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一生只做一件事——从极简到极致

谢冕 等 守望新教育 2021-10-25

[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守望新教育 守望真善美]


专注是一种智慧。专注一件事,砍掉多余野心,让目标变得少而重要,掘井及泉,精益求精,将这件事情做到极致,时间会给你要的回报。(《在行动中研究,在坚守中创新——2018年新教育实验大事实事掠影》)


一生只挖一口井,一生只做一件事

作者|宇航人 


世界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一生只做了一件事,那就是研究昆虫。一次,一位青年苦恼地对他说:“我每天不知疲倦地把全部精力都花在了我爱好的事业上,可结果总是收效甚微。”法布尔称赞他是一位献身科学的有志青年。这位青年听了法布尔的赞许,兴奋地说:“是啊,我爱好科学,也爱好文学,对音乐和美术也很感兴趣。我把自己几乎所有的时间都用在这些爱好上了。”法布尔明白了问题的症结所在,从口袋里拿出一块放大镜,把阳光聚焦在一个点上,然后对青年说:“试着把你的精力集中到一个焦点上,就像这块放大镜一样。”法布尔正是把自己的时间和精力都聚焦在研究昆虫这个点上,所以才有了昆虫学方面卓越的成就。(《用行动和坚持赢得梦想——瞎忙的老师和高效的老师啥区别?这九张图说明白了!》)



无独有偶,法国大画家雷杜德一生只画玫瑰,任凭环境如何变化他都心无旁骛。他一生记录了170多种玫瑰的姿容,组成了《玫瑰图谱》画册。雷杜德把画玫瑰这件事做到了极致,他画的玫瑰成了画中的极品,无人能够逾越。 



新东方英语培训学校的一位教师在课堂上讲过这样一段意味深长的话:将小小的汉堡做到世界各国的人都爱吃,就是麦当劳和肯德基;将一瓶汽水卖到世界各地去,就是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将英语培训班做到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就是新东方。易中天对《三国演义》研究了20年,结果写出了《品三国》,发行了200万册。相同的道理,如果一个人把《资本论》研究20年,一定会成为大哲学家或者大经济学家。其实,抓住一个问题十年不放,就会成气候。就像你不断挖掘一个地方,时间长了,挖得又深又广,即使没有挖到水,但天上下的雨自然水到渠成。


人生面对无数的选择与诱惑,与其在不断的选择中蹉跎人生,还不如一生只挖一口井,瞄准目标不动摇,用一辈子的时间做好一件事。(《每一个普通的改变,都将改变普通——行动就有收获,坚持才有奇迹》)



一生只做一件事

作者|谢冕


谢冕,著名诗人、学者、北大博士生导师、中国当代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学术委员会主任、全国写作水平测试专家委员会主任。


前些日子,谢冕出版了《花落无声——谢冕自述》。其实对于这本书的编写,谢冕一开始是拒绝的。他不愿意写传记式的东西,尽管很多人都这么做。他说:“我的人生基本上很平淡,轰轰烈烈的人有的是,我不值得谈。”


所以有关自传,自己写或别人写,谢冕一概拒绝。更何况主编柳鸣九将这套书冠以“思想者自述文丛”。“我不是思想者,我基本上没什么思想。”谢冕笑了,既是北大同学,盛情难却,只好就请中国社科院文学所研究员刘福春帮忙,勉为其难出了“谢冕自述”。(《做"目中有人"的老师——学做人师,一定要让自己精神成长起来、丰富起来!》)


喜爱“二十岁教授”的称呼


谢冕很喜欢封面的照片,因为显得“年轻”。的确,不喜欢唱老歌,不喜欢说旧事,也不喜欢絮絮叨叨。他喜爱“二十岁教授”的称呼,欣赏“老顽童”的谑称,但他不是浅薄的乐观主义者,因为他对世间的苦难早已洞彻于心。采访谢冕是在首都师范大学诗歌研究会主办的“百年新诗与今天”的会议期间。


席间刘福春大谈由谢冕老师发起的“馅饼大赛”,固定的比赛地点是昌平太阳城里的馅饼店,活动已办了三四年,饭店老板一看一行几十人很高兴,但上桌之后这帮人只点馅饼、胡辣汤和大蒜。据说谢老师的最高纪录是吃了八个半,北大教授洪子诚老师也参与其中吃了六个,得了“新秀奖”,赛过之后再也不肯吃馅饼。


我只在《我所理解的北大精神》(中国工人出版社)中看到谢冕建立“批评家周末”文艺沙龙持续了十几年,没想到坊间流传更广的是“馅饼大赛”。我们从这一几无思想和学术含量的话题说起,回忆这位学者、诗人执着坚忍的风雨人生。


因为我有信仰、有勇气


小时候,谢冕家里很穷。学生假期都要郊游。他交不起钱,衣服很破,也没有路费,又不能和家里说,就借口生病不去。他在家里读白居易的诗,借此忘记外面的痛苦。所以,在谢冕的回忆里,诗歌给他最初的安慰就是这样,可以使自己在痛苦的时候很富有。


“我在学校成绩平平,数理化都不好,就是偏向文学,作文经常得到表扬,喜欢写诗,学何其芳、林庚、徐志摩、戴望舒,和同学们你写一句我写一句唱和诗歌。功课没学太好,诗歌的爱好与日俱增,1948年底就开始发表作品。”谢冕喜欢诗,曾梦想过做诗人。然而命运却把他带向了另一条道路。


当时,谢冕所在的学校学费,是要求交百十斤大米。他的学费靠两个人,一个是小学老师李兆雄,他哥哥是三一学校的校董,在他的帮助下谢冕可以被减免三分之一的大米;一个是姐姐,变卖嫁妆和首饰资助谢冕。他读完高一,再开学,就快到十八岁了。


那年暑假,福州解放,部队进来了。8月的福州非常热,又是雨季,可是这些士兵携带着自己全部的行囊和武器,也携带着泥泞和汗水,甚至还有血迹,就这样和衣睡在大街上。谢冕被感动了,先前所知道的光明也好,理想也好,希望也好,都是抽象的,都不及他在福州街头目睹的这一幕。他跟着学校带着水慰问部队。后来部队到学校动员,希望知识分子能加入进来,谢冕没有征求父母意见,下定决心从军。


在部队的六年,行军、训练、守备、修工事、备战,都是生死攸关的,谢冕曾经害怕过,但是没有退。他暗下决心,无论如何不能违背初衷,一定要坚持下来。“我在军队的最高级别是副排级。现在看副排级不算什么,但在连队是很大的官,让很多连队干部战士看了眼红。一些参加过上海战役、淮海战役的战士连班长都没能当上。”谢冕在部队的大部分时间都生活在基层连队,而且都在海岛驻防。他的很多知识分子的习惯,在这段时间都改掉了。


在前行的军队中,中间是汽车,左右是步行的士兵。其中就有十七岁的中学生谢冕。在1949年9月16日的《星闽日报》上,他以谢鱼梁为笔名,发表《我走进了革命的行列》:“我并不孤独,因为,我和人民生活在一起。我也不会失望,因为,我有信仰!我有勇气,所以我能够毅然地向前走去。”


谢冕的军队生涯并不长,在正式实行军衔制之前,他奉命复员。


从诗歌爱好者成为研究者


在等待民政局分配工作的时候,谢冕复习了高中的全部功课。他向张炯(著名评论家,当时在福州第十兵团)借了高中的课本,前后只学了三四个月时间,7月高考之后上了北大。三个志愿中,谢冕的第一志愿是北大,第二志愿是北大,第三志愿还是北大。


北京大学,带给谢冕的是民族忧患的心理遗传和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使命感。从蔡元培到马寅初,其间有着一长串闪光的名字。谢冕为能置身他们生活的环境和氛围而庆幸。


在北大中文系,谢冕参加了北大诗社,后来编《红楼》,是诗歌组组长。大三时,他和孙绍振等一起写作《中国新诗发展概况》,这是谢冕从鲁莽幼稚的诗歌爱好者转变成一个研究者的重要转折。


“当时从北大图书馆拉了一面包车的书集中阅读,我们通过阅读这些原始材料,为写作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基础,也培养了阅读兴趣。在这之前,不仅是我自己对新诗的认识是局部的、碎片化的,就是学术界也没有一部新诗的历史。我们想通过自己的努力,通过大量史料的阅读,从整体上进行一次历史的梳理。”谢冕说,不论经历多大的挫折,他都不曾放弃文学和诗歌。


“它已经与我的生命融为一体,它是我的信仰。”真正属于谢冕的青春是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的。尽管这时他已人到中年,还是真切地感到了头顶那一轮崭新太阳的明亮。


主张多元的文学写作


1980年5月7日,谢冕在《光明日报》发表《在新的崛起面前》,在诗歌界引起很大反响。他说,自己看了年轻人的诗歌,满心欢喜,知道这是诗歌的希望。


诗歌的泰斗人物,包括艾青、臧克家、绿原对此都反对,但谢冕是按自己的感觉说话,认为应该写这样的文章。这也和北大有关,本来讲究学术的独立,不受任何影响。朦胧诗从地下发展到表面,很多人认为是古怪诗。谢冕也是不赞成诗不让人懂的,但他主张应当允许有一部分诗让人看不太懂。世界是多样的,艺术世界更是复杂的。即使是不好的艺术,也应当允许探索。风潮过去后,大家都说朦胧诗是好的,而且朦胧诗推动了我们现在诗歌的发展,改变了原来诗歌的格局。


一直以来,谢冕都认为,文学的爱好与写作是多元的,应尊重各种写作、各种流派、各种主义,只要是对文学做出了贡献的,都应尊重,不应固守一隅。另外,文学工作者应尊重作家和诗人表达自己的愿望和感情,选择写作方式。这是非常重要的。作为北大教育者,他始终秉承学术自由、思想独立。“我在从事诗歌批评或文学批评中,表达意见或写文章都是这样,我尊重每一个作家的自由创作,不因为我个人喜欢什么或不喜欢什么影响判断。我主张宽容。”谢冕说。


谢冕曾经走在中国当代文学评论界的前沿。张洁的《从森林里来的孩子》发表于1978年7月《北京文艺》,他在第10期就写了评论《迟到的第一名》。但是显然他在新诗理论研究上的建树的光芒遮蔽了其他。


一生都是“诗歌的义工”


作为北京大学知名教授,谢冕讲课肯下功夫备课是颇有口碑的。“很多人不知道老师有多苦。和古代汉语不同,教当代文学,为了讲一堂课,看材料,写稿子,单备课内容就是一万多字。”谢冕说,当代文学日新月异,是一门不断“生长”的学科,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之后,创作自由度增大,有关出版物和文学资料“泛滥成灾”。谢冕特别苦恼,也做不过来,就不做了。文学史研究和文学批评的开展,其基本法则是“减法”而不是“加法”,必须不断地从那些混合状态中选择有价值的东西。这些工作的难度,不身临其境往往难知其艰苦。


诗歌评论则是谢冕一直坚持在做的事。他精力比较好的时候,一年写一篇综合的评论。“我一路跟踪,和新诗创作保持亲密的接触和联系,不离不弃,在诗歌现场随时进行归纳和总结,用了很多力量。我是诗歌的义工。在一路跟踪的同时,对年轻的诗人诗歌推荐、评论,有的没太多意义,但耗费了不少精力。”谢冕说,一个人一生只能做一件事,杰出的人例外,比如王国维和闻一多。他们做的学问太大了,王国维从甲骨文一路研究下来。闻一多从《诗经》《楚辞》《庄子》到图章、画画都很精通,太了不起了。一般的人只能做一件事。“我一辈子只做文学,文学只做了诗歌,诗歌只做了新诗,新诗只做当代诗。我的才华可能在别的方面,我对园林、对服装、对饮食等都有兴趣。几十年过去了,我只做了一件事。”


一生只做一件事,

从极简到极致

来源|视觉志


你觉得人生最酷的是什么?


很小的时候,我们可能会迷恋一阵所谓“叛逆”的时光。


渴望摆脱枯燥而乏味的生活,那些能把骰子摇的很帅气的、把酒瓶晃的叮当响的、那些纹身的、抽烟的、不可一世的人,成为了我们心目中最酷的对象。




后来有一天,当我们也学会了这些,却发现做到这些事,其实一点难度都没有,只要你愿意,就可以马上就做。


而成长之后才发现,更酷的应该是那些不容易做到的事


读书、赚钱、专业研究……这种在常人看来很无趣的事,成为了难度最大的挑战。突然发现,这些领域能做到最好的人,慢慢变成了最酷的人,而这恰巧石我们当年不屑去成为的“自己”。



这个世界有太多特立独行,富有才华的人,而这其中,只有少数人能够保持住风格,在自己坚持的路上一直到专业、到极致……


人生最酷的,不是放纵自我,而是约束自己。一生只做一件事,承载住岁月的反复,孤独而勇敢地坚持着。 



杨福东中国当代最受国际瞩目的影像艺术家之一


卡塞尔文献展的《陌生天堂》令他在国际艺术界声名鹊起、《竹林七贤》更是成为影像艺术史的经典之作。



杨福东作品《竹林七贤》之五 剧照


一个拥有极高艺术天分和感知里的艺术家,也同样是一个懂得坚持的人。曾有者问及他从事摄影艺术初期的辛苦,杨福东只是笑笑:“那不叫苦啊,那是你活该,你愿意做这个事儿。想做的事,就别嫌苦,也别老叫。但凡想做点事的人,肯定要有坚持的态度。”



自学摄影,经历了反复的试验和挫折,但随着拍得越多,对摄影机就越有感觉。从一个不羁的热爱艺术的青少年,成长成为史上第三位入选古根海姆Hugo Boss当代艺术奖的华人艺术家。



劳斯莱斯汽车与杨福东合作艺术短片《愚公移山》拍摄现场


艺术需要惺惺相惜,完美极致也需不断追求。在这种融汇下,杨福东受到邀请,为劳斯莱斯汽车艺术项目打造出了全新艺术作品《愚公移山》。


《愚公移山》的灵感源自一个古老的传说,人称“愚公”的老人穷其一生力图移走大山。



46分钟的黑白电影,展开了对人性和不断变化的价值观的诗意反思。重新解读了这则有关毅力和信念的中国神话传说,将人们自幼熟知的古老故事与现代精神融合、碰撞,试图引发新的思考。



艺术之所以引人入胜,是因为它能传递出这个社会的现状。或赞颂、或批判,或反思……而艺术家们的酷,在于他们看世界的角度和日复一日的坚持。这种追求与劳斯莱斯所倡导的精神如出一辙:不断反思,不断追求艺术、追求美。



如同艺术家在艺术世界中游走,用影像和音乐去打造最完美的作品一般,每一台劳斯莱斯汽车的问世,也都是从极简到极致的过程,不亚于一件艺术品的诞生。


艺术与现实,在人文精神中,已经变成同一种追寻、同一种坚持。



正如曾获金球奖并感动无数人的美国电影《少年时代》里的台词一样。梅森的继父对梅森说:你染了指甲、上周刚打了耳洞,这一点也不酷。我十几岁的时候打工赚钱拥有了自己的车,这才叫酷。




你的每一样坚持,都会将你和普通人区分开。


守得住寂寞,却能创造出繁华,这才是世界上最酷i的事。


一生只做一件事,从极简到极致。



李宗盛:一生只做一件事

原创| ReadingChinese 中文阅读

作者|牡丹花开.古玥 


近日,已是60岁的李宗盛在他的新歌《新写的旧歌》发行时,对热爱他音乐的人说:"谢谢你们,从小李的青春年少,听到我两鬓斑白。所以,我肯定有更珍贵的东西来与你们分享。无以为谢,唯有写歌,给在乎自己,和自己在乎的人听。”


我们唱着李宗盛的歌走在人生中,回首时,发现来路都是一首首李宗盛。


李宗盛:喜欢音乐,想与之一生相伴


李宗盛曾是一个学习很差的人,第一次中考失败后进行了复读,结果第二次又落榜了,因为喜欢音乐,又报考了几家音乐学校,但试唱和听唱都是零分,写旋律一般,写和声也很一般,因此也都未被录取。


最后,李宗盛考上了一所私立中专,5年的中专,他读了7年,长相差,学习落底,从没有女生喜欢,李宗盛的青春失落而迷茫。


那时,李宗盛的父亲在一家夜市旁边开了间瓦斯店,李宗盛到店里给父亲帮忙,只要有电话打来,他就“扛着瓦斯穿过臭水四溢的夜市”。


夜市的晨曦黄昏,见证了一个年少的苦闷,渍染了一个年少对百态世间的细细品味,这也让他日后始终秉承一个宗旨,好的音乐来自生活,好的歌词出自每一个身边的人。


唱歌不行,作曲不行,但就是止不住地喜欢音乐。送瓦斯的闲暇之余,李宗盛为自己找了点乐趣,拿起吉他,开始写词谱曲弹唱。


1979年李宗盛中专肄业后,时值台湾“校园民歌运动”进行得如火如荼,他和几个校友创办了“木吉他”合唱团,在校园、酒吧、咖啡馆演唱自己的歌曲,发行了一张《木吉他作品全集》,“木吉他”是“校园民歌运动”后期一支很重要的乐团。


1982年,李宗盛以“金韵奖”第三届歌手的身份正式进入唱片界,制作郑怡的专辑《小雨来的正是时候》,这是李宗盛做的第一张卡带,非常大卖,销量高达几百万张。

1984年,李宗盛正式进入“滚石”唱片公司担任音乐制作人。


这时候,写词做音乐已成了李宗盛生命里的一束光,他不断地靠近它,追寻它,这束光也让他的灵感有如泉涌,正式开始了他的音乐道路,并一步一步成为华语乐坛的一颗耀眼的明珠。


一个人真性真情地喜欢一件事打磨一件事,那这件事亦会慢慢演变成我们的事业。

世间之众大部是芸芸众生凡夫俗子,总存有这样那样的缺陷和遗憾,又因智慧精力天分所限,细细回想,一个人一生做不了几件事,能做成的也不过一二,既然如此,就做一件事吧,我们喜欢做的事,我们正在做的事。



李宗盛说:对音乐是要有态度的


李宗盛热爱音乐爱到尊严里,不容他人亵渎。


第16届东方风云榜“真音乐”向前走研讨会上,李宗盛、罗大佑、高晓松等音乐人对乐坛现状进行了探讨。李宗盛语言犀利地指出,大部分唱片公司酒囊饭袋太多,弄出一堆垃圾,搞得久了就没有人再去喜欢流行音乐了。


在唱《和自己赛跑的人》之前,李宗盛说了一段话:“在这么些年,当流行音乐人的新闻都只能在娱乐版出来,变成大家剔牙买单之后的笑谈,是我们每一天在录音棚辛苦创作的人心里面最深刻的痛……。”


无奈恳切的话语,震动乐坛,也让音乐人自省。


李宗盛对音乐的珍爱与尊重,还表现在他对音乐人态度对音乐创作态度中。


当初,周华健刚进“滚石”时,李宗盛在指导别的歌手,周华健就在旁边一路观察,慢慢学,每天都学,周华健让李宗盛看到了他的执着严谨。后来周华健自己学着写歌,完成时先拿去给李宗盛听,李宗盛听完后,认真地在纸上标明第一段要加上什么,第二首再怎么调整。周华健说,“就这样,我慢慢也变成了一个受人尊重的音乐制作人和歌手”。


李宗盛的严厉是出了名的,他在录音室和许多歌手吵过架翻过脸。在没有做到尽善尽美之前,李宗盛不允许将歌手和歌曲推出录音棚,不能容忍音乐上的急功近利。


在录音棚里,许多歌手最害怕李宗盛的“自然反射唱法”。“自然反射唱法”就是,一个歌手离开录音棚后,只要拿到麦克风,开口唱出来的就是录影棚的水准,这是李宗盛的要求。为此,歌手要在录音棚里一遍一遍的练,一遍一遍地修正,有时唱到吐还要继续唱,有的大牌歌手因此要求停录,停录可以,但李宗盛不会让步。


张信哲说:“其实他心里面早就想好他要用录音的哪一部分了,其他的时间他就是在训练你,在录音室里唱不好,出去你就别唱了。”


很多歌手都是在得到观众的鲜花掌声后,才明了李宗盛当初的苦心和对音乐的初心。

多年来,李宗盛不引任何话题,不造任何嚎头,媒体杂志都鲜见对他的采访。


感情婚姻私事,很多时候被明星和制作团队拿来当做提升名气收获粉丝博众人眼球的手段,但,李宗盛绝不。


2004年,李宗盛和林忆莲分手,关于这场婚变,李宗盛在发表的声明里强调“以上是我对这件事最终于惟一的声明”。任凭外面媒体和大众説翻了天,猜测求证两人分手的原因,李宗盛也只是简单地说了句,我是个音乐人,音乐才是我们关注的对象。

至此之后的十几年,也不见李宗盛在任何场合再提起。


关于现在的感情生活,李宗盛所属的经济公司“相信音乐”5月16日发表了声明,“对他现在再婚的感情生活,除了吉他与创制作的作品外,他从来不曾对任何个人的私人事务表示任何私人意见,也不觉得个人私事值得公众关注。”


李宗盛说自己不是明星,是一个音乐人。


1984年至今,30多年,300多首歌,《凡人歌》《领悟》《爱的代价》《当爱已成往事》《你像个孩子》《山丘》……100多首经典歌曲,赵传、林忆莲、张信哲、张艾嘉、陈淑桦、梁静茹、莫文蔚、杨宗纬……众多歌手的成名曲代表作都出自李宗盛之手。


高晓松说:“李宗盛可能是华语音乐最大的一口井,当这口井滋润到那么多滚石唱片当年的歌手的时候,他周围其实形成了一片森林,枝繁叶茂。”


正因为这样,众多的音乐人怕李宗盛,但又十分地敬他,尊称他为“大哥”。


 

李宗盛说:对音乐要有一颗平常心


经常有人向李宗盛抱怨,说写歌出来却没有人慧眼识珠。


李宗盛说,所有的唱片公司每一天都在苦等好的作品。


满腹的抱怨,期望的名利没有我们预想的那样早早到来,可是,另一方面,不是没有慧眼,而是因为我们还没有做好自己要做的这件事。


周华健早先入行时,李宗盛抓着他讲了一句:“华健,你不是为了钱才搞音乐的吧?如果是为了钱进这一行,那你不要找我,我不懂,也不会,帮不了你。”


李宗盛说,做音乐要有一颗平常心,不要太有目的。


当你不单纯不纯粹了,就可能会被一些眼前利益迷惑,为一些蝇头小利忙得团团转,或者会在意自己缺少天分,或者因为一点点的成就而自鸣得意,有了浮躁,有了功利心,就缺少了乐趣,就会停步停滞不前,而这些会一点一点地体现在我们要做的事里。


李宗盛做的第一张卡带《小雨来的正是时候》,非常大卖,获利自然也颇多,他当时吓坏了,想怎么可能,还好35岁那年,李宗盛想明白了,“我是谁?”,“我接下去要做什么?”


他说自己就是个送瓦斯的小伙,一个喜欢写歌弹吉他的人。


1998年,李宗盛离开商业味太重的“滚石”,2001年移居上海寻求新的发展。


李宗盛后来回忆在上海的那段日子,称有大量时间自己却无所事事,“这段日子让自己最大的害怕就是受不了寂寞,曾经活得像一碗隔夜面条那样,缺乏光泽松垮肿胀。”


李宗盛苦闷至极,但他依然是当年那个送瓦斯的小伙,对音乐怀着无限憧憬,有音乐相陪,日子寂寞,简单,平常。


2003年10月,李宗盛离开上海到了北京。


搬到北京后,李宗盛经常骑着电动车行走在街上无人认识,但是无论多忙,他都会在下午五点准时骑着车回家,听年迈的母亲唤他“阿宗”听女儿叫他,为母亲和女儿想着法子做晚饭张罗一桌菜是他每天的快乐。


从迁至上海又到北京近十年的时间,李宗盛大多数时间是帮别的歌手做专辑,几乎没有新的作品问世,有的人甚至认为他是江郎才尽了。


2013年7月6日,李宗盛创作发行了单曲《山丘》。这首歌的编曲正是2003年在上海时的,词则是2013年完成的。李宗盛表示他花了10年不停地想,他想用音乐诠释自己的人生经历,所以就创作了《山丘》。


2013年11月18日,李宗盛在北京开演唱会,一曲《山丘》唱哭全场观众。


“不知疲倦地翻越, 每一个山丘。


越过山丘,虽然已白了头。喋喋不休,时不我予的哀愁。还未如远见着不朽,就把自己先搞丢。


越过山丘,才发现无人等候。喋喋不休,再也唤不回温柔。为何记不得上一次是谁给的拥抱,在什么时候。”


2017年6月,高晓松写了《越过山丘》,向李宗盛致敬。


高晓松说:人到中年,他也像李宗盛那样,写了一首关于生命的歌曲,携手杨宗纬一起,代表华语乐坛后辈赠与李宗盛大哥一封谢礼。


2017年12月29日,《山丘》获得第十届中国金唱片奖流行类最佳金曲奖。


李宗盛说,即使当初没有混到这个样子,还是会依然写歌弹吉他,能把音乐当作陪伴自己一生的乐趣,真的很好。


 

李宗盛说:没有真情没有努力是做不出好音乐


李宗盛在音乐方面最为人称道的是他的歌词,李宗盛说,歌词就是一场对白,是说话的延伸。所以他认为歌词是第一位的,编曲、乐器都是为歌词服务的。


《领悟》中那句非常经典的歌词,“我们的爱若是错误,愿你我没有白白受苦”,也被李宗盛本人拿来在用;娃娃将她的异地苦恋告诉了李宗盛,于是就有了“为你我用了半年的积蓄,漂洋过海地来看你,为了这次相聚,我连见面时的呼吸都曾反复练习”;《当爱已成往事》中的“想得却不可得,你奈人生何,该舍的舍不得,只顾着跟往事瞎扯,不如忘了吧,将往事留在风中”,……,这些歌词总是那么透彻,直戳人心。


李宗盛写的歌词白话入歌,似信手拈来,却让人觉得像是遇见了自己,那些人和事都成了“我”,“我们”遇见的人经历的事,听过他的歌后,“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李宗盛”了。


李宗盛说:“写词,不要急,这是一个不断磨练自己的过程,你越有耐心,就越有可能想出更好的句子。”


他说“我的才能不见得比你们高,但我做了一辈子(写词),肯定比你们娴熟。这是我的一点经验。”


有人问李宗盛,他怎么就能轻易地就写出那些戳人心的歌词的。


李宗盛说:“没有真情没有努力根本不行的,你们看到我一首歌里的一个金句,可能是在我写的2万个句子里挑出来的。”


李宗盛说,“当初给张艾嘉写《爱的代价》时,不眠不休,时常写着写着自己就会流泪。”


当年李宗盛写完《你像个孩子》拿到录音室里唱得时候,唱着唱着李宗盛自己哭了,工作人员也哭了,“工作是容易的,赚钱是困难的,恋爱是容易的,成家是困难的,相爱是容易的,相处是困难的。”这些平实的白话是李宗盛的人生写照也是我们的人生写照。


和林夕、罗大佑不同的是,李宗盛没怎么读过书,李宗盛觉得一个人的生活是有限的,难免平凡苍白,想写好歌,首先就要做个好的观察者。在过去二十多年里,李宗盛很少有写自己的作品,而是用更多的时间,观察揣摩别人说的话别人做的事别人在想什么。


在北京居住的十几年里,西服革履化着精致妆容的白领,小区里的保安,早餐店的店主,菜点卖菜的姑娘,……见面了遇着了,李宗盛都会和他们聊天谈心,听他们讲老家的事,生活中的家长里短,说工作中的遭遇,爱情里的烦恼,和他们打交道时,李宗盛都细细体味他们的语言,揣摩他们的想法,然后把他们写出来,再一句一句揣摩,直到磨出那一句真正的“他们”。


李宗盛说:“我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跟当年不一样,想做出更好一些的音乐。”


近日,李宗盛写了一首新歌《新写的旧歌》,是60岁的李宗盛献给父亲的一首歌,是一场父子的对话,也是一个儿子对父亲从未说出的爱和愧疚。


“我从未将他写进我的歌,…然后我一下子也活到容易落泪的岁了。当徒劳人世纠葛,兑现成风霜皱褶。爸,我想你了。”


“一首新写的旧歌,它早该写了,写一个人子和逝去的父亲讲和…等到好像终于活明白了,已来不及,他不等你,已来不及,他等过你 已来不及。”

 

此时我听着这首歌,泪流满面。


致敬,李宗盛!


在烟火粹染的缭绕中,在柴米油盐的琐碎中,在瓶瓶罐罐的日常中,我们渺小平凡亦世俗,但却总有一些喜欢和不平凡的渴求,就让我们在平凡的一生中,细细打磨我们喜欢做的事,我们正在做的事,一点一点积存天分,捱过了打磨过程中的刀削,砂磨,塑型,随着岁月的流转,这件事最终会滋养我们的心灵,亦会流光溢彩!


(文章转自网络多媒体,处处在文章之首已经说明,著作权归原作者,向作者编辑致谢!)




《守望新教育》特别链接——


新教育研究院简介——了解和加入新教育指南(2019最新版)

与美好相约同行——新教育实验历届年会掠影(2018版)

理想与行动的力量——中国新教育实验掠影

用生命书写,用行动言说——田野草根的实践,生命在场的叙事

行动就有收获,坚持才有奇迹——新教育实验十大行动学习培训参考资料

新教育的精神是什么?——解读新教育精神:理想主义、田野意识、合作精神、公益情怀

新教育,在海门大地上穿行——一个区域如何有效推进新教育实验?

新教育实验十二个标志性项目成果——新教育实验:为中国教育探路

新教育能够提高教育质量吗?新教育实验是怎样促进教师成长的?——新教育实验十问十答

你有多专注,就有多自由

活出你想要的美好

新教育是什么?为什么? 有什么?怎么样?怎么做?——关于新教育实验的50个问答

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新教育实验的核心理念有哪些?

“穿过生命散发的芬芳”——2018新教育实验颁奖盛典:榜样教师、完美教室、卓越课程、 智慧校长、年度人物获奖名单和颁奖词

“我变了,我没变”——2018新教育实验年度人物事迹简介暨颁奖盛典视频

2017年新教育实验大事实事掠影

2017年新教育实验第十七届研讨会年度盛典

2016年新教育实验十件大事        

2016全国新教育实验年度盛典

2015全国新教育实验年度盛

与黎明共舞,与经典相伴,与美好同行——新平台,天天都有新资源,新教育,天天都有新创造

如何实现生命的幸福完整?

......



守望新教育:聆听大师的教育智慧,分享高人的教育心得,汇聚田野的教育创造,助力有缘的教育梦想。守望新教育:呈人之美,成人之美。守望新教育: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


新教育实验,是一个以教师专业发展为起点,以通过“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构建理想课堂、建设数码社区、推进每月一事、缔造完美教室、研发卓越课程、家校合作共建”十大行动为途径,以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


新教育新在何处?对于我来说,当一些理念渐被遗忘,复又提起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只被人说,今被人做的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模糊走向清晰,由贫乏走向丰富的时候,它就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旧时的背景运用到现在的背景去续承,去发扬,去创新的时候,它就是新的。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