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如何让校园更美好?——以美学经纬“再织”校园空间

刘 慧 守望新教育 2022-04-17

【置顶标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守望新教育 守望真善美】【新教育主题歌】——


我们身处怎样的环境,会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我们相信什么。审美地生存,就是让我们从已经感到餍足的生活方式中摆脱出来,重新获得精神的平衡,迈出创造的姿态。——刘慧


站在大师的肩膀上前行,站在自己肩膀上攀升,站在集体肩膀上飞翔!——《新教育》

相信种子,相信岁月。埋下种子,以日以年;守望岁月,静待花开。——陈东强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日新之谓盛德。惟进取也故日新。道在日新。阐旧邦以辅新命,极高明而道中庸。德贵日新。常新,自新,全新。日新无已,望如朝曙。”[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

让学校成为审美的地方
海门新教育小学:怎一个美字了得!
一所真正在做教育的小学
在银河,遇见美好
......

如何让校园更美好?

——以美学经纬“再织”校园空间

作者|刘 慧
来源|人民教育
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是心灵的转向。具体而言,就是唤醒人的灵魂,解放人的身心,推动人的成长。而心灵转向的通道很多,或是丰富多彩的校本课程,或是个性特色的社团活动,或是美好怡人的校园环境。


作为教育重要维度的校园物质环境,是学校基于对教育的深刻理解,而以一种形象、立体的方式进行表达。其本身就是一种姿态,一种外现,陈述着内含而确然的教育倾向;浸染、渗透、传承着学校的文化信息,承载着一定的教育理念和文化意蕴,形象地表达着学校教育独特而鲜明的时代气息、文化气质和个性主张,是不可言说的学校教育之美。

缺少灵魂的校园像无家可归的“流浪者”

荷兰建筑大师哈库斯曾提到:现在的全球大都会(特别在亚洲)已经没有各自的特色……都市的发展全靠经济市场和消费力的推动,而非历史和文化传统造成,所以也无所谓历史和集体回忆,人类的经济生活流动最需要的就是机场、酒店和商场——这三样东西变成所有“通属城市”的坐标。这类“通属城市”往往是建筑洋了,特色没了;城市大了,空间小了。人口多了,交往少了,密集的人流后面是疏离的文化空间与人际关系。

借用这一观念,审视当下学校物质环境建设不难发现,现在不同的学校基本上按统一的标准、格式化的程序进行操作。标准的操场,气派的体育馆、图书馆等看上去大同小异,形式雷同,却失去了自我。正所谓有了气派,少了气氛;有了物象,少了物趣;有了空间,少了空灵,仿佛成了无家可归的“流浪者”。

这些现象折射出学校物质环境与精神气场的脱节甚至背离。没有了价值的根基、文化的流动、审美的追求、儿童的立场,校园物质环境也就失去了灵魂,没有了气象,成了简单的、碎片化的、异化的物质存在。

(《文化,为学校立魂》)
(《行走大地的思想者——新教育学校文化建设中校长的角色》)


困境1:校园物质环境的审美价值取向究竟是什么?

著名建筑大师安藤忠雄认为,所谓建筑,就是以某计划概念为本,经由各阶段,在整体与部分中反复问答,然后逐渐下决定的作业。此时首先遇到的困难是,能否从当初的概念贯彻到最后。当下,校园物质环境建设往往流于雷同化、浅表化、格式化、碎片化。商业化、功利化的时代背景,使得一些校园景观常常简单地“拿来”,肤浅地复制。这些作品的审美结构往往零散而趋于同质化,鲜能忠诚自己的核心价值观,少有独特、别致的流淌与回味,容易导致人的审美疲劳与麻木。而一旦某种商业化、固定化的外在形象、框架、模板被当作物质环境建设的“葵花宝典”时,校园的整体布局、建筑群像则可能出现结构相近、风格无异的现象。建筑与建筑,与文化,与人之间,缺少彼此交织形成的独特的审美关联。

困境2:校园物质环境该怎样恰当表达特定的生活方式?

司汤达有个精彩的句子:美即对幸福的许诺。矗立在校园里的“幸福的建筑”,是一种“田园牧歌”的生活方式的恰当表达,充盈着明朗而开放的美感,让置身其中的人感受到生命的喜悦,积淀独特的校园记忆。任何一所学校都有自己的历史传统、文化脉络及行走路径,所以“放之四海而皆准”“千校一面”的环境建构发展模式显然是不可取的。当校园物质环境仅仅成为水泥、钢筋等原料组合而成的一个巨大的容器,抹去了故乡山水的灵气、文化的韵味时,环境本身包蕴的众多教育美学的信息与精神资源也必将遭遇大量的流失,“乡愁”式的环境美感由此缺席。

物质环境是一种“生命的在场”,也是教育干净而纯粹的表达。一切设计和建筑作品,都在向我们讲述一种最适合在其内部或围绕其周围展开的特定生活。我们在建设过程中,要将之当成生命体来思考,凸显其不辩自明的个性。这些物质环境除了在物态上“养眼”之外,还要“养心”,成为我们的“精神上的庇护所”,时时在无言地提出一种敦请,给我们一种“启示录般的狂喜”,促使我们成为特别的某种人。

(《用文化为学校立魂——讲述一个关于我们自己的传奇故事》)
(《让学校成为审美的地方》)


教育,总是用最好的形式传播真理

柏拉图认为,“教育,总是用最好的东西”,教育不仅要选择客观真理作为内容,而且也决定用最好的形式去传播真理。怎样的建筑与空间设计,才可以使学校物质环境建构从“通属”困境中突围,经由最好的形式反映出教育最本质的精神之美呢?

香港-深圳建筑城市双年展上,香港大学教授王维仁策划的“再织城市”主题,给我们带来了启示。围绕这一主题,王维仁教授在都市建筑、地域和时间织理上做了冷静而全新的审视,并做了如下策展宣言:“再织城市强调的不只是单栋建筑的造型和风格,而是建筑与建筑互相联系、交织所形成的城市空间。这不仅是市民日常生活的场所,也是一个城市的文化反映。”

由此可见,当设计摆脱了平面线型的、格式化的思维惯性,就会切实考虑到环境中的物质关系,物质构成的环境生态,以及如何最大化地满足人在物理空间与精神维度的双重需求,从而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更好地考虑环境与物质,与生活,与文化,与人的融合。学校物质建设过程,要经历物质层面、心理层面和心物结合的过程,成为个体与群体精神共同生长的文化过程,将文化留存于建筑间,融化在生活里。

美学经纬如何“再织”校园空间

氛围,即教育的风格。人们对于校园环境的感受,不只是关注某一物质的存在,更经由它而获得与周围事物的亲密度,以及呈现出来的整体氛围与教育气象。这就提醒我们,在物质环境建设时,除了关注表面的观感,是否还应有“清晰的旋律”,“简单而严格的和弦”;还要追问是否深度地表现了学校的教育哲学,是否能辐射到人的精神灵魂。在美学视野下“再织”校园氛围,即努力将心中的美凝结在每一块砖瓦之间,寻找和演绎具象和抽象之美的统一,使得环境与物质、生活、文化以及人之间互为联动,交融一体。巧妙的构思,完美的搭配,色调的统一,线条的流畅,都是对人类共通之美的诠释。而这样的“二度创作”,正是物质环境之于教育本质的价值彰显、形式表达,实现了与精神环境的融合。

(《走,我们去找好教育》)
(《海门新教育小学:怎一个美字了得!》)


每一所校园从物质到精神,都有自身的“肌理”,都在寻求多样与单纯、开放与紧密、复杂与简单的平衡。因此我们应从自然、和谐、气质等多个美学维度进行校园肌理与氛围的“再织”,并在设计与创作的过程中,始终把握人性审美的尺度,实现皈依于美、重生于美的价值引领与意义建构,使整个校园成为一个审美文化场域,人能在其中实现审美地生存。

生态空间,自然之美。柏拉图认为,美存在于观者的眼中。有品质的校园环境,是“美丽的宁静”,既美观而深具自然气质,能够激发深入其中的人通过敏锐的情感来体验自然的氛围。自然,意味着自然而然,天然去雕饰,更具人性,更有生命力;也意味着遵循事物内部的规律,行为优雅。梁从诫认为,没有孩子会生来不爱树林、池塘、草地,不爱野花和小鸟。作为校园核心主体的儿童,应该像野花野草一样自然生长。如何通过物化环境进一步释放儿童自然生长的天性,满足儿童自然生长的需求呢?

首先保留纯自然空间。如以“花田的想象”为田园意象,让师生自由认领土地,在草坪,空地,随意播撒草籽花种,借助风、水、阳光、空气,用自然耕作的方式,保持与自然的亲密联系,学习了解生命与自然之间的互动和相互依赖。

其次,景观设计以环境自然化为取向,追求艺术之自然,使校园漂浮着一种灵气,成为学生心动、神往又难忘的地方。比如我们学校开启了“回到百草园”的美丽工程,以草芽、水流、双桥、沙石等自然元素打造了一座让孩子自由撒野的童年伊甸园,让美与自然的天性苏醒。

(《学校文化的张力——“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
(《寻根、聚魂与布道:基于“听见” 的学校文化建设》)


人文空间,和谐之美。和谐是美的本质。美的物质环境应以精神理念系统为灵魂,从宏观角度构造出均衡和谐的统一体。校园物质环境建设要“兼具雕刻家的眼力和工匠技术”,能够因地制宜,雕刻时光,注重起承转合,注重对整体格调的把握;同时,又要让不同的素材、不同的元素融洽地相处在一起,每个细节都注入我们的细腻、热情与耐性。

校园物质环境,必须体现所处时代与地域某些最珍贵的价值观。我们在环境设计时充分尊重苏南水乡城市的地域特点、人文特色,让地域文化从校园四处渗透出来,犹如漂浮在四周的独特的气味。人入其间,如行走在江南画卷中,雨声荷声、绿杨丹杏、小楼画桥、秋千燕子,疏密、高低、浓淡,构成和谐而不失张力的审美冲击,传达了江南水乡传统的审美意趣,给人以文化的亲近感与归属感。

物质环境建设植根于社会和物理中,要与过去联系起来,成为未来的一种符号,努力让建筑“开口说话”,藉以提升人的灵魂状况。在物质与灵魂一体化的校园,人才会有归属感,才会充实、丰富,拥有美好记忆。我们认为,建筑是我们的“第三层皮肤”,当人与物质环境和谐一致时,彼此之间就能相互作用,产生心灵的交流、文化的流动,并由此感受到美的存在与价值。

(《如何设计一所学校,让每一处空间都体现着“以人为中心”?》)
(《改变一所学校,最好让教师们敞开教室的大门开展教研!》)


游戏空间,个性之美。校园环境建设,是知性与理性的产物,是梦想的广场,既有富足的意义,又有丰富的表情,要能让学生心情逐渐高扬,笑容慢慢绽放,从心底涌起兴奋感,甚至漂浮着游乐场的味道。我们以儿童为中心,以游戏精神为统领,构筑了“游戏空间”这一整体的景观意境,在坚硬感觉的建筑物上,营造出一种柔和活力的气氛,让环境成为游戏的资源,激发儿童游戏的冲动与审美的想象,洋溢着独特的游戏魅力。校园建设时一种诱导的优雅艺术,使人的内心敞开,有闲逛的冲动和游戏的激情,时时、处处迸发着想象和欢乐,上学成了充满惊喜和发现的小旅行。美好的童年记忆在此空间生发并延续:时光隧道,童心迷宫,成长树,梦想艺术馆……多样、有趣、平等的游戏空间,激发了学生灵动的游戏创意,进入这样的空间,孩子能自然地沉浸其中,而不仅仅是路过。行走校园,就是一次次发现之旅,让儿童在游戏中自我发现,释放个性。

我们身处怎样的环境,会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我们相信什么。审美地生存,就是让我们从已经感到餍足的生活方式中摆脱出来,重新获得精神的平衡,迈出创造的姿态。美,不仅是教育的目的,也是教育的手段,存在于秩序与多变之间。从物质骨架到教育魂灵,在单纯的构成之中,实现复杂的空间,并通过美学经纬“再织”校园空间,追求工具理性与文化生活的和谐统一,让人与物,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我的关系在美的视野下经历重建与共融,成为“理想的贮藏室”。

(《让我们和整个世界站在一起——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在希望的田野上——【守望新教育】关键词索引之二:文化、教室、课程、校长、家教

(作者单位系江苏省张家港市实验小学)

【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相约真善美,【守望新教育】!


我唯愿保持住一份生命的本色,一份能够安静聆听别的生命也使别的生命愿意安静聆听的纯真,此中的快乐远非浮华功名可比。——周国平(《【致友人】什么是新教育?怎样加入新教育?新教育怎么做?》)

“《麦田里的守望者》有一个词语,守望。教育不是管,也不是不管,在管与不管之间,有一个词语叫“守望”。” 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陈东强(《向着青草更青处——深耕十大行动,共享幸福完整》)

中国教育有弊端,但怒目金刚式的斥责和鞭挞,虽痛快却无济于事。对于中国教育而言,最需要的是行动与建设,只有行动与建设,才是真正深刻而富有颠覆性的批判与重构。——朱永新(《教师幸福‌‌来自‌‌美好关系——朱永新教师节致新教育同仁》)


守望新教育:聆听大师的教育智慧,分享高人的教育心得,汇聚田野的教育创造,助力有缘的教育梦想。守望新教育:呈人之美,成人之美。守望新教育: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新教育实验,是一个以教师专业发展为起点,以通过“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构建理想课堂、建设数码社区、推进每月一事、缔造完美教室、研发卓越课程、家校合作共建”十大行动为途径,以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

新教育新在何处?对于我来说,当一些理念渐被遗忘,复又提起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只被人说,今被人做的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模糊走向清晰,由贫乏走向丰富的时候,它就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旧时的背景运用到现在的背景去续承,去发扬,去创新的时候,它就是新的。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