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书不应该被摄影束缚
📖·📖·📖·📖·📖·📖·📖·📖·📖·📖
近年来,把自己的摄影作品透过一本有编辑有设计的书完整呈现出来,已成为摄影师的迫切需要,我们可以看到越来越多摄影师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制作摄影(手工)书。
自2016年中国摄影图书榜创办以来,自制摄影书就一直受到我们的关注。“年度自制摄影图书”这类也是基于国内目前摄影书出版及制作的现状而设定,但由于这类图书在国内目前处于“野生”状态,图录、快印书、样书、手工书……各种样态层出,所以每次到评选环节也是最让评委们踌躇不决的,不过,依然有一些优秀的自制摄影书从中脱颖而出。
最近我们回访了曾入榜中国摄影图书榜的五位图书作者,他们进一步聊了聊为何要做摄影书,而他们在2021年还都有做新书。对这五位摄影师来说,持续做书既是对作品的交代,也是在不断丰富自己的表达。
Tips:第六届中国摄影图书榜图书征集截止在即(本月15日),各大出版社、各位作者赶紧送书参评哦~
林舒
第五届中国摄影图书榜入榜图书作者
《对照记》,2020 年
第五届中国摄影图书榜“年度自制摄影图书”
【评委评语】
——任悦
摄影书作为作品的延伸和实现
虽然近年来持续制作了一些小书,但我对摄影书的关注并不算十分投入,设计制作一本书也没有太多的心得,大多是直接交由信任的出品方去完成。多数情况下我还是将书作为作品的一种延伸,但实际上,尤其是作为摄影书来说,它可以也应该是作品的实现。这几年只有2018年的《半途而废》是由我自己独立完成,这其中我意识到自己对设计的认识和技能严重匮乏,也没有什么严格的编辑逻辑,基本上全凭感觉完成。不过最近我的确又产生了自己做书的念头,希望将2019年底开始拍摄的《告别》系列以丛书的形式呈现出来。我将这组照片看做是一个观念先行的快照作品,因为快照这种形式必然产生大量照片,同时它也是一组与物质性相关的摄影作品,我想书应该是最适合它的形式。
《鸩》,2021年
2021年新书《鸩》
2020年与鼹书合作的《对照记》有幸入选第五届中国摄影图书榜,2021年我与鼹书再度合作,出版了一本我的早期作品集。如果说《对照记》依然延续着鼹书关注绘画及独立漫画的线索,那么这一本《鸩》则是纯粹的摄影集,这大概是他们设计出版的第一本真正意义上的“摄影书”,对他们来说也是一个新的尝试和挑战。
《鸩》这组作品是我在2009-2010年拍摄的,内容是中国各地的传统名山,包括了泰山、黄山、峨眉山、庐山、武当山等,以一种较为抽离和写意的画面风格流露了我对中国传统山水的向往及认识。它也是我的第一组完整正式的作品,虽然时隔多年,但我对它并不陌生,或许因为这组照片是我摄影创作的起始,也可以说它是一个转折,我时不时会翻看它们,它在我的创作中依然发生作用。再次将这些照片深入观看,整理成册,其中竟不乏新的感受与发现,感谢鼹书选择了它们,让我未竟的意趣得以满足。
相比《对照记》一开始就有比较明晰的构想和方向,《鸩》的出现要显得艰难地多,一方面是对这组作品本身缥缈玄虚的气息的把握,另一方面是作为一本摄影书在制作、印刷等方面提出的更高的要求。同时我个人对这组作品的情感和态度也使我对这本书有更高的参与度,我不知道这对于这本书的形成是否是一件好事。在最初的尺寸、比例等基本设定的确立上经历了多次推敲,最后确定下类似传统折页的细长比例,在形式感受上得以与作品相匹配,而在版式编排上也与方构图照片形成了更好的多样兼容性。设计师意达在纸的选择与设计上煞费苦心,甚至可以说是这本书的设计核心之一。她选择了三种克数不同的纸以期达到一种在触感与体验上渐变的效果,这种渐变将与图像的节奏一起共同引导读者观看此书时的心理体验,最后将这种感受落到作品本身所要传达的信息之上。但稍显遗憾的是,我个人认为,这个合理而巧妙的设计思路因为在实物上的各种具体细节的角力与干扰之中被淹没了。
张树楠
第五届中国摄影图书榜入榜图书作者
张树楠手工书集(《三日誌》《试雨》《你的一切都是星辰》),2020 年5 月-12 月
第五届中国摄影图书榜“年度自制摄影图书”
【评委评语】
——刘树勇
摄影手工书既是独立的艺术品,
也是可移动的影像展示空间
2021年放缓了做书的速度,对摄影手工书作品呈现、传播与解读间的关系进行了一些思考。手工书是诠释摄影作品的一种方式,相对美术馆固定的白墙来说,手工书既是独立的艺术品;也是可移动的影像展示空间,补充和延伸作品的语义。
摄影手工书是连接艺术家与观看者的点对点传播媒介,是可触摸的物质载体,具有交互性,适合分享和表达。做书是把影像物质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思考如何通过书籍形态设计,使物质载体与作品精神相契合,在有限的观看时间内,建构具有沉浸感的“小世界”,增强受众对影像意义的理解,并结合自身经验产生新的解读。
关于做书的动力,是希望普通的人和事、质朴的情感和生命体验可以被看到、被记忆。我们每天在路上和不同的人擦肩而过,短暂交汇的人生轨迹,涉及到无法推演的未来和已经消失的过去。加西亚·马尔克斯说:“回忆是一条没有尽头的路。”摄影手工书或许能成为线索,带我们穿行于时间中,指向曾经的某个春天。
《白毒》(Pure Poison ),2021年1月
《不规则排列》,2021年6月
《英仙座流星雨》,2021年8月
《于林深处》,2021年12月
2021年做了五本摄影手工书
2021年我做了五本书,其中四本侧重于探索影像与物质载体及结构间的关系。
第五本《错位时空》的缘起,是因为在OFPiX第十季还乡计划征集中看到了一句话:“给所有回不去故乡的人”,吸引我参与了“赛博故乡”项目。
《错位时空》是基于自身体验、旧照片、回忆及想象的作品,尝试探索个体身份认同与故乡间的精神关联。照片涉及4个地点,时间跨度30余年。作品构成包括影像、实物和图表。装帧采用科普特线装,用烧毁、拼贴、缝纫、宝丽来移膜等元素进行表达。
我感觉,故乡是一旦离开就开启消逝模式的地方,一切和自身有关的痕迹都会逐渐湮灭,渐行渐远。小时做梦回“家”,梦里的家有时是山村老宅,有时是城里的楼房,在我意识中,不确定的“家”代指不确定的“故乡”。
《错位时空》,2021
人与故乡之间的距离,不仅局限于地理上的空间距离,还包括心理上的认同感与归属感。河北唐山、定州和抚宁和天津,分别是我的出生地、籍贯地和生活过和现在生活的地方。上学前我在抚宁县七里涧村住过几年,刚到村里只会说普通话,回天津后只能说抚宁话,或许从那时起,对故乡的认知转变成对自我的认知:“无论在哪里,自己都是异乡人”。
《错位时空》编辑的线索,是时空交错变化中的故乡与人。透过光线,彩色透明片上的合影与几十年前的黑白照片相交叠,存在的和消逝的在同一维度出现,过去与现在,相遇又瞬间分离。如同自身和故乡的关系,既有难以割舍的精神联系与情感寄托,又像记忆,真实亦虚幻,明灭闪烁不可追溯。
陈鹏
第四届中国摄影图书榜入榜图书作者
第四届中国摄影图书榜“年度自制摄影图书”
【评委评语】
——徐艳娟
纸媒还有很多可能性
这两年的做书过程越来越自由,想不断通过纸上实验和编辑设计来实现自己的意念和想法,做出与传统摄影书截然不同的作品。我不太关心大的叙事,喜欢一些日常生活中细微的小事物,比如胡同牌、流浪猫、街头涂鸦、朋友圈、天使数字。我经常会在美术馆、艺术节、画廊、书展、市集、甚至是酒馆和咖啡馆摆摊儿,在各种各样的场所和不同的人交流是我最感兴趣的状态,也是我持续做书的动力。没有什么比一边聊天一边看着读者亲自翻阅自己的书更欢快的事了。很多时候展示和互动交流是完成作品非常重要的部分,换句话说没有很好展示交流的作品不能算是真正完成。比如今年的新作品“朋友圈2020”就请感兴趣的读者参与到作品中,可以在作品上留言或者绘画表达自己的想法。
我也越来越关注纸媒书籍的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的探索,比如通过翻阅这个书籍独有动作的设计和编辑来表达自己的主题。创作时的心流状态让人上瘾,脑子里的想法,只有动手把它们呈现在眼前的那一刻,才能停下来欣赏一会儿。我喜欢在各种影像、材料、纸张之中看着自己的作品自由自在地生长成为一本书。也许你看到我的书的时候会想,这算是摄影书吗?或者这是书吗?这也是我比较感兴趣的,什么是摄影书的边界?到底什么是书的边界?
摄影书不应该被摄影束缚,艺术书不应该被艺术束缚,甚至不应该被书这个概念所束缚,自由自在的表达自己。在数字阅读时代,纸媒其实还有很多可能性,也可以创造出更独特的阅读体验。
2019年以来做的摄影手工书
2021年依然一月一本书
2019年至今我持续参与OFPiX的“一月一志”做书项目,把一个社群的挑战游戏当作是个人做书试验和风格练习,现在累积完成了三十多个习作。下面就具体介绍下2021年做的两本摄影手工书。
《胡同遛弯笔记(平行本)》,2021
《胡同遛弯笔记(平行本)》里的照片图片是旧城改造背景下的北京前门地区胡同。这本书表达了我对胡同记忆和平行空间的主观感受。这次尝试用手工书的方式把同一影像进行错位和叠加,书页如羽翼般鳞次栉比……灵感更多来自于主观感受,通过平行时空般的视觉效果和不同空间的变换组合,来呈现出记忆、想像、感悟和个人态度。每个页面由不同排序的五个小页面构成,有的空间呈现错位,有的被挤压,有的被拉神,有的是同一空间不同时间的并置。此次创作通过这样一种特别的装帧形式表达意念,也是对全新的阅读方式进行的有趣实验。
《狮子国》,2021
《狮子国》的灵感来自于是2017在斯里兰卡的一次旅行。狮子国即僧伽罗,是斯里兰卡的古称,梵文(Simhalauipa)的汉译,所有照片都来自于苹果手机不假思索的快照,也是我最喜欢、最直接的一种拍照方式。装帧设计方面采用了一纸之书的形式,用一张环保再生纸经过折叠和裁切制作成一个包含四个风琴折的一纸之书。影像部分是用和纸不干胶上打印后一张一张贴在底纸上的,这样观看起来的图片影调是半透的,图片的高光部分可以渗透出底纸的奶酪黄色调和细微纹理,有种相互叠加的效果。这就像是一个随时可以放入上衣口袋的旅行折页。
白杉
第二届中国摄影图书榜入榜图书作者
《31》,2017年5月
第二届中国摄影图书榜“年度自制摄影图书”
【评委评语】
——任悦
摄影集是我个体史的书写
2016年以自由职业身份创作以来,“摄影集书写”给我最大的一个感触是,让我在一年里执行落地这样一件事情,并不知不觉进展了五年。以前我是一个散懒的人,但在自由的状态里,我反而更需要理性地去做规划,一本摄影集从选题到传播,这个历程需要解决很多问题。无论编辑设计、成本利润、价值观念等等,都是在互相“打架”,且随着一本本的持续产出,在经验与惯性里如何拿捏,也是每一次新的挑战。
我把摄影集理解为一场流动的展览,在巴掌大的空间里,呈现的是生命历程下的观念输出。一本书从选题到推出的这一过程,是我与摄影,与自己的对话及和解。
我也很感谢选择了摄影集这一媒介,起码在目前的阶段里,我是很享受这种乐趣。摄影集见证了自身的蜕变,也把自身的不足与无趣显露无疑。但就如我把这事称为“个体史”书写一样,无论十几年拍摄的《永珍》,还是几个月的stop wishing,在这种生命历程里,它们都是某个时间段内,在真实的自己能力极限里,认知层面里的坦诚之作。我去接纳各个时段的我,或深邃、或无趣,或躁动,一本本摄影集的背后最终是我这个人的一生书写行为,并以“生活在哪,摄影在哪”为创作脉络,呈现“个体史”。
《永珍》,2018
《横断歩道》,2019
《独白》,2020
stop wishing,2021(此为样书,该书还在最后的印刷中)
2021年新书stop wishing
自2017年至今,我已持续独立编辑设计发布了五本自制摄影集,累计2500+册。并将在2021年末完成第五本摄影集stop wishing,这本聚焦疫情以来的上海街头。它是“目的地”系列继2019旅日·半手工摄影集《横断歩道》后的第二章,此系列以旅居地、暂住地为地理坐标的地域展开。
周仰
第一届中国摄影图书榜入榜图书作者
《漫长的告别》,2016年(2018年该书还做了正式出版)
第一届中国摄影图书榜“年度资助摄影图书”
【评委评语】
——任悦
摄影书是作品的一种终极呈现方式
完成《漫长的告别》之后原本并没有计划两三年内还会做摄影书,因为我一直感觉做书对于作品来说是非常终极的事,进行中的长期拍摄项目,展览可以常做常新,形式也可以多加尝试,但一本摄影书付印之后就无法再修改,所以我会比较慎重。
2020年开始的“新冠”疫情让长期拍摄计划的进展更为缓慢,但却开始了做一本新摄影书的“意外之旅”。如果说《漫长的告别》由于题材本身具有的社会价值,因此做书时需要兼顾艺术性与社会性,那么2020年末完成的《一颗星照耀着我们相遇的时刻》完全是一次“任性”而为,是我用一个创作者的方式向偶像英国语文学家及作家托尔金教授致敬的作品,我深深地被他笔下的中洲(Middle-earth)世界迷住了,以至于时常相信他在《魔戒》、《精灵宝钻》和其他相关书籍中书写的故事确为我们历史的一部分。这些照片主要选自2016至2019年间旅行中拍摄的135胶片,在我那些去山林荒村、历史古迹的旅行中,总能遇到一些场景唤起关于中洲的记忆,或者完全与故事描述相符的地貌。我所做的只是按下快门。这些照片本身并不是有意识的创作,但通过做书编辑的过程,它们成为了作品。虽然对我自己来说,这些是关于托尔金创造的时空,但我也希望影像保持一定的开放性,通过这些照片,我试图创造一个神话的情境,每位观看者可以自己设想深入其中的旅程和冒险。
《一颗星照耀着我们相遇的时刻》,2020
2021年新书《半两》
2021年制作的《半两》同样是对过往照片的编辑,这一次是关于上海,我的“物理故乡”,而这些照片则都是在过去十年中拍摄。实际上,关于一个城市,尤其是关于自己家乡的观察,怎么可能有结束呢?只是十年,似乎又是一个可以言说的时间节点,所以就决定做一下。实际上我并没有持续做摄影书的动力,每一次似乎都是书在召唤我去做。另外,对我而言,每一本摄影书都是一个特定情境的产物,从表面上看,似乎后两本书更偏向个人的表达,但我并不认为这是做书思路或者趋势的变化,只是这两本恰好如此。
《半两》,2021
与前一本类似,《半两》中的这些照片也不是“有意”拍摄,虽然我真正的摄影实践确实从拆迁的上海里弄开始,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我越来越意识到自己对于石库门所代表的那种场所只有想当然的怀旧感情,即便我依然关注建成遗产的保护,也无法再像最初那样以为仅靠情怀便能带着相机入侵他人不那么舒适的生活,一种道德感迫使我将镜头调转方向;我也对街头摄影不怎么感兴趣,虽然这些照片确也在那些城市街头的漫步中拍下,但它们与街头摄影“打猎”般的精准没什么关联。当然,它们也不是关于“上海味道”的刻板印象。“半两”这个标题取自当年的粮票,上海以及江南地区的特殊计量单位,半两粮票表现了上海人的精打细算,一块奶油蛋糕、一根油条、一碗小馄饨,大致都是半两,尝尝鲜,或者刚好一顿早饭,完全不浪费。可以说,这些照片也正是在这种“不浪费”的精神下拍摄,多年来,每次旅行之后相机里剩余的那半卷或者几张胶片,总会在回到上海后在城市漫步中消耗掉,这些孤立的城市漫步之偶得。因为这些特征,《半两》在装帧形式上和前两本都不一样,我选择了皮质手账本的形式,呼应这些照片本身如碎片化的日记一样,随性却又随着时间的积累可以慢慢窥见某种规律或者说内在逻辑——这些实际上是我对上海这“物理故乡”无法言表的情感。
编辑|钟华连
年度摄影集(4-5种)
年度摄影史论图书(2-3种)
年度引进版摄影图书(2-3种)
年度自制摄影图书(3种)
年度摄影器材技术图书(1种)
年度∞摄影图书(1种)
共计13-16 种(所有参选图书不重复入榜)
参选图书出版及制作时间
2021年1月1日-12月31日
图书寄送截止时间
2022年1月15日
更多内容请持续关注更新
点击下方封面图购买本期杂志
☟
《中国摄影》2022年1期封面
点击订阅全年杂志
☟
精彩文章回顾
逝者丨2021,忘记时间这回事
从“鸡毛换糖”到“全球圣诞市场”
魏德忠:摄影值得耐心地对待
看见八十年代,以一种设身处地的目光
做 有 品 格 的 摄 影 杂 志
微信号:cphoto1957长按二维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