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数字图像如何拓展未来想象?

何伊宁 中国摄影杂志 2022-12-25

点击上方蓝字一键轻松关注

  出品


海棠花,罗杰·威廉姆斯公园,选自“点云花园”系列,2021   克莱门特·瓦拉


有多少事物即使不在场,但依旧影响着我们?有多少人类对未来的幻想,有意识或者无意识地留存于当下?当下与未来,远处与眼前,此刻和未来是如何交织重叠的?


数字图像能构筑传统摄影不可表征的现实世界,从而帮助艺术家与广阔世界进行对话,并讲述从历史到未来的故事。在即将举办的第七届影像上海艺术博览会(11月3日-11月6日)上,策展人何伊宁将在“洞见”公共项目策划一场群展“图汇未来”,这场展览旨在通过全球12位/组摄影艺术家,考察与人类未来生活紧密相关议题(新闻、广告、科技、旅行、教育、航天等),思考在算法、CG(计算机动画)的世界中,摄影实践者如何在技术包围的世界中重塑图像创作的可能性,以及展现我们对未来的想象


“图汇未来”从调研到方案落地,跨度近2年时间。何伊宁在本文详细梳理筹备这一展览过程中参考的文化语境、理论框架和展览逻辑,并试图将参展艺术家作品的介绍融入上述三重结构中,以此来邀请读者对摄影艺术、媒介生态和技术哲学之间的关系展开讨论。


不妨跟着这篇文章一起边看展边体会“图汇未来”的深层意味。


图汇未来:数字图像如何拓展未来想象

本文首发于《中国摄影》2021年第9期

文|何伊宁

 

安第斯萨满,选自“反乌托邦”系列,2019 费尔南多·蒙蒂尔·克林特  作品由artbaena 画廊/CDMX -墨西哥提供


数据库,选自“反乌托邦”系列,2017 费尔南多·蒙蒂尔·克林特  作品由artbaena 画廊/CDMX -墨西哥提供 


“未来”作为一种叙事方法


在不久的将来,人类将实现付费游览银河系,其间可选择火星停靠,并选择相应价位的酒店入住;在不久的将来,包括人类大脑在内的所有器官都可以移植,人类的平均寿命将达到289.5岁;在不久的将来,人类可以选择在不同维度的世界中生活,前提是在“世界虚实联盟”的“未来之家”表格中提交申请……


瞧,在这里,未来是一个相对于过去和现在的时间概念,它随时存在于我们的意识之中,无论是家庭为假期出行做出的预先计划,还是国家为未来若干年的方向所制定的规划,人类对未来的思考和创造带给了我们生命非凡的意义。其次,未来在哲学层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尤其在当下有关技术哲学的思辨中,技术与未来手牵手,引领着人类探索由人工智能、生物工程和互联网共同编制的全新世界。与此同时,未来还可以把我们带入一个学科维度,即以物质世界的未来发展趋势为研究对象的未来学。


半个多世纪以来,技术的迭代与人类未来的不确定性一直是一个重要的文化议题。从美国社会思想家阿尔文·托夫勒(Alvin Toffler)出版于1970年的《未来的冲击》(Future Shock)中对人类社会生产方式、组织结构、意识形态大胆而又前瞻性的思考,到以色列历史学家尤瓦尔•赫拉利(Yuval Noah Harari)在《未来简史》(Homo Deus:A Brief History of Tomorrow)中以宏大视角审视人类未来的终极命运的探讨,再到法国人类学家马克·欧杰(Marc Augé)在最新出版的《未来》(The Future)一书中所试图去探讨的“将未来与我们永恒的、惊恐的现在分开,并解放了思想,让它重新构思我们可能的未来”的方法,人文社会写作中诸多关于“未来”主题的思辨为笔者的研究提供了阐释的语境。


与此同时,近十年来,全球建筑、设计、当代艺术领域逐渐将“未来”作为一种叙事的方式,与此相关的讨论在艺术家创作、展览和出版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未来”被策展人和机构视为叙事的方法,其思路和作品为笔者策划“图汇未来”展览提供了丰富的实践语境。与此同时,基于近些年在各地的考察和调研,笔者在策划“图汇未来”的早期调研了诸多直接或间接回应“未来”议题的创作实践,其中存在相当一部分关注科学领域中的人工智能、生物工程和航空航天的佳作,创作者利用摄影客观性记录了人类在与未来世界对话过程中所进行的努力。尽管如此,在调研不断深入之后,笔者所设定的展览目标并非呈现现实,而是试图借助实践者们的批判性思考和富有想像力的实践,向观众展示当下的摄影如何能够突破媒介的局限,利用其技术上的可能性来共同呈现有关人类未来的视觉蓝图。


振荡的宇宙,2015   迈克尔•纳贾尔


数字图像推动实践的可能


从商业世界中运用虚拟技术模拟现实图像的实践,到游戏和电影产业对数字技术的全方位拥抱,再到社交媒介中虚拟偶像的诞生以及营销,人类义无反顾地走入了一个由比特、字节和像素搭建的时代,在这里,真实和虚构、稀缺与泛滥、深度与肤浅成为图像意义之争的主角。在其中,随着媒介技术和生态的迅速更新,传统摄影的生产范式、传播和接收方式,以及它们在艺术生态和市场上的价值不断遭到数字图像的挑战。


早在1994年,美国学者威廉·米切尔(William John Mitchell)在其《重组的眼睛:后摄影时代的视觉真相》一书中就针对数字影像这一新生媒介与传统摄影在生产方式、传输与流通以及在艺术、商业领域内的表现进行对比,在此,数字影像把人们习以为常的摄影和绘画、机械和手工图画之间的界限模糊掉了。米切尔描述道:“一幅数字影像很可能一部分是扫描的照片,一部分是计算机合成的阴影透视,还有一部分是‘绘画’—所有这些都不着痕迹地构成一个整体。”


从数码相机到数字后期技术到CG制图术以及算法时代“操作图像”的产生,数字图像的生产方式也在不断拓展,从而建构了一个全新的图像生态。在英国摄影理论家丹尼尔·鲁宾斯坦(Daniel Rubinstein)看来,21世纪的摄影不再是世界客观现实的再现,而是对通过批量生产、计算、自我复制和模式识别塑造世界的劳动实践的大胆探索。


在所谓算法图像占有绝对统治地位的虚拟世界中,笔者在针对当下摄影实践的观察中总结出以下三种趋势:第一种是从摄影技术发展的逻辑出发,尝试用技术实践突破摄影生产的外延和边界,沿着摄影史的脉络在推进,往往与传统摄影术形成对话; 第二种是利用技术图像就当下媒介生态的一些反思和批判,关注算法时代背后的社会逻辑和问题,以及操作图像在其中扮演的角色,等等;第三种是从更宏观的政治、经济和社会角度,思考广义的图像在生产、消费与传播的生态及其扮演的角色。


尽管撰写本文的目的并非是追溯后数字时代中摄影本体的思辨,然而基于对数字图像发展进程和当下创作生态的考察,笔者试图为展览设定一个图像研究的语境,即数字图像何以帮助“摄影的”(photographic)实践者描绘未来成为可能。


模拟图,选自“永恒”系列,2019 马塞尔·瑞克利


原子之花 IV,选自“永恒”系列,2019 马塞尔·瑞克利


在艺术、技术哲学与媒介生态交汇之处


正是将未来叙事与摄影技术的演变联系在一起,国内外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将他们的实践放置在艺术、技术哲学和媒介生态的交汇之处,一方面向我们展现了数字图像建构未来世界的不同策略与方法,另一方面共同构建出我们对未来世界批判性的想象。


中国艺术家张文心早在2016年便开始利用3D软件来拓展她对技术媒介的探索。《内存腐蚀》是艺术家思考摄影、数字存储与记忆之间关系的早期尝试,在过往旅行中,张文心用胶片相机拍摄了大量的照片,这些照片被冲洗出来,通过数字扫描被储存在艺术家的硬盘上。在此基础上,张文心试图对这些数字图像再次进行干预,她利用3D软件对挑选出的数字图像进行建模,再将其转化成连续的动画场景,完成了一场时间与空间、真实与虚构、经验与记忆的对话……


玻璃房子,2016 张文心


内存腐蚀,2017   张文心  (此为视频预告,原视频6分47秒 )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英国艺术家温迪•麦克默多(Wendy McMurdo)便开始利用数字摄影来讨论技术和身份认同之间的关系。《聊天室》(Chat Room,2019)是一个时长10分钟的录像作品,在艺术家所描绘的学校场景中,传统教室中的教具、黑板的图像随着时间的推进开始分解,被像素化的彩色区域取代,利用动画、滚动字幕和从游戏聊天室收集的文本,麦克默多将观众带领到一个被算法接管的世界。与其说《聊天室》展现了一个网络游戏全面渗透早期教育的图景,不如说它预示着人类所面临的支离破碎的认知模式和学习经验正成为一种不可逆的未来。


聊天室,2019  温迪•麦克默多


2020年初,突如其来的疫情对于全球的影响超出了人类共有的经验,美国艺术家克莱门特•瓦拉(Clement Valla)的作品《点云花园》(Pointcloud.Garden,2020—),将他在疫情期间在家浏览网页和外出拜访公园和花园的经验结合起来,通过3D扫描,从不同的高度、角度针对他所考察的花园和花朵进行“摄影测量”,并将其做成了一个网上的GIF。当观众在网页上打开作品页面中时,屏幕上布满了像素(点云)构成的模糊画面,待网页加载到100%之后,花园的形象逐渐清晰且立体起来,并以某些特殊的运动方式与观众的视觉产生连接,从不同角度回应了当下数字图像在拓宽人类视觉和感知经验上的突破。


同样是在疫情期间,与病毒、疫情以及防疫相关的信息从世界每个角落制造出来,这些信息在电视、网络中疯狂传播。作为一个不断挑战图像生产和展示经验的团体,2017年成立的史莱姆引擎(Slime Engine)以名为《头条》(Headline,2020)的项目试图在反思当下新闻内容的真伪和病毒式传播的同时,创造一种具有“未来”视觉美学的新闻界面。


从张文心基于现实图像的3D软件建模到温迪•麦克默多利用电脑后期对数字图像的干预;从克莱门特•瓦拉利用算法、软件和数据创造和组成的点云再到史莱姆引擎利用建模软件全新生成的动画,鉴于篇幅有限,仅举上述4位艺术家的作品来展示数字图像建构未来世界的不同策略的方法,在最后一个章节中,笔者将来到上海展览中心的序馆,带领观者继续完成此次展览的“参观”。


景观1,选自“图像商店”系列,2019   侯柯杉(米兰F4)


“索拉里斯星,气囊居所”,选自“生活剧场” 系列,2021  王菲雨


穹顶之下汇聚未来想象


上海展览中心原名“中苏友好大厦”,建成于1955年,与北京展览馆同属俄罗斯古典主义建筑风格。自影像上海艺术博览会于2014年成立以来,曾在此举办历届展会,2021年11月3日至6日即将迎来第七届展会,“图汇未来”作为其“洞见”版块的展览,将于序馆中呈现12位艺术家(其中6位来自中国,6位分别来自北美、南美和欧洲)的50余件作品。


从上海展览馆正门入内,正对着进口是一个长方形的展墙结构,由外围四组作品和内部三组作品组成。克莱门特•瓦拉的作品《点云花园》与序馆的绿色穹顶遥相呼应,来自罗德岛各个公园和花园里的植物和花卉在此以不断变换着的点云形式进入到观者的视线之内,这些存在于网页上的循环动画模拟着人眼观赏花园的不同运动模式,在动静之间交替与观众互动。接着,观众可以选择不同的参观路径,或沿着空间中心四方的展墙逐一参观,或选择自己的方式,直接来到虚馆左右两侧的展墙,跳跃式进行作品的浏览。尽管展览并没有严格的动线设定,但在笔者就展览空间进行设定时,大致按照参展作品的内容、叙事与空间关系进行了分布。在前言墙的右侧,中国艺术家王菲雨的单张照片《索拉里斯星》以3D软件还原了前苏联电影导演安德烈·塔可夫斯基 (Andrey Tarkovsky)著名电影《飞向太空》中太空舱的场景,同时,艺术家将不同时间的线索隐藏在其中,试图建构一场历史、现实和未来的对话。


继续参观,史莱姆引擎的《头条》与意大利艺术家团体Discipula的《物如何梦》尽管被安排在不同的展墙,但这两个创作时间相差5年的项目均对信息、霸权和传播机制提出了各自不同的观点。在《头条1》中,大都会滚动的地平线上邪云密布,预示着有关病毒起源的政治阴谋论已然全面侵入网络世界的各个缝隙,史莱姆引擎将英语新闻中的文本和计算机生成的静态与动态图像并置,试图通过瓦解虚幻和真实之间的界限,来质疑当下新闻生产和传播的机制和弊病。Discipula的《物如何梦》以更具有雄心的方式对未来科技帝国的建立和传播进行了全方面的预言和塑造,以此来想象和探索当下技术、新自由主义和新形式的控制之间不断增长的关联的后果。


头条1,2020  史莱姆引擎   致谢艺术家和没顶画廊(此为视频截取,原视频8分33秒)


物如何梦:梦乡, 景观 广告 01,2017 Discipula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作品

物如何梦:梦乡, OMA 广告 03,法里尼大街(米兰),2018 Discipula


科技与人类未来之间的关系是“图汇未来”中核心的议题之一。与史莱姆引擎《头条1》并置的,是墨西哥艺术家费尔南多·蒙蒂尔·克林特(Fernando Montiel Klint)《异托邦》(Dystopia)系列中的两张代表性作品—《安第斯山萨满》与《数据库》,在这个系列中,克林特聚焦当下科技与人类未来的交汇之处,分别从克隆、食品、赛博设备、机器人技术、DNA操作、增强现实等角度进行阐释。在空间上与此呼应的,是德国艺术家迈克尔·纳贾尔(Michael Najjar)《外层空间》(Outer Space)系列中的两件作品—《轨道级联57-46》与《振荡的宇宙》,该系列是艺术家围绕太空探索以及人类未来生活方式全方面探索的长期作品。


如果说人类在20世纪中叶后对太空殖民的想象正逼近现实生活,那么人类对地球生态系统所造成的破坏已然对我们的日常产生了影响。瑞士艺术家马塞尔·瑞克里 (Marcel Rickli)从2011年开始通过一系列实地摄影研究,探索人类如何从根本上改变我们生存的星球。他的作品关注人类对能源和资源的需求,以及由此产生的严重而不可逆转的环境影响。在此次展览的最新作品《永恒》(AEON)中,他将核符号学的象征性与正在规划和建造的处置库的事实性进行对比,以混合了纪实摄影、数字建模的图像结合在一起,向观者提出了关于人类未来的问题,一个简单但涉及存在性的哲学问题:什么是持久的?


面孔3号,选自“永恒”系列,2019 马塞尔·瑞克利


辐射猫B III,选自“永恒”系列,2019 马塞尔·瑞克利


在展览中,法国艺术家埃利斯·莫林(Elise Morin)的作品《春季奥德赛》(The Spring Odyssey)与上述两组作品产生了不可思议的对话。在这组混合了摄影、录像、绘画和声音的全球性作品中,这位艺术家关注当下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专家与生物学家共同进行的研究,即解决人类在太空中生活所要面临的抵抗辐射问题。展览中首次呈现的VR体验被艺术家视为“一个通往新物理现实的仪式,围绕强大的无形现象融合神话、科学和技术,并质疑我们直觉的波动极限”。


焦点,选自“春季奥德赛”系列,2020   埃利斯·莫林   作品由高台当代艺术中心提供


红色森林,选自“春季奥德赛”系列,2020   埃利斯·莫林   作品由高台当代艺术中心提供


“图汇未来”展览中最后两组作品分别是中国艺术家团体米兰F4的《图像超市》以及中国艺术家李舜的《二手卧游》,它们在同一个展墙的内外对当下图像的观看和再传播形式进行了反思。《图像超市》与前文中提到的张文心和温迪•麦克默多的创作共同呈现在长方形展览结构内部,这是一个由艺术家蒋力、王皓田、侯柯杉和韩洋在2019年共同发起的关于讨论“图像”多样性的项目,从观看的角度讨论视网膜下当代图像的延伸性和超越视网膜(虚拟层面)后的意义,以及图像的转化、复制与生成。李舜的新作《二手卧游》从视觉和身体经验等层面上突破了艺术家利用网络图像创作的刻板范式,为我们勾勒出艺术家足不出户进行网络“写生”的可能性。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作品

互联网写生- 小丑,选自“二手卧游”系列,2020 李舜

我用谷歌地图的街景模式来到了赌城拉斯维加斯的街头,在路边看到了一座硕大的小丑霓虹灯广告牌,我觉得特别都市,我很喜欢。于是我在电脑屏幕上将其截屏下来;并用数码相机去翻拍电脑屏幕中小丑霓虹灯的图像;随后将该图像的负像效果用素描的形式绘制在《美丽新世界》小说的页面上;再用8×10 英寸黑白底片去翻拍该负像效果的绘画,得到一张正像的底片;最终用铂金工艺将底片在相纸上成像。


自1955年开放以来,上海展览中心接待过全世界各地的参观者,正是在这座穹顶之下,文化的历史、当下和未来被连接起来。笔者将“图汇未来” 作为一个实践案例,试图借此摄影实践放置在当下图像生态 (图像生产、传播和消费)的语境下去思考艺术、技术与媒介之间的关系;同时,借助艺术家对未来的丰富想象,邀请观众对我们身处的数字图像时代的全面反思,提醒观众在思考未来时,谨慎地对待图像给我们带来的陷阱。

 


作者简介

何伊宁,摄影史学者、策展人。


第七届影像上海艺术博览会将于11月3日至6日再上海展览中心举办。届时有50余家参展画廊、机构与出版商分布在『核心』『SOLO』『影映』『出版』『On View』『非营利』六大版块,其中不仅汇集专注于现当代摄影的国内外顶尖画廊,更囊括本土和国际新兴画廊 。从教科书级别的艺术大师,到活跃在国际摄影和移动影像前沿的艺术新星,逾百位各个年龄层次的优秀艺术家的力作将济济一堂。博览会亦推出『洞见』(Insights)、『焦点』(Spotlight)、『对话』(Conversations)等精彩特展和公众项目版块。


关注的读者可以微信回复【影像上海】获公众日门票8.3折折扣码。


 




招聘丨加入我们,一起做有品格的杂志

更多内容请持续关注更新

如需转载请至公众号留言邀约

点击下方封面图购买本期杂志

《中国摄影》2021年11期封面

点击订阅全年杂志


精彩文章回顾




做 有 品 格 的 摄 影 杂 志
微信号:cphoto1957长按二维码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