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之潮:汕头摄影的本土叙事
点击上方蓝字一键轻松关注
“当下的中国摄影在经历了数十年向西方的学习后,如何实现本土题材的具有创造性的影像转化,成为许多摄影家、摄影研究者思考的重要问题之一。汕头摄影的走向为这个话题提供了一个具有重要借鉴意义的样本。”
《潮汕之潮:汕头摄影的本土叙事》,文/李波
《中国摄影》2019年8期
约1870年的汕头风景照片 赖阿芳 摄
1954年7月1日,“汕头公元摄影化学厂”实行公私合营,国家正式投资扩建厂区,将市区永安街的53间民房改建成厂房。1955年5月,“公元厂”迁至永安街96号。(邓忠庭提供)
上世纪80年代,陈复礼在汕头讲课。
潮汕风俗图(局部) 陈翊雄
翁志雄
《老城记忆》
2008年汕头市小公园片区,老城中心还遗留着旧时的一点繁华。
2009年汕头市打石街,开鱼粥店的大姐刚从市场采购回来,准备晚上用好鱼招待老顾客。
今年61岁的翁志雄在12位摄影师中年龄最长,他工整而优雅的影像让这个城市的日常成为充满乡愁的记忆。
张楚翔
《汕头摇曳》
2008年5月,建建停停的汕头蓝水星主题公园
1997年2月,中国诞生了第一罐纯生啤酒,他家的广告自然少不了靓仔与美女。
1996年初夏,汕头老城与未完工的海湾跨海大桥
曾获中国文联理论评论奖的张楚翔用影像捕捉到了2000年前后,社会剧变中这座城市街头的躁动。
黄奕亮
《城市边缘》
在街头祭拜先人的一家人,据说用木棒敲打地面可驱赶前来抢纸钱的孤魂野鬼。汕头陈厝合,2018年3月4日
杜凡
《皮囊》
(注:本组作品由手机拍摄,压图文字为作者的微信昵称、拍摄时间)
基层法官黄奕亮鲜活生猛的街头即景与教师杜凡用手机拍摄身边各色人等的胸部衣着特写,让我们闻到了汕头街头咸湿的空气。
吴俊伟
《归去来》
黄勇哲
《乡里“打埠”》
金揭海
《祭品》
十二道斋碗
吴俊伟、黄勇哲、金揭海对潮汕民俗做了切片式的影像采集,描绘出了传统与当代交叠混杂的生动现实。
曾戈
《潮汕王国》
“老爷”被紧紧地绑在轿子上,壮汉们抬着神轿在村庄里游神。汕头,2019
人们合力将沉重的老爷像高高举起。普宁,2019
一个残存的龙头,剪影倒映在祠堂前的墙上。揭阳,2019
同样是拍摄潮汕民俗,第四届TOP20摄影新锐奖获得者曾戈却着力呈现民俗仪式中符号性的、诗意的表征世界。
陈培秋
《潮汕表相》
潮州金石,2019.05
汕头龙湖,2019.04
汕头儿童公园,2019.03
陈培秋的作品采集了嵌入当代潮汕都市与乡村空间中的传统符号。
许芸
《覆盖》
左图为汕头老市区中心街区俯瞰(图中右侧为汕头南生百货公司,俗称“百货大楼”),2017年摄;右图为汕头老市区中心街区俯瞰,2019年摄。
今年刚刚从北京电影学院毕业的许芸以最直接的方式记录了近年来汕头城市改造前后的面貌,她与陈培秋的作品既是对城乡空间中潮汕传统文化基因的图像学分析,同时也是对面貌的逐渐模糊的传统提出的温和质疑。
邓忠庭
《望山独白》
林洽
《迟缓的漫游》
东海岸
新楼盘前的水柱
西澳岛的小店
邓忠庭与林洽的作品则从个人感受出发,用充满诗意与隐喻的影像寻找个人生活与本土历史之间内在而隐秘的关联。诗与远方经常被一起谈论,但是这些摄影师的作品告诉我们,诗或许更在家乡与故乡。
本期专题的文字作者也几乎都是潮汕籍的。艺术家曾翰,摄影史学者公元、陈嘉顺、谢琳,评论家蔡焕松分别撰文阐述了潮汕文化与汕头摄影的关系,钩沉起汕头摄影史上的重要节点、事件、人物、影像。有意思的是,公元、谢琳、蔡焕松都曾是中国摄影金像奖理论评论奖的获得者,这个奖项在一个地级市中出现三位获奖者,难能可贵。这些文章以汕头及广东的摄影作为研究对象,勾勒起摄影在中国传播和演进的线索的同时,也铺陈了汕头摄影本土叙事的文化肌理。
《中国摄影》杂志一直关注广东摄影的发展。2000年以来,除了不时推出广东摄影家的介绍外,《中国摄影》还编辑推出了4个有关广东摄影的大型专题,2001年第12期的“安哥镜头中的1980-2000”、2002年第7期“张海儿,一个正在拍照的人”、2002年第12期“来自南方的风——广东媒体新锐”、2003年第8期“张新民:包围城市”。
专题的压阵之作来自评论家、广东省摄影家协会副主席李楠,文章从整体角度分析和呈现了广东摄影,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广东当代摄影多元身份探索和演进的脉络,把我们对汕头摄影的思考引至广东摄影发展的大格局之中,让汕头摄影成为我们理解广东摄影的生动样本。
编辑:李波(杂志)/ 周星宜(新媒体)
更多内容请看《中国摄影》2019年8期
如需转载请至公众号留言邀约
点击购买杂志
☟
精彩文章回顾
被称作摄影家,我心中有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