢?不要說是大菩薩有如此堅毅的志愿,就是一位善知識他教化众生:有的众生非常善良聽話,教他禮佛就禮佛,看经就看经,常隨善知識在佛法裡熏習,很快就受到大利益。有的众生開始很虔誠很受教,但过了一個時期,就改變了,就遠離善知識和佛法。这好像一顆种芽,它停止了茁長,甚至從此枯萎了。还有一类众生,生性弊惡,不聽教导。雖然有如是等性別的众生,善知識是否捨棄不易教的,而只教聽話的呢?不是的!善知識也是如同大菩薩的心一样,決不会捨棄壞劣而只攝受善良。他仍然是平等平等,一視同仁,普徧教化救度。菩薩不捨众生,就好比日光一样。日光它不是因为一件事,或者为某一种类的事,才出現於世間。他是为所有一切万事万物而出現到这世間來。菩薩中的大菩薩也像日光一样,並不是单单为一個众生的緣故,而修种种善根,來廻向无上正等正觉。他是为了能普徧救護一切众生的緣故,而修善根。为了普徧令十方世界的众生,都如同自己那样修積一切善根,廻向於无上正等正觉的果位。

如是不但为淨一佛刹故,不但为信一佛故,不但为見一佛故,不但为了一法故,起大智愿,廻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普淨一切佛刹故,普信一切諸佛故,普承事供养一切諸佛故,普解一切佛法故,发起大愿,修諸善根,廻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如像前面经文所說的義理,菩薩修善根,发廻向心的动机,他不单单是为只清淨一個佛刹,不单单只为了信仰一位佛,不单单只为想見一位佛,不单单只为了明白一种佛法,他才生起大智慧的愿力,來廻向无上正等正觉的。而他是要普徧清淨所有一切諸佛的刹土,普徧信仰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普徧承事供养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普徧瞭解一切佛法,他才发大誓愿,修積种种的善根,廻向无上正等正觉的佛果。由此可見菩薩是沒有絲毫自私心的。他並非为自己一個人成佛而修善根,发廻向心,他是为了一切众生发大誓愿,为使令所有众生,皆同成佛道,而修諸善根,发廻向心,廻向无上正等正觉佛果。

佛子!菩薩摩訶薩以諸佛法而为所緣。起广大心,不退轉心。无量劫中,修集希有難得心宝,與一切諸佛悉皆平等。菩薩如是观諸善根,信心清淨,大悲堅固。以甚深心、欢喜心、清淨心、最胜心、怜愍心、攝護心、利益心、安乐心、普为众生眞实廻向,非但口言。

金剛幢菩薩称一声諸位佛的弟子!菩薩中的大菩薩,他一心所追求的,就是佛法。以求得佛法为他修行的目的。所以說:「以諸佛法而为所緣」。諸佛所說的种种妙法,就是他所緣求。他为求得佛法,所以发尽虛空徧法界的广大心。遭遇任何苦難打擊都不改變,不退失他所发的菩提心。菩薩不像凡夫,遇順境就高興,就精进修行,偶爾遇逆境就灰心退轉了。菩薩中的大菩薩,他從无量劫直到如今,修積世上稀有的,不容易得到的「心宝」——心宝就是心法,心地的法門,是諸佛之母,所以叫「心宝」。这种「心宝」如果修得了,就和諸佛平等无二。菩薩中的大菩薩他以心地法門,來观察所積聚的一切善根,他对於諸佛所說的法,信而不疑,起信根既堅固又清淨。大悲心也是堅定不移,和众生是同体的。所謂「无緣大慈」,对沒有緣的人,越要有慈悲心。「同体大悲」,與一切众生,都視如同体。沒有彼此的分別,这就是「大悲心」,「大悲心」不是一時的,而是要经常的堅固的。以甚深心來求佛法。以欢喜心來求佛法。以清淨心來求佛法。以柔軟心來求佛法。以最胜心來求佛法。以柔軟心——就是忍耐心,教化众生就要忍耐心,用慈悲心來救度众生。

因为怜愍众生在苦難中,发菩提心來救護一切众生。攝護心:「攝」是攝受,「護」是護念,保護众生並愍念他們。攝受有兩种方法,一是对剛強的众生用折伏的方法。二是对善良的众生用攝受的柔和方法。菩薩的攝護心,是善巧方便因人使用的。菩薩雖然以慈悲为首,但他並非乱用慈悲。利益心:菩薩对於所有众生。起心动念,无不以有利於众生为前提,深恐稍損或惱害众生。安乐心:菩薩处处为众生謀利益,同時也为众生求安乐,令每一個众生的都能安居乐业,常行八正道。菩薩所行的任何功德,他都普徧为所有众生做眞实的廻向,愿令众生都獲得他廻向的利益。菩薩愛人如己,沒有彼此親疏的分別。他不是单单只在口頭廻向,不经过深心的。菩薩是心口如一,心裡怎样想,口中就怎样說,不像众生口是心非。所以說「非但口言」,他的心中也正在作这种观想。

佛子!菩薩摩訶薩以諸善根廻向之時,作是念言:以我善根,愿一切趣生,一切众生,皆得清淨,功德圓滿。不可沮壞,无可穷尽。常得尊重,正念不忘。獲決定慧,具无量智。身口意业,一切功德,圓滿庄严。

諸位佛的弟子!菩薩中的大菩薩,當他用自己所修積的善根,廻向給众生的時候,其心中就作这样的观念,口中也同時念念的默禱:以我所修積的一切善根,廻向給一切趣生的一切众生——「趣生」是指四惡趣(1)阿修罗(2)地獄(3)餓鬼(4)畜生。一切众生則是包括九法界的众生而言。希望他們都能得到清淨,所修的功德,早日圓滿,也不受人的破壞,猶如金剛。他們的善根,也沒有穷尽的時候。常常受到別人的尊重,正念不忘,從不起一點邪念。得到決定的慧,和无量无边的智。身口意三业的功德也都清淨。所以一切的功德,都能早日圓滿,庄严菩提。

又作是念:以此善根,令一切众生,承事供养一切諸佛,无空过者。於諸佛所,淨信不壞。聽聞正法,断諸疑惑,憶持不忘,如說修行。於如來所,起恭敬心。身业清淨,安住无量广大善根。永離貧穷,七財滿足。

菩薩中的大菩薩,修廻向時,他又作这样的默禱:我愿意把我所修的一切善根,都廻向給一切众生,希望一切众生,都能承事諸佛,供养諸佛,不会漏掉一位或兩位佛沒有承事供养到的。假如十方三世諸佛的道場,便生起清淨的信心,不会在任何環境下而損壞你清淨的信心。希望你們能夠常常聽到正法,断除过去的疑惑,從此再不会有絲毫的疑惑。聽到了正法,断除了懷疑,就能永遠憶念不会忘記,受之於心,持之於身,遵照正法,按著佛所指示的方法,如理修行。在如來的道場,菩薩隨時由內心生起恭敬、虔誠、謹愼的心,在行为上无時不是謹守身語意三业的清淨。不要說不招殺盜淫的身业,就連最微細地方,都不会去觸犯三业,所以菩薩的身业常常是清淨的。在无量无边的境界中,身心安然,广修大善根。善无大小,他都去做,因之菩薩永遠離開了貧穷,七种財富都圓滿具足。七財是:信財、戒財、聞財、慚財、愧財、慧財、捨財,这叫七聖財。另一种叫七法財:信財、进財、戒財、慚愧財、聞財、定慧財、捨財。菩薩有这七种財,一方自己受用,一方面可以栽培众生修善根。有了善根,就是有財產,所以說七財滿足,永離貧穷。

於諸佛所,常隨修学,成就无量胜妙善根。平等悟解,住一切智。以无礙眼,等視众生。众相严身,无有玷缺。言音淨妙,功德圓滿。諸根調伏,十力成就。善心滿足,无所依住。令一切众生,普得佛乐。得无量住,住佛所住。

菩薩在佛的道場裡時,他是常隨佛修学佛法,從不空过一點時間的。因为他勤於修学,所以才能成就无量不可思議的殊胜善根。这种善根,能使初发心時,便成正觉,就是當你一发菩提心,就可证得佛的神通妙用。所有堪称之为胜妙善根。菩薩勤隨佛修学,对於諸法,都能平等悟解,了达諸法实相,圓融无礙,與佛的智慧,几乎相等,所有才說住一切智。菩薩用他不受任何障礙的眼光,平等看待一切众生,心中從不稍存分別,不分別众生有否善根,或者是否易於教化,都一律看待。菩薩修慈悲平等的行門,具足众相,以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庄严自身,沒有一點玷缺。——「玷」就是美玉的上面有瑕疵或斑痕,於是不圓滿、有缺憾了。中國的论語上有这样几句話:「白圭之玷」,尤可磨也。是言之玷,不可为也」。「白圭」,就是白玉。白玉上如有一點瑕疵,可以把它磨掉,可以使瑕玷沒有。

「是言之玷」,如果尽說些无謂的語,在出言上就有些瑕疵。言語上有黑點,那是不能去掉的,所以說「不可为也」。因之說話一定要謹愼,不可胡言乱語,於人於己,都是不利。尤其修道人,最重視戒行清淨,「謹言」就是口业的戒行。三业清淨,戒行才能圓滿,就可令众相严身。持戒清淨,应如滿月。身語意都清淨,就是一點犯戒的行为都沒有,就是沒有「玷缺」。如果不謹持戒行,極令不犯大戒,但常犯小戒,也是不清淨有「玷缺」了。这一點做佛弟子应該知道,隨時注意,不要在自己身上弄上一些汚點。严持戒律,就不会有「玷缺」。「众相严身」是众戒严身的果。因为能持众戒,也就是能「众善奉行,諸惡莫作」,所以就得到猶如美玉的「众相严身」。菩薩修得了相好,同時也修得了語音清澈響亮,使令众生一聽到就欢喜,讲经說法,能攝受无量众生,皈依正法;度众的功德,很快圓滿。諸根調伏——諸根是指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調伏是說六根不被六尘所轉,不受外界所牽制,不为一切所搖动了。

十力成就——十力是佛的十种力用。(1)知觉处非处智力。(2)知三世业报智力。(3)知諸禪解脫三昧智力。(4)知諸根胜劣智力。(5)知种种解智力。(6)知种种界智力。(7)知一切至处道智力。(8)知天眼无礙智力。(9)知宿命无漏业力。(10)知永断習氣智力。因为諸根都已調伏,所以能成就佛的十种力用,善心自然圓滿,不必著意於增長善根而生起善心故意去從事善业。菩薩到此境界,一切行为均本著自性,无修而修,尽虛空徧法界,无不是菩薩的道场,无有所依賴之所。令一切众生,普徧得著如佛的佛乐。佛乐有十种:(1)不思議佛所住乐,即是不可以心思,不能用言詮。佛是住於常寂光淨土中的寂靜之乐。(2)无有等比佛三昧乐。(3)不可限量的大慈悲乐。(4)一切諸佛解脫之乐。(5)无有边際的大神通乐。(6)最極尊重的大自在乐。(7)广大究竟无量離乐。(8)離諸知觉的寂靜乐。(9)住无礙住恒正定乐。(10)行无二行的不變異乐。这十种佛乐,也是一切修道人所追求所欲得的道果,希望諸位信心堅定,勇猛精进,早得如佛之眞乐。

菩薩希望一切众生都得到如佛的眞乐,也能得到无量安隱的住所。怎样才算安隱的住所呢?住佛所住,才是安隱常乐的住所。住於常寂光淨土,常得寂淨之乐,所以叫无量安住。佛住亦有十种:(1)不可思議佛所住。(2)常住大悲。(3)住种种身,作諸佛事。(4)住平等意、轉淨法輪。(5)住四辯才、說无量法。(6)住不思議一切佛法。(7)住清淨音、徧无量土。(8)住不可說甚深法界。(9)住現一切最胜神通。(10)住能開示无有障礙之法。

佛子!菩薩摩訶薩見諸众生、造作惡业,受諸重苦。以是障故,不見佛、不聞法、不識僧。便作是念:我當於彼諸惡道中,代諸众生受种种苦,令其解脫。菩薩如是受苦毒時,轉更精勤,不捨不避,不驚不怖,不退不怯,无有疲厭。何以故?如其所愿,決欲荷負一切众生,令解說故。

諸位佛的弟子!菩薩中的大菩薩,眼見一切众生,造种种的惡业。其身就造殺盜淫,心就生貪瞋痴,口就出綺語、妄言、兩舌,自己造作种种惡业,自己就受一切苦。人人都不愿意受苦,可是個個却都在受苦,这並非他人所授,也不是天老爺不公平,隨便施之於你,也不是佛菩薩不護念你而使你遭受的。这是在多生多劫中自作自受,造业感苦。因为惡业的报障的緣故,不能見到佛,聞不到佛法,也不認識賢聖僧,終身聽不到三宝之名。菩薩見到这种情形,於是就在心中作这样想法:我应該到三惡道里,代替这些众生來受种种的苦,令那些受苦的众生都得到解脫。菩薩像这样受苦毒的時候,却是越受苦,反而越更勇猛精进,越勤修戒定慧,越更息滅貪瞋痴。他不捨众生而逃避苦痛,縱有再苦難的境界臨到身上,他也不驚慌失措。就是到地獄裡去代众生受那些慘痛的極刑,他也不生恐怖心,決不因为太苦就生退心,改變愿心不代众生受苦,或者畏怕而生怯弱心的。菩薩愿心堅固,他永遠不会退怯,永遠不会感到疲倦和煩厭。他認为「受苦是了苦,享福是消福。」他認为越受苦越好,越苦越愿意,他要和苦鬥爭。

諸位善信!你是否觉得这位大菩薩很愚痴?为什么好日子不舒舒服服的过,而却徧要去找苦受!諸位要知道菩薩受苦是本著愿力,不像凡夫受苦是被业报所繫縛。好像現在人人都吃三餐,睡「席夢思」的大床,他們吃的飽飽的,長得肥肥的,睡得暖暖的,而我們每天只吃一餐,常常帶點飢餓的感觉,也不会那么肥胖。这並不是說我們前世造了惡业,今世來受这种苦,而是我們乐意受點吃不飽睡不暖的苦,以此來了苦。沒有人教我們这样做,而是全面愿意这样做。菩薩他並不是愚痴,以苦为乐,他要代众生受苦,才能圓滿菩提道的功德,才能成就佛的果位。凡夫自認聰明,避苦求乐,投机取巧,結果不但不能成佛,反而造下好些罪业。如果我們想成佛的話,就必須学菩薩的愚痴,能代人受苦,多造善业。假使你不想成佛,就用自己的聰明鬼、伶俐蟲去鑚營,以为是不受苦,等到苦报臨頭,那時悔之不及,才知道究竟是学菩薩的愚痴好。何以故?菩薩为甚么原因发这种愿呢?菩薩他是自愿发这种代替众生受苦的愿心,他下決心愿意代替众生荷負起这苦擔,希望能令众生得到解脫,離苦得乐,反迷归觉,了生脫死。就为了这种緣故,菩薩乃发下了这大愿,修積善根迴向給众生。(未完)

宣化上人华严经浅释目录01-150链接(未完)

华严经淺释150 : 不被世間法所动搖,不被境界所轉變,是出世間法的要素

华严经淺释151 : 現在是末法時代-鬪爭堅固的時期,魔最喜欢的就是鬪爭

华严经淺释152: 欲令大乘法存在,必須讀华严、拜华严、修持华严、流通华严

华严经淺释153 : 從十方世界來的菩薩中選出的上首菩薩用偈頌來讚歎佛的功德

华严经淺释154 : 修道的人必須生生世世立功、立德、立言

华严经淺释155 : 誰能見到我的过錯,誰就是我的師父

华严经淺释156: 各方代表菩萨用偈頌來說明佛的功德和佛的境界

华严经淺释157:  菩薩所修行的廻向有十种之救護一切众生離众生相廻向

历史文章阅选读二(点击标题观看)

历史文章阅选读三(点击标题观看)

近期的连载目录链接

慧律法师楞严经讲座目录(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