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教育|文化,如何为校园立魂?

新教育研究院 守望新教育 2021-10-25

[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守望新教育 守望真善美]


使命,就是学校的责任,或者学校为什么而存在。


愿景,就是学校的蓝图,或者学校在未来较远的时间里,要抵达到哪里,成为什么。


价值观,就是学校对于好坏、善恶、美丑、成败、是非的一种基本价值信仰和评价标准,对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把学校中许多价值作一个清理,排一下顺序,确立一个优先原则,就是学校的价值观体系。


学校是有生命的,是由充满灵性的人所汇聚的。“教育”、“文化”、“生命”这三个词在其本质上意义相同,讨论学校文化,就是寻找一种培育年轻生命、塑造未来社会的最佳途径,让学校真正拥有灵魂。


对于新教育学校来说,应该对“我是谁”、“我要抵达何处”等使命、愿景、价值观的问题有一种明晰的意识,而不应让自己处于一种文化的冥睡状态。只有这样的文化自觉,才能使学校共同体和其中每一个个体的生命都处于舒展的状态,趋向明亮与辉煌。


《麦田里的守望者》为世界贡献了一个词语,守望。教育不是管,也不是不管,在管与不管之间,有一个词语叫“守望”。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陈东强(《麦田里的守望者——在管与不管之间,有一个词语叫“守望”》)


中国教育有弊端,但怒目金刚式的斥责和鞭挞,虽痛快却无济于事。对于中国教育而言,最需要的是行动与建设,只有行动与建设,才是真正深刻而富有颠覆性的批判与重构。——朱永新(《向着新教育的更深处漫溯——深度学习,深度实践,新教育实验的十二个标志性项目成果》)


文化如何为校园立魂?

——新教育实验《桥西宣言》

《新教育年度主报告》文选

新教育研究院

 

2010年7月,新教育人齐聚桥西,借“学校文化”这个概念,重新审视学校生活,阐明有哪些因素会让新教育共同体日渐变得黯淡,而又有哪些因素能使得这个共同体趋向明亮与辉煌。(《文化,为学校立魂》)

 

我们看到——当下,缺失文化的教育已将儿童带入了一个他们倍感陌生、抽象、片面和异己的地带。精神的失落带来的是精神世界的浮躁、迷误、幽暗甚至荒芜,教出来的孩子可能是一些有知识没灵魂、有技艺没根柢、有智力没情怀的“怪物”。而解决这一危机的关键,就是真正地让学校重新发现生命的意义、文化的价值。学校是有生命的,是由充满灵性的人所汇聚的。“教育”、“文化”、“生命”这三个词在其本质上意义相同,讨论学校文化,就是寻找一种培育年轻生命、塑造未来社会的最佳途径,让学校真正拥有灵魂。

 

我们认为——一种成熟的学校文化,总是有一个明确的理念统摄着学校生活的一切领域。这个明确的理念就像一轮太阳,照射到学校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无论是学校管理,班级文化,教研风气,乃至于各种活动,总是这个灵魂的体现与实现,是朝向这个灵魂的一种努力。没有这个统一的学校文化之魂,无论多丰富多彩的学校生活也都是一种华丽、零乱的碎片。对于新教育学校来说,应该对“我是谁”、“我要抵达何处”等使命、愿景、价值观的问题有一种明晰的意识,而不应让自己处于一种文化的冥睡状态。只有这样的文化自觉,才能使学校共同体和其中每一个个体的生命都处于舒展的状态,趋向明亮与辉煌。

 

我们强调——校风是学校已经形成的文化;校训,是学校想要拥有的文化,是学校借一句警言,把自己带往一个理想之境。一个好的校风校训总是完全地是属于一所学校自己的,甚至是只属于自己的——因为只有越属于自己,才能越鲜明地启迪其它学校,越能够完美地实现具有普世意义的教育理念。教育的目的,就在于让每一个生命、每一个共同体成就为他自己,实现在特定环境中的最大可能性,而不是简单复制别人的基因。所以,新教育实验,并不是千校一面的实验,而是共同理念下的百花齐放、百校争鸣。如果说“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是一轮高悬的明月的话,那么每一所学校就是一道河流,它映照着这一轮明月于自身之中,而形成属于自己的独特风景。(《以人弘道:活出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

 

我们发现——仪式、节日、庆典是新教育学校的文化“节气”。在每一个节日的背后,是这所学校的一个传统,是这所学校教育理念的一个侧面。而一年年、一代代师生们把这些重要的理念转化为行动、行动积淀为传统,再一次次地用节日、庆典的形式来加以复活。基于新教育理念,我们认为开学日,师生生日,毕业日,阅读节,以及学校自己的节日,才是教育生活中最重大的日子,郑重地对待这些日子,擦亮它们,装点它们,将使得教育生活不再平淡,而充满神奇。

 

我们希望——学校作为师生共同建筑、装点、生活的世界,它的设计,它的粉饰,它的绿化、美化,都应该由师生们来共同完成。真正美妙的教育场所,就是师生亲自创造的空间,一棵树,一棵草,一堵墙壁的粉刷,一个标志的设计,都是师生漫长生活的结果。学校建筑,不应该是一次性完成的工程,而是一个不断雕塑、不断积淀的文化沉积岩层。走进学校,我们能够感受到历史的厚度、文化的厚度,以及活生生的生活气息。所以,新教育的学校应该同时是一个历史博物馆,一个珍品收藏所,是美好事物的集散地,是传奇故事曾经发生过的地点。民族文化的精华,当地文化的精髓,本校历史的叙事,脚下这片大地的特色,都应该在学校里被显现出来,成为学校文化活的语言。(《行走大地的思想者——新教育学校文化建设中校长的角色》)

 

我们期待——作为人类文明成果的传递之所,作为人类知识的创造之地,学校应该拥有这样一种氛围,它弥漫在整个校园,仿佛身居其中的每一个人,都渴望着去了解宇宙和人心的奥秘,去了解社会运行的规律,去明白道德和梦想在其中的价值。这种氛围应该浓郁到这样的程度:学校会为又一个新知识的发现,一个课程的创新,一次教研的突破而欢庆鼓舞,以至最平凡的日子里,也洋溢着一种节日的快乐。

 

我们相信——学校文化,就是讲述,和为了讲述一个关于我们自己的传奇故事。这是学校文化建设的关键。没有自己的英雄叙事,没有自己学校里值得流传的故事,没有这所学校里走出来的英雄,就是这所学校还没有自己成熟的文化。它的故事还没有真正开始。学校文化,就是讲述,和为了讲述一个关于我们自己的传奇故事。应该通过“底线+榜样”的新教育管理方式,让那些优秀的师生个体,成为学校的英雄与榜样,成为最有力的教育力量,成为学校叙事中的绝对主角。

 

亲爱的新教育同仁,我们正在进入一个文化的世纪,让我们用文化的自觉,努力打造群星璀璨的学校文化景观,担当起“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的共同使命!



 新教育学校文化表现在哪些地方?

 学校如何把新教育之魂“活出来”?

——《新教育年度主报告》之

《文化,为学校立魂》摘录

编辑|陈东强


文化既至高无上,微妙至深,又鲜活自然,无处不在。古人所谓“道不远人”,所谓“道散为器”,所谓“体用不二”……就是这个意思。新教育的学校文化也是如此,它需要把新教育之魂加以外化或对象化的表达,也就是说,要在学校的每个细微领域,如物质载体、制度规范、行为方式、符号表达等等,氤氲新教育文化的生机,浸润新教育文化的精神,真正让新教育之魂在学校生活的方方面面体现出来,换而言之,学校的日常生活,应该努力把新教育之魂“活出来”。



1.使命、愿景、价值观:新教育学校文化的核心


使命,就是学校的责任,或者学校为什么而存在。


愿景,就是学校的蓝图,或者学校在未来较远的时间里,要抵达到哪里,成为什么。


价值观,就是学校对于好坏、善恶、美丑、成败、是非的一种基本价值信仰和评价标准,对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把学校中许多价值作一个清理,排一下顺序,确立一个优先原则,就是学校的价值观体系。

        

一所学校的使命、愿景和价值观,体现了新教育学校文化的理想追求和精神境界,它往往是学校经过长期追寻、苦苦思索,经由充分的酝酿讨论,然后由文本固定下来的。包含使命、愿景、价值观的文件,应该是一个学校的“基本法”,是指导全校师生行为的根本大法。这个基本法是一所学校不可以轻易更动的。从某种意义上讲,更换了一个学校的使命、愿景、价值观,也就是更换了一所学校。纵然地点还在,建筑还在,名字还在,但是我们所面对的,却已经不再是文化意义上的那个学校了。(《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新教育实验的核心理念》)



而且,这个学校的“基本法”,应该超越任何一任校长,它应当规定校长以何种程序,才能恰当地重新处理、阐释这些理念。而不至于任何一任校长走马上任,首先都是费尽心计另搞一套话语系统。


对于一所具体的新教育实验学校而言,认同并且自觉践行新教育实验的文化使命“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应该是加盟新教育的前提条件。需要的只是不断加深对于这一使命的解读、对话,从信任走向信仰。


在明确了使命以后,描绘愿景,是建设新教育学校文化的关键。一般而言,一个好的新教育学校的愿景,必须具有前瞻性,体现学校未来的发展目标;具有清晰性,如麦当劳的“成为全世界每一个社区的最佳雇主”,盛大的“网上迪斯尼”,长江商学院的“中国CEO的‘西点军校’”等等,都是人们耳熟能详的“愿景”;具有激励性,让学校师生员工能够激情澎湃,愿意为之全力以赴。


如果说愿景描述的是我们要抵达哪里、成为什么,那么价值观要描述的就是如何抵达,靠什么来实现愿景和使命,它回答的是我们为什么只能这样做而不能那样做,哪些事情可以做,哪些事情坚决不能做。价值观是为实现使命、愿景而提炼出来,并予以倡导、指导师生员工共同行为的准则。



2008年初,新教育研究院研究中心和翔宇教育集团合作,在宝应实验小学搞过校中校试验。当时他们曾经集体决议,为共同体拟定了一份学校的“使命、愿景和价值观”。


其中的“使命”是这样表述的:在学校内实现“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的教育理想。其中的“愿景”有四个:一是在不采取应试教育(题海战术)的前提下,学生素质及成绩均居江苏省一流水平(并可对此进行质性及量化评估);二是成为全国范围内的卓越的专业发展共同体;三是全方位领跑新教育实验,成为新教育实验的示范学校;四是成为新教育实验的培训基地、观摩基地。



而其中“价值观”(集体承诺)有五个方面:第一,不存在高于学生成就的教师荣誉和集体荣誉——我们把促进每个学生的进步,当成是教师的最高荣誉(一个孩子的进步,胜过教师或学校获一个全国一等奖);第二,对每个学生怀着高度的成功期待,并悉心跟进对其学习的指导;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困难及潜能;第三,不采取题海战术(事先检验每一道学生即将用时间去完成的练习);引导家长提高家庭教育品质,但不将教育责任推诿于家庭;第四,确保课堂教学的高效;呈现所教学科的丰富性与魅力;在各学科教学中,促进学生的理解力(在可理解的学科里,反对死记硬背);第五,认同新教育实验理念,恪守新教育人的理想、公益、田野、合作精神。


在此基础上,这个文本还提出了学校的阶段目标、教师标准、学生标准、价值优先顺序等。这一份文件是由执行校长起草,全体教师在阅读草稿并提出修改意见后,再由校长通读修改稿,全体教师举手表决通过的。



学校的管理层表示,自己的一切行政行为,都只是对这份文件的守护。即他们所做的,就是让这份文件的精神成为活生生的事实,而不成为一纸空文。同时,任何教师都可以以这份文件为根据,批评任何一位管理人员和同行。不存在着高过这份文件的个体意志——当然这份文件在起草与集体通过的时候,也不会让文本逾越人道的边界,逾越法律和道德的边界,以致侵害到个人的利益,尤其是个人的自由意志。


尽管这个文本有许多不成熟之处,但是这份旨在实现和捍卫“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的学校制度,仍然可以成为我们思考与行动的参照或者起点,尤其是学校的使命,应该成为所有新教育实验学校共同的追求。我们渴望,在这次会议以后,有更成熟的试验和文本,出现在新教育实验学校中。



2.校风、校训:新教育学校文化的精神之窗


与使命、愿景、价值观一样,学校的校风、校训,有时候也是看不见的(尽管我们可以用文字的形式在校园里呈现出来),但却是学校文化的精神性的纲领,是学校使命、愿景、价值观的一种诗意化、简约化表达。


一所学校的文化有两种来源:一种是学校优秀的历史积淀——一所好的学校,在它写下的自己的历史,自己的故事中,总有一些精彩的部分,有值得后人继承、发扬的东西存在;另一种是学校有意识的追求——即从某一任校长开始,学校把某个理念当成全校师生追求的梦想或标尺,然后大家朝着它不懈地努力。从这个意义上来看,我们所说的“校风”(学校风气),其实是从历史积淀下的文化的实然状态来说的;而我们所说的“校训”,其实是从学校应该朝向的理想境界,即学校文化的应然境界来说的。所以,校训应该秉承了学校的使命、愿景、价值观的基本精神。



我们重点考察一下校训。校训应该学校提出的对全校成员具有规范、警策与导向作用的行动口号。一个好的校训,不仅能够体现一所学校的办学传统,也能够反映这所学校的价值追求。所以,它往往是我们打开一所学校历史文化之门的钥匙,是我们眺望一所学校精神家园的窗户。一个好的校训,同时能够成为师生共同遵守的基本行为准则与道德规范,成为激励师生积极向上的力量源泉。.......


我们都非常熟悉许多著名学校的校训。如清华大学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复旦大学的“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南京大学的“诚朴雄伟,励学敦行”,如北京林业大学“养青松正气,法竹梅风骨”、北京舞蹈学院“文舞相融,德艺双馨”,如南开中学的“允公允能,日新月异”,郑州正始中学的“人生正始,伟业我待”等。



那么,一个好的新教育实验学校,应该具有怎样的校训(及其所象征的学校使命、愿景、价值观)呢?我们认为,它应该要具备以下几点:


第一,它应该从一个特定的角度,阐释“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的新教育理念。或者说,它至少是和这个理念不相违背的。那种只要分数,认为有分数就有一切,另外的所有追求都无足轻重的教育观点,那种为了明天的幸福可以牺牲今天的快乐的教育观点,以及体现这些观点的格言,显然是与新教育实验的宗旨南辕北辙,背道而驰的。


       

第二,它应该与中国文化的精神内涵相一致,尤其是和儒家自强不息、仁心充溢的精神高度一致。我们应该相信,我们的教育思考和教育叙事,是在这个土地上的教育思考和教育叙事,我们所用的语言和精神资源,首先是属于这片土地的。只要我们还守在这片精神文化的土地上,我们就必须从中汲取积极向上的能量,成为我们安身立命的根据。


第三,它应该具有独特的个性。一个好的校训,总是完全地属于自己的,甚至是只属于自己的——它越是只属于自己,也就越能够成为启迪其它学校,越能够完美地实现其教育理念。我曾经读书的苏州大学前身东吴大学,把“养天地之气,法古今完人”作为校训,我曾经领导过的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把“我在乎你”作为校训,以及本节开头的引用的一些校训,都彰显了这些学校独特的文化历史、文化成就和文化个性。



第四,它应该富有诗意,言简意远。好的校训总是一种较诗意、较含蓄的表述,总是可以不断地阐发,不会停留在这个时代的局限里。同时好的校训要有充分的想象空间和展开的余地,不能只是对于某一个细微的局部的关注。譬如说,它可能用“端正”作为校训,因为“端正”作为一个尚未被阐发的价值,可以渗透到学校的一切生活中,但是如果把“字要写端正”作为学校的校训,就显得狭隘了。


第五,它应该有向上的力量。校训最好是一种积极、高远的表达,具有精神引领的作用。即它要具备有激励人生出浩然之气,从而意识到生命的尊严,进而去为之努力的作用。如有些学校喜欢“草根精神”,但是让十来岁的处于花季的孩子们去像草根那样默默无闻,不求花开,这事实上是对生命发展阶段的误解。



作为校风校训的语言往往是格言式的,具有高度概括性与抽象性。所以,虽然它能够被无尽地阐发,却也同时因此而显得抽象、单调,尤其对学生而言,它有时似乎只是一个没有生机的教条。因此,校风、校训应该与特殊的学校文化象征物,学校文化的榜样人物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成为一组可触可摸,任何人都可以理解、感受到的文化表述。校风、校训揭示出文化象征物、历史榜样的精神内涵,文化象征物和历史榜样则演绎出校风、校训的具体精神,让它们不再抽象而变得具象,不再单调而变得有声有色、有血有肉。



3.制度:新教育学校文化的“契约”


为了保证学校的使命、愿景、价值观落到实处,需要制定一个规范和激励学校全体成员的制度。


制度是硬文化,文化是软制度。制度是文化的体现者和守护者,只有学校管理制度清楚地意识到自己是文化的守护者,那么学校文化才能够得以保护、发展,而制度也同样会受到文化整体的保护与滋养。


新教育学校文化十分重视学校各种类型和层次的制度规范的建立与完善,更重视在学校制度规范注入新教育的文化内涵。我们主张,学校制度规范的制定,应该是一个平等参与的过程,应该是学校管理者和师生共同遵守的“契约”,而不能够把校长的意志强加给师生。制度规范一旦通过,就必须共同执行,没有例外。


在具体的制度运作过程中,新教育实验遵循的是“底线+榜样”的管理原则。所谓底线,就是基本的要求。而管理的秘诀正在于,它总是表扬从这个底线中涌现出来的优秀者。这些优秀者,这些最大程度超越底线的人,就是我们新教育实验所说的“榜样”。新教育永不表扬达到了底线的人与事,它甚至极少直接批评没达到底线的人与事,因为它不会将目光与精力,耗费在消极的因素上,而只是毫不吝惜言辞与诚意,去表扬榜样,言说榜样——当然,是呈现榜样的故事,榜样的细节,而不是笼统地说某某某是榜样。


        

新教育主张,应该用榜样激励新的榜样,以故事引发新的故事,让细节推动新的细节。只有用榜样的精致引来更多精致,用榜样精彩引来更多精彩,用榜样专注引来更多专注,新教育才会像滚雪球一样不断发展。

        

“底线+榜样”是一个不可分拆的联合体,彼此依存,相互促进。如果没有底线,没有最起码最基本的要求,就没有基本的环境与氛围,也很难产生真正的榜样。即使出现了个别榜样,也会感到孤掌难鸣、孤立无援,甚至是墙里开花墙外香,不利于榜样自身的成长与发展。同样,如果没有榜样,只抓底线,有可能导致新教育实验失去方向,难以持久,甚至堕入形式主义。


底线一定要有检查与奖惩,否则就会流于形式。榜样一定要有扶持与展示,否则就会失去动力。底线一定要保证所有的人能够做到,要求太高就会负担太重,失去底线的意义,最后也保不住底线的最低要求。


同时,一定要关注榜样,倾听榜样的声音,让榜样及时言说,让榜样及时引路。不能让榜样孤立无援。从新教育实验区的经验来看,一个有效的方法是,将榜样组织起来,形成区域新教育实验的核心团队。一线的榜样教师以及有榜样潜质的教师,与教研室的联合行动,并与研究中心始终保持一定的联络,在合宜的情况下,将会爆发出巨大的能量。



4.师生行为:新教育学校文化的气质


一个学校有没有文化,通过教师与学生的一举手一投足,通过教师与学生的各种行为表现,可以看出一个大概。如师生的笑容灿烂不灿烂?学生能不能主动与你打招呼?从中都可以看出学校的文化品味。


学校行为主要由两个相互关联、不可分割的领域也即教师的教育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行为构成,它们在日常道德实践、课堂教学、课外阅读、社团活动、社区与野外活动等时空中展开。


(1)新教育学校的行为文化,体现在师生的道德水准上。


新教育,首先是心教育。美好的心灵是幸福完整的人生的前提。新教育倡导“师生与人类崇高精神对话”,倡导“理想的德育”,体现了我们的一种文化担当。因为文化是与道德的崇高内在关联的。康德认为,崇高道德才是文化的本质。他所谓“自然向人生成”,或作为自然最终目的的人,也就是“文化—道德的人”。他在《判断力批判》中指出:“善的意志是人的存在所能独有的绝对价值,只有与他联系,世界的存在才能有一最终目的。”文化人是摆脱了自然的欲望束缚,超然物外,按照自己的自由意志也即道德意志达到自我实现这一终极目的的人。因此,道德教育的文化视野和价值追求,必然是高扬道德的理性力量,并将培育具有崇高道德的文化人作为教育的最高使命。



(2)新教育学校的行为文化,体现在课堂的境界上。


课堂是学校最重要的场所,教与学是师生最日常的活动。新教育实验认为,课程不是简单的一堂课,而是一段旅程,是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去“吻醒”知识,把那些美好的事物真正契入教师和学生生命的过程。课堂、课程和教室文化是新教育学校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这是学校每天最日常的生活。如果课程和课堂没有形成新教育学校的独特风景,独特追求,如果教师不仅仅是课程的执行者,更是卓越课程的开发者,永远不可能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新教育学校文化。


新教育为什么要倡导“理想课堂”?就是为了不让课堂这个传承文化的重要殿堂失去“理想”;就是要“超越知识,走向智慧,激发创造,健全人格,为学生将来拥有终生幸福的精神生活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就是要“使教学活动走出分数的误区,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使学生成为人类文明之火的传薪者”;就是要“使学生关注窗外的世界,校外的天空”,获得心灵的获得“解放”;就是要让课堂“充满活力、情趣与智慧”,实现“知识、生活与生命的深刻共鸣”。在这个意义上说,“理想课堂”其实就是“文化课堂”。



这些年,我们倡导“教室文化”,它实际上是“理想课堂”的一个延伸。一个教师,转身进了教室,在师生共同组成的班级共同体中,那么他的角色就起了变化。他就是那个教室文化,班级共同体中的使命、愿景、价值观的倡导者和守护者。教室不能成为工厂,教师与学生不能是一位监工头和一群疲惫厌倦的工人的关系,他们生产的产品也不能只是分数的产品。


我们认为,一个教室,一个生活于同一个教室中的人,应该是一群有着共同梦想,遵守能够实现那个共同梦想的卓越标准的同志者。他们彼此为对方的生命祝福,彼此为生命中偶然的相遇而珍惜珍重,彼此作出承诺,共同创造一个完美的教室,共同书写一段生命的传奇。


理想的新教育实验的教室文化,就应该是这样的——在“芷眉”的教室里,在“小风习习”、“桃花仙子们”的教室里,我们已经阅读过这样的美妙;在雷夫“第56号教室里”,在克拉克的班级里,我们曾经眺望到与我们相似的理想……



(3)新教育学校的行为文化,体现在师生的阅读生活上。


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与国民的阅读水平;一个没有阅读的学校永远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一个书香充盈的城市才会是美丽的城市。这是新教育关于阅读的主要主张。



一所学校有没有文化,首先看它有没有阅读。教育,首先就在于构建真正意义上的阅读生活。新教育为什么要倡导“书香校园”乃至“书香班级”、“书香家庭”?同样也是基于提升个人、班级、学校乃至真个民族文化气质的战略考量。新教育实验通过改善阅读环境和物质条件、开展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正式或非正式的组织推动、阅读进课堂、评价“阅读之星”“书香班级”“书香家庭”等途径或策略建设书香校园,目前新教育实验已经形成了区域行政推广(江苏省海门市教育局等)、民间推广(新教育研究院“毛虫与蝴蝶”等)、学校推广(深圳南山央校“天堂鸟书林”等)、网络推广(“教育在线”)、班级推广(常丽华等“十佳教室”)等阅读推广模式。阅读改变人生,提炼人的精神气质与文化品位。新教育的“营造书香校园”,倡导的实际上是一种“文化阅读”,进而打造一种学校的“阅读文化”!



(4)新教育学校的行为文化,体现在教师的行为方式上。


一个教师,在学校教师文化共同体中,如果校长的角色是唐僧,负责着使命、愿景、价值观的倡导与守护,那么他的角色就是孙悟空(如果他同样足够忠诚于团队,但能力有限,那么他就相当于沙僧;或者他忠诚于团队,但不免偶有私心,那么他就相当于猪八戒),他们都是卓越标准的执行者,同时也是愿景的守护者与实施者,是共同梦想的实现者。


无论是兼任着班主任或者只是某个学科的学科教师,我们都知道这样一个事实:学校并不只是一个关系亲密的人生活在一起,它不是家庭,也不是心理治疗所,或者某个俱乐部。学校是学习的地方,学习是由教师作为指导者和监督者,年轻人学习人类发展进程中积淀下的人类知识的地方。最终,决定一所学校之卓越的,主要不是这所学校的人际关系有多亲密,而是这所学校在人格与知识的学习以及创造上——也就是说通过人格与知识的学习和创造,生活于其中的学生最终有多优秀,工作于其间的教师又有多卓越。



新教育人曾形象地把学校生活比喻成是一个汇聚在伟大事物的篝火旁边的一种特殊生活,在其中熊熊燃烧着的,应该是那人类在漫长历史进程中积淀下的知识。而生活于学校中的人,应该那沉睡了的知识的复活者,和新的知识的创造者。所以,在理想的新教育学校文化中,教师应该成为某一门或者几门学科的“疯狂”的热爱者,成为所教学科的虔诚的“传教士”。在学校生活的这几年中,他们应该以此为乐,以此为世界赠予自己的一份厚礼,而废寝忘食,只恨岁月匆匆,自己还不能穷尽这个领域的全部奥秘。而不应该是知识的厌倦者、逃避者,而把兴趣,转移到肤浅的领域,或者停留在人际关系的亲密上。



(5)新教育学校的行为文化,体现在教师的教研活动上。


任何一个群体要成为真正的文化共同体,就需要拥有共有的语言与密码,也就是有共同的使命、愿景、价值观,有共享的故事、榜样、活动与仪式。对于教师来说,成为真正的教研活动,真正的学习型组织的积极参与者,是成长的重要途径。新教育学校文化的一个理想目标,就是把所有身处其中的人,打造为“终身学习者”。不仅是进入学校的学生在在校期间学习知识,而且还要把他们培养成终身学习者。


我们认为,一所学校的教研活动方式,以及有无教师文化共同体的专业学习,是决定身居其中的教师能不能成为终身学习者关键。而除非身为教师的教育者自身成为真正的终身学习者,否则想要让学生成为终身学习者就不可能成为事实。那种满足于按机械的程式把课上好,按考试标准把知识传授完,按社会流行的方式进行教研活动,每个人心不在焉地总结三个优点两点不足的做法,将让教师丧失研究的兴趣,进而丧失终身求知、终身学习的源动力。



有人说:“平庸的教研造成教师的平庸,卓越的教研成就教师的卓越。”这话说得很简洁,它说出了一所学校的教研氛围对身处其中的每一个教师的影响。这种氛围就是一所学校的学校文化在教研生活中的体现。如果一所学校的教研活动是平庸的,走过场的,甚至是死气沉沉或者装模作样的,我们怎么能够相信,这所学校可能拥有真正优秀的教师文化呢?


所以,在理想的新教育实验学校的教师文化中,教研活动应当被视为教育教学活力的真正源泉而被高度重视,日常的教研生活应当就像是教师们的节日一样被热情地对待,而全校教师在每个学期中,将共同研读优秀的文学、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等方面的著作,不同的学科共同体,还将共同研读相关的本体性知识方面的专著,每一个学科始终能够追踪着本学科的研究前沿……除了少数滥宇充数于其中的南郭先生,身居其中的每一个人都致力于成为终身学习者,整个团队呈现出卓越的学习型组织的面貌。


当然,学生文化共同体和教师文化共同体,在很多时候并非各自独立的,而是彼此交叉、相互渗透、不可分割的。他们又事实上结成一个充满生命活力和张力的师生文化共同体。“教学相长”的古老信条在新教育的文化共同体中获得了新的意蕴。在这里,学生永远是自我发展的主体,而且是“成人之父”,“教师之师”。教师不单单是学生成长的引领者,指导者,同时也是永怀童心的学习者,探索者。是学生对自我发展的渴望,让教师充满创造的欲望;是学生的学习过程,让教师不断审视内心,提升自我;是学生的热情参与,让教师对课程开发充满信心和期待;最终,是学生的巨大进步让教师看到了创造的喜乐和教育的意义,从而坚定了执着前行的勇气和信念。所以,这个过程是师生共同体验和相互扶持的过程,是师生对知识共同探索、质疑和分享的过程,是师生生命共同完美的过程,更是师生对教育真实诠释的过程。



5.仪式、节日与庆典:新教育学校文化的“节气”


“郁郁乎文哉!”(《论语·八佾》)新教育学校文化一旦走向成熟完善,都会拥有美妙优雅的仪式、节日和庆典。他们是学校文化传统的活标本,也是学校生命中最值得关注的重要时刻。



在新教育学校,仪式、节日和庆典往往是这样一种时刻,它通过包孕性强、极富意味的、有象征意义的程序和形式,使有意义的事情或者伟大的事物能够拥有一种伟大的时刻,获得神圣、庄严与尊重。仪式、节日、庆典作用于我们的心灵,它唤起我们内心的神圣感,使我们的生命能够经常与伟大事物交汇在一起,从而形成长久的动力。简单地说,就是一定的文化通过一种固定的模式供大家演习重复。


通过仪式、节日和庆典,学校的文化、愿景被一次次强化、确认,形成了新教育学校文化特有的“节气”。像农历的二十四个节气对于农民的耕作的意义一样,仪式、节日、庆典对于学校师生的生活也具有特别的价值,通过它们,师生被联结在一个共同体中,凝聚成一股向上的力量,学校的日常生活也因此被赋予了意义和目的,而不仅仅是一系列时间的堆积。


所以,如何对待教育生活中的那些重大日子:开学典礼,开学日,毕业典礼,欢迎新教师参加工作岗位,欢送退休教师并感谢他们为学校所做出的贡献……以及那些标志出自己学校独特文化的特殊日子——这将是一所学校的文化是否成熟、成型的标志。


在苏霍姆林斯基的《帕夫雷什中学》一书中,我就看到了许多作为“我们的传统”的节日、庆典、仪式,如“首次铃声节”、“最后铃声节”、母亲节、女孩节、歌节、花节、鸟节、无名英雄纪念日、堆砌雪城的冬节、首捆庄稼节、新粮面包节……所有这些节日,都是他们在漫长的历史中逐步创造并且固定下来的。我想,孩子们在毕业之后,无论走到天涯海角,将永远不会忘记在这所学校中度过的那些激动人心的时刻,以及那些激动过他灵魂的因素。 .......


而与之相反,现在越来越多的新教育实验班级中,我们能够读到那种真正的心灵息息相通,生命彼此在庄重的仪式中相互镌刻出诗意的仪式——新教育实验特有的生日故事、生日赠诗。而且,在许多新教育实验学校和新教育实验班级,已经拥有了自己的节日,如“旺达节”、“榴花节”、“犟龟节”等这样一些源自自己环境和生活的独特节日。


在教育生涯中,最隆重的节日就是毕业典礼。毕业,对于一个成长中的生命是具有特别的意义的,它是一段旅程的结束,又是一段新的旅程的开始。所以,古今中外,都把毕业典礼当成学生生命成长的重要里程来郑重对待。


写下明亮诗句的第一行,写下明亮诗句的每一行,写下明亮诗句的最后一行…… 就这样,一个个节日,一个个郑重隆重的仪式,那些理想主义的新教育人,把教育写成精致动人的诗篇。而这,就是真正生活出来了的学校文化。



6.建筑:新教育学校文化的物质载体


学校首先是一个器物化的环境。它的自然、设施、技术、建筑等并不是外在于人的,相反都打上了人的意志的烙印,折射着人的价值追求、审美趣味、思想方式,彰显出特定的文化意味。马克思曾经多次指出,人是环境的创造者,甚至是自然的建构者,通过创造和建构,人把自己的生命力量对象化到环境或自然中去,来确证自己,并直观自身,马克思把这种环境和自然称为“人化”的产物。所以,校园的一草一木,一池一塔,一砖一石,一器一物,莫不浸润人的情致,莫不濡染人的品格。这就是文化的力量。所以,我们说,改善学校环境设施,提高教育现代技术水平,自然无可厚非,但仅仅如此还远远不够,还应当在学校的这些器物世界里灌注一种精神的、人文的气息,它对师生才不是一堆外在的、冰冷的、陌生的物质,而成为学校的精神象征,焕发出无与伦比的教育魅力。我们不妨以学校建筑为例。



丘吉尔曾经说过:“我们先是建造我们的房子,然后是我们的房子塑造我们。”学校的建筑传统,不仅是学校记忆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学校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


有时候,最好的教育,往往曾经发生在某棵大树之下,某间临时帐篷之中,或者在几间最朴素的土房里。在学校发展的历程中,我们应该尽可能保留这些记忆。我在主持苏州教育工作的期间,曾经面对苏州中学的扩建问题。这是一个千年府学的遗址,也是百年新学的见证。那些遗址是文物,当然不会轻易拆除。但是那些红色的四、五十年代建设的小楼,要不要保存?我坚持,学校应该保留这些建筑——尽管拆除他们建设更加现代更加宽敞的教学楼,无论从视觉效果还是从经济效益都会更好,但是从学校的历史记忆,从学校的文化自觉来看,保存可能更有意义。因为,钱穆、钱伟长、胡绳、叶圣陶、孙起孟、陆文夫、吕叔湘等文化名家以及30多位院士,曾经在这些教室里学习、工作过。


我们对贵州石门坎有着特殊的感情。这里曾经创造过中国教育的奇迹。近一百年前,英国传教士柏格理等人,和中国的汉族、苗族等知识分子,在原来最贫困最落后的苗区,共同创造了教育的传奇。他们创造了苗文,编制了中国本土的教材,建设了游泳池和足球场,建立了足球队,把体育和卫生带进了还处于奴隶社会的落后山寨。几十年中,这个连鸟兽也难以到达的山区,走出了大学生,走出了博士生……



在贵州石门坎民族中学,我们看到,这里的每一棵树,每一幢楼,每一间房,甚至已经倒塌的土墙,都成了文化本身,成了神奇故事的活的见证。我们新教育团队应邀到这里工作了一段时间,我们也非常希望能够延续那个伟大的传统。


在浙江春晖中学,我们看到了一间普普通通的老房子。这间房子有什么价值呢?可是,它是夏丏尊先生在白马湖教书时为自己筑居的,在那里,一些美丽的散文,同样美丽的教育思想曾经诞生,请问,有哪幢大楼能够比它拥有更高的价值?


所以,我们的学校究竟想要怎样的建筑?去追逐时髦与潮流吗?可是时髦与潮流永远比建筑要走得更快。而反之,如果任何一幢朴素的建筑,如果有我们的故事曾经在那里发生,有我们普通老师创造的动人故事流传,有我们的英雄甚至伟大的人物曾经在那里栖息,那么它就是最美丽的,最值得保留的。



那么,作为一所具体的新教育学校,它的物质层面的文化建设,应该如何进行呢?


第一,它应该处处散发着文化的气息。学校建筑确实应该是美的,但更应该是文化的。学校的教学楼、行政楼、食堂、庭园和道路等,都可以用具有文化意蕴的名字来命名。这些命名,要体现学校的文化追求、历史传统,与校训、学校愿景、价值观有内在的逻辑。它应该是我们社会主流的优秀文化,最好还同时是传统文化的体现。如我们在杭州萧山银河小学所看到的那样。学校的七幢楼宇名以北斗七星命名,七颗星连缀成北斗,连同天文台,体现学校“让每一颗星星在银河中闪光”的愿景。


在学校环境布置方面,应该尽可能多地用作品和照片等本校有生命力的内容,而不只是用文字、标语来彰显文化。即使用文字,也应体现学校的核心理念,而不应该是没有灵魂的拼凑剪贴。所以,作品应定期更换,一般按照月份为宜,最低的频率是按季度,春夏秋冬更换。能有一些地方成为学校师生言说的平台,让学校管理者能够及时倾听学生和教师的声音,让参观者能够重现师生在校期间的生活场景与细节。最好有一些地方能够让学生涂鸦,让学生把意见贴在上面,学生与教师可以在这里对话、交流。



第二,它应该具有鲜明的个性。学校建筑是在属于自己的土地上“长”出来的。现在的学校,与宾馆已经非常相似,在一个大拆大建的时代,建筑设计师们根本无法定下心来,设计一些只属于一所学校的建筑。一张图纸稍加修改,就可以成批使用。许多农村的学校,不去寻求田园学校的境界,反而学起城市学校,搞起了水泥森林。所以,在学校建筑文化上,不能千校一面。


第三,它应该是由师生们共同完成的。学校是师生们共同筑居、点缀、生活的地方,它的设计,它的粉饰,甚至它的部分建造,更不必说它的绿化、美化,应该把师生的智慧与劳作融入其中。这本身就是一个教育过程,是学校生活中的大事,有意义与价值的事。现在许多学校把所有美工、装饰全部外包给装潢公司,我们踏进这样的学校,表面看起来很有文化,也很美,其实这里没有生机,没有活力。而真正美妙的教育场所,就是师生们亲自创造的空间,一棵树,一棵草,一堵墙壁的粉刷,一个标志的设计,都是师生漫长生活的结果。


第四,它应该体现对生命的尊重。新教育让生命自由舒展的基本追求,应该体现在包括学校建筑在内的方方面面。所以,我们主张小学校园要有儿童化取向,符合儿童的认知特点和规律,体现对儿童生命的尊重。如一些学校把校训物化为一个孩子易于接受的形象。“力求进步”,在石家庄的一个学校里被物化成“脚丫”,而海门通源小学则以卡通形象“源源”作为学校大小活动的一个标志。再比如学校黑板使用时应以最后一排同学能看到的地方为书写的下限,学校的一些作品的悬挂高度,下框最好与本年级一般学生的视平线等高,等等,这些对生命的尊重,其实都是新教育倡导的学校文化。



7.故事:新教育学校文化的英雄叙事


文化,最终是以两种方式凝固起来的:文化中的英雄叙事和神圣性的建筑。故事和建筑,往往成为文化超越时间的见证。

        

一所学校中,谁是大家心目中的英雄?也就是说,在本校所有曾经生活过的人之中,谁是教师心目中的英雄?谁是学生心目中的英雄?换句话说,一所学校树立怎样的英雄和榜样?


这个问题将是对学校文化真正的回复。因为这是新教育学校学校文化的一个方向性问题,也是最根本性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学校的核心价值观。


那些如老黄牛般忠诚忠实的,确实曾是我们的英雄;那些冲破重重难关获得比赛荣誉的,也确实是学校的风采人物。但是,一所学校还应该有更伟大也更朴素的教育传奇:像雷夫的第56号教室,像爱林·格鲁威尔的“街头日记”,甚至像基丁老师那样“失败”而同样令人尊敬的教育改革。


是的,我们很多学校,可能什么都有,但就是没有真正的新教育英雄、新教育榜样、新教育故事。这也是我想追问所有实验学校的问题:你的学校有自己的新教育英雄吗?你的学校有自己的新教育榜样吗?你的学校有属于自己的新教育故事吗?我始终认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所有新教育实验学校,在学校文化建设中最应该努力的方向。


因为,我们认为,新教育的学校文化能否真正形成,新教育实验能否写在中国教育的历史上,取决于新教育的教师能否书写自己的生命传奇,能否拥有真正属于新教育的故事。



《守望新教育》特别链接——


与美好相约同行——新教育实验历届年会掠影(2018版)

新教育研究院简介——了解和加入新教育指南(2019最新版)

理想与行动的力量——中国新教育实验掠影(内附视频)

用生命书写,用行动言说——新教育教师生命叙事集锦

新教育——未来教育的一面旗帜

行动就有收获,坚持才有奇迹——新教育实验十大行动学习培训参考资料

新教育的精神是什么?——解读新教育精神:理想主义、田野意识、合作精神、公益情怀

文化的进步,变革的力量——一个区域如何有效推进新教育实验?

新教育能够提高教育质量吗?新教育实验是怎样促进教师成长的?——新教育实验十问十答

你有多专注,就有多自由

活出你想要的美好

新教育是什么?为什么? 有什么?怎么样?怎么做?——关于新教育实验的50个问答

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新教育实验的核心理念有哪些?

“穿过生命散发的芬芳”——2018新教育实验颁奖盛典:榜样教师、完美教室、卓越课程、 智慧校长、年度人物获奖名单和颁奖词

“我变了,我没变”——2018新教育实验年度人物事迹简介暨颁奖盛典视频

在行动中研究,在坚守中创新——2018年新教育实验大事实事掠影

2017年新教育实验大事实事掠影

2017年新教育实验第十七届研讨会年度盛典

2016年新教育实验十件大事        

2016全国新教育实验年度盛典

2015全国新教育实验年度盛

与黎明共舞,与经典相伴,与美好同行——新平台,天天都有新资源,新教育,天天都有新创造

如何实现生命的幸福完整?

......



守望新教育:聆听大师的教育智慧,分享高人的教育心得,汇聚田野的教育创造,助力有缘的教育梦想。守望新教育:呈人之美,成人之美。守望新教育: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


新教育实验是一个以教师专业发展为起点,以通过“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构建理想课堂、建设数码社区、推进每月一事、缔造完美教室、研发卓越课程、家校合作共建”十大行动为途径,以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


新教育新在何处?对于我来说,当一些理念渐被遗忘,复又提起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只被人说,今被人做的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模糊走向清晰,由贫乏走向丰富的时候,它就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旧时的背景运用到现在的背景去续承,去发扬,去创新的时候,它就是新的。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