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校长老师请告诉家长,家庭教育不是“家庭教学”!

李镇西 守望新教育 2019-09-02


[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家校合作共育]


校长老师请告诉家长,

家庭教育不是“家庭教学”! 

原创|李镇西

来源|中国网教育频道



        教育,不是让孩子看不起自己,而是让孩子为自己骄傲;不是让孩子自卑,而是让孩子自豪。(《教育的最高境界是“不言之教”,是父母身体力行带给孩子梦想》)


        


        大家上午好!


        我非常同意刚才傅国亮先生的发问:“为什么我们的家庭教育培养不出正常的儿童?”他这个问题是由著名的“钱学森之问”引申出来的。


        但我要说,“钱学森之问”依然是有问题的:“我们的教育为什么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


        这是把“人”当成了纯粹的工具,因为“人才”是供人(国家)使用的。


        作为社会人,当然有“工具”的属性,培养人才也是教育的功能之一,但教育不能仅仅培养工具,还要着眼于“人”本身。


        已经有人提出,我们应该问:“我们的教育为什么培养不出杰出的人?”


        而“培养杰出的人”首先在于良好的家庭教育。


        说到家庭教育的弊端,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对一句曾经流行的话提出了质疑:


        “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但如果我们对“起跑线”赋予新的内涵,这话便是站得住脚的。


        我认为,孩子的“起跑线”不是他学习的第一个台阶,而是他最初的家庭教育,而家庭教育的主体则是其父母。


        因此我说——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起跑线”!(《如果有起跑线,父母的格局就是孩子的第一个起跑线——教育如何改变命运?》)


        “ 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谁更重要?”


        这个问题今天提出来,答案已经基本上没有争议了,当然是家庭教育。我曾经对我的学生家长说过,学校教育非常重要,但无论多么重要,都只是家长教育的重要补充。


        我们不要总是认为“优生”都是教师教育出来的。


        提到傅聪,我们会想到这位钢琴大师的父亲傅雷,而不会去想:他的小学老师是谁?中学老师是谁?傅聪当然是他父母家庭教育的杰作。



        我们暂且不说傅聪这样的杰出名人,就说一般的孩子吧!如果一个孩子举止文雅,善良有礼,文质彬彬,富有教养,我们很自然地会想,这孩子的家庭教养真好!而不会问:“这孩子是哪个老师教出来的呀?”


        因为以品行而言,孩子做人的高下,最重要的依然是取决于其父母的家庭教育。同样,一个孩子举止粗俗,言行不一,满口脏话,不讲卫生,懈怠懒惰……不能说和学校一点关系都没有,但关系实在不太大,而和他家庭教养太糟糕有关。

  


        但现在家庭教育严重地扭曲了。


        具体表现在:重智力,轻品格;重理工,轻人文;重知识,轻习惯;重言传,轻身教。


        每个孩子都是其父母的折射。甚至可以说,孩子的一切问题都是家长的问题。(《母亲的格局,影响孩子一生——我与母亲的八个故事》)


        比如,前几天早晨我在家里出来乘坐单元电梯,一进去便看到电梯上扔着一个饮料瓶,触目惊心。我想,这是谁这么没教养呢?出电梯的时候我把拿饮料瓶拿走,扔到了垃圾桶里。第二天早晨,我又在电梯里发了一个饮料瓶,当时我很气愤,心想可能是昨天那个人扔的,也可能不是;也许是孩子扔的。但是,即使是小孩子扔的,责任也在其父母,是他们的家庭教育出了问题,让孩子这么没教养!


        然而,现在有的家庭教育似乎只是管孩子的“智力早期开发”“兴趣培养”“潜能发掘”……总之是想法设法让孩子“更聪明”,而不是指注重人格培养。因此,我们必须让所有父母明确——家庭教育不是“家庭教学”。



        我想到了“家教”一词的演变。现在我们看到街上常常有大学生打出广告:“英语家教”“数学家教”等等。


        这里的“家教”是什么意思呢?是“家庭教师”的简称,意思是他们愿意到孩子家里来做英语家庭教师、数学家庭教师,等等。在这里,“家教”是指向知识的。


        而在我的小时候,“没家教”是一句骂人的话,而且骂得很狠。如果谁骂谁“你少家教!”对方一定会跳起来更加凶狠地回一句:“你才没家教!”


        因为那时候,“家教”是“家庭教养”的简称,其含义是指向德行的。


        说谁“没家教”,意思是“你爹妈没把你教好,没有教会你做人”,这就不只是骂对方了,而且连对方的爹妈都一起骂了。



        所以说,从几十年来“家教”一词含义的演变,我们可以看到,家庭教育发生了怎样畸形的变化!


       贰


        那么,什么是真正的“教育”呢?我想和大家分享三位名人的论述。


        这是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一书中对教育的阐述:


        “ 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性知识和认识的堆积。……谁要是把自己单纯地局限于学习和认识之上,即便他的学习能力非常强,那他的灵魂也是匮乏和不健全的。”(《灵魂的唤醒,自由的生成——《什么是教育》的思想与启示》)



        雅思贝尔斯在这里明确指出,教育关系着灵魂,而不是“理性知识和认识的堆积”。但我们现在恰恰有太多人,“学习能力非常强”,其灵魂却“匮乏和不健全”。比如钱理群教授所说的“绝对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2007年新学期开学之际,法国全国85万名教师同时接到了这样一封信,写信者并不是教育工作者,但他对教育有着自己的思考和理解,他称自己满怀信念和激情,要与教师谈谈儿童及其教育。


        在这封信中,他谈到了教育目的。他提出一个问题:应当使儿童成为什么样的人?


        在写信者看来,儿童应当成为“自由的人、渴望知晓美好事物与伟大事物的人、心地善良的人、充满爱心的人、独立思考的人、宽容他人的人,同时又是能够谋到职业并以其劳动为生的人”。(《真善美——教育离不开的常识》)


        你们看,这么多因素,没有一项是关于知识的,不是说知识不在教育范围之内,而是说从根本上讲,教育是超越知识而指向人格的。


        特别是最后一句话让我感慨:“同时又是能够谋到职业并以其劳动为生的人。”也就是说,我们的孩子,将来应该是自食其力的劳动者。我想到了小时候老师经常给我们说而现在的老师很少说的一句话:“要热爱劳动人民!”


        相反,现在一些家长和老师喜欢这样训斥孩子:“你不好好学习,将来只有去扫大街、蹬三轮车!”



        这封信是谁写的?是时任法国总统的萨科齐。作为一个西方的政治家,他和我们当然有许多不同,但在对教育的理解上,应该说是有共通之处的。


        萨科奇这封信的主题是“重建学校”。所谓“重建学校”不是把学校建筑推倒了重修,而是重申教育的使命。



        “ 他这样写道:“培育对真、善、美、伟大与深刻事物的欣赏,对假、恶、丑、渺小与平庸事物的厌恶,这便是教育者为儿童所承担的工作,这便是对儿童最好的爱,这便是对儿童的尊重。”


        我们现在的孩子欣赏“真、善、美、伟大与深刻事物”?是不是厌恶“假、恶、丑、渺小与平庸事物”?值得每一位教育者包括孩子的父母思考。


        最后一段话是伟大的苏霍姆林斯基说的——


        共产主义教育的英明和真正的人道精神就在于:要在每一个人(毫无例外地是每一个人)的身上发现他那独一无二的创造性劳动的源泉,帮助每一个人打开眼界看到自己,使他看见、理解和感觉到自己身上的人类自豪感的火花,从而成为一个精神上坚强的人,成为维护自己尊严的不可战胜的战士。……人的充分的表现,这既是社会的幸福,也是个人的幸福。(《阅读对学校意味着什么?》)



        这段话比较长,我就不读了,只是说说我的解读。


        “ 这段话的意思就是说,教育是帮助每个孩子发现自己独一无二的优势,让他“打开眼界看到自己”,而不是简单地崇拜别人;要让孩子相信,我有着别人没有的自豪与尊严。这就是教育。”


        教育,不是让孩子看不起自己,而是让孩子为自己骄傲;不是让孩子自卑,而是让孩子自豪。


        叁    


        好,有了对教育正确理解的前提,我向家长们提四条建议:


        第一,做孩子人格的榜样;第二,做孩子知心的朋友;第三,和孩子一起阅读好书籍;第四,和孩子一起养成好习惯。下面我一一简要阐述。


        第一,做孩子人格的榜样。


        我做校长时,对老师们说过一句话:


        “最好的管理莫过于示范,最好的教育莫过于感染。”(《短期看成绩,中期看兴趣,长期看格局——父母的视野影响孩子的高度》)



        这话同样适用于家庭教育。你想孩子成为怎样的人,你就先做那样的人!想想,我们给孩子讲的,我们信吗?我们要孩子做的,我们做吗?


        如果我们给孩子一些我们都不信的话,怎么指望孩子真诚;如果我们给孩子提出要求而自己却不愿去做,怎么指望孩子也言行一致?网上有一句话很刻薄,说一些家长明明自己一滩污泥,有什么资格“恨铁不成钢”?这话难听,有些刺耳,但不无道理。



        这句话是我说的:“如果以对孩子的要求来要求自己,我们就非常了不起了!”


        我曾给一些老师和家长讲:


        “你要孩子善良,你善良吗?你要孩子正直,你正直吗?你要孩子阳光,你阳光吗?你要孩子坚强,你坚强吗?你要孩子有毅力,你有毅力吗?等等。我们好好想想我们给孩子们提过哪些做人的要求,然后我们认真把这些要求做到,我们简直可以称为‘圣人’!”


        所以我说,所谓“教育”,就是你想要孩子有的,你先得拥有。


        我出任成都市武侯实验中学校长不久,在升旗仪式上看到了一幕:孩子们队列整齐、表情庄严,多可爱啊!那老师们怎么站的呢?是这样站的:没有队列,东站一个西站一个,有的还在学生队列后面聊天。


        第二天下午有例行的教工大会。我给老师们说:


        “老师们想想,难道参加升旗仪式可耻吗?如果不可耻,为什么我们不认真参加呢?如果可耻,我们为什么要让学生去做可耻的事呢?我们给学生进行过多少爱国主义教育啊!说过多少升旗仪式的意义啊!也告诫过学生要认真对待升旗仪式,要站端正,不要说话,要庄严肃穆,等等。可这些给学生说的话,我们为什么做不到呢?什么叫教育的良知?让学生做到的,教师也能够做得到,而且该做得更好。”



        这是一张我在武侯实验中学附属小学偶然拍到的一张照片。除了周一,平时我们的升旗仪式都是在教室里,在国歌的音乐中,孩子们对着黑板上方的国旗举行升旗仪式。


        那是一个早晨,我在巡视校园,在二楼上看到远处的操场上一个迟到的孩子在奔跑,跑着跑着他突然站住了,对着国旗,站得笔直,仰起了小脑袋。我仔细一听,哦,国歌响起了,升旗仪式开始了。多可爱的孩子啊!


        老师们想想,如果你在现场,你能做到吗?很多时候,我们大人其实是不如我们的孩子的!


        我给老师们说:“最好的管理莫过于示范,最好的教育莫过于感染。从下周升旗仪式开始,除了班主任站在所在班级队列旁边之外,全体老师单独站成一个队列,站在全校学生的最中间,让我们成为学生的示范!”

 


        从那以后,每次升旗仪式前,老师们都自觉面对升旗台站在操场最中间,听从体育老师的口令:“全体老师注意了,稍息,立正!向前看齐!”老师队列站好后,体育老师再对全校学生喊道:“全体学生都有了啊,立正,稍息,立正!两边的同学,向左向右转——向老师们看齐!”全校学生齐刷刷转过身,面向老师,对比老师队列,调整队形。


        “向老师们看齐!”气势磅礴而又意味深长的一语双关。这句话道出了教育的全部“秘诀”——从某种意义上说,所谓“教育”就是教师有底气对学生们说:“向我看齐!”


        这是我在不同的年份给老师们拍的升旗仪式,有春天的,有冬天的,有夏天的,但老师们都站得很端正。直到现在,武侯实验中学的升旗仪式都很棒。


        我这里讲的例子是学校教师的,但同样适用于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有效的家庭教育,依然是“向我看齐”,父母能够成为孩子的榜样,否则就谈不上任何教育。


        肆


        第二,做孩子知心的朋友


        我主张父母每天能够和孩子有“一席话”,“一段路”,“一盏灯”。


        所谓“一席话”就是陪孩子聊天,所谓“一段路”就是陪孩子散步,所谓“一盏灯”就是亲子灯下共读。(《共读中静候花开的日子》)


        这些都是和孩子的交往与沟通,赢得孩子的信任。当孩子给你说悄悄话的时候,你的教育就开始走向成功了。


        为人父母的,要多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把自己变成孩子。每个家长都问问自己,我和孩子有没有共同的爱好?


        比如,和孩子有共同的读物吗?和孩子一起看足球赛吗?和孩子一起上网吗?和孩子有共同的喜欢的明星吗?等等。



        一定要和孩子保持共同的兴趣。


“ 苏霍姆林斯基说:“我总想和孩子们呆在一起……如果我跟孩子们没有共同的兴趣、喜好和追求,那么我通向孩子心灵的通道将会永远堵死。”


        你们看,如果和孩子没有共同的兴趣爱好,你连有效的教育都不可能。   


        

        不但要保持和孩子的共同爱好,更要理解儿童的精神世界。


        什么叫“理解儿童的精神世界”?


        请读读陶行知先生这段话:“您不可轻视小孩子的情感!他给您一块糖吃,是有汽车大王捐助一万万元的慷慨。他做了一个纸鸢飞不上去,是有齐柏林飞船造不成功一样的踌躇。他失手打破了一个泥娃娃,是有一个寡妇死了独生子那么悲哀。



        他没有打着他所讨厌的人,便好像是罗斯福讨不着机会带兵去打德国一般的怄气。他受了你盛怒之下的鞭挞,连在梦里也觉得有法国革命模样的恐怖。


        他写字想得双圈没得着,仿佛是候选总统落了选一样的失意。他想你抱他一忽儿而您偏去抱了别的孩子,好比是一个爱人被夺去一般的伤心。”


        在成人看来“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可在孩子看来,却比天还大。这段话让我感动万分!作为一个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对儿童的心灵世界竟有如此细腻的感受和深刻的理解,我们只能说,陶行知先生的一颗真诚博大的爱心同时又是一颗纯洁无暇的童心!



        大家看这张来自网络的图片,一个小孩子搂着一条大鱼在亲吻。我不知道这谁拍的,也不知道作者要表达什么。大家可能觉得这张图片很有趣,但我却读出了教育。


        你们看,这孩子多爱这条鱼啊!又是搂抱又是亲吻的,可他了解这条鱼吗?显然不了解,如果他了解这条鱼,就应该知道鱼需要的不是吻,而是水!在不了解鱼的情况这么深情地爱着鱼,鱼会很快死去的,因为没有水呀!


        这个孩子不正像我们有些家长吗?没一个家长不真诚地爱着自己的孩子,但为什么却常常和孩子发生冲突?极端的甚至闹出人命。明明爱这孩子,却适得其反,为什么?


        因为虽然你爱孩子,却不懂孩子。你不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不了解孩子的个性,孩子自然也不会接受你的所谓的“爱”。


        所以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这首先是人学。不了解孩子――不了解他的智力发展,他的思维、兴趣、爱好、才能、禀赋、倾向,就谈不上教育。”


        一个优秀的教育者,无论教师还是家长,一刻都不忘记自己曾经是个孩子。这个观点不是我的,是苏霍姆林斯基的。


“ 我们要做有童心的教育者,用儿童的眼睛去观察,用儿童的耳朵去倾听,用儿童的心灵去感受,用儿童的大脑去思考,用儿童的兴趣去探寻,用儿童的情感去热爱!”


        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儿童视角”。


        伍


        第三,和孩子一起阅读好书籍。


        本来我想搞个调查,但因为时间关系我就不调查了。但我还是想把问题抛出来,各位家长可以想想,或者问问自己——


        “我”最近读书了吗?“我”最近读的一本书是什么书?


        如果你没有读书的习惯,你就没有任何理由要求孩子读书。


        北大教授陈平原有一句话,可能会让一些父母心惊肉跳:


        “如果你发现自己已经好长时间没读书,而且没有任何负罪感的时候,你就必须知道,你已经堕落了。”(《人工智能会改变人类阅读吗?——你在读书上花的任何时间,都会在某一个时刻给你回报》)


        请大家问问自己:“我”堕落了吗?


        所谓“和孩子一起阅读好书籍”,不一定是说要孩子读同一本书——当然这也需要,但不是我们阅读的全部,而是说我们应该和孩子同时保持阅读的兴趣和习惯。


        我女儿现在已经参加工作,可她至今还保留着阅读的习惯,经常买许多纸质书来认真读。



        其实,我很少对她说“要读书要读书”,但我本人就是爱读书的人,这对她是一种示范和影响。


        上个月受“老牛基金会”赞助,我去了一趟丹麦安徒生国际幼儿师范,呆了两个星期。回来后,一位同去丹麦的老师对我说:“李老师,这是我们去丹麦时,在莫斯科机场转机时我给你偷拍的照片,发给你。”



        我一看,全是我在机场候机时阅读的情景。当时我纯粹出于习惯,反正五个小时比较长,又没啥事做,我便拿出一本书来读,专心致志,完全入迷了。这本书叫《倒转“红轮”——俄国知识分子的心路回溯》,和我的专业一点关系都没有,就是纯粹的阅读,没有功利的阅读。


        这对我来说,是一种生活常态。每次外出,我肯定要带一本书,以备路上阅读。我们每一位家长都应该这样手不释卷。



        这是我现在的书房,前几天我还在我的微信公众号“镇西茶馆”中发文说,


        每一个教师都应该有自己的书房,或者至少应该有书橱,也就是藏书。家长们也应该有自己的藏书。


        那么,父母们应该读什么书呢?我提倡读三类书——


        第一类是有关家庭教育的书。孙云晓的书,朱永新的书,尹建莉的书,卢勤的书……它们关于家庭教育的著作都值得大家读。当然,我也写过家庭教育的书,也可以去找来读读。(《与人类崇高的精神对话》)


        第二类是和你职业相关的书。你是会计的,你经常拿着财会方面的书读;你是医生,你经常拿着医学方面的书读;你是律师,你经常拿着法律方面的书读……想想,如果孩子看到爸爸妈妈都四十多岁了,还捧着自己专业的书在学习,那是怎样一种影响?



        第三类是孩子喜欢读的书。通过读这些书,了解孩子的精神世界,同时也可以和他们有共同的话题。


        其实,还有第四类,就是人文书籍。哲学的、历史的、政治的、文学的等等,这能够拓展你的胸襟,开阔你的视野,丰富你的内心,饱满你的灵魂,至少能够让你在孩子面前,有一种源于“学识渊博”的魅力。


        陆


        第四,和孩子一起养成好习惯


        父母应该养成的好习惯很多,比如刚才说到的阅读,还有健身,等等,但这里我特别想重点说要养成反思的好习惯。没有反思就没有成长,孩子如此,父母一样如此。(《新教育|如何养成好习惯?》)


        但这里所说的“反思”不是静止的冥思苦想,而必须有一个载体,就是“写作”


        可以每天给孩子写几句话,或鼓励,或表扬,或建议,也可以给孩子说说自己犯的错误以及认识;


        可以和孩子一起写日记,记下自己的点点滴滴想法,尤其是对自己教育孩子过程中的得失;


        可以和孩子一起写阅读笔记,包括直接在书上批注,这是一种非常好的和孩子共同阅读、分享思想的方式;


        可以和孩子一起写作文,不一定是孩子写的命题作文——如果愿意也可以和孩子写同题作文,但更多时候是写家庭教育案例,即蕴含着自己智慧与教训的故事。



        我特别想说的是,其实重要的不在于你写什么,或写了多少,重要的是你写本身,就是在用行动对孩子说:孩子,爸爸妈妈很在乎你,愿意陪着你成长!


        说到“和孩子一起养成好习惯”,我想到我曾经写过的一篇文章,题目叫《三个好习惯,幸福一辈子》,我在文中提出,一个人应该养成的好习惯有很多,但至少应该养成三个好习惯:


        健身的习惯,这让孩子有一副好筋骨;


        礼貌的习惯,这是让孩子与人相处时,懂得礼貌和尊重,这是一种必须的教养,或者说“修养”;


        阅读的习惯,这是让孩子终身学习。


        孩子有了这三个好习惯,无论从事什么职业,这一生肯定会是幸福的。当然,这三个好习惯,家长也应该养成。



        好,大家回顾一下我提的四条建议:


        第一,做孩子人格的榜样;


        第二,做孩子知心的朋友;


        第三,和孩子一起阅读好书籍;


        第四,和孩子一起养成好习惯。


        关键词就是“榜样”、“朋友”、“阅读”、“习惯”。(《家庭教育三个关键——陪伴、阅读和习惯》)


        父母做到了并做好了这四条,就是无声而有效的家庭教育。所以父母的确是孩子最好的“起跑线”,因为——只有父母好好学习,孩子才能天天向上!


        谢谢大家!(全场掌声)

 

        2018年4月21日晚上追忆整理,略有补充


        (文章来源 | 镇西茶馆,作者 | 李镇西,排版编辑 | 中国网教育频道)



致家长的一封信

作者|李镇西


尊敬的家长朋友:


        我叫李镇西,本期开始就任武侯实验中学校长。我有一些真诚的心里话想对您说。


        我首先感谢您把自己的孩子送进武侯实验中学,我认为这是您对我校的信任。我和我们学校的老师一定尽我们的全力不辜负您的信任!


        我也是一个女儿的父亲,我完全可以理解,当您把孩子送进我校的那一天,就对学校的老师寄予了厚望,希望您的孩子能够在老师的教育培养下成为一个有用的人才。但是,不知您是否想到过,其实,孩子是否能够成为一个有用的人才首先不是取决于老师,而是取决于您这位家长!


        我们学校本期开始实施“新教育实验”,该实验十大行动中有一个行动就是“家校合作共建”,就是让所有学生家长学会做“新父母”。这点非常关键。


        我一直坚持认为,一个孩子的成才,主要功劳不是学校而是家庭。道理很简单,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课堂。家庭氛围如何,家庭教养如何,家长的素质如何,都将决定孩子的人生!


        注意,这里所说的“家庭氛围”、“家庭教养”、“家长素质”,不一定和文化程度有直接的联系。在我的视野中,有的博士家长依然“培养”出了罪人,而大山里一些目不识丁的老太太却培养出了一个个有出息的孩子。我国著名生物学家、原北大副校长、现中国农业大学校长陈章良就是一个例子。他出生于农村,父母几乎没有什么文化水平,因此他也谈不上什么早期的文化启蒙,九岁才读小学,但因为他的父母首先是一个善良、勤奋的人,于是一粒科学家的萌芽便在这对农民夫妇的手中开花了。


        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家长也是教育者――不管家长是否有很高的文化水平或是否学过教育学,只要有孩子,他就是教育者。这样看来,我们――就是我、我校的老师和你们家长――之间,本质上是一种同事关系,因为我们都是教育者啊!因为我们都有着共同的教育对象――您的孩子啊!因为我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愿望――期盼着您的孩子成为有用的人才啊!


        我校教师在多大程度上提高自己的教育较水平,您的孩子就在多大程度上能够成为我们所期待的人才,这是毫无疑问的!


        作为孩子的家长在多大程度上提升自己的教育素养,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您的孩子就在多大程度上成为您所企盼的有出息的人,这是不容置疑的!


        可是,是不是每一个家庭都是适合于孩子成长的环境呢?您的家庭里有没有这样的场面呢?――晚上(或周末),孩子在书桌前痛苦而心不在焉地看书,旁边,孩子的父亲在和一群哥儿们喝酒聊天;另一旁,孩子的母亲正和一群人在桌上大呼小叫地搓着麻将;而在厨房,孩子的爷爷或奶奶正在洗碗;父母的声响干扰了孩子的学习,孩子有点不耐烦了,从书桌前站起来想出去玩电脑,这时父母开始呵斥大骂孩子……


        我可以断言,在这样的家庭中,孩子绝对不可能有优秀的学习成绩,更不可能成为有用的人才!


        当然,我相信,武侯实验中学的学生家庭不会是这样的;而且我还相信,武侯实验中学的家长都是合格的家长!


        但是,作为校长,我还“得寸进尺”地希望,我们武侯实验中学的所有家长不仅仅是合格的家长,更是优秀的家长!


        刚才我说过,我也是一个家长。我有一个天资并不聪明的女儿,但在我的教育下,她成长的很顺利。在女儿成长的过程中,我也在成长,这其中有许多故事。我把这些故事写成了一本书,叫做《做最好的家长》。现在,我把这本书推荐给您,也许您能够从中得到一些启示。也许有的家长朋友会说:“我怎么能够和你比呢?你是专门搞教育的,还是校长,而我却不懂教育。”不对,刚才我不是说了吗?每一个家长都是教育者,其教育水平和所谓文化水平不一定有直接的联系。


        我的体会是,和孩子一道成长,是最好的家庭教育。所谓“和孩子一道成长”,说起来就是两点:第一,和孩子一起阅读;第二,和孩子一起写作。也就是“共读”和“共写”。


        因此,我真诚地建议您,从今天起,和孩子一起读一本有趣有意义的书。就从这本《做最好的家长》开始共读。这本书写的是我女儿从0岁到18岁的故事,她的成长对您的孩子一定有帮助的。这本书更写了我教育女儿过程中的酸甜苦辣,也有许多故事,我相信,我的教训和成功也一定会对您有参考价值的。请您和孩子一起读,一起讨论,一起反思,一起进步!


        因此,我真诚地建议您,从现在起,和孩子一起写成长日记。成长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反思然后不断超越的过程,而写作就是最好的反思。孩子通过文字,可以写自己的苦恼与喜悦,你通过文字可以写出自己对孩子的期待,写出自己对自己教育的感悟。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家长和孩子一起写作,是最好的成长方式。您也许会说:“我文化水平低,写作能力差,哪能写呢?”这话错了!最早开始成功实施家长写教育日记的是河南焦作市,那里全市的中小学生家长都给孩子写教育日记。在这些家长中,相当一部分人连小学都没毕业,有的家长甚至是一边翻字典一边给孩子写教育日记。正是通过教育日记,许多让家长老师头疼的孩子成为优秀的学生。这样的故事很多很多。这里,我随信给您一份材料,就是河南焦作市的几位写教育日记家长的事迹,您不妨看看,并试试。


        为了您的孩子,我相信你是什么都愿意付出愿意牺牲的,那么,就牺牲一点业余时间,从和孩子“共读”“共写”开始你新的家庭教育吧!


        请记住:只有家长好好学习,孩子才能天天向上!


        我相信您能够成为成功的家长,而只有您成功了,您的孩子才能成功;只有您和您的孩子都成功了,我们学校的老师才能真正有成功感。


        让我们一起努力,好吗?



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

特别链接——


        了解和加入新教育实验指南(2018最新版)

        新教育实验十二个标志性项目成果——新教育实验:为中国教育探路

        只有走进,才会发现

        与美好相约同行——新教育实验历届年会掠影

        一朵具体的花,远胜过一千种真理——榜样的力量

        新教育能够提高教育质量吗?新教育实验是怎样促进教师成长的?——新教育实验十问十答

        行动的力量——新教育十大行动的理论与实践

        你有多专注,就有多自由

        活出你想要的美好

        新教育是什么?为什么? 有什么?怎么样?怎么做?——关于新教育实验的50个问答

        2017年新教育实验大事实事掠影

        2017年新教育实验第十七届研讨会年度盛典

        2016年新教育实验十件大事        

        2016全国新教育实验年度盛典

        2015全国新教育实验年度盛

        与黎明共舞,与经典相伴,与美好同行——新平台,天天都有新资源,新教育,天天都有新创造

        如何实现生命的幸福完整?

        ......



守望新教育:聆听大师的教育智慧,分享高人的教育心得,汇聚田野的教育创造,助力有缘的教育梦想。守望新教育:呈人之美,成人之美。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守望新教育: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新教育实验,是一个以教师专业发展为起点,以通过“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构建理想课堂、建设数码社区、推进每月一事、缔造完美教室、研发卓越课程、家校合作共建”十大行动为途径,以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


什么是新教育?对于我来说,当一些理念渐被遗忘,复又提起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只被人说,今被人做的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模糊走向清晰,由贫乏走向丰富的时候,它就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旧时的背景运用到现在的背景去续承,去发扬,去创新的时候,它就是新的。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