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楞严经修学法要27:不能跟太放逸的人在一起,因为他的磁场跟你的磁场会互相抵触

净界法师 青袍笔记 2022-11-03

短视频目录(2019.07.01)

近期的目录链接(2019.07.21)

慧律法师楞严经目录(全)

慧律法师《唯识简介》全

慧律法师楞伽经(全)

净界法师法华经讲记1-70

净界法师楞严经要义(全 )

净界法师唯识学概要(全)


楞严经修学法要27

楞严经修学法要27

净界法师讲述

《楞严经》修学法要,常钦和尚尼慈悲,诸位法师,诸位在家菩萨,阿弥陀佛!

我们这一科是讲到「破障篇」,有两小科:第一个「破邪见颠倒」,这是第二科「破五阴魔境」。什么是「五阴魔境」呢?这里作一个简单的说明。「大乘佛法」的修学,有两个重点:首先,我们刚开始是成就一种「善业力」;其次,再提升到「正念力」。我们一生当中,大概就是成就「善业力」跟「正念力」这两个主题。

我们刚开始修学佛法,我们只是一份信仰的心,我们相信三宝的功德力,我们相信因果的道理,所以我们会勉强自己去断恶修善。但是这样的善念有个问题──因为在成就善业的过程,我们的心是一种向外攀缘,以「自我意识」为中心的向外攀缘。说:你为什么愿意布施呢?你为什么愿意持戒呢?因为我心中攀缘的,是一个来世的安乐果报!我希望我来生…因为布施、持戒而成就安乐的人天果报,所以我愿意去布施、去持戒、去忍辱,这时候你向外攀缘的心就有问题。

本经上说:当我们「攀缘」的,虽然是一种善法,但是它本身也是一种「轮回性」。什么叫『轮回性』呢?是说:一个人,只要你是向外攀缘,你就会有一种对立的思考,善恶的对立,善恶交互的作用、交互的循环。所以当我们只是停留在积集善业的阶段,你的善念是夹杂恶念的,这个是我们一般人很难发觉出来。你为什么造善?你心中对来生的安乐果报有所爱取,「爱取」正是一种贪烦恼。我们一般人在「造善」的时候,内心隐藏了「恶法」在里面活动,这个就是「轮回性」。

等到得果报的时候──糟糕了,如同佛陀说的:以攀缘善法的心,成就安乐果报,譬如什么呢?一个美好的蛋糕、美好的食物夹杂毒药。就是:你来生变成大国王、大富长者的时候,你的心跟安乐果报接触的时候,就夹杂了烦恼跟罪业的毒药──「譬如美食夹杂毒药,初虽美味终成大患。」你肯定会放逸的,因为你在前生就已经把这个恶种种下去了;所以当我们第二生「安乐果报」现前的时候,你就放逸;放逸之后,你那信仰的善心就消失掉了,取而代之是一种「贪瞋痴」邪恶的心现前你一个「邪恶的心」面对广大的安乐果报,那就开始造恶业了,第三生就堕落了,这正是印光大师所说的「三世怨」。

什么叫「三世怨」呢?印光大师说:一个人,他以攀缘心来修布施、持戒、忍辱的善法,他同时产生两种力量──对「第二生」来说,他创造一个安乐的力量;但是他同时也对「第三生」埋下了三恶道的祸根,叫「三世怨」!你「第一世」造业的时候,已经把「第三世」三恶道的力量埋藏下去。为什么?「诸法因缘生」──你因地的时候「善」中夹杂「恶法」,所以得果报的时候,它就会有问题了。这就是我们一般说的:「成就善业」它本身是一种轮回性,善久就会成恶;一个人造善造久了…安乐果报现前,就开始放逸,放逸以后就堕落,堕落久了,他的苦恼吃多了,他就起惭愧心,又开始收摄身心,欸…这个人惭愧心一现前,他又起善。所以我们为什么在三界当中,就这样起起落落?就是因为我们永远不知道什么是真理。

我们在「善业」当中──应该开始修学佛法,提升自己心中观照的智慧,开始学习「回光返照」,不要老是看外境,那跟你没关系的,那「缘生缘灭」的假相跟你没有关系,你要回光返照:「你从什么地方来?」你的身心世界,你的本来面目是什么?你开始去思惟观察真理,这时候你的心慢慢跟这一念清净的我空、法空的「真如理」相应了。以一念的清净心,发起菩提的愿力,你还是一样的布施、持戒、忍辱,还是照样造善业;但是这时候的「造善业」跟之前「造善业」,那可不能同日而语,「青山虽然依旧在,夕阳不是昨日的夕阳」心态不同了!你过去造善的时候,是一路向外攀缘,你现在是依止菩提心、依止清净心发动善法,这个善法是「菩提性」的,不是「轮回性」的。所以菩萨在成就安乐果报的时候,他不会放逸,因为在安乐果报当中,他有「觉悟」的功德的加持。

本经的重点:就是希望我们从一个「善业力」的修学,提升到一种智慧的「正念力」的修学;以「正念」带动「善业」,这时候你的善业是一种「没过失的善业」。

「六波罗蜜」──它是以「般若波罗蜜」为根本、为引导;否则,我们的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是共外道的,外道也是修这些善法当一个菩萨从一个善业的修学,转成一种智慧的观照的时候,他内心出现了一道清净的光明,开始正念真如、随顺真如。这时候就会有问题,什么问题呢?因为我们一路走来,我们心中是颠倒想,你现在产生一种真实的光明,《楞严经》说的一种「真妄交攻」,跟你过去生、内心深处的「颠倒妄想」一接触的时候,就把你内心深处「五阴的魔境」给表现出来。比方说:有些人平常很正常,一打佛七…欸,突然间他就一直哭,或者就一直欢喜。那个悲伤的感受,从什么地方来呢?他过去生有这样的经验、他小时候曾经遇到一些苦恼的事情、有些悲伤的感受…那些感受的种子,沉潜在内心深处,当他正念的力量一现前的时候,就会把他过去生,乃至于小时候的色法、感受、各式各样的想法,把它逼出来。这时候你要小心,只要你一不小心,魔王就趁虚而入,那你就前功尽弃了

所以:当我们透过全面的「理观」后,一个菩萨开始回光返照、开始成就一种菩提性,但是你菩提的真实功德跟过去的颠倒妄想接触的时候,遇到一些什么样的情况,你应该怎样去处理,你才能够安全的过关,使令你功德不断的增长,这就是这一堂课的主题──一个菩萨如何破除在修学过程中的「五阴魔境」,这「五阴魔境」是针对修行人才有的,你一天到晚颠颠倒倒,当然就没有这个五阴魔境。

[丙二、破五阴魔境(分三:丁一、总明魔事之由。丁二、正明五阴之相。丁三、结示消除次第。)]

[丁一、总明魔事之由(分二:戊一、正明魔动因由。戊二、劝诫迷悟得失。)]

先拢总的说明,魔境生起的原由。一个人好端端的,怎么就生起魔境呢?

[戊一、正明魔动因由]

正式说明魔境触动的由来:

[生佛体同]

【佛告阿难及诸大众:「汝等当知,有漏世界十二类生,本觉妙明觉圆心体,与十方佛无二无别。」】

佛陀讲五阴魔境之前,先讲到一个观念说:汝等当知,在有漏的凡夫世界当中,分成十二类生,虽然他们由于过去的业力,所显现的果报不同,有些变成蚂蚁、有些变成蝴蝶、或者变成人类的众生,他的色身、内心感受、想法各式各样,但是在他们的本觉心性当中,它那一念清净光明的心体,跟十方诸佛的心体是无二无别的。

意思是说:我们一个生死凡夫,我们有很多的色受想行识,但是这个是「因缘所生法」,当我们把如梦如幻的「五阴法」拨开之后,我们一念明了的心性是「如」;而佛陀也是有五阴,佛陀叫「法性五阴」,我们叫「有漏五阴」;佛菩萨的色受想行识也拨开来,他的心也是「如」;这时候「一如无二如」,无二无别。所以为什么我们说一切众生皆当作佛,主要理由就是──你有佛性,总有一天,你的佛性不会同意你这样颠颠倒倒过去的;它总有一天会发出一种「真如内熏」,一种真实的力量,来启动你皈依三宝──返妄归真。就是我们这一念无量无边的颠倒妄想背后,有一个主人翁,虽然它暂时睡着了,但是它可没有消失,它只是暂时的睡着。

[致魔之因]

[妄生空界:]

【「由汝妄想迷理为咎,痴爱发生,生发遍迷,故有空性,化迷不息,有世界生。则此十方微尘国土非无漏者,皆是迷顽妄想安立。当知虚空生汝心内,犹如片云点太清里,况诸世界在虚空耶?」】

[归元本无:]

【「汝等一人发真归元,此十方空皆悉销殒,云何空中所有国土而不振裂?」】

前面讲到:每一个众生的本性是「何期自性本自清净」,这个「自性清净」怎么就会有这些依正二报呢?身心世界是怎么来的呢?『由汝妄想迷理为咎』我们的本来面目是本来清净的,由于我们一念的攀缘心,所谓的「真如不守自性」,一念妄动,我们总是觉得这一念心要向外攀缘,我们才会得到真实的安乐,就是这一念迷惑的心生起;由于迷惑生起的心,就产生了痴爱的烦恼,这个我们常说是「无明妄想」。

「无明」跟「妄想」不太一样,「无明」是比较微细的,就是我们最初那一念的「一念妄动」,最初的妄动相,产生一个我执跟法执的那个心,有「我跟我所」的对立,这叫「无明」,也就是所谓的『痴』…愚痴。而「愚痴」它没有烦恼的问题,它只是对立,我跟你不同、你跟我不同,这就是「愚痴」,在平等当中妄生分别。但是「爱」就比较粗,它在这个对立法当中,产生爱憎取舍,就开始造业了。所以我们讲烦恼有「粗」跟「细」,微细的叫「愚痴」,比较粗重的我们叫「爱取」。一念妄动之后,我们就有「痴、爱」两种的烦恼生起。

『生发遍迷,故有空性』:『生』是微细的愚痴,那种愚痴的对立心,它普遍在我们心中活动的时候,就创造了虚空之相。这个无相的虚空怎么来的呢?因为我们有「对立的心」就有虚空了。

『化迷不息,有世界生。『化迷』指爱取烦恼,我们向外的攀缘,产生爱憎取舍,就把世界创造出来。比方说,你前生爱取善法,你对布施持戒的法特别爱取,所以你今生有安乐的世界出现;比方说,你前生特别爱取杀盗淫妄的恶法,所以你今生就出现痛苦的世界。这个世界是「爱取」所产生,「虚空」是一念对立的愚痴心所生起的,虚空跟世界就是这样生起的。因此在十方的微尘国土当中,只要它还是有漏(非无漏就是有漏),它就是众生一念的──一个迷惑的、顽强的妄想所创造出来的。

当我们知道──整个虚空,它生在我们一念的心性,就好像一小片的云雾,点缀在太虚空当中。这个「虚空」是怎么来的呢?是你那一念的妄想,那个小水泡创造出来的。所以「虚空」相对于清净心,就像一个小小的云雾,在太虚空中活动一样;虚空的广大,尚且是这么的微小,何况是虚空中的世界呢?换言之:你的虚空相、你的世界相,都是由于过去的妄想创造的

这里,讲到一个道理:当一个人开始回光返照,所谓的「发真归元」,他内心当中开始念念观照我空法空的真理,念念在息灭我们的愚痴妄想的时候,我们内心深处那种虚空相,我们来生的世界相,在我们佛堂的念念观照当中,慢慢慢慢的消失掉了。当你不断的向内观照「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你跟「清净心」相应的时候,你心中的「颠倒想」将慢慢的消灭;你来生本来应该堕到三恶道去,你来生本来应该到人天去;人天、三恶道的虚空相、世界相,慢慢慢慢的破坏掉,你把「三界的果报」在「止观」当中慢慢慢慢息灭了。

这样当然会有两个问题:第一个就是你的「别业」──你个别的业力,你自己的业力当然消失了。第二个是「共业」的问题──说:你一个家庭五、六个人,大家为什么生活在一起呢?有「共业」,相逢就是有缘!那么本来你应该要到「来生」去,到一个天界或者到哪一道跟他做眷属的,现在你要把这个业力消失掉,有些人同意,有些人就不同意!

十方诸佛菩萨看到你要消灭「来生」的因缘果报,他当然是合掌欢喜、合掌赞叹啊;但是这些魔王、你的冤亲债主他就不高兴了,他看到你在修止观的时候,念念的观照真如、念念的把三界的力量息灭,他内心当中非常的恐怖、非常的生气…就有问题了!看下一段就清楚了:

[魔动之缘]

[定合圣流:]【「汝辈修禅饰三摩地,十方菩萨,及诸无漏大阿罗汉,心精通脗,当处湛然。」】

[诸有坏动:]【「一切魔王,及诸鬼神,诸凡夫天,见其宫殿无故崩裂,大地振坼,水陆飞腾,无不惊慑。」】

[诸魔不容:]【「凡夫昏暗,不觉迁讹。彼等咸得五种神通,唯除漏尽,恋此尘劳,如何令汝摧裂其处?」】

[故来恼乱:]【「是故鬼神及诸天魔、魍魉妖精,于三昧时,佥来恼汝。」】

这段文主要是针对一个真实修学正念真如的人,当他在佛堂修禅饰三摩地,他以空观的智慧来庄严他的真如三昧;在三昧寂静的心中,不断的回光返照,观察我们这一念心是本来清净、本来具足。这个时候十方菩萨、阿罗汉他们在一念的寂静心中跟我们是怎么样呢?『心精通wěn 』彼此间心心相应…感应道交,他内心『当处湛然』。

诸佛菩萨对我们修习『楞严止观』是表示赞叹的;但是『一切魔王』,这个『魔王』指的是六欲天天魔,还有诸大鬼神;这里的『鬼神』包括一些山神、土地神,乃至于我们过去的冤亲债主,或者是凡夫天众,他看到他们的宫殿,无缘无故产生了震动崩裂;他们都有神通,本来是大众的共业,结果你想跳出「你的共业」这一部,这时候你的影响力,就开始产生了破坏的力量。所以他以他的果报神通力,看到整个大地开始震动(当然他不是用眼睛看,他是用他的神通去看),乃至于看到水中的陆地,开始飞腾,他内心非常的惊吓恐怖;大家共同造了善业、以「共同的善业力」创造一个安乐果报,而你现在要脱离三界,他内心当然是很恐怖的。

一般凡夫众生的内心是昏昧闇钝,他也不知道有什么变化,但是这些诸天魔王跟鬼神,他有五种的报通,只是差一个「漏尽通」,最重要的是:他内心是贪恋三界的尘劳,你现在要离开三界,你要把你这部分的业力消灭,他怎么能够让你这样去破坏这个三界──他们认为最安乐的处所呢?所以这些鬼神、诸天魔王、还有一般的魍魉精魅…这些旷野鬼神众,在你即将成就三昧,但是还没有成就的时候,他们都会来这里干扰你,目的就是要破坏你的三昧,他要阻止这件事情发生。

这段经文,讲到了两个重点:

第一个、「境由心生」:外在的世界,是你内心创造的,当你内心开始变化的时候,你来生的果报也在你的止观当中,开始起了变化。这些变化,十方诸佛菩萨是随喜赞叹,但是你过去的冤亲债主跟魔王,就非常不高兴了。

第二个、「邪正不两立」:「魔王」的心是贪爱三界的,是一种邪恶的念头;「修学三昧」的心是一种正念的,那是菩提性的。一个轮回性,一个菩提性,这两个是互相干扰、互相冲突的。

我们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比方说:你一个家庭里面有六个人,只有你一个人学佛,你看他们很奇怪,他们看你也很奇怪,因为磁场不同!因为你释放的是一种──想要出世的念头;他们都放逸,他们看到你也觉得你很奇怪啊!这表示什么?「真、妄的磁场」的确是有互相干扰的。所以《小止观》里面,一个真实修行的人,不能跟太放逸的人在一起,因为他的磁场跟你的磁场会互相抵触。

所以:如果你还是颠颠倒倒、你只是在积集善业,那什么事都没有,因为你的磁场还是在随顺妄想,你只就是在无量的妄想当中,成就一些善业的果报而已。以古人说:你还没「脱胎换骨」──你过去打什么妄想,现在还打什么妄想!你只是在这么多妄想当中,多一些善业的点缀,如此而已。

但是当你真实觉悟的时候那就不同了──那你的生命叫做「逆流」──『逆流照性』,你已经不是顺着妄想,你开始产生一种「逆流照性」──开始「回光返照,正念真如」,这时候你生命产生很大的变化了,在整个大家庭三界当中的──魔王,看到你这种情况,他非常不欢喜,就来干扰你了,这时候应该怎么办呢?看下一段…

[戊二、劝诫迷悟得失(分二:己一、劝悟则成得。己二、诫迷则成失)]

佛陀对我们的劝诫──「五阴魔境」是在所难免,你不修行便罢,你一旦修行,你就要面对了。如何面对呢?你有两个选择:

第一、你用「迷惑颠倒的心」来面对、你用「攀缘心」来面对,你就会产生一个非常重大的过失(它的严重性下一段会说明)。

第二、你用「觉悟、观照」的心来面对,那这种逆境反而变成你一种增上的功德。「五阴魔境」到底对我们是伤害?或者对我们是加分的增上缘?就看你怎么面对:

[己一、劝悟则成得]

[客不成害]

【「然彼诸魔虽有大怒,彼尘劳内,汝妙觉中,如风吹光,如刀断水,了不相触。汝如沸汤,彼如坚冰,暖气渐邻,不日销殒,徒恃神力,但为其客。」】

[迷乱由主]

【「成就破乱,由汝心中五阴主人,主人若迷,客得其便。」】

[悟必超胜]

【「当处禅那,觉悟无惑,则彼魔事无奈汝何。阴销入明,则彼群邪咸受幽气,明能破暗,近自销殒,如何敢留扰乱禅定?」】

接着,佛陀就讲出一个道理说:『然彼诸魔虽有大怒』,当然我们现在的初学者还不至于惊动魔王,可能惊动的是一般的鬼神、冤亲债主,他非常的生气。但是很重要的是──即便他是怎么生气,但是『彼尘劳内,汝妙觉中。心态不同嘛!你们两个走的路不同,各走各的路,魔王、鬼神他的心──是活在一种贪求三界尘劳的妄想中,他是随顺「轮回性」的一个妄想,而我们修三昧的人──是安住在妙觉心中,这两种人心态不同。二者有什么样的差别呢?看以下的譬喻:

佛陀举两个譬喻:『如风吹光,如刀断水,了不相触。──这个「灯光」,「风」有本事把灯光吹走看看,不可能嘛!灯光是灯光、风是风,这两个不可能接触的!『如刀断水』──你用利刀去断水,断得住吗?当然也断不了!这是说明「两不相干」。

第二个更重要──『邪不胜正』;佛陀说:真如有无量功德之法,所以我们的心──安住真如、随顺真如的当中,就像沸腾的热汤,这些魔王鬼神,他即便是有过去的善业,但是他们的心是随顺妄想的,就好像是寒冷的坚冰,坚冰遇到沸腾的热汤,暖气渐邻…冰块跟我们这种真如沸腾的心,接触的时候,自然消失掉。冰遇到火,那当然是冰块溶化掉。

所以说『徒恃神力,但为其客。这些魔王鬼神即便他过去有一些善业力,布施持戒的善业,但是他毕竟是活在攀缘心,怎么能够替你做主呢?他只就是一个客人而已!一个修行人,他的三昧之所以被破乱,主要是心中的五阴主人,我们的智慧观照消失掉了;当主人的观照力消失掉之后──仁者心动,让这个魔王有机可趁。

这里,有一个重要观念:一个人会「着魔」,这件事情不能完全怪魔王,这样对他不公平;因为他没办法破坏你,他顶多是诱惑你,他怎么能破坏你呢?一个妄想能够破坏你真实的功德,那佛陀早就被魔王破坏了。魔王的角色──他只是「引诱」你生起妄想,然后让你自己破坏你自己!不管魔王的神通力再怎么广大,他永远只是一个客人;主人不在了,贼才能够进来!所以,一个人基本上会着魔,就是──你在打妄想!你在正念真如的时候,你自己打了妄想,就会带动你过去的影像出来,然后你去攀缘;攀缘心一生起,你的心就有空隙,魔王就趁隙而入,控制你的心情…。所以说:是我们自己成就自己的破乱,使令这个客人得其方便。

那怎么办呢?把灯点亮─黑暗自然消失─『当处禅那,觉悟无惑。我们在打坐的时候,如果看到很多、很多奇奇怪怪的事情,你要保持觉悟,这个地方有问题,赶快把心收摄回来──把心带回家、把『佛号』提起来、把『楞严咒』咒心提起来。你只要安住在真实的正法,「邪法」肯定不胜「正法」;一个房间会有黑暗,只有一种情况──那就是光明不在;从来没有说「黑暗会把光明赶走」,没有这种事情,只有说「光明能驱走黑暗」。问题是:光明不在,黑暗就做主了,所以面对黑暗最好的方式,就是提起光明,你不用跟它抗拒,你把佛号提起来,当你心中正念提起来时,它自然消失掉。你只要心中不迷惑颠倒,你的主人翁一醒,它自然就消失掉。『当处禅那』──只要「觉悟」,这个过失就消失了。

『则彼魔事无奈汝何。一个颠倒妄想的心,它怎么能够干扰你呢?因为『阴销入明』,他们是属于阴暗的邪气,你是属于光明的正念,所以『则彼群邪咸受幽气』──这些所谓的鬼神、魔王,都是由这种幽暗之气所成就的,所以光明是能够破除黑暗的,黑暗靠近光明,黑暗自然消失,它们又怎么能够留下来,扰乱、破坏你的禅定呢?

这段文,佛陀对于我们的劝诫,有两句非常重要的话:你一旦要修行,你永要远记住这八个字:「内魔不生,外魔不起。」你在打佛七的时候、你在佛堂静坐的时候也好,你永远不要管外面的鬼神,谁来干扰你…你都不要管──「只要你自己不要乱,这个世界就乱不了」,答案就是这样!你自己不要颠倒,所有的鬼神就没有机会能够间入。

过去的「禅宗」,禅师们很用功…他一天要坐香十六个小时,他不是枯坐在那里,他是要观照的——观照自己:「你从什么地方来?」回光返照,找他自己的家。有一位禅师,他功夫相应的时候,一旦进入那种智慧光明的时候,欸!他就觉得有一只蜘蛛,在他身上跑来跑去,很麻烦的。但是他一出定,蛛蜘就没有了;时间久了,他也很生气,就跟他师父说:我今天准备一支针在旁边,等这只蜘蛛再来的时候,我要刺它一下!师父说:不要刺它,你拿一支红笔在旁边,它再来的时候,你在它的背部画个圆圈就好了,它自然消失掉。

好!后来他又打坐…那只蜘蛛又出现了,在他身上跑来跑去的,他就用那支红色的朱笔,在它背上画了一个圆圈,画完之后…欸!蜘蛛果然消失掉了。结果等他出定,那个圆圈竟然是画在他的肚子上面!是他自己的心变现出来的!可能他过去生,或者他小时候,曾经看过大蜘蛛,他有这种色阴魔境,影像过去了,但是他当时的感受很强烈,那个影像沉到他内心的深处,所以用功的时候,就这样逼出来了。

你看我们打佛七的时候──有些人一念佛就开始哭泣了,你们觉得这样好不好?对,不好!我们修行,你不能够用「感情」在修行!当然刚开始第一次念佛的时候,启动了你的善根,这个可以理解。但是:所有的修行都要跟「正念」相应,即便我们对佛陀的皈依,也是在一种「智慧的正念」力量当中。你老是哭泣,你容易产生悲魔;你为什么哭泣?你一定有所攀缘!这时候鬼神最喜欢你这种人,有机可趁啊!

我问大家一个问题,考考大家的正见:

有一个人要打佛七,他发愿「我七天之内一定要见到阿弥陀佛」,这个愿好不好?欸…对了,不好!为什么呢?对啊,你心向外攀缘。打佛七是求「一心不乱」,印光大师说:你要重视你的因地──你一心不乱了,佛陀自然现前,你一开始就攀缘要见佛,那就错了!所以有人说「我要见佛。」印光大师说:你已经通身魔气氛了。念佛不可以这样!

所有的修行──都不能先追求果报;「反求诸己」──你把你心的佛号念好,阿弥陀佛自然现前,我们讲「只问耕耘,不问收获」。你打佛七的时候,你一开始就想见佛,你已经非常危险了,你这个因地已经不真了,你的心想要攀缘──阿弥陀佛什么时候出来啊?这是不对的,这是非常危险!

我们看这段文要知道:不要错用心!所有的修行一定是「向内安住」的;你安住了,你不求功德,它也自然会出现

我要提醒大家一件事情:佛教的功德──没有一个是「求来的」,都是「修来的」!「修来的」意思是说:你去修,你不要,它也会给你;你去求,你什么都没有。我再提醒一次:修行的过程,没有一个东西是「求来的」,是「无所求」因为诸法因缘生,你的因缘具足了,它就出现了,你有什么好求的呢?——你因缘不具足…你求也没用,你有的话…你不用求。这地方很重要:你不要向外攀缘,没有一个人可以干扰你的;你要向外攀缘,那就跟鬼神感应道交了。所以说:『成就破乱,由汝心中五阴主人,主人若迷,客得其便。』就是──内魔生起,外魔就进来了,你自己把门打开的。假设我们今天,没有好好的去觉悟面对,那有什么过失呢?看下一段:

[己二、诫迷则成失]

假设我们用攀缘、迷惑的心,来面对「五阴魔境」,这个过失是非常严重:

[迷则成失]

【「若不明悟,被阴所迷,则汝阿难必为魔子,成就魔人。」】

[较量浅深]

[堕淫害浅:]【「如摩登伽,殊为眇劣,彼唯咒汝破佛律仪,八万行中,祇毁一戒,心清净故,尚未沦溺。」】

[堕魔害深:]【「此乃隳汝宝觉全身,如宰臣家,忽逢籍没,宛转零落,无可哀救。」】

当一个人正式修行的时候──当然修行人最重要就是「从迷惑转成觉悟」,这时候,你心中的光明生起「真妄交攻」,把你过去生或者小时候的这些感觉、妄想逼出来了;假设你不能够清楚觉悟的面对,而是被它所迷惑、被它所转,那么阿难你就变成魔子、魔孙,最后变成一个天魔的种性,也就是说,你的菩提种性失掉了。我们做一个比较──

「破戒」跟「着魔」的差别:

一、先看「破戒」──摩登伽女,她只就是一个卑劣的魔女,她凭什么破坏你阿难尊者的律仪呢?她就仰仗这大梵天咒,来破坏你的戒律。但是摩登伽女对我们的破坏,只就是在八万戒行当中,它只是毁犯到我们某一条戒而已;所以阿难尊者在毁犯戒法的过程当中,他内心的正念并没有失掉——「心清净故,尚未沦溺。」你看:阿难尊者虽然毁犯了某一个戒,但是他内心当中还是忆念「如来大慈,宁不救护」,他还是忆念佛陀,所以感应道交——佛陀过来救拔他,他没有真正的失掉正念。

二、反过来,假设一个修止观的人,为「五阴魔境」所破、所转,那这个伤害可大了:『隳汝宝觉全身』,这个『隳』就是破坏,「破戒」只是破坏你八万戒行中,其中一个戒法;换句话说,你整张白纸,还是白的,你的本质还是白的,只是出现某一个黑点。但是一旦你「着魔」,那就不是这样,他直接破坏你的根本、破坏你的菩提种性,他把你的「菩提种性」转成「天魔种性」。

佛陀举出说:一个人「着魔」就像什么?一个大臣得罪了国王。你得罪别人没关系,你得罪国王,那就糟糕了,『忽逢籍没』──你的爵位被剥削了,被降为平民,而且所有的财产全部没收;不是只是没收一部分,「破戒」只是没收一部分的财产,「着魔」是全部没收,而且『宛转零落,无可哀救。』到时候你无处可去,没有人可以救拔你,因为你得罪了国王,谁敢救拔你啊!

这里,有一个很重要的观念:一个修行人,你偶尔起起烦恼,乱不了,因为你的本质是「菩提种性」;但是你在修学过程当中,你着魔了、起颠倒了,那就全部都完了。

一个人「着魔」──比没有修行还糟糕!古人说:「宁可千年不悟,不可一时着魔。」我是一个生死凡夫,但是我还有希望发起菩提心;你「着魔」你变成天魔种性,你不可能发菩提心的。所以蕅益大师在这一段的经文当中,他说:「无闻之过,甚可怖畏!」『无闻』──就是这个人只是一路从「行门」用功,但是他没有听闻佛法的真理,不了解「五阴魔境」的相貌,这个是很可怕的。为什么呢?蕅益大师讲出两个理由:

第一、魔相幽隐难见。这个五阴的魔境是很难判断的,如果你事先不知道,修一修──一天到晚在那边哭?或者修一修──整天很欢喜?这不正常!只要看到一个人修行以后变得不正常,就要小心了。修行是很正常的事──该吃饭吃饭、该睡觉睡觉;一个人修得有点不正常,就有问题了,因为魔相幽隐难见。

第二、魔害深重难堪。「魔」的伤害,是很难承当的,因为他破坏你的宝觉全身,他不是破坏你身体的一个部分,是整个菩提种性全部被破坏。

一般来说,一个人会着魔,大都只重视「行门」,不重视「解门」的人;一路的修行拜佛、持咒,内心产生一个真实的力量,但是他过去「阿赖耶识」有很多虚妄颠倒的力量,这时候「真妄交攻」的时候,他出现很多很多的事情、他内心产生很多的感受、他看到很多很多特殊的影像,恐怖的影像、欢喜的影像,心中打很多妄想…他不知道该怎么办,你一旦随顺它,跟着它走,魔王趁虚而入,你生生世世就变成魔子、魔孙了,失掉菩提种性了。所以你一定要经常保持觉照!

一个修行人,你要能够「不忘初心」;你当初发心修行,是为了开显「真如本性」。「真如本性」是无相的,所以它出现什么相状,都不是你要的,那是你回家路程当中,一个过渡的「小花」而已!你要回到真如的本性──「真如」是离一切相、即一切法,它没有相状,所以你只要不断的忆念你当初的发心,你就可以过关了。修行人要经常——不忘初心,你一过关以后,你的功夫又向上提升了。

我们一个人,就是在「即将要突破」的时候──黎明前的黑暗,它肯定会有些事情发生!你看有些人闭关,每天拜一千拜,拜到一半的时候,突然间像发疯一样,那表示这个人用功;你要告诉他:不要乱动!这些都是假相,真如本性没有这个假相,继续往前走,不要管它;继续往前走,就会过去!你要是在那里攀缘、执着,那就糟糕了!

当你遇到五阴魔境,最重要就是──不要停留!你该怎么走,你就怎么走,「邪不胜正」,它自然会消失掉!你也不要对治它,你就坚持正念、坚持你的功课,它自然消失掉;否则,你要跟它攀缘,那就没完没了了!

楞严经修学法要01 : 从我喜欢做什么改成我应该做什么的时候,恭喜你开始远离妄想

楞严经修学法要02 :看任何人、任何事情都告诉自己:本来没有这个东西

楞严经修学法要03 :你明了的心跟佛号接触时,是否百分之百相信阿弥陀佛可以救拔你

楞严经修学法要04 :一个人要健康要经常感恩你的色身。色身也需要鼓励不要骂它

楞严经修学法要05 :空观是放下你的妄想,假观是你该做什么你还做什么

楞严经修学法要06 : 菩萨不会因为别人说三道四,就不做自己该做的事

楞严经修学法要07 :当你住在感受跟想法的时候,你的心变成落入了生灭心

楞严经修学法要08 :突然间有一句话你听得很刺耳,那你过去生这方面有罪业

楞严经修学法要09 :从你的想象就看到你的未来,你面对生命的心态就是你未来的相貌

楞严经修学法要10: 你受了菩萨戒却现在还有挫折感,表示你的心还住在外境

楞严经修学法要11 :如果一个人经常说我做不到!这个人就很难进步了

楞严经修学法要12 : 你产生过失永远不要怪罪外境,你内贼不打开门外贼是进不来的

楞严经修学法要13:修行中有大突破的一定有一个不正常期, 有段时间他会暂时远离人群

楞严经修学法要14 :首先不为物转是关键,你总认为你业障深重,就被业障物化了

楞严经修学法要15 :人生是你越想追求就越得不到;你愿意放下就得到的更多

楞严经修学法要16 : 每个人每件事在你生命过程中都扮演一种不可缺少的增上力量

楞严经修学法要17 :启动佛陀功德最关键是忆念,你要忆念佛的功德和净土的庄严

楞严经修学法要18 : 整个成佛之道最难跳脱的是三界「分段生死」这部分

楞严经修学法要19 :末法时代邪知邪见的人福报大,正知正见的人没福报了,问题很严重

楞严经修学法要20 : 过去很多的战场上的英雄很容易堕入神道,神道的根本就是瞋心

楞严经修学法要21 : 要建立一个牺牲奉献的精神,就是学吃亏,这就是舍心

楞严经修学法要22 :只要你的师父还在就不要说你师父是什么菩萨示现,绝对不谈个人的果证

楞严经修学法要23 :有了禅定的人的咒愿力是不可思议的,可以咒愿某个人死掉

楞严经修学法要24 :你在造业的当下果报是当下成就!你在念佛的当下莲华已经念念在开了

楞严经修学法要25 : 你站在理直上都不能瞋,一定是忍辱才能够成就广大的功德

楞严经修学法要26:业障你忏不完的,忏悔业障的根本在断相续心--破坏你的现行

史文章阅选读一

史文章阅选读二

历史文章阅选读三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