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以人弘道:活出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新教育实验第11届研讨会主报告(下)

朱永新 新教育 守望新教育 2021-10-25

[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守望新教育 守望真善美]


中国教育有弊端,但怒目金刚式的斥责和鞭挞,虽痛快却无济于事。对于中国教育而言,最需要的是行动与建设,只有行动与建设,才是真正深刻而富有颠覆性的批判与重构。——朱永新(《让传播美好成为本能——让思考为行动导航》)


根据读者建议,[守望新教育]将陆续推出[新教育实验年度主报告回顾系列],力争比较全面的发布新教育每年的研讨会即年会上朱永新老师代表新教育研究院所作主报告全文,文章之中和文章之后链接附录了相关资料,以便于大家阅读。回顾文章皆选自网络,如有错误和不妥之处,恳请大家提出意见建议批评。在这里特别向大家推荐新教育文库图书《新教育年度主报告》。——小编


新教育实验年度报告回顾系列——

[守望新教育]链接一点通]


2006: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2007:共读共写共同生活

2008:知识、生活与生命的共鸣——新教育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

2009:书写教师的生命传奇

2010:文化,为学校立魂(上)

2010:文化,为学校立魂(中)

2010:文化,为学校立魂(下)

2011:以人弘道:活出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上)


以人弘道:活出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

——新教育实验第11届年会报告(下)

作者|朱永新

新教育研究院

2011|内蒙东胜


五、新教育的文化使命


涂尔干在谈到欧洲教育思想和教育体系的演进时说,“教育本身不过是对成熟的思想文化的一种选编”。(爱弥尔•涂尔干:《教育思想的演进》,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3页)这在一个特定的角度对教育进行了重新的理解。也就是说,教育在本质上是对于人类所创造的思想文化的自觉传承活动,这个传承不是全盘的,而且选择的,是在对各种思想文化进行一番审视、选择和编纂之后,才纳入“以文化人”的教育体系中的。而这里所谓“成熟”的思想文化,是指系统的知识、思想观念、价值信仰和思维方式等构成的文化体系。


根据涂尔干的“选编”理论,每个民族在不同的历史时代,都必须对自己的思想文化进行“选编”。这样的“选编”,其实就为每一个时代的教育打上了特定的文化烙印,也为每一个时代的文化涂上了教育的色彩。尤其在社会大变革的时代,这种“选编”往往更加大刀阔斧、惊心动魄。几乎每个民族都会对自己创造和继承下来的成熟思想文化进行反思和“再阐释”,使之符合那个时代的精神气质。当不同的思想文化体系发生碰撞和交流时,每个民族也都会根据自己的标准对“异文化”进行“选编”。教育对成熟思想文化的每一次“选编”,都会形成不同的知识和思想体系,留下一批经典文献,而以这些“选编”所蕴涵的基本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更是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塑造和影响着一个民族的心理结构。在这个意义上说,一部教育史就是一部思想文化的选编史。(参见冯向东:《我们在如何“选编”思想文化:一个审视教育自身的视角》,《新华文摘》2011年第6期)。



用这个理论来观照中国教育史,我们会发现,中国历史上这样的“选编”一直从未间断。孔子在春秋时期编撰《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应该是第一次自觉的“选编”。董仲舒在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第二次“选编”。此后,唐代的古文运动、宋代的理学运动和明清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运动,也是三次重要的“选编”。这三次“选编”的共同使命都是努力使当时的中国文化从被破坏和消弱的境地挽救出来。其中前两次“选编”的共同背景是在它们的前代,均是被社会文化相对落后的少数民族入主中原,造成汉民族社会文化面临失落的危险,但是没有动摇其根基;而后一次的背景则是西方用坚船利炮轰开了中国的大门,直接威迫签订了许多不平等条约。应该说,前五次的“选编”总体是成功的,孔子与董仲舒的“选编”,奠定了儒家思想在中国的历史地位,成为几千年中国社会的共同价值与精神家园。唐宋的古文运动与理学运动,造就了唐宋八大家的文学与思想高峰,孕育出了美丽的唐诗宋词。而近代的第六次“选编”,则经历了一个从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的认识历程,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的“选编”走了不少弯路。从社会主义改造运动到三反五反运动,一直到文化大革命,“选编”的主导思想是“大革文化命”,不仅我们自己的文化传统被抛弃,世界的优秀文化遗产也与我们渐行渐远。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选编”兴奋点又从“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文化让位与“物化”,在权力和金钱的漩涡中,许多人迷失了自己,而教育也放弃了自己对文化更新的巨大作用。教育一度臣服于错误的思想、滥用的权力和霸道的金钱,完全丧失了理想与追求。学校追求的是功利化的分数,道德与智慧均被踩在脚下。这说明,我们的教育没有自觉履行起对于成熟的思想文化的“选编”的责任,当今教育人根本没有从中国文化长远的发展来考虑学校的目标,也没有将人性的彰显看成是学校的生命。



新教育认为,教育应该是文明复兴的新动力,学校应该是文化发展的新中心。没有教育对于文化的自觉“选编”,就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文化复兴和重建,也就不可能拥有真正的精神家园。所以,这既是国家文化建设与教育建设的重大任务,也是新教育人义不容辞的神圣使命。


在新教育实验发展的历程中,这个使命在不断地清晰和明朗起来,在新教育的理念与实践中,把中国文化作为新教育的根基和创造之源,已经成为新教育人的文化自觉。


第一,新教育实验提出了“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的价值追求和追寻理想、深入现场、共同生活、悲天悯人的新教育精神,这明显受到了儒家文化厚德载物、自强不息的影响,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道德情怀。


第二,新教育实验提出了“共读共写共同生活”的理念,努力推动书香校园和书香社会的建设,使教师与学生、父母和孩子乃至更大的共同体,有了共同的语言和密码,共同的价值和愿景,为形成中华民族的共同精神家园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第三,新教育实验把教师的发展作为教育改革的逻辑起点,号召教师以孔子为榜样,书写自己的生命传奇,为中国教师树立了人生楷模。对久居新教育共同体之中的人而言,加盟新教育,乃是选择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一种更古老、更本真,与源初思想更为切近的生活方式。在这种生活方式中,教育者努力让自己朝向(或处于)一个“生生不息”、“己立立人、己达达人”的境界中。敬畏生命,呼吸经典,与更年轻的生命相互编织有限之生的不朽意义,书写自己职业生涯的传奇……这些,乃是身居其中的新教育人的内在体认,一种深切的生命体认,文化体认,同时也就是职业的认同。



第四,新教育实验主张“行动,就有收获;坚持,才有奇迹”,在实验学校推进“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构建理想课堂、建设数码社区”等六大行动,实践了中国古代“知行合一”的优良传统。


第五,新教育实验通过开发“在农历的天空下”、“走进孔子”等课程,提出“知识、生活和生命的深刻共鸣”等主张,并且通过“晨诵、午读、暮省”的儿童生活方式,以及开学日、涂鸦节、毕业典礼等各种庆典和仪式,把自己的根深深扎在中国文化的沃土上。


第六,新教育实验提出“文化为学校立魂”的主张,通过开展“文化植根”、“文化塑形”、“文化育人”、“文化强师”、“文化立信”等方面的学校文化实验,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理念渗透到学校建设的各个领域,让学校环境、教育行为的细微处浸润文化精神,凝练生命精华,令师生沐浴在道德、科学、数学、语言、历史、艺术等人类文化的熠熠辉光里,耳濡目染,行以成之。


近十年来,有一种意识在新教育共同体中越来越明晰:教育必须有根、有魂。而新教育,与其说是想为中国教育打造可以流传数百年的成熟课程,倒不如说是想为“失魂落魄的教育”重新召回灵性、魂魄、神圣性。而任何一个成熟的课程,也必须从文化和生命存在的根系中生出,且与悠久的历史息息相通,才能够是值得保存与流传的。诚如海德格尔所言,“我深信,没有任何本质性的精神作品不是扎根于源初的原生性之中的”。对于中国大地上的新教育实验,其实就是曾经富有创造性的中国思想在今天这个时代的一次复苏。当然,我们深知,如果我们不能清理这一创造性的思想之源被层层遮蔽的历史事实,我们同样会沉陷在后世的形式主义中,丧失那创造的本质。


因此,新教育首先是一种创造性地寻根,是寻找这一文化的创造根源,使得生生不息的创造在这片土地上重新开始。也同样是在这个意义上,新教育实验,首先是文化的新教育实验和哲学的新教育实验,而不是封闭于某个实验室以采集数据的自然科学倾向的教育实验(新教育实验中会有个体研究人员以这样的方式进行某些实验,但这是从属于上述文化的新教育的局部探索)。


也因此,随着新教育的深入,它将越来越把自己与原初的儒家精神与道家思想关联起来,并以创造性地阐释那些塑造民族精神的经典为己任、为依据。当然,这里没有背诵经典的盲从盲信,自然更不会有认定中国文化是不再具有生命力的死物的武断。作为栖息于此一文化、此一语言中的新教育,它认为自己有责任也有能力,在当前的语境下,重新活出“生生不息”、“仁(不麻木,恕与爱)”、“恻隐之心”与“浩然之气”的儒家精神,和“道法自然(依据字源,将自然阐释为‘以自己的样子显现’)”、“天、地、人、道”和谐四重奏的道家精神。


在此语言和文化的原点上,新教育实验放眼全部人类创造的历史,将自然科学、西方哲学和各种文化的精髓,尤其是心理学成果,纳入到自己的视野中,成为创造当前“具有创造性与本真性的教育”的必须借助的资源与视域。



当“生生不息”与“仁”(我们诠释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恕道,与“己立立人,己达达人”的爱道)的本体精神,与人格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以及神话学、传记学、经典文学诠释打通的时候,新教育便有了自己的“生命叙事理论”——一种解释学倾向的教育学,一种把个体生命的成长视为上述精神的扩充或受阻变形的心理学。


新教育实验,将培植此一自强不息、仁心充溢的本质生命,并从其存在的诗意中,开出一系列人文课程;从其存在的思性中,开出一系列科学课程。而这一过程将始终确保诗与思的统一性,无论是生命早期的浪漫,还是高年龄段的精确分科,都将确保生命的完整与统一。


新教育人深知自己的责任是创造一种好的教育,而首先不是成为创制心理学理论、哲学理论的职业理论家,所以在拥有一个自己体认的文化原点和一个自己确定的解释框架的前提下,更多的是以行动者的姿态,把前人的研究成果、哲学思考,纳入到教育生活的相应位置中,而最终目的始终在于:创造一种本真的教育,“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而这种开放的视野,以“复兴源初创造性文化”为己任的天命感,使得它和当前同样冠以“教育实验”为名的其它教育探索有着本质的不同。


因此,最后呈现于世人面前较为成熟的新教育实验,将是一个从幼儿园到高中甚至大学的完整教育形态,一个从学校文化建设到所有学科课程的创制,以及师生、家校共读共写共同生活的独特而完整的教育-生活形态。在这样的完全意义的新教育学校里,可能将不复存在当前命名的任何新教育项目,而只有每一个生命的自我叙事不断展开,“晨诵、午读、暮省”,人类创造的最美好事物在共同生活和课程穿越中不断复活,师生生命也因此不断丰盈、丰厚。新教育人不愿意错过任何可以企及的人类美好,也不愿意把自己的存在局限于某一局部,更不愿意把自己研究的这一局部与存在整体相分离。


而在此种共同的文化诉求中,每个生命将依据自己的生命密码和存在境域,而成为独一无二的生命叙事者,这一个个创造性的个体,将共同构成一道新的精神风景线。这样,我们的教育使命也在其中得到了安顿,既为中国文化的重建,也为每个人精神家园找到归属。如此,学校将重新回到文化与社会的中心,引领和促进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美国历史学家汤因比曾经说过,“避免人类自杀之路,在这点上现在各民族中具有最充分准备的,是2000年来培育了独特思维方法的中华民族”。诺贝尔奖获得者集会在1988年发表的宣言也提出,“人类要想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00年前,从孔子那里获得智慧。”


但如果没有我们文化的自觉,没有我们教育的行动,这些预言和判断将始终是一个画饼,是别人欺我、我又自欺欺人的安慰剂。中国文化能否再度复兴,能否迎来它再度令世界起敬的成就,一切有赖我们的努力,有赖于我们每一间教室的努力。



六、结语:教育的真谛乃是文化的自我创生


2011年9月,新教育人聚集内蒙东胜,用文化的视野关照教育,用教育的视角反思文化,用教育与文化的眼光打量我们自己。我们形成了如下共识:


文化,是一个社群曾赖以生存、借以辉煌的模式,记录了这个社群自古至今的爱憎、企求、失败和荣耀。


文化,既有在特定历史中与具体环境相适应的形式部分(如中国文化中的礼乐、习俗、古代法律),也有超越时代的精神实质部分(如仁、义、爱、自强不息、逍遥自然)。


文化即教育,教育即文化。文化和教育的这种高度的同一,正是人类完全不同于、超越于其他生物的最大特征。人之成为人,人类之成为人类,其本质乃是文化,乃是教育。


文化是一条流动不息的河流,每一个人都是某一文化河流中的水滴。没有水滴的河流会迅即干涸;而没有河床,历史将失去方向,每个个体将陷入生物性的本能中简单重复。


我们(任何社群和个体)藉文化而拥有语言、拥有自我;文化藉我们而得以延续,并获得创生、更新的可能性。


创生、更新文化的,就是文化中的英雄、榜样、先知、楷模,他们创作的或为他们创作的诗篇、传统、故事、传奇,成为一个文化最明亮、最动人的部分。


于是我们的先人,为我们留下了“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立立人,己达达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道法自然”、“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最珍贵的精神珍品,留下了诗经楚辞、唐诗宋词,留下了龙飞观舞的中国书法,留下了黑白之间天地宛然的中国画,留下了四大发明和无数历史景观,留下了石猴成佛的神话传说……


教育的过程也是文化“选编”的过程。一种合宜的教育,在这个意义上,就是梳理自身的文化,对文化进行辨别、抉择,把文化中的创造部分、开放包容部分,传授给下一代,让文化成为他们的生存方式,让文化藉他们而得以更新、重新显现上述的这些根本精神。


好的教育应该有文化的自觉与自我省察。教育的真谛乃是文化的自我创生。爱历史不是爱历史中的罪恶与挫败;爱英雄与榜样但不是依样在新时代画不合时宜的旧葫芦;爱诗篇是要写出这个时代的新诗篇;爱传奇是要写出这个时代我们每个人的传奇,和“我们”的传奇;爱中国文化,就是要让它在我们身上显现其根本的创造精神。


非道弘人,人能弘道。新教育人的使命,就是自觉地把中国文化作为自己的精神家园,作为我们教育的根基和创造之源;就是通过我们的努力来推动文化的自我创生,让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在我们这个时代重新显现并焕发青春。作为教师,我们可能由于各种原因不能成为孔子、孟子、朱熹、王阳明这样的文化重建者,但我们应该努力做到,通过我们每一个新教育人的文化自觉,通过我们自己这个湍急的隘口,让中国文化这条河流奔涌前行。


亲爱的新教育人,让我们行动起来,用自己的真诚和信念,把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在我们身上真正地活出来,为培养面向世界的中国人,为建设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守望新教育》特别链接——


与美好相约同行——新教育实验历届年会掠影(2018版)

新教育研究院简介——了解和加入新教育指南(2019最新版)

理想与行动的力量——中国新教育实验掠影(内附视频)

用生命书写,用行动言说——新教育教师生命叙事集锦

新教育——未来教育的一面旗帜

行动就有收获,坚持才有奇迹——新教育实验十大行动学习培训参考资料

新教育的精神是什么?——解读新教育精神:理想主义、田野意识、合作精神、公益情怀

文化的进步,变革的力量——一个区域如何有效推进新教育实验?

新教育能够提高教育质量吗?新教育实验是怎样促进教师成长的?——新教育实验十问十答

你有多专注,就有多自由

活出你想要的美好

新教育是什么?为什么? 有什么?怎么样?怎么做?——关于新教育实验的50个问答

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新教育实验的核心理念有哪些?

“穿过生命散发的芬芳”——2018新教育实验颁奖盛典:榜样教师、完美教室、卓越课程、 智慧校长、年度人物获奖名单和颁奖词

“我变了,我没变”——2018新教育实验年度人物事迹简介暨颁奖盛典视频

在行动中研究,在坚守中创新——2018年新教育实验大事实事掠影

2017年新教育实验大事实事掠影

2017年新教育实验第十七届研讨会年度盛典

2016年新教育实验十件大事        

2016全国新教育实验年度盛典

2015全国新教育实验年度盛

与黎明共舞,与经典相伴,与美好同行——新平台,天天都有新资源,新教育,天天都有新创造

如何实现生命的幸福完整?

......



守望新教育:聆听大师的教育智慧,分享高人的教育心得,汇聚田野的教育创造,助力有缘的教育梦想。守望新教育:呈人之美,成人之美。守望新教育: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


新教育实验,是一个以教师专业发展为起点,以通过“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构建理想课堂、建设数码社区、推进每月一事、缔造完美教室、研发卓越课程、家校合作共建”十大行动为途径,以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


新教育新在何处?对于我来说,当一些理念渐被遗忘,复又提起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只被人说,今被人做的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模糊走向清晰,由贫乏走向丰富的时候,它就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旧时的背景运用到现在的背景去续承,去发扬,去创新的时候,它就是新的。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