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置顶关注][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守望新教育 守望真善美]
教师不但要是“教的专家”
同时也必须成为“学的专家”
——佐藤学的核心教学思想
都在这13句话里
作者|佐藤学
1、如果不是由学校内部开始进行变革的话,改革是很难渗透到教育一线的。但如没有外部支持,学校改革也同样是无法持续下去的。我将这种内与外的关系称为“学校改革的内与外辩证法”。我们既需要从内到外的改革,又需要从上至下的改革,要双方推进。
2、我们所熟悉的黑板、讲台、学生的课桌向前整齐排列,教师使用粉笔对教科书的内容进行讲解的“同步教学”的课堂形式是以产业主义社会大工厂的生产流水线系统为模型,以“经济效率性”为原理的课堂形态及学习形态。这种传统的“同步教学”的课堂形态如今在欧美各国已被放到了博物馆,他们正在向“协同学习”为主的课堂形态、学习形态转变。
3、“学习共同体”是一个表现学校改革“愿景”的词语。我将“学习共同体”的学校定义为:“学生共同合作学习的场所,教师作为教育的专家共同合作学习的场所,家长与市民共同合作学习的场所”。(《共读、共写、共同生活》)
4、在教学中能否形成合作学习,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尊重每一个儿童的尊严,而教师的经验与学习的理论,教学的技能不过占了三成的比例。
5、我每次到中国的学校观摩课堂,都会觉得老师的声音稍微有点儿大,有的老师因为各种需要,有时还会佩戴麦克风上课,这在日本是看不到的。我们需要培养相互倾听的习惯,建构互相关爱的关系,相互倾听的关系是民主主义的表现,互相尊重、倾听才能构建出民主的学习实体。(《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好的教育” 就是构造“一方池塘”,点燃“一束火焰”,推开“一扇大门”......》)
6、协同学习下的小组学习方法,首先是模仿他人的思考。其次是将其他人的思考作为一个“脚手架”,来达到更高的程度。协同学习有三个要素,一个是符合学科本质的学习,二是构建相互倾听关系,三是设立挑战性课题展开高层次的思考与探究。
7、我个人认为中国小组学习最大的问题就是大家在“互相说”,而不是“互相学”。学习是对未知世界的探索,而“互相说”往往表现为小组成员对其已知事实的阐述。仔细观察“互相说”的小组,你会发现,每位成员讲完自己的意见就没有进一步的思考了,没有高质量的学习了。(《再往远走,我们还会、还能、还要遇到些什么?我们该做、能做、要做些什么?》)
8、“互相教”的关系是单方的权力关系,与此相比,“互相学的关系”是互相关爱的关系,是每一名学生都作为主人公互相合作学习、共同提高的学习关系。“互相教的关系”由独白构成,“互相学的关系”是建立在对话的基础上的。这种对话式的交流以倾听为基础。因此,不建议教师说:“会的同学教一下不会的同学”,应该说“不会的同学问一问其他同学”。不明白的学生的那句“哎,这是怎么回事儿呢?”是学习活动的出发点。
9、21世纪的教师不但要是“教的专家”,同时也必须成为“学的专家”。教师间作为专家互相学习、共同成长的连带关系被称为“同僚性”。教师群体通过课例研究构建出同僚性的那一时刻,也就是“学习共同体”的学校构建成功的时刻。(《真正决定你人生高度的,是你的深度学习能力——深度学习的价值和途径》)
10、教师的成长有作为“手艺人”成长的一面,也有作为“专家”成长的一面。“手艺人的技法”是可以通过对自己的师傅、其他有经验的教师或同事的模仿而获得的。“专家”的学习是以掌握实践性知识与实践性见识为目的,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现的。(《为了成就和成长的教育——万物生长,各自高贵》)
11、要警惕那种虚假的自主和主体,并不是那种热闹的课堂就表示学生学习的主动和深入,也不是那种寂静的学生就表示学习能力弱,而应该从学生的具体表现和学习性格等内在的因素来具体分析,千万不要因为某个学生积极发言了,就轻易表扬,或者某个学生一直默不作声而随意指责和批评。
12、对教师来说,每一个学生的想法和头脑中的表象都相互碰撞、呼应起来的“交响乐”本身,乃是教学的最大妙趣之所在。通过“交响乐团”式的教学,每个学生之间富有内涵的相互学习是否能够开展起来,与教师是否能够尊重每个学生微妙的个别差异,是否能够洞察其差异之间相互学习的可能性是分不开的。
13、在课堂中,倘若局限于“同步教学或是个别学习”的二元对立的图式,课堂改革是难以充分地推进的。在课堂改革中,最重要的课题不在于“同步教学或是个别学习”,而在于小组的“合作学习”。(《为孩子重塑课堂——学校改革的核心:课堂转型》)
佐藤学来了,他带来了什么?
作者|佚名
来源|浙江教育报
佐藤学,全球学校教育最有影响力的研究者之一,日本教育学会前会长,现任日本学习院大学教授、东京大学名誉教授、美国教育学术委员会会员。
作为“行动的研究者”,他遍访日本全国各地学校,深入课堂,与教师一同研究教学,构建起日本全国性的“学习共同体”。三十年如一日,每周至少两天深入学校,扎根中小学实地观察。目前,佐藤学教授已到过3500所以上的各国学校,听了1万多节课。他在世界各国讲学,并推动众多国家和地区进行“学习共同体”的实践,受到教育工作者的广泛欢迎。
宁波市海曙外国语学校,5年来依据佐藤学“学习共同体”的理论,进行了协同学习教学改革实践。学校“微型学习共同体”(简称“微共体”)协同学习改变传统以“教师讲”为主要教学手段的课堂模式,通过学生多人协同学习的模式,引导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同时,也引导教师在校本研修中结成微共体,基于身边的案例和问题,开展研讨,促进成长。不久前,该校邀请佐藤学先生来校访问。其间,佐藤学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
学习以倾听为基础
以对话为手段
佐藤学出示了两张照片,分别拍摄于日本东京和韩国首尔的中学,图片上是不少学生趴在课桌上睡觉的情形。据此,佐藤学先“自黑”了一把——“讲演是无法使学校真正发生改变的,即使我走过全世界几千所学校,一直致力于学校教育改革的研究,也无力以讲演改变教育现状,唯有学校内部真正发生的改革才可能有效!”佐藤学提到一个有趣的现象:学校领导的嗓门往往都很大,要强调自己的见解,但他们的话却常常没人听,变成自娱自乐的独白。教师也一样,大声训导,却无法走进学生的心。学生也是一样,善于倾听善于思考的学生学习潜力更大。
佐藤学强调,学校的教育文化体现在协同学习中,能给学生真正成长的是他们的同伴,在同伴的支持和引领之下,即使学习课题很难,也有可能实现:让所有的学生都成为学习的主人,并全神贯注地投入,没有一个学生被排除在团体之外。他在海曙外国语学校的课堂上,就发现了这样的现象,有一个孩子,在听语文老师讲授的时候,并没有真正参与学习,目光是涣散的,可是一到小组讨论研究的环节,他却实实在在地参与其中,还能发表见解。
他告诉在场的教师:学习是与自己、与他人、与客观世界的相遇和对话,通过和别人的合作,多样的思想得以碰撞,自己的思想才能得以产生和雕琢。学习是从已知世界出发,探索未知世界之旅;是超越既有经验与能力,形成新的经验与能力的一种挑战。明白了这一点,就会懂得,已经理解的东西即使滚瓜烂熟,也不能称之为“学习”。要让学习真正地发生和实现,与人合作,是学生必备的学习能力。
小组学习不是“相互说”
而是“相互学”
有位教师说,教师们教书教得久了,会特别在意孩子们举手发言这件事,生怕在自己的课上出现冷场,尤其是在公开课上,如果孩子们不举手,会觉得气氛尴尬。佐藤学说,要让学生永远在前台,教师要做个“透明人”,站在学生身后帮助学生成长,学习可以是静静的,在小手林立的热闹课堂中,学习不一定真正发生。
走进一些课堂,常常会看到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学生们分工明确,每个人只完成自己承担的一部分学习任务。小组学习容易流于形式,变成各组员轮流表述自己的想法,而不是通过交流,在别人思考的基础上建立起属于自己的思考。对此,佐藤学表示,课堂上需要积极讨论,也需要静思默想。真正的学习是协同学习,它包含三个因素:相互倾听、有挑战性、符合学科本质。小组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在“相互学”中促进彼此思考,不能变成了“相互说”。孩子们说的形式可以是“你是怎么想的?我是这样想的……”“我觉得你说得有一点问题,比如……”这样的看上去没那么顺畅的小组讨论,才是真正有意义的学习。
佐藤学研究了世界各国的小组学习,发现小学低幼年级最好两人一组,小学中高段以上4人小组最容易产生平等学习的氛围。中国课堂常见的6人小组,佐藤学并不赞同,他说这来自苏联的教学模式,但效果并不好,常常会产生被忽略者。
相互倾听是一种最好的学习方式。也许,自我意识强、特别踊跃的孩子爆发力确实不差,但善于倾听、善于思考的孩子学习后劲无疑是更强的。在这样的教室里,喃喃自语和互相交流是无痕地融合在一起的,每一个人的声音都值得关注,每一个人都得到了尊重。
打开教室门
一起自由成长
关上门上课,是教师们惯常的模式,有人来听课,总会有些不自在。教师们习惯性地将门关上,自以为求得一方清净的教育小天地,更不习惯于让别人推门来听自己的课,怕露怯、怕出丑、怕技不如人……在这样的自我禁锢中,与真正的“分享式学习”渐行渐远。佐藤学从教育的公共性这一点来考量,认为教师之间要互相学习,而不是互相批评。“作为教师,你个人再优秀,不向别人开放你自己的教室,你就不是公共教育中的教师,你是把学生当成你的私有产物了,你是把教育也当成你的私有产物了!”的确,开放的教室就如同教师们开放的心,代表着悦纳、包容、成长。
“什么样的魔力可以让课堂充满生机?答案就是‘高质量的协同学习’。协同学习对教师教学素养、个人学养的要求更高,教师的持续学习与成长显得尤为重要。”佐藤学说。
佐藤学的书里有一个词“润泽”,在润泽的教室里,教师和学生都不受主体性的束缚,大家轻松自如地构筑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构筑着一种基本的信赖关系,润泽的教室实现了人性的舒展,让各种各样不同的孩子生活学习在一起,一起成长,一起提升。在这样的教室里,教师和那些听课的教师也在自由成长。
守望新教育:聆听大师的教育智慧,分享高人的教育心得,汇聚田野的教育创造,助力有缘的教育梦想。守望新教育:呈人之美,成人之美。守望新教育: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
新教育实验,是一个以教师专业发展为起点,以通过“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构建理想课堂、建设数码社区、推进每月一事、缔造完美教室、研发卓越课程、家校合作共建”十大行动为途径,以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
新教育新在何处?对于我来说,当一些理念渐被遗忘,复又提起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只被人说,今被人做的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模糊走向清晰,由贫乏走向丰富的时候,它就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旧时的背景运用到现在的背景去续承,去发扬,去创新的时候,它就是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