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文化,为学校立魂(下)——新教育实验年度报告系列

朱永新 新教育 守望新教育 2021-10-25

[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守望新教育 守望真善美]


中国教育有弊端,但怒目金刚式的斥责和鞭挞,虽痛快却无济于事。对于中国教育而言,最需要的是行动与建设,只有行动与建设,才是真正深刻而富有颠覆性的批判与重构。——朱永新(《让传播美好成为本能——让思考为行动导航》)


根据很多读者建议,[守望新教育]从今天起将陆续推[新教育实验年度主报告回顾系列],力争比较全面的发布新教育每年的研讨会即年会上朱永新老师代表新教育研究院所作主报告全文原文,文章之中和文章之后链接附录了相关资料,以便于大家阅读。回顾文章皆选自网络,如有错误和不妥之处,恳请大家提出意见建议批评。在这里特别向大家推荐长江出版传媒和湖北教育出版社、山西传媒集团和山西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两本《新教育年度主报告》。——小编


新教育实验年度报告回顾系列——

[守望新教育]链接一点通]


2006: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2007:共读共写共同生活

2008:知识、生活与生命的共鸣——新教育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

2009:书写教师的生命传奇

2010:文化,为学校立魂(上)

2010,文化,为学校立魂(中)


文化,为学校立魂

——新教育实验第九届年会报告(下)

朱永新|新教育研究院

2007年7月|河北桥西


6.建筑:新教育学校文化的物质载体

        

学校首先是一个器物化的环境。它的自然、设施、技术、建筑等并不是外在于人的,相反都打上了人的意志的烙印,折射着人的价值追求、审美趣味、思想方式,彰显出特定的文化意味。马克思曾经多次指出,人是环境的创造者,甚至是自然的建构者,通过创造和建构,人把自己的生命力量对象化到环境或自然中去,来确证自己,并直观自身,马克思把这种环境和自然称为“人化”的产物。所以,校园的一草一木,一池一塔,一砖一石,一器一物,莫不浸润人的情致,莫不濡染人的品格。这就是文化的力量。所以,我们说,改善学校环境设施,提高教育现代技术水平,自然无可厚非,但仅仅如此还远远不够,还应当在学校的这些器物世界里灌注一种精神的、人文的气息,它对师生才不是一堆外在的、冰冷的、陌生的物质,而成为学校的精神象征,焕发出无与伦比的教育魅力。



我们不妨以学校建筑为例。

        

丘吉尔曾经说过:“我们先是建造我们的房子,然后是我们的房子塑造我们。”学校的建筑传统,不仅是学校记忆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学校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

        

有时候,最好的教育,往往曾经发生在某棵大树之下,某间临时帐篷之中,或者在几间最朴素的土房里。在学校发展的历程中,我们应该尽可能保留这些记忆。我在主持苏州教育工作的期间,曾经面对苏州中学的扩建问题。这是一个千年府学的遗址,也是百年新学的见证。那些遗址是文物,当然不会轻易拆除。但是那些红色的四、五十年代建设的小楼,要不要保存?我坚持,学校应该保留这些建筑——尽管拆除他们建设更加现代更加宽敞的教学楼,无论从视觉效果还是从经济效益都会更好,但是从学校的历史记忆,从学校的文化自觉来看,保存可能更有意义。因为,钱穆、钱伟长、胡绳、叶圣陶、孙起孟、陆文夫、吕叔湘等文化名家以及30多位院士,曾经在这些教室里学习、工作过。

        

我们对贵州石门坎有着特殊的感情。这里曾经创造过中国教育的奇迹。近一百年前,英国传教士柏格理等人,和中国的汉族、苗族等知识分子,在原来最贫困最落后的苗区,共同创造了教育的传奇。他们创造了苗文,编制了中国本土的教材,建设了游泳池和足球场,建立了足球队,把体育和卫生带进了还处于奴隶社会的落后山寨。几十年中,这个连鸟兽也难以到达的山区,走出了大学生,走出了博士生……

        

在贵州石门坎民族中学,我们看到,这里的每一棵树,每一幢楼,每一间房,甚至已经倒塌的土墙,都成了文化本身,成了神奇故事的活的见证。我们新教育团队应邀到这里工作了一段时间,我们也非常希望能够延续那个伟大的传统。

        

在浙江春晖中学,我们看到了一间普普通通的老房子。这间房子有什么价值呢?可是,它是夏丏尊先生在白马湖教书时为自己筑居的,在那里,一些美丽的散文,同样美丽的教育思想曾经诞生,请问,有哪幢大楼能够比它拥有更高的价值?

        

所以,我们的学校究竟想要怎样的建筑?去追逐时髦与潮流吗?可是时髦与潮流永远比建筑要走得更快。而反之,如果任何一幢朴素的建筑,如果有我们的故事曾经在那里发生,有我们普通老师创造的动人故事流传,有我们的英雄甚至伟大的人物曾经在那里栖息,那么它就是最美丽的,最值得保留的。



那么,作为一所具体的新教育学校,它的物质层面的文化建设,应该如何进行呢?

        

第一,它应该处处散发着文化的气息。学校建筑确实应该是美的,但更应该是文化的。学校的教学楼、行政楼、食堂、庭园和道路等,都可以用具有文化意蕴的名字来命名。这些命名,要体现学校的文化追求、历史传统,与校训、学校愿景、价值观有内在的逻辑。它应该是我们社会主流的优秀文化,最好还同时是传统文化的体现。如我们在杭州萧山银河小学所看到的那样。学校的七幢楼宇名以北斗七星命名,七颗星连缀成北斗,连同天文台,体现学校“让每一颗星星在银河中闪光”的愿景。

        

在学校环境布置方面,应该尽可能多地用作品和照片等本校有生命力的内容,而不只是用文字、标语来彰显文化。即使用文字,也应体现学校的核心理念,而不应该是没有灵魂的拼凑剪贴。所以,作品应定期更换,一般按照月份为宜,最低的频率是按季度,春夏秋冬更换。能有一些地方成为学校师生言说的平台,让学校管理者能够及时倾听学生和教师的声音,让参观者能够重现师生在校期间的生活场景与细节。最好有一些地方能够让学生涂鸦,让学生把意见贴在上面,学生与教师可以在这里对话、交流。

        

第二,它应该具有鲜明的个性。学校建筑是在属于自己的土地上“长”出来的。现在的学校,与宾馆已经非常相似,在一个大拆大建的时代,建筑设计师们根本无法定下心来,设计一些只属于一所学校的建筑。一张图纸稍加修改,就可以成批使用。许多农村的学校,不去寻求田园学校的境界,反而学起城市学校,搞起了水泥森林。所以,在学校建筑文化上,不能千校一面。

        

第三,它应该是由师生们共同完成的。学校是师生们共同筑居、点缀、生活的地方,它的设计,它的粉饰,甚至它的部分建造,更不必说它的绿化、美化,应该把师生的智慧与劳作融入其中。这本身就是一个教育过程,是学校生活中的大事,有意义与价值的事。现在许多学校把所有美工、装饰全部外包给装潢公司,我们踏进这样的学校,表面看起来很有文化,也很美,其实这里没有生机,没有活力。而真正美妙的教育场所,就是师生们亲自创造的空间,一棵树,一棵草,一堵墙壁的粉刷,一个标志的设计,都是师生漫长生活的结果。

        

第四,它应该体现对生命的尊重。新教育让生命自由舒展的基本追求,应该体现在包括学校建筑在内的方方面面。所以,我们主张小学校园要有儿童化取向,符合儿童的认知特点和规律,体现对儿童生命的尊重。如一些学校把校训物化为一个孩子易于接受的形象。“力求进步”,在石家庄的一个学校里被物化成“脚丫”,而海门通源小学则以卡通形象“源源”作为学校大小活动的一个标志。再比如学校黑板使用时应以最后一排同学能看到的地方为书写的下限,学校的一些作品的悬挂高度,下框最好与本年级一般学生的视平线等高,等等,这些对生命的尊重,其实都是新教育倡导的学校文化。


   

7.故事:新教育学校文化的英雄叙事

        

文化,最终是以两种方式凝固起来的:文化中的英雄叙事和神圣性的建筑。故事和建筑,往往成为文化超越时间的见证。

        

一所学校中,谁是大家心目中的英雄?也就是说,在本校所有曾经生活过的人之中,谁是教师心目中的英雄?谁是学生心目中的英雄?换句话说,一所学校树立怎样的英雄和榜样?

        

这个问题将是对学校文化真正的回复。因为这是新教育学校学校文化的一个方向性问题,也是最根本性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学校的核心价值观。

        

那些如老黄牛般忠诚忠实的,确实曾是我们的英雄;那些冲破重重难关获得比赛荣誉的,也确实是学校的风采人物。但是,一所学校还应该有更伟大也更朴素的教育传奇:像雷夫的第56号教室,像爱林·格鲁威尔的“街头日记”,甚至像基丁老师那样“失败”而同样令人尊敬的教育改革。

            

是的,我们很多学校,可能什么都有,但就是没有真正的新教育英雄、新教育榜样、新教育故事。这也是我想追问所有实验学校的问题:你的学校有自己的新教育英雄吗?你的学校有自己的新教育榜样吗?你的学校有属于自己的新教育故事吗?我始终认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所有新教育实验学校,在学校文化建设中最应该努力的方向。


因为,我们认为,新教育的学校文化能否真正形成,新教育实验能否写在中国教育的历史上,取决于新教育的教师能否书写自己的生命传奇,能否拥有真正属于新教育的故事。

   

五、新教育学校文化建设中校长的角色

 

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

        

校长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领魂之人,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校长往往决定着一个学校的基本形象和办学品质。我们看到,一些校长陷于琐碎的行政杂务,而无暇问学致思,同时又掌握话语霸权,深陷“权力即知识”的迷误之中。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些校长与文化无涉:不读书,不沉思,不探索;无信念,无学养,无情调。在新教育学校组织的框架里,我们应该致力于新型校长的角色塑造,向人们展现全新的学校领导形象——文化型的校长,展现全新的学校管理模式——文化管理。



1.校长应当有强烈的文化使命意识

        

优秀的校长能够认识学校的传统、资源,清晰地意识到学校的文化使命,能够把自己的梦想交给团队,让大家来决定它,培它,哺育它,拥有它,共享它,成为师生的共同愿景与价值观,成为师生自觉追求的理想。

        

所以,在新教育学校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校长的作用有些像《夏洛的网》中的蜘蛛夏洛。最初,无论是蜘蛛夏洛,还是小猪威尔伯,或者是老鼠坦普尔顿,它们都没有自己的“叙事”。对一只蜘蛛而言,春天出生,夏秋织网捕虫,然后冬天来临时死亡,这就是它的一切。对猪来说,被养肥了之后,在圣诞节前做成腌肉火腿,似乎是它的宿命。而对自私的老鼠来说,吃饱喝足就是一切,另外的问题它一概不想关心也不想过问。

        

然后,夏洛突然发下誓言:要拯救威尔伯。于是故事开始了——由自己书写的生命叙事开  始了。每一个人都在从中经历、从中穿越,并最终找到自己存在的意义。

        

拯救威尔伯,这就是它们的愿景。而正是愿景,使得他们相聚在一起不再成为散沙。也正是愿景,使得每个人开始去认识自己的使命,并真正地开始进行自己独特的生命叙事。

        

新教育学校的校长应该记住:也许,这个学校的愿景、价值观最初确实肇始于你,但是除非你把它奉献出来,让它成为超越自己的精神力量,而让自己成为它忠实的践行者,严格的守护者,并且让所有的师生认同和实践,这样才能够把一个人的灵感,最终化为学校的文化力量。

        

在明确了学校的愿景、价值观以后,如何带领学校走向卓越?美国企业管理的畅销书《从优秀到卓越》,讨论的就是这样一个问题。其中一条就是:那些能够使一个团队从优秀走向卓越,或者从危机中走到卓越境界,而且在他离任之后团队能够继续保持着那种卓越业绩的领导,应该是什么样的?

        

他们的研究成果令他们自己也大吃一惊:许多明星企业家纵然能够创造他在位时的辉煌,也不能让这个辉煌在他之后延续。而更多的情况时,在他成为明星的那一刻起,企业就停留在优秀甚至开始滑坡,而始终走不到卓越的境界。

        

他们勾勒出的那些能够让企业从优秀到卓越的“第五级管理人”,可以视为新教育学校文化理念中校长角色的一种理想描绘(正如作者所说,他们并不仅仅只是在研究企业,而是在研究一切团体的运营、发展的规律):

        

比起表演的马,他们更像拉犁的牛。

        

当成绩优秀时,他们把成功归于别的因素,归于那些优秀的老师,而非他们自己。当情况不佳时,他们看着镜子责备自己,承担所有的责任。

        

他们表现出令人折服的谦虚,回避公众的恭维,从不自吹自擂。

        

他们冷静镇定;主要靠崇高的标准而不靠鼓舞人心的个人魅力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他们雄心勃勃,想把团队带到前所未有的境界,但从来不把个人的利益,尤其是自己的知名度放在第一位。

        

他们致力于发现和培养人才,努力为团队将来取得更大的成绩作好准备。

        

(以上改编自吉姆•柯林斯《从优秀到卓越》,中信出版社2006年版)

        

我们认为,这就是新教育实验学校文化建设的过程中,理想的校长角色:关注使命和愿景而不是首先考虑自己的利益得失,谦逊的个性与坚强的意志,寻找比自己更加优秀的人才,推功揽过敢于承担责任等。



2.校长应当是特立独行的教育家

        

文化型的校长应该代表学校和文明社会的良知,不惜为此而饱经艰辛,饱尝孤寂,饱受委屈。他超然物外,淡泊名利,敬畏神圣,崇尚人道,捍卫真理,刚正不阿,热爱公正与和平,并积极地传播它们;他保持独立思考的精神,坚持真理,敢于对貌似合理的现状进行质疑与批判,正如苏格拉底说过的那样:“只要我的良心和我那微弱的心声还在让我继续向前,我就要把通向真理的真正道路指给人们,绝不顾虑后果。”在物欲横流、行政宰制、学校失语的境遇里,校长的独立精神、批判意识对学校的文化品格的塑造意义至为重要。它也是成就教育家的条件之一。原教育部副部长王湛曾经旗帜鲜明地倡导“教育家办学要敢于我行我‘素’”,他说:“他们敢于摆脱来自各方面窒息创新活力的束缚,把这种束缚的影响尽可能减弱到最小程度,在自己的办学空间里,坚持我行我‘素’,坚定而且深入地实施素质教育,坚持自主创新,将国家的教育方针和对人才培养的要求,通过富有个性特色的教育实践活动得到充分有效的实现。这样,才能无愧于‘教育家’的称号。我们期望在基础教育领域里,有愈来愈多的我行我‘素’的教育家。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实施素质教育的宽广之路,应该是由愈来愈多的我行我‘素’的教育家和教育工作者们走出来的。”(《中国教育报》2007年6月26日)

 

3.校长应当是行走大地的思想者

        

一些校长沉湎于琐碎的行政事务,汲汲于行政管理的威权,却缺少对于教育之道的冥思、颖悟。这样的校长绝不可能领导员工建设真正的学校文化。学校的文化领导应当体现校长的哲人风范与气质。校长应当是思想者,有对教育未来乃至人类未来的终极关怀和形上思考,充任精神家园和教育乌托邦的守望者。思想不同于一般的思维,哲理不同于一般的道理,智慧不同于一般的智力,真正的思想就像诺瓦利斯说的那样,是“怀着乡愁的冲动去寻找家园”,因此它永难割舍乌托邦的情愫。当然,校长的思想不是纯粹理性的形上思辨,不是关在书斋式的抽象玄想和空洞观念,自觉地把自己的哲学思考融入教育实践,转变为教师的具体行动,成为学校“文明的活的灵魂”(马克思语)。新教育倡导“只要行动,就有收获”,倡导做扎根田野的“农夫”,校长应该信奉这样的“行动哲学”,切己体察,身体力行,和广大教师在既充满睿智又细致入微的日常对话中切磋琢磨。



4.校长应当恪守“文化管理”之道

        

校长个人单纯具上述的文化品格和气质是远远不够的,他应当把这种品格和气质融入学校的管理之中,这就是“文化管理”。任何管理本质上是人的管理。但对人的不同的理解会导致不同模式的管理。在古代社会,人主要被理解为一种“政治的动物”,他天生就有一种对团体、对组织的一种归属倾向,这种基于政治人假设的管理都是一种政治式的管理,或者突出政治的制度或行政管理功能,或者倚重管理者、领导者自身的人格权威。在近代社会,人主要被理解为一种“经济的动物”,人的行为都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私利,他有一种趋乐避苦的倾向,工作是为了获得经济的报酬,建立在这种经济人假设基础上的管理,注重的是以经济手段如奖惩来“购买”团体员工的劳动和服从,刺激他们的积极性。20世纪,进入了所谓“文化人”的时代,卡西尔关于“人是符号的动物”,而符号又是“通向文化之路”的观点向人们表达了一种全新的人性假设。“文化人”就是主张让人超越自己的自然本性,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合乎人性的人。基于文化人假设的管理开启了一种全新的管理模式。学校作为天然的文化组织,作为传承人类文明与文化的地带,更应当奉行“文化管理”。


新教育学校文化建设需要以文化管理为前提。它首先把文化管理、“文化兴校”作为学校管理的第一原理。主张学校应当通过“文化植根”(哲学)、“文化塑形”(环境)、“文化育人”(学生)、“文化强师”(教师)、“文化立信”(领导)等方面,将文化的精神、理念、模式和方式渗透到学校管理的所有领域。

        

其次,新教育学校的文化管理主张一种整合的管理,它强调现代与传统、科学与人文、东方与西方管理精髓的整合,倡导应变的管理、创新的管理、整体的管理、和谐的管理。不为工具理性所拘检,充分体现国际性、现代性与民族性的融合,实现信念与智慧、情感与理性、科学与人文统一的积淀厚重、秩序和谐、自由开放、充满活力、风貌独特的新型学校

        

再次,新教育学校的文化管理反对任何急功近利的文化建设观念与做法。强调学校文化建设的过程性、渐进性和历史性。正如荷兰文化学家皮尔森所说的那样:“‘文化’不是一个名词,而是一个动词。”(《文化战略》)文化本身的特殊性,决定了文化建设是一个从氤氲化生(建立与凝聚)、积淀流转(内化与传播)、革故鼎新(推陈出新)的漫长历练,文化影响(濡染、濡化或“文化化”,culturalization)更是一个潜移默化、由外而内的恒久过程,它最终表现为经典的东西活化在日常中,理性的东西凝结在感性中,历史的东西融会在心理中,社会的东西内蕴于个体中,学校、教师和学生的文化品位、文化气质或文化涵养就这样建构起来了。

        

最后,新教育学校的文化管理鼓励创新。学校文化建设的最大目的,在于文化的创造,即价值、精神的创造。这有两层意思,一是主张“月映千川”、“一花一世界”式的多元创造。新教育学校文化建设以缔造“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核心价值,同时竭力倡导每个地域、每所学校、每个教师根据自身的历史和现状,创造风格独特的学校文化,体现新教育学校文化的“具体的多样统一”。二是主张不主故常、推陈出新的自我超越。新教育本身决不是一个封闭自足的体系,它以开放的胸襟悦纳所有先进的理念、模式和方法,进行整合创新,同时不断开拓未知的疆域,获得新的发现,新的领悟,新的建树。我们相信,只有这样,新教育的学校文化才能保持它绵延不绝、生生不息的活力。




六、结语(新教育实验桥西共识)


2010年7月,新教育人齐聚桥西,借“学校文化”这个概念,重新审视学校生活,阐明有哪些因素会让新教育共同体日渐变得黯淡,而又有哪些因素能使得这个共同体趋向明亮与辉煌。

         

我们看到——当下,缺失文化的教育已将儿童带入了一个他们倍感陌生、抽象、片面和异己的地带。精神的失落带来的是精神世界的浮躁、迷误、幽暗甚至荒芜,教出来的孩子可能是一些有知识没灵魂、有技艺没根柢、有智力没情怀的“怪物”。而解决这一危机的关键,就是真正地让学校重新发现生命的意义、文化的价值。学校是有生命的,是由充满灵性的人所汇聚的。“教育”、“文化”、“生命”这三个词在其本质上意义相同,讨论学校文化,就是寻找一种培育年轻生命、塑造未来社会的最佳途径,让学校真正拥有灵魂。

 

我们认为——一种成熟的学校文化,总是有一个明确的理念统摄着学校生活的一切领域。这个明确的理念就像一轮太阳,照射到学校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无论是学校管理,班级文化,教研风气,乃至于各种活动,总是这个灵魂的体现与实现,是朝向这个灵魂的一种努力。没有这个统一的学校文化之魂,无论多丰富多彩的学校生活也都是一种华丽、零乱的碎片。对于新教育学校来说,应该对“我是谁”、“我要抵达何处”等使命、愿景、价值观的问题有一种明晰的意识,而不应让自己处于一种文化的冥睡状态。只有这样的文化自觉,才能使学校共同体和其中每一个个体的生命都处于舒展的状态,趋向明亮与辉煌。

 

我们强调——校风是学校已经形成的文化;校训,是学校想要拥有的文化,是学校借一句警言,把自己带往一个理想之境。一个好的校风校训总是完全地是属于一所学校自己的,甚至是只属于自己的——因为只有越属于自己,才能越鲜明地启迪其它学校,越能够完美地实现具有普世意义的教育理念。教育的目的,就在于让每一个生命、每一个共同体成就为他自己,实现在特定环境中的最大可能性,而不是简单复制别人的基因。所以,新教育实验,并不是千校一面的实验,而是共同理念下的百花齐放、百校争鸣。如果说“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是一轮高悬的明月的话,那么每一所学校就是一道河流,它映照着这一轮明月于自身之中,而形成属于自己的独特风景。


我们发现——仪式、节日、庆典是新教育学校的文化“节气”。在每一个节日的背后,是这所学校的一个传统,是这所学校教育理念的一个侧面。而一年年、一代代师生们把这些重要的理念转化为行动、行动积淀为传统,再一次次地用节日、庆典的形式来加以复活。基于新教育理念,我们认为开学日,师生生日,毕业日,阅读节,以及学校自己的节日,才是教育生活中最重大的日子,郑重地对待这些日子,擦亮它们,装点它们,将使得教育生活不再平淡,而充满神奇。


我们希望——学校作为师生共同建筑、装点、生活的世界,它的设计,它的粉饰,它的绿化、美化,都应该由师生们来共同完成。真正美妙的教育场所,就是师生亲自创造的空间,一棵树,一棵草,一堵墙壁的粉刷,一个标志的设计,都是师生漫长生活的结果。学校建筑,不应该是一次性完成的工程,而是一个不断雕塑、不断积淀的文化沉积岩层。走进学校,我们能够感受到历史的厚度、文化的厚度,以及活生生的生活气息。所以,新教育的学校应该同时是一个历史博物馆,一个珍品收藏所,是美好事物的集散地,是传奇故事曾经发生过的地点。民族文化的精华,当地文化的精髓,本校历史的叙事,脚下这片大地的特色,都应该在学校里被显现出来,成为学校文化活的语言。


我们期待——作为人类文明成果的传递之所,作为人类知识的创造之地,学校应该拥有这样一种氛围,它弥漫在整个校园,仿佛身居其中的每一个人,都渴望着去了解宇宙和人心的奥秘,去了解社会运行的规律,去明白道德和梦想在其中的价值。这种氛围应该浓郁到这样的程度:学校会为又一个新知识的发现,一个课程的创新,一次教研的突破而欢庆鼓舞,以至最平凡的日子里,也洋溢着一种节日的快乐。

 

我们相信——学校文化,就是讲述,和为了讲述一个关于我们自己的传奇故事。这是学校文化建设的关键。没有自己的英雄叙事,没有自己学校里值得流传的故事,没有这所学校里走出来的英雄,就是这所学校还没有自己成熟的文化。它的故事还没有真正开始。学校文化,就是讲述,和为了讲述一个关于我们自己的传奇故事。应该通过“底线+榜样”的新教育管理方式,让那些优秀的师生个体,成为学校的英雄与榜样,成为最有力的教育力量,成为学校叙事中的绝对主角。

 

亲爱的新教育同仁,我们正在进入一个文化的世纪,让我们用文化的自觉,努力打造群星璀璨的学校文化景观,担当起“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的共同使命!




《守望新教育》特别链接——


与美好相约同行——新教育实验历届年会掠影(2018版)

新教育研究院简介——了解和加入新教育指南(2019最新版)

理想与行动的力量——中国新教育实验掠影(内附视频)

用生命书写,用行动言说——新教育教师生命叙事集锦

新教育——未来教育的一面旗帜

行动就有收获,坚持才有奇迹——新教育实验十大行动学习培训参考资料

新教育的精神是什么?——解读新教育精神:理想主义、田野意识、合作精神、公益情怀

文化的进步,变革的力量——一个区域如何有效推进新教育实验?

新教育能够提高教育质量吗?新教育实验是怎样促进教师成长的?——新教育实验十问十答

你有多专注,就有多自由

活出你想要的美好

新教育是什么?为什么? 有什么?怎么样?怎么做?——关于新教育实验的50个问答

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新教育实验的核心理念有哪些?

“穿过生命散发的芬芳”——2018新教育实验颁奖盛典:榜样教师、完美教室、卓越课程、 智慧校长、年度人物获奖名单和颁奖词

“我变了,我没变”——2018新教育实验年度人物事迹简介暨颁奖盛典视频

在行动中研究,在坚守中创新——2018年新教育实验大事实事掠影

2017年新教育实验大事实事掠影

2017年新教育实验第十七届研讨会年度盛典

2016年新教育实验十件大事        

2016全国新教育实验年度盛典

2015全国新教育实验年度盛

与黎明共舞,与经典相伴,与美好同行——新平台,天天都有新资源,新教育,天天都有新创造

如何实现生命的幸福完整?

......



守望新教育:聆听大师的教育智慧,分享高人的教育心得,汇聚田野的教育创造,助力有缘的教育梦想。守望新教育:呈人之美,成人之美。守望新教育: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


新教育实验,是一个以教师专业发展为起点,以通过“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构建理想课堂、建设数码社区、推进每月一事、缔造完美教室、研发卓越课程、家校合作共建”十大行动为途径,以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


新教育新在何处?对于我来说,当一些理念渐被遗忘,复又提起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只被人说,今被人做的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模糊走向清晰,由贫乏走向丰富的时候,它就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旧时的背景运用到现在的背景去续承,去发扬,去创新的时候,它就是新的。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