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长翅膀的课程——在新教育中成长的“向日葵班”

宋继东 童喜喜 守望新教育 2019-11-24

[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守望新教育 守望真善美]


在新教育中成长的“向日葵班”

作者|新华社记者

来源|新华网 


新华网北京6月22日电 今年,有这样一个班的学生圆满地完成了他们在小学的六年学业,六年来,全班学生共阅读各类书籍累计达17万字,撰写诗歌5422篇,撰写日记共7603篇,全班同学共计作文6988篇,他们就是首都师范大学附属小学的“向日葵班”学生。


“向日葵班”是北京市海淀区推进新教育实验的一个典型代表,新教育实验是一个以教师专业发展为起点,以通过“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构建理想课堂、建设数码社区、推进每月一事、缔造完美教室、研发卓越课程、家校合作共建”十大行动为途径,以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一间小教室,十个大行动》)


新教育十大行动以“营造书香校园”为首,因而“向日葵班”一直力推全学科阅读,老师们所做的工作或是以阅读为基础,或是紧密围绕着阅读,或是依靠阅读的形式,将阅读落实到每一门课程当中。



据了解,这个班里的很多孩子都撰写了小说与诗歌,其中不少发表在《中国青年报》《十月》等报刊上,拥有自己的个人作品集。庄子悦同学说,“自一年级起,我们班就品诗、读诗,经过日复一日的积累,我在四年级的时候出了一本诗集《向日葵·爱》,这本书里,有思乡的情怀,有异想天开的梦境,有童年的欢笑,我相信,当我长大再翻阅这本诗集时,也一定觉得特别美好。”李江浩同学同样喜欢文字,小学阶段,他已拥有25万字的习作,自三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老师要求每个学生练写一篇小说开始,小说创作便成为李江浩最喜欢的课程,2017年12月,他完成了自己的第七部小说《厨神》。


“向日葵班”的班诗也是自己创造的。班主任郭丽萍介绍,六年里,向日葵班总共经历了两次班诗创作活动,一年级时创作了《向日葵·爱》,从一年级读到三年级,四年级的时候继续创作班诗,42名同学创作出40首班诗,庄子悦的《追梦》脱颖而出成为班诗。“向日葵班”的毕业典礼上,郭丽萍老师带领她的“向日葵班”的“小葵花”们以生命叙事的形式展示了他们六年的成长与收获。(《如何缔造一间完美的教室?——守住自己的教室》)


知心姐姐卢勤在观看完生命叙事后说到,幸福在哪里?在我们学生“太好了”的心态中、在“我能行”的自信中、在“你真棒”的悦纳中、在老师们“我帮你”的爱心中。



“向日葵是一个符号,是一种精神的象征。”“要把最美好的东西给最美丽的童年。人生其实没有多少个6年。小学阶段的6年是我们人生最重要的时光。你们已经学会了基本的学习方法,学会了基本的生活技能。这个时候,即使命运把你们抛到任何一座荒岛,你们也应该能够坚强地生存与生活。”新教育发起人朱永新对孩子们说。


首都师范大学附属小学校长宋继东在致辞中表示,新教育激发了教师的职业热情,丰富了学生的校园生活,让师生在共读、共写、共演中逐渐过上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虽然学生即将面临毕业,但他坚信新教育的精神会继续为他们输送能量。海淀区教委副主任赵建国表示,海淀区将继续坚持推动新教育实验,深入开展阅读研究,延伸阅读概念,让阅读成为一种信仰,成为师生的一种日常生活方式。(《期末来临,@ 校长、老师和父母们——你计划怎样评价孩子?为每个孩子的生命颁奖!》)



《长翅膀的课程》推荐序二


相信种子,相信岁月

作者|宋继东


宋继东,首都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党委书记、校长。


时光的齿轮转动不息,春去春来间,新教育实验已经在我校萌 芽、开花。如今,向日葵班的小葵花们也已悄然绽放。迎着朵朵葵花 的笑脸,我的心底升起层层暖意,庆幸于童心与新教育的相逢,喜悦 于师生的成长,感恩于岁月的厚待。


一间小小的教室,一位执着、智慧的教师,一群童真、活泼的 孩子,在激情昂扬、轰轰烈烈地创造着他们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如 果有什么能够证明幸福的存在,那么“人人课程”必将是其中一个动 人的凭证。对教育本质的探寻、对人生幸福的追求、对学生终生发展 的期盼共同孕育了多彩缤纷的 41 门课程:主持、写作、机器人、围棋、 茶道、舞蹈......每一个怀抱梦想,拥有童心的孩子都能够在课程中找 到心中所爱,实现快乐生长。


从懵懂的种子萌发为稚嫩的幼苗,再到耀眼的绽放,小葵花的 成长离不开郭老师的精心照料,也离不开“人人课程”的百般滋养。 转眼,小葵花们已升入六年级,即将开始新的旅程。面对离别,我在感伤之余更多了期待,期待小葵花们带着一身的光芒与美好走向更广 阔的天地,创造更多的精彩。


童言至真,童心至美。本书以童言为主体,从儿童视角出发, 记录了小葵花们在“人人课程”中的所思所得,每一篇文章都饱含了小葵花们在成长中的苦与乐。所幸孩子们都跨越了心中的屏障,迎来了绽放的璀璨。品读小葵花们纯真的话语,细味他们成长的足迹,我再次想起了梭罗的那句话:相信种子,相信岁月。


相信种子,相信岁月。葵花朵朵,兀自绽放。


(宋继东 首都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党委书记、校长)



《长翅膀的课程》推荐序一


翅膀的力量来自每一根羽毛

作者|童喜喜


童喜喜,儿童文学作家、喜阅会联合创始人、新教育研究院副 院长


同样为人,人和人千差万别。同为课程,课程和课程也各不相 同。好的课程是一双翅膀,能够让人以精神的力量腾飞,在现实的高 空飞翔。


不好的课程就像一块石头,表面上是为生命奠基,其实耗费了时 间,又浪费了精力,进行着无效的积累,甚至让生活变得沉甸甸的。


如果说一个好的课程是一双翅膀,那么,组成这个课程的各个 部分,当然就是一根又一根羽毛。


《长翅膀的课程》一书,从一个特别的角度,从一群儿童的眼 中,让人们看见了翅膀的力量。作为这本书成形的六年见证者,我更 为感慨的是,幕后来自每一根羽毛的力量。



首先,最核心的力量,当然来自郭丽萍老师。


丽萍老师是一位普通又不普通的老师。说普通,是因为她起点 普通,在开展新教育实验之初,在各方面的积累都和一般的一线老师 差不多。说她不普通,是因为她的确具备许多老师并不具有的特质:她真诚地喜爱孩子,把孩子视为平等的伙伴;她踏实地践行理念,把 越来越多的人深度吸引到课程之中;她温和又有韧性地坚持,让一个 又一个日子积累成日复一日的水滴石穿......


我还记得在丽萍老师的教室里听课,她把讲台留给了学生,自 己坐在台下,笑得像个孩子。黑亮的眼睛,灿烂的笑容,朴素、真诚 又热情的谈吐,这样的丽萍老师,就像一轮小小的太阳,和一群人齐 心协力走过不平凡的六年,创造了向日葵班的故事。



在这群人中,最根本的力量,来自新教育实验发起人朱永新老师。


新教育实验是一项特别的行动研究。以研究促进行动,又以行 动推动研究,在致力于整体的理论体系架构之上,具体细微地深入各 个课程之中。因此,朱永新老师在进行理论研究时,特别注重到一线 了解最为原生态的教育实践,作为自己理论研究的源泉。


为了在繁忙的本职工作之余,能够更好地汲取这些更为复杂与 鲜活的一手资料,朱老师做过很多努力,无论是参加各种新教育会议 时的聆听和记录,还是走访新教育学校时的深入调查。还记得,在 2016 年 6 月,他邀请全国各地的优秀一线新教育老师到北京,围绕新 教育做报告研究,组织开展了小型内部叙事会。虽然这个举措因故未 能持续,但相关尝试却一直没有停止过。


向日葵班,则是朱老师深入一线的诸多尝试中一次成功的尝试。 在他和宋继东校长的商议下,诞生了这间以新教育实验为特色的教室。借身在北京的地利,朱老师六年跟踪这间教室,参加了所有的学 期庆典和重大活动。后来,他还和郭丽萍老师结为师徒,更为严格地 督促她成长。



同为向日葵班的缔造者,宋继东校长提供的是最大的支持。


早在向日葵班诞生之初,为了能集中精力安心做好班主任的工作,郭丽萍真诚向宋校长提出请辞学校中层管理职务,宋校长先是震惊后是感动,反复考虑之后,同意了她的请辞,支持她只担任班主任,完完全全在教室里扎根。


其后,从课程的研发到课程的实践,到课程的总结与提升,在 这个过程中,仅从我所知的诸多故事中,了解到宋校长在课程研发时 从儿童心理学上给予点拨,在课程实践中从时间上给予方便,在课程 总结时从经费上给予支持,可谓不胜枚举。


我曾经忍不住当面问宋校长:如果所有老师都要求得到这样的关照,怎么办?


我的问题让宋校长高兴得大笑:“只要有老师愿意像丽萍老师这 样工作,我求之不得,全部支持!”宋校长告诉我,他对这间教室的 关注与支持,目的正在于以一位老师激发更多老师,以一间教室影响 更多教室。

 

宋校长的这招“千金买马骨”之计,颇见成效。正是在这样智 慧的努力下,从向日葵班结出的新教育之果,已经成为全校的新教育 种子,正在播撒到其他班级。



当然,最重要的助力来自学生父母。


我常常说,孩子像一棵树,根扎在家庭教育之中,枝干长在学 校教育之中,成绩只是结出的果实。如何扎根和如何施肥浇水,不同 的侧面,同样重要。


新教育实验中,特别强调家校共育的力量,强调教师与父母携 手成长。在向日葵班里,所有孩子的成长,最后都与父母的力量有 关。父母的起点也各不相同,不可能每位父母都以同样大小的力量支 持孩子成长。有许多父母,在这六年中,自身也在不断成长,成为老 师的助手、孩子的榜样。

  

还有一种最特殊的力量,来自社会。


比如,我所知道的著名教育专家冉乃彦老师,就与向日葵班保 持长期互动,给予各种支持。


比如,我了解到,首都师范大学的团队,一直在为这所附属小 学提供各种各样的智力资源。向日葵班的成长也得益于此。


  

我最熟悉的社会力量,当然是“新教育种子计划”公益项目。


这是朱永新老师和我在 2010 年 11 月 29 日共同启动的一个公益项目,致力于以长期跟进的方式,为教师成长提供全方位支持。丽萍 老师正是新教育种子计划里的一名种子教师。我和她的相识,就缘起 自种子计划。


这些年来,种子计划举办了各种网络分享、研讨,在全国各地 举行了各种线下培训,这一切都在为包括丽萍老师在内的所有种子教 师,持续提供养分。种子计划“心为火种,生生不息”的精神,也在丽萍老师和诸多种子教师的言行中得到了生动的诠释。 毋庸讳言,在新教育种子计划里,郭丽萍老师的确是得到额外 关注的老师。因为北京的新教育种子教师并不多,新教育种子计划项 目总部又在北京,在丽萍老师一次又一次邀请下,我和种子计划导师 团的导师伙伴们,如新教育种子计划首席培训师郭明晓、新家庭教育 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蓝玫、新阅读研究所执行所长李西西等,都成为向 日葵班的常客,不仅参加庆典活动,更走进教室,深入课堂,从研讨

已有课程到指导新的课程,一路同行。 除了导师团成员,还有许多同为种子教师的伙伴,如“中国好教师”奖获得者西安种子教师胡盈、同在北京的种子教师杨海荣等 人,也都走进了向日葵班,互相切磋,互相学习。


教育是慢的艺术。教师成长更是如此。在这样的长期跟进中, 丽萍老师成长逐渐加速,团队对她的信任与欣赏也与日俱增。新教育 种子计划举办培训活动时,她也成为我们邀请的讲座嘉宾。还记得在 河北一个偏远县城举行“新教育晨诵”专题培训时,她的讲述真实动 人,让一线老师们十分动容。



新教育种子计划的全方位服务,让全球各地许多一线教师受益, 丽萍老师也是其中之一。比如种子计划会指导种子教师写文章,甚至 协助优秀种子教师出版专著。丽萍老师已创作的三本书中,有两本书 都出于新教育种子计划的团队助力。


和许多热爱教育、勤奋耕耘的一线老师一样,丽萍老师积累了大量的精彩教育素材。但是,她的苦恼也和其他老师一样,因为素材 太丰富,难以取舍,提炼成文。


于是,我们在咖啡馆里,研讨出了《一间小教室,十个大行动》 的书名和结构;我们在宾馆里,研讨出了这本《长翅膀的课程》,逐 一回顾列出各个课程名称......接下去,足够丰厚的生活积累,让丽 萍老师每次都能游刃有余地完成书稿。正是在这样一次又一次的深入 研讨中,我也产生了记录的兴趣,为向日葵教室写下了长篇报告文学 《教室里的幸福火种——北京向日葵班教育叙事》,即将出版。外人 难以感受,我却早已深知:从向日葵教室窥一斑而见全豹,全国各地 千余种子教师的教室里,绵延的是燎原之火。



小教室,大乾坤。各种合力,给教育无限动力。所有力量,最 终汇聚到孩子身上,凝聚为课程的翅膀,带着孩子们飞翔。


归根结底,课程的目标,是由外而内,最终实现一个人的自我 教育。这一点在向日葵班的孩子们身上,表现得非常明显。正是因为 有这种源自儿童内心的“我要学”“ 我想学”的力量,小向日葵们这 六年中的拔节,才取得让所有人惊叹的结果。更重要的是,他们并不 是其中某个或几个出类拔萃,而是整体获得了极其显著的成长。显而 易见,这成长的养分,来自高品质的新教育课程。


这些年来,在全国、全市与海淀区的各类竞赛中,全班 40 名同 学中涌现出 30 名获奖者,荣获市级、国家级奖状及证书 56 张;丽萍 老师的教学研究同样成绩斐然,她的教学论文荣获北京市基础教育科学研究论文一等奖。最有趣的是一次海淀区诗歌朗诵比赛,从接到 通知到参赛,准备时间一共只有四个多小时,丽萍老师抱着学习的 心态,硬着头皮带着孩子们参加了这次比赛,没想到拿了全场朗诵类 节目的最高分。回头再想,这次功夫在诗外的收获,恰恰是全班根据 “擦亮每个日子,呵护每个生命”的新教育晨诵课程理念,每天开展 新教育晨诵,聚沙成塔的结果。


没有人可以预言未来,但是,这些小小向日葵,分明在创造未 来。还记得,我在许多场合读到小向日葵们创作的作品,无论是诗歌 还是小说,无论是一篇文章还是个人作品集,他们纷纷在自己的署 名前加上两个字:中国。我期待并相信,这群由丽萍老师汇聚众望培 育的孩子,以及全国各地城市乡村里更多新教育种子计划参与者们正 在培育的新孩子们,将在成长的天空继续翱翔,在明天创造出新的辉 煌,同时也创造中国美好的明天。


(童喜喜 儿童文学作家、喜阅会联合创始人、新教育研究院副 院长)




《守望新教育》特别链接——

[新教育真教育]

        

了解和加入新教育实验指南(2018最新版)

与美好相约同行——新教育实验历届年会掠影(2018版)

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新教育实验的核心理念有哪些?

未来不是我们要去的地方,而是我们正在创造的地方

新教育的魅力,到底何在?——对于新教育,我有很多的话想说

新教育实验十二个标志性项目成果——新教育实验:为中国教育探路

只有走进,才会发现

与美好相约同行——新教育实验历届年会掠影

十年坚守:开一朵属于自己的花

十年:修炼、深耕与传扬

新教育实验|如何营造书香校园?

一朵具体的花,远胜过一千种真理——榜样的力量

新教育能够提高教育质量吗?新教育实验是怎样促进教师成长的?——新教育实验十问十答

你有多专注,就有多自由

活出你想要的美好

新教育是什么?为什么? 有什么?怎么样?怎么做?——关于新教育实验的50个问答

2017年新教育实验大事实事掠影

2017年新教育实验第十七届研讨会年度盛典

2016年新教育实验十件大事        

2016全国新教育实验年度盛典

2015全国新教育实验年度盛

与黎明共舞,与经典相伴,与美好同行——新平台,天天都有新资源,新教育,天天都有新创造

如何实现生命的幸福完整?

......



守望新教育:聆听大师的教育智慧,分享高人的教育心得,汇聚田野的教育创造,助力有缘的教育梦想。守望新教育:呈人之美,成人之美。守望新教育: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新教育实验,是一个以教师专业发展为起点,以通过“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构建理想课堂、建设数码社区、推进每月一事、缔造完美教室、研发卓越课程、家校合作共建”十大行动为途径,以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


新教育新在何处?对于我来说,当一些理念渐被遗忘,复又提起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只被人说,今被人做的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模糊走向清晰,由贫乏走向丰富的时候,它就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旧时的背景运用到现在的背景去续承,去发扬,去创新的时候,它就是新的。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