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五十番显见30:如来心性当中,没有佛道可成;没有魔道可降
楞严经五 十番显见-30
所以,这个妄相、妄执、妄分别、妄起颠倒、妄造作,是没有体性。所以,了妄无体,达妄本空,通达一切妄,本自空寂。
【佛及大菩萨,住此定中,内脱身心,外遗世界】。这八个字就在告诉你:禅无内外,不可住着内,也不可住着外。【根、尘、识三,不能为碍】。六根、六尘、六识,完全不能障碍。【见与见缘,并所想相者:见,即能缘见分,见缘即所缘六尘相分。并者及也,想即六识妄想】,也就是根、尘就会产生识,就是六识的妄想。
【相即六根身相】。六根身就是我们眼耳鼻舌身意色身,六根身就是我们的色身,简单讲就是这个意思。六根身是《阿含经》里面讲的,六根身相,或者叫做六识身。【此三六十八界,一切诸法,凡、外内执身心为实我,外执万法为实法,具足我法二执;权、小法执坚固】,法执坚固,认为有一种东西可以依靠,错了!
【仍执实有身心世界】。执实有身心世界,就是没有体悟到诸法、万法无自性,缘起无自性,他认为这个世界是实实在在的!佛陀说:为什么讲是妄呢?缘起是妄是建立在什么思想呢?缘起如幻是什么?是建立在二种思想:缘起,是因为它刹那生灭无常,所以,缘起如幻。缘起如幻是站在什么?条件说,站在种种的条件构成的,变成有这样的世界,是空无自性。所以,生灭无常,空无自性,缘起缘灭,空无自性,所以,身心世界就是缘起如幻,不实在的,我们被骗得团团转,这是共业所感,执着的世界,大家都这么样执着,谁能冷静想一想,醒过来?
【佛及圆顿菩萨,了知遍计六识本空,依他】就是缘起,六根、六尘如纪,【(根尘)如幻,喻如病目所见之空华】,病目就是真如起妄念,一念不觉生三细,境界为缘长六粗,所以,这个病目叫做一念妄动。【从缘无性】,修学佛道,就是这几个字,缘起无自性,一切法无我,从缘,无性就是无自性,我告诉你,这个很难很难体会,说空不对,说有不对,统统不对!【本无所有,非作故无】,非作就是不是搞破坏,把它变成无,是透视它体性本空,从缘无性,本无所有,这个就是讲无自性。非做故无,不是把它破坏,所以叫做无,因为它是缘起,所以【本性无故】。本性无就是当体即空,诸万法当体即空,【非待病愈花灭才无】,不是要等到病好了、花灭了才没有,【即正当病眼见空华时,华本无有,此即当体即空也】。意思是:身心世界其实本来是妄,是缘起生灭无常,而我们没有体悟,所以,二六时中都起执着,这一迷,回不去了!
【又空华,病眼观之,非有似有】,这个虚空当中的花,有毛病的眼睛看,非有似有,【此喻凡、外、权小】凡夫、外道、权教、菩萨、小乘,【见十八界;净眼观之,了不可得】,净眼就是:佛、大菩萨看,没有啊!科学家仍然不知道,这个世界、宇宙是缘起、是妄,不知道!【此喻佛及圆顿菩萨,见一真法界。见与见缘】,能见的见分,以及所缘的万象。并所产生的六识妄心,【并所想相,又一解:见摄六识,见、闻、嗅、尝、觉、知】,在眼曰见,在耳曰闻,就是眼、耳、鼻、舌、身、意所代表的。见缘包括六尘见等等,【见缘该六尘见等】,就是六尘、六根所见,叫做六尘见,即这个见缘包括六尘、六根所见等等。
以及【所缘之观境,想相指六根,想属心,相属色,心、色和合,以成根身】。注意!那个[和合]是方便说,和合就是空,你千万不要认为,有一种东西是凑合在一起,是为了让你理解这个存在性的万法,所以,只好用缘起和合来假设、来说明,要不然离开这个缘起,你怎么说明呢?文字是缘起;语言是缘起;意识型态不离缘起;诸位!离开了语言、文字、意识型态,要不然要说什么呢?所以,用生灭意识心听经闻法,是永远没有办法进入如来大般涅槃的妙心,是永远没有办法进入不生不灭的。所以,诸位要用本性、本如来藏,妙真如性听经闻法,来理解、来体悟,才有办法进入佛的领域。我现在用如如不动的心性、如来藏性来讲经说法,而如果你用意识型态来理解,那么,这个不生灭也会变作生灭法,就完全没有办法进入佛的领域了。所以,法尚应舍,何况非法;道在心悟,不在语言、文字、意识型态,统统放下!
【前云:色杂妄想,想相为身,故指六根。《正脉》云:此科全是诸圣圆观大定,行人切须究心】,意思就是:用心好好的体悟,才能进入修行状态。【若能常住此境】,如果能够安住在这个境界,【念念不昧,成佛何疑】?这个念念不昧,就是首楞严,用本性的定。师父一直强调说:你千万不要有太多的情绪变化,就是这样子。修行人应当把昨日的是非恩怨一笔勾销,我说:你迈向菩提绝对没有问题,如果仍然是纠缠不清,里面的是非恩怨,那么,你成道无望,不可能成就佛道!成佛的人,没有任何的恨;没有任何的恩怨是非,统统没有!
【此见及缘,元是菩提,妙净明体,云何于中,有是非是】?就是这个能见之见精,以及这个级,所见的相分;这个[缘]包括六根、六尘、六识,这六根、六尘引发的六识,都包括在[缘]里面,也就是所谓的物象。还有六根、六尘所引出来的心相,六识就是心相了。说此能见之见精,以及所缘的、所见的相分,这个[缘]字就是六根、六尘、六识,元本就是菩提清净心中,妙净明体,妙净之明体,这个元是菩提,妙净明体,本来就是绝对。云何于中,这在妙净明体里面,哪里可能性安得上是是见,或者是非是见呢?绝对就是绝对嘛!【此达妄】本空,妄本空[即真]。既然是一切缘,缘起就是妄、本空,了悟达妄就是空,那么,真心就显现。【了达能见见分,及所缘相分,当体即真。缘字并摄根、尘、识三,根为能缘,尘为所缘,识从缘生】,都是[缘]。
【故以缘字,总该三六十八界,即身、心、世界,依正二报。上明万象皆妄,故喻空华,此明一性元真,故曰菩提。乃三菩提中,真性菩提,亦即三性中,圆成实性。】三性就是: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这个我们在唯识学都讲得很清楚。【元是二字,与前文殊所问,元是何物相照应。今顺前文答云:此能见之见精,及所缘之物象,所以无是非者,何也】?是什么原因呢?因为【元是菩提妙净明体,不假修为,本来自妙;不用洗涤,本来自净;不待揩磨】,[揩磨]就是拂拭,拂拭就是除去尘垢,不待拂拭。
【本来自明。妙即法身德,非有非空;净即解脱德,处染不变;明即般若德,灵光独耀,乃是三德秘藏之体。既是一体,迥绝是非】,这八个字非常重要!既是一体真心,意思就是:全部都是真,里面就没有是跟非,是,是头上安头;非,也是头上安头,一体真性,何来是与非?【故反显之曰:云何更有是见之与非是见耶】?没有这个东西,这些都是多余,绝待就是不可讨论。【此即无是非义之所终也。会诸相终归于一性】。诸位!修行它这个决窍,就是在这个地方,禅宗讲:相尽性显,相尽的那个同时,本性就显露。意思就是:任何一个人了解诸法空相,当体即空,放得下的那一念,灵光独耀,就是我们的本来面目,我们不要让我们的权力睡着了。
我们现在一切众生的权力睡着了,我们涅槃的妙心统统睡着了,烦恼一起来,使不上力;业力一起来,使不上力;无明一起来,使不上力;习气一起来,般若妙心完全使不上力,我们已经习惯于妄心在作用,我们不习惯真心,真如自性没开采出来,我们不习惯!所以,佛告诉我们:不必让你的权力睡着,不可以让你的真心埋没,真心是可以大用的,尽管拿出来用,二六时中都是真心,无一法不是真心,真心就是绝待,见一切相,知道一切相不可得,心性自然就显露。《金刚经》讲: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而生心,就无所住,而生其心,就是这个道理。
【《正脉》问云】:有人如此问,【佛初惟以见为性,而曲明其不与身心万物为侣】,[曲]就是暂时不直明,而曲明其见性不与身心万物为侣,意思就是:让它灵光独耀,迥脱根尘。佛刚开始惟以显这个见就是性,所以不直明这个见性跟身心万物为侣。[曲明]就表示暂不直明,等到因缘具足了,就是单刀直入。【以谓见独真,而余皆妄,令人独依见性也】。佛这个时候,令人独依见性,其他都是妄。【今乃论妄】,现在要讲到妄的话,【则降见性同是空华】;就是这个见性是绝对的,不可以安一个真,就是连这个真心都不能着,这句话就这个意思。你只要着一个见性,就麻烦大了;着一个真心,那么就是妄。因此令心寂静,进入绝对的真空状态,这里面,无善无恶,无是无非,无来无去,无增无减,无一无异,没有佛道,没有外道,无佛道可成,无外道可除,究竟心性,同是一体,诸法如虚空华,本来就是心性的东西,不必降魔,魔自降;不必刻意的想成就佛道,佛道自成。所以,如来心性当中,没有佛道可成;没有魔道可降,都是方便说,因为它是绝对,绝对的东西,哪来的魔道呢?了魔就是佛。绝对的心性,哪里有佛可成?当体即空,哪来的佛呢?
有一个人来讲:慧律法师!您认识佛吗?我说:我不认识!啊?师父!您不认识吗?我说:我不认识!那你认识佛吗?佛是什么东西?你把佛当作什么东西来说呢?般若妙心,般若妙心能说吗?我不认识佛,那你呢?你认识吗?嗯?佛是何物?有一个人,来这里,我问他说:法师啊!学何经教?他说:我没有,我专门持戒。我问他:戒是何物,汝欲持之呢?你说说看,《楞严经》:摄心为戒,这是什么意思呢?慢慢理解看看。
【论真,则升诸法,同为真体】,同为真体就是究竟都是真如,无一法不是真如,万法皆如。【固是理极之论】,当然是理论的究竟。【其奈人之用心】,奈就是如何之用心,就是说:但看哪一个修行人他怎么用心?【将何所适从乎?】用心就是修行之心,又将何所适从?这到底是要根据什么呢?无所适从,因为不悟嘛!【今别答云:阿难自被破识心之后,便乃舍妄求真,如来欲示真心,特向眼根指出】,特别在眼睛代表六根,从眼根指出见性,诸位!六根统统见性,用眼根只是个代表,在眼叫做见性;在耳叫做闻性;在鼻叫做嗅性;在舌叫做尝性;在身体叫做触性。见、闻、觉、知无一法不是真性,用眼睛,单刀直入让你见性,不生不灭;而这个不生不灭,用在六根身,统统可以用。所以,一根解脱,六根就是如来藏,妙真如性。
【意令阿难认见为心,故独显见性为真心也】。所以,佛在说法有时空性,有种种的善巧方便,也看根器、也看因缘的。那我们现在讲《楞严经》,没办法了!老菩萨,如果明天要打八关斋戒,那老菩萨来,坐后面,他国语也不是听很清楚,可是,他就是那么有善根,坐在后面熏习,很了不起,念到哪里就问隔壁的;念到哪里了,帮我翻一下!念到哪里他也不知道,还要请隔壁帮他翻一下;不过,这样也不错!但是,也有学佛一、二十年的。所以,没办法说来过滤、来筛检,说:这个是初级班、中级班、高级班,没有办法的!我们时间是真的有限。
如来欲示真心,特向眼根性指出,眼根的根性指出。意令阿难认见为心,所以,独显见性为真心。【然见性即陀那细识,不生灭与生灭和合】,陀那细识就是微细意识,极微细的意识心,有的人认为这个就是真如。【体虽元明,用终带妄,而众生舍此,别无纯真之心可指,既不可认为非真,亦不可认为全真。若认全真】,就变成怎么样?【无异执矿为金】;因为还有少许的瑕疵没有处理。【若认非真,便同舍矿求金】,矿就是带有妄的真,带有妄心的真心,带妄的真心就是矿,我们把这个矿的瑕疵、污垢除掉了,把它经过高温,纯金就出来。
【二皆是迷。故前约元明,乃极显其为真心,今约带妄,乃同降而喻空华。】所以,一下子讲说:见性是真;到这里[见性]二个字,连讲都不能讲,连谈都不能谈,要用绝对的心性去理解见性、诸法本空的道理。【而识心诸法,观相元妄,无可指陈】;而识心诸法,就是无形相的识心诸法,看这个相本来就空,元妄,这个[妄]就是空,本来就空,无可指陈。佛讲的:色即是空,万法但有言说,都无实义。看这个毛巾,毛巾缘起也如幻,缘起是毛巾,当体,当体就是空,诸法但有言说,都无实义,万法,这是毛巾,说一说。这地球所发生的事情,在中国就把它结成一部叫做历史,历史变成只是一种痕迹了,万法但有言说:喔,这是秦始皇、这是唐太宗、这是明太祖、明成祖,说一说;这个是清朝、格格。万法但有言说,都无实义,这个缘起本身就是虚幻的东西。所以,学佛的人他就是这样,能够了诸法都是心性。
【观性元真,惟妙觉明,既不可昧性而执相】,[昧]就是迷,不可迷真心而着相。【亦不可拨相而求性】;[拨]就是除去这个假相,而求这个性。诸位!离相无性的,离这个假相是找不到真心的,你说:我这个色身死了,才找到这个真心。错了!现在这个假相,真心就在里面,当体即空,就是真心的显露。【若欲舍诸法而求真心,何异离波而觅水也】。离波哪里有水,波就是水啊!【前约相妄,故极令决择分明;今约性真,故识心亦升真体】,无一法不如,六根、六尘、六识,完全都是真如所显现的。六根、六尘、六识,当体即空,万象总是一真,无法不真,【如来为是理极之论者,欲令众生彻证而圆悟也。初明一相无是非竟】。初明如来藏性一相,于其中间,本来就没有是见、非见可得,不可以安任何的是,也不可以安任何的非。
[未二喻一真索是非] 【文殊吾今问汝:如汝文殊,更有文殊,是文殊者为无文殊】?解释一下:文殊师利菩萨,我现在问你:就像你现在文殊师利菩萨这个身体,是不是更有文殊就是:更有多出一个文殊,名字叫做是文殊?[是]就是此,这二个字是一起念的,更有文殊是文殊,能不能说,你这个文殊师利菩萨的身体,多出来另外一个文殊师利菩萨,而说:这个是文殊师利菩萨?为无,[无]就是非,难道非文殊就是非是文殊,无文殊,无是文殊,非是文殊师利菩萨,名字叫做文殊呢?再讲一遍:文殊师利菩萨,文殊!我今问你:就像你文殊的身体,它本来就是一个绝对,不可以讨论;难道可以去讨论多出另外一个文殊,说这个叫做文殊?又可以否定说这个不是文殊吗?肯定多一个文殊也不对;去否定这个文殊也不对,文殊,他就是绝对,就是文殊,他就在讲这个。绝对的文殊,就不可以安立一个是文殊,或者是非文殊;如来藏性也是一样,全部就是真性。
【此假文殊为喻,以明一真法界,本无是非二相。先喻一真索是非,文殊喻一真之体。更有文殊二句索是,喻何者是见;末句索非,喻何者非见。问云:如汝此身,本来一个真文殊,为是更有文殊,唤作是文殊者,为无有文殊耶?又无字即作非字解,于文亦顺,而详文殊答处,无字义长。二喻一真索是非竟】。后面就讲得更多。
[未三答本真无二相] 【如是世尊!我真文殊,无是文殊。何以故?若有是者,则二文殊,然我今日,非无文殊,于中实无,是非二相】。如是世尊!我就是真,就是绝对的文殊,无是文殊,就是并不可以多加一个文殊,才叫做文殊。何以故?若有是,若还要加一个是,则二文殊,就变成二个文殊了!我就是慧律,不可以加一个:你是,或者你非,我是就是绝对,不可讨论了;如果加一个[是]字,就变成二个文殊。多一个,头上安头。然我今日非无文殊,但是,我今天非无文殊,非无就是:无非就是文殊。非无文殊就是:我就绝对了;无非就是文殊,你讲来讲去,就是一个文殊,就是绝对。在绝对的一个文殊里面,于中实无是非,不可以加一个是文殊,也不可以否定非文殊,不可以的!不可以加是文殊、非文殊,都不对,因为他就是文殊。
【此喻一真无是非】。说:【文殊是大智慧,一闻便悟,领旨直答:‘如是’,即领诺之辞。答曰:世尊!我本一个真文殊(此喻一真之体),于我真文殊分上,并无那个唤作是文殊者(此喻色空无是见也)。何以故三句,征释无是所以。若更有一唤作是文殊者,则成二文殊,而一体自不能成,意显一体分上,更不容说是】。一体分上是什么?就是绝对,就是毕竟空,全是真如性。【此是字,非对非说是】,这个是字,并不是对于非字而说的,【即对本体说是,若说有是,则有对待,而非绝待矣】。这就对本性说是的,非对非,意思就是:这个是就是绝对,若是有个是,就变成相对了。
【然我今日,非无文殊,于中实无是非二相者:然转语词,承上转云:然我今日,真实文殊分上,非无有文殊(此喻色空无非见也)】。为什么?色空当体即空,见性就是存在。【此句若作无非文殊,其理更明】。无非就是一个文殊。【于中者:于真实文殊体中,实无从说是,及与说非;说既叵说】,[叵]就是不可说,连说都不行,【安有是非二相可得耶?】这个就是告诉你,教人说:让你从思议法里面,契入不思议法;从相对法里面,契入绝对的真如自性。【此喻一真无是非,真如体中,不剩一法,不少一法】,[剩]就是多,真如体中,不多出一法,也不少一法,【圆同太虚,无欠无余故也。合前此见及缘,元是菩提妙净明体,云何于中,有是非是,观二于中,佛与文殊,法喻虽然各说,彼此照应,如出一辙】。文殊师利菩萨是七佛之师,当然是大菩萨了。
【昔法眼、同绍修、法进三人】,来参一个大彻大悟的地藏禅师【参地藏禅师,天寒落雪】,天气很寒冷,飘下大雪,【附炉烘火次】,依附在炉边,[烘]就是借火取暖叫做烘,火次,一字排开来,次第。【举《肇论》至】:谈到这个《肇论》,这个《肇论》是后秦僧肇撰,有前秦、后秦。僧肇论师。作者僧肇是鸠摩罗会门下四圣之一,号称为解空第一。以其名冠于本论,有他的名字,所以,《肇论》就是僧肇的《肇论》。本书内容阐释诸法无自性,不可得空等妙理,诸法无自笥,诸法不可得空等等妙理,系收录僧肇所作之诸论。就讲到这个,《肇论》里面有一句话说:[天地与我同根处]。同根,同一个来源。大彻大悟的地藏禅师就说了,【藏曰:山河大地,与上座自己,是同是别?(此句即同佛问阿难,何者是见,何者非见一样)。眼云:别】。别就是二了。
【藏竖起二指】。二指,就是这个是二法,不是一了。竖起二指,表示:那就是不同了?意思就是:山河大地跟上座你自己是同是别呢?法眼禅师说:是别。地藏禅师就竖起二个指头,别就是二法了?[眼曰]:就改过来,[同]。同就是不二了。【又竖起二指】,这个还是二法。【便起去】。这个[别]就是头上安头;[同]还是头上安头,都是头上安头。如来藏性不能讲别,不能讲同。所以,地藏禅师又竖起二指,就是:你这样讲,还是头上安头,不契如来绝对的心性,便起去。
【雪霁三人辞去,藏至门前送之,问曰:上座寻常说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上座]是一种尊称。就问了:你们平常都说:三界唯心,万法唯识,来!我现在问问你们,[乃]就是于是,于是【指庭前片石曰】:庭院前面那一块石头,就说:来!你说说看,【且道此石,在心内在心外】?你说说看,那个石头在心内还是在心外?【眼曰:在心内】。因为他认为是包在如来藏性里面,包来包去,这还是没悟。
【藏曰:行脚人着甚么来由,安片石在心头?】意思就是说:你是一个云游四海参学的人,是为着什么?来由就是:你是为着什么原因来?你还不是为了开悟而来吗?来参学吗?说:行脚人着什么来由,你是云游四海来参学,为的是什么原因而来参学的?还安一个石头在你的心头上?因为他认为是在心内,还安一个石头在心内。【眼无以对,即放下包囊】,[包囊]就是他的行李。【依席下求请决】。依地藏禅师,请决就是说:一定要参出一个境界,一定要参出一个消息。
【近一月余】,有一天,【日呈见解】。有一天就写这个见解,来呈自己的看法。【藏曰:佛法不恁么】!佛法不是这样的。佛法不是用语言、文字来呈给我看的,佛法是能心印心的,语言、文字是落入观念的,那是不得已的,以心印心才是最上乘的,哪得用文字呈上来呢?地藏禅师就说:佛法不恁么。就是佛法是绝对的,不可用语言、文字呈上来的,佛法不是这样子的。法眼禅师认为自己是对的,认为是你有问题,因此就说,【眼曰:某甲词穷理绝也】。[某甲]就是你,你现在没话讲了吧?词穷理绝了,就是无法回答了,你现在没办法回答了喔?【藏曰:若论佛法,一切现成。】后面加八个字:当相即道,见处即真,这个就是他回答的。就是说:如果要讲佛法,不可以呈文字,若论佛法,现在就是,当下就是。【眼于言下大悟】。你看!你用语言、文字搞来搞去的,不如禅师一句话。
常常有人写信来,写这个偈颂给我看,来印证一下。其实这个偈颂他会用抄的,会抄来抄去的,这要当面来的时候,一问他就知道!大悟的人会转,不悟的人,意识心他不会转的,意识心他就直线,他直线的,他由A推论到B;由B推论到C;由C推论到ABCDEFG……意识心是由A点推到B点,B点…它属于逻辑学里面的观念性的东西。大悟不是啊,A非A,B非B,A可以跳到WX,一下子ABCD二个六个字母,同时存在,同时否定;各个处理,也各个连接,大悟的人,他出没无定,不可捉摸,深不可测。所以,不悟的人,他就是会用这意识心来。意识心来,你随便把它转一个弯,他就没办法回答,因为他不知道那个心性是什么。所以,大悟就是讲A也对,讲B也对;讲A也不对,讲B还是不对;讲ABCD到WXYZ,统统对,也统统不对;也统统不必说,也统统可以方便说,深不可测。
【丰干欲游五台,问寒山、拾得曰:汝共我去游五台,便是同流,若不共我去游五台,不是我同流。山曰:汝去五台作甚么?】丰干禅师说,【曰:礼文殊。山曰:汝不是我同流】。因为即心就是文殊,不必跑到那个地方去顶礼了。你不是我同流,还要跑到那老远,我现在当下就是!【干独入五台,逢一老人,便问:莫是文殊么】?难道不是文殊师利菩萨吗?【老人曰:岂有二文殊】?这个就即心就是文殊,哪里有二文殊?你的心性、涅槃妙心就是文殊的大智,还往外求、还往外问作什么呢?岂有二文殊。莫是文殊?说:你难道不是文殊师利菩萨吗?这老人说:哪里有二文殊?自性就是文殊,即心就是文殊了。【干作礼未起,忽然不见。三答本真无二相竟】。
[未四总以法而合喻] 【佛言:此见妙明,与诸空尘,亦复如是】。【此见即能见见精,无始在缠,灵光不昧】,这个带妄的真心显露不出来。【故称妙明】不显。如果妙明显露的话,就好了。无始在缠,但是灵光是不昧的,如果这个妙明不被缠的话,就显露。【与诸空、尘,即指物象,物象虽多,空、尘二字】,[尘]就是指差别的万象;[空]就是指虚空的同相,就分这二个,就包括一切。【足以该之】,足以包括一切。【佛言此见精与物象,但惟一体,所以无是无非,亦复如文殊一样,但有一真文殊,无是文殊,与无文殊也。初晓以无是非之故竟】。不可以讨论是跟非,没有的!
[午二教以出是非之法(分三)] [未初曲显真妄二相 二别举真妄二喻 三以法各合二喻 今初] 【本是妙明,无上菩提,净圆真心。妄为色、空,及与闻见】。诸位!注意[本是]、[妄为]这四个字,这二个强烈的对衬。就是本来如来藏性是妙明、是无上菩提、是净圆真心;而你却妄认为它是色、是空,就是物象,就把真心认为是物象,以及闻见。闻、见就是见分,色、空就是相分。把这个净圆的真菩提心,错认为是外在的物象,或者错认为我们的见闻觉知的意识心,产生了妄想颠倒、执着心。
【上三句是所依真,下二句是所起妄。本是对前元是,各有用意。前究是义之所终】,前面探究是义之所终,【欲晓以无是非之故,乃合二妄成一真,明妄元是真,于一真总喻而总合,归真即无是非】。只要这个二妄,就是是跟非,是见、非见,统统叫做妄。【今推是义之所始,欲教以出是非之法】,出是非就是超越对立,只要任何人可以超越能所、超越对立,这个人就进入佛道。所以,你千万不可以把不同意见的人,看作敌人,诸位!不同意见是你的心,它是一定存在的。佛陀当时在世就有外道的,不是今天的末法时期才有外道,所以,不必太惊讶,没什么好惊讶的。佛陀当时在世,就有九十六种外道,何况今日佛陀进入了涅槃,留下我们这样的凡夫俗子,哪能没有外道呢?
归真就无是非,今推是义之所始,欲教以出是非之法,【乃从一真起二妄】,二妄就是见分和相分。【明妄本依真】,这个二妄从另外一个角度说,你加一个是,加一个非,都不对。在这个见跟相,二个都是妄,是跟非还是妄。明妄本依真,就是明这个妄,本来就是依真而有。【于真妄别喻而别合】,别喻就是分别比喻,所以,才分开来再合一次。【悟真方出是非】。为了方便说明,所以,把真跟妄分别来比喻,现在把它分别合起来。如果是悟了绝对的真,就超越了一切是非。
【准上文,亦有法喻合三节之文,推究见精、物象之来由,元是何物?既无是,而又无非,乃曰:本来是妙明无上菩提,净圆真心。此指所依真。不变随缘曰妙,寂而常照曰明,无上菩提,即第一义谛,真性菩提,为诸法之本源,无有何法,能在其上,故曰:无上。净者,清净本然;圆者,圆满周遍;真心,即人人本具一真心体。此心本来寸丝不挂,一尘不染,亦即六祖所云:本来无一物是也】。何处惹尘埃?所以,禅宗里面讲:佛菩萨都是这么样告诉我们,一切都是毕竟空,若人识得心,大地无寸土。如果你认识这颗心性,大地里面同是心性显露出来,一寸的土都没有啊!所以,若人识得心,大地无寸土。所以,把正依二报,都化作绝对的如来藏性。
【妄为色、空,及与闻见者】:就是无明的心会妄现出色跟空,以及闻见,就是六根闻见。【此明从真起妄,妄为二字,对上本是而来。谓本是一真心体,由最初性觉必明,妄为明觉】,性觉必明,必明就是头上安头,性本觉,不必明,性是本觉本明,不必加一个明。必明就是一定要搞清楚、弄清楚,就把真如心性变成意识心。所以,性觉必明就是一念不觉,一定要把真如自性搞成、变成一个觉性,这个真如自性就失去了。
所以,由最初性觉必明,妄为明觉,【转妙明而为无明,转真觉而成不觉,起为业识,诈现】突然出现,[诈]就是伪装,【见、相二分。色、空即所现之相分,依报世界物象等;及与闻见,即所现之见分。正报六根身相等,皆属妄为,本非实有,虽非实有,宛现二相】,所以,为什么要叫我们悟入父母未生前本来的面目?当你顿悟到父母未生前本来的面目的时候,没有六根,没有六尘,也没有六识,一十八界皆空。禅宗为什么强调要悟到父母未生前本来的面目?你爸爸、妈妈没有结婚前,你在哪里呢?现在是缘起,缘起就是如幻,你一定会消失在这个世间啊!宛现二相,二相就是色空,还有闻见这二相。【则是非生焉】。人一出生就开始能所不断,从来没有办法恢复本性。[初曲显真妄二相竟]。
[未二别举真妄二喻] 【如第二月,谁为是月?又谁非月?文殊,但一月真,中间自无是月非月】。如捏目所成,把眼睛动一下,如捏目所见的第二月。眼睛本来好好的就是比喻如来藏性;捏目就是比喻一念妄动。如第二月,谁为是月?谁才是真月?又谁非是月?文殊,但一月真,这中间,这里面一个月亮是真的。这中间自无是月非月,中间更不可以讨论谁是真月,又谁不是真月亮。因为那个第二月不存在,第二月本来就没有,不可以讨论它,因为妄本来就空。这里的比喻就是:第二个月本来就不存在、本来就没有,是因为捏目所见的,还论什么真、什么假呢?众生执妄为真!因此如第二月,谁为是月?又谁非月?如捏目所见的第二月,可以讨论谁才是真月,又谁不是真月吗?虚妄的本来就空,可以讨论这个吗?不可以!文殊师利,只有一个月是真实的,中间更不可以讨论谁是真月,又谁不是真月,不可以讨论的!达妄本空,空本无所有。
【此别举真妄二喻。上三句喻妄,有二月终堕是非。如字承上妄为二分,如捏目所见第二月,既有二轮,是非锋起,于中妄计,谁是真月?谁非真月?】意思就说:即有二轮,这二轮就是:你只要落入意识型态;你只要落入意识心,意识心就是第二月,包括微细的意识心。你只要意识心存在,强大的执着跟分别、颠倒,那么,是非锋起,是非就起来,于中就会妄计,谁是真月?谁非真月?【即合上真心,妄为色、空、见相之二分,于中是非自生】。一个人刚强难化的我执,是非就起来。所以,修行人不能理解是跟非本空的话,就很难,他就一天到晚讨论。
【此二月之喻,与前无还科中不同,前单喻见精,切近真心】,这里是二个比喻,【此双喻见、相二分】,前面只有比喻见精,这一段是比喻见相二分。【以为是非之端。下二句,不可作有何是月,有何非月解】,意思就是:千万不可以作哪一个是月亮,哪一个不是月亮,不能作这样解。如果作这样解,就变成一个是月,一个不是月亮了,【若如是解,已成无是非】,不是这样解的,【即错矣】!不是针对月亮有跟没有来讨论的,是针对月亮是真、假来讨论的,这一段很重要的!【当作谁是真月?又谁非真月】?意思就是:妄识里面不可讨论的,妄识本空,一直讨论,更糟糕!妄上加妄,歇即是菩提。所以,当作谁是真月,又谁非真月,意思是:不可讨论是与非。
【文殊但一月真,中间自无是月非月者:此三句喻真以一月,方出是非】,此三句是比喻真就是一个月,绝对的一个月,里面没有是跟非。【佛呼文殊,而告之曰:但识得一月为真,则惟一体,本无二轮,中间自无是月非月之可言;自可超出妄拟之戏论。二别举真妄二喻竟】。
在佛法里面,这个[戏论]有很深的含义,就是一切不能了生死、断烦恼的,统统称为戏论。包括今天我们的学者,把佛法当作学术来研究,这个就只是一种兴趣,跟了生死是两码事。了生死是真枪实弹的断烦恼、了生死的,不是把佛法拿来当作学术研究,去拿到一个什么佛学的博士论文。诸位!佛法不是这样子。你写下一个硕士、博士论文,我给你一个文凭,佛法不是这样的。六祖不认识字、广钦老和尚不认识字,你叫他们怎么写论文啊?我们现在变成把佛法学术化了、把佛法学位化了,不是说不好,佛法当作学术来研究,可以促进佛法学术的增进,很好!但是,这个学术一定要配合真心、真性,这样学术就化作有意义的真心。如果把佛法当作学术来研究,最多只能成就一个学者,不能成就祖师的,永远没办法大悟。写得头头是道,境界一现前,完全不是这么一回事。
[未三以法各合二喻] 【是以汝今,观见与尘,种种发明,名为妄想,不能于中,出是非是】。是因为你阿难,现在观这个见分跟这个相分;这见分当然就是妄见了。这妄见只要你懂得悟到空,就了悟;这个妄见当体即空,就是真见,就是一念不觉,从真起妄的妄见。见与尘,[尘]就是六根、六尘、六识,统统包括在里面。种种发明,名为妄想,不能于中间,没有办法在妄想当中超出这个是,是见,或者非是见。意思是:只要落入意识型态一直讨论;所以说:与其能辩,不如能忍,就是这个道理。悟到空寂之法,心性进入绝对的真空状态的时候,这个人即心就是圣、与世无争,你要跟他争,他还不跟你争呢!别人冤枉他,他也笑一笑;别人不认识他,他也笑一笑,因为他早就与佛同在了,他哪得在乎你众生对他有什么看法呢?你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哪在乎你这些。见性就与佛同在了,夜夜抱佛眠,他了解尘自生灭,自性不动。
所以,你认识他也好,他就这样自在;你不认识他也好;你赞叹他,头上安头;你毁谤他,也是头上安头了,诸法本自寂,本来就是空了,无可言说,悟入绝对的心性的时候,此人从此不与假相为伍。所以,禅宗里面讲:二六时中,不倚一物。所以,禅是整个佛教的灵魂!我讲的禅是真实的禅,不是野狐禅、口头禅、语言文字禅,是真枪实弹那种禅,就是见性大法,这是佛教的灵魂。因为明心见性,见性才能成佛啊!如果我们懂得这一层的道理,我们念佛味道就出来了,所有的佛号,统统是心性;所有的拜佛,统统是心性;所有的朝山,统统是心性;所有的诵经,统统是本性在诵经,诸法回归一性,不可得。如是不可得,如是诵经、如是念佛、如是拜忏、如是放生、如是八关斋戒、如是佛七、如是禅七、如是法会,如是不可得。如是修,如是无可修;如是无可修,如是修,全修即性,全性即修,无有一法修行不是本性,没有一样本性可以离开修行,这最高境界,就是这样子。
不可废事相说:诸法本来就空,我本来就佛了!好了!你坐在那边试试看,看你能不能成佛啊?你开什么玩笑?你就是要听经闻法、拜佛、念佛,就是要参啊,这个就是要进入这种状况啊!是没有错啊,本来是佛,不修,不修不得啊!哪那么简单,开什么玩笑!所以,很多女众来问师父,我都告诉她:放下,放下!她就会感叹说:师父!放下很难啊!要放下很难,叫众生布施钱,还有办法,叫众生舍掉这个烦恼的执着,可难了,他一定会借理由:我的儿女还没有长大;我的债务缠身;我的责任未了!他一定会假借任何一个理由,来告诉自己:我烦恼的原因是什么。不知道那个烦恼当体就是空,那个假借理由就是不是理由,就是你不肯放下而已,就这么一回事。有一个女众,那更搞不清楚状况,她就说:慧律法师!那我就像您这样子跟您出家,那我那三个孩子怎么办?我这样放下,跟您出家?我说:你搞错了!那个放做放弃,不叫做放下。我说:你来这里剃度出家,你会放得下那三个小朋友吗?她说:放不下!是啰!不是剃头叫做放下,剃头容易剃心难啊!
诸位!台湾二千三百万,才多少出家人?全台湾省,就少数一、二万出家人,最多,也许有更新的统计。我们那一届三坛大戒,比丘、比丘尼,三百多人。好!给它乘以十年,三千六百个人;给它乘以二十的受戒,七千多人出家;给它三十年,才一万人啊,三十年才一万个人剃度啊,何况那一些死的、还俗的,剩下活的有几个?很少。再来剩下活的,要修学佛道,他常住法会很多,很想修学佛道,法会很多,他没有办法,他很想修行,可是,又是师父的命令,又没办法。变成说:他很想修行,有时候道业又很难兼顾。再来,修行了五年十年,能够不脱下袈裟还俗的,到底剩下几个?修行了二十年的以后,不脱下这件袈裟,成为弘法的、大悟的,到底有几个?难喔!出一个总统简单,出一个转大法轮的法师,难!你知道吗?总统选就有,我告诉你:法师选,选不出来的,他是真枪实弹的东西,他不是用选的,他是用真悟的!
【是以二字,正承上文,乃谓是以上来所说法喻,研究起来,汝今观见与尘,任从种种发明,无非妄想。汝非指文殊,乃指阿难;观见即见精;尘即内之身心(此心乃妄识属尘影),外之万物。承上汝今不悟妙明真心,故观见与尘,不了元是何物。任从汝种种发明】,因为他是用生灭意识心,【如对万象而言,云何知是我真性?对身心而言,见性实我,而身非我】。而这个见性就是我,反过来,身却变成不是我。你在绝对的心性里面【说是说非,总属分别计度,名为妄想。于依他法上,起遍计执,纵饶说到驴年】,驴年,没有这种年,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驴年就是没有这个年,十二生肖里面没有这个年,永远不可能到达!【亦不能于中超出是与非是】。意思是:一切众生,绝对没有办法超越是非、对立、恩怨,绝对没办法!【此合二月妄计是非之喻】。
【由是真精,妙觉明性,故能令汝,出指非指】。由是悟入,你只要肯,你只要肯由是悟入真精,真精就是如来藏性,你由此了解,一切法不可得,于中没有见分、相分、所建立的一十八界,了解根、尘、识统统脱落,由是悟入真精,这个妙觉明性,所以,这样子就能让你,只有超悟的人可以怎么样?出指非指,[出]就是超越,[指]就是指有见性可指出,[指]就是能指出见性;[非指]就是不能指出见性。意思是:我们的如来藏性,就像虚空的绝对性,不可以指是与非;不可以定位;虚空本来就没有东南西北,那是因为你地球定位、太阳定位,才定位东南西北;有定位就有妄执,你只要定位这个[我],一切痛苦就会从后面跟着来。
【由是返迷归悟,会妄归真,了知见之与尘,元是一真,则能超出是非之外。真精者,无妄离垢之体;妙觉明者,圆照法界之性。悟此体性,则能远离依他起性,及遍计执性,则根、尘、识三,无非圆成实性】,所以,广钦老和尚讲那句话,你要好好领悟:修行人要把有化作无的力量!这个广钦老和尚真是了不起,我体悟了好几十年,这一句话真是受益!(未完)
楞严经五 十番显见01:必需多福德、多善根、多因缘才有办法碰到大善知识
楞严经五 十番显见02:弃生灭、守真常、常光现前,这十个字是修行的重点
楞严经五 十番显见03:给你恶因缘的就像拿钱给你赚!给你逆境的就是要给你钱
楞严经五 十番显见05: 当证悟到一切法无我,会发现精神跟物质来自同一个本体
楞严经五 十番显见06:最有福报的人不是布施金钱的人,是能够忍辱的人
楞严经五 十番显见07: 很多人把净土法门跟禅宗切开来,是很愚痴的
楞严经五 十番显见08: 你能保持心静如水,就慢慢可以体会什么是涅槃
楞严经五 十番显见09: 学佛重点就是佛性要能用,不是把这些背成名相
楞严经五 十番显见10:圣人关心自己的生死;凡夫关心别人的是非
楞严经五 十番显见11:没有这个色相哪里有佛性?性相本来就是一体两面的东西
楞严经五 十番显见13: 两个人争吵的时候,纵然你对,你起烦恼心就错
楞严经五十番显见14:见性不是肉体的,不是神经系统的,它是存在
楞严经五十番显见15:真的看不是眼睛,不是意识心,是见性在看、心性在看
楞严经五十番显见16:如果在梦境里仍然严重的起贪瞋痴,往生便会有困难
楞严经五十番显见17: 受到假相的影响你动到执着分别的念头,就是没有见性
楞严经五十番显见18:我们身上有一种没有皱纹的见性,就是真心
楞严经五十番显见19:从一个人的行为举止大概可以看出这个人是哪一道来的
楞严经五十番显见21:这个徒弟要是被真的大善知识骂到,那是真的福报
楞严经五十番显见22:诵经每个字、每句佛号统统坚持要往生的,叫做修净土的
楞严经五十番显见23:去菜市场买菜也是修行;与人相处也是修行
楞严经五十番显见25:物象是被见的,见性是能见的,不可以混杂
楞严经五十番显见26:如果你懂得这个不生不灭的见性,便抓到了修行的根本
楞严经五十番显见27: 见性这种东西不是可以拿来讨论的,任凭你怎么讲统统不对
楞严经五十番显见28:修行叫做不坏物相,千万不要去破坏现在所存在的现实的东西
楞严经五十番显见29:昨天的是非恩怨,今天醒来必须有能力一笔勾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