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美与教育:歌声里的校园——美是什么?

夏风 佚名 守望新教育 2019-11-24

[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新教育大家谈]


美与教育:歌声里的校园

原创|夏风

来源|新课程评论


《莲蓬山畔孩子的歌》


山花映晨曦,今朝多绚丽,

嫣红朵儿漫山野,勇敢沐风雨;

芳草连天碧,晚风吹我衣,

莲蓬山畔读诗书,同窗共朝夕;

欢歌并笑语,师恩同学谊,

点点滴滴在心间,为梦要努力;

杉木更亭亭,少年当自立,

二十年后再相会,重逢春风里。


▲ 宜昌市点军区联棚小学


很多年后,联棚小学的孩子们,应该还会记得当年朝夕同窗、晚风拂衣、共沐风雨的场景。这一幕幕画面,都是求学岁月里最美好的记忆。


联棚小学位于宜昌市点军区联棚乡,是一所背倚苍山的乡村小学。数百名乡村孩子和他们的老师们共同生活在这里。


一些年前,我给这所乡村小学写下这首校歌,“联棚”取谐音“莲蓬”。莲花出淤泥而不染,莲蓬多子,每一个孩子像莲子一样,团聚在美丽的校园里。后来,又写了姊妹篇《莲蓬山畔老师的歌》:“繁花遍山野,芬芳满玉宇,迎着朝霞升国旗,为中华崛起;妙笔点灵犀,人生当启迪,点点滴滴用心教,育天下桃李……”


歌里的名词被拈出来,化作学校建筑名。教学楼不再叫教学楼,叫“诗书楼”,因为“莲蓬山畔读诗书,同窗共朝夕”,宿舍楼也成了“朝夕楼”。


朝气蓬勃的孩子们,在诗书楼里学习,在朝夕楼里生活,在晨曦台上升国旗,在春风操场上奔跑……在连绵的群山间,我们也许只能给孩子有限的条件,但却可以给他们无限的美。



1

美有什么


美有感染力。《莲蓬山畔孩子的歌》写出来后,孩子们都很开心,这是属于他们自己的歌曲,不需要老师教,跟着屋檐下的铁皮喇叭哼唱着学会了。很多孩子把歌词一字一句抄写在自己的日记本上。还有孩子写道,这是自己最喜欢的歌曲。孩子们成长的过程,是与世界建立关联的过程,是不断感知美的过程。美被每一个生命触摸到、聆听到、体会到,就能得到生命个体发自内心的认可。这是最有感染力的教育。(《什么是好的教育?——好的教育是美的教育,美是教育的本质》)


美有共情力。校歌如一幕幕电影场景,里面有孩子们共同的校园,共同的欢笑,共同的成长,共同的记忆。孩子们自己唱,和老师们合唱。师生在毕业典礼的歌声里约定,“二十年后再相会,重逢春风里”。当美被一个又一个孩子感受到,当校歌得到一个又一个孩子的认同,就会在生命个体之间建立关联。这种关联,是一种关于教育生态的共生、共识、共鸣。在这种关联之上生成的学校文化,能更好地凝练出共同价值观。(《让教育回归美好生活——《教育与美好生活》的思想与启示》)


美有传播力。老师和孩子们怎么也没有想到,大家唱着这首歌,走出了乡村,登上了全市教师节晚会的舞台,登上了全省黄鹤美育节的舞台。2016年元旦节黄金时段,校歌还从山畔飘荡而出,作为开片曲,唱响在中央电视台《教育为先》系列专题片里。校歌被越来越多的人传唱,就如蒲公英种子,进行着自我传播。不仅是传播优美的旋律,更重要的是,把一种理念、一种文化、一种价值观,传播到更多人的心里。


美有什么?美有着无比辽阔且深入人心的力量。没有什么可以阻挡一个人对美的追求,也没有什么能阻挡美在心灵与心灵之间的传递。如果老师是美的,有谁会拒绝这位老师?如果教育是美的,还有谁会拒绝教育? (《汇聚美好事物,呵护每个生命,擦亮每个日子——新教育的完美教室》)


2

美是什么


美是一种教育思维。在这首校歌里,我们努力保持着一种克制,即使是想讲道理,也尽量采用隐喻或类比。因为,校歌创作和教育教学一样,容易陷入的误区是:主张什么,就简单粗暴地灌输什么;要求什么,就枯燥乏味地说教什么。这是功利主义的表现,也是应试教育的思维。


教育要解决的,不仅是教的问题,更是学的问题;不仅是知的问题,更是悟的问题。当标语口号成为歌词的表述特征,当知识灌输成为教育的主要手段,文化和教育就物化为标准化工厂里的设备和产品。(《与美好相约同行——新教育实验历届年会掠影》)


而美不一样。美注重润物无声、不露痕迹、春风化雨。美通过触动、感染、共情,把价值观、认同感、正能量潜移默化地传递到学习者心里。美需要学习者自我分辨,自我察悟,自我生发。美的教育是强调体验的教育、注重引导的教育、实现自主的教育。学校要善于构建与发展美育思维,以美办学,以美治校,以美育人。


美是一种教育目标。在联棚小学孩子们心里,未来的城市生活也应是“芳草连天碧,晚风吹我衣”。这是他们从歌声中感受到的美,以及关于美的一种衡量标准,生态发展理念也借此融入他们心里。未来的世界是更加美好的世界。今天的学习者是未来的建设者。当下的教育如果没有超前意识,不能让学习者提升美的素养和能力,这些学习者又何以在未来用美的意识和行动,去引领美好世界的建设与发展?(《让学校成为汇聚美好事物的中心》)


当美成为一种教育目标,当审美情趣成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不容忽视的要点,我们的教育才能更好地体现出“面向未来”的特征性。当前我国教育“四梁八柱”的改革措施已基本出台,进入“全面施工”和“内部装修”阶段,学校应更加注重特色发展、内涵发展、生态发展,更加注重通过美的教育,让每一个孩子有爱美之心,求美之识,创美之力,展美之举。


美是一种教育形式。当神经科学特别是神经教育学崭露头角、日益兴起之时,我们越来越深刻地意识到,美不仅仅是基于传统美学从感性层面进行的审视与获得,其同样也有强大的科学基础和理性光辉。美注重用有效的呈现去诱导生命个体进行深入发现。这种有效性,体现在对人性需求充分尊重与把握的基础上。我们传授的教育内容须有合适的教育形式。美有科学的方法、精确的评价与反馈机制。


文以载道,美亦能载道。以美为形式的教育,能够更好地提升生命个体对学习内容的亲近感、体验感、认同感。歌曲所唱之所,皆为德育课堂;旋律传播之处,教育自然发生。我曾提出一个“菜肴效应”,就如请客吃饭,让客人乐于接受、愉快享用、沉浸其中的,一定是一桌食材鲜美、色香味俱全的菜肴,而非几粒富含氨基酸、维生素的药片,即便后者营养含量高于前者数倍,也无法有效激发就餐者的食欲。


美是一种教育过程。孩子们从懵懂无知到知书达理,从胆小怯生到自信阳光,都会经历一个又一个过程,这是求知求美的过程。舞台教育理论认为,个体生命成长伴随生命自觉、生活自信、生长自主三个阶段,这是不断发现美、实现美、呈现美的过程。(《童年是最美好的岁月,童书是最美丽的种子——中国幼儿基础阅读书目100本》)


学校发展须历经三个阶段——“让学校精神起来,让学校生动起来,让学校优雅起来”。第一阶段,屋舍俨然,秩序井然;第二阶段,校园菁菁,生机勃勃;第三阶段,文化浓郁,内涵丰富。只有精神,像工厂;只有生动,像公园;有了优雅,像宫殿。而贯通三个阶段的要素是美。对学生而言,求知与求美的路径应高度吻合;对学校而言,展现发展成绩与展现美好成就的路径应高度吻合。教育的发展过程,就是美不断产生、演进与丰富的过程。当我们清晰地对美和教育的发展过程有一个把握,我们才能更好地推进美和教育工作。


美是一种教育资源。乡村学校有什么?也许没有设施齐备的场馆,没有功能先进的仪器,但是有风轻云淡,有鸟叫蛙鸣,有“山花映晨曦,今朝多绚丽”,有“繁花遍山野,芬芳满玉宇”,有自然景色之美,有人文意境之美,有生态和谐之美。在形成教育生态观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意识到,当孩子们自由地舒展于蓝天白云之下,快乐地徜徉在青山绿水之间,一草一木、一诗一言都是最好的教材。旋律优美、寓意美好的校歌也是生动的教育资源。(《活出你想要的美好》)


学校要善于整合资源,特别是要善于以美的方式整合美的资源。对美的无视、钝感、懈怠、放弃,都是对优质教育资源的最大浪费。教师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善于发现每一个孩子身上的美,善于把握教育过程中面对的美、产生的美以及追求的美,把这些美以更美的方式,传递给每一个孩子,呈现于我们的校园。


3

如何有美


教育源理论认为,人类社会发展进程遵循“发现、实现、呈现”交互递进的规律。教材是人们在实现基础上的呈现;教育是引导后人发现前人呈现,从而推动自我实现的过程。人类通过发现、实现和呈现,推动社会进步发展。在这三个环节中,需要有美,以体现对美好世界的关注、参与和引领。


发现美。引导学习者投身对美好世界的洞察、探索与领悟。世界不缺乏美,缺乏发现美的眼睛。发现美,从方法上讲,重在培养学习者“从细微处体察,在系列间比较,从整体上把握”的方法论;从行动上讲,引导学习者 “体察细微之美,审视关联之美,把握全局之美,捕捉瞬息之美,品鉴恒久之美,感受氛围之美”;从成效上讲,让每一名学习者能够积极发现自然之绚烂、科技之光辉、文化之魅力、人性之温暖、社会之和谐、世界之光明。正如校歌,从杉木的亭亭挺拔,能看到少年自强自立的心性之美;从山花的栉风沐雨,能看到孩子质朴坚毅的品格之美。(《教育就是与美相遇》)


实现美。引导学习者投身对美好世界的改造、建设与发展。树立“以世界为家园”的生态教育理念。用美的理念、美的行动建设美好校园、美好家园。教育是改变和引领世界的事业,从对学习者的素质培养来讲,要让每一名学习者不仅仅是用知识去改变什么,还要用美去引领什么。这也对当下的美育工作提出要求,要从学生的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层面加大力度。舞台教育理论认为,人人都是自己的主角,舞台是人人的舞台。从对学习者的角色定位来讲,一定要让每一名学习者真正站在人生的舞台上闪闪发光,用美去点亮世界和未来。(《这一年,相遇很美》)


呈现美。引导学习者投身对美好世界的表达、交流和展现。我们早已进入信息化时代。即便是最偏远的乡村小学,也能够通过互联网和世界的各个角落发生联系;乡村小学的每一个孩子,也能够通过微博、微信等通信方式向世界各地的孩子展示自己。


呈现是这个时代最为显著的特征之一。我们不仅仅要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还要善于展示世界。要努力让每一个孩子勇于呈现美好,乐于呈现美好,善于呈现美好,达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而这种呈现,也不仅仅局限在音乐、美术、戏剧等必选或选修课程上,建立新时代美育工作大课程观,是我们应该面对和思考的问题。


我们正在经历并向往更加美好的时代和人生。对学校和教育者而言,什么样的校园是美丽校园,什么样的人生是美丽人生,当有“四美”:梦想绚烂之美,心灵温润之美,事业芬芳之美,生活静好之美。梦想绚烂若繁星,指引前行道路;心灵温润为甘泉,润泽众生;事业芬芳似桃李,香盈锦绣大地;岁月静好如晓风,恬淡人生旅途。(《相遇相约相知,感谢生命有您!》)


很多年后,莲蓬山畔的孩子们又重逢春风操场,携手而歌:“杉木成栋梁,少年已自立,二十年后再相会,重逢春风里,二十年后再相会,再唱这一曲……”


(注:本文作者夏风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教育创新文晖奖获得者。本文刊发于《新课程评论》2018/06(总第24期)「专题 」栏目。向作者致谢!



延伸阅读——

供喜欢研究美的朋友参考


美是什么?

——是真善美、知意情的统一

来源|百度      

 

一、美的概念

 

美,是指能引起人们美感的客观事物的一种共同的本质属性。人类关于美的本质、定义、感觉、形态及审美等问题的认识、判断、应用的过程,是为美学。美包括生活美和艺术美两个最主要形态。生活美又分为自然美和社会美。

 

美的内涵是指能引起人们美感的客观事物的一种共同的本质属性。美包括生活美和艺术美两个最主要的形态。生活美又分为自然美和社会美。艺术美包含优美、崇高、悲剧、喜剧等几个基本范畴。喜剧有讽刺、揶揄、滑稽、机智、幽默、怪诞、荒诞等子范畴。

 

虽然人们都能感受到美,并且能够识别美,但是在回答“究竟什么是美”的问题时,答案却千差万别。总结前人的有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下列几种:美是形式的和谐(古典主义);美是上帝的属性(新柏拉图派);美是完善(理性主义);美是愉快(经验主义);美是关系(启蒙主义);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德国古典美学);美是生活(车尔尼雪夫斯基)等等。

 

美的定义众说纷纭,但概括归纳起来不外五个方面:

 

1、美在客观说。这种理论最初注重美的自然属性的研究,发现了有关和谐、比例、对称、多样统一等美的外观形式法则。后来侧重于社会美的研究,对美与生活的关系等问题有精辟的论述。代表人物有狄德罗和车尔尼雪夫斯基等。

 

2、美在主观说。认为美是人的意识、情感活动的产物或外射表现,这种理论在审美意识、审美心理、审美感情方面做了较为深入的探讨。代表人物有休谟、康德、柯罗齐等。

 

3、主、客观关系说。认为美既不在客观,也不在主观,而在二者的结合中。但在论说中有倾向于客观的,也有倾向于主观的。

 

4、超自然说。认为美是上帝、神或某种超越主、客观的“第三力量”创造的。

 

5、社会实践说。认为美的本质是人的本质的对象化,自然的人化,是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的统一,真与善的统一,是自由的形式。

 

上述各种美论在相互对立中,又相互影响、批判、吸收、继承,呈现出一种复杂的发展态势。现代西方美学不再遵循传统美学自上而下的哲学演绎的研究方法,而采用自下而上的实证法,强调直觉、潜意识、本能冲动、欲望升华、主观价值、情感表现等主观因素的研究。自19世纪下半叶以来,先后出现了实验美学、游戏说、快乐风景美说、移情说、距离说、表现说、心理分析、格式塔等各种美学流派。这些流派对美的探索有不同程度的贡献,但也出现了反理性主义和神秘主义的倾向。

 

关于美的本质的研究,发展到今天,尽管尚无定论,但它已使美学与其他科学的研究密切地联系在一起了,现代心理学、生理学、数学、信息论、系统论、社会学、经济学、考古学等都在不断给这一难题的解决提供新的途径。

 

概念分类

 

如果以人感知客观世界的方式(嗅,触,尝,听,看,想)为标准,美可分为实用美,形式美,音乐美、精神美和创造美。

 

以人的需要层次为标准,美可分为生理美、先验美和精神美。

 

按人活动的场所分,可把美分为自然美和社会美。

 

按美产生时实物刺激的有无,美又可分为直接美和间接美。

 

按引起美的刺激是第一信号系统还是第二信号系统,美可以分为实际美和信号美……

 

概念本质

 

唐震在其新著《接受与选择》中指出:美的本质就是自由自在地劳动。美是表达劳动的自由自在性的事物,理解美的本质的关键在于理解创造美的劳动的二重性即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

 

1.所有创造美的劳动都是具体的劳动

 

个体在其与对象的对立与僵持中,需要劳动来解脱。只有劳动能把个体从对象关系中解放出来。由于个体所面临的对象是多种多样的,个体的劳动形式也就是多种多样的。

 

从表面上看,个体的劳动过程是满足吃、穿、住、用的过程。它是那样地实在,那样地俗不可耐,不少人甚至诅咒是劳动使他变得辛苦起来。然而,劳动对于人,就象生命对于人一样是不可或缺的。恩格斯说的好:“劳动改变了人本身”。如果没有劳动,也许世界上至今没有人类,如果没有劳动,人们不可能有今天这样丰富的生活。人们可以改变劳动的形式,但却不能取缔劳动本身。因此,在各种各样劳动形式的背后,其实是人与对象之间是自由的或者不自由的种种对象关系的表达,这一点,是万事万物是否“美”的总根源。

 

2.所有创造美的劳动的共性是自由自在性

 

虽然每一种劳动都是具体的,比如加工产品的活动、农业种植活动、建筑活动、舞蹈活动、歌唱活动、绘画活动等等,但是,这些具体形式的劳动活动都希望表达同一个目的——劳动的自由性。当着这种劳动体现了人改造自然(包括人改造人本身)之时,体现这一目的性的劳动成果(或者劳动过程)即是美的。换言之,每一种具体形式的创造美的活动必然是体现劳动的自由自在性的活动,那种凡是体现了人类劳动的自由自在性的劳动成果(或者劳动过程)则被看成是美的东西。

 

3.美是自由自在地劳动

 

美的事物正因为是由劳动的自由自在性构成,美表现在任何事物之上时,这种事物都是劳动的结果的表现者或者直接是劳动的自由自在性的表现者。作为劳动的结果,作为这种劳动的自由自在性质的反映,自由自在性被镶嵌在劳动过程以及劳动结果之中。比如生产劳动中的美,生产者按照自己的设想成功地制造出一件精确的产品,或者完成了一个成功的动作,这是他按照事物的必然性或者按照他自己高于必然性的设计使得劳动有了结果。这个时候,美是劳动产品的一个附属物,它镶嵌在这产品之中,是劳动的自由自在性的证明。作为直接的自由自在性的表现者,美直接就是这种劳动的主题,这种劳动直接地为了美而产生,比如艺术劳动,这种劳动的形式本身就是美,即美是自由自在的形式。

 

所以,当我们借用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关于劳动二重性的分析方法对美的事物进行抽象时,所有的、纷繁复杂的美的事物的共性就显现了出来,这就是,美的意义就在于它是表达人的劳动的成功的一面而不是失败的一面,当着人的劳动在具体的意义上完成了某些必然性的动作、在抽象的意义上呈现为人面向劳动对象时人的自由自在性的张扬时,此时,与这一劳动过程有关的一切事物——包括那些看似远离劳动过程的月亮等自然界(自然美的根源)就是美。循着这一本质去看待林黛玉细腻的酥手和焦大粗糙的手掌,它们在他们的劳动圈子里都被认为是美丽的,两者的美是不能置换的,因为他们的劳动是无法互换的。[2]

 

二、哲学概念

 

定义:美是具体事物的组成部分,是具体的环境、现象、事情、行为、物体对人类生存发展具有的功利性能、正面意义和正价值,是个人在接触具体事物的过程中,受其作用、影响和刺激时产生愉悦、满足等美好感觉的原因,是人们通过反思和寻找美感产生的原因,从具体事物中发现、彰显、界定和抽取出来的有别于“丑”的相对抽象事物或元实体。

 

1.美是具体事物的组成部分,美不能够离开具体事物单独存在。

 

美存在于个别具体的环境、现象、事情、行为、物体之中。美景、美酒、美玉、美事、美的生活,都是包含美的具体事物。

 

庄子指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大美、明法、成理存在于天地、四时、万物之中,是天地、四时、万物的组成部分。

 

柏拉图认为:美不是美的具体事物。美是理念,是美的具体事物所以美的原因。

 

柏拉图所谓的理念,是指具体事物具有的规定、性能和组成部分,是指人通过认识实践活动,从个别具体事物中区分、界定、彰显和抽象出来的,包含两个或多个对立组成部分和冠名的抽象事物。美不是美的具体事物,美是美的具体事物所包含的抽象事物。

 

美是千差万别的美的具体事物具有的普遍性能、普遍本质和组成部分。美不是美的具体事物的全部,它仅仅是美的具体事物具有的一个组成部分。

 

2.美是具体事物具有的促进社会和人类生存发展的功利性能、正面意义和正价值。

 

价值的哲学定义:价值是具体事物的组成部分,是具体事物具有的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性质和能力,是人们通过认识实践活动,从经验过的全部具体事物中发现、界定、彰显和抽象出来的,具有一定边界、限制、规定和冠名,包含两个或多个对立组成部分的不可被人感到但可被人知道的抽象事物和元本体。

 

具体事物普遍具有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性质和能力。自然事物、环境、现象具有影响人类生存发展的性质和能力;人类具有改造自然环境、变化客观事物的性质和能力;各种化学物质具有相互发生化学反应、融合生成新物质的性质和能力。

 

人们约定俗成地把个别具体事物普遍具有的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性质和能力称为价值。例如:使用价值、交换价值、劳动价值、化合价值、文化价值、宗教价值等,都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对个别具体事物具有的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性质和能力的称谓和界定。


元本体是自然事物的组成部分,是人类经验过的全部事物具有的普遍性规定,是人类通过认识实践活动,从全部经验事物中发现、界定、彰显、抽取出来的,具有一定边界、限制、规定和冠名,包含两个或多个对立统一的组成部分,既作为具体事物也作为抽象事物存在的,不可被人感到但可被人知道的本体自然事物。

 

价值是同时间、空间、运动、物质、精神属于同一种类的,不具有最高级别普遍性规定的元本体事物。

 

价值是正价值和负价值组成的对立统一体。

 

大家都知道,有的具体环境、现象、行为、事情和物体有利于人类的生存发展,对人类的生存发展具有正面意义和正价值。有的具体环境、现象、行为、事物有害于社会和人类的生存发展,对人类的生存发展具有负面意义和负价值。社会和自然的环境、现象、事物、行为对社会和人类生存发展所具有的意义和价值,是正面意义和负面意义、正价值和负价值组成的统一体。

 

真、善、美是具体事物具有的有利于社会和人类生存发展的特殊性质和能力,是具体事物对人类生存发展具有的正面意义和正价值;假、恶、丑是具体事物具有的有害于社会和人类生存发展的特殊性质和能力,是具体事物对人类生存发展具有的负面意义和负价值。

 

美是具体事物包含的正价值。

 

美是个别具体事物的组成部分,是价值的具体存在和表现形式之一,是和负价值相互对立的正价值,是和丑相对立的相对抽象事物或元实体。环境美、行为美、语言美、心灵美是指具体环境、具体行为、具体语言、具体心灵中,包含着有利于社会和人们生存发展的特殊性质和能力,是指具体环境、具体行为、具体语言、具体心灵对社会和绝大多数人的生存发展具有的正面意义和正价值。

 

3.美是存在于个别具体事物之中的有别于丑的相对抽象事物或元实体。

 

美是具体事物的组成部分或组成元素,是人们通过认识实践活动,从美的具体事物中抽取出来的包含两个或多个对立部分的抽象事物。美相对于美的具体事物来说包含的内容规定更少、其抽象程度更高。美相对于美的具体事物来说是相对抽象事物。

 

元实体的哲学定义:元实体是个别自然事物的组成部分,是个别自然事物具有的种或属的普遍性规定,是人类通过认识实践活动,从自然事物中发现、界定、彰显、抽取出来的,具有一定边界、限制、规定和冠名,既作为具体事物也作为抽象事物存在的实体自然事物。

 

普通名词、动词、形容词、数量词表述的认识对象都是元实体。

 

形容名词“美”所表述的认识对象同普通名词“人”、“蔬菜”、“水果”所表述的认识对象一样,都是具体事物所具有的种或属的普遍性规定,都是人们从个别具体事物中发现、知道、分辨、界定、抽象出来的,既作为具体事物也作为抽象事物存在的实体自然事物。

 

4.美感是人脑产生的一种特殊感觉,是人们从个别具体事物中发现美,把美从个别具体事物中分解和抽象出来的前提条件。

 

人类在自然界里产生以前,个别具体事物具有的规定、规律、性能和本质好比是贮藏在地下的矿藏,静静地存在于具体事物之中,不存在完整意义上的抽象事物,不存在所谓的价值,不存在美丑、好坏、善恶这些价值的具体存在和表现形式。

 

人类在自然界里出现以后,具体事物具有的各种规定、规律、性能和本质,具体事物具有的真、假、美、丑、善、恶等组成部分,逐步被人从个别具体事物中分解和抽象出来了。价值,美、丑、善、恶等抽象事物的形成和产生,同个别具体事物、同人的生存发展需要、同人脑的思维分解和抽象活动有密切关系。

 

人脑在受到感觉器官传来的有关外部具体事物的信息信号刺激下,会发生一些生物化学变化,形成和产生某种特定的化学物质或电信号,从而影响身体的有关组织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又会成为刺激大脑的新的信息源,引起大脑的注意和反思。这就是美感形成和产生的生理机制,就是人们在享受美感之后对引起美感的具体事物进行反思,把引起美感的具体事物同经验过的有关事物进行比较,从引起美感的具体事物中分解和抽象出美的特殊性能和规定的原理。

 

5. 美感的认知是相对的。

 

从哲学的角度上讲,耶和华的审美观点与撒旦是有差异的。——第欧根尼如是说。

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是包含美的具体事物。

 

人的社会实践活动、人的艺术创造,具有保障和促进人类生存发展的性质和能力,能够创造人类生存发展必需的物质生活资料,能够使人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增长知识,提高认识思维能力、获得精神自由,得到改造、完善和发展,是包含美的具体事物。

 

人为什么要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因为世界是对人类的生存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因为自然和社会的环境、现象、行为和事物具有作用和影响人类生存发展的性质和能力,因为人只有通过自身的实践行为,消除环境、现象、行为和事物对人的生存发展具有的负面意义和负价值,增大环境、现象和事物对人的生存发展具有的正面意义和正价值,才能实现自身生存发展的基本目标。

 

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是在人脑产生的命令、意向、方案、原则、方法的指挥下发生和进行的,社会实践是社会意识的存在和表现形式,社会意识是社会实践的本质和规定。人的社会实践从某种意义上说是爱美嫌丑的社会行为,是发现美、追求美、创造美的活动,是爱美嫌丑社会意识的存在和表现形式。爱美嫌丑是社会发展具有的必然要求、必然趋势和客观规律,是人的一般社会意识。

 

对立组成部分相对独立存在的具体事物。

 

美是包含两个或多个对立组成部分相对独立存在的具体事物。

 

一切事物都包含两个或多个对立的组成部分,是相对独立存在的具体事物。任何一个具体事物也必定是另一个更大具体事物的组成部分和组成元素,是一个非独立存在的抽象事物,事物是具体事物和抽象事物组成的对立统一体。

 

美是一般美和特殊美组成的对立统一体。

 

两个或多个美的具体事物分别包含的美既有共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世界上不存在两个完全相同的美,也不存在两个完全不同的美,任何美都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组成的统一体。一个美的具体事物所具有的美是唯一的美,具体的美同时也是一般的美,非唯一的美。

 

我们之所以称两个或多个具体事物都是美的具体事物,是因为它们具有相同的有利于人类生存发展的特殊性能、正面意义和正价值,它们具有相同的美。我们之所以用不同的语言和词语描述和称呼两个或多个美的具体事物,是因为它们所具有的有利于人类生存发展的能力是有差别的,它们所具有的正价值量、所具有的美是不相同的。

 

和谐、烂漫、磅礴、壮阔、温柔、热情、博大、健壮、浩瀚、善良、豪放是美的各种不同的具体形式,是个不相同的具体的美。美是和谐、烂漫、磅礴、壮阔、博大、热情、温柔、健壮、浩瀚、善良、豪放共同具有的一般内容和本质。美是一般的和谐,和谐是具体的美,美存在于和谐、烂漫、磅礴、浩瀚、温柔、热情之中。

 

对一个具体事物美不美的判断是对这个具体事物包含的价值性质的判断。对一个美的具体事物美的程度的判断,是对这个具体事物包含的正价值数量的判断。要正确判断一个具体事物具有的价值性质和价值数量,必须注意严格区分个别具体事物和一般具体事物。

 

一般具体事物所具有的价值是正价值和负价值组成的统一体,真的、善的、美的具体事物同假的、恶的、丑的具体事物是同一个一般具体事物。因此不能说一般具体事物是美的具体事物或丑的具体事物,只能说一般具体事物是一个价值物。“天下雨”作为一般具体事物既是好事又是坏事,既是美事又是丑事。

 

只有个别具体事物才是包含美或者丑的实体自然事物。个别具体事物、个别具体的人、个别具体的事情、个别具体的环境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情况下对社会和绝大多数人的生存发展所具有的作用和影响、所具有的意义和价值的性质是不相同的。只有联系具体的情况,具体的时间和地点对个别具体事物、个别具体的人、个别具体的事情、个别具体的环境进行分析,我们才能准确地判断出个别具体事物具有的价值性质和价值数量。例如,只有对具体时间、空间、情况的“天下雨”进行分析,才能确定“天下雨”对社会绝大多数人的生存发展具有的意义和价值的性质,判定具体的天下雨是包含美的个别具体事物还是包含丑的个别具体事物。否则就无法说清楚天下雨是好事还是坏事。

 

个别具体事物是具有时间、空间、情况、条件、关系等具体规定的事物。个别具体事物,只有个别具体事物对人类才具有一定的正面价值或者负面价值,才具有一定的正面意义或者负面意义。

 

三、哲学认识

 

美学历史

 

人类关于美的本质、美的感觉、美的定义、审美活动等问题进行的讨论和认识,具有悠久的历史。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和柏拉图对美有许多论述。柏拉图在《大希庇阿斯篇》中记叙了苏格拉底最先提出了美是什么的问题,并对美的本质进行了系统的探讨,最后承认未能最终解决美的问题,以“美是难的”结束。

 

苏格拉底或是柏拉图都不是西方美学的真正源头。西方美学的真正源头是比他们早一个世纪的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

 

毕达哥拉斯学派的宇宙美学理论,以对数学、音乐和天文学研究为基础。其主要内容是:数是宇宙的本源,宇宙内的各个天体处在数的和谐中。距离越大的天体运动越快,并发出高昂的音调;距离越小的天体运动越慢,并发出浑厚的音调。和距离成比率的音调组成和谐的声音,这就是宇宙谐音。具体可感的宇宙是最高的美。

 

毕达哥拉斯对数、和谐与物理现象相互联系的感悟和研究是从音响开始的。传说毕达哥拉斯在路过一家铁匠铺时,听到铁锤打击铁砧的声音,辨认出了四度、五度和八度三种和谐音。他猜想是由于铁锤重量的不同导致了声音的不同,并通过称量不同铁锤的重量确认了其间的关系。随后,他又用不同长度的弦的振动实验发现了弦长与和谐音的关系。可以说,毕达哥拉斯是第一个发现声音与数字比例相对应的人,从而率先建立了日后成为西方音乐基础的数学学说。毕达哥拉斯堪称西方美学的开山鼻祖,他提出了“美是数的和谐”的理论观点,为美学的发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石。

 

笛卡尔在《第一哲学沉思录》中提出“我思故我在”的著名命题,认为“美和愉快的都不过是我们的判断和对象之间的一种关系”。休谟认为对于美决定性东西还在于“人性本来的构造”、习俗或者偶然的心情。

 

康德《判断力批判》认为:审美判断是“凭借完全无利害观念的快感和不快感,对某一对象或其表现方法的一种判断”,是“惟一的独特的一种不计较利害的自由的快感”。

 

黑格尔在《美学》中指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正是概念在它的客观存在里与它本身的这种协调一致才形成美的本质”。自然美是理念发展到自然阶段的产物,艺术美是理念发展到精神阶段的产物,艺术美高于自然美。

 

桑塔耶纳在《美感》中给美下了一个定义:美是积极的、固有的、客观化的价值。

 

车尔尼雪夫斯基在《艺术与现实的审美关系》中提出了“美是生活”的定义,坚持美以及艺术都来源于现实生活,强调现实美高于艺术美,反对纯艺术论。

 

普列汉诺夫在《再论原始民族的艺术》指出:社会人看事物和现象,最初是从功利观点,到后来才移到审美观点上去。人类以为美的东西,就是对他有用,是为了生存而和自然以及别的社会人生斗争上有着意义的东西。功用由理性而被认识,美则凭直感的能力而被认识。人在享受着美的时候,虽然几乎并不想到功用,但功用可由科学地反思而被发见。然而美的愉乐的根底里,倘不伏着功用,那事物也就不见得美了。并非人为美而存在,乃是美为人而存在的。

 

美学贡献

 

中国人对美的认识和研究具有悠久的历史,为美学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美”是中国古代人把羊与大两个独体字组合在一起造出来的合体字。“美”的本义是从帝王的观点定义的:下面的“大”是《说文》“皇,大也”之“大”,指三皇统治的疆土大如海;在“大”之上,是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驯顺如羊的人民(即“群”);发音取自“海”中之“每”(“每”有迷茫之意)。在中国古文书籍里,清楚地记录着许多中国古人关于美的本质、美同其他具体事物关系的正确看法和观点。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围绕美的本质问题,中国学界展开了一场大讨论,形成了一些基本观点。一是以高尔泰为代表的主观论,认为美完全是主观的,美作为一种意识与客观对象无关。二是以吕荧为代表的社会意识说,认为美是人的社会意识,“它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第二性的现象”。三是以蔡仪为代表的客观典型论,认为美是客观的,“美的本质就是事物的典型性”,“是个别之中显现着种类的一般”,“典型就是美”。四是以朱光潜为代表的客观和主观统一说,认为美是“客观与主观的统一”。五是以李泽厚、刘纲纪等为代表的客观社会说,认为美既有客观性,也有社会性,是“客观性与社会性的统一”。

 

回顾人类关于美的思想发展史可以看到,人们已经认识到美不是具有可感形态的个别具体事物,美是同个别具体事物相联系的抽象事物,是个别具体事物具有的能够引起人产生美感的性能和原因,是同人的生存发展需要、同功利或价值相联系的认识对象。但是由于受到以往哲学本体论和认识论的限制,人们关于美的本质、美的定义、审美问题的观点还存在一些缺陷和不足之处,还存在很大争议。

 

四、心理学概念

 

美是一定事物所具有的对称的、谐调的、给人期望追求留下想象余地或回味余地的特征。

 

例如我们说维纳斯雕像很美,其原因就在于维纳斯雕像各项比例的对称性、谐调性和“维纳斯断臂”部分给我们留下的丰富的想象余地。再例如我们说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像很美,其原因就在于蒙娜丽莎油画所呈现出的惊人的黄金分割率及其“蒙娜丽莎微笑”所给予人的不尽的想象空间。

 

美感心理若从进化心理学角度解释,应该是根源于远古时期人类在进化演化过程中,对一切有利于自己高效生存事物的特征所遗留下来的各种心理定势。

 

五、研究范畴

 

美学研究的中心范畴,包括美的本质和美的形态。

 

美的本质:美学研究的一个根本理论问题。在西方美学史上,关于美的本质的理论众说纷纭,但从哲学的出发点看,基本上不外两种:一种从客观物质的属性中去寻找美的根源;另一种从精神中去寻找美的根源。此外,还有游移于上述两者之间的各种折衷、含混的说法。马克思主义主张从人对客观物质世界的实践改造中去寻找美的根源。

 

美的形态:美的普遍本质的各种具体表现形态,包括社会美、自然美、艺术美等等。

 

社会美:经常表现为各种积极肯定的生活形象。它包括人物、事件、场景、某些劳动过程和劳动产品等的审美形态,是社会实践的直接体现。

 

自然美:社会性与自然性的统一。它的社会性是指自然美的根源在于实践。自然性指自然的某些属性、特征,即人的感官所能辨认的或实践中肢体所能运用的那些自然原有的感性形式,它们是形成自然美的必要条件。自然美的主要特点侧重于形式,以自然的感性形式直接唤起人的美感,它和社会功利的联系较为曲折。

 

艺术美:艺术美是生活和自然中的审美特征的能动反映,是审美意识的集中物态化形态。艺术美作为美的高级形态来源于客观现实,但并不等于现实,它是艺术家创造性劳动的产物。它包括两方面:艺术形象对现实的再现;艺术家对现实的情感、评价和理想的表现,是客观与主观、再现与表现的有机统一。它的特征在于具有审美功能,能给人以在现实生活中难以获得的最为纯粹的美的愉悦和享受。

 

六、相关信息

 

心灵美:心灵美(spiritualbeauty),亦称“精神美”、“内心美”、“灵魂美”。人的精神世界的美,社会美之一。古希腊柏拉图说“心灵的优美与身体的优美谐和一致”是“最美的境界”,这是“心灵美”一词的发端。

 

中国古代将心灵美称做“内秀”、“性善”、“仁”、“诚”等。孔子提出“里仁为美”,墨子认为“务善则美”,孟子认为“充实善信”是美德之人,只有善的、诚实的、有学问的人,心灵才是美的。

 

心灵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集中体现,是人类长期社会实践的产物,在教育、学习、磨练以及同假、恶、丑的斗争中形成和发展,受特定时代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社会制度、道德准则、文化发展状况的制约。

 

不同时代、阶级的人对心灵美有不同的或某些相似的衡量标准。包括思想意识的美(如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崇高的理想,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思想等),道德情操的美(如情感、操守、格调的美等),精神意志的美(如进取精神、创造精神、顽强意志、崇高气节的美)、智慧才能的美(如高度的文化素养、知识才能、聪明睿智等)。

 

心灵美是真、善、美的统一,知、意、情的统一。它是人的行为美、语言美、仪表美的内在依据,并通过具体的感性形态而被人们所感知。集中体现了社会文明对人的思想、感情、意志的要求。

 

七、哲学探讨

 

美是什么?这是美学中一个最古老而至今还未有圆满答案的问题,也是传统美学中的最基本的理论问题,即美的本质问题。对美的本质的追问,是对人类审美现象的终极意义的哲学探讨,历代哲人一直试图解决这个问题。这个问题的正式提出和探讨,始于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柏拉图。

 

自柏拉图开始的对美的本质的探讨,是历代西方哲人哲学探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对美的本质的解释必然与哲学基本问题相联系,与哲学的基本派别相联系。

 

从精神方面对美的本质的探讨分为两个方面,一是从客观精神方面来探讨,如柏拉图、普罗丁、黑格尔;一是从主观精神方面来探讨,如休谟、康德。

 

柏拉图设定美是“单一的理念”,这“单一的理念”是一切美的根源,也是美的本质。


普洛丁进一步把理念神秘化,称之为神明理性(理式)。这种神明理性是宇宙一切之源,也是美的根源和本质。到中世纪神学家那里,更是把这种理念直接称为“上帝”,上帝是一切美的根源和本质。这种想法是一种思想上的理念寄托。是人们在精神上有某些困惑或苦难时对世界的的一种自我安慰式的乐观的世界观。与宗教信仰相似但比宗教信仰更“权威”。

 

美的规律

 

美感的本质是什么?为什么我们会对一些事物产生普遍性的美感,而另一些美感却因人而异?这其中有没有规律可循?如果有,我们是不是可以按照美感的本质和规律创造更多具有美感的东西?

 

其实,“美感”就是引导我们更好生存的一种“情感”,或者说,美感的“本质”就是“意识”这个“二次导存”(第二次引导事物存在的东西)的“正向特示”(正方向的特级指示提示:指示我们继续做或收集那些让我们感到有“美感”的事物,将会对我们的生存带来好处)。

 

也就是说一样事物给予我们“美”的感觉,其实是因为那样“事物”或与其有“类似特征”的“事物”会直接或间接的给我们的“生存”带来“利益”或是不会“伤害”我们,即康德所说合目的性。然而,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多事物是普遍对人们有好处的,另一些只在特殊的情况下对特定的人有好处;所以美感主要可以分为“普遍美感”和“特殊美感”。

 

普遍美感

 

1、看上去有“润泽感”的“蔬菜”、“水果”甚至“皮肤”都是比较“健康”的,一般对我们是有“好处”的,于是“润泽感”就成为了一种“普遍性”的“美感”,我们简称为“润泽美感”。

 

2、做工比较“精密”的东西,一般都会比较“安全”或有“科技含量”,于是这种“精密感”也便成了一种“普遍性”的“美感”,我们简称为“精密美感”。

 

3、而为什么一些“形象”我们看上去会感觉很“可爱”呢?您如果仔细的观察一下的话,您将会发现那些“可爱”的形象,一般都是“手短”、“脚短”、“脑袋大”一幅“傻样”,而这样的东西是安全的不会对我们造成“伤害”的,所以自然也成为了一种“美感”,我们简称为“可爱美感”。

 

特殊美感

 

1.在我们看到一个女孩,大家都觉得漂亮的时候,突然又出现另外一个更漂亮的,于是对比之下我们便会觉得原先的那个女孩不是很漂亮了,这种就是比较常见的比较之后的特殊美感了,我们简称为“比较美感”。

 

2.有些人对自己的感兴趣的事物,感觉到有美感;然而别人却对那些事物不感兴趣,于是那些东西对他们来讲就没有多大的美感可言(有兴趣的事物,必定是在某方面对他们产生一定的利益的,无论是现实中还是精神上),这种因人而异的特殊美感,我们简称为“兴趣美感”。

 

3.我们会发现,自己以前并不喜欢的事物,因为自己喜欢的人对其有好感,而爱屋及乌的喜欢上了它们;这种连带式的特殊美感,我们简称为“连带美感”。

 



《守望新教育》特别链接——

[新教育真教育}

        

了解和加入新教育实验指南(2018最新版)

新教育实验十二个标志性项目成果——新教育实验:为中国教育探路

只有走进,才会发现

与美好相约同行——新教育实验历届年会掠影

十年坚守:开一朵属于自己的花

新教育实验|如何营造书香校园?

一朵具体的花,远胜过一千种真理——榜样的力量

新教育能够提高教育质量吗?新教育实验是怎样促进教师成长的?——新教育实验十问十答

你有多专注,就有多自由

活出你想要的美好

新教育是什么?为什么? 有什么?怎么样?怎么做?——关于新教育实验的50个问答

2017年新教育实验大事实事掠影

2017年新教育实验第十七届研讨会年度盛典

2016年新教育实验十件大事        

2016全国新教育实验年度盛典

2015全国新教育实验年度盛

与黎明共舞,与经典相伴,与美好同行——新平台,天天都有新资源,新教育,天天都有新创造

如何实现生命的幸福完整?

......



守望新教育:聆听大师的教育智慧,分享高人的教育心得,汇聚田野的教育创造,助力有缘的教育梦想。守望新教育:呈人之美,成人之美。守望新教育: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


新教育实验,是一个以教师专业发展为起点,以通过“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构建理想课堂、建设数码社区、推进每月一事、缔造完美教室、研发卓越课程、家校合作共建”十大行动为途径,以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


新教育新在何处?对于我来说,当一些理念渐被遗忘,复又提起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只被人说,今被人做的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模糊走向清晰,由贫乏走向丰富的时候,它就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旧时的背景运用到现在的背景去续承,去发扬,去创新的时候,它就是新的。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