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商这玩意真是代代相传啊:两个家庭背景,两种观念,十年拉力赛后的两个结果
前言
近来看到网上很多工作5,6年还月光的小年轻不断吐槽,就想写一下这个关于财商的故事。
我有两个认识多年的熟人,情况相似,70末人,一本毕业,都是刚毕业就进国企,都是基层干到中层,收入还挺好,就是比较忙比较累,因为没有过硬背景或超人的工作能力,几年前起遇到职场天花板,不过倒也算是人群里头混得不错的。
下文就简称他们A,B吧。A的父母是大城市机关干部(小关系有,但不足以成为什么背景后台),B来自是小县城普通人家。
A算是我国内工薪族朋友里面最有财商的。工作至今十几年,国内3套住房,内环1套两室一厅,老家2套四室两厅,郊区3个门面1个商铺,加起来市值有1000多万吧,太太和两个孩子都已经移民澳洲好几年了,澳洲也买了好学区的独栋别墅。股票没买,说自己是工薪族没这个时间和心理素质(事实证明也是正确的);理财产品有买,据说是一两百万左右,近年还种子投资了几个小公司,用自己工作的便利为他们提供客户。
纵观在央企、外企工作的朋友,理财都比较好。毕竟属于中高收入群体,理财随大流就好了,偏差不会太大,几年下来本来没有的财商也就在实践中有了。A按照任务完成度,算最厉害的。移民前A太太收入就不高,移民后就全职,就是说,A是以一人之力在40岁前完成了这么多任务。
B算是这个群体里面很不同的一家,夫妻都高收入。房子倒是买了,不过是郊区一个不带好学位的房子,之前我买房调查时看过这个小区,因为风水问题一直没涨。两夫妻都在城北工作,房子在城南,因此买了两部车,两人每天跨城上班。有一天,B跟我说:奇怪了!毕业到现在,收入都涨了不止十倍了,也不觉得自己有买什么奢侈品过豪华生活啊!账面怎么就原地踏步呢?
因为总会有人喜欢对号入座,所以就还是申明一下:每个人爱怎么花钱是自己的事谁也管不着。但是人的思维差异真的很巨大,而且,往往自己注意不到。这篇文章的主旨是让你看到这些区别的。
对比
A和B,收入相当,社会位置相同,但气质完全不一样。A很务实很入世,他很喜欢钱(但完全不抠门),会很坦诚地告诉你他的投资状况和打听你的状况。无论在聊什么:医疗、教育、管理,甚至连个艺术品展,他最后都会拉扯到钱上:“BingBing你说这个艺术品会不会有升值潜力啊?”“我给你跪了...”。也因此,我很多投资建议都是他给的。同时,他发现什么好的人脉和商业机会,想到可能帮助到身边的朋友的,都会主动第一时间通知,而不是刚好聊天时顺便扯上(所以朋友多,夸行业跨年领跨性别,而且都很喜欢他,毕竟这种有好事会特意惦记自己的人,情商太高了,相处太舒服了)。更趣的一点是,他全家都会财商都好,兄弟之间互相借钱,都是要按市面价给利息的!平常眼光看,这很病态,实际不然:兄弟都是财商这么高的人,每分钱闲钱都会钱生钱的,兄弟间借钱给利息没什么问题啊!哦,对了,他们感情很好,认为这家人一定为钱勾心斗角的人又想错了。
总结出来,A的特点是:
1)毫不掩盖自己对钱的喜欢,
2)社会关系非常好,朋友多,毫无顾忌的互相交流投资和资产状况
3) 信息非常丰富灵通,而且是wet information (就是内部消息吧)
B嘛,怎么说呢,有点文艺气质,非要问他是不是不爱钱他一定会否认,但聊天的时候,会尽量不接触这个话题,和A相反,他会把话题拉远,一个词总结:谈钱别扭。前面说的买房买车的选择上,其实已经隐约看到他们在投资消费上的一些问题。再看仔细一点:他家是疯狂果粉,苹果的全套东西都会在最新出品的时候作为第一批购物者买齐。12344S55S66S phone pad pod一个都不会掉队。其他关于消费的,毕竟不是家人没法看太仔细,但还有一点比较明显的:比较好面子,如果一桌朋友吃饭,他一定是主动请客的,还听说回老家过年,他都一定会花个几万块连七姨八姑都打点地满载而归,算是光宗耀祖吧。
还有件事印象比较深刻,那是早几年,郊区的房子价格比较低的时候。好几个朋友们都打算入手。B有次去看房回来吐槽:一个毛坯房也要两千一平,太不值了。后来,除了B,那批朋友都买了,甚至是三四千,但位置比较好的毛坯。后来该地区房价一涨再涨,B回想起最一开始两千的价格,就越发心里不平衡而不肯出手。今天城市扩大,地铁轻轨开通,当时的毛坯都已经涨到上万了,随着周边配套的完善和一手房价格的跟进,成功翻倍套现的不乏其人。
不是说这几件事导致了B的不聚财,而是整个意识形态上,长年累月得导致了和A今天的天差地别,这几件事只是这种意识形态的一个缩影。
总结出来,B的特点是:
1)对钱没有建立健康的关系和心态
2)对花钱情形没有“消费”和“投资”区别对待
3)没法看到事物的真实价值
4)对面子类消费的不合理心态
总结
对比A、B两个家庭的截然不同,我想可以回溯到他们的家庭背景当中。A的父辈一代,不算高产,但也算是有结余的,一旦有结余,就会涉及到如何理财,理财的过程就是建立财商的实践过程,无意识地就会作为家庭观念传递的孩子。对于B的父辈那种难得有结余的普通家庭,连建立财商的实践机会都没有,就更谈不上对下一代进行传递了。
“消费”和“投资”都是花钱,但做决策时是很不一样的两种思路。如果是单纯消费,例如买双鞋子,我们只考虑价格和质量款式就可以了。但如果用“买鞋”的心态对待“投资型”的消费(例如B所说的那个破吧唧的毛坯房怎么值两千)那就注定会错过最佳的入手机会并且一错再错。对B那种没有理财观念的家庭出身,当然在购物上不会看到两者的区别——惯性思路,买白菜按斤称就对了,也就不能怪自己错过机会了。
经济上已经不需要有自卑感的家庭,对钱的心态一般比较健康,这就是所谓的“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相反,“穷人怕谈钱”不是没有道理的,B明明已经通过学历和工作改变命运跻身中高产,但是从原生家庭里继承来的“耻于谈钱”居然跟随他十多年而无法摆脱。同样,艺术家,知识分子家庭都多少会有这个清高病。(DrBing也有,不过改了)
“面子型”消费(B过年回乡)、“报复型”消费(苹果系列),都绝对是B那类家庭的孩子在长大获得经济主动权以后才会有的不理性行为。A那种家庭长大的孩子,匮乏感,自卑感都不存在,自然不会。
最后要说说,为什么DrBing不搭调地发这篇关于钱的文章呢?因为之前不是承诺大家要写“高性价比为孩子提供可能范围内最好教育”吗?有多少钱?该在教育上花多少钱?哪些地方该省钱?骨节眼在哪里?怎么试错?怎么衡量有收获?什么时候要止损?每一项都涉及到消费智慧。
欢迎写评论哦!
0-6岁磨耳朵套装来啦,下周发货
磨耳朵套装是英语启蒙期孩子消除语音陌生感,引导快速输出的套装工具,产生语音感对将来正式学习很有帮助哦!现货30套,下周发货。
长按下图可以直接进店,点击这里或者文末“阅读原文”可以看介绍!
关注我:英华兰的DrBing
屈子曰“心如兰兮终不悔”
意思就是心里关注着英华兰,最终一定不会后悔
长按下图可以扫码关注。
相关阅读
家族遗产系列
生命动机系列
两极世界系列
精英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