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俞敏洪、梁晓声:致高考学子——任何外在的状态都不如人的精神和自我期许来得重要

作者 守望新教育 2021-10-25

[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守望新教育 守望真善美]


高考是每个人人生中的一件大事,我们在人生中间遇到这类大事并不多,它可以说是我们人生命运的转折事件之一,高考也好,未来找工作也好,创业也好,这都是人生转折性的事件。——俞敏洪


任何外在的状态都不如人的精神和自我期许来得重要。——俞敏洪


愿你们将来成为中国的读书种子。那么,你们的小家庭将受益匪浅,你们的后代将感恩于你们。——梁晓声


这世界几千年来有三点没变——多数财富依然集中在少数人手中,权力依然由少数人掌控;但,文化和知识却是少数人无法完全占据的——它是绝大多数人共同的财富,人人都有享有权和继承权。知识化了的普通人的人生福音在其中。依靠它吧,它会使我们成为普通而可敬的,精神高贵的人,于是做普通人不再可悲,更不可怕了……——梁晓声


“《麦田里的守望者》为世界贡献了一个词语,守望。教育不是管,也不是不管,在管与不管之间,有一个词语叫"守望"。” 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陈东强(《麦田里的守望者——在管与不管之间,有一个词语叫“守望”》)


中国教育有弊端,但怒目金刚式的斥责和鞭挞,虽痛快却无济于事。对于中国教育而言,最需要的是行动与建设,只有行动与建设,才是真正深刻而富有颠覆性的批判与重构。——朱永新(《向着新教育的更深处漫溯——深度学习,深度实践,新教育实验的十二个标志性项目成果》)


俞敏洪:致高考考生的五点建议

作者|俞敏洪

来源|新东方


各位朋友好,就要开始高考了,在这儿我预祝千万考生,高考成功,梦想成真!


高考是每个人人生中的一件大事,我们在人生中间遇到这类大事并不多,它可以说是我们人生命运的转折事件之一,高考也好,未来找工作也好,创业也好,这都是人生转折性的事件。(《今天的高考没有失败者——分数和人格、智慧完全是两回事》)



但是我想对所有的考生说,高考并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的事情,也就是说不是你这两天着急了、奋发了、努力了,最后高考就一定能拿到高分的事情。高考是一个长期准备的事情,最后两天拼命是没有用的。这就像跑马拉松的运动员一样,他绝对不可能在前一天的时候自己先去跑一个马拉松,如果他先跑了,第二天参加马拉松比赛的时候就跑不动了。所以参加马拉松比赛的运动员一定是在此前日常生活中,经过年复一年的训练,锻炼了自己跑马拉松的能力。


高考也是这样的,我们高考的积累从小学、初中、高中就开始了。尤其是高中最后三年,如果每天都在努力,这就是我们为高考取得一个好成绩所积累的过程。所以到最后两天我们着急也好、紧张也好、焦虑也好,是没有任何用的。


保持放松的心情


所以我想给所有高考考生的第一个建议就是,一定要放松心情,因为只有你心情放松了,才能睡好觉吃好饭,才能够精神饱满地上考场!同时由于高考的时候父母也很紧张,所以有时候父母容易为了孩子做出一些奇怪的行为,比如说让孩子吃人参、吃那种让人精神饱满的东西等等,结果反而是干扰了孩子的正常的饮食作息习惯,反而导致对高考不利,所以一定要保持常规,你平时吃什么喝什么就吃什么喝什么,平时怎么休息就怎么休息,放松心情,第二天精神饱满地进考场就是最好的,我们先不考虑成绩考多少,保持精神状态好这是第一要素。


看重高考,但也不要看太重


第二,尽管高考是人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门槛,这个门槛一是意味着我们告别了初高中的青少时代进入到大学的青年时代,另一个是意味着如果我们考上的大学有差别的话,那么进入好大学比进入一般大学会让人觉得人生更加丰满,学到的东西可能也会更多。


但尽管高考是我们人生中的一个重要门槛,但是它并不是一个生死门槛,也不意味着考不上名牌大学就拉倒了,或者考上了一般大学就完蛋了,或者说是考不上大学,此生就再也没法过好。上好大学固然是很好的事情,但上普通大学并不意味着没有前景,因为不管是上好大学还是普通大学,你都要在大学待四年。


当然了,你上了好大学以后也许能交往到更厉害的同学、听厉害教授上课,但我认为人生最重要的还是在于自己持续不断的努力!持续不断努力、每天进步才是人生真正重要的事情,我们也看到过很多好大学的学生上了大学以后反而颓废了,不再学习了,最后一生也就碌碌无为地过去了。我们也常常看到上了普通大学的人,甚至没有上大学的人,最后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有一些科学家其实是连大学都没上过的,在中国有些优秀的作家、企业家,有的也是没上过大学或者上的是普通大学。我想强调的是,人生重在持续不断的努力,所以不要把高考看得太重,也不要把上什么大学看得太重。


高考并不是一次性的机会


第三,我想强调的是,高考并不是一次性的机会,什么叫一次性的机会,就这个机会错过了就再也不可能重来了,高考是可以有多次性的机会的。从两个方面来说,一是如果你实在想上名牌大学,你可以选择复读。北大清华的学生中就有一些是一心一意想上北大清华的复读生,高考不是一次性的机会,所以你可以选择失败以后重新努力,朝着同一个目标前进。


另一个方面是说,就算你上的不是名牌大学,但你可以毕业后到名牌大学去读硕士读博士,像北大清华这样的学校,硕士博士的招生人数和本科招生人数是一样的,而且考硕士博士的人要比高考人数少。这意味着你在上研究生博士生的时候,去名牌大学就会容易很多。所以我们看到很多没有考上北大清华的人,在读硕士博士的时候来到了北大清华,继续进入名牌大学就进行深造。而且有更多的人其实在上大学时申请了国外的名牌大学,不少普通高校的学生之后进了牛津、剑桥、哈佛、耶鲁等这样的名牌大学去读书。


也就是说高考或者说是学业并不是一次性的机会,我们当下就算是失败了,也没有必要计较太多,因为你可以一切从头开始继续努力。说难听一点就像谈恋爱,如果说第一次恋爱失败了,你还可以谈第二次第三次,总而言之,谈到最后找到的人极有可能是更好的。


实现自我期许更重要


第四,任何外在的状态都不如人的精神和自我期许来得重要。外在的状态什么?就是你拿到了一个名牌大学的录取通知书,你觉得在别人眼中间很荣耀,但实际上这些东西都是外在的,外在的东西容易随风消逝,很快就没有了。但人的精神和自我期许是会永久跟着你的。因此,不管在什么场景下,一个人最重要的是有饱满的精神、对未来的期待以及为达到自我期许而努力,这比你所拥有的物质也好、地位也好,或者某种转瞬即逝的成就也好,更加重要。一个人为未来和理想努力的状态才是最迷人的状态。一个人只要有理想和目标,那就意味着他希望明年比今年更好,未来比过去更好,那他的每一天都在付出努力。


每一天付出的努力本身可能是微不足道的,比如今天读一篇课文,明天读一篇课文,读了50篇课文,还没感觉到自己的长进有多明显,但只要你持续不断地努力下去,时间就能证明你的一切努力都没有白费。


我觉得人生最悲惨的状态就是年纪轻轻就自暴自弃,或者说是没有热血、老成世故,这样的话就非常可怕。遇到这种人,你就发现他是没救的,什么叫没救,就是他尽管只有20岁的年龄,但是他已经有了有了80岁的思想,那是很可怕的。


就像所谓的“少年的汗水,如果不流出来的话,就会变成老年的泪水。”但“少年的汗水不流出来”不仅仅指高考,指的是你高考前、高考中、高考后、大学中、大学后,人生一辈子每天的努力。


只有这样的话,你才能逐渐积累自己的资源,逐渐积累自己的厚度,积累自己的知识,积累自己的智慧,你才能够在这个世界上碰到更多的机会,才能有更多的成功的可能性。失败本身是并不可怕的,可怕的是你被失败打倒,或者说你摔倒以后再也不爬起来,或者说失败变成了你的一种心理阴影,而成功就会离你越来越远。


做自己热爱并对社会有意义的事


第五,现在的世界,道路其实是非常的开阔。随着世界的发展,我们有些工作已经不需要人干了,很多工作在未来机器人都可以代替,但我们却发现人们越来越离不开人的服务,比如现在在中国出现了那么多的网红,这些网红其实就是展示了自己的一点才华,唱歌也好、舞蹈也好、乐器也好、体育也好、口才也好,但他们实际上是被社会所需要了。因为人们总希望跟人交流,人们总希望看到别人在干什么,人们也总希望看到别人的这种有吸引力的才能。所以只要我们做的是自己喜欢的事情,并且是为这个世界所需要的事情,我们就能够走向成功。


上大学不上大学只是人生一个点上的一个结果而已,但是真正重要的事情是你在持续不断地做着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并且这个事情不仅仅是自娱自乐,还是这个世界所需要的事情。


为什么说这个世界所需要的事情更重要,因为被世界所需要,你就可以用你喜欢的事情来换取你必要的经济资源。说到底就是卖烧饼也能卖成全世界最大的公司,比如麦当劳的汉堡包,本质上它就像中国的驴肉火烧,包括一碗兰州拉面卖到全世界。所以其实你做的东西是不是高科技并不重要,你做的东西是不是被别人所需要的这件事情才是重要的。


所以首先要学会去寻找自己喜欢的事情,其次学会自我欣赏。所谓的自我欣赏就是说应该有这样的一种态度,你开高铁开飞机是一种自我欣赏,作为飞行员,驾驶员觉得很骄傲,但你开三轮车你送快递也应该有一种自我欣赏,因为你在做的也是对社会有意义的事情,如果你是一种自我贬低的心态,那么不管你这辈子从事什么工作,就总会是自己都看不起自己的状态,那就永远不会成功。所以做任何事情一定是要有一个自我欣赏的态度,而不是通过别人的眼光来看待自己。


你觉得别人看我是在做很低下的事情,别人看我是在做没出息的事情,而是你自己从内心做这件事情是不是快乐,是不是能找出你做这件事情的自我定位和自我意义,这件事情最重要的。


最后我想说的是,不管高考是否成功,我都希望大家能够走出精彩的人生。坦率地说,精彩的人生也不在于一次高考。当然了,因为马上就要面对高考来临的日子,再次祝所有的高考考生高考成功,梦想成真万事如意,感谢大家!



梁晓声:致高考学子

作者|梁晓声

来源|小众雅集 


梁晓声,原名梁绍生,祖籍山东荣成,1949年生于哈尔滨市,当代著名作家、学者。北京语言大学人文学院资深教授,全国政协委员、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著有《今夜有暴风雪》《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雪城》《返城年代》《年轮》《知青》等作品数十部,多部作品被译介到海外。


同学们:一个多月以后,你们中的绝大多数身份将由高中生变为大学生,衷心祝贺你们!感觉考得好的,固然可喜;感觉考得不好的,不必过于沮丧,无非就是会跨入并不称心如愿的大学校门而已,这不是什么人生灾难的开始。倘自己和家长意见一致,且把握甚大,来年重考亦未尝不可。即使落榜,总结失利原因,再振信心,可争取来年实现理想。


我发表此文致你们大家,首先为了使你们明白,你们是在什么高考背景下参与高考的。这一点挺重要。我估计中国的录取方法,再过二十年仍难有根本改变。那时,你们中某些人的儿女也将参加高考了,你们可超前讲给他们听。所谓欲将登庐山,先识其形,一切了然于胸,于是知己知彼,有益于成功。


1


我在你们高考前接受一次短暂而急促的采访时,曾说过如下几句话:


第一句:“对于中国的教育,我并无多少话可说。”


这意味着,我身为大学教师,对于中国的教育问题相当清楚,也明白非是采访者所需要听的,说了也白说,白说何必说。


其二:“若非言重要改变,那么便是1978(应是77)年的恢复高考了,终于结束了推荐选拔,实行了分数面前人人平等,给了更多的人上大学的机会。”


这句话是相对于“文革”期间废除高考制而改为推荐选拔之法来说的。后一种方法,是当年许多人上大学的夙愿,被直接掌握在自己的基层领导者手中,加之极左的政审和阶级成份论的作用,使当年的上大学之事每每伴随着不该发生的故事。


我不上网,据说此语引起网上热议,攻讦之言甚多。他们光火的是“实行了分数面前人人平等”一句,于是借题发挥,宣泄对后来地域、省际高考分数差异的不满。


我不认为我的话是被曲解了。或者换一种说法,他们的曲解是成心的。因为,不曲解不需要多高的智商。


故我要借此机会给予你们一条做人的告诫——不要学他们。即使他们中有你的父母,也不要学。因为那是坏榜样。若还有自己,当力诫之。若那种毛病在身,成为大学生后,尤其令人嫌恶。大学是改变人的所在,你们当在大学里学习如何以充分讲理的方式讲理,连这一点都学不会等于大学白上了。


恢复高考以后,中国真的实行了分数面前人人平等吗?


若不以“绝对”二字来质疑,可以说起初两年基本实行了。


但问题随之而来,头两届大学生,以城市考生和经济状况较好的省份为多,农家儿女、经济落后的省份的青年,所占比例甚少。


这在当年引起了“两会”代表和关注教育公平的人士的极大忧虑,于是他们向中央建言,实行宏观公平,也就是名额分配制的计划招生。


不能不承认,中国教育需要宏观公平,该愿望是用心良苦的。当年允许重点大学的招生名额向当地有限度地倾斜。这乃因为,重点大学要发展,离不开当地政府的配合、协助,也是用心良苦的。


以上两种用心良苦,至2000年时,基本能被正面理解。2000年后,情况陡变,中国高考学生数量剧增,当年的宏观公平,反而陷入宏观不公平的尴尬。分配给人口大省的重点高校录取名额多年未变,导致人口大省的考生竞争激烈,考分越竞越高。


故当年有一条冷笑话是:“高考将近满分的,都不是人。”


那时,我在几个省份的郊区,见过如同集中营的高考补习班,情形使我骇然。


而北京这样重点大学最多的城市,竞争相对不那么白炽化。这乃因为,对于北京考生,考上了名牌大学,将来是北京人;仅考上了一般大学,将来还是北京人。总归仍是北京人,所以,即使对重点大学心有向往,却并不朝思暮想,矢志不渝。普遍的上海人对复旦,大抵也是如此。


那么,这是否便意味着,北京考生可以低分考入北大、清华呢?


流言罢了。


果而如此,名校还是名校吗?


北京有四中、人大附中、清华附中、师大附中、八一中学等重点中学,那里的一半左右的考生,即使与全国各省的“考神”竞考,也不会感到有压力,估计分差也就是10分左右罢了。


但一个情况却是——如果分数线设在630分,那么在人口大省,最高考分可能被“考神”们拉至680—690分左右,结果该省考到630几分的考生,只有徒唤奈何。


对他们这当然不公平。


怎么解决这一不公平呢?


我参加过多次专家学者们的调研、讨论,莫衷一是,至今还拿不出被公认的好办法。


一个人口近亿的国家,起码该有十几所重点大学,几十所一类大学。但中国哪一个人口近亿的大省有那么多大学呢?而一所新办的大学,最快也得五六十年的时间,其文凭才能渐获社会公认。


像打破计划经济框框那样,取消名额分配到省,一举实现全国统考统招如何?


没人敢拍这个板,使中国教育冒这个险——怕更加刺激应试教育,促使考生一窝蜂锁定有数名校、成批产生“考神”,引起从幼儿园到小学到初、高中应试教育的极度亢奋,再难改变——而应试教育违背教育精神,也必将产生更多高分低能的考生。


并且,分数线不知会被提高到何种程度。说到底,目前情况,是人口太多,而大学资源不发达的矛盾呈现。


又并且,此难题尚无良法破解,新情况又发生了。


大约在2013年,中国民主同盟副主席张平在全国政协会议的大会发言中指出,像清华、北大这样的大学中的农家学生,正在明显地逐年地减少,强烈呼吁在招生时予以政策倾斜。


这又事关宏观公平,很中国特色。


但中国教育应该完全无此情怀吗?


似乎,公平根本不可实现。


否。


考研、考博体现真正意义上的“分数面前人人平等”。公开、透明,差半分都不行,找谁都不行。你比别人少半分,那就只能要别人,不要你,你只有再考。这是所谓“二次公平”,权宜之法。


同学们,如果二十年后依然如此,你们应超前告诉你们的儿女——在中国,“分数面前人人平等”不能一步到位,只能通过考研考博二次三次来实现。在此前提下,与他们清醒理性地共同拟定高考计划。我想,这比他们在经常耳听许多关于公平的诅咒的情况下备考好得多。


2


不久,你们将要报志愿了。


我给你们的第一条建议是——就低不就高。将自己的分数估低了(一般低不了几分),错过心仪之校,没什么大不了的。大学与大学之间的教学水平的差距,并不体现在那几分上。估高了却对自己很不利,因为几乎所有大学都是首先将目光投向第一志愿的。通常是,第一志愿一旦没实现,你的第二志愿很有可能被忽视,结果成了被“拾遗”的考生。


我给你们的第二条建议是——想明白你是要考大学,还是要考城市?


如果要考城市,眼中当然只有京上广。


以文科而论,全国的重点大学,文科教师队伍,教学水平,越来越同质化。北京重点大学的文科教学水平无明显差距。出现在课堂上的主要是中青年教授们了,而全国的优秀文科教授,不仅在北京的重点大学,外省的重点大学也不乏其人,甚至讲课讲得更好。


第三条建议是——选自己真愿意学的专业,比慕名而选校对头。还以文科来说,我认为,兰大、川大、吉大、贵大、苏州大学的文科教学水平,当在北京某些大学近年才增设的文科的教学水平之上。后者是近年扩招的现象,尚无历史积淀。


3


当你们成为大学生后,我也有如下建议,或曰告诫:


1.不可为了急切地表现进步,而做写举报信检举老师课堂言论的勾当。


若认为老师的课堂言论确实有害,首先应当堂举手指出,表明自己的反对观点。这么做时,也应不失学子之态。若老师压制自己表态,可先向学校汇报。学校领导和其他教师的综合判断力,肯定在你们之上。越过学校的检举行为,是极不光彩的行为,很可能成为品格污点。


2.若感到自己所选的专业实在不是自己所愿学进去的专业,那也要耐心上完一学期再说。在这一学期,反而要比别的同学更认真地听课,更认真地完成作业。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在一学期后做出理性的决定——究竟要不要申请改换专业。否则,三天旷课两天讲假,上课打瞌睡玩手机,只想混过一学期了事,是对自己也很不负责任的表现。


3.不可仅仅为了凑够学分而选某一门选修课。尤其不可那么做了以后,课堂上难得一见你的身影,并且还希望老师别在意,还希望老师网开一面给出期末鉴定的好评语。否则,在对老师的考核表上怀恨打×。若对老师都如此,你对什么人会友善和真诚呢?


4.告诉你们一个真相——你们虽然是高考的胜出者,同时也是应试教育的不同程度的受害者。主要表现在,记忆脑区被用伤了,理性思考脑区、感性想象脑区却几近于板结,激活是要老师和你们自己同时下大力气的。仍以文科为例,现在的大一大二的灌输式授课,几乎等于是在进行大学学前班实践。相对于文史哲而言,师生讨论才具有真正的教学意义。但即使到了大三大四,课堂讨论也几成老师不敢指望之事。而要讨论,就要动脑。你们中许多人只养成了记忆习惯,没养成思考习惯。而不讨论,对老师没损失,对你们损失大焉,起码损失了大学时光。


若你们中有人成了文科生,愿你们做喜欢提问和讨论的文科生;这会给你们的老师一个惊喜,会激发他(她)们把课讲得更好,教学相长也。


5.你们要在对本校学科建设有所了解后,认真考虑“专业加”的问题,即在所学本专业外,加另一门专业学习。本专业就业前景乐观,可依兴趣加。本专业冷僻的,可加社会实用性广泛的专业。理科最好在文科范围加,如对外汉语教学、比较文学、中外文学史等;文科最好加服装设计、广告文字创意、二维三维电脑设计、书籍装帧艺术等。文学评论、影视评论、戏剧评论,文理科都可有所实践,文科尤当如此。


评论能力是中文的底线能力。


这里所言之“加”,非指双学位那种“加”法,而是指具有一般能力。以不出校门的旁听就能具有能力为好,更以不影响专业为好。


你们的人生,估计会改变两三次职业。“专业加”是为那时做能力准备,所谓留一手。


6.你们应该多点才艺,唱歌、书法、绘画,都接触接触,入门并不难。乐器也可以学,以笛子、二胡、口琴、手风琴为易学。此类乐器快失传了,也少见演奏者了。不是希望你们做传人,而是它们最接地气,会使你们成为带给别人快乐的人。若你们果有兴趣,可要求学校购买并请人教之。


7.快毕业时,你们该思考一下人生了。对于万分之几甚至十万分之几的人,人生是生活+成功。而对于绝大多数人,人生的真谛是生活+成就感。世上千万行,行行都能使人获得到些成就感。往根本上讲,人生道路不过就这么两条。想明白了自己适合走哪条路,人生就变得清晰可感了。


8.毕业后去向何方?这取决于你选择的是某座城市本身,还是它所能提供给你的职业能力发展空间。选择前者往往需自己竭力开拓发展空间,选择后者往往要割舍一些对大都会的依恋。我的建议是,去往房价低,看重你专业的城市。若还能离父母近,尤可考虑。二十年后,京上广深不会再变到哪儿去,但某些二线城市的变化将会很大。


9.不要使自己变成依赖进而迷信人脉的人。从业能力才是人生基石。无此基石,人脉再广也是垃圾人脉。


10.社会很浮躁,大学院墙隔不开浮躁。我给大家的座右铭是“守寂”。为自己守住一些孤寂时光,并享受之。只有在孤寂时光里,人才更是自己,于是能更进一步了解自己。常凑热闹,容易自我迷失。


大学的天职之一也是——向社会播撒读书种子。


愿你们将来成为中国的读书种子。那么,你们的小家庭将受益匪浅,你们的后代将感恩于你们。


这世界几千年来有三点没变——多数财富依然集中在少数人手中,权力依然由少数人掌控;但,文化和知识却是少数人无法完全占据的——它是绝大多数人共同的财富,人人都有享有权和继承权。知识化了的普通人的人生福音在其中。依靠它吧,它会使我们成为普通而可敬的,精神高贵的人,于是做普通人不再可悲,更不可怕了……

 

2018.6.18 北京




《守望新教育》特别链接——


与美好相约同行——新教育实验历届年会掠影(2018版)

新教育研究院简介——了解和加入新教育指南(2019最新版)

理想与行动的力量——中国新教育实验掠影(内附视频)

用生命书写,用行动言说——新教育教师生命叙事集锦

新教育——未来教育的一面旗帜

行动就有收获,坚持才有奇迹——新教育实验十大行动学习培训参考资料

新教育的精神是什么?——解读新教育精神:理想主义、田野意识、合作精神、公益情怀

文化的进步,变革的力量——一个区域如何有效推进新教育实验?

新教育能够提高教育质量吗?新教育实验是怎样促进教师成长的?——新教育实验十问十答

你有多专注,就有多自由

活出你想要的美好

新教育是什么?为什么? 有什么?怎么样?怎么做?——关于新教育实验的50个问答

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新教育实验的核心理念有哪些?

“穿过生命散发的芬芳”——2018新教育实验颁奖盛典:榜样教师、完美教室、卓越课程、 智慧校长、年度人物获奖名单和颁奖词

“我变了,我没变”——2018新教育实验年度人物事迹简介暨颁奖盛典视频

在行动中研究,在坚守中创新——2018年新教育实验大事实事掠影

2017年新教育实验大事实事掠影

2017年新教育实验第十七届研讨会年度盛典

2016年新教育实验十件大事        

2016全国新教育实验年度盛典

2015全国新教育实验年度盛

与黎明共舞,与经典相伴,与美好同行——新平台,天天都有新资源,新教育,天天都有新创造

如何实现生命的幸福完整?

......



守望新教育:聆听大师的教育智慧,分享高人的教育心得,汇聚田野的教育创造,助力有缘的教育梦想。守望新教育:呈人之美,成人之美。守望新教育: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


新教育实验是一个以教师专业发展为起点,以通过“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构建理想课堂、建设数码社区、推进每月一事、缔造完美教室、研发卓越课程、家校合作共建”十大行动为途径,以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


新教育新在何处?对于我来说,当一些理念渐被遗忘,复又提起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只被人说,今被人做的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模糊走向清晰,由贫乏走向丰富的时候,它就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旧时的背景运用到现在的背景去续承,去发扬,去创新的时候,它就是新的。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