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教育实验|缔造完美教室——新教育完美教室的价值意义、文化构建、道德图谱、课程建设、生命叙事.....

新教育研究院 守望新教育 2019-08-31


[置顶本公众号][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守望新教育 守望真善美]


缔造完美教室

——新教育实验《临淄宣言》

作者|新教育研究院

 

        2012年7月,新教育人聚集山东临淄,探讨一间教室的容量与力量,温度与深度,及其对于师生生命成长的意义与价值;研究如何通过缔造完美教室来书写生命传奇。我们形成了如下共识:

 

        缔造完美教室,就是将愿景、文化、课程等融合在一间教室里,就是师生汇聚在伟大事物的周围,穿越在伟大事物之中,吻醒故事和经典,编织诗意的生活,最终让教室里的每一个生命走向卓越。

 

        缔造完美教室,就是把这一间教室,当成茫茫宇宙的中心,天地间的所有美好,逐一在这里显现,并在岁月中汇聚成生命的大河。

 

        缔造完美教室,就是要一边关上教室的门,将这个世界的冷漠与暴力拒之门外;一边打开教室的窗,让风带着整个宇宙的信息进来。一间完美教室的容量可以是无限的。

 

        缔造完美教室,就是努力在教室里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让教师和学生在充满信任、愉悦、和谐的氛围中学习、游戏、创造,超越分数的异化但仍然确保教学的高质量。

 

        缔造完美教室,就是共读共写共同生活,拥有共同的语言与密码。在由班主任、学科教师、学生、父母以及相关人员组成的共同体中,信息与情感、知识与人格充分地交流与交融。

 

        缔造完美教室,就是努力让知识经历重新发现的过程以及相伴随的喜悦,通过唤醒沉睡的知识,进而以知识唤醒我们自己的灵魂,在心灵与知识、与他者、与自我的三重对话中,实现深刻的共鸣,体察到生命与宇宙的庄严。每一个课堂的细节,都是朝向完美教室的努力。

 

        缔造完美教室,就是以文化为自己的教室立魂,让自己的教室,让自己和孩子们书写出独一无二的自己的故事。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就是这个故事的主题与主旨。要把传统文化中那历久弥新的原创精神作为最重要的财富,贯注到教室之中,使其弥散着母语的芬芳、馨香和温度。

 

        缔造完美教室,就是要呵护每一个孩子的心灵。关注教室里的每一个孩子,关注教室的每一个角落,让每个孩子成为教室的主人,每个孩子的潜能得到最大的实现。

 

        缔造完美教室,就是要守住每一个日子。教室里的每一个日子都值得珍惜,那些看似平凡普通的日子,如果我们用心去做,就能够把他们擦亮。这些日子,就会写在学校的历史上,写在学生的心坎上。

 

        缔造完美教室,就是要求我们下最平凡的苦功夫,做最不平凡的大事情。一间小小的教室,一个大大的梦想。居里夫人说:“我们要把人生变成一个金色的梦,然后再把这个梦变成现实。”新教育是我们共同的金色梦想,而缔造完美教室,就是我们“把这个梦变成现实”的必由之路!(《新教育是什么?为什么? 有什么?怎么样?怎么做?——关于新教育实验的50个问答》)



缔造完美教室

作者|朱永新|新教育

来源|班主任杂志社


        【编者按】新教育实验以“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其中最关键的是让孩子在教室里感到幸福、快乐,让孩子心中有梦想,脸上有笑容,学到终身受益的东西。缔造完美教室,就是这种努力和尝试——让教师和学生在充满信任、愉悦、和谐的氛围中学习、游戏、创造……本刊刊发全国新教育实验第十二届研讨会朱永新教授的主报告《缔造完美教室》(有删节)和李镇西老师的《我理解并实践的完美教室》两篇文章,希望更多的班主任关注教室,守住教室,谛造完美,追求幸福。(《新教育实验十二个标志性项目成果——新教育实验:为中国教育探路》)


        一、缔造完美教室的意义


        什么是“缔造完美教室”?简言之,就是在新教育生命叙事和道德人格发展理论的指导下,利用新教育儿童课程的丰富营养,晨诵,午读,暮省,并以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为所有学科的追求目标,师生共同书写一间教室的成长故事,形成有自己个性特质的教室文化。


        缔造完美教室,就是要让教室里的每个孩子成为穿越课程与岁月,朝向有德性,有情感,有知识,有个性,能审美,在各方面训练有素又和谐发展的生命,一天天地丰盈着、成长着。


        缔造完美教室是我们追寻的理想,是“虽曰不能,心向往之”的前方。完美教室并不是一个苛刻的衡量当下的标准,而是一个使命,一个愿景,并且在这一表达中体现了我们的价值观:我们并不想只是完成上级布置的一些任务,而是想从自身的领悟与梦想开始,创造一个足够美好的事物。


        要全面理解缔造完美教室的内涵,还需要把握好几对重要的关系。


        一是教室与学校的关系。学校是完美教室存在的大背景,任何教室都不能孤立于学校之外而独立存在,教室文化和理念的确定同时要以学校的文化为背景。教室不是一个单一的狭窄的空间,操场、图书馆等学校的其他场所,都是教室的延伸。


        二是成长与成绩的关系。完美教室与优秀成绩并不矛盾。新教育不把分数作为自己唯一的追求,我们把分数的要求放在灵魂的成长之后,但最终学生的成长一定能用分数来表现。新教育人明白,“缔造完美教室有一个绝对的‘硬指标’:所有孩子在教室里可见的进步——无论是在道德上的、情感上的,还是智力上的”。


        三是教室与家庭的关系。作为有教育学自觉的教室,应该在思想上领导家庭,凭借专业素养和技能引领父母。在一定程度上,家庭也是教室的延伸,是另外一个重要的教室。完美教室也一定是教师与父母充分交流、交融的教室,是父母充分参与教育教学的教室,是学校和父母高度认可的教室,没有他们的认可和信任,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完美。


        在厘清缔造完美教室的概念以后,我们有必要审视其价值与意义。


        教室与生命联系在一起,是为生命而存在。教室一头挑着课程,一头挑着生命。没有生命绽放的教室,就不可能是完美教室。生命,是新教育最重要的一个词汇。


        教室的重要性,一直被低估。生命,在任何阶段,都需要一个自由舒展的领地。最初,这个领地被称为母亲的子宫——一个大生命为一个新的小生命创造的舒适的宫殿;然后,是襁褓,是摇篮和家庭;再然后,是校园和教室;最后,是职场与社会。


        摇篮和家庭、校园和教室、职场和社会,在生命发展的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价值和意义。其中,校园和教室对于生命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因为,在这个时期,生命一边在象征着起点与过去的家庭和当前的校园与教室之间往返,一边将触角伸展到自己未来将独自面对的世界(职场和社会)……生命的这个过程,被理解为是从安全到自由的进程,而生命发展中的任何一个阶段,都需要有一个具有双重意义的场所:为了安全的庇护所和为了自由的训练场。如果家庭意味着更多安全,社会意味着更多自由的话,那么教室正好意味着在这二者之间且同时具备二者功能的特殊领地,是孩子生命从安全到自由的最重要的驿站。


        同样是一间教室,或者平庸、冷漠,甚至充斥着暴力、专制、欺骗,或者完美、温馨,对于每个穿越其间的孩子的意义完全不同,对于每个生命成长的意义完全不同。


        从某一刻起,一位教师(或几位教师)和几十个孩子相聚在一个叫教室的地方,生命中一段最重要的时光在这个叫教室的地方度过,大家的成就与挫败、悲哀与喜悦源自于这个叫“教室”的地方。我们能够对它无动于衷吗?


        新教育人探讨缔造完美教室的意蕴以及可能性,正是希望有更多的新教育教师,能够清晰地认识教室的价值,理解生命的成长,让缔造完美教室的项目成为师生成长的一个契机,在行动中不断朝向完美。希望有更多的新教育教师,能够“守住自己的教室”,让每一个生命在教室里开出一朵花来。


一间小教室,十个大行动


        二、完美教室的文化构建


        教室,不应该是一盆散沙;教师和学生,不应该只是各不相干的把知识作为商品的出售者和消费者。在教室里相聚的一群人,不应该只是偶然原因的随机组合,或者偶尔因一首歌、一个演讲、一场比赛才聚集在一起,平日里则是一群没有共同思想共同语言的乌合之众,一群没有共同愿景共同价值的同一个屋檐下的陌生人。教室,注定是一个生长中的部落和社会;教室,注定是一个要形成自己文化与规则的地方。


        一间教室,应该在自己的构建过程中,拥有自己的使命、愿景、价值观;一间教室,应该在自己的叙事过程中,拥有自己的独特命名、象征标志、英雄与榜样,或者说,一套属于自己的形象符号系统。和学校文化对于学校形象、学校历史一样,教室文化是完美教室的灵魂,是一个班级的使命、价值观、愿景的集中整合与体现。


        在教室文化的思考中,呈现在世人面前的第一形象是教室命名,而最终呈现的则是教室文化的整体构建。一间教室的名字,应该是教室文化的具体承载与体现,是班级成员的自我镜像。


        在新教育的教室里,往往通过具象化的命名,把格式化的数字符号,转化为一种精神意向,赋予教室一种精神力量。教室命名,就像每个人出生时被命名一样,是生命中一件特别重大的事件。也因此,许多班主任老师总想别出心裁,起一个与众不同、独一无二的教室名字。是的,每一间教室应该是独特的,但这里的独特不是非要起一个多么新颖别致的班名,创造一个多么漂亮夺目的班徽或是象征物,让自己的教室与众不同,另类张扬。我们所说的独特,只是相对于这间教室及其特定的老师和孩子而言, 它是非同寻常的,是意味深刻的。


        在许多新教育学校里,教室命名用了“小毛虫”“蒲公英”之类的小动物或者花草的名字,看起来平淡无奇,甚至简单重复。但只要能够从这些平淡的名字、平常的事物中,充分挖掘其不平凡的内涵,通过阅读、课程、活动不断擦亮这些平淡的名字,它就能够在学生们的心中真正地活起来,成为大家共同生活的愿景。正如海子所说,“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名字叫什么也许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够传递灵魂碰撞而生的温度。


        没有一个名字是完美无缺的,重要的是它们是我的名字,就像晨诵诗《草的名字》所说:“给我喜欢的草取我喜欢的名字,我取的名字只有我在叫。”是的,一棵树,一棵草,一块石头,一粒沙……几乎所有的事物都可以通过这种赋予,成为意蕴深刻的象征物。


        命名只是教室文化建构中的一个事项,和它相关的事务包括班徽、班旗、班歌、班诗、班训、班级承诺(誓约)等,它们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班徽,是班级的图腾,班级的象征物,一般是围绕班名展开,由全班同学集思广益,共同绘制而成。班徽确定可以采取全班征集评选、在优胜方案的基础上修改完善。


        班旗,是班级的旗帜,在运动会、学校庆典等大型活动时使用,可以活跃气氛,增强凝聚力。一般是把班徽放大以后印制在白色或其他颜色的布上。班旗可以制作成不同规格,有学生人手一份的小旗帜,也有列队展示时使用的大旗帜。


        班歌,是与班级愿景、名称的精神气质吻合的歌曲,可以是自己创作、请人创作,也可以是选用现成的歌曲,或者根据现成的歌曲稍加改编的歌曲。如李镇西的未来班,是学生们写信请谷建芬老师作曲的;而山西绛县的“山水人家”教室,则选用了《我爱你中国》。班歌歌词和旋律不应成人化,应该符合儿童的志趣。


        班诗,与班歌相同,也是与班级愿景、名称等和谐协调的诗歌,可以由班级师生共同创作,也可以选用现成的诗歌。如山西绛县的“小蜗牛教室”的班诗就是《小蜗牛》,激励孩子们不怕慢,只怕站,只要心怀梦想,执著前行,总会遇到属于自己的风景。


        班训,与学校的校训类似,是用简洁明了、寓意深刻的语言,阐明班级的价值追求。班训的文字可以成为班徽的有机组成部分,也可以印制在班旗上。


        班级承诺,是教师与学生彼此之间对未来的一个美好的约定,它往往是以誓词的形式出现。如马玲老师在给自己教室的孩子父母第一封信中就提出:“我是教师我承诺:让每一个与我相遇的孩子,因我而优秀”,“我是学生我相信:我将在这里品尝到知识的快乐,生命的尊严”。班级承诺在重要的场合和时刻由教师和学生宣誓,具有强烈的仪式感和震撼力。



        上面这些内容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没有必要在教室成立的第一时刻就预先准备好。最好的方式是在师生共同生活的岁月中逐渐建构起来,这是一个以教师为引导者,师生共同体为主体的自我书写过程。譬如对一间小学教室而言,它的使命、愿景、价值观,就完全可以等到三四年级之后再来确定,只有等学生的精神境界达到能感受并理解规则的阶段之后,讨论这一切才有鲜活的意义。孩子们每天在这些与自己的生命息息相关的文化中穿越,教室文化自然就浸润了每个孩子的灵魂。


        教室文化,也会体现在教室的布置上。没有经过精心安排的教室,是缺少文化意蕴的。从总体上来说,我们希望教室的布置要有切合孩子生命的美学风格,比如在班级里摆放一些绿色植物,或者小金鱼等动物,让孩子们能够随时看见生命的成长,与大自然保持联系,感受自己以外的生命呼吸。教室里的色彩也可以丰富多彩,如低年级可以考虑偏近粉红色系,用绘本童话场景和角色来装饰,让孩子直接地感受到亲切、温馨和安全;高年级可以偏近青蓝色系,或者回归黑白,装饰以成熟的字画作品,有一种清澈高远的意境;而中段则可以考虑选择介于二者之间的绿色系列,配以东方风格的清新插画等等。


        当然,装饰教室的最重要的事物,应该是师生的作品:大家共同生活过的照片和文字,大家从稚嫩到成熟的艺术作品——甚至许多新教育教室提倡宁可有不完美,也要让每一个孩子的作品上墙,因为这是“我们”的阵地。所以教室布置,应该把教室墙面当成我们自己的杂志社、电视台、档案馆。同时,教室还可以成为我们自己的园艺房、展示厅,大家种植的花草盆景,烧制的泥巴陶艺等,也可以利用这个空间陈列交流。总之,教室里的每一个空间都应该由师生共同创造,或者是一段共同穿越的生命旅程的见证。对于孩子们来说,让学生在其中发现自己,认可自己非常重要。


        “文化是活出来的”,教室文化也是如此,它应该在一以贯之的师生生活的点滴之中,在不断的濡染、编织与生成中活出来。无论多么构思巧妙、令人眼前一亮的班名、班徽、班歌、班诗,如果师生最终没有把那种精神活出来,那么这间教室就与完美教室相距甚远,甚至背道而驰。反之,哪怕教室只有一个平凡普通的名字,只要坚定不移地去做,把一种精神活出来,平凡的名字,甚至简单的数字,也就有了深远的意义。


        我们倡导通过班级的课程、班级的庆典、班级的活动,班级的共读共写共同生活,都是在将文化一点一点的活出来。活出来,不仅师生享受到过程,享受到成长,同时班级也就有了自己的风格。风格不是标新立异,而是生命在特定的境域中的光辉发扬,生命光辉到一定的程度,也就有了风格。


        特别需要提出的是,教室文化,既要从儿童生命成长的阶段性和普遍的人类精神来考虑,也要考虑到一间教室的民族与地方的风格特色。譬如,对新教育完美教室而言,我们与雷夫的第56号教室就处于不同的语言文化之中,5000年的悠久历史,中国儒道释文化的根本精神与特质,是新教育缔造完美教室的文化场域,如果我们的教室将中国文化吸纳得特别透彻,它就必然呈现出一种与第56号教室精神上息息相通,但风格上迥然有异的气质。


奇迹树教室里的奇迹是如何发生的?——奇迹树教室里的家校共育课程


        三、完美教室与道德图谱


        一间教室总不是凭空存在的,它总是处于特定的环境中,并且是环境的一部分。也就是说,虽然我们强调完美教室由我们亲手缔造,其实它的根苗,一直孕育于更大的文化系统中。我们的语言文化,我们的民族精神,我们的国家法规,我们时代的习俗与风貌等等,都不可避免地成为我们教室的肤色,成为我们教室自我编织的纺线。


        完美教室价值系统的缔造,是一个双向同步的过程:一方面,它是传统和法规中的要素,源源不断地传递到教室,传递到孩子,成为教室文化的一部分;另一方面,它是师生,尤其是学生的不断成长,不断对话,不断取舍与抉择,完全自主地体认某些价值。也就是说,它既是一个传统继承的过程,也是一个民主创造的过程。单纯且过度地强调这两个因素中的某一点,而否定另一点的重要性,必将导致教室价值系统缔造过程中的偏颇。一间真正的完美教室,必然是对话的,革新的,民主的,也必然保存着传统中美好的元素。作为自我叙事的教室构建,它总是基于传统与自由之间,并在二者之间不断穿梭。通过这种来回穿梭,自由拥有了历史的厚度以及力量,历史传统拥有了自由所赋予的当下感与创造性。


        应当承认,当下的许多教室,已经或者正在被双重的市场主义所左右。所谓双重的市场主义,第一就是字面意义上的经济市场,也就是拜金主义、拜物教,第二就是隐含于对物质经济的过度追求中的拜分主义,唯分为上,因为分数的后面是好学校,好学校的后面是好工作,好工作后面是好待遇……其实,马克思主义对这一切早已认识得非常清楚,经济永远是物质基础,必不可少,但是最高的价值只能是人的自由,而不应该是人的异化!所以,有必要而且完全有可能,在教室里开展一种关于大生命的教育,关于人的终极自由或成就的教育,一种关于人类未来的美好憧憬的教育。一间教室,应该建立起这种对于大生命的信仰,把大生命的生生不息,把人类的庄严与尊严,作为生命叙事的大线索,作为教育的最高目标。


        如果说关于生命与人的自由之信仰,是一个比较宽泛、相对隐性的大背景的话,那么一间教室的道德系统应该是显性价值系统中最一以贯之的。


        为了更好地指导缔造完美教室工作,更好地形成学生的道德人格,我们在西方心理学家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六阶段理论和中国儒家文化关于道德三重境界学说的基础上,提出了新教育实验的道德发展图谱(见图1)。


新教育实验道德人格发展图谱


        这个新教育道德图谱,可以称为新教育道德人格发展的三境界六阶段学说。我们认为,人的道德发展,会经历自然功利境界(包括逃避惩罚和渴求奖励两个阶段)、习俗规则境界(包括“我要做个好人”和“我要捍卫游戏规则”两个阶段)和道德仁爱境界(包括将心比心与惠泽天下两个阶段)。


        任何一个人的道德水平,总是同时具备六个阶段的可能性。也就是说,圣人也会逃避惩罚并渴求奖励,孩子也会拥有并非只是交易或者笼络的友爱之心。但是,任何一个人当下的道德水平,总是侧重于某一个阶段,虽然在不同的场景中,其道德行为会退行到以前的方式,或跳跃到更高阶段的方式。更为重要的是,决定一个人的道德处于哪个层级的水平上,一般需要利益冲突的检验。也就是说,在没有利害关系的情况下出现的友爱行为,并不表示一个人的道德发展已经成熟地进入到第三境界的水平。相反,只有一个人在利害相关的处境下,总是会自由地做出某种抉择,思想和行为已经具有高度的稳定性,这才能反映出他的道德发展处在何种水平上。


        自然功利境界,表示它和人的道德自由相对,且和普通生物的自然本能遵循着同一原则。说它是功利的,表示在这一阶段,左右人是否采取行动,主要遵从趋利避害的原则。简单地说,就是有危险、要受到惩罚就设法避免之,有好处、能尝到甜头就去实现它。行为主义心理学之所以被教育界批评,就是这种看似有效的“胡萝卜加大棒”政策,把人的道德人格下降到和动物相似的自然阶段,而没有能够有效地激发起人的道德自由。当然,无论人的道德上升到何等境界,人终归仍然是动物,这意味着趋利避害将永远成为人进行道德抉择时的重要因素,而且有时候还相当牢固。


        但是,人的道德发展的伟大意义,正来自于对这一阶段的超越。在共同生活中,作为群居的特殊生物,人在进化中发展共同生活所必须的相关道德力,就是超越个体趋利避害的习俗规则境界。这个境界包括“我要做个好人”和“我要捍卫游戏规则”两个阶段。其中“我要做个好人”“我要做个好孩子”,是依据社会既定的规则标准来看待自己,来规范自己的言行,但人对这些规则是不够自觉,也不自主的,而且更多是为了取悦别人的。可是,在“我要捍卫游戏规则”阶段,人往往更加自主地捍卫游戏规则,其中固然包括那些自己已经认同的先于自己存在的社会规范,但更强调那些普遍的共同创造的游戏规则。就这样,人在道德生活中由被动者开始进入主动的阶段。道德发展的这一境界,相当于孔子的仁学体系中的“克己复礼”。


        道德发展的最高境界,我们称为道德仁爱境界,包括儒家的所谓将心比心和惠泽天下两个阶段,即从消极意义上的将心比心,从而不害人,到积极意义上的推己及人,从而惠人、爱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无论是儒家还是道家,都把“道”视为最高的真理,而把“德”理解为对道的遵循。所以道德一词的本义不是社会规范,而是对宇宙以及人性最高真理的履践。有哲学家曾经提出中国文化中的天地境界高过道德境界,其实这是没有深刻领会中国传统中的道德概念。在儒家文化中,道与德已经是最高的概念,天与地反而只不过是自然的一个称谓而已。据孔子的说法,己立立人、己达达人,人就已经到达圣贤的境界,但他认为自己还没有能够做到,自己能够努力做到的,只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阶段。



        我们为什么如此详细地阐述道德人格养成的三境界六阶段学说?这是因为对新教育实验所理解的缔造完美教室而言,这一学说意义重大,它是一间教室里最为重要的元素,是师生生命的发展镜像,也是贯通一切道德生活的线索。


        总而言之,一间完美教室的根本是为了生命的绽放,是为了让人性充满道德的光辉。在完美教室中,道德人格的养成始终是基础性关键性的。具体来说:


        1.一间教室,应该有自己鲜明的价值追求,有一种基于生命自由的信仰;


        2.一间教室,应该是传统文化习俗与孩子生命天性之间的缓冲带——既是训练场又是庇护所,孩子们既能够体认这些传统又能够有资格对这些传统加以审视与反思;


        3.一间教室,应该以民主的方式生成自己的游戏规则;


        4.一间教室,应该有自己的道德人格系统,以及相关的一些用来理解人性的理论工具,并引导我们去理解整个世界,同时以此指导我们在教室中的共同生活。


        在这个意义上,新教育人的缔造完美教室,要求我们从一开始就关照这全部因素,既关心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与儒雅素养,又关心帮助学生建立人生信仰与道德追求,从而更理性地缔造一间完美教室。


生命的黎明,诗意的吟唱——什么是新教育晨诵?如何开展新教育晨诵?


        四、完美教室的课程建设


        仅仅画一张在理论上精致合理的道德人格图谱,它不会自动地转化为教室里孩子们的道德人格的发展过程——甚至你每天用这张图谱来讲解也不会有多少效果,这种粗暴的讲解反倒有可能会使学生对之心生反感与厌倦。道德人格的发展如此,生命的整体发展,以及其中的任何一个方面的发展都是如此:它不能凭一套理论自动产生良好的教育结果,除非我们拥有了一套将之充实的课程。


        而新教育实验之所以被广大的学校和教师所喜爱,在相当程度上,与其说是我们拥有一个美好的梦想、一些创造中的理论,不如说是我们有一套不断修正和检验中的美好课程。我们的晨诵、午读、暮省,我们的毛虫与蝴蝶儿童阶梯阅读,我们的读写绘,我们的每月一事,我们的亲子共读,我们的新诗教,还有正在研制的新教育童话剧、新教育电影课等等,这些都是新教育把理论具体化,形成课程的努力。


        事实上,无论是官方教材,还是校本教材,其本身都可能是不完备的,是零碎的,除非有一个渠道把它们有机地贯通,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课程。开发和创造课程,就是重组包括教材在内的各种资源。教材本质上是用来教和学的材料,再好的教材本身都不一定保证实现好的课程,但它们总是编者们精心编辑的极好资源。一个有创造性的好老师,就是要依据自己的教室叙事,孩子们的生命阶段,创造一根神奇的线,把生活中的一切碎片编织成更有教育效益的整体。譬如我们知道,谁也不能凭借一本思品教材就把孩子教好,但是,像儿童课程中的《夏洛的网》《一百条裙子》等倒是极佳的思想品德素材,一个创造性的教师就是能够把思品课与儿童课程自由编织的课程开发者。


        因此,我们所理解的课程应该是开放性的。作为一条还有待建设的道路(课程的程,就是路程的意思),课程在新教育实验中同时具备严密的计划性,以及随时修正、突破计划的开放性。没有哪一条道路被简单地指定为新教育的惟一道路,没有哪一种课程实施方案被理解为新教育的惟一课程形态。以共同的理念为背景,以已经实现卓越标准的榜样为鉴,结合自己的历史境域,创造性地在自己的环境中开出一朵花来,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新教育的课程形态。


        也就是说,新教育教室的课程,在理念和实践的层面上有两个相关的课程子系统:一是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一是以人的全面和谐整体发展为旨归的儿童课程。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是以新教育的视野,重视审视和改造官方教材或者说学科课程,对其进行新的阐释、解读、批判和创造。儿童课程,是针对当前教育的缺失以及生命的潜能,开发出一个更人文、更诗意、更整体性的综合课程。在真正的实施中,这两套子课程既相互渗透,又有着不同的风格特点: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在强调“浪漫—精确—综合”这一认知的全过程的同时,侧重于中间精确环节的实现,即具体知识的分解与建构;而儿童课程则在强调这同一认知过程的整体性的同时,更强调兴发感动、生命在场,更强调这三环节中的第一和第三个环节的实现。这样,二者就有了非常有益的补充。我们知道,现行教材最大的缺憾就是过早的精确,以及与生活、生命的疏离感,而儿童课程强调浪漫与综合阶段的兴发感动与生命在场,正好是对这种偏差的有效纠正。


        具体到每一间教室,到每间教室的不同阶段,以及不同的每一门学科,就需要有更为具体的课程规划以及实施方案。譬如,在一二年级,许多新教育教室语文改革了入学就教工具性的拼音的做法,而直接在学科课程中强调整体认读与精确识字,在儿童课程中,则引进读写绘课程与晨诵课程,阅读量是普通学校的数十倍,而且都是充满意义感的阅读,而不是工具与程序性的阅读训练,这充分符合我们倡导的低段浪漫整体的特点。而在数学上,不少教师引入皮亚杰的实验,引入集合的概念,在识数和加减乘除的开端,就把隐性的数理概念与显性的数学操练结合起来。


        再如,在中高年级,晨诵课程中的“农历的天空下——中国古诗词之旅”已经被普遍地认同、接受;而三四年级通过海量阅读实现阅读自动化,以及以人物形象分析和道德主题讨论为主要手段的全班及亲子的整本书阅读,也越来越成为许多教室的常态。这和高年级语文教学的高度精确化相映成趣。而在数学上,已经有有识之士在三重境界的指引下,开始追求创造数学、发明数学的新的教学。


        除了学科课程之外,许多新教育学校还开发了经济学课程、旅游课程、电影课程、童话剧课程、开学课程和毕业课程等形式多样、生动活泼,整合多个学科的课程。


        在这里,我们要特别强调新教育实验的三个概念或者说三个课程,我们认为,这是值得每间新教育的完美教室一以贯之坚持下去的基本课程。这三个概念或者课程包括:一是被精确编排了的晨诵课程;二是道德人格发展图谱指引下的阶段性的整本书阅读;三是教室里人人成为角色一个都不能少的童话剧。在任何学校,如果能将其落实到教室里,无论三年还是六年,坚持执行下去,也就成了“课程”。


        晨诵课程赋予一间教室每个早晨同时也是精神上的黎明,擦亮生命中的每一天。整本书阅读为生命寻找理想的镜像,在不同的人物自居与穿越中,面对种种人生抉择并作出决断、担负责任。童话剧整合各种艺术元素,让孩子们的生命直接与人物同在,把大家对童话故事的理解,呈现在世界面前。这三个课程,正好对应着一间教室的每一天、每一月、每一学期。而这些日子不断地积淀下来,也就成了岁月。


        相信种子,相信岁月,种子在岁月中的过程,这就是课程。所以课程的终点,就是教室里的每一生命,都不仅经历了时间的洗礼,而且通过充沛与丰富,能以开放结实的姿态,呈现在世界面前。


把每一间教室都建成图书馆


        五、完美教室的生命叙事


        无论有多少或深奥或浅显的理论,无论有多少系统、精致的课程规划与资源,缔造完美教室的要义,最后总须落到这一个个原本平凡的日子,以及这些日子里师生们如何共读共写共同生活,如何相互编织。


        也就是说,我们必须把缔造完美教室视为一个教室与师生的自我叙事:一个童话的构想,一部传奇的书写。所有的伟大童话都将是一间教室与每个孩子的成长镜像,而所有伟大的人物——无论是故事中的还是历史上的——都将成为这间教室里的老师和同学。


        一间教室,应该有一份自己的日历。它肇始于某年某月某日,将结束于某年某月某日。在每一年中,哪些日子将被我们隆重地标注——不是那些追随着新闻和商业炒作的情人节、愚人节,也不仅是这样那样的传统节日,更重要的是真正属于自己教室的日子:每一个孩子的生日,大家春游踏青、秋游赏叶,星星节或者麦子节,结业庆典的日子……另外,每个课程的结束都是一个或大或小的收获节,它被规划在这间教室日历中,像一个必须兑现的美好承诺,一段孩子们值得期望的美好旅程。


        就这样,一间新教育教室里的所有日子,那些形形色色的课程,因为特别的仪式和庆典而有了温度。其实,仪式和庆典也是课程的一部分,而且是课程中最炽热的日子。仪式让生命或时间停顿,让此时此刻与其他时候不同。每一年中除了国家的重大节日庆典和孩子生命中一些特殊的日子(开学日、入队日、生日)外,每个课程的开启是仪式,课程的结束、回顾是庆典,还有围绕班级课程而衍生的节日也是庆典。除此之外,每一周中升旗和班会、每一天的晨诵都是仪式。因为这些仪式和庆典,让课程更加具有生命的光辉。


        在漫长的穿越中,有些特别的日子会沉淀下来,成为一间教室特别的节日。譬如不少新教育教室里有“旺达节”,这是共读《一百条裙子》之后,为了提醒不要对任何人怀有歧视,以及学会作出玛蒂埃式的承诺,所特别设立的旺达节。一间教室每年重过旺达节,可以让师生共同回顾走过的一年,“在过去的一年中,班级中有没有伤害他人的事情?当有不公平的事情时,你是否勇敢的站出来了?在这一年中,你是否画出了属于自己的一百条裙子?……”还有不少新教育的教室里有“夏洛节”,这是共读《夏洛的网》之后,为了提醒同学努力成为别人生命中的“重要他人”,学会编织爱的大网,而特别设立的节日。


        反之,倒是有些流行的节日,却并不需要年年都同样郑重地过,如教师节,母亲节,只须在整个教室叙事中,特别隆重地过一次就足够了。否则,有些感情一再重复的表述,也就成了廉价的旧分币,徒然留下虚假的形式。也就是说,新教育的仪式与庆典,不是简单地为过节而过节,为仪式而仪式,而是为了擦亮这个拥有特殊意义的特别日子,一经擦亮,从此这个日子就有特别的温暖、特别的味道,从而永存心间。


“娜”明亮的天空——与你共舞


        与我们思考学校文化时曾经说过的一样,没有故事的学校,一定是没有文化的学校。思考完美教室的缔造,与学校文化建设一样,一定要有故事,而且要有伟大的故事。故事源自何处?源自挑战和遭遇,没有挑战和遭遇,没有一颗不安分的心,没有一种创造奇迹的冲动,就不可能有完美教室。完美教室应该让每一个生命创造奇迹,没有挑战不可能,没有战胜各种遭遇,谈何奇迹?如果雷夫不能够把贫民窟孩子组成的教室打造成为快乐的天堂;如果陈美丽不能够使苏雪妮从零分到语数良好,甚至再到优秀,他们的教室就要平淡得多。所以,奇迹发生的过程,就是挑战不可能的过程,就是参与其中的教师和学生共同见证和经历的过程。所有的奇迹都会告诉大家:要永远学会挑战不可能,要让孩子把追求卓越成为习惯,有一颗不甘平庸、不安份的心。无论是今天在教室的学习,还是未来在任何岗位上的工作,都是如此。在人生的任何一段旅途上,应该永远努力成为卓越者和创造者。


        缔造完美教室,创造生命奇迹,离不开教师真诚且深刻的爱。对于教师来说,教室就是我们的星球,孩子们就是我们的玫瑰与狐狸,或者就是我们的小王子。我们原本孤独的生命,我们原本无隽永意义的人生,将因为这种彼此归属而拥有意义——就像我们和家人更为持久深刻地彼此归属一样,这都是相互的驯养。但这种超越家庭间的彼此归属和彼此驯养,不是基因与血脉所赋予的自然禀赋,而是一种人类最高的潜能的实现:为一个原本陌生的人,倾注我们的生命。而我们自己的生命,也将在这样的倾注之际,获得深远恒久的回响。


        缔造完美教室,创造生命传奇,离不开教师的真正觉醒。对于教师来说,纵然他今天尚未卓越,也至少有一颗朝向卓越的心,这样他才能带领孩子走向卓越。如果一个教师缺乏能量,缺乏成长,他的教室也就无法获得能量,无法成长。就会像魏智渊老师对于新教育网师学员所说的那样:“当我们内心充满软弱与恐惧,教室里就会显现出恐惧与暴力;当我们内心充满茫然与混乱,教室里就会显现出浮躁与无序;当我们远离阅读与思考,教室里就会显现浅薄与轻率;当我们充满借口与不满,教室里就会充斥着抱怨且缺乏责任感……总之,当我们的内心丧失了生机,丧失了滋养,教室里就会丧失生机与进一步发展的可能。”


        缔造完美教室,创造生命传奇,离不开教师的深厚学养。完美教室要求教师在成长中努力汲取教育学、哲学等知识,提高教育理论修养;努力研读心理学、文学等人类知识的精华,让自己的爱和使命感更强大;努力实践教育教学,不断的践行,修正,让自己如同雷夫一样,从普通到优秀,从优秀到卓越。正如我们一再倡导的那样:己立立人,己达达人——立,就是生命在大地上劳作、栖息、歌唱;立,就是人类顶天立地,成为天地间最美的风景。只有己立立人,己达达人,朝向卓越的教师才能带出不断朝向卓越的孩子。


守望乡村里的一室梅花


        缔造完美教室,创造生命传奇,离不开教师的心理修炼。一个教师的内心世界,与一间教室的生活世界息息相通。缔造完美教室的过程,从教师自己的成长叙事来看,同时也是一个不断磨砺生命特质,抛却自我缺陷的过程。教师就如同一个教室的导演,他的优缺点在无形中都会给孩子以影响,他的性格会在无形中烙印在教室里。如有的教师多愁善感,孩子们也多愁善感,有的老师言语犀利,班级的孩子也个个出语不凡。临淄区齐都花园小学的崔国建老师给我们讲述过这样一个故事:他的学生刚入学一个月的时候,调皮任性纪律差,他的脾气也非常急躁,几乎每天都是心平气和地走进教室,气急败坏地离开教室。开学的第一次家长会上,父母们谈论起孩子上学以后的变化时,几乎都反映,孩子们变得比较急躁,动不动发脾气。后来他才认识到,教师的性格会直接影响孩子的性格。所以,千万不要让自己的负面性格气度影响了孩子。


        一个完美教室的教师必须重新认识自己,不断地自省自己的长处和不足是什么,可发掘的资源是什么,如何把自己的生命能量最大限度地释放给孩子,最大限度地发扬自己的优势?如何矫正自己的缺陷?避免自身的缺陷和不足影响到孩子。


        缔造完美教室,创造生命奇迹,离不开教师的独特风格。教师的风格,将成为一间教室特色的最重要根源。有人在评价雷夫老师的教室时曾经说:“一间教室能给孩子们带来什么,取决于教室桌椅之外的空白处流动着什么。相同面积的教室,有的显得很小,让人感到局促和狭隘;有的显得很大,让人觉得有无限伸展的可能。是什么东西在决定教室的尺度——教师,尤其是小学教师。他的面貌,决定了教室的内容;他的气度,决定了教室的容量。”


        缔造完美教室,创造生命传奇,离不开教师与学生的共同生活。完美教室的生命叙事,应该是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叙事,因为完美教室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我们发现,在一些新教育教室的叙事中,往往在过于突显教师的引导力量的同时,容易缺少儿童的视角,学生状态往往以群貌呈现。即便是关于学生个体的叙事,也大多由于缺乏对场景的细节描述,而流于表象或想当然的推断,孩子的个性和个体生命状态仍然是模糊不清的,儿童自身的魅力还没有充分展示出来。所以,如何真正地发现儿童,走进儿童,关注每一个儿童,关注每个儿童的特质,是缔造完美教室时应该特别关注的问题。离开了学生的生命在场,任何教师终将无法完美。(《了解和加入新教育实验指南(2018最新版)》)



《守望新教育》特别链接——

[新教育真教育}


        新教育实验十二个标志性项目成果——新教育实验:为中国教育探路

        只有走进,才会发现

        与美好相约同行——新教育实验历届年会掠影

        一朵具体的花,远胜过一千种真理——榜样的力量

       新教育是什么?为什么? 有什么?怎么样?怎么做?——关于新教育实验的50个问答

        新教育能够提高教育质量吗?新教育实验是怎样促进教师成长的?——新教育实验十问十答

        行动的力量——新教育十大行动的理论与实践

        你有多专注,就有多自由

        活出你想要的美好

        新教育是什么?为什么? 有什么?怎么样?怎么做?——关于新教育实验的50个问答

        2017年新教育实验大事实事掠影

       2017年新教育实验第十七届研讨会年度盛典

        2016年新教育实验十件大事        

        2016全国新教育实验年度盛典

        2015全国新教育实验年度盛典

        了解和加入新教育指南

        与黎明共舞,与经典相伴,与美好同行——新平台,天天都有新资源,新教育,天天都有新创造

        如何实现生命的幸福完整?

        ......



守望新教育:聆听大师的教育智慧,分享高人的教育心得,汇聚田野的教育创造,助力有缘的教育梦想。守望新教育:呈人之美,成人之美。守望新教育: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新教育实验,是一个以教师专业发展为起点,以通过“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构建理想课堂、建设数码社区、推进每月一事、缔造完美教室、研发卓越课程、家校合作共建”十大行动为途径,以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


新教育新在何处?对于我来说,当一些理念渐被遗忘,复又提起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只被人说,今被人做的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模糊走向清晰,由贫乏走向丰富的时候,它就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旧时的背景运用到现在的背景去续承,去发扬,去创新的时候,它就是新的。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