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课堂教学是培养人才的主渠道——理想课堂与十大行动的关系

顾明远 朱永新 守望新教育 2019-11-24


[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守望新教育 守望真善美]


    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中间还要加一句,上好每一节课。校长的精力要放到课堂上,要走进课堂、走近教师,和教师共同商讨改进教学的办法,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顾明远


    归根结底,无论是完美教室、卓越课程、理想课堂,还是新教育十大行动的其他项目,最关键、最核心的问题是教师,是相关的活生生的生命。人,才是所有教育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人,孕育着也呈现着这一切,让师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这才是新教育实验理想课堂的终极追求。——朱永新


    课堂教学是培养人才的主渠道

    原创|顾明远


    近些年来,我国基础教育改革轰轰烈烈,学生生活生动活泼,素质教育有所推进,但对课堂教学的改进似乎重视得不足。我曾经在多所学校听过一些课,教师的教学确有改进,但尚未达到满意的程度。我们到学校访问,校长往往会让我们看孩子们琳琅满目的作品、丰富多彩的表演。但等到课堂上听课,就感到不尽如人意,有个别教师甚至出现概念性的错误。于是我想说,提高教育质量,首先要把课教好。课堂教学仍然是培养人才的主渠道。我们提倡学生参加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特长,扩大学生的视野,是对课堂教学的有力补充,是把课堂上学习的知识应用于实际的重要形式,不能忽视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课程改革的核心在于课堂改革,课堂改革的核心在于教师的专业发展》)


    为什么这样说?


    国家课程标准是为落实国家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制定的具体的教育内容,体现了国家意志。国家课程标准规定了总目标和各学科要掌握的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只有达到了课程标准的要求,才能完成育人的任务。


    课程标准的实施关键在教师的课堂教学。课程标准的实施有几个层次:最高层次是国家课程标准,我们可以称它为理想课程。第二个层次是开发课程,即按照国家课程标准编制的课本。编制课本的专家一方面要充分理解国家课程标准的精神和要求,另一方面要了解教师教学的情况和学生接受理解的能力。第三个层次是实施课堂,即教师的课堂教学。这是把理想课程变为现实的最关键的环节。因此,教师必须认真学习研究国家课程标准和各学科的标准要求,认真上好每一节课,教好每一个学生。优秀的高水平的教师能够充分完成国家课程标准的要求,甚至还可以补充开发课本,弥补课本中的不足。反之,如果课堂教学搞不好,国家课程标准就会落空。如果说还有第四个层次,那就叫习得课程,即学生实际获得的知识和能力,养成必要的价值观和态度。这就取决于教师的课堂教学的水平。可见,其中实施课程,即课堂教学是最重要的环节。


     第二,课堂教学是培养发展学生思维的主渠道。


    课堂教育不是简单地传授现存的知识,而是要在教学过程中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探索和思考,通过课文的辨析,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传统的课堂教学往往只是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很少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探索寻求答案。有的教师把课文分析得很透彻,但学生接收了多少却是一个未知数。著名教育家吕型伟说,教学要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发现问题需要思考;提出问题,特别是提出与老师不同的意见,还需要有点勇气。这几句话说得很精辟。只有会思考并能提出问题,才能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创新思维的能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15年的研究报告《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中提到,面临当前的社会挑战,学习方式需要改变,要重新定义学习的概念。“学习可以理解为获得信息、认知、技能、价值观和态度。学习既是过程,也是这个过程的结果;学习既是手段,也是目的;既是个人行为,也是集体努力。学习是由环境决定的多方面的现实存在。”报告批评当前国际教育讨论时张口闭口谈学习,“主要关注的是教育过程的结果,而往往忽视了学习的过程。关注结果,主要是指学习成绩,而忽视了对于个人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知识、技能、价值观和态度”。许多研究表明,当今社会,展开竞争的不是机器人本身,而是人的头脑。现在社会上最热门的职业,五年十年前有些并不存在,今后的变化更是难以预测,只有不断学习,掌握不定式的思维方式才能适应时代的变化。因此,课堂教育要帮助人们改变思维方式和世界观。(《一堂“好”课需要具备哪些条件?如何上出一堂“好课”?》)


     第三,学习不是个人的事情,学习需要在集体中进行。


    当前有一种误解,认为个性化学习就是个别学习、孤立的自我学习。其实,学习需要在集体环境中生存。正如前面教科文组织报告中说的,学习既是个人行为,也是集体努力。课堂教学是集体学习最好的场所,学生在课堂上与老师、与同伴互相讨论、互相启发,甚至互相争论,就能促进思维的发展和对知识的深刻理解。我们成人也有这种经验,在座谈会时,听了别人的发言会得到启发,甚至会推翻自己原来的想法。同时,在与同伴共同学习中还能培养学生沟通的能力和合作的精神。这是当今社会最重要的品质和能力。


     第四,课堂教学要靠教师来实施。


    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学习的组织者,而且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在影响着学生。教师自身的知识魅力和人格魅力都会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展现出来。毕业生有时到老还会记住某位老师怎样上课的情景。所以,立德树人的任务也主要通过课堂教学来实现。


    强调课堂教学,并不否定课外活动。课外活动可以丰富学生的生活,激发学生的兴趣,培育学生的合作精神等。特别是走出校门,走向大自然、走向社会,可以把课堂学习的知识应用于实际,培养实践能力,可以增长知识、扩大视野。但必须在课堂学习的基础上。如果课程没有学好,也谈不上知识应用于实际,也不可能在实践中有深刻的体会。因此,课堂教学是基础,是立德树人的主渠道。


    当然,课堂教学需要改革。在当今信息化、数字化、人工智能时代,传统的课堂教学已经不适应形势的要求。现在的儿童是信息时代的“原住民”,他们出生不久就接触到新技术,在咿呀学语的时候就会玩手机、玩平板电脑。他们从各种媒体获取的知识可能超过老师。同时,儿童是天生的创造者,他们富有好奇心、想象力。因此当前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是把教师的教转变为学生的学。要充分估计学生的潜力,发挥他们的潜能。教师要充分认识信息技术的个性化、开放性、互动性、兴趣性的特点,但是也要意识到,处理不好,信息化会带来负面的影响。教师要善于恰当地利用这些特点来改变课堂教学的模式和方法。


    因此,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中间还要加一句,上好每一节课。校长的精力要放到课堂上,要走进课堂、走近教师,和教师共同商讨改进教学的办法,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作者:顾明远,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文章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2018年9月5日第9版,版名:课程周刊。)



    理想课堂与十大行动的关系
    作者|朱永新


    “行动论”是新教育实验的学理基础之一。我们一直力图在行动中对新的理论进行提炼,对已有的理论进行检验,对不同的理论进行融会贯通。


    新教育走过的15年历程中,我们逐步总结和丰富,迄今归纳为“十大行动”,分别为: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构筑理想课堂,建设数码社区,推进每月一事,缔造完美教室,研发卓越课程,家校合作共建。仅由名称就足以看出,理想课堂与其他行动、项目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新教育的理想课堂——六个纬度三重境界》)


    理想课堂需要营造书香校园,需要师生共读、亲子共读,需要有广阔的知识背景;


    理想课堂需要师生共写随笔,需要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反思,需要不断地超越自我;


    理想课堂需要培养卓越口才,需要培养学生表达、沟通的能力,让生命的共鸣更为精彩;


    理想课堂需要卓越课程,课堂本身就是课程的展开与实施,没有课程的卓越就没有课堂的理想教材;


    理想课堂需要聆听窗外的声音,需要教育之外的跨界观点,启迪教育之内的深刻思考;


    理想课堂需要建设数码社区,需要一个紧跟时代发展、科学而开放的更大平台;


    理想课堂需要推进每月一事,需要在一段的重复后把内化的技能固化为习惯;


    理想课堂需要家校合作共建,需要在更多生命、更多侧面的碰撞中,取得加法变乘法的更好效果。


    在此,特别阐述理想课堂与教师成长、完美教室的关系。


    理想课堂与教师的成长有着最直接的关系,谁站在讲台前,谁就决定着教学的品质、决定着课堂是否理想。(《新教育实验|教师专业成长之路如何走?》)


    美国学者玛丽·艾丽斯·冈特等在《教学模式》一书中指出,优秀教师在课堂上的主要表现为:能够调控课堂,会营造愉悦学习的心理环境,善于处理人际关系,能够使学生自身投入到学习过程中,会引导学生积极向上,是优秀的学习者,与学生一起实现教学目标,能找出计划不能实施的原因,会努力使教学生动有趣,会让学生有自己去获得信息及实践的机会,教授两种不同的知识(知道是什么和知道为什么)。


    不同的教育改革从不同的方面切入教育,也就有着不同的逻辑起点。新课程强调通过课程的变革来撬动教育的改革,新基础教育实验主张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新教育实验则把教师成长作为最重要的出发点。我们认为,教育实施的主体是人,课堂与课程是否卓越,取决于教师是否优秀。优秀教师,自然能够研发出卓越课程,自然能够让课堂充满生机活力。


    新教育实验把教师的成长分为职业认同与专业发展两个方面,前者是教师成长的动力机制,后者是教师成长的技术支持,两者相辅相成。


    职业认同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对职业本身价值意义的整体认知认同,二是对个体自身生命机能的不断调适提升,两者相互影响,也存在着循序渐进、不断深化的过程。职业认同对理想课堂的构筑具有基础性的作用,一个缺乏职业认同的教师是不可能实现自身的卓越的。


    2005年,我们提出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三种路径,即以阅读推动的专业引领、以实践为基础的行动反思、以合作进行的同伴互助。2008年,我们又将其总结锤炼为专业阅读、专业写作和专业发展共同体的“三专”模式,对于教师的成长、理想课堂的构筑具有关键性的作用。


    教师的专业阅读,是理解教材、理解学生的基本前提。新教育提出教师要成为自己所教学科的虔诚传教士,就是希望教师能够有良好的学科背景,不仅要充分驾驭自己所教学科的基本知识与技能,更要了解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了解学生学习的过程与关键点,还要有深切的人文关怀。


    教师的专业写作,是教师理解自身的教学行为,分析自身课堂成败得失的重要路径。专业写作在很大程度上是对课堂以及教育教学过程中的现象与案例进行教育学、心理学和学科理论的专业评估,对其中的复杂现象进行系统梳理。真正的思考是从写作开始的。专业写作会不断增强教师教学行为的自觉性,从而不断地使自己的课堂得到提升改进。


    教师的专业发展共同体,是让教师能够集思广益,从环境中汲取力量,从而让课堂成为更加润泽、更有温度的精神生态。美国学者迈克劳林说,专业发展共同体能够支持和帮助教师改进和完善自身的课堂教学实践,帮助他们解决由于学校的改革变化而出现的危机感和不确定感,从而能够从容地应对环境的变化和新的挑战。


    理想课堂三重境界中的每一重境界,都与教师素质有着直接的关系,而且,境界越高,对教师的素质要求越高。相对而言,第一重境界更多的是对新教师、年轻教师而言的,是希望通过有效的教学框架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保证教学的底线质量,保证课堂教学基本目标的实现。这也是洋思中学、杜郎口中学课堂变革能够卓有成效的原因,因为这是一个从没有框架结构、没有基本底线的“无序”教学走向了结构,保证了底线。但是,理想课堂的第二重境界与第三重境界,就很难用模式、结构来规范和限制教师了,它更取决于教师自身的素养、教师的事业心与责任感、教师的阅读与反思、教师的合作精神等。其实,对一个教师而言,只有从规则走向自由,只有张扬其自己独特的教学个性,才能有真正的个性化课堂,才能有真正让每个生命绽放的课堂。


    理想课堂与缔造完美教室也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新教育实验|缔造完美教室——新教育完美教室的价值意义、文化构建、道德图谱、课程建设、生命叙事.....》)


    缔造完美教室就是在新教育生命叙事和道德人格发展理论的指导下,利用新教育儿童课程的丰富营养,晨诵,午读,暮省,并以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为所有学科的追求目标,师生共同书写一间教室里的成长故事,形成有自己个性特质的教室文化。缔造完美教室,就是要让教室里的每个生命穿越课程与岁月逐日成长,成为有德性、有情感、有知识、有个性、能审美、在各方面训练有素又和谐发展的生命。在这样共同生活和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拥有了丰富的智力背景和相关经验,从而在学习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让教师的新知识与学生已有的智力背景和相关经验产生触点,学生借助已有的智力背景和相关经验完成对新知识的吸收和消化,真正发生更丰富深刻的学习。


    因此,新教育的理想课堂,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两种人在课堂上的相遇,一种是借由新教育“三专”模式而具备了高度专业性的教师,另一种是借由新教育儿童课程、完美教室建设而具备丰富智力背景的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框架与模式起着保底的作用,但真正好的教学绝不能完全降低到模式和技术的层面,否则在知识的传授过程中,只会塑造出掌握专门知识与技能的“工具”,而不是幸福完整的人。这也就是新教育实验既重视有效教学框架,但又不拘泥于此的原因。真正理想的课堂不仅难以创造,需要师生双方天长日久的积累,而且无法复制,它应该具有教师乃至学生的鲜明个人创造和个性风格。


    我曾经说过,教室是一根扁担,一头挑着课程,另一头挑着生命。如果说教室是师生共同生活的空间、课程是师生共同研讨的内容的话,那么,课堂就是知识、生活、生命在一段特定时空中的演绎展开。


    归根结底,无论是完美教室、卓越课程、理想课堂,还是新教育十大行动的其他项目,最关键、最核心的问题是教师,是相关的活生生的生命。人,才是所有教育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人,孕育着也呈现着这一切,让师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这才是新教育实验理想课堂的终极追求。

    “网络+”时代与未来课堂变革


    前不久,卡特尔教育基金会对全球600多位教育专家进行了调查,了解专家们对未来教育的看法,有一些结论值得关注。(《人工智能将如何改变学校教育?怎样融入课堂?未来学生该如何抉择,未来教育该何去何从?》)


    第一道题目:未来社会谁将成为知识的提供者?近半数的受访者认为,在线内容是未来社会知识的最重要来源。其次分别是传统学校、社交与个人环境、职场等。


    第二道题目:未来社会何种能力最受推崇?大部分受访者认为,最重要的能力是个人能力,其次分别是实践能力和学术知识。也就是说,知识退居到比较次要的地位。


    第三道题目:未来社会学校文凭会受到怎样的挑战?39%的受访者认为,学校文凭仍然非常重要;37%的受访者认为,职业证书最为重要;24%的受访者则认为,同行的认可最为重要。


    第四道题目:未来社会终身教育是否非常重要?50%的受访者认为,需要较长的正规教育;而40%的受访者认为,要减少正规学校教育的时间,更加重视终身教育。


    第五道题目:未来社会学校教育中教师究竟具有怎样的作用?73%的受访者认为,教师的角色将转变为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导者;19%的受访者认为,教师的角色是传授知识;8%的受访者认为,教师的作用将转变为检查学生的在线作业。


    第六道题目:未来学校会采用怎样的课程体系?83%的受访者认为,未来的学校课程将更加个性化,以适应每个学生的学习需求;17%的受访者认为,仍然会采取一致的标准化课程体系。


    第七道题目:未来的学校教学会采用什么语言?65%的受访者认为,未来的学校教学会更多地采用国际性语言和地区性语言;35%的受访者认为,会采用地方性语言或本国语言。


    第八道题目:未来教育中大数据将具有何种作用?88%的受访者认为,大数据对于教育来说至关重要,其中68%的专家认为,大数据将成为构建未来教育社区的得力工具;20%的专家认为,大数据对于未来教育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只有12%的受访者认为,大数据作用不大,但是没有什么坏处。


    第九道题目:未来社会谁会成为教育的主要出资人?70%的受访者认为,未来社会政府不再成为教育经费的主要来源,其中43%的专家认为,父母和家庭将是教育的主要出资人;27%的专家认为,企业将成为教育的主要买单者。30%的专家认为,政府仍然是教育经费的主要提供者。


    这九道题目的答案耐人寻味,我们从中可以获得关于未来教育的许多信息,产生对未来课堂教育形态的一些新的思考。


    课堂的时空将越来越大。传统意义上的课堂,是在一段特定空间、特定时间里,根据一定规则发生的教学行为。随着网络的普及,网络教学与在线内容在知识教学方面的作用会进一步加强。学生的学习不再局限于特定的时空,而且就如眼下翻转课堂所揭示的那样:时空的不同,导致了教育形态的颠覆。传统中,我们在课堂上学习知识,在课外消化吸收,但网络授课却是课外学习知识,课堂上讨论和吸收。传统课堂日渐式微。


    知识的渠道将越来越多元。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一直是知识的拥有者,至少是更多知识的拥有者,在学生面前以权威的形象出现。但是,网络的出现让信息乃至知识的查找与拥有变得越来越便捷,甚至因为兴趣的不同、学生的众多,一位教师的知识占有量根本无法超过全班学生。在知识面前,师生关系将更加平等,教学相长将成为常态。


    对教师的要求将越来越高。科技的发展无论导致课堂教学发生怎样的变化,对教师的基本素质要求不会改变,专业阅读、专业写作、专业发展共同体的成长方式不会改变。相反,对教师的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了解与掌握现代教育媒体与现代教育技术,才能够更好地适应学生的需求,而且教师的角色从在课堂上讲授知识转变为在课堂上指导获取知识的方法,并且还将在课堂的延展中、在更广义的课堂上,在一举一动中呈现出对知识整体的把握和运用。也就是说,教师将是学习的示范者、方法的指导者、智慧的呈现者。


    课堂的个性将越来越强。一方面,由于教师在课堂上大面积指导的作用明显下降,针对个性的学习指导将成为主要的教学方式,传统的备课模式将转变成针对性更强的一对一备课模式,为每个学生的成长而准备教学内容,教师需要加强对每个学生的观察、研究和指导;另一方面,因为课堂更少受到时空局限,有个性的教师将因课堂教学中所呈现的个人魅力,吸引到更多的学生,个性的课堂将愈发成为师生双方生命共鸣的所在。(《学校课堂转型有哪些指标性特征呢?“核心素养”如何习得养成?》)


    日新月异的时代发展和科技进步,正裹挟着我们匆匆向前。我们在此思考理想课堂如何构筑、讨论教育的今天和明天,只为了一个古老而又年轻的字:人。在最大限度地激发每个人的潜能、最大程度地创造与创新、最大力度地改良世界的过程中,我们在不断向前探索,也在不断回到原点追问。一节节课堂,就是教育的一段段横截面。沿着“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的路径,如何创造课堂中的幸福、如何实现课堂里的完整,我们将继续探索、不断总结。我们相信,这行动本身也就是自我教育的课堂,我们的人生将因此而幸福完整,欢迎更多朋友同行。


    (作者简介:朱永新,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会副主席,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中国叶圣陶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苏州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同济大学兼职教授,新教育实验发起人。)




    《守望新教育》特别链接——


    了解和加入新教育实验指南(2018最新版)

    与美好相约同行——新教育实验历届年会掠影(2018版)

    理想与行动的力量——中国新教育实验掠影

    用生命书写,用行动言说——田野草根的实践,生命在场的叙事

    行动就有收获,坚持才有奇迹——新教育实验十大行动学习培训参考资料

    新教育的精神是什么?——解读新教育精神:理想主义、田野意识、合作精神、公益情怀

    新教育,在海门大地上穿行——一个区域如何有效推进新教育实验?

    新教育实验十二个标志性项目成果——新教育实验:为中国教育探路

    新教育能够提高教育质量吗?新教育实验是怎样促进教师成长的?——新教育实验十问十答

    你有多专注,就有多自由

    活出你想要的美好

    新教育是什么?为什么? 有什么?怎么样?怎么做?——关于新教育实验的50个问答

    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新教育实验的核心理念有哪些?

    “穿过生命散发的芬芳”——2018新教育实验颁奖盛典:榜样教师、完美教室、卓越课程、 智慧校长、年度人物获奖名单和颁奖词

    “我变了,我没变”——2018新教育实验年度人物事迹简介暨颁奖盛典视频

    2017年新教育实验大事实事掠影

    2017年新教育实验第十七届研讨会年度盛典

    2016年新教育实验十件大事        

    2016全国新教育实验年度盛典

    2015全国新教育实验年度盛

    与黎明共舞,与经典相伴,与美好同行——新平台,天天都有新资源,新教育,天天都有新创造

    如何实现生命的幸福完整?

    ......



    守望新教育:聆听大师的教育智慧,分享高人的教育心得,汇聚田野的教育创造,助力有缘的教育梦想。守望新教育:呈人之美,成人之美。守望新教育: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新教育实验,是一个以教师专业发展为起点,以通过“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构建理想课堂、建设数码社区、推进每月一事、缔造完美教室、研发卓越课程、家校合作共建”十大行动为途径,以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


    新教育新在何处?对于我来说,当一些理念渐被遗忘,复又提起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只被人说,今被人做的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模糊走向清晰,由贫乏走向丰富的时候,它就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旧时的背景运用到现在的背景去续承,去发扬,去创新的时候,它就是新的。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