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特别希望家长不是配合学校, 而是共同达成价值观——父母请学会“三要三不要” ​

窦桂梅 朱永新 守望新教育 2019-11-24

{置顶关注][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家校合作共育]

文章提要——


窦桂梅说:作为一个普通的老师,我曾经有16年的班主任工作经验。虽然现在我当了校长,但是我并没有离开我热爱的讲台。更多的时候我还是活跃在课堂中,为了学校和我可爱的学生们在进行着不断的研究。


在研究的过程中,我越来越发现教育的问题太多了,我的困惑也太多了。当然,对内来说,我的种种困惑也会在思变和蜕变的过程当中不断调整。首先先跟各位分享以下几个故事。——(《特别希望家长不是配合学校,而是共同达成价值观》文章附后)


我想说,我们这些家长到底应该做些什么?我觉得观念的转变就像顾老说的,首先要把观念改变,变成理解,变成你和孩子一起成长,变成你跟着国家,跟着这个社会的脚步一起去转变,变成信任,更多地变成合作。也许这是更多家长在我认为最聪明的地方。——窦桂梅


朱永新说:经验是由实践得来的知识和技能。而科学则相对于经验而言,是反映自然、社会思维的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


大数据研究数据,得出三个结论:学前班不能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择校并不能带给父母期待的效果、课外班不能提升孩子的成绩,指出大数据颠覆了我们很多以往经验对于家庭教育的认识。(《如果有起跑线,父母的格局就是孩子的第一个起跑线——教育如何改变命运?》)


最好的教育,是让家庭和学校成为汇聚美好事物的中心,让孩子在其中,不断相遇、不断寻找,找到自己,然后成就自己。


家庭教育内容科学化概括为三种力量:健康力、交往力、学习力。这来源于新教育把人的生命分成三个纬度,自然生命、社会生命和精神生命。让自然生命更长,让社会生命更宽,让精神生命更高,这样一个生命的长宽高,是教育要解决的第一问题。


家庭教育方法的科学化,要注意“三要三不要”:要陪伴、要积极、要垂范,不要极端,不要攀比,不要专制。


家庭教育怎么样从经验走向科学,我们其实还在路上。期待有更多专家、学者更多父母亲能够加入中国家庭教育的研究、探索、实践中来,一起为中国家庭教育科学化而一起努力。(《与孩子一起成长》)


朱永新在首届家庭教育文化节上演讲:《科学是新家庭教育的罗盘——家庭教育的科学化》


父母请学会“三要三不要”

作者|朱永新


家庭教育从经验走向科学,正在经历从个体到集体、从感性到理性、从未经检验到经过检验、从有对有错到基本正确的变化过程。(《与孩子一起成长》)

  

大数据颠覆经验常识

  

对家庭教育而言,科学和经验有着很大不同,大数据有时候会颠覆我们根据经验所得的结论。中国教育报曾经报道过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2014年对北京、黑龙江、江西和山东四省市2万名小学生家长和2万名小学生进行的家庭教育现状调查,结论是:学前班不能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择校并不能带给父母期待的效果、课外班不能提升孩子的成绩。

  

根据经验,大部分父母都认为孩子早一点上学有好处,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但大数据研究却发现,是否提前上学、上不上学前班,对孩子的学习成绩没有显著影响,说明把孩子拼命往学前班赶完全没有必要。

  

很多父母认为择校很重要,几乎每天都有人请我打招呼帮孩子进好学校,北京的学区房价格也因此居高不下。但大数据研究却告诉我们:成绩优秀的学生中,择校生和就近入学的学生并没有显著差异,择校的影响并没有那么重要。从媒体报道也可以看出,出自普通家庭、普通学校的优秀学生,比出身名门的多得多。

  

现在几乎没有孩子不上课外班,父母纠结的是班上的学霸都在上,我们不上怎么办?但调研数据却证明课外班并不能整体提升孩子的学业水平。当然,个别经验和案例是有差异的,有的孩子可能更适合一对一的学习方式,但统计学意义上的大数据分析,整体上来讲是科学的,父母不要指望课外班提升孩子的学习成绩。



帮孩子成就最好的自我

  

从脑科学研究的角度看,3岁以后,人的大脑建立神经突触的情况已经与成年人区别不大,可见大脑成长的重要阶段都在家庭环境中,家庭信息的丰富程度对孩子成长的帮助和影响很大。(《让孩子成长的最好方法,就是让他找到自我——真正的人生,是从认识自己才开始的》)

  

心理学研究的一些经典实验也给了家庭教育有益的启示。比如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1968年在一所小学进行“未来发展趋势测验”,他以赞许的口吻将一份“最有发展前途者”的名单交给学校并叮嘱他们务必保密。其实这些学生是随便挑选出来的,但8个月后奇迹出现了:名单上的学生个个成绩有较大进步,且性格活泼开朗,自信心强,求知欲旺盛,更乐于和别人打交道。这个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证明:父母、老师的期待和信心,对孩子会产生不一样的影响。

  

美国心理学家萨勒对一群4岁的孩子做了“棉花糖实验”,结果是2/3的孩子选择宁愿等20分钟得两块糖,1/3的孩子1秒钟内就把一块糖塞到了嘴里。经过12年的追踪,选择等待的孩子都有较强的自制能力,自我肯定、充满信心,处理问题的能力强,坚强,乐于接受挑战;而选择立刻吃糖的孩子则表现为犹豫不定、多疑、妒忌、神经质、好惹是非、任性,顶不住挫折,自尊心易受伤害。可见,延迟满足会让孩子更加自信。

  

新家庭教育的目标是“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完整就是成为最好的自己,意味着身心灵的完整、家庭和学校共育的完整、父母和孩子共同成长的完整、发挥能量和挖掘潜能的完整、张扬个性的自由和遵守秩序的自律的完整。(《学习的目的是让学生拥有幸福的人生和完整的生活——学习科学引领教育未来》)

  

新家庭教育应该是科学的家庭教育,体现为内容和方法的科学化。家庭教育内容的科学化,应该致力于培养孩子的健康力、交往力和学习力,让自然生命更长、社会生命更宽、精神生命更高。学习力可以分为阅读力、写作力、探究力等,通过学习,人可以最大限度地突破自然和社会的局限,提高生命的精神境界,成就最好的自我。


  

方法从经验走向科学

  

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可以简单地归纳为“三要三不要”:要陪伴、要积极、要垂范,不要极端、不要攀比、不要专制。

  

要陪伴。从空间和心灵上陪伴孩子是家庭教育最好的方法,有没有父母的陪伴,孩子的生活完全不同。父母跟孩子共读、共写、共同生活,建立起共同的语言、共同的密码、共同的价值、共同的愿望,这种陪伴是相互影响的过程,是父母向孩子学习的过程,也是父母跟孩子建立终身联系的机会。(《家庭教育三个关键——陪伴、阅读和习惯》)

  

要积极。要注重养成孩子积极的人生态度,一方面要鼓励为主,一方面要让孩子学会悦纳自己。即使孩子某些方面不如别人,父母也要悦纳孩子、鼓励孩子。孩子的成长空间是无法想象的,你给他多大空间,他就有多大舞台;你在多大程度上相信他,他就能演绎多大的辉煌。一定程度上,是父母的期待和鼓励直接造就了孩子的未来。

  

要垂范。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每个孩子身上都有父母的影子,父母抱怨孩子其实是抱怨自己,因为孩子是在你的教育方式下成长起来的,孩子跟你在一起的时间远远长过他跟老师在学校里的时间。所以,父母的人生态度非常重要,你怎样孩子就怎样,你成长孩子就成长,你发展孩子就发展,你幸福孩子就快乐。(《最高境界的陪伴:活出孩子钦佩的样子——一个靠谱和一个不靠谱家长的区别》)

  

不要极端。要避免撒手不管和管得太多这两种极端。很多爸爸拼命为家庭赚钱,把孩子交给妈妈;很多妈妈也是职业人,孩子就交给爷爷奶奶。管得太多就是不给孩子留下成长需要的空间和时间。孩子放学就进入补习班,周末进各种课外班,完全没有自主发展的可能性。孩子一定要有属于自己的时间,一定要让他学会自己做计划,长大后他才会安排自己的人生。被父母带着走、抱着走、捆着走的人生是走不远的。

  

不要攀比。做父母的很难不把孩子和自己相比,我也曾经对儿子说,你要是有爸爸一半的勤奋就好了。其实我的孩子很聪明,但我总觉得他不够勤奋。但80后跟我们不一样,他的人生价值观有自己的标准。用我的标准去要求他不现实,用我的目标不断地刺激他也不对。让他成为他自己,让他选择自己的道路,才是最重要的。(《关于儿童教育的智慧锦囊——孩子,你什么时候开花都可以》)

  

不要专制。父母都觉得自己天生比孩子高明,总喜欢说“你的血肉都是我给的,我过的桥比你走的路还多,你当然要听我的安排”。其实父母的经验并不是科学”,每个孩子都有一条属于他自己的道路,都有一把打开他自己真正身份的钥匙。父母的责任是用心发现自己孩子的唯一性和可能性,为孩子的成长铺平道路,呵护他,助推他更好地成长。



特别希望家长不是配合学校,

而是共同达成价值观

作者|窦桂梅

来源|京师杏坛


窦桂梅,清华大学附属小学校长,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教育学博士,教授。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所所长。出版《小学语文主题教学研究》《我的教育视界》《超越•主题•整合》《听窦桂梅老师评课》《听窦桂梅老师讲课》《回到教育的原点》等多部个人专著。


作为一个普通的老师,我曾经有16年的班主任工作经验。虽然现在我当了校长,但是我并没有离开我热爱的讲台。更多的时候我还是活跃在课堂中,为了学校和我可爱的学生们在进行着不断的研究。


在研究的过程中,我越来越发现教育的问题太多了,我的困惑也太多了。当然,对内来说,我的种种困惑也会在思变和蜕变的过程当中不断调整。首先先跟各位分享以下几个故事。


1、


第一个故事还是蛮有意思的。


一位老师在听一节美术课的时候发现一个小男孩并没有在画画儿,而是在写作业。


这位老师马上问他:“你怎么不画画呢?作业等到你回家再写不行吗?”


这个六年级的学生说:“我回家2天,我妈妈给我报了3个班。一个是奥数,一个是作文,还有一个是单簧管。”


老师又问:“那你不是还有半天时间吗?”


大家猜猜他是怎么回答的?他说:“这得由我妈妈决定。”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知道了孩子们在周末到底做了什么事情,有没有他自己最想做的事情。而这样的周末结束后,我们再看看周一孩子们的状态?


大部分孩子们是带着满脸的疲惫与倦怠开始他们新一周的校园生活的。难道这都是学校单方面给的压力吗?


我想,这是值得我们所有人反思的。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到底该怎么办?到底该怎么安排孩子们的周末时光呢?(《短期看成绩,中期看兴趣,长期看格局——父母的视野影响孩子的高度》)



2、


我要说的第二个故事与戏剧有关。


这个故事就发生在清华附小。清华附小在主题教学方面一直在不断尝试将各种优势资源进行整合,由此也产生了很多优秀的“1+X”课程。其中,“1+X”课程的一个传统就是每年一次的戏剧展演,它要求全校每个班级都要参与进来,各班家长可按照个人意愿自行选择是否参与。



有这样一位忙碌的爸爸,百忙之中好不容易来到了学校,可是排练进行到一半的时候他就提前退场了。究其原因是他的孩子演了一块一动不动甚至连一句台词都没有的大石头。


事后,他给班主任发了一个短信,短信的内容是凭什么让我的孩子扮演大石头?老师回复他说:“这是您孩子自己选择的。”


听到这个答案,他突然间有一点缓和。但是仍然和班主任沟通:“虽然是自己选择的,但是难道我的孩子就只适合做一块连句台词都没有的大石头吗?难道不能做别的吗?老师您不能给他多点台词,不能扮演主角,能不能扮演配角?”


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再三与其沟通。没想到孩子回家后听到了父母之间的对话。


第二天上学的时候孩子将下面的这些话转述给老师,“儿子你怎么那么没出息,你怎么偏偏选择一个大石头?老师既然说自愿选择,你怎么不选点好的?你爸爸当年可是班长!一直是班级最优秀的!你一个男孩选一个大石头,还拿一个剪子剪纸,这将来还有什么大出息?”


老师听完后心情非常复杂。


难道选择一块安静的石头,在一旁默默地观察别人演出,分享别人的精彩不是一件值得称道的事情吗?难道剪纸就不可以是一个男孩的爱好吗?(《斯宾塞:你把什么留给孩子?——李玫瑾:让父母醍醐灌顶的20段话》)



3、


第三个故事起源于一首诗。


诗这样写道:


每次,听到你下班回家的脚步,


我的心就像好不容易完成了一幅拼图。


爸爸,我们这个家是一块拼图也不能少的。


第一次读这首诗的时候我特别感动,突然想起了我们班的一个孩子。这个孩子的爸爸总是不回家,于是我留了一个作业,要求每个孩子回家后都要朗读给爸爸妈妈听。


而对于这个孩子,我特意要求他要给他爸爸朗读3遍,让爸爸写出听后感。可是作业布置下去已经一个礼拜了,这个爸爸没有一丝反应,两个礼拜还是没有任何反应。


那个时候,身为班主任的我发短信跟他说:“孩子给您的作业,麻烦请您写点读后感,拜托了。”


爸爸说:“我知道你要我写信是什么意思。可是你怎么不问问我儿子,看看我儿子现在的表现不就行了?”


我说:“我明白了。您能这样就说明你读懂了那首诗,理解了我布置这项作业的目的与意义。”


现在回想起这个故事,我还是能够深刻地感受到那时候的家长还是有这样的教育敏感度的。


可是当我今天成为了校长,我们的学生里又写出了类似的日记。三(2)班的一个学生这样在日记中写到:


我的爸爸工作非常繁忙,经常半个月都看不到他的一个影子。好不容易他不用上班了,可是也总是三更半夜才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家中。妈妈安慰我说他在我的脸上亲了一下,但是我并没有感受到。


终于等到我生日那天,他告诉我今天一定陪我过生日,我听后特别开心,想着终于可以和爸爸一起过一个生日了,我一定和他说说自己的心里话,告诉他我有多想他。可是过了没多久他就给妈妈发短信说今天他们要开讨论会,可能要晚回来一会儿。


我就等啊等啊,可是爸爸还是没回来。后来我实在太困了,等着等着就睡着了。前两天的音乐课上,老师领我们唱《爸爸去哪儿》的主题曲。唱的时候我一直在想,虽然我爸爸不是明星,但是我特别想向电视台申请一下,让我爸爸也参加《爸爸去哪里》这个节目。这样,我的爸爸就可以不用工作,不受任何干扰地和我一起生活一段时间,让我享受和爸爸生活的幸福时光。


这就是我要讲的第三个故事,希望我们大家一起想想,现在的家长真的不容易啊,他们都在忙什么呢?有什么事情比孩子的成长还重要呢?(《教育好自己的孩子,是你最重要的事业》)



4、


我要讲的第四个故事和年轻教师有关。


我们学校有一位比较年轻的一年级老师,她们班的孩子刚上学,家长们都相当谨慎,由此产生的各种问题需求特别多。也正是因为这样,这位年轻老师遇到了下面的情况。


家长早上8点左右给老师打电话,提出一些特殊需要。比如说请老师照顾一下孩子上厕所的问题;亦或是和老师“讨价还价”——我的孩子在幼儿园写了那么多字,可是到咱们班就显得什么都没有,什么都不是了呢?您能不能给他一个位置,让他当个小组长,给他一个锻炼的机会,能不能让他表现一下自己。不然的话,我的孩子好像到您这个班就一无是处了。


这些还不是最让老师“头痛”的。这个老师还遇到了这样一个问题,一到期末,我们的老师就会接到家长对他的各种要求。其中一个要求就是要他把所有孩子的情况都跟各自的家长叙述一遍。因为老师白天不能打电话,所以她只能在晚上一一与各位家长沟通,每次一打起来就要打个一小时左右。粗略算下来,如果一个班40个学生的话,这位老师的工作量是多少呢?她至少要打四十小时的电话。


所以在一次家长会上,这个班的副班主任说话了:“这个老师才23周岁,请各位家长想一想,你们23周岁的时候在做什么?现在的爸爸妈妈你们在做什么?这个老师就坐在教室里,从早到晚都要陪伴在孩子的身边。


孩子走了以后要打扫一个小时的卫生。如果孩子拉肚子,这个独生女要给他擦屁股,发生在教室的所有事情都需要这样一个23周岁的年轻小姑娘去面对的。大家能不能给予班主任一些关怀与体谅?”


这难道不是教育的困惑吗?难道教育仅仅是老师的责任吗?家长难道可以将所有的责任都转嫁到我们的老师身上吗?


我认为这些都应该引起我们所有人的反思。(《家校合作是最完美的教育》)


5、


下面我要讲的最后一个故事也许有点极端,但是确实发生过。


如今,北京的教育问题还有一个就是孩子们上学的时间太早了。


故事中的老师就遇到了这样一个孩子。这个孩子每天早上是不来上学的,因为他要睡到自然醒。


自然醒的概念是什么呢?家长给出的答案是八点半到九点半之间。可是学校的时间安排是早上八点正式上课。无奈之下,班主任只得和家长坐下来谈一谈。


谁曾想,家长的态度也很明确:之前的晨诵不会参加,让孩子睡觉是家长的权利,但是如果孩子落课则是老师的错误。


谈话并没有起到作用,这样的情况一直延续了一个学期。在这中间,这个小朋友还曾经遇到过这样一件事情。在我们的趣味运动会上,上场以前家长拿着水瓶,让他喝口水再去。孩子因为怕耽误班里的比赛成绩,并不想这样做。在家长再三地要求下,孩子无助地哭了。


因为他不知道该往前跑,还是听家长的话喝水。还出现过这样一个情况,按照学校的时间安排学生需要在学校吃午饭。这个时候,我们听到了一些声音。有的家长反复强调——我们的孩子不能吃辣的,一点点辣味都不能放。


当班主任苦恼地把这个问题当成一个课题分析的时候,我选择直接与家长面对面沟通:“我们宝贝的孩子,万一将来当了成都的省长和副省长那咱们孩子怎么办?您说该不该让孩子去成都呢?”     (《让孩子享有幸福童年——儿童权利宣言、儿童权利公约》)



6、


以上就是我今天要和大家分享的就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五个教育小故事。也许,这五个故事不能全面地代表目前教育出现的问题,从教育学上讲可能也不一定对。


但是至少可以反映出一些问题与困惑。大多数的家长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都知道要配合学校,或者说和学校一起来做。


那么,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家长到底该怎么办?是一味地推卸责任、放任不管还是盲目跟从?我相信,这些都是值得各位深思的。(《家校合作的方向、关键、边界和三大转变》)


我们说包办婚姻都没有了,那今天我再追问一句,现在有没有包办孩子成长的家长?有没有强势的家长?有没有替代的孩子成长的家长?有没有那么急切,最后急切急切变成了急躁的家长呢?所有的问题有没有对学校的干扰?有没有对今天对教育思考的绑架?我想,其实是有的。


所以回到话题上来,我想说,我们这些家长到底应该做些什么?我觉得观念的转变就像顾老说的,首先要把观念改变,变成理解,变成你和孩子一起成长,变成你跟着国家,跟着这个社会的脚步一起去转变,变成信任,更多地变成合作。也许这是更多家长在我认为最聪明的地方。


7、


作为校长,我每天都会遇到上千万的家长们——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们。我一直在想,我们怎么做更好呢?


第一点,我特别希望我们的家长并不是要配合学校,而是我们共同来营造或者共同去达成一种人成长的基本价值观。(《62条德式教养规则,让孩子更加自律和自由》)


第二,我特别地拜托我们的家长和学校不是甲乙方的关系,也不是敌我矛盾,我们的关系应该是去共同地完成一些任务。


最后一点,我想说的是,我特别恳请我的家长们,教育不是学校一方的事,我们应该共同有公益的情怀。


所以说,朋友们,这就是我的三个建议。这三个建议不仅是我当下的思考,我们也是这样践行的。


我们总觉得一个小学是根的工程,花的事业。我们不需要批判,我们不是理论家,我们不是管理的上级部门,但是我们可以把这些批判建设性的意见拿过来。我们要去建设,我们要去播种,种上最好的种子,给她力所能及的阳光、雨露和水。


其实只要你坚信,相信岁月,相信会改变的时候,你依然可以改变。


[文章来源:网络。以上图文,贵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




《守望新教育》特别链接——


了解和加入新教育实验指南(2018最新版)

与美好相约同行——新教育实验历届年会掠影(2018版)

理想与行动的力量——中国新教育实验掠影

用生命书写,用行动言说——田野草根的实践,生命在场的叙事

行动就有收获,坚持才有奇迹——新教育实验十大行动学习培训参考资料

新教育的精神是什么?——解读新教育精神:理想主义、田野意识、合作精神、公益情怀

新教育,在海门大地上穿行——一个区域如何有效推进新教育实验?

新教育实验十二个标志性项目成果——新教育实验:为中国教育探路

新教育能够提高教育质量吗?新教育实验是怎样促进教师成长的?——新教育实验十问十答

你有多专注,就有多自由

活出你想要的美好

新教育是什么?为什么? 有什么?怎么样?怎么做?——关于新教育实验的50个问答

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新教育实验的核心理念有哪些?

“穿过生命散发的芬芳”——2018新教育实验颁奖盛典:榜样教师、完美教室、卓越课程、 智慧校长、年度人物获奖名单和颁奖词

“我变了,我没变”——2018新教育实验年度人物事迹简介暨颁奖盛典视频

2017年新教育实验大事实事掠影

2017年新教育实验第十七届研讨会年度盛典

2016年新教育实验十件大事        

2016全国新教育实验年度盛典

2015全国新教育实验年度盛

与黎明共舞,与经典相伴,与美好同行——新平台,天天都有新资源,新教育,天天都有新创造

如何实现生命的幸福完整?

......



守望新教育微信号:swxjy_cdq 

守望新教育:聆听大师的教育智慧,分享高人的教育心得,汇聚田野的教育创造,助力有缘的教育梦想。守望新教育:呈人之美,成人之美。守望新教育: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


新教育实验,是一个以教师专业发展为起点,以通过“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构建理想课堂、建设数码社区、推进每月一事、缔造完美教室、研发卓越课程、家校合作共建”十大行动为途径,以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


新教育新在何处?对于我来说,当一些理念渐被遗忘,复又提起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只被人说,今被人做的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模糊走向清晰,由贫乏走向丰富的时候,它就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旧时的背景运用到现在的背景去续承,去发扬,去创新的时候,它就是新的。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