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今夏阿尔勒
点击上方蓝字一键轻松关注
2019年7月1日至9月22日,法国南部小镇阿尔勒再度迎来摄影盛事——第50届阿尔勒国际摄影节(Les Rencontres d'Arles),今年也是阿尔勒国际摄影节50周年。
50年的时间对摄影造成了怎样的改变?
摄影器材从胶卷占主流发展到数码当道,摄影走进了当代艺术殿堂,手机成了最为普及的摄影设备,照片从躺在相册中珍藏变成每天被发送到社交网络上······摄影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这50年里,法国阿尔勒国际摄影节相伴相随。炎热的酷暑完全不足以抵消人们对摄影的热情,世界各地的观众纷纷来到这个南法小镇为世界上最富盛名的摄影节庆祝生日。作为对摄影节50年历史的回顾,也为回应全球摄影人对阿尔勒摄影节的支持和喜爱,摄影节总监山姆·斯道兹(Sam Stourdzé)将今年的摄影节打造成一场为观众准备的生日派对。在本届摄影节前言中,斯道兹动情地回顾了在过去短短几年内相继离世的摄影节的三位创办者:摄影师吕西安·克莱格(Lucien Clergue)、作家米歇尔·图尼埃(Michel Tournier)以及历史学家让-毛里斯·鲁盖特(Jean- Maurice Rouguette)。他们于1970年创办了阿尔勒摄影节。斯道兹希望通过本届摄影节来继承他们的精神,回顾过去的50年,展望未来的50年。
与往年相同,本届摄影节也被分为几个主题单元。除了呼应50周年的“生日快乐” 主题单元外,还包括“我的身体是武器”“边缘”“生活”“重读”“另一种摄影”“建构图像”等十多个单元,每个单元都包含若干个 群展或个展,总共多达50场展览,呼应着摄影节的50年历程。这50场展览既包括了向老一辈摄影大师致敬的回顾展,也包括摄影新秀的实验性展览,同时有很多摄影之外的媒体作品加入摄影节。这50个展览根据主题分布于当地的建筑中,如历史建筑、公共空间等,使得观众在看展的同时,无形中体验了阿尔勒当地的历史和文化。展览的数量和分布让观众 有些忙乱,但不可否认,本届摄影节同时展现出的历史底蕴和创新精神,让人对未来的阿尔勒摄影节充满期待。
-回看历史-
理发店,1979 乌卡·李勒 出自展览“马德里运动”
除了对摄影节本身历史的回顾,我们还看到了许多关于老摄影艺术家或历史上重要 摄影群体的回顾性展览。比如西班牙著名反主流文化运动马德里运动(La Movida)的同名回顾展;介绍活跃在1980年代美国三位女摄影师伊芙·阿诺德(Eve Arnold)、阿比盖尔·海曼(Abigail Heyman)和苏珊·梅塞拉斯(Susan Meiselas)关注女性的群展“未经修饰的女性”,梅塞拉斯获得了本届摄影节 “行动中的女性”奖;回顾东德摄影师群体镜头下东德人民生活的群展“躁动不安的身体”(Restless Bodies)以及美国著名女性摄影师海伦·莱维特(Helen Lewitt)的个展“纽约街头”(Observing New York's Streets)等。
其中令我印象深刻的是里布斯·亚科夫亚科娃(Libuše Jarcovjáková)的个展“唤 起”(Evokativ),这个展览在本届摄影节热闹的氛围中让我停下来进行了思考。展览回顾了这位尚不为大多数人所知的捷克斯洛伐克女摄影师的一生作品。作为出生在社会主义国家的摄影师,她被斯道兹称为“捷克斯洛伐克的南·戈尔丁”。尽管身处现实主义风格强烈的国家并且经过布拉格电影学院的“标准化”训练,亚科夫亚科娃却并没有受到太多影响。相反,她将相机对准自己,对准身边的人,对准她经历的一切。展览集中展示了1970年至1989年的作品,这一时期正是这个国家剧变之前的年代。在这些年中,她保持着双重身份:一方面与工人为伍,混迹同性酒吧,另一方面也与电影学院的知识分子群体保持联系。这些照片记录了她的朋友、她常去的酒吧、她的婚姻、她自己裸露的身体、LGBT群体。
-档案重生-
“粗糙的照片”展区 陈海舒 摄
-新生代-
我们可以看到中国摄影师王居延利用数字技术合成的大幅黑白风景图像《Project 2085》;美国摄影师马修·布兰特(Matthew Brandt)用受到污染的湖水显影大尺寸的瀑布风景照片,并用大型灯箱展出这些充满奇异色彩的图像;意大利摄影师法比奥·巴里勒(Fabio Barile)用戏谑的手法创作了一系列“科学实验”,用彩色橡皮泥模拟地壳运动,用显影液和相纸模拟水流等。荷兰艺术家梅兰尼·博纳乔(Melanie Bonajo)采访儿童,探讨虚构的动物照片和视频如何影响儿童对自然的认知,她在展厅搭建了一个观影区,让人们观看儿童如何回答诸 如“动物是否有隐私权”这类问题。瑞典艺术家马滕·朗格(Marten Lange)出于儿时对恐龙的喜爱,访问了墨西哥一处陨石撞击地点,并以此建构了一段关于此地虚构的历史。这个展览呈现的作品让我们看到,对年轻一代创作者来说,摄影不再仅仅承担记录的功能,它往往还是一种积极介入,甚至是质疑和建构的手段。他们不再相信摄影“记录现实”的功能,而是通过图像创造一种与现实中的自然、现实中的历史互相平行的现实——但是谁又能说,我们在经历图像时代的海量图像冲刷,对自然 的认识就不是经过筛选、修饰的呢?
-结语-
本届摄影节颁出了不少奖项,其中,路易斯·罗德勒发现奖(Prix Découverte Louis Roederer 2019)由马特·巴尔塔(Máté Bartha)和劳拉·迪贝尔吉安(Laure Tiberghien)获得,观众奖(Audience Award)授予了阿丽斯·汤姆里森(Alys Tomlinson)。卢玛基金会样书奖(Luma Rencontres Dummy Book Award)归于华裔创作者赵峰和林惠义的《贫困线》。希腊摄影师伊万格里亚·柯兰诺提(Evangelia Kranioti)则收获费加罗女士女性摄影师奖。
除了展览,另一个不容忽视的是摄影节的教育功能。阿尔勒摄影节一直非常重视教育活动。摄影节中的工作坊最早于1974年出现,并成为摄影节的核心活动之一,它们或面向成年观众,或面向儿童,每年有超过一万名学员参与。每年总会有一两场展览展示上一年这些教育活动的成果。这些活动虽然不能带来太多的“流量”,但是它对提升观众的欣赏水平,乃至提升全社会对摄影的关注,都具有重要意义。摄影节与阿尔勒摄影学院的建立也有直接联系,早在1973年,摄影节举行了一次主题为“摄影教学”的研讨会,并提出了建立摄影学校的要求。这一诉求在之后几年不断被重提,终于在1982年阿尔勒 国家摄影学院(ENP)成立,时任摄影节总监并主管公教活动的阿兰·德维内斯(Alain Desvergnes)出任院长。这所学院正是知名的阿尔勒高等国家摄影学院(ENSP)的前身。这一切都说明,阿尔勒摄影节不仅在最前沿推动摄影发展,而且从更为基础的教育入手提升整个社会对摄影的认识水平。
作为摄影人,我非常高兴能够看到这样一个历史悠久的摄影节并没有躺在“最有名的 摄影节”的名号上洋洋自得,而是依然在不断调整,不断创新,也持续埋头进行底层性的工作。这一点也许是其他摄影节或艺术节可以借鉴的。在今年,国内的两大摄影节都来到了阿尔勒进行交流和展示。“集美·阿尔勒摄影季” 迎来第5年,将从这届阿尔勒摄影节选取8个精彩展览带往厦门集美。连州国际摄影年展也在15周年之际在阿尔勒召开海外发布会,介绍摄影节和摄影博物馆的情况。
让我们一起期待阿尔勒国际摄影节的下一个50年,也希望中国的摄影节在未来能迎来自己的50周年。
撰文:陈海舒
作者硕士毕业于德国卡尔斯鲁厄造型艺术大学
现工作生活于德国卡尔斯鲁厄
如需转载请至公众号留言邀约
点击购买杂志
☟
精彩文章回顾
被称作摄影家,我心中有愧